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体况评分资料讲解

奶牛体况评分资料讲解
奶牛体况评分资料讲解

奶牛体况评分

奶牛体况评分

(一)目的和意义

随着奶牛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在牛群中常常会出现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牛只。成母牛如若过于肥胖,往往容易导致脂肪肝、酮病、真胃移位、胎衣滞留、食欲减退、难产、繁殖障碍等健康问题;反之,过于消瘦的成母牛,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能储备支持泌乳需要,泌乳期峰值不高、持续期短,产奶量低。而对于后备牛,营养不良会延迟乳房内会沉积大量的脂肪组织,使腺体组织发育受阻,导致终身产奶量不高。过肥的青年母牛比体况正常的牛,产奶量下降27%。因此,奶牛的膘情是奶牛营养代谢正常与否及饲养效果的反映,也是奶牛高产与健康的标志之一。

检查牛只膘情最简单,且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体况评分。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 BCS)是根据目测和触摸尾根、尻角(坐骨结节)、腰角(髋结节)、脊柱(主要是椎骨棘突和腰椎横突)及肋骨等关键骨骼部位的皮下脂肪蓄积情况而进行的直观评分。在国外,奶牛体况评定工作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牛群饲养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制度化、标准化。如英国早在20年前就已定制了奶牛体况评分标准,此后很快推广到西欧、北美、日本和以色列等国。我国奶牛体况评定工作刚刚起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至今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奶牛生产实际的评分体系,这是奶牛生产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评分标准

奶牛体况评分标准应本着准确、实用、简明、易操作的原则加以制定。现介绍国外奶牛体况评分标准,以供参考。本标准采用5分制(表5-7)。

表5-7 5分评分表

(三)评分方法

评定时,可将奶牛拴于牛床上进行。评定人员通过对奶牛评定部位的目测和触摸,结合整体印象,对照标准给分。评分时牛体应自然舒张,否则肌肉紧张会影响评定结果。具体评定方法为:

首先观察牛体的大小,整体丰满程度。

从牛体后侧观察尾根周围的凹陷情况,然后再从侧面观察腰角和尻角的凹陷情况和脊柱、肋骨的丰满程度。

触摸尻角、腰角、脊柱、肋骨以及尻部皮下脂肪的沉积情况。

其操作要点为:

(1)用拇指和食指掐捏肋骨,检查肋骨皮下脂肪的沉积情况。过肥的奶牛,不易掐住肋骨。

(2)用手掌在牛的肩、背、尻部移动按压,以检查其肥度。

(3)用手指和掌心掐捏腰椎横突,触摸腰角和尻角。如肉脂丰厚,检查时不易触感到骨骼。

评定时侧重于尾根、尻角、尻部及腰角等部位的脂肪(或肌肉)沉积情况,结合肋骨、脊柱及整体印象,达到准确、快速、科学评定的目的。

(四)评定时期及适宜体况

1. 后备母牛

后备母牛自6月龄开始,若有条件最好每隔1个月或2个月进行一次体况评定,至少应在下列时期进行评定:

(1)6月龄时,检查是否过肥,以防影响乳腺发育。

(2)临近配种时,检查体况是否适宜,以保证受胎率。

(3)产前2个月,以避免难产或产后代谢障碍。

2. 成母牛

成母牛每年体况评定五次:

(1)产犊时,此时的体况宜在3.0~3.5分,过于瘦弱的母牛,将影响繁殖率。

(2) 产后21~40d的泌乳高峰期,奶牛最大的能量负平衡一般发生在产后2~3周,约产后60 d能量达正平衡,如在产后前四周,体况降至2分(个别高产牛除外),应检查奶牛的健康、食欲、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以及饲养策略。

(3) 产后90~120 d的泌乳中期,牛只体况在3分左右,如若体况为2分,特别是产奶量又不高的牛只,应检查其的食欲,而对于体况在3~3.5分,但产奶高峰并不高的牛只,应检查日粮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以及饮水量等。

(4) 干奶前60~100d的泌乳后期,此期的体况宜在3.5分左右,否则应抓紧时间调整牛只体况,使其在干奶前达3.5分。

(5) 干奶时,此期体况宜在3.5分。奶牛适宜的体况评分和调整措施详见表5-8和表5-9

表5-8 奶牛在各关键时期适宜的体况评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