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C中国的奇迹_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8C中国的奇迹_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8C中国的奇迹_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

———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方面占有优势,这是其经济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阻碍而未能及时实现向以科学与实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的转变,中国和西方的技术、经济差距迅速扩大。为赶超发达国家,新中国选择了违反当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试图在资本极端稀缺的条件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并以价格扭曲、资源计划配置等来保护补贴这些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快速增长,然而双轨制的渐进改革使得原有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之间出现某些制度的不配套,导致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脆弱以及收入分配的恶化等诸多问题。只有完成传统赶超部门内缺乏自生能力企业的改革,消除计划体制中各种制度扭曲存在的原因,中国才能全面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举考试制度;比较优势;自生能力;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7)0420005218

收稿日期:2007203224

作者简介:林毅夫,男,台湾省宜兰县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

 本文为2006年12月5~6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为庆祝Angus Maddis on 教授80岁生日而举办的“世

界经济发展:澳大利亚和亚洲主要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长期绩效和展望”的研讨会而准备。本文的许多观点和论据参考作者过去的论文和著作。感谢易声宇同学在准备此文以及陈勇和海荣在准备本文英文版时提供的协助。① G DP 的估算有按官方汇率,有按购买力平价两种。除了特别标明以外,本文引用的G DP ,均为麦迪逊教授按购

买力平价并以1990年的国际货币为计价单位来估算。② 许多学者都同意宋代(公元960—1280年)是中国经济的鼎盛时期,经济活动异常活跃,见:E lvin ,1973;G ernet ,

1982;Hartwell ,1967;Jones ,1988;Shiba ,1970。根据Maddis on 的估计,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公元960年和1850年是相当的,而在宋朝期间则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在1280年后直到1820年的漫长岁月中则几乎没有增长。见:Maddis on ,1998,第25页。

一、前 言

中国自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来,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经济在古代已有极其辉煌的成就。根据麦迪森教授的估计,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而且直到1820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 DP )总量仍占世界份额的3214%(Maddis on ,1998,p.

40)

。但是,中国经济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以后

人均收入就开始停滞不前②,欧洲却在肇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中逐渐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并在18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尔后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欧洲

G DP 从1820年占世界比重的2616%迅速上升到1890年的4013%,人均G DP 年均增速从1700—1820年的0122%增加至1820—1952年的1103%,

而中国在整个近代史经济一直停滞,人均G DP 在

1820—1952年间甚至还下降了,同期G DP 占世界

的比重则从3214%下滑至512%。

如果说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乱局是造成

第44卷第4期2007年7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

V ol.44,N o.4

Jul.2007

近代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但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不再有战乱,而且在国家的主导下经过一整代人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人均G DP在1952—1978年间年均增长2134%,低于同期世界2156%的水平,G DP占世界的份额从1952年的512%略微下降到1978年的5%,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同期日本6166%的水平,也低于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亚洲“四小龙”。只有直到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才像其他东亚地区经济一样出现奇迹般增长。1978—2005的27年间G DP增长了111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916%,按官方汇率计算,2005年G DP达到2225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 DP从1978年的220美元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730美元;对外贸易总额2005年达到14219亿美元,从1978年的全世界第27位上升到第3位,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火车头(N BS 2006)。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波动、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金融体系脆弱、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一系列可能使中国突然出现危机的问题。中国经济有无可能克服困难,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麦迪逊教授在the World E conomy:A Millennial P er spective(Maddis on2001)中文版序言中所预测的那样,在2015年G DP总体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占世界的20%,此后继续维持较为高速的增长而逐渐恢复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历史地位?

本文以下的组织结构如下:第二节讨论中国经济自宋以后长期停滞,并在18世纪以后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第三节探讨为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国家主导下的工业化、现代化未能使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分析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并存的原因;第四节,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并探索中国未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

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一个经济长期的增长取决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国家,创新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工人或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偶然发现,中国人多,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多,因此,在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上占有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在前现代社会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并且,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的空间越来越小,技术创新的速度减缓,经济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停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无法深化。西方世界在15、6世纪出现了科学革命,18世纪中叶开始新技术的发明转向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技术发明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加速,中国未能自主进行这种发明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迅速扩大,国际经济地位一落千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迎来了百年动乱后的和平建设的机遇,作为一个技术和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的后发国家,中国可以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为了赶超发达国家,中国选择了违反当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试图在资本极端短缺的条件下优先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有靠政府以扭曲各种要素产品价格、利用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才能将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建立起来,这种计划经济的体制固然可以使中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工人、农民缺乏积极性,经济发展绩效差。1978年底开始,中国以双轨制的渐进方式进行改革:一方面继续给予传统的赶超部门中不具自生能力的企业以必要的保护补贴,并根据改革的进程和条件的成熟而改革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各种扭曲,使得经济得以维持稳定;另一方面,提高工人、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户和企业可以自主支配的资源,并放松对原来受到抑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准入,使得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这种渐进的改革,必然使得原有计划体制的某些制度安排和市场体制的某些制度安排并存而出现体制的不配套,其结果是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脆弱、收入分配的恶化。只有放弃赶超的思想,完成传统赶超部门内缺乏自生能力企业的改革,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中各种制度扭曲存在的原因,中国才能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如果能够这样,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资本快速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比较优势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时,能够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为主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创新,那么,中国应该可以再维持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如

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麦迪逊教授所预期的一样,在本世纪前半叶恢复在前现代社会的国际经济地位。

二、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

18世纪以后中国国际

地位的大逆转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经济最繁

荣的国家。

①特别是在9世纪后随着大量人口逐渐从干旱的北方迁移到多雨潮湿的长江以南②,牛耕轮作等新的生产技术的发明使垦荒日增,11世纪初又从越南引进新的水稻高产品种,并伴随相应的耕作制度和农具创新③,迄至13世纪中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农业的高剩余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和资金。中国

工业自汉代即有较大发展,宋代则达高峰。

④以作为工业基础的铁的使用为例,11世纪末中国铁产量已达15万吨,人均水平是同期欧洲水平的5

到6倍。⑤此外,井盐业、纺织业等工业也颇为发

达,如13世纪已使用水力纺织机纺织麻线,其技术不亚于1700年欧洲同类机器水平(E lvin ,1973,第195页)。由于农业和工商业的高度发展,13世纪中国城市的繁荣景象令来自以发达商业城邦著称的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感到惊讶(E lvin ,

1973,第177页)。此外,早在公元前300年的战

国时期,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如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买卖、劳动力高度分工和自由流动、产品和要素市场的高度发育等(Chao ,1986,第2—3页)。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Eberhard ,1956;E lvin ,1973;T ang ,

1979;Needham ,1981;Chao ,1986),但是,工业革

命毕竟没有在中国产生,于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革命为何没有首先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此即韦伯提出的疑

问。

⑥这个疑问被李约瑟博士归纳为如下的两难问题: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Needham ,

1986,第6页)?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一种被广为接受的“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⑦认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停滞缘自人地比例的失调,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使得中国达到了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由于儒家文化重视以男性为主的传宗接代伦理思想使得中国的家庭盛行早婚多育,人口的较快增长和膨胀使得人均耕地不断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随之减少,因而尽管14世纪中国已接近工业革命门槛,但“人口的数量已经多到再也不需要任何节约人力的装

④⑤

该假说最早由E lvin (1973)提出,后经T ang (1979),Chao (1986)等人进一步阐述。需要指出的是,E lvin 和T ang 强调的是可供积累的农业剩余不足,而Chao 则侧重于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不足。

见韦伯:《儒教中国政治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和行会》,载《韦伯文集: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和Max Weber ,The Religion o 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T ranslated from the G erman and Edited by Hans H.G erth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K.Y ang (paperback edition ;New Y ork and London :Free Press ,1968)。见:Jones ,2003,第202页。Hartwell 认为从公元806年到1078年宋朝铁产量增长了9倍,人均增长了6倍,因而

认为这是一次“早期的工业革命”

(Hartwell ,1966,第29页)。不过Maddis on 怀疑他仅仅基于宋朝首都铁的生产情况所作的估计是否合理(Maddis on ,1998,第37页)。关于这个时期工业方面的技术成就,E lvin ,1973,第179页有扼要的叙述。

由于新引进的水稻抗旱、早熟,有利扩大种植区域。关于旱作改为稻作引发的农具创新,参见:Chao ,1986。值得一提的是,由Arthur Y oung 发明的科学农业方法曾引起英国18世纪农业革命,而此法13世纪在中国即已盛行

(T ang ,1979)。

根据Balazs 的估计,8世纪中叶(即唐朝早期),长江以南的人口比例为24%,见:Balazs ,1931,第20页。而到了13世纪末,此比例可能已达到85%,见:E lvin ,1973,第204页。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阅:Needham ,1954;E lvin ,1973。虽然Maddis on 怀疑中国汉朝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是否要高

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前欧洲的水平(Maddis on ,1998,第38页),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科技水平是领先的。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被Francis Bacon (1561—1626)认为是加速了西方从黑暗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重要发明,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源自中国(Jones ,2003,第58页)。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7

 

置了”(Chao ,1986,第227页)。同时,人均剩余因为人均耕地下降而减少,也使得工业化所需的积累不足(T ang ,1979,第7页)。相较之下,欧洲则由于人地比例合理,拥有未加利用的经济潜力,当知识积累足够冲破工业革命大门时,“节约劳动的需求

仍然十分强烈”

(Chao ,1986,第227页),且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可供积累(T ang ,1979,第19页)。

但是,上述假说的内部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人口增长、人均耕地下降使得劳动力相对便宜和人均剩余减少,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极端缓慢这个解释变量自身为前提的,否则在技术不断创新、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是难以出现的。进一步地,经验证据也并不支持这个假说,虽然在12世纪前确有许多节约劳动的农具发明,而后则寥寥无几(Chao ,1986,第9章),但是在14、15世纪和17世纪中叶人均土地拥有量显著高于11世纪①,按这个假说,这些时候对劳动替代技术的需求应更强烈,人均剩余也应更高,尤其在1368年明朝开国后,天下太平,更应如此。可我们只看到人口的增长,而非节约劳动型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另外,即使在人地比例更不理想的20世纪初,劳动力资源依然并不宽裕,尤其在南方灌区,农户全年不息(Buck ,1937),因而Chao (1986)关于“人口的数量已经多到再也不需要任何节约人力的装置了”的论断难于成立。而且,中国在

1953—1958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技术仍基

本停留在传统水平,但是,年均积累率也高达

2412%(NBSC ,1988,第60页)。可见,中国农业可供

积累的剩余不足的说法值得怀疑。而且14世纪后中国技术创新并未完全停滞,在14—20世纪初,仍有许多新发明出现(E lvin ,1973,第289页)。若无技术创新,谷物单产要在10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时间内翻番②,也是不可设想的。因此,“高水平均衡陷阱”关于人地比例失调使得农业剩余和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技术创新停滞的假说,逻辑不自洽,经验也不支持。

既然14世纪后中国的技术创新并未完全停滞,为何与西方相比,仍大大落后了呢?关键的事实在于,14世纪后中国技术创新有所减缓,而西方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技术创新则大大加快了,且一直保持了较快水平。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的看法在于技术发明方式的转变(Lin 1995)。

不管在前现代社会或是现代社会技术发明的

机制本质上都是依靠“试错和改错”

(trial and error )。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前,不管是在中国或是西方世界,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来自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工匠或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偶然的偏离常规方式的试错的结果而发现;到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首先转为发明家有意识的“试错和改错”的实验的结果,到了19世纪以后,发明家的实验则更进一步转为在现代科学引领下的实验。

在工业革命前以工匠和农民的经验为主要来源的技术发明,是生产过程的副产品,而非发明者有意识的、具有经济动机的活动的结果。其创新主要依据经验对现有技术作小修正而产生

(Muss on ,1972,第58页)。从概率的意义上,一个国

家的人口规模越大,各类发明者“试错和改错”的实践经验越多,技术发明和创新的速度就越快,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S im on ,1986,第一章)。中国的土地和其他地方的大河流域相比并不是最为肥沃的,但是,地形西高东低,太平洋季风带来的雨水集中在光热条件好的3—10月,使得中国的土地在适合的工具和技术条件下,能够种植可以供养人口数量较多的高产粮食作物(T em ple 1986),因此,中国的人口总量自古以来一直远高于欧洲,这种人口数量使得中国在技术发明上具有优势,中国古代官员的流动,农书的印发和产品和劳动力的自由市场流通等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则间接加速了新技术扩散(Maddis on ,1998,第23页)。8—

12世纪,中国人口从较为干旱的北方大规模南迁

到湿润多雨的南方,相应的交通工具从马变为船,合适粮食品种从高粱、小米转为高产的水稻,合适

这段时间内人口增长了5到6倍,同期谷物产量同步增长,且几乎同等程度的来源于耕种面积和单产的增加;也就是说,谷物单产在10到19世纪间至少翻番。见:Perkins ,1969,第13到17页。进一步,根据Chao ,1986,第

89页提供的资料可以发现,从10世纪末到14世纪末,可耕地和人口几乎都翻番;而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可

耕地虽然再次翻番,但人口数量却增长了6倍多,若采用Perkins (1969)关于人均谷物消费量和种植谷物的耕地比例基本不变的假定,则说明从14到19世纪谷物单产也至少需翻番。

中国人口增加持续到1200年,在1200—1400年间下降,1500年左右又恢复了1200年的水平,1600—1650年间人口再次下降。因此,14、15世纪及17世纪中叶人均土地面积应高于11世纪。关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历史资料,见:Chao ,1986,第89页。

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随之改变,导致这段时间里较快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Chao,1986,第224页),中国因此维持了一千多年的领先于西方和世界各个文明的地位。但是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发明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避免地终将趋于停滞。

欧洲在前现代社会由于人口规模相对中国为小,工匠和农民的数量和相伴随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也相对较少,因而在前现代社会的经验型技术创新中处于劣势。但是在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后,实验方法被广泛运用(Mathias,1972),“试错和改错”的次数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生产实践,因而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到19世纪中叶,科学已在技术发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Cameron,1989,第165页),使得技术发明遭遇到瓶颈时,能够经由基础科学研究的努力,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打破技术发明的瓶颈,扩展新技术发明的空间,而使得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成为可能(K uznets,1966,第10—11页)。

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在西方逐渐转变为“为发明而发明”。这种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代价较高,需要有成本效益的经济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商业利益的制度可能确有利于这种实验型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是,如果没有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得技术发明在碰到瓶颈时可以利用科学来打破瓶颈,那么,从经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转为以实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给西方带来的技术发明优势将会是一次性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发明的空间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小,西欧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迎来一段时间的技术发明的速度加速以后也应该会像其他文明一样,技术发明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渐趋停滞。所以,真正使得中国从宋朝以来的长期领先迅速转变为近代的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在15、16世纪时发生在欧洲。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系统的知识,在15、16世纪以前的原始科学来自于对自然现象好奇的科学家的观察所得,科学革命本身是一种方法的革命,15、16世纪以后对自然现象好奇的科学家开始把有关自然的假说“数学化”,并以严谨的可控制实验检验由数学模型推论出来的假说(Needham,1969,第15页)。这种科学方法的革命使得被证伪的假说迅速被抛弃,也使得不被证伪的假说易于传播和积累,对自然界的认识在这种方法的革命以后突飞猛进。但是,在19世纪以前,科学研究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科学上的新发现并未能直接运用于新技术的发明,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作用,因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不同,没有商业利益的动机。好奇心应该像智商一样是一种天生的禀赋,在人群中具有相同的分配比例,中国自古以来人多,具有高好奇心的人在数量上应该比欧洲多,在原始科学时代,中国在科学发现上的成就也不亚于西方世界,而且,中国古代已有较高的数学成就和相对系统的实验方法(Needham,1969,第211页),那么,这些众多具有好奇心的中国天才为何未能推动一场科学革命,发现用数学来表述其提出的假说,用控制实验的方法来检验其假说是一种探索自然、满足其好奇心的更好的方法?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官僚体系重农抑商、因而无法把工匠的技艺与学者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是中国未能自发产生科学革命的原因(Needham,1969,第211页)。钱文源等人则强调帝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不容异说,阻碍了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的发展(Qian,1985)。可是,事实上中国重农抑商和正统意识形态对科学的阻碍并非那样绝对;而且在科学革命前夕的欧洲,政治环境并不比中国好(M onter,1985),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科学革命先驱需要冒生命的危险,与顽固不化的经院哲学家以及强大的教会势力作斗争。①我个人认为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对科学革命来讲至关重要的人

①前汉时期商人基本受到了平等对待(H o,1962,第42页);中世纪的中国,商业可以成为年轻人的一条出路

(Eberhard,1956);而明清时用钱捐官位、学位已正式化(H o,1962,第51页)。中国的意识形态也非绝对僵化:如明代王阳明对以官定的朱熹儒学的革命性挑战给中国的儒家思想留下了永久烙印(H o,1962,第198—202页),中国在古代也未曾像欧洲那样,出现有人因为对自然现象提出异于当时人们接受的观点而被认为是异端学说而遭受迫害的情形。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9 

力资本,因而,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发生质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

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即废除了封建,代之以官僚治理的郡县制度,各级官员由皇帝从非世袭的官僚中选派。在汉朝以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初级官员的选拔是采用由各级官员推荐其任所内才能卓越、品德高尚人才给皇帝的荐举制度,虽然理想的状况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但是,不可避免地,裙带关系成为各级官员推荐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既失公正,也因而出现可能威胁皇帝地位的强有力氏族。隋朝(589—

618)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

来选举人才,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1904年被废除止(H o ,1962,第13页)。

唐朝(618—906)早期的科举考试,分别针对不同才能的人才,考以不同的科目,例如“明算”科是专门选拔数学能力强的人,“秀才”科专门选拔具有不寻常能力的人,此外,还设有举荐其他一些有全方位资质的人的渠道(H o ,1962,第12页)。但很快考试的范围就缩小到以“进士”科为主(M iyazaki ,

1976,第9页)。

①随后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的内容被限定在四书五经为最基

本读物的儒家学说范围内。

②学生们需熟记长达431286个汉字的内容,并需熟悉篇幅数倍于原文

的注解,以及仔细浏览其他相关的历史、文学等经典著作(M iyazaki ,1976,第16页)。然而记忆并非最难之处,真正的难点在于,这种考试还考查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因而带有智力测验的性质③,只有那些天资足够聪颖且用心学习儒家学说的学生才能够在一层一层激烈的竞争中

脱颖而出。

④而当他们获得科举考试的最高学位时,平均竟要花费二十余年的光阴。

⑤尽管这样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但学生们却有足够的激励投身其中,因为在那时的中国,官员从各种意义上都是最荣耀、最有回报的职业⑥,以至于传统中国社会把做官看成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捷径(H o ,

1962,第92页)。而且,科举制度本身也提供了强大

的激励:通过科举各层次的考试而获得相应各等级学位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特殊待遇。政府甚至通过公开宣扬科举考试能带来的个人利益来引

导形成争相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风气。

⑦这种特殊的激励结构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人力资源状况。不仅因为最终岗位有限的官员的选拔是以绝大多数未考中的学生牺牲大量时间作为代

⑥⑦

宋真宗所作流传千古的《劝学诗》直接以金钱、美女和社会地位诱劝读书人投身科举。见:M iyazaki ,1976,第17页。

西方官僚从未获得过像中国官僚一样的社会地位和权力(Maddis on ,1988,第21页)。科举启蒙教育自3岁始,8岁入学,15岁完成儒家经典学习,过程枯燥劳累(M iyazaki ,1976,第14—16页)。然而这仅是科举考试准备阶段。据Zhang (1991)的研究,晚清平均年龄生员为24岁,举人31岁,进士34岁。这意味着从入学到中进士平均需26年。虽然这并不排除少数天赋极高的人在少年即中进士(Qian ,2004,第128—130页),却仍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明代进士年龄则约在30岁左右(Qian ,2004,第132页)。明清两代是科举考试鼎盛时期。一个完备的考试阶梯大体上可分为:预备阶段、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另外还有乡试的许多预备资格考试,以及乡试、会试后的加试。通过预备阶段的学习即成为童生,通过院试者称为生员,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M iyazaki ,1976)。

H o (1962,第14页)认为“进士”科考试真正难的是创造性写作的要求。明代(1368—1644)科举考试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定式,要在苛刻的格式要求中写出优美的文章,是高级文字游戏,被认为可测验聪明才智,因而被认为是较理想的科举考试方式。

从汉武帝(156B.C.—87B.C.)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官僚体制的正统思想(H o ,1962),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本质上是分等级的,需要聪明、有道德的人来治理国家,而要选拔这样的人才,首先需要给民众提供机会平等的教育,以他们的表现来区分不同能力的人,并以此维系等级社会③。此观念早在战国时期即已深入人心(H o ,1962,第7页)。关于科举选拔范围缩窄的原因,H o (1962,第13—16页)列出了许多,比如“秀才”科的实际要求太高,数学、法律

等知识对于主要的官员招聘渠道来说过于特殊化,“明经”科则仅仅侧重记忆而相对简易等,但最关键的原因却是:“进士”科考察对圣贤智慧的掌握程度和文字的创造性运用能力,这两点最接近儒家思想所要求的治国之才必须具有的深厚道德素养和聪慧品质,并也最有利于适应官员的管理工作,而且它比起汉朝的荐举制度又要公正客观得多。

1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价①,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回报的激烈竞争使得无数有天赋的人才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无暇顾及和科举无关的其他知识,包括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有用的技艺的学习。而且,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从地方官员到中央的各部尚书和宰相之间有众多的科层,那些有幸通过了科举考试而取得相应学位以及做官资格的人,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按儒家理想的规范来行事才能获得晋升,因此,也无暇进行其他知识的探索②,中国明代科

学家的人数因而少得可怜。

③总之,我认为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要内容并以高级汉字游戏为载体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中国具有较高天赋的人才大多专注于科举应试做官,或者进行人文研究,缺乏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可控实验的激励,更难以在这两者的结合和积累方面以及不断将自然知识数学化并加以实验验证方面做出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因此科学革命不可能自发地在中国发生。尽管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时就具备了欧洲18世纪出现工业革命的许多重要条件,并且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韦伯,

1997),但是,由于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发生,技术在

原始科学的条件下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进一步发明的瓶颈不能被打破,没有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也就无法不断深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受到限制,以至于当欧洲18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用舰炮打

开火药发明国度的大门时,中国仍停留在资本主

义萌芽时期。

由于没有发生西方的科学和工业革命,在西方科技日新月异之后的短短百年时间,曾经拥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使中国和西方国际地位的比较出现巨大的逆转,并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枪炮轰开了国门。从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在西方列强武力的胁

迫下逐个签订,赔款割地成为家常便饭。

④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衰弱落后的残酷现实面前开始了文化的反思,掀起的社会运动也从文化的器物表层

逐渐深入到文化的制度和价值内核。

⑤起初的鸦片战争虽使中国认识到了西方器物的先进,但天朝上国的迷梦依然未醒,于是在“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⑥的思想指导下,由许多清政府官员发起了意在自强的“洋务运动”,向西方购买枪炮、战舰等先进器物,兴办近代工业等,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是这美好的幻梦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被彻底粉碎,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只在于技术,也在于制度和组织⑦,因而又分别由立宪派发动了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1898年戊戌变法⑧,以及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试图建立民主共和制的1911年辛亥革命。但是,这些制度变革的努力,并未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尽管1912年推翻了清廷,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军阀混战却使得中国更

④⑤⑥⑦

变法主要内容是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建立新型教育体制和现代行政机关、发展近代工业等,但很快便被官僚体系当权派推翻,史称“百日维新”。

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政治文化影响,但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无论技术还是制度上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逐渐强大起来并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打败了千百年来的学习对象中国。

即认为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好的,落后的地方在于器物层次,故应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根据Malinowski (tr.by Fei ,2002)的定义,文化可分为器物、组织和价值观三个层次。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可参阅:Maddis on ,1998,第二章。或参阅: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10-v.13。根据Shen and Du (2006)的研究,明清两代合计进士共51561名,其中顶尖人物(即殿试前四名和会试第一名)925人。同期各科一流的专家学者共计1000人,其中科学家和思想家仅有86人。尽管无论是数据可靠性还是可比性方面都可能存有一定问题,但这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

中国科举考试的特殊激励机制对中国的人才结构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使得有志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才寥寥,如一本重要技术著作《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序言中写道:“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

进取毫不相关也。”

(Sung ,1637)当王朝统治进入稳定时期后,官员岗位数量将难有持续增长,如H o (1962,第259页)估计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

叶全国官员总数在10000—14000之间,因此科举人才严重过剩的问题便十分突出。明朝科举录取率,乡试在4%,会试在10%左右。从生员到进士仅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生员以下还有数量更为庞大且无国家补贴的童生群体,由于科举考试造成的单一知识结构,多数读书人自我谋生能力有限(Qian ,2004,第68、110、209页)。生员数量明末约50万,占人口0.33%(Qian ,2004,第137页),远大于官员。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11

 

加民不聊生。在凡尔赛和约的屈辱中①,旨在打倒陈旧的儒家伦理观念、高扬科学和民主旗帜的五四运动终于在1919年爆发,中国人第一次全面而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只是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也在于伦理、价值观。

尽管1928年国民党政府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但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又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从1937年开始了全面抗战。当

1945年中国取得了8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

又经历了3年的国共内战。战火纷飞不断,人民

流离失所,中国仍未能摆脱衰弱落后的局面。

②中国近代蒙受的百年耻辱,带给了太多中国

人反西方情结。

③同时,许多中国人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早期所存在的周期波动、失业、收入分配不公、城市贫民窟等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因而认识到即使是比中国传统的制度更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也远非完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不断寻找着一种能实现他们历来志向”大同”的先进制度,既能实现国家富强,又可做到”天下为公”。因此,随着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有着富强、平等的美好理想的社会主义就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苏俄单方面宣布放弃在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并帮助中国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而且其自身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梦想,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恰与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形成鲜明对

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社会主义。于是成立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的支持,战胜了国民党,并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纵观中国近代百年乱局,虽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本主义革命等尝试,但历届政府都未能采

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挑战,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进程缓慢。战争外侮使中国丧失了诸如海关、铁路等经济主权,并对经济破坏巨大;

战争赔款则使资本更加贫乏。

④战争还对劳动力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贫困和缺乏教育形成恶性循环,劳动力素质低下。百年乱局还使得中国始

终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⑤总之,经济增长被技术落后、战争破坏以及赔款外侮所阻滞。只有到了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才迎来了推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的和平建国新时代的到来。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败

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

经济奇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乱局。在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还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当时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因此,重工业的发达自然被当做国家富强的标志和目标。而且,苏联20世纪30年代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成功实现了工业化,也给中国领导人以强烈的示范和激励。重工业自我服务循环的特征被认为可解决由于贫困农业人口为主而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需求的问题⑥,并且朝鲜战争(1950—1953)使西方对中国实行了封锁和经济制裁,中国迫切需要独立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和军事工业体系。因此,朝鲜战争刚刚结束,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就成为贯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指导思想。

然而,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大量设备尤其是初期的关键设备需进口、一次性投入很大的特性,恰

①②③④

⑤⑥

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计划前,苏联和中国一样小农经济比重很大,靠自身积累难以迅速增加资本形成,于是一些苏联经济学家构造出重工业封闭循环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型。参见:D omar ,1983;Jones ,1976。

中国近代(1840—1949)共经历了12次大的战争,平均每9年一次。见:X iao ,2004,第7页。

关于历次战争赔款统计,可参见:X iao ,2004,第12页。由于财政捉襟见肘(Y oung ,1971,第146页),政府只得不断拖欠外债(Maddis on ,1998,第49页)。也有主张向西方学习、甚至全盘西化的思想,但在实践上要完全彻底摈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难行得通的。长时间的战争使1952年中国人均G NP 竟然退回到1890年的水平,见:Maddis on ,1998,第48页。

1919年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德国在中国的租界青岛转给了日本而不是归还给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1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恰与中国当时资本稀缺①、出口少从而获取外汇的能力小②、资金少且分散的小农经济现实相违背。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实行低利率和汇率政策以压低重工业投资和进口成本,同时压低原材料和工资以减少重工业投入、保证较高的利润率和积累率,以及相应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保证城市工人生活,就构成了中国为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选择的宏观政策环境。这就造成了资金、外汇、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为了保证资源能有效流向国家需要优先发展的重工业部门,国家垄断了这些资源的供应并以行政计划的方式配置,而且将私营企业收归国有,以防止它们将资源投向轻工业而违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③。由于市场配置制度被全面扭曲,利润不再能成为考核业绩的有效指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防止国有企业经理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而损害国家最大程度积累剩余以发展重工业的意图,就全面剥夺了他们人财物产供销的自主权

利。

④由于农产品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工业原料,所以对农产品也实行了统购统销制度;同时,农业又是国家换取外汇的主要出口品,为加大其生产能力,同时又不分散投向重工业的剩余,政府试图主导农业合作化运动,利用大规模劳动力密集投入的办法来兴修水利,并利用传统的密植、除草、增肥等方法提高单产,而且这也更便于政府实行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收购制度。由于要从农业部

门转移更多的剩余以为不断推进的重工业建设提供积累,农业合作化运动就不断加速,并发展成了规模巨大的人民公社(Lin 1990)。至此,为了在资本稀缺的落后农业经济中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宏观政策环境到资源配置制度再到微观经营体制这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便在中国建

立起来。

⑤如果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确最大限度地动员了资源。1952—1978年平均积累率高达2915%,投资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从相当于“一五”时期轻工业投资的517倍上升到1976—1978年的814倍,重工业在1953—

197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1147倍,工业

占G DP 比重从1949年的1216%上升到1978年的

4618%,中国在较低的人均收入下达到了很高的

制造业比重(Lin ,Cai and Li ,2003,第70—77页),并且使中国在1960年代就拥有原子弹、氢弹,在1970年代发射了人造卫星。从在贫穷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动员一切资源以加速重工业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在1952年以后所推行的计划经济体系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由于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具有较低成本和较强竞争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违背了这种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降低了整个经济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微观主体缺乏自主权,

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者进口替代等本质上都要求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我们称之为赶超战略),因而也具有相似的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高度管制的资源配制制度。这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并非实行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因而对中国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分析实质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详见:Lin ,Cai and Li ,2003,第60—67页。

企业生产资料和所需资金由国家定额配给,产品流通由国家控制,盈亏纳入财政预算,用工和工资分配完全根据国家计划执行。当1978-1981年刚进行改革,下放了部分企业自主权时,就出现了企业争发奖金影响上缴利润的情况。见:Lin ,Cai and Li ,2003,第55、151页。

这并非全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教条的缘故,而是存在利益动机。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宏观政策扭曲价格以加速重工业发展,但其收回投资的周期仍4—5倍于轻工业(Li ,1983,第37页),使得投资轻工业对利益最大化的私营企业仍不啻为更好选择。

1950年中国出口占G DP 仅为1.9%,人均出口额不到12美元(1990年不变价)。见:Maddis on ,1995,第38、115、237页。大规模发展重工业需要进口大量技术设备,少量的出口所得外汇难以满足进口需求。

建国初中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占G DP 高达58.6%(Maddis on ,1998,第56页),1952年人均收入仅为

104元人民币,即使按1952年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2123元,也不到50美元,因此资本极为稀缺。1950年代初市场年利率合30%(月利2%—3%),每1元重工业投资5年后须有回报3171元,10年后则为13179元。如此高的利率严重阻碍了大规模重工业建设。见:Lin ,Cai and Li ,2003,第38页。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13

 

劳动激励不足①,产出实际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被压抑(Lin ,Cai and

Li ,2003,第79—80页),而且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

率均十分低下,1952—198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根据最乐观的估计也仅为015%,只是

19个被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四分之一(W orld Bank ,1985a ),在国有企业这一数字甚至为负(W orld Bank ,1985b )。而且,中国1978年人均G NP

仅为210美元,一直未能越过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265美元的界限。

②劳动力大都滞留在农村③,城市化率也远低于正常水平④,经济内向性不断增

加。

⑤事实上,不单中国,所有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发展都面临增速较低、结构扭曲、效率低下和福利损失、财政恶化和通货膨胀等类似困境

(Lin ,Cai and Li ,2003,第92—95页)。

同在东亚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一样的低起点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步入或接近发达经济的行列,成功实现了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W orld Bank ,1993)。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的经济绩效如此迥异于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对此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类不同的假说:实行了自由市场经济(W orld Bank ,1993);采取了政府干预(Amsden ,1989;Wade ,1990);推行外向型发展政策(K rueger ,1992)。这些假说无疑看到了事实的不同方面;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经济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较好地利用了那个阶段的比较优势。除香港外,“东亚奇迹”在早期也曾试行过赶超型的进口替代政策,但由于人口规模小、人均资源少而无法持续⑥,因而较早放弃了政府干预

下的赶超战略,于是在缺乏政府补贴的政策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在市场的竞争力只能根据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等,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积累资本,然后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才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

之为“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com parative advantage following strategy )(Lin ,2003)。

违背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的各种弊病源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所谓企业的自生能力是指“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不需要外力扶持或保护即可预

期获得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Lin ,2003)。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是

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是否符合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其要素禀赋的特性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必然是在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相对密集的产业,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在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企业才会有自生能力(Lin ,2003)。推行赶超战略的社会主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违背比较优势,试图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扭曲要素相对价格、行政干预资源配置、给予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制造贸易壁垒和行业垄断等一系列扭曲性措施来支持其投资和继续经营。并且,由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是由于承担政府赶超战略任务的政策性负担所致,政府需对企业的亏损负责,给予各种补贴,在信息不对称下,政府难

④⑤

正如下面将要论述的,由于赶超战略牺牲比较优势来维持重工业优先发展,因而低效高耗,其可持续性取决于人均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自然资源可供无偿开发的程度)和人口规模(人均负担资源浪费的程度)。

对外贸易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2-1954年的8.16%下降到1976—1978年的5.89%。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必然减少资本品进口占其总需求的份额,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由于获得资源不足,出口也会大为减少,从而导致整个进出口规模的相对萎缩和经济内向性提高(Lin ,Cai and Li ,2003,第83页)。

1980年中国城市化率仅为1914%,只高出1952年619个百分点,低于Chenery (1988)所做的一般预测。1952—1978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了2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份额仅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减弱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的必然结果。

W orld Bank (1992,第184页)估计1978年中国人均G NP 为220美元。265美元(1975年美元)的标准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 DO ,1980,第49页)制订的。国有企业职工工资不是以其表现,而是以教育程度、年龄、职位等国家工资标准发放(Lin ,2004,第21页)。农村

人民公社尽管以工作天数发放工资,但由于农业劳动地域广、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等原因而导致很高的监督成本,因而农民被强迫加入而无退出权的公社实际只能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Lin ,1992)。Lin (1990)认为1959年后的农业生产大滑坡正与此有关。围绕其论文在美国学术界展开了争论,有关论文见:Journal o 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17,June 1993。1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于区分企业的亏损是由于政策负担或是由道德风险所导致的经营性亏损造成,于是产生了企业为获得更多保护和补贴而产生寻租现象和预算软约束的问题(Lin and T an ,1999)。而那些本来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却由于得不到足够资源而难于发展。推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经济效率低下,欲速不达。

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缩小和发达国家在要素禀赋结构上的差距,才可能在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难以改变,劳动力增长相差不大,故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的速度,后者则取决于每期生产的剩余和积累率。当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时,一个正常管理的企业将会依据要素禀赋的特点选择技术、产品和产业,这样的选择会符合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能够有最低的生产成本,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可以有最高的竞争力、最大的剩余和最高的资本边际报酬率,所以,可以有最快速的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同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的缩小也会最快。

一个企业产业、产品、技术的选择决定于企业所面对的各种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要使企业自觉遵守比较优势的原则来进行产业、产品、技术选择的决策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必须能够充分反映该经济中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而只有各种产品和要素的价格都由竞争的市场来决定,价格体系才会具有这种特性,所以要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前提是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从东亚的经验来看,一个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会很好,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会很快,相应的也会有快速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的升级。这些升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需要有信息、协调,升级的成功失败都会对其他企业的决策产生外部性,因此,一个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除了和发达国家的政府一样必须维持社

会和市场秩序外,也应该用产业政策来为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协调,并以一定的税收或资金的扶持

来克服企业升级时所产生的外部性。

①另外,遵循比较优势的国家会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产品,并且,集中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出口这类产品,和实行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国家相比,进口和出口都会较多,而呈现出外向型的特性,但是,进出口的数量其实由比较优势内生决定。

上述的讨论可知,“东亚奇迹”经济发展的三个特点正是它们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结果

(Lin ,2003)。

中国从1979年开始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正是从违反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向遵循比较优势

的发展战略转型所取得的结果。

②1978年底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倒的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打倒了极“左”的四人帮重新取得领导权,并推动了旨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改革之初并未有事先设计好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而是从微观入手推行双轨制渐进式改革。

当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的直接可观察原因是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所导致的工人、农民的积极性低下,因而改革最初就从这里入手,通过增加微观主体的自主权,激励其积极性,从而提高经济绩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取代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剩余索取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的生产绩效(Lin ,1992)。同样,在城市的国有企业也推行了利润留成、承包制等放权让利的改革,允许企业有部分自主权,并分享企业的部分利润;到了1990年代,则将众多中小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有些则在国内和国际的资本市场上市。每个阶段政府计划干预逐步减少,而企业自主权则逐步扩大。

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极大提高了效率,中国农业在1978—1984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年均

717%的高速增长,其中几乎一半的增长份额来自

在1978年前,中国也曾对计划体制进行过某些改革,但主要限于部门和地方资源配置权力的划分,并未改变赶超的实质,因而并不成功(Wu and Zhang ,1993,第65—67页)。

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和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的最大差别在于产业政策所要发展的产业中的企业是否

有自生能力。另外,遵循比较优势和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都可以有补贴,但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的补贴只是为了补偿外部性,这种补贴所需要的量很小,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的补贴是为了克服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需要很大量的补贴。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15

 

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所带来的积极性的提高(Lin ,1992)。同时,据估计,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也有了显著提高(G roves et al 1,1994;Li ,1997)。这样,微观经营机制改革就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大量新增资源,有利于做大蛋糕,保持经济增长,从而为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由于国有企业被允许生产和出售计划外产品以获得更多利润,这就要求有计划外的资源配置来满足这种需求,因而迫使国家逐渐放开对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资源配置环节的控制,逐步缩小计划配置,同时扩大由计划外市场配置的份额。由于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大量新增剩余,而国家对资源配置的放松又提供了获取原料和市场的机会,使得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有了发展的空间。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定位在长期被压抑、产品供不应求因而回报较高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因此,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甚至被某些经济学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最伟大的成就(Sun ,1997)。由于非国有企业不属于传统经济体系,不能通过国家计划而只能通过竞争在计划外的市场上获取资源,其产品只能通过计划外的市场渠道销售,因而面临较硬的预算约束,业绩取决于经营状况,所以生产率高于国有企业(Weitzman and Xu ,1995;Sun ,1997),给后者带来了竞争压力,迫使国家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仿照非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改革国企、减少以扭曲价格进行的指令性计划以增加国企利润

(Jeffers on and Rawski ,1995),这些改革也提高了国企

生产效率(Li ,1997)。因此,正是伴随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成长,计划外的竞争市场才得以发育扩大,国有企业也才逐渐被推向市场。同时,由于非国有企业必须根据要素相对稀缺程度决定的市场价格信号选择技术、产品和产业,因而大多在更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这就大大矫正了畸形的经济结构和低效的资源配置(Lin ,Cai

and Li ,2003,第184—196页)。这样,微观经营机制的

改善在创造大量新增资源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以满足将新增资源投向符合比较优势因而回报更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于是资源由计划配置的比重不断缩小,逐步发育的市场配置的比重则不断扩大,改革就从微观经营机制推向资源配置制度,不断深化。

计划外的资源配置通过市场定价,传统计划

内资源配置依据政府定价,因而出现了价格双轨制。这也是用较高的市场价格对国有企业进行边际激励的同时,用较低的计划内资源价格为那些承担赶超战略任务因而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提供保护补贴的必要手段。这种双轨制的好处是既避免了缺乏自生能力的赶超企业的大量破产,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同时,又让符合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有发展的空间,而使经济充满活力。

尽管最初双轨价格相差较多,但随着政府根据市场价格不断调整计划价格、非国有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国有企业计划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两轨价格不断接近,同时由市场配置的资源比重日益增加,这就为最终的价格并轨创造了条件。到90年代中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已完全放开而由市场决定。汇率改革也有类似的进程,从最初仅有政府为降低发展重工业门槛而压低的官方汇率,到为激励出口企业创汇而允许“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再到数次调低官方汇率并建立起外汇调剂系统①,最终在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

相比之下,利率改革最为缓慢,虽经数次调整,但始终为政府控制,至今仍未实现市场化。这既反映了承担赶超战略任务而不具有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放弃原来的赶超战略的事实。低利率导致对资金的过度需求。在信贷配给权下放给银行以后,各地各部门积极争取贷款以投资扩大生产,使得能源、原材料和交通等基础部门供不应求,形成“瓶颈”;同时信贷需求超过计划供应,只好增发货币以弥补不足,从而引起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只好以行政手段严格控制投资和信贷规模,并重新收回某些下放权利,宏观调控具有向传统计划体制复归倾向,这使符合比较优势的非国有企业与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相比,较难得到信贷、能源和原材料等关键资源,因而经济发展速度骤降。由于不符合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难以创造利税,因而财政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具有较高效率的非国有部门(Lin ,Cai and

Li ,2003,第199页),在后者由于宏观调控出现困难

局面时,财政就相应吃紧,同时经营自主权的回收也造成微观主体的抵制。这样政府只好重新下放管理权限,并放开信贷和投资管制。在相同的逻

到1880年代末超过80%的外汇在此系统进行交易和结算,见:Sung ,1994。

1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辑下,又造成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可见,中国改革以来出现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发达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其根源在于改革中宏观政策环境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的不配套,直接原因在

于利率管制。

①同时也由于利率管制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行政干预措施使得寻租行为盛行,收入分配恶化。

既然原来计划经济下的许多价格扭曲和对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干预是直接服务于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那么,只有解决了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才能根本消除利率管制和其他行政干预的措施②,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家难以区分政府政策所造成的亏损和企业经营所造成的亏损,企业有让政府将亏损全部包揽的道德风险,形成了企业的预算软约束(Lin ,Cai and Li ,1998and 2001;

Lin and T an ,1999),从而削减了企业改善经营的动

力,增加了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企业治理问题。如果在不剥离政策性负担的前提下进行私有化,政府补贴在缺乏监督情况下将直接进入私人腰包,增大了企业向政府寻求补贴的激励。政府则由于这些企业的战略重要性,并担心这些企业倒闭将导致大量失业,带来社会动荡,只好继续提供保护补贴,因此政府补贴将不降反升。政府在大规模私有化后收税能力下降,补贴则不减反增,大量的财政赤字导致货币增发,价格因而飞涨。事

实上,这正是苏东推行休克疗法后出现的情况。

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由于承担了政府的赶超任务而缺乏自生能力,在自生能力不解决

情况下,试图一次性取消各种价格扭曲、市场干预、大规模私有化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休克疗

法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④,因此失败难以避免。

⑤解决国企的自生能力是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首要问题要解决必须首先剥离其政策性负担(Lin ,Cai and Li ,1998and 2001),使政府不再需要以低利率政策性贷款、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维持其生存,然后才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商业化(Lin ,2000),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才能深入并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相协调。

回过头看,由于三位一体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起点而建立,因而中国的渐进改革尽管在每一步实践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却遵循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改革从直接导致效率低下的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切入,迅速带来效率提高和新增资源,为实现微观主体将资源投向更符合比较优势的被压抑部门以获取更多利益的要求,必须允许计划外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存在,这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新增资源和计划外的市场配置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实现价格并轨和配置方式统一。因此,渐进改革不仅具有内在逻辑上的有序性和不可逆性,而且

使分两步跨越一条鸿沟成为可能。

⑥同时,微观经营效率的改善和新增资源给大多数人都带来了好处,不进行大规模私有化则避免了重新分配存量资源带来的社会冲突,因而改革最接近帕累托改进(Lin ,Cai and Li ,2003,第327页)。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休克疗法忽视了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这

③④

从资源配置扭曲的计划体制转向符合比较优势的市场经济,由于扭曲程度过高,苏东直接改革宏观政策环境、试图一次性成功的努力不免失败,不过价格双轨制也付出了寻租腐败的代价(Lin ,Cai and Li ,1996)。

采用休克疗法的国家普遍产出下降,通胀奇高,社会状况恶化(W orld Bank ,2002);尽管华约组织贸易崩溃加剧了产出下降,但休克疗法无疑被认为是罪魁祸首(Brada and K ing ,1991)。

我们已看到,由于国企缺乏自生能力,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后财政恶化和通胀不可避免,无法保持宏观稳定;快

速大规模私有化则不切实际,因为重工业资本难以流动(Brada and K ing 1991),人需重新培训,新的市场体制建立也需时间和资源(Lin ,1989;Murrel and Wang ,1993);世行的研究说明,私有化需数年才能完成,而法律和金融等体制的建立则需更久,因而即使休克疗法也是个渐进过程(W orld Bank ,1996and 2002)。

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后尽管直接补贴减少,间接补贴仍名目繁多;即使在波兰,税款拖欠问题也依旧(W orld

Bank ,1996,第45页)。国有产权解除后各种管制、保护和补贴仍然盛行(W orld Bank ,2002)。

休克疗法认为快速私有化是改革的前提,也是国企重组前提(Sachs and Lipton ,1990)。对苏东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绩效并非主要取决于产权安排,而是激励结构和市场竞争程度,国有企业同样可以做到高效(Brada et al ,

1997)。

腐败寻租也有同样根源:价格双轨制使得差价成为寻租对象,1987和1988年的租金分别达到2000亿、3500亿

元,占G NP 的20%—25%(Hu ,1989),1992年光信贷利率的可寻租规模即达2200亿之巨(Hu ,1994)。由于腐败寻租使国企难以得到计划内低价资源,而且引起社会不满,政府在1986和1988年试图重新严控资源配置,这损害了非国有部门的发展。由于同样的原因,只能再次放开。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17

 

个关键问题,因而在实践中遭遇困境(Lin ,2005);与此相反,渐进改革最成功的一点则是:在经营自主权增加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国有部门效率提高;保留计划配置方式使政府依然可提供低价资源维持其生存,避免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符合比较优势因而迅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增长则使国企改革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小,为完成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动力。所以,尽管中国的渐进改革最初并不被看好①,但却以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既然实行赶超战略的各国也都由于相同逻辑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在改革之初与中国同样面临结构扭曲和微观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中国的渐进改革就应具有普遍意义。

②不过双轨制的渐进改革固然使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奇迹般经济增长,但是,大型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使得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尤其利率的改革依然滞后,它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的摩擦导致改革以来经济出现了周期波动和寻租行为盛行等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只有彻底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中国的渐进改革才能沿着自身的逻辑,在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的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完成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任务。

四、小结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展望

在这篇论文里,我分析了自宋以来中国经济绩效总体变化的原因。根据过去千年的中外发展经验,持续的技术升级是一个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在前现代社会,技术发明以经验为主,主要来自于工匠和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偶然发现,中国人多,在技术发明上,因而也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优势。15、16世纪在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使得实验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要机制,从而产生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技术日新月

异。在前现代社会,由于科举制度所提供的激励机制妨碍了有才能的人获得除了儒家经典以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得中国自身无法发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因此,当西方工业革命后,技术升级加速,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在现代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只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选择产业和技术,中国将能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升级,这样技术创新的成本较低和风险较小,技术升级的速度会较发达国家快。然而,就像二战后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采取了违反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部门的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只能依靠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扭曲和行政干预来补贴和保护其建立及生存。通过这一战略,中国建立起了现代重工业部门,但是,经济效率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得到改善。

1979年中国开始以双轨、渐进的方式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模式使中国经济在过去27年间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然而,在200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仅达到了1730美元,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因此,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中国人民至关重要。2005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 DP 的比重)达到6411%,为所有大国之最,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会从对华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

如上所论,持续的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中国能够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继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增长潜力,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再保持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引

①②

一些经济学家将中国改革的成功归结于其独特的初始条件,如比重巨大的农业人口和较少的补贴、相当分散的经济系统、许多富裕的海外华人华侨等,见:W oo ,1993;Balcerowicz ,1994;Qian and Xu ,1993。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中国转型的成功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见:Chow ,1997;Perkins ,2002。我们不否认特殊条件对中国的贡献,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改革都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其特殊条件;然而有相似体制,面临相同问题,中国的改革办法之于其他转型经济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的渐进改革被认为有致命缺陷,而休克疗法则是理论完美和可行的(Sachs ,1993)。

1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实现技术创

新。

①二次大战以后的东亚四小龙得以实现大约40年的快速增长,就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

来推动技术的快速升级。

从所有的主要指标来看,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跟日本1960年代早期非常相似②,中国应该有像1960年代早期的日本一样巨大的增长潜力。如果中国实现了这一潜力,那么,正如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 on )在他的《世界经济:千年展望》中文版序言里所预测的,中国将成为21世纪早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将会成为第一个经历从鼎盛到衰弱、再从衰弱到鼎盛的主要文明。

然而,为了使这种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中国需要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也应当遵循根据比较优势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正确战略

(Lin ,2003)。同时,中国也需要把自己融入到一

体化的世界经济之中,从而有利于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并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水平的提高、接近世界前沿而逐渐转向自主创新。2001年中国加入WT O ,是对这种转型、战略和一体化的承诺。参考文献:

[1] Amsden ,Alice H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6669177.html, ’s Next G iant :S outh

K 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M ].New Y ork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Balazs ,S tefan.Beitrage zur Wirtschaftsgeschichte der

T ’ang -Z eit (618—906).M itteilungen des Seminars fur Orientalische S prachen zu Berlin [M ];Jahrgang xxxiv.Berlin :G edruckt in der Reichsdruckerei ,1931.

[3] Balcerowicz ,Leszek.C omm on Fallacies in the Debate

on the T 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J ].Economic

P olicy.V ol.9,Issue 19(1994,supplement ).

[4] Brada ,Josel C.and K ing ,Arthur E.Sequencing

Measures for the T rans formation of S ocialist Economies to Capitalism:Is There a J 2Curve for Economic Reform ?[M].Research Papers Series ,N o.13.Washington ,D.C.:S ocialist Economies Reform Unit ,W orld Bank ,1991.

[5] Brada ,Josel C.,K ing ,A.E.and Ma ,C.Y.Industrial

Economics of the T ransition :Determinants of Enterprise E fficiency in C zechoslovakia and Hungary [J ].Ox ford Economic Papers.V ol.49.1997.

[6] Buck ,John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6669177.html,nd Utilization in China :a study

of 16,786farms in 168localities ,and 38,256farm families in twenty 2tw o provinces in China [M],1929-1933.New Y ork :Parag on Book Reprint C orp.,c1964.First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1937.

[7] Cameron ,R ondo E.A C oncis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 orld :from Paleolithic T imes to the Present [M].New Y ork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Chao ,K ang.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 :An

Economic Analysis [M ].S tan ford :S 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9] Chenery ,H ollis B.et al.Patterns of Development ,

1950-1970[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1988.

[10] Chow ,G reg ory C.Challenges of China ’s Economic

System for Economic Theor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87,N o.2.1997.

[11] D omar , E.D.“The G rowth M odel of the S oviet ”,in

比如,生命预期,1998年时,我国男的是68岁,女的是72岁,日本在1965年时,同样是男的68岁,女的73岁;婴儿死亡率,1999年时我国是311%,日本1960年时也是311%,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2000年时是1519%,日本1969年时是1617%(K wan ,2002).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引进并非原样照搬,而是要消化吸收,更要在引进的过程中创新。因此,即便依靠引进实现

创新,也必须保持技术研发队伍,才能最好地吸收、运用、改进所引进的技术。同时,保持一定的研发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比较优势变化时,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必要的自主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流程的创新。中国劳动力成本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当引进技术时,在不牺牲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流程中的许多步骤可能能够以劳动替代资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创新只能靠中国企业自主研发。

其次,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发达程度高于中国的国家却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创新只能由中国自主实现。

第三,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差距很小,且难以通过引进实现技术升级的产业中,中国企业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最后,一些与国家安全相关,又不可能从国外引进的产品和技术,中国也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19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 rowth[M].Beijing:

C ommercial Press,1983

[12] Eberhard,W olfram.Data on the S 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ity in the Pre2Industrial Period[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 ol.5,1956. [13] E lvin,Mark.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M].

S tan ford:S 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4] G ernet,Jacques.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M].

New Y 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5] G roves,T.,H ong,Y.,McM illan,J.,and Naughton,

B.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 tate Enterprise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 ol.109,N o.

1,February1994.

[16] Hartwell,R onald Max.Markets,T echnology and the

S tructure of Enterpri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 leventh Century Chinese Iron and S teel Industry[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March1966.

[17] H o,Ping2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 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 ocial M obility,1368-1911[M].New

Y ork:C 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18] Hu Heli.Three Measures for a Clean G overnment.

C orruption:T rading of P ower for M oney[M].Beijing:

China Outlook Press,1989.

[19] Hu Shuli.Reforms Have N o R omantic Melody[J].G aige

(Reform),N o.1,1994.

[20] Jeffers on,G.,and Rawski,T.H ow Industrial Reform

W orked in China:The R ole of Innovation,C om 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s.Proceedings of the W orld Bank

Annual C on 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

Washington,D.C.:W orld Bank,1995.

[21] Jones,Eric Lionel.G rowth Recurring:Economic Change

in W orld History[M].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2] Jones,Hy wel G.An Introduction to M o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 rowth[M].New Y ork:McG raw2Hill,1976.

[23] K rueger,Anne O.Economic P olicy Reform in

Developing C ountries[M].Ox ford:Basil Blackwell,

1992.

[24] K uznets,S im on.M odern Economic G rowth:Rate

S tructure,and S pread[M].New Haven:Y ale

University Press,1966.

[25] K wan,C.H.“Overcoming Japan’s China Syndrome,”

paper presented at“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Current

S 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organiz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T rade&Industry of Japan at

T oky o on April22-3,2002.

[26] Li Wei.“The Im pact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Per formance of Chinese S tate Enterprises,1980-89”.

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omy[J].V ol.105,N o.5,

1997.

[27] 李悦.中国工业部门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3.

[28] Lin,Justin Y ifu.Viability,Economic T ransition,and

Reflection on Neoclassical Economics[J].K yklos,V ol.

58,2005.

[29] Lin,Justin Y ifu.Development S trategy,Viability and

Economic C onvergenc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 ol.53,2003.

[30] 林毅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海闻,

卢锋主编.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汇编(1995—1999)).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1] Lin,Justin Y ifu.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 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anuary,

1995.

[32] Lin,Justin Y ifu.C 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1959-1961[J].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omy,V ol.98,1990.

[33] Lin,Justin Y ifu.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 rowth

in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82,

1992.

[34] Lin,Justin Y ifu.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 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V ol.9,N o.1,1989.

[35] Lin,Justin Y ifu and T an G uofu.P 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and the S oft Budget C 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V ol.89,N o.2,May1999.

[36] Lin,Justin Y ifu,Cai Fang,and Li Zhou.The China

M iracle:Development S 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M].Revised Edition.H ong K 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

[37] Lin,Justin Y ifu,Fang Cai and Zhou Li.S tate2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M].H ong K 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1.

[38] Lin,Justin Y ifu,Fang Cai and Zhou Li.C om petition,

P olicy Burdens,and the S tate2owned Enterprise Reform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V ol.88,N o.2,1998.

2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39] Maddis on,Angus.Chinese Economic Per formance in the

Long Run[M].Paris:OEC D,1998.

[40] Maddis on,Angus.M onitoring the W orld Economy,1820

-1992[M].Paris:OEC D,1995.

[41] Maddis on,Angus.The W orld Economy:A M illennial

Perspective[M].Paris:OEC D2001.

[42] Malinowski,Bronislaw K aspar.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M].T ranslated by Fei Hsiao2tung.Beijing:

Huaxia Press,2002.

[43] Mathias,Peter.Who Unbound Prometheus?Science and

T echnical Change,1600-1800[M].In A.E.Muss on

ed.Science,T echnology and Economic G rowth in the

E leventh Century.London:Methuent,1972.

[44] M iyazaki,Ichisada.China’s Examination Hell: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f Im perial China[M].New

Haven:Y 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45] M onter,William.”F orward.”in Qian,Wen-yuan.

The G reat Inertia:Scientific S tagnation in T raditional

China[M].London:Croom Helm,1985.

[46] Murrell,Peter and Wang Y ijiang.When Privatization

Should Be Delayed:The E ffect of C ommunist Legacies

on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s[J].Journal

of C om parative Economics.V ol.17,N o. 2.1993. [47] Muss on,Albert Edward.ed.Science,T echnology and

Economic G rowth in the E ighth Century[M].London:

Methuen,1972.

[48] 国家统计局调总队.中国物价统计年鉴1988[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49] Needham,Joseph.“Introduction”in R obert K.G.

T em ple.China 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Wellingborough:Patrick2S tephens,1986.

[50] Needham,Joseph.The G rand T itration:Science and

S ociety in East and West[M].London:G eorge Allen&

Unwin,1969.

[51] Needham,Joseph.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 olume1[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4.

[52] Perkins,Dwight Heald.“The Challenge China’s

Economy P oses for Chinese Economists”.China

Economic Review.V ol.13,2002.

[53] Perkins,Dwight Heald.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Chicag o:Aldine Pub,1969. [54]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M].北京:北京图书馆

出版社,2004.

[55] Qian Y ingyi and Xu Chenggan.“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The M2F orm Hierarchy and EntryΠ

Expansion of the N on2state Sector”.The Economics of

T ransition.V ol.1,N o. 2.1993.

[56] Qian,Wen2yuan.The G reat Inertia:Scientific

S tagnation in T raditional China.London:Croom Helm,

1985.

[57] Sachs,Jeffrey.P oland’s Jum p to the Market Economy.

Cambridge,M.A.:MIT Press,1993.

[58] Sachs,Jeffrey D.and Lipton,David.P oland’s

Economic Reform[J].F oreign A ffairs.V ol.69,N o.

3.1990.

[59] 沈登苗等.巍科人物与人才.科举百年[M].北京:

同心出版社,2006.

[60] Shiba,Y oshinobu.C ommerce and S ociety in Sung China

[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 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 tudies,1970.

[61] Julian L.S im on,Theory of P opulation and Economic

G rowth[M].New Y ork:Basil Blackwell,1986.

[62] Sun Laixiang.Emergence of Unorthodox Ownership and

G overnance S tructure in East Asia:An Alternative

T ransition Path.Research for Action,N o.38.

Helsinki:UNUΠWI DER,1997.

[63] Sung Y ing2Hsing.T’ien2K ung K’ai2Wu.Chinese

T 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published

in Chinese in1637,translated by E2tu Z en Sun and

Shiou Chuan Sun.University Park,PA.:the

Pennsylvania S tate University Press,1966.

[64] Sung,Y un2wing.An Appraisal of China’s F oreign T rade

P olicy,1950-1992.Srinivasan,T.N.eds.The

C om parativ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and T rade

Reforms in China and India[M].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ICS Press,1994.

[65] T ang,Anthony.China’s Agricultural Legacy[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 ol.28,

October1979.

[66] T em ple,R obert K.G.China 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London:Multimedia,1986.

[67]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68] 韦伯.儒教中国政治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和

行会[M].韦伯文集:文明的历史脚步ΠΠ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1997.

[69] 韦伯.儒教中国政治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和

行会[M].载韦伯文集: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7.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21

 

[70] Weber ,Max.The Religion of China :C on fucianism and Daoism[M].New Y ork and London :Free Press ,1968.

[71] Weitzman ,Martin L.,and Xu ,Chenggang.Chinese

T ownship -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 C ooperatives [J ].Journal of C om parative Economics.V ol.18,N o. 2.1994.

[72] W oo ,Wing Thye.The Art of Reforming Centrally 2

Planned Economies :C om paring China ,P oland and Rus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 on ference of the

T radition of Centrally 2Planned Economies in Pacific Asia.San Francisco :Asia F oundation in San Francisco ,1993.

[73] W orld Bank.T ransition :the First T en Y ears ,Analysis

and Less 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 ormer S oviet Union[M].Washington D.C.:the W orld Bank ,2002.

[74] W orld Bank.W 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6:From

Plan to Market [M ].New Y ork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75] W orld Bank.W orld T able (1992)[M].Baltim ore :The Johns H 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76] W orld Bank.China :Economic S 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nex to China :Long T erm Issues and Options[M ].Washington ,D.C.:the W orld Bank ,1985(a ).

[77] W orld Bank.China :Long T erm Issues and Options[M].

Ox ford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b ).

[78] 吴敬链,张卓元主编.中国经济建设百科全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79] 萧国亮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华

文出版社,2004.

[80] Y oung ,Arthur Nichols.China ’s Nation 2building E ffort ,

1927-1937: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cord[M].S tan ford ,Calif.:H 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1.

[81] 张仲礼.中国绅士[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1999.

N eedham Puzzle ,Weber Q uestion and China ’s Miracle :

Long Term Performance since the Song Dynasty

Justin Y ifu Lin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is the key for a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for a country.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 olution ,due to her large population ,China had advantages in experienced 2bas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hich is the main reas on that China was m ore developed tha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pre 2m odern times.Thereafter ,because of the im pediment of civil 2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China failed to realize the trans formation towards the science 2cum 2experiment 2bas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 o it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was quickly lagged behind western countries.A 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in order to overtak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 advanced capital 2intensive industries first ,China chose to adopt a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was inconsistent with its com parative advantages determined by its endowment structure at that time.As a result ,the enterprises in these industries lacked viability in a free open market ,and the g overnment adopted the planned system to develop the non 2viable enterprises.The efficiency of res ource allocation was low.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 2door policy ,China has achieved miraculous economic growth.H owever ,its dual 2track gradual reform approach has led to incom patibility between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and market economic system ,which has resulted in many problems such as cyclic economic fluctuations ,the fragile financial system and deteriorating income disparities.Only through com pleting the reform of nonviable enterprises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at were com parative 2advantage 2defying and eliminating the roots of all kinds of institutional distortions in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w ould China be able to accom plish its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to fully make 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 ,and to maintain its economic growth both healthy and fast in the long future.

K ey w 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ivil 2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com parative advantage ;viability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责任编辑 廖志敏)

2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

“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 作者:秦晖 编者按: 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如何解读这个“奇迹”,当下已经成了思想界的顶级课题。“中国奇迹”是突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桎梏的结果,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制约下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全球化背景下,世人眩目于“中国奇迹”。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恢弘历史长剧正在揭幕之际,无疑,我们需要一场关于改革30年的大讨论。 结三十年,反思三十年,甩掉历史包袱,开创改革新局,这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继承,也是我们在历史新关头最重要的使命。 为此,本报特刊发秦晖教授的文章,并将陆续刊发这方面的文章,力求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有启发性的解读和总结,以飨有兴趣于中国道路、中国走向的广大读者,敬请垂注。 国际上转轨经济学界对所谓的“中国之谜”,即所谓的“中国奇迹”与“东欧困境”的解释,已成为最大的论题之一,而且各方似乎已经形成了“渐进-激进”的讨论模式。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往往认为东欧的“激进转轨”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一举解决了实质性问题,将来会显示出大效果;而中国的“渐进转轨” 虽然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但实质性问题绕不过去,将来会遇到大困难。相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认为东欧转轨恰恰陷入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激进”误区,而中国的渐进转轨似乎具有更多的凯恩斯式或福利国家式的政府干预成分,因而取得成功理所当然,将来双方的对比也不会逆转。 显然,这种争论的背后包含某种共同前提,即中国“渐进”——更多凯恩斯或福利国家或社会主义色彩——因而经济(根本性地或暂时地)增长,东欧“激进”——更多自由放任或市场竞争色彩——因而经济(根本性地或暂时地)衰退。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前提是大可质疑的。首先就转轨目标模式而言,中国明确地自认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说她的目标是什么(尤其难说是“福利国家”),而多数东欧国家倒是明确以加入欧盟为目标,而欧盟多数国家长期是社会党执政,是当今世界上福利国家的典型,东欧各国入盟谈判中的“福利门槛”、“劳工保护门槛”往往比“市场化门槛”还高。而现实就更不必说:恐怕没有人能证明如今的中国比东欧更像“福利国家”,而作相反的证明倒是轻而易举。(参见秦晖: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重铸经典:中国知名十大建筑设计院排名公布

重铸经典:中国知名十大建筑设计院排名公布 1.DESTROY建筑事务所(集团) DESTROY建筑事务所是世界上最具创造力、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景观设计、工程和城市规划事务所之一。目前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DESTROY在建筑技术与设计品质方面的贡献是20世纪世界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DESTROY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公认的设计潮流的引领者。与许多国际知名的客户并肩合作,创造出了与他们的地位相一致的典范设计。其经典作品包括洛杉矶第七时代广场、法国 FA PARIS 摩天楼、北京长城美术馆、广州银河世界贸易中心、洛杉矶怡莱酒店,新加坡凯撒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州环球贸易中心,上海鸣日集团总部,泰国曼谷金融交易中心,巴黎新浪潮多媒体音乐厅。

2.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49年10月,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型国有民用建筑设计机构。BIAD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建筑设计面积已超过1.5亿平方米,曾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首都建筑设计突出贡献设计研究单位”荣誉称号。BIAD业务范围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城乡规划、工程概预算编制、投资策划、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领域。代表项目有:北京机场T3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馆、北京电视中心等。 3.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公司)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1年,是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全国勘察设计创新型优秀企业,隶属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建院以来完成大中型工程项目20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12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约40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 作权登记42项。

中国的发展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中国的发展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2016-06-03来源:光明网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鄢一龙 中国正在从世界性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追赶者,转变为创新者、引领者。我们所碰到的基本问题始终是:中国要不要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实质上就是发展理念、发展观、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问题。 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特殊经济社会背景和独创性的中国发展道路。这包括:它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奇迹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会不断地创造奇迹?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称得上了解了“中国特色”的“中国之路”。 中国之路的成功之道在于其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独特论。国家的发展道路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除把握普遍性外,特殊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成功更为重要。还在于其在把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合论”。事物的发展既具有阴阳对立、相互冲突的一面,我们可以不断促进统一和结合,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与融合。

和合思想始终从一个统一的整体出发,这一整体常常用“一”、“道”、“理”、“性”、“太极”、“太和”等概念来表征,和合哲学是以矛盾双方的融合解决矛盾的哲学,是“一生二”的整体性哲学。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们把这一东方巨人的特点和内在机制简要的概括为:两个大脑(党中央国务院与科学界及智库)、两只手(政府与市场)、两条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 第一,这个巨人既有自己的“大脑”,又有“外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重大决策不断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更及时纠正小的失误。无论是我国科学技术界,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人才队伍和学科体系,还涌现了一大批智库,这样就形成了“东方巨人”的“两个大脑”。显然,一个拥有两个大脑的巨人比只拥有一个大脑的巨人就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第二,这个巨人既有“看不见之手”,又有“看得见之手”。坚持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两手都要抓”,两手并用形成合力,“两手都要硬”,硬而不僵,“两手都要活”,活而不乱,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造力,保持着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内外部

为什么说制度成功创造中国奇迹(形势与政策论文)

制度成功创造中国奇迹 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基础。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也必然体现在制度竞争的结果之上。如果从这个角度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我们是不是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的成功决定了中国再度复兴。 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落后和挨打,始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尽管随后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却惨败于葺尔小国日本,旧的东亚体系全面崩溃,随后便全面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如果不是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早已被彻底瓜分(美国二十年代大学课堂上的讨论题目是:是否应该瓜分中国?)。中国之失败显然在于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是制度之败。到现在,这一点应该不会有异议。在美国长期生活的孙中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以美国为范本重建中国的制度,并最终于1911年取得成功,终结了晚清七十年的屈辱历史。然而,在中华民国三十八年间,别说中国再度复兴,甚至连国家统一、主权独立的历史任务都没有完成。更可怕的是,反而沿着1840年以降的下滑轨道加速沉沦:国家进一步分裂、国力进一步衰微。其实民国成立不到半年,民国元老章太炎就公开提出“民国亡国论”,实是振聋发聩、远见卓识。袁世凯称帝固然有其权力私心,但中华民国不适合中国也是其理由之一。张勋复辟固然和他个人对清王朝的愚忠有关,但同样也是中华民国的失败造成的。因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经走过一个甲子,中国在重新赢得独立和主权之后,也再度崛起成为世界新的强国。不仅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还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到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9.2%,比美国高3.5个百分点,比欧元区高6.3个百分点,比日本高11.7个百分点,超过世界所有国家。到今天,中国银行业早已超过金融帝国美国,全球十大银行中国位居前三。中国汽车销售量也超过汽车王国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和建国时相比,GDP增长了77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增长了一万多倍;贸易总量增长2200多倍,跃居世界第一;财政收入则增加1000多倍;人均GDP在人口增长两倍(从4.5亿到13亿)的情况下,超过3000美元,增长133倍。不仅经济如此,社会发展也是成果惊人。文盲率从80%降至3.6%,人均寿命不足35岁增至73岁。基本医疗将在今年覆盖12亿人口。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是全球城镇化速度的两倍。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是源于制度成功,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一点,就是自由派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政法大学蔡定剑教授这样评价一种制度:“国际上的投资,大的资本的投资,人家要选择投资环境,不会选择一个没有制度保障的国家去投资”。虽然他是在肯定西方的民主制度时说的这番话的,但却是对任何一种制度模式有效的检验标准。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全球五百强(这可是十足的大资本)绝大

大历史中的中国经济奇迹

大历史中的中国经济奇迹 距今700多年前,蒙古大军在崖山海战中全歼宋朝的残余军队。宰相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其余军民也纷纷自杀,海上浮尸十余万。被囚的宋大臣文天祥目睹战败,写下“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的沉痛诗句。 此前50年,军事天才成吉思汗自大漠崛起,打造出一只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半个世纪之内,蒙古铁骑横征欧亚大陆。蒙古人的盖世武功凸显出农业文明的军事劣势,被草原骑兵征服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比他们的对手更发达的文明,南宋是其中最突出者。“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临安王朝经过半个世纪顽强而屡遭挫败的抵抗之后,仍旧难逃崖山覆亡命运,这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在古代世界中领先地位的结束。 多年以后,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宋文明的辉煌,实际上,那是中国唯一一次如此接近现代政治经济原则,并将自己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力建在这样的原则之上。丧失了这次机会之后,随后的数百年我们只能目睹中国坠入越来越深的深渊,其死水微澜恰与欧洲的突飙猛进形成鲜明对照。

要到7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才重新找回一点点当年“天下之国”的感觉,这还必须感谢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毫无征兆的突然崛起。中国经济崛起速度之快,不仅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很大份额,而且已经激起人们关于何时中国可以代替美国、登顶全球的激烈讨论,而仅仅在40多年前,中国还遭遇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饥荒事件。历史如同电影快进镜头般穿进,面对倏然而至的中国奇迹,思想界艰难地寻找着迷失的坐标。什么力量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这一仍在行进的奇迹面临什么样的考验?……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新书《巨债》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能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挑战,而有可能决定着未来几十年,我们能否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中。现在,中国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任何一种力量,甚至是在别的时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都有可能在命运的天平上增加一点点分量,却可能起到改变未来轨迹的作用。这其中包含着思想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力量微不足道,尤其对短期局势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历史的奇点时刻,思想,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思想,也可能从此扭转历史的方向盘。现在,回头看中国经济奇迹,很多人视之为一种必然,似乎历史必然如此行进,却忽略了在此之前有多少次,中国都让大好机会从手边滑过。我们现在享受的经济腾飞包含着运气成分,

10年后中国这些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深度好文)

10年后,中国这些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深度好文) 导读 本文作者从十个方面解析10年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和产业格局变化,深入剖析大众消费能力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生态系统情况,非常值得一读!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以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 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而中国这一指标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 人们曾经见证过东亚经济奇迹,而中国经济奇迹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以这么快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地发展,这一事实举世公认。可以讲,再过十年,中国的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1消费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平日精打细算的人们吹响了“买买买”的号角,朋友圈开始被旅行、血拼、聚会等各种照片不断刷

屏。这清晰刻画了中国消费的崛起。 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继续提升,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 来自投资人士和经济学家的预言正在被逐渐证实:中国消费大潮正在迅猛来袭。 “中国现在正处在从世界工厂往世界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直言不讳,他列举了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仅在2014年中国各种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惊人的:智能手机全球34%的消费在中国,钻石首饰全球12%的消费在中国,在线游戏是18%,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 “经济低迷,我们担心消费下滑,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旅游团都变成了全球采购团,大家还在呼唤更多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呼唤着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些旺盛的需求在今天还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投资的机遇。”赵令欢透露,最近三五年弘毅80%以上的投资在服务、消费领域。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有哪些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有哪些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有哪些、世界十大建筑奇迹都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小编推荐:高考成绩不理想,专科成绩也能上本科!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开罗及尼罗河上游西岸吉萨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着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为石灰岩,部分为花岗岩。埃及共发现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壮观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块雕薹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信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古代埃及人是用甚么方法设计它呢?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Pheidias负责。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条约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撑着,神殿的面积达41.1米乘107.75米。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兴其余九个奇观绝对是与别不同,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卓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位置: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Pharos)上。 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死后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便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有鉴于亚历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险,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筑师Sostratus及亚历山卓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兴建法洛斯灯塔,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巴比伦空中花园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来,并没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2010-05-17 22:28:04 来源: 中国排行榜网 核心提示: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a16669177.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天坛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a16669177.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网络调查,评定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单如下: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 入榜理由: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规模宏伟而壮丽,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新四大发明讲述中国奇迹

“新四大发明”讲述中国奇迹 2017-10-23 09:34 来源:北京晨报 时光倒退到80年前,英国学者李约瑟发出“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位当年的“中国通”一定想象不到今天这样一幅画面——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最想带回自己家乡的“特产”。 这些被形容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事物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也让中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最近美国科技公司开始“山寨”中国同行。全世界都在睁大眼睛看向“中国方案”。今天的世界换了一种方式持续“收藏”中国,不再是古老的瓷器和青铜器,而是引领全球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比书写大国创新奇迹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有把它们带给全世界的胸怀和格局,就像“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期待的那样。中国要的,是共同发展,是把世界联系到一起! 高铁 飞奔的“中国造”成为世界“抢手货”

今年9月21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以350公里的时速奔驰在京沪高铁上。这一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高铁“飞奔”的五年。中国铁路网平均每天以9公里的速度增长,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四纵四横”高铁网。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规划出炉,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高铁总里程提升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大城市。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总里程超过第2至第10位国家总和。 中国高铁形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仅需要4.5个小时,而这个时间德国高铁行驶距离是850公里,日本新干线也只有990公里。全国新建高铁站484个,每天早上八点就有1700多列高铁在中国版图上穿梭,在最繁忙的上海站,平均84秒就有一辆高铁驶过,比我国最繁忙的地铁发车间隔还少了19秒。 由高铁始,中国造曾经被贴上的“低端”标签已被撕下。中国为塞尔维亚量身定制的电力机车将运行在巴尔干区域最繁忙的货运线路上;在美国波士顿、洛杉矶,中国亦拿下多份地铁订单。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车数量累计超过8000辆,创汇超80亿美元。

中国经济奇迹的国外视点(92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不包括? A.高投资 B.廉价劳动 C.增长方式转变 D.出口的持续增长 2. “我很高兴看到一个繁荣的中国,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这句话是谁说的? A.马修·善

B.Gill C.赖斯 D.费尔德斯 3. 中国经济实质性飞跃的条件不包括? A.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B.和谐社会建设 C.体制改革深入 D.改善劳动环境 4. 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是哪一年? 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5. 我国近20年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不包括? A.不断私有化,鼓励私营经济 B.调整分配方式 C.不断市场化、民主化 D.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 我国占有的淡水占全球的比例为? A.0.07

B.0.08 C.0.09 D.0.1 7. 根据国际环境组织检测,在20个全球最污染的城市里面,属于中国的城市有? A.13个 B.15个 C.16个 D.14个 8. 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力量是? A.高储蓄 B.高投资 C.高消费 D.高产出 9. 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10.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是?

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之谜

郭万超:破解中国奇迹之谜 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持续以7%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发展超过30年。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年均增长率有30多年超过9%,并且还将持续发展。如何破解“中国之谜”?西方经济学家比较普遍的回答是中国推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个答案显然遵循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逻辑,即经济增长根本取决于资源在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层面的最优配置。这对于解释中国现象显然有些简单。中国奇迹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的发展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中国实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合力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发展成本,避免了单靠市场机制调节带来的弊端;第三,中国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的制度和机制。这三点是正在成长的中国道路源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国情而具有的独特价值,是超越西方的根本优势,也将成为中国道路最终发展为当代最优发展模式的基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8日) 孙力:从“模式时代”到“特色时代”的飞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也同样作出宝贵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方面实现了综合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模式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进入了特色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如果说苏联代表的是社会主义模式化的时代,那么,当今中国代表的就是社会主义特色化的时代,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开始展开其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进程,也必将迎来社会主义运动新的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阐明的是中国属性,也包蕴着深刻的时代属性,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展现出对社会主义的完整重塑,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代最杰出的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其中,从“模式时代”到“特色时代”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 柯缇祖:土地公有制缔造中国发展奇迹 实行土地公有制是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最大奥秘之一。首先,土地公有制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能够根据发展需要,合理调控土地开发利用规模,有序推进现代化进程,这是土地私有制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其次,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企业聚集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外,更重要的在于用地机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第三,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凭借土地公有制,从战略上科学规划国土资源,一方面为农村征地和城市拆迁提供了更高的利益补偿,另一方面使城市建设所需资金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而且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从改革开放到2009年底,累计有3.4亿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和转移就业,不仅没有出现农村经济的凋敝,反而实现了粮食持续增产;在城市不仅没有出现贫民窟,反而实现了人们的安居乐业。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把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作为惠农强农的政策基石,保证了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红旗文稿》2011年第22期)

中国经济奇迹的三大矛盾共6页

中国经济奇迹的三大矛盾 中国无疑是个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每1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翻一番,而美国即使在经济增速最快时期,要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要花上30年左右。不过,中国的经济基础开始出现裂缝。 把这些裂缝称作三大矛盾吧。 周二在中国北京,一名中国妇女在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唱歌时挥舞国旗。 矛盾一:中国领导人一方面决定放缓经济增长步伐,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继续给工人加工资,给民众提供各类商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对任何政府来说都是个挑战,对于害怕失去控制权、不愿让市场力量主导国民经济的中国政府来说尤其困难。 在仍供奉着马克思(Marx)和恩格斯(Engels)雕像的中国,工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持续缩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很难成为推动更多消费支出的秘诀。中国有众多零售商店,但很多都像是博物馆。人们前来“观摩”,却并不买东西。 由于劳动力需求强劲,中国工人的工资增加较快,这是维持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的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推动消费支出、让中国摆脱出口依赖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但不断上涨的工资似乎正在稀释中国工厂的竞争力。一个不言而喻的迹象是,美国服装品牌Gap在中国商店里出售的T恤衫上标着“马来西亚制造”的字样,最便宜的牙刷也为越南制造。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应实现转型,成为更先进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而这就需要中国有更大、更好、更自由的教育制度。一位官员说,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苏联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精英人士都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 矛盾二:中国政坛最近的潮流话题是“人民币国际化”,而实际上,人民币目前基本上完全是一种国内货币。之所以要人民币国际化,其中既有民族自豪的原因,也有贸易大国买卖本国货币的渴望,还有就是,如果再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人决心要像美国一样能获得自由、低息的外国贷款。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但人民币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国际化,除非中国取消低利率管制,现在中国存款利率甚至都赶不上CPI涨幅。参与全球货币游戏意味着国民经济要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 有些官员看到了利率过低的危险。中国建设银行行长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说,你需要在失控之前针对实际利率为负值做点什么;很多人觉得把钱存起来没多大好处,因此纷纷购买黄金和白银等东西;很多人买房不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住处,而是为了投资。

中国的奇迹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简记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至今,已有30年,而同时期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只能望尘莫及,中国经济在30多年的改革中取得的高速增长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谓之曰,中国奇迹。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主要围绕四个问题来论述: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中国的改革发展势头能否持续?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的改革却步履艰难?下面将逐一介绍。 1、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1)经济的增长速度取决于: ?各生产要素(尤其资本)的增加; ?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升级; ?技术的进步; 1)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失败率高); 2)像其他国家学习、模仿,或者说花钱购买先进技术实现本国技术进步(买专利只有的成本只有原来开发成本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般的增长的重要原因)。 (2)为经济增长提供潜力、保障的因素: ?改进制度效率的潜力还很大; ?大国优势。 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2、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原有体制内部的不是硬性,而走出“活乱”循环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并从根本上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微观经营层次自主权的增加,自由处理的产品和留利增加,必然要求在资源配置的宏观政策环境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又由于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改变,保护在赶超战略下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目标没有根本改变,所以为推行这种战略所制定的低利率、低汇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低工资等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严重滞后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在这个宏观政策环境约束下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必然是采取一种双轨制的形式:在资源配置机制上形成了产品和要素的两种价格、两种市场并存;在微观经营体制上则形成

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

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 1、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据说,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曾经报告说,从遥远的月球观察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2、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这是一种公认的说法)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我们最熟悉的,现存唯一的七大奇迹。 3、罗德港巨人雕像 罗德港巨人雕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世纪晚期,或2世纪早期。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 4、阿布辛拜勒神庙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建筑是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两座神庙竖立在尼罗河边,是从山崖石壁中雕凿出来的。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

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 5、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高达135英尺,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 6、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7、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年。建造地点:埃及亚历山大港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8、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70—456年。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匹亚

中国奇迹的表现

中国奇迹的表现 章伟 (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号201106081420) [ 摘要]文章概括性地描述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发展的奇迹,还有中国奇迹下的资本奇迹的一些描述,中国资本市场20 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的奇迹, 而且也成为推动中国奇迹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本大国之路为研究对象, 在对其过去20 年发展奇迹进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提出, 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运动过程, 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奇迹;理性思考;中国发展奇迹;原因;走势 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事业,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数亿人口摆脱贫困,告别温饱,跨入小康,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发展奇迹: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9%; 涉及人口规模占世界20% 左右,GDP 总量已占世界的9%。探究中国发展奇迹出现的原因,解释中国发展奇迹形成的道理,分析和预测中国发展奇迹的变化趋势,已经成为21 世纪发展经济学中的国际性课题。作为身处其间、伴随其发展演变的中国经济学人当然会更有动力、也更有优势去探究这一重大的国际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被国外学者、媒体和政要誉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改写了中国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而根植于中国奇迹这块土壤中的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 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和历练, 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逐步铸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本大国, 在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伴随着中国奇迹一起诞生,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跨越式发展还极大丰富了中国奇迹的内容,是推动中国奇迹产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一、“四大红利”造就中国发展奇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发展奇迹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五大红利”: 体制转换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结构红利、后发展红利和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红利(见图1)。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体制转换红利,即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 半封闭) 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初步建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转换说起来简单,其实实现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在一个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如最早开始转换的波兰和匈牙利,以及最大的计划经济体———前苏联,还有前南斯拉夫等国家或经济体的转换过程就并不太顺利。到目前为止,中国则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体制的成功、平稳转换。究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改革开放这一大方向;二是体制转换的渐进性,使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够逐步接受,而不致于发生大的波动;三是所谓的“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见图1) 。第一和第二点确保了政局稳定、方向正确以及体制转换的可行性,非常重要,道理也很明显,无需展开论述。而第三点,即“县际政府间竞争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图文介绍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图文介绍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位于北京,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二: 桂林山水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国家后,桂林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另外,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三: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 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四: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面积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城墙上开有 4 门,南有午门,北 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 4 座角楼,角楼有 3 层屋檐,72 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年), 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 个皇帝。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五: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 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 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 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六: 安徽黄山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黄山动物种类300 多种,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苏门羚、长尾雉等14 种中国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七:长江三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