新高考形式下的思考和应对

新高考形式下的思考和应对
新高考形式下的思考和应对

新高考形式下的思考和

应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出台的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从之前只关注教学和学分,转移到密切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未来优质校不再只是那么几所,也不再只是考分高就是优质校这么简单了。每所学校都要依据生源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和平台,“特色鲜明”将成为学校品牌的代名词

以往,老师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着考试大纲不断研读、押题。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这一招不再适用了。新考试方案中明确指出,考查题目和考查范围将大大扩大,从书本知识到课外实践,从古今到中外,不仅是物理学科,各学科的题干将增大阅读量,单纯的题海战术显得势单力薄。

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也不尽相同。不能用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来教授和衡量每一位学生。新高考中的选考,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特长和个性。

新高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做学生的研究。原来这样的工作多数是班主任在做,随着走班制和混合教学的来临,“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涵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以往的“班主任”更像一个事无巨细、统包统揽的“保姆”,那么,今后初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或者是“导师”。所以每位教师也要进行“导师”培训,除与进俱进,增长知识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新高考思考与准备

“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 面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每位教师、每所高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变。《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7已经来临,学校的组织管理、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教师的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理念等都需要改变,以应对高考改革的巨大挑战。 一、高考改革使教学发生新变化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

不同于当前的行政班,“走班制”要求教师进一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结合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 二、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1、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

新课改下新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新课改下新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伊宁市第四中学邢小兵转瞬之间又迎来了新的一轮高考,而这次的高考非比寻常。因为这是新疆第 一年的课改高考。对我们每一位高三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认为新疆课改下 的新高考复习(尤其是二轮复习)当以新课改三大课程理念、四大课程结构特点 作为理论指导,以教材和宁夏四年高考为依据,以本校学生学情为中心切实做好 各项复习计划与实施方案。 一、高考命题的理论指导 新课改三大课程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 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 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新课改的课程结构有四个 特点:一是模块制;二是选修制,三是学分制,四是学段制。这和以往的课程结 构肯定有出入,在这四大特点和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的高考特点也就显而 易见。 因此:新课改高考的试题特点就是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试题的灵活性在增加、 新题也在增加,我们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放活、限难、求新”。在 这种特点下,我们原来以往惯用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就要失效了,所以同学们 在应对新课改下的高考,切勿大量做题,要有选择性的做题,做那些符合新课改 理念的试题。再有,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未必在考场上能发挥作用,要学会迁移, 学会综合,学会探究和学会创新。 二、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将近30%~45%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例如:1.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4(依据教材:必修4.习题1.5B组3题,1.6例2.)2.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9(依据教材:必修4. 3.2例1.练习1题)3.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13(依据教材:必修3. 3.3.2例4. 复习参考题B 组4题.选修2-2.习题1.5A组5题.)4.2011年乌鲁木齐市一次诊断试题21(依

对新高考的思考

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高考,是目前对大部分考生来说相对公平的一次选拔考试。高考改革,关乎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 新高考,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简称醒目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此外,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而且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新高考,考试科目排列组合的多元,以及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不同。 对学生来说,一方面,不再分文理科,有利于避开传统理化生、政史地文理文科的劣势科目,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又能取得相对高分的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3门自主选择的考试科目又与大学将要学习的专业息息相关,这对学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大学来说,不同专业对于学生选考科目要求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要在自己的兴趣擅长与高校的要求之间兼顾和平衡。此外,英语一年两考,学生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加重部分学生的负担。 对教师而言,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这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对学校而言,随着“3+3”实施,学生选课将变得多样化,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采取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变成了“教师不动学生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概念将淡化。随着“3+3”实施,以往冷门的生命科学、地理、历史等科目,都在文理不分科的大背景下“热”起来,以至于一些学校地理等科目任课老师紧张,出现了几所学校资源“共享”、教师“走校”授课的现象。学校学科之间均衡发展将成为发展新挑战。在新“3+3”的考试模式下,高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这势必会打破现有的课程安排,需构建多样化、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之后,就必然要求学校由过去“单班班主任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向“单元组合、教师全员管理”转变,也必然影响到师资结构的调整。

对新高考的认识和思考

对新高考的认识和思考 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 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

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很新颖,同时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与思考,但是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极大地挑战。 二、新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学校面对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对高中学校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高校也有了要求。大学和中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1.中学面对的新挑战 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以前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走班制的开设将会面对挑战,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课程组合增加,选修制和走班教学成为了新常态。课程组合的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场地分配和排课难度增大,对学生管理难度上升。如有安排不当将会造成学校秩序一片混乱。 2.大学面对的新挑战 大学设置专业的时候,在中学大学教育衔接方面将会面对更多挑战。大学需要提前做好面对学生需求变化的准备。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思考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思考与困惑 ——如何做好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化学的和谐接轨 呼兰一中于洪岩 一、对比研究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对新教材课程的认识:新课程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新:新课程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2.实:指素质教育落得“实”。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3.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教材上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 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 2水、NH 3 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 2 水中有H+、ClO-、HClO 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教材学习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困惑与对策 教学内容的处理——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

新高考背景下对现行教材的认识和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对现行教材的认识和思考 ——以人教版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例 余庆中学龙治敏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新高考背景下对现行教材的认识和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新教材的“闪光点”,弥补教材的编排存在的某些缺陷,在教学中以教科书为背景,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不 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认识和思考重构知识体系 一转眼新课程改革试行在我省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两年的教学中,针对新教材和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我有许多困惑。特别是高一刚接触新教材真是感到措手不及,很茫然。两年一路走来,对现行新教材的利弊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新教材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教材的“闪光点” 1、导言合理且新颖 新编历史教材相对以前教材,每个章节时空跨度大,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大,既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是中外史合编。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还是每个单元内部之间,也就是各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讲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导入与前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联系,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利用本课导言学生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共同寻找西方文明之源。这样可使学生与前一单元相衔接,从而探寻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的区域。由此引出题目,开始本课的学习。这样承上启下的导入,使其将专题与专题串联起来,中外史联系起来掌握,显得线索清晰,逻辑性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专题之间孤立无序的弊端。 2、资料回放。 资料回放主要是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原始文献史料。所谓史料 ,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 ,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简单地说 ,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2]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教材中,合理的运用史料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使其历史知识更具真实性和

浅谈对新高考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新高考的几点思考 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a中实现的。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简称醒目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9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其中,语文、数学和外语每门满分150分,我省3门选考科目每门100分,上海市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70分。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对此,有一位高校招生办主任形象地说,“传统高考如桌餐,现在的方式有点像自助餐,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此外,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体系看起来复杂,但背后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鼓励学生个性需求、高校多元选拔,同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新高考也带来了新挑战。新高考考试科目排列组合多元,还有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也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对于高校来说,不同专业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难度,毕竟要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科目与高校要求之间兼顾平衡。 新高考给了考生在选考科目、填报志愿上的多元组合选择。这无疑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考生、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 其一,对学生而言,选择自主权大了。新的统一高考模式的核心是文理不分科、语数外3门必考、选考科目7选3。目前我市已有78%的学生突破了传统的“文科”、“理科”的科目选择,让学生“学其想学、考其所长”得以体现。 其二,对学生而言,扭转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选考科目和外语都有两次考试机会,“一考制”的弊端和压力在减少弱化。 其三,对学生而言,上大学的途径不再单一。我省新高考改革推出了统一高考、高职单独考试、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等四种模式,体现了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多类型、多元化的特点,这就为学子们搭建了“升学立交桥”。 其四,对高中学校而言,新的教学生态正在形成。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教学等成为新常态。我市各高中学校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内涵。通

高一政治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破解

高一政治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破解 高一政治组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全国又处于新一轮的教改浪潮中,2009年下半年我们内蒙古自治区也开始了新课程改革。面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史上这次空前的课程调整和改革,我校高中政治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在这种积极参与课改意识的影响和实践的作用下,我校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了提高。 从高一政治新教材实施将近四个月的实践对比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改革象是给传统的政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生剂,从而涣发了勃勃生机。但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及实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所以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就结合我校教学实际谈谈对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材使用的认识,并试图从中作浅显又不全面的综述。 一、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从教育改革的观念上看 教育改革与教师固有的价值观和教师实践的矛盾是影响新教材使用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是非常艰难的。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 (二)从新教材内容本身上看 (1)新教材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简缩本,每个题目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课时不够用。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材有两个框题,按新课标要求只有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但实际内容却很多。如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有三个目题,即“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按教学参考书里的教学提纲讲,三个目题中就有11个子目题,而每一个子目题中又有若干个问题需要展开说明和分析。讲第一个目题“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最后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作为第二个目题”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讲六个方面,流通手段讲四个方面,其中还要涉及两个公式(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W—G—W),并要说明两者的区别。在第三个目题“纸币”的内容中涉及五个问题,其中最难讲的是“名词点击”里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要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名词,并让他们知道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课堂上几句话是无法讲清楚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多的内容,同时包括与学生探究活动及知识的巩固,老师们用1课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模块的量太大,限制了教学思考的空间;教材知识点太多,每个课时的内容也安排得太多,以至普通班甚至重点班都无法正常完成,教学课时紧张。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是十分

大学生活的困惑与思考#(精选.)

顺应变化,完善自我 ——谈大学生活的困惑与思考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辞去了昔日高考的压力,同时也挑起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重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时间就如同生命。怎样在大学期间充实的生活,更好的把握现在,挑战未来,我们的困惑重重叠叠,也引发了对此的一系列思考。 曾经的我们怀揣着伟大的梦想,希望像徐静蕾的电影一样《梦想照进现实》,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与梦想渐行渐远。踏入校园半年之久,每天上课下课,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萦绕在心间的困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我们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呢?迷茫,思考,再次陷入迷茫,再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1、学习要求的变化。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改头换面,不再是手把手教育,现在更多的是自主学习。我们在迷茫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渐渐在迷迷糊糊中找到了方向。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环望。我们应该抓住专业的方向性,渠道的多元性,课程的系统性,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掌握大学学习的规律:一是基础与专业的有机结合;二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三是广博与专深的有机结合;四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五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当我们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在实践中培养,积累了经验,遇到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以后,我们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要自己安排。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可能都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种需要。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则可能计划失当,顾此失彼。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让自己尽快的适应,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好自己的本职;另一方面也要学会集体生活,融入大家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学习资源方面,可享用的东西多不胜数,这点我们应学会充分利用。大学教室、图书馆和宿舍等都是学习的好去处。在我个人看来,利用图书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如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推荐的专业书籍,查阅与作业完成有关的资料,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书籍等,或者利用图书馆优良的学习环境进行自习;另一种则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娱乐性,空闲时到图书馆浏览一下最新的报纸和杂志,关心一下时事与要闻,追踪一下本专业的前沿和动态等,将阅读作为一种时尚,让提高在娱乐中度过。 3、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的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其中也夹杂着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冲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活动,合理安排可与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在上学期的实践中个人认为在拓展社会活动方面要注意三点:一是认真对待,二是积极参与,三是主动组织。 学会学习,这样我们才能驰骋知识的沙场,披荆斩棘;学会生活,我们才能更好的爱惜自己善待他人,融入社会。而在修身的基础上,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还应该完善气质、健全性格、培养兴趣。 首先是完善气质。气质是大学生的一张名片,拥有的独特的气质会为你增添不少的魅力。

面对新课程下的新高考的困惑和思考

面对新课程下的新高考的困惑和思考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推行已经两年了,明年将面临新的高考,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种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通过高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是否到位;说是挑战,是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谁都没有经历过,我们能否适应它?在两年的实践过程中,虽有收获,但也有一些困惑。 一、存在的困惑 1.学生的学习心态 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几乎没学习过历史,上了高中后,为了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急于求成,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基础过弱,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考试成绩不理想,对历史课失去信心;一些学生迫于父母的压力,只是上课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课后从不预习和复习,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甚至还有些学生对历史课持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应付了事。对于不同问题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越是临近高三,问题越是突出。 2.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测试 新课标实行学分制,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有助于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认真完成学习科目。但在实际操作中,过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评定,即便是小组互评,也只是形式而已。这样,即便考试成绩很差,也可以拿到学分,反而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新课程主张实行学分制,但高考却以分数论英雄,过程评价的作用、自主创新的精神难以体现。更让人无奈和尴尬的是,学业水平测试采用开卷考试,许多理科班的学生对历史课完全放弃,这给老师进行正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开卷考试,历史课到底该怎么上? 3.高考 新教材内容和编写体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按类别进行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复,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对这种体例还是不太习惯,因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将同时期密切关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事物的整体性。再就是有些前后两个单元的知识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跳跃性太大,加上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如果沿用旧的复习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到底采用哪种策略更有效?通史复习有没有必要?教材是否从新过一遍?还是把三本必修课本重新整合一下?再就是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以哪种史学观念为主?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抑或其他?对此,我感到很是困惑,毕竟时间有限,不能在学生身上反复做实验。 二、应对策略 尽管有许多困惑,但还是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直面挑战。我个人认为面对新高考,针对自身实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自身基本功,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想方设法改进教学。 2.研究高考历史命题,认清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多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尤其是最近四年(2009——2012)宁夏高考题。 3.要求学生必须回归教材,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巩固课本基础知识。在具体复习中,打算先把教材过一遍,然后对教材进行整合(必修1-3)复习,最后选择一些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选修教材不做专门复习,而是将其穿插在必修教材中复习。由于所带学生基础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