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合欢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合欢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核象征意义。

2,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

【教学重难点】: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核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亲情,大家都很熟悉,从有感情的那天起,它就在为我们诠释什么是爱,不论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付出,还是子女对父母爱的感恩,它都在人类的情感画卷上留下了最绚丽的一笔。今天,让我们走近《合欢树》,走近史铁生,看看作者对亲情有怎样独特的体会。

二、作者介绍

独特的感情源于特殊的经历,这就是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

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5年《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三、文本解读

(一)、走近这棵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合欢树》,那我们就以“合欢树”为切入点来解读这篇文章。

问:文中合欢树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没有发芽——→茁壮成长——→花繁叶茂

(二)、探究这棵树

1、合欢树是母亲种的,我们先来看---母亲对合欢树。

(1)文中集中描写母亲种植合欢树的段落在哪?

——第8段。

(2)朗读第8段,从中看出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怎么样?

——很用心。

(3)母亲为什么对合欢树这么用心?

找出关键词:好兆头。母亲希望我的腿能好,希望我能顽强的活下去,在母亲眼中:

合欢树=我合欢树象征希望

(4)阅读课文集中描写母爱的段落,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跟大家分享。

找同学发言。

(5)我们被这份母爱感动了,作者当时是什么态度呢?

——丧失信心,绝望,对母爱没有给予应有的回应。

母深爱而子不解

2、母亲离开了,我是怎么面对合欢树的?看——我对合欢树(1)探究:母亲去世后,我对合欢树的态度。

——不想去—→想去

(2)为什么不想去?

——思念,悲伤,回避。

(3)为什么后来又想去?

——看到合欢树感觉母亲就在身边,虽然一想起母亲就无限悲伤,但回想起浓浓的母爱,就倍感温暖。在我眼中: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象征我对母亲的怀念。

子欲养而母不待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三)延续这棵树

这棵树承载着母亲的希望,承载着我的思念,母亲不在了,我也会离开,这棵树的价值还会存在吗?

文中提到看树影的孩子,尽管各人的经历不同,对树的情感体验也会不同,但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树是久远的,母爱是永恒的。在母亲的希望里,在我的怀念里,在孩子的眼睛里,所有的情感都汇成了一棵树,这棵树叫做爱。不管这棵树是否还在,我们都要把这份爱延续下去,不只是那个孩子,还需要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来延续这份爱。

四、课堂练习:

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完成一篇作文。

五、作业

课下阅读《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

今天过后,希望大家能收藏这篇文章。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再拿出来读一读,肯定会有更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时间都去哪了》,不管时间都去了哪,亲人是否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心中有爱,这棵树就永远都在。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合欢树》教案 池州市第八中学姚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史铁生。 2. 疏通文意,学会通过对事件的把握体会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深沉情感。 3. 赏析合欢树形象,提高品读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丰富内涵的能 力。 4.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借助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熟悉文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注重诵读,诵读全文以及其中感人至深的句子,在诵读中品味情感。 3.围绕关键问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收获感动。 2.理解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愧疚,引发联系自身的反思。 3.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相关文段,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抒发的深沉情感。 2.在收获感动的同时,理解作者深深的愧疚,引发自身的反思。 教学难点 1.品读合欢树形象的丰富内涵。 2.学习文章借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诵读品味、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安排 学生阅读全文与《我与地坛》前两节,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大致人生经历与其对母亲的深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满文军这首歌抒发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那种发自心底的共鸣震撼每一位听者的心灵,是一首深刻歌颂母爱的歌曲。然而,懂得亲情,懂的母爱是有一个过程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铁生是怎样理解母爱的。 二.谈谈作者 关于史铁生。大家经过了预习,就请你讲讲你所了解的史铁生吧。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

高二课文《合欢树》教案

高二课文《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文章题目和文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陵悲吟:“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人啊,恬然于父母铸就的港湾,便会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够承欢于爹妈的膝下,谁又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史铁生的《合欢树》里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份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 2.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3.品味母亲的形象。 问题:母亲生前的哪些话、哪些事至今还缠绕着“我”?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何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答: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还说“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这让“我”听得扫兴,就装着根本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的时候,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在这一抑一扬之间,母亲的聪明和伟大展露无遗。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

《合欢树》教案全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与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她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与工作,用她的笔书写她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她“就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她“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她体验到的就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就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她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就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她就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就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她的背后究竟就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她、激励着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与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与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与《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就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就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合欢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法:诵读法,归纳法,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导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昨天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母亲的诗词,大家来说说吧,(检查预习情况)其实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作者介绍 看到史铁生,就会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所以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只不过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史铁生就是那么一个上帝的宠儿,在他二十岁那年,一场重病让他走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他的下半生是在轮椅上走完的,他用他残缺的身体为我们抒写了《我与地坛》《老屋小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不朽作品,在他一生当中,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感动着我们,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这样评价他的(幻灯片)这是真实的,生活用残酷打击他,他却用微笑来面对它,他微笑的背后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来支撑他呢?母爱 三、走进文本,感悟母爱(诵读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生诵读第一自然段,这个母亲真有意思,学生分析有意思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这位母亲真_______!如果让你在横线上填一个词, 你会用什么词汇呢? 3、第三段场景再现,一男生读史铁生,一女生读母亲,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母亲离开人世之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到文中的句子 四、跳出文本,欣赏写法 课文讲到这里,作者有没有提到我们的题目《合欢树》,没有,那么下面哪些段落提到了合欢树,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导学案题目放在这一环节串讲。) 1、导学案文本探究第1题: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由没有心思照顾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由问题引出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作者自己)2、导学案文本探究第2题:“我”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由此问题引出合欢树的另一象征意义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象征母亲)。 3、导学案文本探究第3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想要表现什么?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五、拓展升华,爱与生命 爱是构筑生命的精髓。 生命可以使无私的爱变得更加辉煌灿烂。 爱可以使枯萎的生命重新开出新的枝芽。 滋养生命的是粮食,水和阳光。 哺育爱的是生命友谊和真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

合欢树教学设计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文之部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合欢树》选自人教版选修模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的第三单元“一粒沙里看世界”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亲情比较淡漠,更不太会珍惜亲情,加上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留守的情况尤为严重,他们自小和父母分开,他们的监护人要不是家里的留守老人,要不干脆是自己,因此,感受亲情尤其是感受母爱的体会就比较浅。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智商没有问题,但在情商上需要更好的引导。 设计理念 (淡化语文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本文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叙事散文,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意在让学生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同时也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是真情,只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寻找。我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的一般知识外,还意在让他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伟大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思,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学会感恩,进而学会好好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 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读、交流、探讨、迁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 “……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 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 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感悟亲情,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歌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咱们今天先来看一幅照片,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人在笑,年轻人脸上有灿烂的笑容。)你现在又看到了什么?(他坐在轮椅上,他活到20岁左右因病双腿瘫痪了,但我们在他的脸上却看到了这样灿烂的笑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史铁生)有很多评论家说史铁生是最爱笑的作家,一个残疾人却成为最爱笑的作家,那么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在面对残疾之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呢?这种神秘的力量来自何方呢?我们今天要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作《合欢树》,看大家能否从中找到答案。 二、文本解读 大家看屏幕,这就是合欢树,请问课文里有对合欢树的具体描写吗?(没有)那么课文里写了合欢树没有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请问课文哪里写了合欢树呢?请找出写合欢树的文段。(7段以后都写到合欢树) (一)赏析课文第7-12段 1、作者在后半部分写到合欢树,那么围绕合欢树,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概括,师:第7段写邻居老太太告诉我母亲种的合欢树开花了,接着写怎么来的,然后多次写到树影儿和孩子的故事。三个方面) 2、请大家仔细读这部分,拿上笔,看你有哪些发现,哪些感悟,把你的发现感悟写在旁边;同样,有问题也写在旁边,就这些问题,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略)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把经过讨论还没解决的问题说出来,没准其他同学有他的看法。(设想会出现的问题:学生1:第7、9段写孩子不哭不闹,瞪眼看树影,这个小孩是不是虚构的?看树影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答:树是母亲,赞同小孩是虚构的,确有小孩,作家杜撰,散文讲的是真实,小孩确有其人。学生2:作者对看合欢树的情感变化,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答:作者不愿去,是怕触景生情,对母亲的思念加剧痛苦,第8段。师:写我不愿去小院有几处?找。)学生3:第8段最后一句写悲痛,忘记,为什么?--学生解答背景。请继续提问,学生4: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去?第7、9段孩子是否从侧面表现了什么?师:关于孩子与树影,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生答:题目是合欢树,最后才写,并且没有正面去写,空城计,孩子是作者的象征。师:为什么要写孩子和树影儿?看最后一段,齐读,能否找到点什么?板书:童年---树影儿---妈妈师:在孩子的眼里,快乐的童年和树影儿有关系,树影儿又和妈妈有关系,小孩子自己的妈妈,在树影儿身上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他的母亲。这树是我的母亲种下的,小孩不知道,孩子能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合欢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感悟来解读合欢树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合欢树丰富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重点:“我”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与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基础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检查课前预习 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情况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 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 二、导语设计 了解史铁生的生平,我们会发现在作家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中,发生了一件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事情也就是1972年双腿瘫痪而他瘫痪的时候年龄有多大?(21岁)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双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十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然而,负载着这份沉重感的史铁生最终还是成功了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这与他的瘫痪相隔了几年?(7年) 7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轮椅上的生活,是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可是,他还是坚强的活下来了而支撑着他活下来,扶持他走过这段噩梦般的岁月的,又是什么?(是母亲,是母爱) 结合课下已发资料,跟随教师预设的情境,体会人生命运的多舛,以及在困境中母亲是最有力的支持,感受母爱的力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完整版)《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20XX年春季学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 授课老师: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祝庆荣 授课时间:20XX年5月22日上午第三节授课地点: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一、教学内容: 合欢树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结合多媒体采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所体会;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五、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 六、法制与德育渗透: 1、法制:法定下的父母子女之间有什么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父母的权利义务有:(1)在人身方面,有抚养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定代理;(2)在财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财产的管理;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父母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子女的权利义务有: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有义务给付赡养费,并且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子女有义务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2、德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 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浓浓的母爱;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2002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有这样一段授奖 词:“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 名作家史铁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合欢 树》,体味他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与人生 感悟。 二、阅读文章,理解情感,品读交流 1.文章的题目是《合欢树》,可是文章开始 并未先写合欢树,合欢树的出现将文章分 为两个部分。 2.阅读第一部分(1 — 6段),完成表格(见 学案)。说说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 段 “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传达出了作者 课题 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我 ” 初读,划分文章两 从整体上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 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 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 的明朗 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 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当代著 认真倾听,调取曾 经阅读过的史铁生 作品加以理解 了解史铁生 其人,为更好 地理解文章 做铺垫

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苦”,结合《我与地 坛》p5 ?请在文章中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进 教师示例: (原文)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 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 上,至 y 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 (赏析)这里“全副心思” “到处”“总能” 体现母亲为了给我治疗,即使在医生宣判 我没有治愈希望的前提下,仍然抱着希望 去奔波,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无私、 小结:母亲对史铁生的爱是无条件的、无 私无怨、坚强执着、牺牲自我、毫不张扬 的爱。(《我与地坛》p7 ) 3. 阅读第二部分,完成表格。(见学案) ?将这一表格与前一表格对比,谈谈你的发 现、理解与感悟。 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的成长多么相似;合 欢树里蕴含着母亲的爱意;合欢树象征了 作者。 为什么? 对母亲深深思念与愧疚。 部分的界限。 握文章内容 行赏析。 细读文章第一部 通过文本分 分,完成表格,理 析作者思想 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 在学案上完成赏 品味语言 执着。 析,小组交流,班 内交流 ?作者对合欢树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细读文章第二部 理解意象的 不愿去—想去看 分,完成表格,与 象征意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目录 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 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 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第1单元第4课《蜀相》 第1单元第5课《书愤》 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 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 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 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 第3单元第2课《阁夜》 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

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 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 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 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 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 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 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 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 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 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 长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

高中语文活动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活动课程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 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 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 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 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 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 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 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 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 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 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几时才懂爱 设计亮点——《合欢树》教学设计1。时空视角,深读文本 不惑之年的作者回看成长中的三个阶段,才发现自己对母子亲情的理解始终是“错位”的:少年自负,青年自闭,壮年自责,母爱的诗意与卑微在当时都被“我”忽略或误读了,而当时空都被拉远后,作者才慢慢从这几段失衡的母子关系中,在爱与误,成长与悔恨之间参悟了母爱和生命的真谛,以“了死生”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几时懂爱”的心路历程.涵咏文字,咂摸文本是教学之始。 2.开放有界,出入文本 本设计由两个开放的主问题作引领分别解读情感的“悔恨”和手法的“象征”,又分别对主问题进行了分层解读,这就使课堂的讨论既关注学生自我的表达与建构,又有了言论的边界,不至于陷入脱离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之体。 3。躬省自身,体悟文本 从被误认为“含羞草”而养在瓦盆中,到发现是一株有生命力的“合欢树”,母亲“养树”与“养人"的过程有着一种天然的融合,于是她才逐渐明白“爱不仅是呵护,还要放手”,而“我"也是在岁月流转的过程中才慢慢读懂了母亲这种“爱的方式”,所以“爱”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学习的。由人知己,使学生读有所悟,这是教学之法. 设计理念 1 / 1

1.由“文章意识"向“文体意识”转变 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强调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而文体意识的确立,是正确而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的必要前提。因此从“散文是揭示作者秘密”的文体特征出发,解读作者情感的秘密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解读象征手法的秘密则是本课的难点.由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2.由“知识传授"向“组织学习”转变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重要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组织学习”,以深入浅出的“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主动而有序地进行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从而实现“由外而内的制造方式”向“由内而外的建构方式”的学习行为转变,这是本次设计的落脚点。 文本分析 1。单元要求 《合欢树》选自高教社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与欣赏,多角度地理解“人性美”。 2。文本特点 《合欢树》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因此对本文第一层次的显性解读是“母爱深沉”,而第二层次的隐性解读则是“爱的悔悟”,若能读出文体形式的质朴、白描,则是进入了本文阅读的第三层次了。 学情分析 1。“母爱”是个概念名词 从学生平时的习作来看,90后的孩子对亲情的体验,多半是与物质相关的,所以虽然常写“母爱",但情感体验非常粗糙。站在当下自我的立场,学生几乎无法主动去观察和思考“母爱”表现形式的卑微与内涵的伟大。所以对于《合欢树》,学生读出显性的“母爱”是不难的,但这还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而要让“母爱”的体验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则要通过对“我的悔悟"的解读,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在“非诗意”的亲情面前睁开眼. 2.“象征"是种含蓄手法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