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 塞山怀古》教案

刘禹锡《西 塞山怀古》教案
刘禹锡《西 塞山怀古》教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①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晚年自号庐山人,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2、背景简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3、题解: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二、正音注释

(1)王濬jùn (2)黯然àn 暗淡无光

(3)降幡Xiáng fān投降的旗帜(4)芦荻Lú dí(5)枕临靠

三、诗文对译: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千寻铁锁沉江底,→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世几回伤往事,→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今逢四海为家日,→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萧芦荻秋。→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四、诗歌鉴赏【鉴赏首联】1、首联写的什么?写出了什么气势?

-----首联怀古,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

2、首联中那两个字用得好?

-----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鉴赏颔联】1、颔联从哪些方面对晋吴之战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②、从色彩: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③、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④、手法:对比的手法。

2、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鉴赏颈联】1、颈联中的首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上承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下启抒发感慨,提醒当朝统治者牢记历史教训。

2、颈联中“伤往事”感伤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1)感伤的是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最后都终归灭亡的历史往事。

(2)表达了诗人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

3、“山形依旧枕寒流”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一个“寒”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

【鉴赏尾联】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前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后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这是对当朝统治者的提醒。

五、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六、拓展训练一: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答题。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

1、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

(3)《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拓展训练二: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古诗词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 优秀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最后,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为此,我设计了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阅读,体会对自我价值的关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同思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教学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一)直接揭题: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

“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初读,理解词义。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 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 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三)品读,深化理解。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

苏教版必修二《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刘艺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3.背诵整首词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幻灯片(自制) 2.录音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

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师问:“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 生答:“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师问:“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 生答:“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生答:“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师说:“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生答:“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谁能来给大家背诵? 2、你知道了学习古诗的一方法吗? 3、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它的题目是《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初介诗人 1、谁收集到了有关这首诗题目的资料?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把它改创为诗题,后又用为词牌。 *刘禹锡写的《浪淘沙》有九首,本诗是第一首。 2、谁能来介绍诗人?简单地说说。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他性格豪迈,他的很多诗也写得很有豪气,被白居易称为“诗豪”。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他诗歌的豪气豪情体现在哪。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互读,看看同桌读的是否正确。 4、齐读。 四、抓住字词,理解诗意 1、学好一首诗,从弄懂它的意思开始。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可能解决哪个字、词的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2、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可提出让大家帮忙。 3、理解了词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一家有了新的感觉,带着你的新理解,放声自由读吧。 (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现在,请大家看着这前两句诗,请大家好好读,仔细读,用心读,读着读着,你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诗中的哪个字或词一下子跳在了你的眼前? 2、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头脑当中的这幅景象? (雄伟、壮丽) 3、用你们的声音展现黄河的雄伟壮丽吧。(指导朗读) (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如果是你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我们的诗人,

他站在黄河边,面对着这风流滔滔、奔腾万里的黄河,他想到的是什么?把他的想象找出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作者的想象吗?试试看。 练习说话:他想…… 转换角色:我想…… 师小结:作者想啊:我要迎着这从天涯而来的黄河浪潮,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和银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3、补充资料 古人以为,黄河是和银河相通的,关于“直上银河”,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风城廓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还送了他一机,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张骞后来返还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怎样,也用一个词来说说。 (美好、浪漫、诗意、夸张、奇丽、豪迈) 5、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呢? 前:高昂、气势 后:宁静、轻缓 6、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7、分析想象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上引到了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 8、朗读。让我们跟着诗人徜徉吧。 五、联系背景,品悟诗情 1、诗学到这里,你是否有什么疑问,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思想感情?) 2、引导释疑 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3、介绍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为连州刺史,

李煜 浪淘沙令 教案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背景知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 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 下世。” 据《乐府纪闻》云:“(后主)第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 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这,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 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历代讨余》卷一百十三引)该词和[虞美人]一词,成为 他致死之因。感怀故国之情可见。 二.词文赏析: 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说说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2.梦境与现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对比: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一国之君、歌舞升平),写现实的悲(阶下囚、 冷冷清清);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说明:有的同学认为梦欢是主,现实是宾,这种理解与全词的主旨不能较好的契合,故为 不妥。 3.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先写醒来听到雨声,又写梦中之事,开篇即以雨声渲染,由景入情,七处,痛切,突出现 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4.“莫”与“暮”的选用(品读与探讨第3题)学生自由阐发。 “莫”好: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范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范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范文 1.体会《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赏析怀古词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3.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梳理赏析怀古词的一般方法及步骤,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怀古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一下它的文化魅力。

1.一读,读准字音 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诵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 2.二读,读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句意,对句意的理解,还有哪些疑问,相互交流。 可能存在的疑惑: ①“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棹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代指江面上的'船;背,是迎着,逆着的意思;矗:矗立。 ②“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是华美的小船;云淡是指天空上笼着一层淡淡的云;星河是指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③“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旧事怎样就流走了?随流水,这里表面上看是长江之水,但在这里应该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六朝的繁华奢靡都随着朝代的更替消逝在 ___长河中。

④“门外楼头”:用门外代指韩擒虎,即指门外大军压境;用楼头代指陈后主,即指楼头 ___仍荒淫无耻 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⑥学生齐读整首词。 3.三读,读出感情 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情,思考探究。(学生讨论完成) ①上阕主要是写景,写了什么时节的景? 明确:晚秋之景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澄江、翠峰、征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淡云、星河、白鹭。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 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 出示导读纲要: 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 1.指名读。(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2.男、女分读。 3.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插图,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银河 2.先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说全诗的意思。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5.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组汇报。

李煜 浪淘沙 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2、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虞美人》 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4、教师多媒体: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朗读《浪淘沙》,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重点讨论“寒”字的“词眼”作用) “阑珊”——将尽,哀落。 “凭阑”——凭栏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令》中,就词的因果关系来看,为什么而“寒”?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以什么意象来写“寒”?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 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 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 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 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 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 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 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

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 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 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 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 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 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 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 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对新中国那段历史及毛泽东的诗词比较陌生。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作为初中学生仍是激情澎湃,积累主席诗词名句加以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一、导入新课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诗人年轻时走出家乡,充满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5年革命热情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意气风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诗人登临塬上,目睹北国壮丽风光,追古思今,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人挥笔写下这样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人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为勉励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写下这句诗。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呢? 活动2【讲授】介绍毛泽东 1.关于毛泽东你知道多少?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活动3【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诗词 1.学生齐读诗词 2.放朗读音频对比示范 3.正音:燕、了 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1954年中央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活动5【讲授】介绍此的相关知识 词牌名:浪淘沙,词题:北戴河,词分上阙、下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活动6【讲授】赏析诗句、领悟意境、探究思考 1.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大雨、白浪、打鱼船,幽燕之地汉武帝途经此地,唐太宗东征至此但诗人关注的是小小打鱼船。 壮阔与微小,打鱼船搏击风浪,正是诗人高昂精神的写照。 2.下片抒情,往事指什么?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建安12年(207)夏五月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诗,以大海吞吐日月包蕴宇宙星辰自比抒发了统一中国的伟大气魄。 曹操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千百年来。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像魏武这样的人。今天人民翻身做主人,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7【讲授】教师小结 斯人已去,青史长存。一代伟人心中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将永远奔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感受诗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次吟诵这首词。 活动8【作业】作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下载、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煜的《浪淘沙》,并同毛泽东的《浪淘沙》比较,看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9【导入】积累诗词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簸”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进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学习古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根据注释解诗题。 ②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③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④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 纠音曲(qū) bǒ簸 (根据注释纠正“qū”,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②交流理解诗意 教师点评:喂,你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 3、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 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 生:希望老师能把诗读准,声音洪亮。 生:希望老师把“九曲黄河”“良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生: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析:本册第17课隶属第六单元,单元主题为“保护环境”,《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学情分析:本班共31人,其中女生12人、男生19人,均为本地学生,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者有11人,因智力因素导致的学困生有2人。学生课外阅读较为广泛,但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较差,答题习惯未养成,朗读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练笔速度较慢。经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较严重,摸底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了三首古诗,大家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这三位同学背得真不错,既能做到流利正确,还能将诗人内心的话表达出来。老师给你们一分作为奖励,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像今天这样,将学过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 那么,哪位同学能和老师讲一讲,你当初学古诗,都有什么方法呢?(教师板书整理:借助注释,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相同类型古诗……) 谢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老师也给你们一分作为小礼物,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的思维还能这么敏捷、这么有条理。 今天呢,还有三位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古诗学习通关宝典,大家想不想要?(生预设:想)这份通关宝典人人有份,不过呢需要大家自己来整理,请大家翻开课本95页,一分钟时间,将《交流平台》中这三位同学的通关宝典默读一次,然后划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开始。 这节课,我们就用刚才整理出来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标题,手指书空)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旧知、整理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古诗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二、解读标题“浪淘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教后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人教部编版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 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 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诗词赏析教学文案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诗词赏析

精品资料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诗词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ZUI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浪淘沙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标: 1、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化,它博大精深,语言凝练,韵味悠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凉州词》一诗,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出示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 2、释题: 3、介绍作者: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4、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得是关于母亲河———黄河的古诗,关于黄河,你了解多少呢?(介绍黄河及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检查其他方面的预习情况: (1)字音:曲:读qū不读qǔ簸:bo (2)哪些字形需要提醒大家:簸涯淘 (3)这首诗的重点词语有哪些?怎样解释? (4)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

(5)哪位同学愿意读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重音)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什么特点?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通过诗中哪些字词想象到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后两句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憧憬?你的根据是什么?(5分钟) 1 课件师范读 听了范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弯——蜿蜒曲折弯曲悠长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长——河流漫长自西向东绵延万里黄河入海流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呀!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我们仿佛来到了黄河边了! 师:再读读这一行,你重读了哪些词?就是说在这个画面中你特写了哪一笔? 九曲 师:想读得更好吗?想象一下,"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怎么读? 评:好一个"九曲",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 万里沙 师:想象一下,你站在黄河边,向西望得到头吗?向东呢?再远一点呢?是呀,自西向东绵延万里,怎么读? 评:真好!一个"万里",你读出了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 把这一句连起来读,重读“九曲万里沙” 师:你想象得真好,把这种想象读进诗中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簸”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进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学习古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根据注释解诗题。 ②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③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④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 纠音曲(q 口)b簸 (根据注释纠正“ q u”,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②交流理解诗意 教师点评:喂,你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 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选稿

浪淘沙教学设计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浪淘沙》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谁能来给大家背诵? 2、你知道了学习古诗的一方法吗? 3、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它的题目是《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初介诗人 1、谁收集到了有关这首诗题目的资料?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把它改创为诗题,后又用为词牌。 *刘禹锡写的《浪淘沙》有九首,本诗是第一首。 2、谁能来介绍诗人?简单地说说。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他性格豪迈,他的很多诗也写得很有豪气,被白居易称为“诗豪”。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他诗歌的豪气豪情体现在哪。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互读,看看同桌读的是否正确。 4、齐读。 四、抓住字词,理解诗意 1、学好一首诗,从弄懂它的意思开始。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可能解决哪个字、词的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2、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可提出让大家帮忙。 3、理解了词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一家有了新的感觉,带着你的新理解,放声自由读吧。 (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现在,请大家看着这前两句诗,请大家好好读,仔细读,用心读,读着读着,你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诗中的哪个字或词一下子跳在了你的眼前

2、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头脑当中的这幅景象? (雄伟、壮丽) 3、用你们的声音展现黄河的雄伟壮丽吧。(指导朗读) (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如果是你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我们的诗人,他站在黄河边,面对着这风流滔滔、奔腾万里的黄河,他想到的是什么把他的想象找出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作者的想象吗?试试看。 练习说话:他想…… 转换角色:我想…… 师小结:作者想啊:我要迎着这从天涯而来的黄河浪潮,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和银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3、补充资料 古人以为,黄河是和银河相通的,关于“直上银河”,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风城廓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还送了他一机,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张骞后来返还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怎样,也用一个词来说说。 (美好、浪漫、诗意、夸张、奇丽、豪迈) 5、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呢? 前:高昂、气势 后:宁静、轻缓 6、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7、分析想象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上引到了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 8、朗读。让我们跟着诗人徜徉吧。 五、联系背景,品悟诗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