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沟”研究综述及其政治意义评析

“知沟”研究综述及其政治意义评析
“知沟”研究综述及其政治意义评析

摘要:“知沟”假设提出将近四十年,已有颇多的研究成果,近年“知沟”的相关理论特别是“数字鸿沟”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知沟”假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有关“知沟”假设的理论发展、政治意义进行综述性研究,并对缩小“知沟”提出建议,希望对今后的“知沟”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知沟政治意义评析

一、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假设的提出

“知沟”假设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要求实现教育平等机会的社会呼声高涨,美国政府为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为贫困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多的知识,而特别开设了儿童节目《芝麻街》。但传播效果调查却表明,该节目在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却因此获益颇多,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在大众传播中的这种现象,让明尼苏达小组产生了兴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学者蒂奇纳(P.J.Tichenor)、多诺霍(G.A.Donohue)和奥里恩(C.N.Olien)(又称为“明尼苏达小组”)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Mass Media;Flow;and Differential;Growth in Knowledge)一文中正式提出“知沟”。该小组对“知沟”假设的阐述是:“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趋”。明尼苏达小组对“美国舆论研究所”在1949年到1965年收集的关于人造卫星、人类能否登上月球、吸烟与癌症的关系这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从“时间趋势”分析和“特定时间”分析两个角度的实证数据的分析中证实了他们对“知沟”假设的阐述。

1975年明尼苏达小组完善和修正了原来的假设,发表论文《大众媒介和“知沟”:对假设的再思考》(Mass media and the konwledge;gap;hypothesis;reconsidered)。他们认为,在议题重要性强、冲突严重和社区人口同质化程度高的情况下,议题的显著性容易引发人际传播,而且同质社区可选择的媒介少,结果造成知沟缩小;当议题的显著性和冲突性较小,而且社区复杂性、差异性大,多元化程度高时,知沟将呈现扩大之势。

(二)“知沟”假设的发展

在美国,对“知沟”的研究通常划分为两个阶段。1970-1975年为第一阶段,1975年以后被成为“知沟”假设的修正阶段。在假设提出之后,有些实证研究无法支持该假设,并对“知沟”假设的普遍性进行质疑。

1977年艾玛特和克莱(James S. Ettema & F. Gerald Kline)

从微观层面探讨“知沟”的成因,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缺陷、差异与上限:理解“知沟”的制约性条件》中提出“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假说: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艾玛特等人将“知沟”假设修正如下:当社会系统中大众媒介信息流通日益增加时,有动机获取信息和信息对他们有用的那部分人比起那些没有动机或信息对他们没有用的那部分人,将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些信息,因此这两部分人的知识差距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此后,研究者对“知沟”进行考察时,将一系列个体层面的变量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1980年美国学者的德温提出了“受众中心论”对明尼苏达小组的经典“知沟”假设提出了批判。当时美国传播学研究正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型分析中。德温在《传播沟与不平等:走向新概念》(Communication;Gaps;and;Inequities:;Moving;Reconceptualization)一文中强调了个体情境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重要性。图恩伯格(Thunberg)等人研究发现,“知沟”随着特权较少(less privileged)群体“赶上”特权较多群体(privileged)而逐渐弥合。

在对“知沟”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逐渐把社会地位差异的“知沟”假设与个体动机差异的“知沟”假设结合起来讨论。芬兰学者艾莉娜?索米嫩(Elina Suominen)在1976年发表的文章《谁需要信息、为什么》(Who Need Information and Why)中提出了“客观信息需求”和“主观信息需求”两个概念。她认为,越是客观信息欠缺的低 SES人群,其主观信息需求越低。瑞典学者诺瓦克(Kejll Nowak)在《从信息沟到传播潜力》(From Information Gaps;to Communication;Potential,1977)等文章中提出用“传播沟”代替“信息沟”。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造成“传播沟”的原因在于传播者的职业理念、价值观和媒介体制与低SES 群体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诺瓦克还提出了“传播潜力”的概念。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先假设的内涵。

(三)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将“知沟”(knowledge gap)称为“信息沟”(information gap)。虽然在广义上来说,“知沟”也就是“信息沟”。在新传播技术和传播工具发展的情况下,学者卡茨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卡茨曼认为:首先,新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其次

,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比人强大,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再次,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造成“老沟”未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据此推论,信息时代,“知识沟”已经演变成为“信息沟”。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如何防止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级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即,“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信息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数字鸿沟一词最早出现于,Lloyd Morrisett有关对信息富人(the information-haves)和信息穷人(the information have-nots)之间所存在的一种鸿沟的认识。现在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一个笼统的标签,用来说明人们对于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有关数

字鸿沟的定义很多。狭义上讲,数字鸿沟指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美国商务部发表的《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系列报告是这一定义的代表:“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祝建华将对数字鸿沟的概念化定义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操作化定义是“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之平均差别。”广义上讲,除了互联网外,数字鸿沟的衡量指标还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播技术。例如,Arquette(2001)以信息智商(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Quotient ,即IIQ)作为综合指标,即衡量数字鸿沟的信息传播技术拥有和使用状况,除了互联网外,还要包括电视、传真机、电话、手机等等。

国内的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验证了数字鸿沟的存在。黄艾华《网络传播加剧知识沟扩散》中指出:“网络本身并无扩大或合拢知识沟的倾向,但由于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将传统大众媒介影响下业已形成的知识沟数倍放大。”金兼斌对于“数字鸿沟”这一概念进行了辨析,不仅回顾了数字鸿沟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各种不同的数字鸿沟定义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韦路、张明新发表文章《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指出,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然而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

此外,国

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研究领域方面。国外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包括食品、医药、金融等许多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网络传播和农村教育这两个方面。

二、“知沟”的政治意义

知识被认为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必要元素,信息化社会更是如此。信息传播中的“知沟”裂变,会加剧经济上的贫富分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政治信号。当前“知沟”呈现扩大的趋势表现在许多方面,不仅在一个国家内部,还存在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知沟”的扩大会对社会诸多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里仅讨论它对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妨碍公民的政治参与

“知识是公民全面参与民主和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基本要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的:

素。”在现代社会里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只是向公众传递信息。人们从传媒上所获取的政治信息,往往推动了人们参与政治活动。

众所周知,为了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依托充足的相关信息。因而,有能力输入大量有价值信息的专家,在政治决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大多数普通公众,则相对

处于信息匮乏状态,与许多重大问题有关的资料,例如关于三峡工程的知识,可能是多数选民或者代表难以理解的。因此,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变得难以有效实行。在现代社会的政治运行中,“真正的决策常常是由专家们在幕后作出的,那些负责决策的官员依靠的是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和建议。”虽然决策者考虑到了公众的利益,但是由于公众难以正真参与决策过程,就有可能一方面,不理解政策进而使其难以执行,另一方面参政热情受挫。

(二)改变政治资源的结构

“知沟”的扩大将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政治体系中两种政治资源的结构比例,从而降低政治体系权威的合法性。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力量至上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技术专家已经越来越多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这是官僚增多了,而不是政治家增多了。这种政治体系在执政过程中,会对非物质性政治资源例如民意、价值、体制等的洞察力和开发热情,从而使执政党驾驭全局的能力下降。技术往往与市场联系在一起,技术能力的掌握者又时常以市场主体身份出现,对非技术专家型政客构成威胁,传统政治控制机制将会失效或被取代。这值得传统的政治哲学认真思考。

(三)加大国家间的差距

便随着网络传

播出现的数字鸿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原本存在的不平等。数字鸿沟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鸿沟,也是政治制度的鸿沟。除了设备、技术外,与因特网管理和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发展中国家均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前国际间的政治斗争,日益依靠“软实力”,即不通过诉诸武力或经济封锁的手段,而是实行“信息侵略”、“舆论斗争”。例如,像美国这样的信息大国,就可以肆意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者丑化对方的形象。自冷战之后,国际斗争越来越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冲突,例如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等,都是西方国家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武器。大众传播环境日益开放,强国的信息利用各种媒体进入各国人民的视野,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是否会继续保持对本国执政者的忠诚呢?“知沟”的裂变,是国家间在知识、信息的利用和传播能力上差距加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三、缩小“知沟”的措施

在“知沟”假设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和建议,为我国缩小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差距问题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解决方法。

(一)发展教育

这里所指的发展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另一个是开展媒介教育。从根本上看,要消除不同社会地位群体间的知识鸿沟,首先要填补他们之间的教育沟。文化程度从多方面影响了人对媒介知识的吸收。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较高者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

度较高;高文化程度者有更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并有着强烈的寻求信息的动机;文化程度能影响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汲取知识的效率。根据CNNIC调查发现,大专学历是明显的分水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要远远高于大专以下学历人群。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教育是当务之急。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媒介教育。媒介教育在西方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并发展出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对媒介教育的统一定义。在诸多媒介教育内容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核心。我国的媒介教育在目前还是一个空白。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特别是先进的媒介观念,合理、积极吸收大众媒介中的有用知识,关心公共事务等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

(二)纸媒的使用和网络的开发

根据西方“知沟”研究发现,印刷媒介更有助于知识的获取,纸质媒体特

别是报纸是最有效的了解社会事务的知识来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产生“知沟”现象的其中一大原因,恰恰在于不同文化程度者对纸质媒介的倚重有所不同。鼓励低文化程度的人群订阅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将有助于其吸收更多的媒介知识。

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另一个便捷的信道。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2.6%已经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世界排名第一(如图1)。网络的开发与利用对缩小“知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发网上的公共信息资源。互联网是一个远比传统媒介更具兼容性的信息平台,随着公共图书馆、电子商务、网上选举、远程教育等出现,网上的公共信息内容将比传统媒介更为丰富。而且,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化、公共化推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可以缩小区域间的知识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知识差距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重视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引导人们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

图1 2001年到2008年中国网民增长规模与增长率

(三)媒介关怀

重视弱势群体的报道和需求是媒介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可以赋予某些议题不同的关注程度和传播速度。因此,大众传媒应当考虑社会下层群体的需求,唤起社会对这些群体关注。当然,受众在寻求信息过程中,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之一。不少媒体故意迎合受众的不良趣味,忽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主功能。但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对媒介议题的兴趣也受到新闻价值的影响。媒介对议题的设置,对议题社会意义的发掘与界定,新闻报道手法等等也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兴趣的关键。此外,在宣传基调上,对于弱势群体,媒体应该

以平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使媒介成为全社会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因此,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和宣传策略改变和吸引受众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实现媒介关怀。

综上所述,尽管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知沟”假设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但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仍然坚持“知沟根植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知沟”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值得研究者思考。“知沟”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如何扼制“知沟”裂变,使大多数个人或者国家在知识、信息的利用和传播能力上保持一种较为接近的水平,营造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以维持社会的健康发展。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2142287.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2021高考政治抢分评析类试题

八、评析类试题 题型概述 题型分类 题型类别题型描述试题例证 观点明确型试题依据特定的背景,引申出某种观点或 者某种现象,要求从正面立场或者反面立 场对观点或现象进行评析,依据相应的知 识,完善对自身观点的支持 针对传统年俗的变化,有人认为,在互 联网时代,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 命力,也有人认为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有 关知识阐明理由 正误混杂型试题依据特定的材料背景,总结出某一种观点,此类观点既包含正确的成分,也包含错误的成分。设问要求运用特定的知识或者相关知识对观点进行评析 ,明确正确 的做法 有人认为,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 精、注重细节,我国就能建设成为“制 造强国”。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对 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材料评析型 试题一般通过给出特定的材料背景,要求 考生依据特定的知识,对某一现象发表自 身的看法,深化对材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请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 识,简要评析“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 的时代”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分类突破 (一)观点明确型 方法指导 典型例题

[2018四川遂宁三诊,39(1)]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傲。传统文化的继承,一直存在“回归本体”(技艺、样式、流派)与“精神传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博弈与争论。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八分钟的元素:二胡、旗袍、武术、书法和京剧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的元素:击缶、论语、丝路、国画和活字印刷等。 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北京八分钟”,献上一场充满科技元素、传统韵味、现代特色的视听盛宴。融合了高科技和四川“非遗”技艺的“熊猫队长”化作信使,穿越互联网隧道,向全世界发出邀请——“2022,相约北京!” 据此,有人认为:“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请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阐释其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明确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表明自己的观点 罗列知识精神传承指向的是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技艺传承指的是文化继承和传统文化自身 如果赞成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则应侧重分析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要在发展中继承,应体现时代精神 如果反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则应侧重分析传统文化自身和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等角度回答 对应材料将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观点理论依据 答案示例一赞成。理由: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融合高科技,四川“非遗”技艺焕发生机,推动技艺的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推动实践发展,献给世界奥运视听盛宴。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应体现时代精神。精神是文化的结晶,“精神的传承”是对“技艺的传承”的最好传承,是真正的“回归本体”,否则就会陷入文化的“守旧主义”;中国三次奥运展示,融合传统,推陈出新,展示中国魅力。 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过分强调精神传承,会失去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三次奥运展示,融合传统,展示中国魅力。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技艺是精神的载体,漠视技艺,就会失去根基,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对应训练 1.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有了很大进步,但目前国产动漫仍然在艰难前行。首先,动漫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缺失是我国动漫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创意人才主要流向了美国和日本等报酬丰厚的国家,这使我国缺乏优秀创意人才去

2019高考政治全国卷一 试卷分析

2019高考政治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突出素养稳中透新紧贴时代 今年全国I卷思想政治学科的命题难度适中,在完成对学生基本的能力和知识评价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做到了创新题型和关注热点。 一、突出学科素养 政治学科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2019年高考试题选材很多都引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相关论述和重大论断,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全国Ⅰ卷38题就选取国内进口问题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国内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的策略和行动,培育高度的政治认同。 二、创新题目呈现方式 漫画题重新出现在全国I卷,是今年选择题中的亮点之一,以多元化形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今年文科综合全国I卷中文化生活的主观题,以评析形式考查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村落是否必然走向灭亡”。是主观题中亮点之一,对于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紧贴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可以纳入命题范围的社会热点较多,本次试题从社会生活各领域精心选材,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增强自信。首届进口博览会的考查,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心。2019年是新政协召开70周年,考查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属于传统考点结合最新理论热点。考生在政治学科备考中,应做到“牢记知识,灵活运用,关注时代,积极参与”。 总体来看,本次试题通过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选拔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 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 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 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 性因素 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 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 能手段 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 2)代表人物: 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 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 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 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 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 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 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 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 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 三.哥伦比亚学派 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在美国旧的社会学中心舞台上,芝加哥学派衰落而哥伦比亚学派兴起了。应用社会研究所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形成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机构。它还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 应用社会研究所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直至60年代中期,在这一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带领研究者对人们在选举中如何决定投票给谁的问题研究,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等观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家在40年代也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的直接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政治高考论述题的哲学思维解法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政治高考论述题的哲学思维解法 论述题是政治高考长期使用的一种题型。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进展,论述题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图表I: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图表II:1990-1998年中美汽车年产量及占世界比重 图表III:1997年中美最大汽车公司生产规模比较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高三政治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1)

2017—2018年第一学期高三政治期末 考试试卷分析 商州区中学董军喜 各位领导、同仁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紧张的高三第一学期已经结束,现将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如下: 一、试卷结构与主要考查的知识点。 1.试卷结构 本次全市高三期末考试用的是陕西省教科所统一试题,其中政治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客观题共12小题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3题38,39,40题,共6个小问,共52分。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覆盖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过关、基本能力的掌握,联系生活热点,关注时政新闻。 2.主要考查的知识点(范围) (一)选择题:《经济生活》考查5题20分;《政治生活》考查2题8分;《文化生活》考查1题4分;《哲学生活》考查4题16分。 第12题考查经济生活中曲线图表,关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第13题考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体经济的问题。 第14题主要考查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15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 第16题主要考查房地产市场供给侧改革。 第17题主要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歌立法。 第18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和人权问题。 第19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20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第21题考查认识论知识,实践与认识。 第22题考查哲学方法论的理解应用,探索与改革。 第23题考查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下设6小题,切口均较小。《经济生活》考

查2小题14分;《政治生活》考查1题12分;《文化生活》考查2题16分;《哲学生活》考查1题共10分。 第38题第一问考查当前经济发展应怎样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第38题第二问考查经济生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39题考查党的知识。 第40题第一问考查文化生活知识,塞罕坝精神的启示。 第40题第二问考查哲学生活,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 第40题第三问开放性试题。 二,学生答卷中我认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选择题: 选择题总体难度不大,难易适中,但是,大部分同学在14,16,22,23题,做题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做错。 1,例如:14题,2017年8月,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养老服务业培育与发展。这种做法有利于 ①推动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从生产要素环节向终端服务环节转移 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领域,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③有效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④体现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是①②,有的学生对①,②理解不到位,易选错,很多同学都选成①④或者②④,事实上材料就没体现体现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但许多学生就没有结合材料选; 2,例如:16题,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这表明 ①房地产市场调控从需求侧转到供给侧 ②要让住房回归居住本义,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居住需求 ③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职能

知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 1 什么是知识沟理论 ? 2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 3 “知识沟”理论的出现 ? 4 “知识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 5 对“知识沟”理论的评价 ? 6 缩小“知识沟”的对策 ?7 “知识沟”理论的否定 ?8 相关条目 什么是知识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P.J.Tichenor)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蒂奇纳(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 “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知识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识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知识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2媒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评论解析分析

聚焦育人目标,优化考查内容,着力增强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六个下功夫”,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考查内容,推动考查形式创新,更好地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增强对基础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奠定支撑终身发展的坚实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落实“六个下功夫”基本要求,发挥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1.1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展示了平凡劳动者无私奉献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美多吉心系人民、信念坚定、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悟用奉献、忠诚和生命熔铸的雪线邮路精神,促使学生苦学本领,立志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2 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5题以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为材料,展示了一个家庭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卓嘎、央宗“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家乡、对国忠诚,“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1.3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 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讲述了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其美多吉爱岗敬业精神,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注重平常、注重日常,培育学生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向上向善的品格。 1.4引导学生培育奋斗精神 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9题,以兰考县委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为背景材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法宝,另一方面使学生领会到,虽然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没有过时,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围绕重大时代主题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体现内容改革要求 2.1 反映新中国70年成就,增强“四个自信” 试题从社会生活各领域精心选才,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引

高二政治摸底考试试卷分析

同盛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 摸底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形式延续了一贯的思路,分为主客观题,客观题24 道,共48 分,主观题四大题,共52分。为了提高以后教学的针对性,对试卷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特点 本次考试试题的命制遵循了《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个试卷来看,考试范围是高考考查内容,《经济生活》30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生活》24分、《生活与哲学》22分,试题内容多考察主干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来看,本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对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全卷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作用。涉及的主干知识包括供求关系、国债、货币政策、就业、新发展理念;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国际社会;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对于主干知识,不是要求学生死记,而是要求灵活的运用,学生死记硬背是得不到高分的。 2、分析社会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学科是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政治试题需要紧密联系社会时政热点,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试卷涉及了“数字货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基建”、“国家安全教育日”“脱贫攻坚”、“地摊经济”、“医药体制改革”、“何鸿燊逝世”“六稳六保”“编纂民法典”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可以达到引导考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进步,加深学生对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 3、坚持能力立意,强调对学生四种能力的考查

[政治]高考政治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政治]高考政治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倡导作品化的论述题 1、“作品化的论述题”是指考生在应答时要有创作作品的意识,要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论述,论述中能注意行文的起承转合,有充分的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 2、同学们在答题时应避免成为扫描式的观点堆积,在评分标准上,既然视考生的应答为作品,那么就要认可作品的多样性,因此向社会公布的是论述题的评分标准而非参考答案。 3、作为作品就要以作品的形式按论述题要求全面评价,反映考生的真实能力,因此运用分析型主观题评化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方面主要是采意评分,其它三个方面采用等级评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有了作品化的意识、文体工整,有论点,有论据,论述有层次感,论述也能适当辅之以事实论证。 1、主要围绕观点,观点全面分,从2006年来看,主要是采意评分。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评分等级: 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论述较为全面深入

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论述不充分,但能就某一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论述 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但论述不充分 不能围绕论题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加以论证 评分等级: 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所举材料与论题贴切,且充分。 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所举材料与论题较为贴切; 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但所材料与论题不贴切; 不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 4、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评分等级: 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条理较清晰,但语言表述一般,或者语言表述流畅,但条理不清晰 有条理,但不清晰,语言表述一般 条理混乱,语言不通。 1、审题。其实论述题要做成小论文,我们就要把题目当作作文题目来审,同学们尤其要注意,特别是对自己熟悉的论题,但也要找准角度,对不熟悉的论题,想到也肯定是用课本相关的知识。审题时要注意明确是往往明确规定了答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a2142287.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六个下功夫”,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考查内容,推动考查形式创新,更好地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增强对基础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奠定支撑终身发展的坚实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落实“六个下功夫”基本要求,发挥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展示了平凡劳动者无私奉献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美多 吉心系人民、信念坚定、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悟用奉献、忠诚和生命熔铸的雪线邮路精神,促使学生苦学本领,立志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文科综合全国Ⅳ卷第25题以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为材料,展示了一个家庭延 续了半个多世纪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卓嘎、央宗“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家国情怀,热爱家乡、对国忠诚,“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 园的建设者”。 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 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讲述了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 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其美多吉爱岗敬业 精神,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注重平常、注重日常,培育学生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向上向善 的品格。 引导学生培育奋斗精神 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9题,以兰考县委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 奋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为背景材料,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法宝;另一方面使学生领会到,虽然时代发生 了深刻变化,但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没有过时,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围绕重大时代主题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体现内容改革要求 反映新中国70年成就,增强“四个自信” 试题从社会生活各领域精心选才,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9题,以全国政协的协商议政活动为素材,要求学生思考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方式,进而理 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培育法治意识 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38题以《外商投资法》的制定为素材,聚焦于立法环节,考查 学生对依法治国方略知识的把握,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等知识。试题设计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培育学生法治意识。 聚焦决胜脱贫攻坚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2019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关键年,试题聚焦决胜脱贫攻坚战,多维度展开。 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39题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坚持这些基本 原则的理由的理解,明确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等原则在脱贫攻坚工 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脱贫攻坚工作。

高中政治试卷分析

政治试卷分析 一、本次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试题紧密结合当年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的具体知识,突出考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有较高的区分度。试题新颖,符合新课改精神,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的水平,可谓一份有价值、有水准、高质量的试题。纵观整个文综试卷政治科部分,总结其特点,突出的表现为:“三个注重”: 1.注重基础知识:试题充分体现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高度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进一步证明“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意义”的正确性。 2.注重热点问题:本次试卷主要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抗灾、宏观调控、奥运会、民生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尤其是突出了广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既突出了广东特色,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成为本次试卷最大亮点。 3.注重能力考核:注重基本技能的考察,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色。它充分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29题(5)、28题(3)突出了总结归纳能力的考查。 二、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分析(抽样40份) 1、答题状况的问题 简答题 本题紧跟时代步伐,材料取材于广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综合考核。具体考核的基础知识,既紧密结合了当前的重大热点问题,又考察了学生对哲学重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情况,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教学导向作用。 得分情况: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大约平均在:8—10分左右。 存在的问题:①审题不到位,答案成为知识点的堆积,体现理解运用能力不均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②知识储备不足,答案中无知识点,生活化语言回答政治问题现象严重。③卷面过乱,难以辨认,涂改、打格等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在文综练习中突出知识的理解与落实,从整体中细化知识的灵活性运用。②平日注意教学中渗透时政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中必须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 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 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 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历年高考政治选择题汇编

高考政治生活选择题汇编 1. (重庆卷)33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扩大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保障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同等的作用 C .保证城市和农村选举产生相同数量的全国人大代表 D .保障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在国家权力机关平等的参与权 2. (江苏卷)13 .2010 年1 月22 日,江苏省宣布自2 月1 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过再次劳动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 .② 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3. (江苏卷)14 .某村在网上开办的“村民博客”不仅方便了村民直接参与村委管理,而且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村民博客”有助于村民 A .行使国家权利 B .行使民主权利 C .行使选举权 D .履行政治性义务 4. (江苏卷)15 .2010 年3 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建部和科技部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继在网上“晒账本”,公布本部门预算。这表明,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主要依靠 A. 民主和法制 B. 监察和审计 C. 提高公务员办事效率 D. 简化政府办事程序 5. (2010 普通高考广东文综)27.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这些规定①体现了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②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③体现了差额选举和等额选举的结合④有利于选民了解和鉴别候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 (2010 年全国高考山东文综)17 .2010 年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④政府权利的行使更加规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2010 年全国高考山东文综)21 .自1953 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 : 1 到 4 : 1 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 (2010 年全国高考文综I 卷)32 .温家宝总理在2010 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民的尊严”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①人民的尊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③政府工作重心正逐步转移④政府要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