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骨科下肢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不同镇痛药在骨科术后疼痛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不同镇痛药在骨科术后疼痛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不同镇痛药在骨科术后疼痛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摘要】目的:评价在骨科术后疼痛患者采取不同镇痛药治疗的药物经济学。

方法:研究抽取病例样本共9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2,均择期行骨科全麻手术,将全部病例按不同镇痛用药分为甲、乙、丙组对比,各纳入30例。

甲组采取注射用帕瑞昔布,乙组采取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丙组采取地佐辛注射液。

对比3组不良反应、疼痛评分(VAS)及费用情况,以评定效果。

结果:统计显示,3组对比不良反应,甲组发生率43.33%<丙组23.33%<乙组3.33%(P<0.05)。

3组术前、术后2h、6h、12h、1d时VAS评分呈明显降低趋势(P<0.05);但3组各时点VAS评分对比差异较小(P>0.05)。

3组对比药品及总费用,甲组<乙组<丙组(P<0.05)。

结论:在骨科术后采取注射用帕瑞昔布、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地佐辛注射液等进行镇痛效果相当,但注射用帕瑞昔布药物经济学最佳,而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安全性最佳。

【关键词】骨科;术后疼痛;帕瑞昔布;酮咯酸氨丁三醇;地佐辛;药物经济学在临床治疗中,术后疼痛一直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重点问题[1]。

对于骨科患者而言,其术后除了伤口疼痛之外,还可因外固定、加压包扎、骨筋膜张力增高、患肢肿胀、骨膜刺激等造成疼痛,所以疼痛在骨科术后发生率较高,且持续时间更长,疼痛更为剧烈[2]。

若疼痛发生后未及时控制,则极易造成机体儿茶酚胺、血糖、皮质醇等水平增高,可加剧组织代谢,影响病情康复和伤口愈合,从而导致整体疗效降低[3]。

本文抽取病例样本共9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2,均择期行骨科全麻手术,将全部病例按不同镇痛用药分为甲、乙、丙组对比,各纳入30例,主要研究在骨科术后疼痛患者采取注射用帕瑞昔布、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地佐辛注射液等进行镇痛效果的药物经济学、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模式的镇痛方法,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用于术后自控镇痛的可行性及镇痛效果。

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舒芬太尼2ug/Kg+甲氧氯普胺20mg,B组:氨丁三醇120mg+甲氧氯普胺20mg,C组:舒芬太尼1ug/Kg+氨丁三醇90mg+甲氧氯普胺20mg,均加生理盐水至100ml。

观察术后4h(T1)、术后6h(T2)、术后8h(T3)、术后12h(T4)、术后16h(T5)、术后24h(T6)的VAS镇痛评分、记录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在T3、T4、T5、T6时间点C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酮咯酸安定三醇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手术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能够达到有效的镇痛,且可减少两者的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酮咯酸安定三醇;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CIA in different pain-relief methods with ketorolac tromethamine Method:Select 90 patients of lower extremity operation under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randomly dividedinto A,B,C three groups.Group A:sufentanil 2ug/kg+metoclopramide 20mg,Group B:ketorolac tromethamine 120mg+metoclopramide 20mg,Group C:sufentanil 1ug/kg+ketorolac tromethamine 90mg+ metoclopramide 20mg,all being diluted with saline to 100ml.Record scores of pain at postoperation after 4h(T1),6h(T2),8h(T3),12h(T4),16h(T5),24h(T6)with V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nalgesia.Record PCIA time administer drug and untoward effect ofdrug.Result:At T3,T4,T5,T6 time point,pain scores of group C were markedly lower than group A and B(P<0.05).Incidence rate of untoward effect in group C is lower than group A(P<0.05).Conclusion:It is good effect that composite ketorolac tromethamine with sufentanil in PCIA,and it reduces opioid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Key words:ketorolac tromethamine;sufentanil;PCIA手术后的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上、生理上的一系列改变,影响术后的康复。

骨科术后镇痛泵应用

骨科术后镇痛泵应用

骨科术后镇痛泵应用疼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一个问题。

它既严重干扰术后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还能够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1,降低术后恢复的信心。

近年来因为自控镇痛泵(PCA)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使其成为患者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应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并妥善固定。

但其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现将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自2005年以来156例患者应用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156例,其中男95例,女61例,年龄16~80岁。

1.2方法应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并妥善固定。

镇痛配方:生理盐水100ml,氟哌利多1mg+吗啡60mg+甲氧氯普胺10mg,给药速度2ml/h,持续48h。

2观察和护理2.1生命体征的观察2.1.1呼吸抑制PCA止痛药为吗啡,该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并适当降低止痛药的浓度,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提升警惕。

2.1.2血压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可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当发现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10%时,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当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时,则应暂停使用镇痛药,输液500~1000ml后,再视医嘱处理。

2.1.3体温降低因为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所以,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量体温,低于35.5℃时,应每30min测1次,增强保暖措施。

但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2.1.4嗜睡PCA中的氟哌利多为镇静安定类药,有强镇静作用,吗啡为麻醉强镇痛药,使用后患者易出现嗜睡现象,应增强巡视。

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R<10次/min,SpO2<90%,则应立即停止使用术后镇痛药,报告麻醉医生按医嘱给予相对应的处理。

氢吗啡酮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氢吗啡酮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李 艳 ,曹雪峰 ,王芳芳 ,刘玉伶 (承德 医学 院附 属医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摘 要】目的 :观 察氢 吗啡酮 复合 氟 比洛芬 酯用 于骨 科下肢 手术 术后镇痛 的效 果 。方 法 :90例 骨科 下肢 手术
患者随机分 为sF组 、H组 和KH组 ,每组 3O例 ,三组 患者术后分 别应用舒芬 太尼 (2gg/kg-3gg/k g)、氢吗 啡酮
本研究对 比分析 了内镜 止血分别联合静脉滴注大剂 量 雷 贝拉 唑 或艾 司奥 美拉 唑 治疗 消化性 溃疡 出血 高危 患者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 ,两种治疗方案 的总 有效率 、再 出血 发生率及不 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 ,差异无统 计 学意义 ,与 陆贤香 的研 究结果 一 。一项无 线pH监 测分析显 示 ,雷贝拉 唑首次给 药后达 到pH>6的中位 时 间为12min(时间范围5min-15min),显著优 于奥 美拉 唑 (中位时 间l10r ain)和泮托拉唑 (中位时间312min) 。本 研究亦 证 实 了上述研 究结 果 ,观察组 止血 中位 时 间明显 短于对照组 。
【中图分类号 】R_ 6l4.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11004-6879(2018)02-0106—04
· 106 ·
承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V01.35 No.2 2018
A AI EsIA l U l’HU P l¨C LoW ER E)‘.1’REM IrI’Y SUR( RY LIYart,CAO Xue-feng,W ANG Fang-fang,etal
综上 所述 ,内镜 止血联 合静脉 滴注大 剂量雷 贝拉唑
治疗消化性溃 疡出血 高危患者的疗效与内镜止血联合大

骨科下肢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应用论文比较

骨科下肢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应用论文比较

内蒙古中医药关键词:骨科下肢手术;镇痛方法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4-0096-022骨科下肢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应用比较马晓娟*王美英**平度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66700)2012年9月11日收稿碎骨片移位及椎管狭窄等,但显示能力有差异性。

3讨论3.1脊柱三柱概念:根据Denis 的三柱学说[2],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

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中柱包括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后1/3、后纵韧带;后柱为脊椎骨附件,骨性结构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关节突和棘突,软组织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

3.2脊柱骨折分型及CT 表现:按损伤机制的不同分为压缩或楔形骨折、爆裂骨折、安全带骨折及骨折-脱位[1]。

压缩或楔形骨折以胸腰椎最常见,原因是脊柱过屈,引起前柱的压缩,CT 主要表现为椎体楔形变,椎体前缘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见不规则骨折线,而后柱正常。

爆裂骨折表现为骨折线累及椎体后壁,前中柱都受累,并可见碎骨片突入椎管,后柱也可受累。

安全带骨折是上部躯干以安全带为支点前屈,后柱和中柱受到牵张力而破裂,CT 表现为棘突间距离增宽,骨折线累及后柱。

骨折-脱位主要表现为双边征,椎体脱位、关节突骨折、脱位及椎管狭窄。

3.3多层螺旋CT 对脊柱骨折的价值:脊柱骨折,特别是爆裂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折,主要是椎体轴向压缩,使髓核挤入椎体内导致压力骤升而断裂,并可见碎骨片突入椎管,导致椎管狭窄合并神经损伤。

爆裂骨折累及三柱中的两柱或以上,一般是不稳定骨折。

本组45例,累计受损73个椎节,两柱或以上受累的椎节32个(43.8%),均有碎骨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等征像,术前螺旋CT 轴位图像结合MPR 、VR 重建图像都明确了骨折的程度及范围,对指导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常规X 线平片应用普及、价廉、辐射剂量小,是脊柱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其图像重叠多,而且脊柱解剖结构复查,往往对椎体后部、椎弓及椎管的受累情况显示不清,不能准确、全面地做出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帮助有限。

氟比洛芬酯与氯诺昔康在下肢骨折术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氟比洛芬酯与氯诺昔康在下肢骨折术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氟比洛芬酯与氯诺昔康在下肢骨折术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摘要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與氯诺昔康在下肢骨折术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104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2例。

治疗组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氯诺昔康静脉滴注。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24 h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分、镇痛泵中吗啡的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12、24 h的V AS评分及吗啡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术后6、9 h的V AS评分和吗啡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1%,对照组为2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76,P=0.6188>0.05)。

结论在下肢骨折术超前镇痛中,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氯诺昔康;下肢骨折术;超前镇痛手术后的慢性疼痛是影响患者病情及留院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具有较高发生率及较长的持续时间,严重威胁患者术后的病情恢复和生活质量。

超前镇痛是通过抑制、阻止外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建立的一种镇痛疗法[1,2]。

为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量,提高患者预后,本院使用氟比洛芬酯对比氯诺昔康进行超前镇痛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骨外科接诊的104例下肢骨折接受手术患者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2例。

入选患者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均为Ⅰ~Ⅱ级。

治疗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4~65岁;平均手术时间(95.58±8.26)min。

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43~66岁;平均手术时间(96.25±10.12)min。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静脉、硬膜外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已成为目前术后镇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深受患者的欢迎。

以下是针对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1.镇痛方法采用两种镇痛方法:静脉镇痛泵和硬膜外镇痛泵。

静脉镇痛泵药物:吗啡40mg,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60ml;硬膜外镇痛泵药物:吗啡6mg,格拉司琼3mg,生理盐水20ml。

手术毕,麻醉师随患者返回病房,调整好镇痛泵后即可实施镇痛。

2.护理目前留置镇痛泵止痛效果最佳,而且安全,副反应少,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用药时间为48~72h。

①术前做好镇痛泵的宣教指导护士在术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镇痛泵的好处,帮助患者消除术后疼痛的顾虑。

②镇痛泵的护理术后将镇痛泵常规固定。

注意观察麻醉管与镇痛泵的接头是否接紧,有无外渗或脱落,协助患者翻身时不要牵拉泵的管道,防止管道脱落。

③生命体征及神志的观察由于阿片类药物可引起呼吸抑制,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定时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必要时做记录[2]。

④副作用的预防及护理Ⅰ恶心呕吐的预防及护理主要是药物作用引起的。

轻者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疑虑,反应明显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以缓解症状。

出现呕吐时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同时做好口腔清洁。

为预防呕吐,还可以在患者鼻翼两侧放置薄的新鲜柠檬片,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制止呕吐的发生。

Ⅱ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对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一般与停用镇痛药同步或较迟拔出。

在拔管前应给予膀胱充盈功能训练,同时做好会阴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对未留置尿管者,若出现尿潴留,可给予听流水声、腹部温水擦洗、会阴冲洗疗法,必要时行导尿。

Ⅲ腹胀、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由于麻醉、手术及镇痛药物的作用,可使患者胃肠蠕动减慢,易发生腹胀及便秘。

饮食上注意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定时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静脉术后镇痛不同配方用于下肢骨科手术效果观察

静脉术后镇痛不同配方用于下肢骨科手术效果观察
医 生 在 围术 期 常 规 给 予 抗 凝 预 防 治 疗 , 且 术 后 当 天 就 开 始 而
给予阿司匹林或华 法林… 。但 这样 以来 , 难免 会加 大病人 的 术后异常 出血倾 向。有些病人在接受 硬膜外镇 痛的同 时进 行 抗凝治 疗 , 些 病 人 拔 出硬 膜 外 导 管 后 硬膜 外 出血 率 为 这
时, 因此其不 良反 应也相 应减 少l 。本文 的结 果也 证实 了这 2 ] 点。 术后镇痛需处理的时 间主要是术 后 2 4—4 8小时 , 其是 尤 最初的几小时 。因此预充量的注入很重要 。吗啡作为水 溶性 药物 , 脊髓 吸收慢 , 从脑脊液 中清 除也慢 , 从而导 致其起效慢 ,
输注 2天 。A组术毕硬膜外腔单 次注入吗 啡 1 . a +1 —15n g %
罗哌卡因 5m 作为预充量 , l 静脉 止痛 泵配方 : 芬太尼 0 5m 、 . g 高乌 甲素 10n , 生理 盐水 稀释 至 10m ; 5 g用 a 0 lB组术毕 静脉给 予芬 太尼 0 0 g作为预充量 , .5n a 静脉止 痛泵 配方 同 A组 ; C组 术毕 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 1 . n +1 —15 a %罗哌卡因 5m 作 g l 为预 充量 , 静脉止痛泵配方 : 芬太尼 10 15n , 生理盐水 . . a 用 g
效 果 并 不 加 强 而 并 发 症 却 明显 增 加 ] 2。
用视 觉模 拟评分法 ( A ) 定病 人疼 痛程 度 , 为 无痛 ,0 V S评 0分 1 分为剧痛 , 分 为镇 痛效果 良好 , <3 3—4 为镇痛效果 基本满 分 意 , 5 为镇痛效果差 。 同时记 录不 良反 应发 生率 , > I 分 包括精 神症 状 、 恶心呕 吐、 皮肤瘙痒 、 尿潴 留。 23 统计方法 . 采 用 SS 0 0统计 学软 件 , 量数 据用均 PS1 . 计 数 ±标 准差( ±s 表示 , 间分析用配对 t ) 组 检验 , 计数资料用 卡方检验 , P<0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骨科下肢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的镇痛方法在骨科下肢手术后的应用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
骨科中进行过下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

对A组
的患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对B组患者进行硬模外单次小剂量的吗啡注射;对C
组患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与单次小剂量的吗啡注射结合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镇痛。

并对这三组患者在手术后的不良反应、镇静评分以及镇痛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在
手术后C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且C组的药剂量以及PCA按压次数
均比A组少,B组的镇静效果明显比A、C两组的镇静效果低,其术后的恶心症
状的发生率也明显比A、C两组的高。

结论对下肢骨科手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
与单次小剂量的吗啡注射结合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镇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
它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关键词】骨科下肢手术镇痛方法静脉自控吗啡注射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149-02
静脉自控镇痛(即PCIA),该镇痛方式具有效果可靠、起效快的特点,因此
在骨科手术后的镇痛治疗过程中,该方式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过,这种方法
的针对性相对较差,对全身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且治疗的效果要比硬膜外自控
镇痛(即PCEA)低。

本研究将对PCIA与硬膜外的单次小剂量吗啡注射联合、硬膜外的单次小剂量吗啡注射与PCEA联合这两种方式在治疗骨科下肢手术后的不良反
应以及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现简述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中进行过下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
30人。

这些患者进行了胫腓骨骨折复位手术、股骨骨折复位手术以及股骨头置换术,ASA主要为1到2级,他们的年龄在32—62岁之间,在手术的过程中,务必要将那些需要使用辅助药物的患者排除在外。

在这三组患者中,对A组的患者进
行静脉自控镇痛;对B组患者进行硬模外单次小剂量的吗啡注射;对C组患者进
行静脉自控镇痛与单次小剂量的吗啡注射结合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镇痛。

1.2方法
(1)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是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情况下完成的,它的穿刺间隙主要是L3—4或L2—3。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必须在患者的蛛网膜下注射
15毫克的布比卡因(其质量分数为0.75%),此外,还必须根据手术的实际需要
对患者的硬外膜注射左旋布比卡因(0.5%)。

(2)在A组患者完成手术后,就必须立即对其进行PCIA处理,在此过程中
所用到的药品主要有5毫克托烷司琼、100毫克氟比洛芬酯、0.4毫克芬太尼以及
1毫克芬太尼。

(3)对于B组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的40分钟内,就必须对其进行硬膜外
的吗啡单次注射。

(4)在C组患者的手术结束前的40分钟内对其进行硬膜外的吗啡单次注射,并在手术结束时,对患者进行PCIA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本研究中计量指标的标准差利
用(x-±s)来对其进行表示,并利用方差来对本研究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组
间的数据利用t来检验,用X2来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它们之间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观察内容
对三组患者在术后进行定期视觉模拟评分(即VAS),当其结果为10时表示
剧痛,当其结果小于或等于3时表示患者对镇痛的效果较为满意,当评分结果为
零时,表示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无痛。

其具体的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三组患者的镇静以及镇痛评分(x-±s)
组别 4小时 8小时 24小时 32小时
镇静评分镇痛评分镇静评分镇痛评分镇痛评分镇痛评分
C组 4.2±0.4 1.0±0.7 4.0±1.2 0.8±0.5 1.0±0.6 1.0±1.1
B组 1.6±1.0# 2.0±0.6 2.2±0.5# 2.0±1.0 5.0±1.3^ 6.0±1.4^
A组 3.6±1.1 5.0±1.4* 3.8±1.1 3.0±0.9* 2.0±0.7 2.0±1.0
在A、B、C三组的比较过程中,*P<0.05;#P<0.05;^P<0.05,它们之间的比
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患者的其它内容的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种类、ASA分级、身高、体重、年龄以及性别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比较差异都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对进行过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镇痛时,其首选的方式为进行硬膜外单次吗
啡注射,对于我国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手术后所使用的药品剂量大概在1.6—2.0毫克之间。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少量的吗啡具有较强的止痛效果,在
对硬膜外进行吗啡注射时,吗啡含量的多少并不能决定最终的镇痛质量,相反,
吗啡含量的增加会使得药物的副作用随之加大。

有研究数据表明,利用吗啡来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时,10毫升的吗啡溶液中,最好只含有1.5克吗啡。

一般情况下,对于进行过骨科下肢手术的患者,利用硬
膜外吗啡注射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镇痛具有较好的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选用了
0.5mg/ml的吗啡溶液来对进行过下肢手术的患者进行镇痛,该药物的起效时间大
概在30分钟左右,因此,在手术结束前的40分钟内就必须对患者进行给药,该
药物的作用时间在12小时—24小时之间。

B组患者在48小时、32小时以及24
小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其在前面的各个时间段内的相应评分,这就表明本研究
的相关结果与其它的一些报道的结果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肖建芳,魏秀吾,吴善苏等.三种镇痛方法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比较[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9,5(5):352-354.
[2] 刘振明,丁蒙,吴彦奇等.罗哌卡因加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骨科下肢手术后硬膜外镇
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36-37.
[3] 梁桂婵,李玉琼,冯玉等.不同教育方法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4):131-132.
[4] 王世英,孔玲,毕光焰等.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老年下肢关节置换及植入物内
固定治疗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
复,2011,15(35):6514-6517.
[5] 武建忠,王虹,沈书斌等.不同浓度喷他佐辛在下肢骨科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中镇痛效果的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14):1938-19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