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化学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浓度、温度、压强)建立起来的,当条

件发生改变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此过程可表

示为:

(1)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中就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移动的结果是正逆反应速率发生

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特征:

○1从反应速率来看:若有v正=v逆到v正≠v逆某条件下平衡,再到这样的过程

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2从混合物组成来看:各组分的含量从保持一定到条件改变时含量发生变化,

最后在新条件下保持新的一定,同样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1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时,正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

向移动。

○2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

向移动。

○3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和v逆都发生变化,如果v正和v逆能保持相等,

化学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影响化学平衡的内在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

件主要有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

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来实现的。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少反应物的浓度,都

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

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

a.由于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常数,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并不影响v

正、v

的大小,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b.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

v正、v逆的量减小,但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c.在生产中适当增大廉价的反应物浓度,使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提高价格较高原料的转化率,以降低生产成本。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

2

加压加压减压减压

3

a.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是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

程,就化学平衡的破坏就是改变v

正=v

的关系。因此,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

平衡,由于改变压强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改变压强不能使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b.如,等可逆反应,由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守恒,改变压强后,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增大或减小压强不能使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c.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气体反应已达到平衡,若向该容器中充入一种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原因是气态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未变化。例如可逆反应

,达到平衡后,在温度和气体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充入Ar,因c(SO2)、c(O2)、c(SO3)均未发生变化,故化学平衡不移动。

d.在容积可变的恒压容器中,冲入一种不反应的气体,此时虽然总压强不变,

但各气态物质的浓度改变,则应考虑平衡发生移动的问题。

e.溶液稀释或浓缩与气体减压或增压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着放热方向移动。

2

升温升温降温

v逆>v正

3

a.若某反应的正方向为放(吸)热反应,则逆反应必为吸(放)热反应。吸收的热量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b.对同一反应,升高温度,是v正、v逆都增加,但吸热反应的倍数更大,即v正>v逆,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使v正、v逆都减小,但v逆>v正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效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应注意,虽然催化剂不使化学平衡移动,但使用催化剂可影响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如下图是使用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图像。

(5)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平衡移动原理(也叫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和温度),平衡就像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

○1对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将向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时,平衡将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时,平衡将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2勒夏特列原理仅适用于已达到平衡的反应体系,对不可逆过程或未达到平衡的可逆过程军不能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此外勒夏特列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都适用。

3.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过程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同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物理中的万有引力常数一样都是一个常数,只要温度不变,对于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就对应一个具体的常数值。

(2)注意:

○1化学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化学平衡常数是一定温度下一个反应本身固有的内在性质的定量体现,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能够表示出可逆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3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技改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一般地说,K>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就基本完全了。

○4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可以看作“1”而不代入公式。

○5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常数。若反应方向改变,则化学平衡常数改变。若方程中各物质的系数等倍扩大或缩小,尽管是同一反应,化学平衡常数也会改变。

(3)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可以利用化学平衡常数的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如:对于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如下关系:

,Qc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a.当Q c>K时,反应要达到平衡,必须减小c(C)和c(D),增大c(A)和c(B),

所以反应要逆向进行达到平衡,即v

逆>v

b.当Q c=K时,反应极为平衡状态,平衡不移动。

c.当Q c

所以反应要正向进行达到平衡,即v

正>v

通过(1)、(2)、(3),可以判断浓度改变时,平衡是否发生移动以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2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

化学平衡建立的实质是v

正=v

,因此只要是外界条件改变导致v

≠v

,化

学平衡都会发生移动。即改变条件使v

正>v

时,化学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改变条件使v

时,化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改变条件使v

=v

时,

化学平衡不移动,但反应速率有变化。

因此,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的一般思路是: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外界

条件的改变对v

正、v

的影响,再通过比较v

、v

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是

否移动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其解题思路图如下:

应用上述方法分析时还应注意:

(1)不要把平衡的移动与反应速率的变化混同起来。如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

向移动时不一定v

正增大而v

减小。

(2)不要把平衡的移动与物质浓度的变化混同起来。如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反应物的浓度不一定减小。

(3)不要把平衡的移动与反应物的转化率混同起来。如改变温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反应物的转化率都将提高;但当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方应方向移动时,只会是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而其本身的转化率却降低。

5.有关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法和类型

一看可逆反应的特征: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是气体总体积扩大、缩小,还是不变化的反应;

二看外界条件的变化:横坐标是时间、浓度、压强还是温度,纵坐标是浓度、转化率还是物质的百分含量等;

三看曲线变化的趋势:每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曲线有无断点、最指点。

由以上“三看”,再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即可解答有关化学平衡的图像题。

六种图像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1)已知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推断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这类图像题应抓住三点:

○1物质的量减少的是反应物,物质的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反应前后物质的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2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且都大于零,则该反应是可逆反应,需用可逆号连接;若一段时间后,某物质的量减少至零或趋向于零,说明该反应

是不可逆反应,需用等号连接。

○3根据相同时间内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或物质的量浓度的改变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求出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

如上图中反应物是X、Y,生成物是Z,催化剂是W;反应为可逆反应;n(X):

n(Y):n(Z)=3:2:3,则发生的反应为。

(2)已知反应的速率(v正、v逆)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推测改变的单一反应条件。

解答这类图像题应抓住三点:

○1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的瞬间若曲线是连续的,则改变的单一反应条件是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所致;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的瞬间若曲线出现断点,则改变的单一反应条件要么是温度改变,要么是压强改变;改变条件平衡不移动但反应速率变化,此时曲线也出现断点,则改变的单一反应条件要么是使用了催化剂,要么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可逆反应中压强改变所致。

○2若新平衡时反应速率比原平衡的大,则改变的条件应是增大物质的浓度、压强或升高温度,或使用正催化剂,如图甲、丙;若新平衡时反应速率比原平衡的小,则改变的条件是减小物质的浓度,或减小压强,或降低温度,或使用负催化剂,如图乙。

○3根据改变条件的瞬间与的相对大小可判定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而确定改变的条件是增大还是减小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反应中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大小关系;使用的是正催化剂还是逆催化剂。

如上图中,图甲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所致,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图乙可以是减小压强所致,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反应中左边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右边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也可以是降低温度所致,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图丙可以是增大压强所致,平衡不发生移动,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也可以是使用适宜的催化剂所致,平衡不发生移动。

(3)已知不同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的转化率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推断温度的高低及反应的热效应或压强的大小及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答这类图像题应抓住三点:

○1“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分析反应由开始(起始物质相同时)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可推知反应所需的条件。若为温度变化引起,则温度较高时,

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温度较低时,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长;若为压强变化引起,则压强较大时,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压强较小时,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长;若为是否使用催化剂引起,则使用适宜催化剂时,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不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长。

○2再由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αA)的变化判断出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而得出反应的热效应(温度变化引起时)反应中左右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大小关系(压强变化引起时),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

○3要掌握这类图像的正误判断方法

如上图中,图甲中T2>T1,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降低,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图乙中p1>p2,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升高,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图丙中,若曲线b是不使用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则曲线a是表示使用适宜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4)已知不同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含量是时间关系的曲线,推断温度的高低及反应的热效应或压强的大小及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答这类图像的分析思路跟(3)基本相同。

(5)已知不同温度下的转化率—压强图像或不同压强下的转化率—温度图像,推断可逆反应的热效应或反应的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解答这类图像题应抓住四点:

1此类图像中,每一条曲线均为相同温度下不同压强是的平衡转化率曲线,也就是说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温度、压强下的平衡状态。

2“定一议二”原则:可通过分析相同温度下不同压强时反应物A的转化率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的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大小关系。

3也可通过分析相同压强下不同温度时反应物A的转化率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反应的热效应。

4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图中只要起始状态相同,则在不同温度下的转化率—压强图像或在不同压强下的转化率—温度图像中的各曲线是不可能相交的。

如上图,图甲中,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提高,表明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压强增大,A的转化率也提高,表明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6.惰性气体的加入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恒温恒容下,向化学平衡体系中通入“惰性气体”(这里把与平衡混合物各组分均不反应的气体都成为惰性气体),虽然能使反应体系的总压强增大,但并不改变原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因此,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2)恒温恒压下,向化学平衡体系中通入“惰性气体”,要保持反应体系的总压强不变,则容器的体积必然增大,即相当于原平衡体系的压强减小,因此,化学平衡将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注意: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在此情形下,平衡将不发生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学习目标] 1.明确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4.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重点] 1.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 2. 化学平衡移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知识要点] 1.化学平衡的移动: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规律 ①浓度的影响: 浓度的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的方向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 ②压强的影响: 压强的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的方向压强增大 (体积缩小) 压强减小 (增大体积) ㈠必须,压强变化才有 意义。 ㈡压强 ....的影响的区别。 ......的影响与对化学平衡 ..对化学反应速率 ③温度的影响: 温度的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的方向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影响。 注意:催化剂 ....的影响的区别 ...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与其对化学平衡 总结: 即勒沙特列原理。 [例题分析]

例 1.在稀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NH3+H2O NH3·H2O NH4++OH-在下列情况下, NH3,NH4+,OH-的浓度如何变化? ①加入少量NH4Cl晶体:[ OH-] ,[ NH4+] 。 ②加入少量HCl:[ NH3] ,[NH4+] 。 ③加入少量NaOH晶体: [ NH3] ,[NH4+] 。 例2.可逆反应:A+3B2C+2D+热量,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且A的转化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增大压强 B 升高温度 C 使用催化剂 D 增大B的浓度 [巩固练习] 1.可逆反应:NH 4HS(固) NH3(气)+H2S(气),在某温下达平衡。下列各情形中,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移走一部分NH4HS B 恒压条件下,充入氦气 C 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SO2 D 容器容积不变时,充入氦气 2.反应CaCO3(固) CaO3(固) + CO2(气),在不同温度下CO2的平衡压强如下表: 温度℃550 650 750 850 897 压强 Pa ×101×102×103×104101×105 按要求填空:(1)若升高CaCO3分解平衡体系的温度,同时给反应容器加压,则平衡;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不移动 D 无法确定平衡移动方向 (2)在一个与外界不能进行热交换的密闭容器中,足量的CaCO3在850℃建立了分解平衡。若将该容器的容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当重新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温度将,CO2的平衡压强将 4. 94×104,理由是 3.有 a 、b两个极易导热的密闭容器,a 保持容积不变,b 中的活塞可上下移动,以保持内外压强相等。在相同条件下将 3 mol A,1 mol B 分别同时混合于a、b两容器中,发生反应 3 A(气)+B(气) 2C(气)+D (气)(1)达平衡时,a 中A 的浓度为M mol/L,C的浓度为Nmol/L,b中A的浓度为m mol/L,C的浓度为n mol/L,则M m;N n;(填①<②>③=④无法比较) (2)保持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分别充入a、b两容器,达平衡后,a中C的浓度为N mol/L的是(),b中C的浓度为n mol/L的是() +2molB B. 3molA+2molC +1molB+1molD D. 2molC+1molD E .++1molC+ (3)若将2molC和2molD充入a中,保持温度不变,平衡时A的浓度为Wmol/L,C的浓度为Ymol/L,则W和M,Y和N之间的关系为W M ,Y N (4)保持温度不变,若将4molC和2molD充入a中,平衡时A的浓度为Rmol/L则 A R=2M B R2M ( ) 4.在高温下,反应2HBr (气) H2+Br2-热量,达到平衡状态,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A 减小压强 B 缩小体积 C 升高温度 D 增大氢气的浓度 5.可逆反应A(气)+nB(气)2C(气)+热量,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B的转化率与压强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那么n值一定是 ) A n>1 B n≥1 C n=1 D n≤1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参考word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 ( ) 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 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最新整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2-3-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课时练 双基练习 1.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2HBr(g)Δ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析:H2与Br2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绝热条件下进行该反应,体系的温度必然升高,导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r2(g)的转化率降低。 答案:A 2.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 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W(s)+I2 (g) T1 T2 WI2(g) ΔH<0(温度T1<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高温区的WI2(g)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 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WI2(g)的转化率越低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W)·c(I2) c(WI2) 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中的平衡移动、转化率及化学平衡常数。高温时,平衡左移,WI2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充分,故A正

确,B 错;选项C 给出的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C 错。 答案:AD 3.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 (CO )·c (H 2O )c (CO 2)·c (H 2)。恒容时,温度升高,H 2的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 2的浓度一定减小 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 +H 2O 催化剂 高温CO 2+H 2 解析:由平衡常数表达式写出可逆反应为CO 2(g)+H 2(g) 催化剂 高温CO(g)+H 2O(g),D 项错误;由于升高温度,H 2的浓度减小,说明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正反应是吸热的,焓变为正值,A 项正确;由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若通入H 2,其浓度会增大,B 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C 项错误。 答案:A 4.鸡没有汗腺,在夏天只能依赖喘息调节体温。鸡过度呼出CO 2,会使下列平衡向左移动,导致蛋壳变薄,使农场主和超市蒙受经济损失。 CO 2(g)CO 2(l) CO 2(g)+H 2O(l) H 2CO 3(aq) H 2CO 3(aq)H +(aq)+HCO - 3(aq)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练习及答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1)2H 2+O 2=====点燃 2H 2O 和2H 2O=====电解 2H 2↑+O 2↑是可逆反应( ) (2)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只与化学反应本身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 (3)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 (4)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 mol N 2、3 mol H 2和2 mol NH 3,当反应达平衡时,两平衡状态相同( ) (5)只要v (正)增大,平衡一定正向移动( ) (6)不论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容器,加入稀有气体,平衡皆发生移动( ) (7)起始加入原料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各种原料的转化率一定相等( ) (8)通过改变一个条件使某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一定增大( ) (9)若平衡发生移动,则v 正和v 逆一定改变,同理v 正、v 逆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 (10)对于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体系内的压强,平衡不一定移动( ) 2.对于可逆反应M +2N Q 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 .M 、N 、Q 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 .反应已经停止 C .M 、N 全部生成Q D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E .v 正(M)=v 逆(N) F .v 正(M)=v 逆(Q) 3.一定条件下C(s)+H 2O(g)CO(g)+H 2(g) ΔH >0,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 (1)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2)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3)充入水蒸气,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4)加入碳,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5)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2012·山东高考改编)对于反应,N 2O 4(g)2NO 2(g) ΔH >0,现将1 mol N 2O 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上课讲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 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 H2O === 2CrO42- + 2H+ (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二】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 能力。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通过外界条件对速率的影响理论的复习,从理论上使学生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实验用品: 1mol/l的FeCl3溶液、1mol/L的KSCN溶液、2mol/l的NaOH溶液、蒸馏水、冷水、热水、NO2气体、大试管、小试管(3支)、烧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它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进行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问]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点? [生]1、同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2、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动态平衡。

[问]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那么此平衡状态还能维持下去吗? [生]不能。 [师]对。此时原平衡将被破坏,反应继续下去,直到再次达到平衡。这种旧的化学平衡被破坏,新的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我们学习化学平衡,并不是使某种可逆反应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板书]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生]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师]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能引起反应速率的改变,那么能否引起化学平衡引动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具体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2——3] 第一步教师分别举起0.01mol/lFeCl3溶液和0.01mol/lKSCN (硫氰化钾)溶液的试剂瓶。请同学们观察颜色 [生] FeCl3 溶液呈黄色,KSCN溶液呈无色。 [师]第二步:在一个小烧杯里混合10ml0.01mol/lFeCl3溶液和10ml0.01mol/lKSCN 溶液,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溶液立即变成血红色。 [师]生成了血红色的溶液说明它们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硫氰化铁的物质。这是一个可逆反应。 [板书]FeCl3+3KSCN Fe(SCN)3+KCl 把该红色溶液稀释后平均分入3支小试管中(大试管中留少量溶液用于比较颜色变化)。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1mol’lFeCl3溶液,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1mol/lKSCN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问]有何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启发]红色的深浅由谁的多少决定/ [学生讨论并总结]红色加深是因为生成更多的Fe(SCN)3,这说明增大反应物浓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2019年文档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教学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合适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撤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例外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够。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撤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确凿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高三化学曹艳艳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以及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2、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体系中所 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新课学习: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改变了反应速率,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通过反应,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用下图表示:

v(正) >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限度(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2.通过“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温度一定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移动。 2.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在工业生产中,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常常通过增加某一廉价、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稀缺的反应物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为了提高产率,生产过程中常常将反应产物及时从体系中,使反应所建立的化学平衡不断向右移动。 5.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增大体系压强: ⑴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平衡。 ⑵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平衡。 ⑶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平衡。 ⑷压强对只涉及固体或液体的反应,影响(填“有”或“无”或“不确定”)。 6.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⑴升高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 ⑵改变浓度,Q>K,平衡移动;若QK,平衡移动;若Q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

2-3-3《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正本作业(1) 命题人:周侨 一、选择题 1.20℃,反应2NO 2N2O4△H<0在密闭容器中达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积减小时将使反应速率增大 B.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O2,逆反应速率减小 C.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2O4,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 D.体积不变时升高温度,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 +NO2NO+SO3,若在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 2.下列反应在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SO O2,此时反应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平衡不发生移动 D.不使平衡移动,但容器内压强增大 3(双选)下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Y(g) ====2Z(g)+W(S)(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反应过程。若 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采用的措施是 A 加入催化剂 B 增大Y的浓度 C 降低温度 D 增大体系压强 4.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CO(g) +H2O(g) CO2(g) +H2(g) △H>0,当反应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 H2O(g) D.再通入n mol CO和2n mol H2O(g) 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N2+3H22NH3△H<0,达到化学平衡后给体系降温,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A.反应混和物中NH3的含量增多 B.N2的转化率降低 C.NH3的产率降低 D.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多 6.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和降温使平衡移动的方向不一致的是 A.2NO2N2O4;△H<0 B.C(s) +CO22CO;△H>0 C.N2+3H22NH3;△H<0 D.2O33O2;△H<0 7.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H2(g) +I2(g)2HI(g) B.3H2(g) +N2(g)2NH3(g C.2SO2(g) +O2(g)2SO3(g) D.C(s) +CO2(g)2CO(g) 8.在密闭容器中A+B C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增大,若B物质为固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若为气体则C一定为气体 B.A可能是气体,C可能是液体 C.A一定是气体,C可能是液体 D.A一定是液体,C一定是气体 9.(双选)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2NO2(g) O2(g)+2NO(g);△H>0,

影响化学平衡的三个因素

影响化学平衡的三个因素 1.浓度 (1)可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是浓度而不是质量、物质的量、体积。若质量、物质的量、体积等的改变不能使浓度改变,则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不改变。 (2)对于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改变不参与反应的离子的浓度,速率和平衡一般不移动,如FeCl3+3KSCN≒Fe(SCN)3+3KCl,增加c(K+)或c(Cl-),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3)浓度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反应速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导致化学平衡的移动。如同等程度地增大反应各物质浓度,平衡向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减少的方向移动:同等程度地减少反应各物质浓度,平衡向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的反应,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 (4)浓度改变瞬间时的正(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生成物)浓度的

变化成同一趋势,与生成物(反应物)浓度变化无关。经常可以先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再由此判断外界条件改变瞬间,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5)温度一定时,固体、纯液体的浓度一般认为是一常数,所以,改变固体、纯液体的量,其浓度仍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无影响;但改变固体的表面积(如“块状粉末状”),化学反应速率会增大或减小。 (6)H2O作为纯液体,虽然它的浓度为一常数(液态时),但对于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改变H2O的量往往会导致其他物质的浓度增大或减少,从而引起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移动,如Al3++3H2O ≒Al(OH)3+3H+,加水,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下降。使υ正、υ逆均下降且平衡右移;另外,H2O作溶质,其他物质作溶剂进行的化学反应,此时H2O的浓度不再是一常数,改变H2O的量,会引起H2O 的浓度改变从而影响速率和平衡;最后注意水蒸气参加的反应,它的浓度亦不是一常数;可能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压强 (1)只有压强的变化能引起反应物质的浓度改变时,平衡才有可能移动。 如向存在可逆反应的定温定容容器中充入不反应气体即惰性气体,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υ正、υ逆均不变,平衡不移动;而向存在可逆反应的定温定压容器中充入不反应气体即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相当于同等程度地减少各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均减小,平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1

§2—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一时间图。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的影响理论的复习,从理论上使学生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教具准备 1mol·L—1的FeCl3溶液、1 mol·L—1的KSCN溶液、2 mol·L—1的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NO2气体、大试管(1支)、小试管(3支)、烧杯(2只)、烧瓶(2个)、带夹导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可逆反应进行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达到平衡状态。 [师]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点 逆——可逆反应(或可逆过程)

等——V正=V逆≠0(不同的平衡对应不同的速率) 动——平衡时正逆反应均未停止,只是速率相等 定——平衡时,各组分含量 ..保持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设问]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那么此平衡状态还能维持下去吗不能 [师]此时原平衡将被破坏,反应继续进行下去,直至再达平衡。这种旧的化学平衡被破坏,新的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我们学习化学平衡,就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师]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能引起反应速率的改变,那么能否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一步)教师先举起分别盛有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试剂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颜色。 FeCl3溶液呈黄色,KSCN溶液无色 (第二步)在一支大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各5滴,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溶液变成了血红色 [讲述]生成血红色的溶液是因为它们发生了下列可逆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硫氰化铁的物质。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导学案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影响 因素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小试能力知多少(判断正误) (1)(2012·四川高考)恒温恒容下进行的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2)(2013·山东高考)CO(g)+H2O(g)H2(g)+CO2(g)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3)(2012·江苏高考)N2(g)+3H2(g)===2NH3(g)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H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4)(2012·上海高考)对于反应:3SiCl4(g)+2N2(g)+6H2(g)Si3N4(s)+12HCl(g) ΔH<0。其他条件不变,增大Si3N4物质的量,平衡向左移动(×) (5)(2012·山东高考)对于反应:N2O4(g)2NO2(g),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二、必备知识掌握牢 1.从反应速率来看,化学平衡状态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的状态。判断v(正)=v(逆)时,要用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来判断。 2.在一定条件下,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时,可逆反应一定达到平衡。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误认为平衡一定

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关键是看改变压强时,能否引起浓度的改变。若浓度发生改变,则平衡可能发生移动,若浓度不发生改变,则平衡不移动。 4.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某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向平衡体系中加入某种反应物,该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减小,如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再加入一定量的NO2,NO2的转化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三、常考题型要明了 考查化学平衡的图像典例 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演练 1 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状 态的判断 演练 2 [典例] (2013·安徽高考)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4(s) + CO(g)MgO(s) + CO2(g) +SO2(g) ΔH>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H2O=== 2CrO42-+ 2H+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影响平衡的条件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29、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复习重点 1.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难点聚焦 我们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不是要保持一个化学平衡不变.而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去破坏化学平衡.使之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转变,去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就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做实验:2-3实验证明: 加入FeCl 3或KSCN 溶液后,试管中的红色加深了。 说明生成物的浓度增大了。 说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了。 无数实验证明: 增大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任何一种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任何一种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二)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里,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只要有气态物质存在,压强的改变,就有 可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如:3222NH 3H N 高温高压 催化剂?+ 反应中,1体积氮气和3体积的氢气反应,生成了2体积的氨气。反应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了! 参见表2-3数据。 可知,对这种气体总体积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 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气体总体积不变化,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 如:222H CO O(g)H CO +==+ 反应前后,气体物质总体积不变。 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三)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吸热或放热的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达平衡后,改变温度,也会使化学平衡移动. 在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如果放热,则,逆反应必定吸热!反之亦然. 做实验2-4 (无色)红棕色(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 O N 2NO 422? 由实验可知: 升高温度,(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混合气体颜色变浅,)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四)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即,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的组成.即: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但催化剂可以改变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五) 平衡移动原理: 即: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像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小组实验,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原理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教学过程: [引言]复习上节学习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上的,因此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如果此时外界条件不改变的话,可逆反应将一直保持这种平衡状态,但是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可能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即同种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不等,其结果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那么那些外界条件的改变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平衡破坏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V正=V逆V正V逆V正=V逆

各组分浓度保持恒定 各组分浓度发生变化各组分浓度保持新恒定 化学平衡的移动定义: [思考]打破旧平衡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实现? [回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哪些? [总结]有可能破坏化学平衡。 [过渡]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教材26页实验2-6 [思考]溶液红色加深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加深? [思考]1、对已建立平衡FeCl3+3KSCN=3KCl+Fe(SCN)3(红色) 的体系为什么增加任一反应物的浓度都能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试从浓度的变化如何影响V正、V逆的速率来解释原因) 2、对已建立平衡FeCl3+3KSCN=3KCl+Fe(SCN)3(红色)的体系,在t2时刻,浓度分别作如下改变,平衡被破坏,t2时刻建立新的平衡,请画出v-t图。 ①减小反应物浓度 ②增大生成物浓度 ③减小生成物浓度 [小结]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均向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均向方向移动。 [过渡]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可使平衡发生移动,那么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压强化学平衡是否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