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化同步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近年来,我县按照“全县景区化、旅游一体化”的要求,以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集团化、信息化等“五化同步”为发展举措,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浙江十大欢乐健康旅游城市、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和浙江省十大养生福地,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首批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县。201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1.1万人次,同比增长28.8%,旅游总收入41.7亿元,同比增长27.2%,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连续三年超过11%。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国际化引领,打造全域一体的旅游格局

我们以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旅游发展,把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统筹推进旅游国际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目前,已编制出台了《仙居旅游目的地城市规划》、《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具体任务,形成了以投资10亿元的海亮有机农业观光体验基地项目、投资12亿元的神仙温泉城项目为核心支撑的县域东部旅游板块,以神仙居景区、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皤滩古镇等为核心支撑的县域中部旅游板块,以投资60亿元的浙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水域面积

4.7平方公里的仙女湖为核心支撑的县域西部旅游板块,在全县构建了板块特色鲜明、全域一体发展、产城融合互动的旅游格局。

二、坚持高端化推进,打造更具优势的旅游产业

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要素,充分依托仙居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切实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拉长产业链,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了一批有竞争力、有广阔前景的拳头型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养生度假型转变、景区时代向目的地城市转变、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休

闲、养生养老、乡村度假、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体系。投资1.75亿元、全长76公里的永安溪主绿道已全面建成开放,被称为“中国最美生态绿道”。从2013年至今,已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全省绿道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们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精心打造“杨梅节”、“油菜花节”,油菜花观光带和杨梅观光带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油菜花节被评为全省十大农事节庆之一。今年油菜花节期间,全县各景区(点)接待游客203.4万人次,为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1000元,实现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的“三丰收”。

三、坚持品牌化提升,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我们把品牌作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灵魂,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品牌打造模式,不断打响“仙居--仙人居住的地方”县域旅游品牌。提出争创“两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着力打造壮美神仙居、柔美永安溪、醉美田园、和美乡村、秀美新城区、最美仙居人等六张名片,大力推进“两美浙江”在仙居的生动实践。突出神仙居景区这个重点,不断挖掘景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启动国家5A景区创建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申报工作,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积极打造核心品牌。神仙居景区被誉为“浙江一绝”,去年“十一”开放营运以来,已成为了仙居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带动旅游门票收入同比增加近2倍。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国

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等“多城同创”和“慈孝仙居”创建,不断丰富仙居旅游品牌内涵。大力实施驻地营销、策划营销和信息营销,有效借助海内外强势媒体的“注意力经济”效应,实现仙居旅游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迅速打开了国内外旅游市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先后在《走遍中国》《城市一对一》《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消费新主张》等栏目播放仙居专辑,今年3月份,我县迎来韩国千人团,1-6月份,我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万人次,其中韩国游客9500多人次,韩国市场初步打开。

四、坚持集团化运作,打造更具活力的旅游体制

我们积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集群发展,着力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创新经营理念、运行模式、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1]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之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桂林的洞奇石美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2]﹑七星岩,[3]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 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

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一

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对2001~2012年国内外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一) 2013年11月20日16:37 来源:《旅游学刊》2013年第07期作者:孙业红魏云洁张凌云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34 摘要:文章通过对2001~2012年间中国两岸四地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总量呈增长趋势,且大陆的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较低;(3)通过对不同时期两岸四地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由预测、规划转向动机、满意度研究,其中,大陆和港澳台的研究各偏重于不同的方向。文章还从《旅游学刊》文章被国际期刊论文引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陆学者正在以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合作发表论文并引用中文旅游学术期刊文章,从而使之产生一定国际影响力。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的分析,研究近10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旅游学术共同体尤其是大陆学者提升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方向参考。 关键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国际旅游期刊,中国旅游研究,贡献度,《旅游学刊》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580)、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13TAAG014)以及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CIT & TCD20130513)资助。 1引言 一个国家某个领域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其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质量、效率等方面,具体如公开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专著、专利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项目开展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产出的比例,高质量论文和专利的国际他引、所获国际奖项、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情况、各类国际期刊编委任职情况[1]。其中,学术论文是研究人员发布和传播其科学研究发现与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术论文的被引用,尤其是国际论文被引用或中文论文被国际学者引用,体现了研究成果的传播过程及其学术影响力。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国际学术论文产出量不断增加,学术成果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2001~2011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为83.63万篇,升至世界第二位;2011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收录论文24.18万篇,其中,中国大陆论文6380篇,占论文总数的2.6%,按收录数排序,中国居世界第8位。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中国机构为第一署名机构的论文为2954篇,占总数的46.3%[2,3]。多学科和全球化的学术网络使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统计,2002~2011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总量的66.7%被同行引用,大部分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这一比例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同期被引用论文的比例在75%~80%之间[2]。 宏观层面上,扩大和提升旅游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需要资金投入、学科建设、政策导向、人才引进等支持;而从研究机构和学者自身角度,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高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追求旅游研究的国际化,一方面要熟悉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关注研究趋势和热点;另一方面要对国际期刊及其论文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必要的、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对此,国内外学者已有部分研究成果:郑和孙(Tsang & Hsu)通过分析6本主要国外期刊论文的主题词、研究机构分布及贡献等,全景展示1978~2008年30年间的中国旅游和酒店研究[4]。汪德根等对国内外6本权威期刊,从载文作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造千亿文旅产业

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千亿文旅产业 2014年03月07日08:46 来源:乐山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 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千亿文旅产业 编者按: 在市政协六届四次全会上,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县(市、区)政协、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围绕全市“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23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大会发言材料。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乐山中心城区美丽发展的建议 乐山中心城区的建设之路应紧紧围绕“水润嘉州、生态乐山”的定位来开展,发挥水优势,彰显佛文化,打好生态牌,实现产城互动,景城相融。 (一)大力实施主城区五大提升工程,以城带产。重点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 一是实施“一退三还”示美工程。大力开展“退居还水、退居还林、退居还山”工程。“退居还水”,就是要让房屋远离河流与湿地,实现水质清亮,显水露水,高品质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嘉州人文历史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使之成为水润嘉州的新地标。“退居还林”,就是要减小城市建筑密度,大力实施城市增绿、植被恢复和园林景观改造,在城郊大道和城区干道上形成一街一景色、一路一特色的效果,重现海棠飘香的嘉州之美。“退居还山”,就是要拉开建筑与山林之间的距离,严格控制三江沿线和绿心周边建筑的密度与高度,实现显山露城,显水露城,变三江环抱的主城核心区为大公园、大景区。 二是实施“龙游三江”秀美工程。要珍惜三江环绕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掘三江水资源,把三江打造成流动的风景和生态产业的容纳地,使之成为主城区的翡翠项链。实施“龙游三江”秀美工程,可从合理扩容大佛景区,适度建设凤洲岛入手,对凤洲岛侧的小铜河进行科学利用。通过“龙游三江”工程的实施,还可以把中心城区提升成为招商引智宝地、文化园、科技园之乡,成为乐山市名佛之外的又一名片。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谭申、宋立中等(2010)通过分析指出,国外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呈现出政府主导型、非政府组织主导型、外部势力主导型、共同发展型、自由发展型、交替发展型等类型。王文章(2008)在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时指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法、英、德、意、日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加政策合力保护方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动员群力的社会化保护方式两种模式。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确如冯翔(2009)①对于欧洲文化旅游模式的论述——“以政企合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无论欧洲、美国乃至亚洲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宏观的普适模式;根据划分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主体的主导作用划分 1、民间主导模式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这两种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权利贵族阶层到平民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产业经济的兴起、人们认知领域的不断加深,使得原本社会福利和权益范畴的文化事业可以纳入到产业化运作的体系当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化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提高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并通过新鲜、多样的营销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买方市场,由此所带来的文化市场繁荣、活力以及创新是单纯的政府事业性的经营所难以达到的。由于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濒临失传或地位没落的文化现象或景观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为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身力量,由此所产生的公众舆论效力和带动效力也为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减轻不少负担。 与此同时,由于广大民众以及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宣传工作,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业以及区域的有效合作,发挥集思广益、动员全社会的广泛联动作用。在这其中,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它起到联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并为区域的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旅游业管理协会(IMTA)、世界旅游业理事会(MTTC)等所进行的区域对话、形象推广、信息发布、培训咨询、项目 ①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40-241.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赵娇(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助教。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赵 娇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国际旅游城市是指城市综合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达,拥有丰富的品位高级的旅游资源,拥有高级的文化、娱乐和服务职能,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决定于其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提升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应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城市旅游更应重视影响竞争力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联动机制。 关键词:国际旅游城市;基本特征;竞争力;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7)03-0062-04 近年来,中国正跨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国际 旅游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率,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继批准了一大批“优秀旅游城市”,许多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那么,如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这就需要明确国际旅游城市形成机制,科学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力,并对其发展模式作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 国际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国际旅游城市不一定是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而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必定是旅游发达城市。中小城市的旅游业往往以专一主题发展,而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旅游业必定是观光、度假、会展、商务等综合发展。如被誉为“世界城市”的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无一例外都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另一方面,国际旅游城市也未必都是综合性的国际化城市,它可以是某一类专业性的国际化城市或国际性城市。比如法国的滨海小城戛纳,它既非综合性国际城市,也无名胜古迹,却因举办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而闻名遐迩。 因此,不论是大都市还是专业的中小城市都有可能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只不过是会成为综合性的还是单一职能或主题的区别。国际旅游城市包括世 界旅游城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等特定的国际旅游城市类型,其国际旅游的规模等级由低变高,旅游职能丰度和强度由弱变强,吸引国际游客的辐射范围由小到大,旅游国际化程度由低渐高。 根据上述分析,并综合学术界对国际旅游城市的不同思想,现给出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国际旅游城市是指城市综合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达,本身拥有丰富的品位高级的旅游资源,拥有高级的文化、娱乐和服务职能,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城市。世界各国的首都和大城市都具有这方面的职能。有些中小城市,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古迹,奇特的景观,往往也可以发展成为这类城市。一、国际旅游城市的分类定位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我们首先可以把国际旅游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国际旅游城市,另一类是专业性的国际旅游城市。 其次,根据中心城市的划分依据,国际旅游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可划分为一级国际旅游城市、二级国际旅游城市和三级国际旅游城市:一级是指在全世界范围都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都市,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二级是在洲际范围内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敦煌用“新模式”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2014敦煌用“新模式”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2017年12月31日晚,在中国传媒大学超高清4K演播大厅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2017—2018)”上,敦煌市获“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殊荣。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代表敦煌市登台领奖。2015年7月7日—9日,我在敦煌市。敦煌:用“新模式”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2014年6月14日中国旅游报 □本报驻甘肃记者张陇堂 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不能简单模仿东部发达地区、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必须走出一条以有限容量为先决条件,以快速增长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内涵型巧增长”发展之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雅丹地貌、玉门关、榆林窟、阳关……敦煌市的旅游资源在甘肃独树一帜。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就是要把敦煌变成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敦煌的旅游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敦煌市旅游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张健说。2014年6月前不久,甘肃省出台《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敦煌将以文

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为前提,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绿洲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敦煌拥有世界级的文化资源,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重要节点城市,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就一定不能回避敦煌的差距和问题。过去,我们总是站在甘肃看敦煌、对照过去看敦煌;现在,我们必须要以世界胸怀、国际标准、名城目标来审视敦煌。”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2015年12月任甘肃省文化博览局副局长、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说。 他这样看待敦煌的差距: 城市功能紊乱、服务设施不全,城市四条大街背后多是棚户区,市民游客停车难、如厕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没有会展中心、专业剧院、健身场所。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玉门关遗址、雅丹景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服务设施几乎空白。 文化没有有效地传承发展,还停留在洞窟里面、学术层面,没有转化成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面向市场、面向大众的精神文化产品。 交通条件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敦煌机场设计客运能力为30万人次,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距离敦煌最近的高铁车站——柳园站,通往敦煌的道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将来会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的推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结构调整、功能完善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o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

中国国旅集团CITS综合线路资料

公司简介 广东熊猫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是“中国国旅集团”在广东以国宝“熊猫”为品牌名称注册的大型国有国际旅行社,简称“熊猫国旅”;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经营海外、港澳出境游、国内游的国际旅行社。中国国旅集团成立于1954年,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旅行社企业集团,荣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是500强中唯一的旅游企业。国旅总社在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4家分社,在全国122个城市拥有20多家控股子公司和122家国旅集团理事会成员社,总资产50亿元。“中国国旅、CITS”已成为品牌价值高、主营业务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旅游企业,品牌价值103.64亿元,居旅游业第一。国旅总社是WTO(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第一家企业会员、中国旅行社协会会长单位,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中国国旅集团的经营范围涵盖了全部旅游相关的服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并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运通公司合资成立了国旅运通旅行社有限公司、国旅运通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国旅运通华南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并占控股地位。此外,国旅总社还投资境内全资控股企业20多家。中国国旅集团多年荣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是500强中唯一的旅游企业。并连续多年居百强旅行社排名榜首。我社又与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皇家加勒比海国际邮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中国大陆共同经营系列全球最高端的旅游产品,公司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从此有了质的飞跃。 好以下线路仅供参考价格,具体视贵公司出游时间和人数确定优惠价格!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会给您一个贴心、合理、充实、愉快的行程设计及最实惠的价格!! 泉身感受碧水柔情:温泉度假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的建议 1、科学规划旅游发展布局。在全市形成以“一宫一府”为中轴,东西南北协调开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在我市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以满清文化、民国文化的特色游,集文化游、都市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打造国际主题游乐场;西部打造中国重工业旅游区;南部打造乡村度假民族风情旅游区;北部打造棋盘山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区;构建古迹文化、自然风光、民族特色、区位特色、国际游乐等五个特色旅游带。借助沈阳在辽宁省的区域优势,延续和放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重点推进沈大旅游圈、沈本旅游圈、沈抚旅游圈建设,发挥旅游群的联动作用,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中国东北旅游集聚区。 2、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在我市重点兴建一个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规划一个国家旅游开发区,体现国际视野,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现有景区改造和增扩建项目。加强对沈阳市历史文脉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收藏馆、名人故居和地方戏曲、文艺演出为主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信息、集散等功能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完善全市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现有景区和新开发景区中建设具有拉动作用的旅游产业项目和旅游配套功能项目。 3、着力打造我市旅游核心产品。要结合沈阳市文化特点、旅游资源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包括形成清文化、满族文化、民国文化一体化旅游文化产品建设,形成我市旅游产品软实力。重点扶持旅游纪念品企业,使其增强科研、开发能力,形成多个核心旅游特色纪念品,展现人文特色、时尚创意、民俗风情。加快推进旅游与我市

坚持五化同步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近年来,我县按照“全县景区化、旅游一体化”的要求,以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集团化、信息化等“五化同步”为发展举措,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浙江十大欢乐健康旅游城市、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和浙江省十大养生福地,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首批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县。201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1.1万人次,同比增长28.8%,旅游总收入41.7亿元,同比增长27.2%,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连续三年超过11%。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国际化引领,打造全域一体的旅游格局 我们以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旅游发展,把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统筹推进旅游国际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目前,已编制出台了《仙居旅游目的地城市规划》、《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具体任务,形成了以投资10亿元的海亮有机农业观光体验基地项目、投资12亿元的神仙温泉城项目为核心支撑的县域东部旅游板块,以神仙居景区、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皤滩古镇等为核心支撑的县域中部旅游板块,以投资60亿元的浙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水域面积4.7平方公里的仙女湖为核心支撑的县域西部旅游板块,在全县构建了板块特色鲜明、全域一体发展、产城融合互动的旅游格局。 二、坚持高端化推进,打造更具优势的旅游产业 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要素,充分依托仙居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切实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拉长产业链,不断丰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篇

桂林旅游,龙头劲舞正其时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 一、桂林独特的资源优势和部分荣誉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和优势:一是山川秀丽独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二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漓江、芦笛岩、象鼻山、龙脊、八角寨、灵渠、桂海碑林、王城等景区(点)各具特色;三是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五是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强可游性。近年来,桂林市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大力推出了两江四湖、乐满地、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龙胜温泉、银子岩、秦城水街等各具特色和高品位的旅游精品。 1998年11月,桂林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的达标验收,进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3年,经世界旅游组织考察,桂林、北京等4城市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2004年桂林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2005年,桂林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城市”。2006年,桂林进入首批全国创建中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发展背景 (2) 第一节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比较优势 (3) 第三节制约因素 (4) 第二章总体思路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战略定位 (5) 第三节发展目标 (6) 第四节建设原则 (8) 第三章空间布局 (9) 第一节功能分区 (9) 第二节产业布局 (10) 第三节城镇体系 (11) 第四节临桂新区建设 (12)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 (14) 第一节漓江保护和开发 (14) 第二节名城景观保护与开发 (16) 第三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 (16) 第四节污染综合防治 (17) 第五节低碳与循环经济建设 (18)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 (20) 第一节旅游产品开发 (20) 第二节旅游市场开发 (24) 第三节旅游市场主体建设 (25) 第四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6) 第五节旅游区域合作 (27) 第六章相关产业发展 (28) 第一节现代服务业 (28) 第二节绿色农业 (30) 第三节低碳工业 (31) 第七章支撑条件 (33) 第一节交通运输体系 (33) 第二节能源保障体系 (34) 第三节水利工程体系 (35) 第四节信息网络体系 (35) 第五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 (36) 第六节城乡协调发展 (38) 第八章保障措施 (39) 第一节改革创新 (39) 第二节政策措施 (40) 第三节组织实施 (42)

序言 桂林市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辖5区12县,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 521.8 万人,城市化率40.2%。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从甑皮岩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百越”人的居住地、再到秦代开始置桂林郡,桂林历史上长期为广西政治、文化中心,生活着苗、瑶、侗、壮、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特别是旅游业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桂林市也面临整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力不足,旅游业在全国地位下降等突出问题。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发布,明确提出桂林市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这对桂林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以下简称《纲要》),规划年限为2012年至2020年。《纲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桂林优势、带动区域增长、促进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部署。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发展,就是要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旅游龙头带动、产业全面振兴、以城带乡、产业融合、生态环保的发展格局。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坚持五化同步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坚持五化同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近年来,我县按照“全县景区化、旅游一体化”的要求,以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集团化、信息化等“五化同步”为发展举措,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浙江十大欢乐健康旅游城市、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和浙江省十大养生福地,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首批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县。201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1.1万人次,同比增长28.8%,旅游总收入41.7亿元,同比增长27.2%,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连续三年超过11%。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国际化引领,打造全域一体的旅游格局 我们以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旅游发展,把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统筹推进旅游国际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目前,已编制出台了《仙居旅游目的地城市规划》、《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具体任务,形成了以投资10亿元的海亮有机农业观光体验基地项目、投资12亿元的神仙温泉城项目为核心支撑的县域东部旅游板块,以神仙居景区、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皤滩古镇等为核心支撑的县域中部旅游板块,以投资60亿元的浙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水域面积

4.7平方公里的仙女湖为核心支撑的县域西部旅游板块,在全县构建了板块特色鲜明、全域一体发展、产城融合互动的旅游格局。 二、坚持高端化推进,打造更具优势的旅游产业 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要素,充分依托仙居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切实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拉长产业链,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了一批有竞争力、有广阔前景的拳头型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养生度假型转变、景区时代向目的地城市转变、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