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8(1) 1997:45~51

J.South China A gr.Univ.

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廖文波1 苏志尧2 金建华1 张宏达1

(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摘要 广东植物区系的发展由来已久,现代的广东植物是晚白垩世或早第三世的孑遗物。地

层中存在大量的古植物化石,如本内苏铁、银杏、苏铁等就极为丰富,种子蕨特别是大羽羊齿

尤为突出,而且在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的广东(及广西西南)地层中,存在着丰富的现代植物

的化石或化石孢粉组合,如朴树、桦木、鹅耳枥及松、冷杉、雪松等,还有其它阔叶树和针叶树,

所有这些都与广东复杂的地质发展史密切相关,它预示着广东植物区系可能起源于亚热带山

地,而且广东无疑是华夏植物区系或东亚植物区系的萌芽和发源地之一。

关键词 地质史;古植物;植物区系;溯源;广东

中图分类号 Q948.5

1 地质简史

在大地构造上,广东地域属于华南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在地层发育上属华南地层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广东地质发展史最早可追溯到震旦纪,所发育的震旦系也是迄今为止广东所发现的最古老地层。下面拟对广东的地质简史做一简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1979;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这对说明现代植物区系的由来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1 震旦纪-晚志留世,地槽发展阶段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它是华南加里东地槽(华夏陆台)的一部分。早震旦世中期,气候变冷,在北纬24°以北出现冰海,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整个寒武系的沉积物为一套巨厚的类大理石碎屑岩构造,称为八村群。粤北、粤西北海槽沉积物可能来自北面的江南古陆;粤中、粤东北海槽沉积物则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寒武纪末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志留纪开始,地壳明显上升,全省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地,导致广东志留系仅局限在粤西之郁南、罗定、云浮、高要一带。到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九莲山-佛冈-郁南复背斜带,蕉岭-增城-云开复背斜带就是此时形成的,南岭构造带也在加里东期奠定了基础。

1.2 泥盆纪-中三叠世,准地台发展阶段

从泥盆纪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总体上,泥盆纪的广东地域是南高北低的多变地形,南面阳江-增城,粤东山地地势较高;粤北区的连县、韶关、英德是一片

 1996-04-09收稿 廖文波,男,33岁,副教授,博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山地丘陵区;粤西区茂名、罗定、郁南是低缓的丘陵河口区。

早石炭世晚期的大塘期中期(测水期),广东地域有一次区域性海退,当时气候温暖,植物繁茂,形成了含煤碎屑岩-测水煤系。晚石炭世是广东地史上海浸的全盛时期,仅粤东山地、云开隆起没被淹没。

早二叠世晚期(茅口期)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广宁陆岛与云开隆起连成一片。粤东,阳江山地范围增大。沼泽区羊齿类,蕨类繁茂,形成广东最重要的煤层之一,即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粤北、粤中、粤东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世是印支运动的前奏,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1.3 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这次运动在中国东部地史上乃至在太平洋构造域地质发展演化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转折时期)。

早侏罗世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中侏罗世广东全为陆地环境。燕山运动导致莲花山深断裂带再次活动,形成惠阳、紫金、五华、梅县、大埔一带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在莲华山深断裂带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中形成低绿片岩相变质带。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计有佛冈、新兴、塘口等10余个大山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是广东地史上最强烈、最广泛的一次岩浆侵入活动。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

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第四幕,形成粤中、粤东南众多的重熔型花岗岩体。晚白垩世形成不少新的断陷盆地,以角度不整合覆盖老地层或花岗岩之上,如南雄群。粤中区有三水、高要、新会、东莞等盆地,沉积一套内陆湖泊相碎屑岩泥灰岩,含丰富的轮藻孢粉、介形虫和腹足类,个别地方有恐龙蛋。

晚白垩世火山活动较之早白垩世更加强烈,但侵入活动则大为逊色,燕山第五幕近尾声,仅形成八帘嶂、锡山等小岩体,以花岗斑岩为主,同位素年龄55~98Ma ,为广东最后一期花岗岩侵入活动。

从第三纪以来,广东地块在喜山运动Ⅰ、Ⅱ幕的推动下,开始了新生代的地壳发展阶段。大陆内部以上升作用为主,沉积作用只在南部进行,近海岸地区的沉积作用,火山活动比较活跃。

渐新世末期,由于喜玛拉雅运动的影响,在南海地区发生了有变革意义的南海运动,并在南海县西樵山,广州至河源,连平一带出现地幔隆起,形成早第三纪陆内裂谷,出现46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第18卷

玄武岩-安山岩-粗角岩岩浆喷出,在白垩纪红盆的基础上叠加了新的红盆,沿现今海岸线方向的古陆部分为隆起区,而南海,北部湾一带则是沉降区。在新构造时期,以雷琼断陷、珠江盆地变为滨岸相为主体。

2 广东地层古植物

广东植物区系的发展由来已久。在震旦纪(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的地层沉积中就已发现各种微古植物化石,如乐昌有:Leiopsophaera peluc idus ,Polyporata obsoleta ,Protoleis -phaeridium s olidium ,Lignum sp .等,在寒武纪亦有:Laminarite s antiquisimus 等。

晚古生代,广东地壳构造进入相当稳定的发展时期。泥盆纪时,全球为统一的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 ),没有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现象,冷暖交替,干湿交替不明显,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植物一般分布于海岸沼泽环境中,这种气候一直持续到石炭纪。在广东,这一时期的植物化石也有广泛的分布,如在粤西、粤北、粤中等地中泥盆统桂头组(D 2g )有:大拟鳞木(相似种)L .cf .tiaom aensis ,原始鳞木Protolepidodendron sp .,原始蕨Protopteridium sp .,拟裸蕨Psilophy tites sp .等。

另在上泥盆统,作者在广州近郊的沙水岗组鉴定出古植物有11属15种,它们是:平圆印木Cyclostigma kiltorkense ,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希默尔拟鳞木Lepidoden -dropsis hirmeri ,官庄拟鳞木L .guanzuangensis ,无锡始鳞木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 ,奇异亚鳞木Sublepidode ndron mirabile ,松滋亚鳞木S .songziense ,亚鳞木(未定种)S .sp ,葛氏鳞孢穗Lepidostrobus grabaui ,脐根座Stigmaria fic oides ,轮状钩蕨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假弱楔叶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 ,广州楔叶Sph .guangzhouense ,古芦木(未定种)Archaeoc alamite s sp .,楔羊齿(未定种)Sphenopteris sp .。上述古植物基本反映了拟鳞木植物群的组成特征。

进入石炭纪,地球植物地理分区现象渐趋明显(李星学等,1983)。在广东早石炭世发育了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测水组是广东重要的含煤层位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作者对广花盆地的石马、槎头、九湖、赤坭、草场岗等地的测水组植物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计有16属26种,主要有:山阳鳞木Lepidodendron shanyangense ,方鳞木L .quadratum ,建德鳞木L .jiandeense ,葛氏鳞孢穗Lepidostrobus grabaui ,浅沟古芦木Ar -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中芦木(未定种)Mesocalamites sp .,多形铲羊齿Cardiopteri -dium spetsbergense ,钝三裂羊齿Triphy llopteris collombiana ,高腾似铁线蕨Adiantites gothani ,斯氏羽裂蕨Aneimites szei ,钝楔羊齿Sphenopteris obtusiloba ,湘乡须羊齿Rhode opteridium hsianghiangense ,大偶脉羊齿Paripteris gigantea ,早偶脉羊齿P .an -tec edens ,笠囊(未定种)Potonie sp .,科达(未定种)Cordaites sp .等。这一植物群的鳞木类植物已具东方型色彩,反映了华夏植物群在早石炭世晚期已开始萌芽。晚石炭世,地球上植物地理分区及气候分带现象更为明显。并在南北半球形成4个不同的植物群:南半球冈瓦纳植物群,具有独特的舌羊齿属Glossopteris 和恒河羊齿属Gangamopteris ,故又称为舌羊齿植物群,此外,还有匙叶属Noeggerathiopsis ,裂鞘叶属Schizoneura 等,种类较贫乏,是低温大陆环境的产物,同时也说明在古生代时期曾多次出现冰川的冈瓦纳古大陆不大可能是更高级的植物特别是原始被子植物发生的摇篮。相反,在北半球有3个植物群,即安加拉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种类繁多,丰富,有繁茂的鳞木类、芦木类及真蕨、种子蕨等。华夏植物群以大量的大羽羊齿类、栉羊齿类为代表,是湿润气候的表征,同时大羽羊齿类具重网状脉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化特征。由此而发生更高级的裸子植物47第1期廖文波等: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甚至原被子植物是可能的。

在晚二叠世时,广东真蕨纲和种子蕨类空前繁茂,并形成广东地层的造煤时期,主要有曲仁煤田等。在粤北、粤中龙潭组(P 2l 2)就发现有化石32属71种(候鸿飞等,1979)。石松纲猫眼鳞木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 ,尖鳞孢叶L .mucronatum 为华夏植物群特有。楔叶纲中朝楔叶Sphenophy llum sinocoreanum 为东亚特有分子,而木贼目平安瓣轮叶Lobatanularia heianensis ,多叶瓣轮叶L .multifolia ,似剑瓣轮叶L .ensifolioides ,华夏瓣轮叶L .cathaysiana 等皆为华夏植物群特有,短镰轮叶Annularia chirakii 为东亚二叠纪特有。种子蕨类有大量的羊齿植物(姚兆奇,1978),如古羊齿类Archaeopterides ,楔羊齿类Sphenopterides ,脉羊齿类Neuropterides ,座延羊齿类Alethopteris ,古栉羊齿类Pecopterides ,大羽羊齿类Gigantopterides (如:烟叶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 nicotianae -folia ,独角单网羊齿Gigantonoclea angustiangla ,波缘单网羊齿G .lagrelii 等),及带羊齿类Taeniopterides 等。真蕨类厚囊蕨亚纲也很繁盛,如星囊蕨Asterotheca ,褶囊蕨Pty -chocarpus ,线囊蕨Danaeites ,尖囊蕨Acitheca ,直囊蕨Orthotheca 等,并已出现中生代的蕨类,如枝脉蕨Cladophlebis ,古乌毛蕨Protoblechnum 等,而裸子植物在晚二叠世时已相当丰富,如苏铁纲有侧羽叶Pterophyllum sp .,银杏类更繁多,如舌形顶缺银杏相似种Phylladoderma cf .arberi ,裂掌叶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 ,凹顶扇叶Rhipidopsis cancav a ,楔扇叶R .pani ,射扇叶R .rodiata 等。因此裸子植物的出现必然更早,或至石炭纪时期。科达纲有疏脉科达Cordaites schnenk ii ,特别是松柏类有披针鳞杉U llmannia frumentaria 等在曲江、仁化、江西省丰煤层中富集成层,而在连县九陂组纹鳞杉U llmannia bronnii 亦很丰富(冯少南等,1985)。种子(Semina )化石有长卵椿籽Rhabdocarpus sekitakeoi 。

进入三叠纪后,各类种子蕨、蕨类植物仍然非常丰富,但已走向衰亡,同时各种裸子植物相继兴起。广东晚三叠世植物化石,如粤西粤中小云雾山群(T 3xy )(广东地质矿产局,1988)有拟丹尼蕨Danaeopsis ,枝脉蕨Cladophlebis ,侧羽叶Pterophyllum ,格子蕨Clathropteris ,拟木贼Equisetites ,带状叶Desmiophyllum ,苏铁杉Podozamites ,枞型枝E latocladus ,舌叶Glossophyllum ,叉羽叶Ptilozam ites ,异羽叶Anomozam ites 等,粤北有托第蕨Todites ,丁菲羊齿Thinnfeldia ,中国篦羽叶Sinoctenis ,镰羽叶Drepanozam ites ,大网羽叶Anthrophyopsis ,新芦木Neocalam ites ,尼尔桑叶Nillsonia ,螺旋蕨Spiropteris ,异叶蕨Thaumatopteris ,耳羽叶Otozam ites ,篦似查米亚Ctenozamite s 等。

在晚三叠世时发生了印支运动,广东地块又经历了一次以华夏系为主体的构造变革,至早侏罗世时形成了广东的主要造煤时期,古蕨类、种子蕨类、科达类、苏铁类大部灭绝。同时气候由湿热向干热发展。侏罗纪时期,苏铁、银杏森林极盛,晚侏罗后突然衰弱,而且现代蕨类植物中的很多古老类群很可能是这一时期构造运动的孑遗物。下侏罗统化石有新芦木Ne ocalamites ,拟木贼Equis etites ,拜拉Baiera ,锥叶蕨Coniopteris ;具大型羽状复叶的真蕨植物有网叶蕨Dictyophyllum ,格脉蕨Clathropteris 等。中侏罗统百足山群有:拟刺葵Phoenic opsis ,金毛狗Cibotium ,里白Gleic henia ,短叶杉Brachyllum ,似枞树Elatides 等,孢粉化石有本内苏铁Bennettite s sp .,苏铁Cycas sp .,银杏Ginkgo sp .,在上侏罗统形成东亚特征性的化石组合,如粗肥短叶杉(相似种)Brachyphyllum cf .obesum ,节形毛羽叶Ptilophyllum pe cten ,坚叶杉Pagiophyllum sp .,雅致柏型枝Cupre ssinocladus elegans 等。在侏48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第18卷

罗纪大量蕨类、裸子植物的相继灭绝或衰退,很可能促进了广东被子植物的发育,亦即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在这一时期就已发生。开通目Cay toniales 叶部化石Sagentopteris 不仅见于陕北延长层的中生代地层同时也出现于广东邻近的福建地区,并延续至下白垩纪初期板头系,Thomas 甚至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斯行健,1956)。

此后,有关白垩纪,第三纪被子植物孢粉化石,在广东三水盆地大量出现,达195属398种之多(宋之琛等,1986)。其中南美的樟科植物Oc otea sinensis 在海南古新世长昌群的出现特别有意义。其它如蕨类植物有:石松科、卷柏科、瓶尔小草科、莲座蕨科、紫萁科、海金沙科、里白科、膜叶蕨科、凤尾蕨科、水龙骨科、萍科等等约49属。裸子植物孢粉有约23属:本内苏铁科、苏铁科、银杏科(单槽粉属Monosulcites ),罗汉松科(泪杉属Dacrydi -um ,罗汉松粉属Podocarpidites 等5属),南洋杉科,掌鳞杉科(克拉梭粉属Classopollis ),松科(雪松粉属Cedripites ,拟落叶松粉属Laricoidites ,油杉Keteleeria 等5属),杉科(柳杉粉属Cry ptomeriapollenites ,金松粉属Sciadopityspollenites 等)及柏科,麻黄科等。而且在我国第三纪植被及植物区系亦有分区现象(陶君容,1992)。

被子植物40科65属,尚有约23属未归科花粉,属于比较古老植物类型的孢粉有:杨柳科、胡桃科(山核桃粉属Caryapollenites 等6属)、桦木科(4属)、山毛榉科(4属)、睡莲科、木兰科(鹅掌楸粉属Liriodendronpollis ,木兰粉属Magnolipollis )、樟科、冬青科、无患子科、珙桐科(副紫树粉属Paranyssapollenites 等)、五加科、山矾科、蔷薇科、芸香科、大戟科、漆树科、胡颓子科、鼠李科、椴树科、山榄科、木犀科、忍冬科、桑寄生科、川续断科等。相当进化的高级类群亦有:菊科(菊粉属C ompositoipollenites )、伞形科、藜科、眼子菜科、百合科等。未归科的花粉包括:三孔类Triporines 、三沟类Triptyches 、三孔沟类Ptychotriporines 、多沟孔类Ptychopolyporines 、合孢类Jugates ,等等(宋之琛等,1986;雷作洪,1979)。

3 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点

从三水盆地等地区的化石孢粉组合来看,广东的现代植物区系无疑是在白垩纪时就已形成。如从高级进化的兰科就可略为说明,广东有孑遗属如梅兰属S inorchis ,头蕊兰属Cephalanthera ,三蕊兰属Neuwiedia ,无叶兰属Aphy llorchis 等。其中,梅兰属被认为是单雄蕊群的4个原始属之一,而较进化的红门兰属Orchis ,其化石Protorchis 在意大利北部早第三纪始新世地层中就已发现(陈心启,1982)。因此,整个广东植物区系可以看作是白垩纪植物区系的孑遗物。广东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点总的来看,是非常古老的,含有大量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但植物区系的表征属以亚热带成分为主(廖文波等,1994a ;1994b )。古老的多心皮类有木兰科、木通科、八角科、五味子科、樟科、防己科等;柔荑花序类如金缕梅科、壳斗科、胡桃科、桦木科、杨柳科等都同样丰富,尚有在系统发育环节上一些重要的科如五桠果科、山茶科、虎耳草科、堇菜科、睡莲科、芸香科、卫矛科、百合科,等等。特别是由山茶目发展起来的相关类群如山矾科、安息香科,可能还有近缘的伯乐树科、五列木科等形成华南植物区系的一大特色。其它如金缕梅科、樟科、壳斗科等也都非常有特色。另外,尽管热带成分(共839属,占非世界属的62.3%)总体水平上占优势,但这是由于广东所处的热带北缘位置所决定的,并不能表现广东植物区系本质,而且这些现在主产热带的科如:大戟科、茜草科、桃金娘科、梧桐科、无患子科、蝶形花科、夹竹桃科等在晚白垩世时就在广东山地中存在。

49第1期廖文波等: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总之,对广东现代植物分布的进一步全面研究表明,在区系和植被中起重要作用的现代华夏植物区系成分,从东亚整个植物区系的组成、结构、性质、起源和发展及其整体性来看,现代的华夏植物区系成分至少应包括:亚洲亚热带至热带分布类型、亚洲亚热带山地分布类型、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类型;同时也应包括亚洲热带山地分布类型中绝大多数的属,即以亚洲亚热带地区分布为主的属,这些成分的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亚热带,它们的原始类型必然是存在于侏罗纪或者三叠纪的华夏古陆(张宏达,1994)。

参考文献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41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1979.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432

冯少南,朱家木冉.1985.华南鳞杉属的研究.植物学报,27(2):203~207

李星学,姚兆奇.1983.东亚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见:古生物学基础理论丛书编委会编辑.中国古生物地理分区.北京:科学出版社,74~82

宋之琛,李曼英,钟 林,等.1986.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北京:科学出版社,1~170

陈心启.1982.关于兰科起源和早期分化的探讨.植物分类学报,20(1):1~22

张宏达.1994.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2):1~9

姚兆奇.1978.华南“大羽羊齿煤系”和大羽羊齿植物群的时代.古生物学学报,17(1):81~89侯鸿飞,詹立培,陈炳蔚,等.1979.广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和生物群.北京:科学出版社,1~132陶君容.1992.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植物分类学报,30(1):25~43

斯行健.1956.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中国古生物志,新甲种第5号).北京:科学出版社,55~56

雷作洪.1979.广东乐昌小坪煤系的孢粉组合.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46

廖文波,张宏达.1994a .广东蕨类植物区系的特点.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3):1~11

廖文波,张宏达.1994b .广东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广西植物,14(4):307~320

50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第18卷

TRACING OF GEO LOGICAL HISTORY AND

FLORA OF G UANGDONG PROV INCE

Liao Wenbo 1 Su Zhiyao 2 Jin Jianhua 1 Zhang Hongda 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ong shan U niv .,G uangzhou ,510275;

2Colleg e of Fo restry ,South China Ag r .U niv .)Abstract

The ex tant Guang dong flora should be treated as a relict of Late Cretaceous or Early Tertiary floras ,w hich has endured a long history of ge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fossil plants w ere very rich in different strata of geological age ,such as Bennettites ,Baiera ,Ginkgo ,Cycas and Gigantopterides ,etc .Meanw hil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ertiary stratum of Guangdong (and SW Guangxi ),ample plant fossil (or pollen fossil )w ere also found ,such as Celtis ,Betula ,Carpinus ,Pinus ,Abies ,and Cedrus ,etc .,accompanied by features of broad -leaved trees and needle -leaved trees ,all of them being indisputably related to the geo -logical history of Guangdong .Thus it naturally indicated that they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subtropical mountain regions ,or it may be traced back to Cretaceous ,o r earlier ,and Guang -dong w a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cradles of the Cathaysian flora o r the flora of East Asia .Key words geological history ;fossil plants ;flo ra ;tracing ;Guangdong

51第1期廖文波等: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C hang Hungta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可以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主要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表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华北植物区系概况

华北温带森林草原区植物区系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 张洪军编写 该实习区域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干旱-暖温带半湿润区,实习区域横跨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分区。途径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阴山山脉,实习地点由西到东,分别在大同、阳原、坝上、北京、天津、秦皇岛等行政区划内,其植被-土壤的空间分异规律介绍如下: ●华北植物区系位于甘肃武山以东秦岭—淮河—苏北盐城海滨,向北至固原—安塞—吴堡—管涔山—恒山—燕山—辽东半岛,包括太行山脉等华北山地、华北大平原和晋陕黄土高原。 ●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沿海比较湿润。 ●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 ●据最近研究统计,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1 科、914 属,约3925 种(含460 变种,未包括秦岭)。 华北植物区系概况 一、华北现代植物区系简介 华北植物地区位于甘肃武山以东秦岭—淮河—苏北盐城海滨,向北至固原—安塞—吴堡—管涔山—恒山—燕山—辽东半岛,包括太行山脉等华北山地、华北大平原和晋陕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沿海比较湿润,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据最近研究统计,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1科、914属,约3925种(包含460变种,下同)(未包括秦岭)。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32种,双子叶植物125科710属3104种,单子叶植物21科193属789种,约为全国同类科属种数的44%、29%和11.3%,居中国北方各植物地区之首。平均每科含6属26种,包括不同进化程度的类群,其中菊科(388种)、禾本科(293种)、蔷薇科(276种)、莎草科(181种)、毛茛科(174种)、豆科(170种)、百合科(138种)、唇形科(129种)和伞形科(110种)9科最发达,各含100种以上,多是进步及较进步的草本或含草本科。大多数科(92科)含10种以下,其中有20几科是单种、单属、单科,主要是古老及原始的类群,如麻黄科(Ephedraceae,1属,华北5种)、领春木科(Euptele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芍药科(Paeoniaceae)等。木本科和草本科几乎同样发达,分别具有79科和72科,乔灌木主要是落叶型,有17科水生草本,组成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地理成分是各种热带分布的59科,占56.2%(不包括世界分布科,下同),其中泛热带分布的46科,表明华北区系的热带渊源。其次是各种温带分布39科,占37%,而为全国同类科属的过半数(52%),其中北温带分布29科,几乎包含所有温带木本科,是本地区森林的主要组成,如松科、杨柳科、壳斗科、桦木科、槭树科等等。东亚分布5科(Cephalotaxaceae,Eupteleaceae,Actinidiaceae,Cercidiphyllaceae,Tetracentraceae)和中国特有的杜仲科。另外,世界广布的46科,含599属约2690种,如前面指出含100种以上的诸大科等,在华北区系中也占重要地位。 植物属往往具有共同祖先和演化趋势,古植物资料也常常到“属”级,植物种则是区系存在的实体。因此,它们对于探究区系的起源和演变更有意义。华北种子植物914属的大小平均每属约4.3种,含40~91种的仅6属,即世界和北温带分布的苔草属(Carex,91种)、蒿属(Artemisia,70种)、柳属(Salix,60种)、蓼属(Polygonum,58种)、萎陵菜属(Potentila,44种)和堇菜属(Viola,43种),而含5种以下的有730多属。其中单种属和只有2~5种的少种属共203属,它们代表植物属演化的两端,即演化终端只有少数残遗种的古老属和尚未充分分化的新属,主要是东亚及中国特有的85属。全部属的地理成分与全国属的分布区类型比较,有15个类型20个变型,以温带性质属占显著优势,包含各种温带分布549属和东亚分布89属,合占66.8%(不包括世界广布属)。前者为全国同类属71%,其中北温带分布251属,为全国同类属数83%。热带性质属也占相当比例,共197属占24%,为全国同类13%,以泛热带成分最多,有105属。其余是古地中海成分37属占4.5%,中国特有40属占4.9%,低于全国特有属水平(8.5%),其中华北特有仅12属,如文冠果(Xanthoceras)、蚂蚱腿子(Myripnois)、太行菊(Opisthopappus)、太行花属(Taihangia)等。因此,现代华北区系主要是温带性质,且具有与热带的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经典题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P59-60 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11.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划分出哪些植物亚区?P60 Ⅰ、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Ⅱ、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Ⅲ、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三、分布区的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一)分布区的概念 种的分布区?a?a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 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1、点图法 2、周界法(轮廓法) 3、涂斑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1、单境发生论 2、多境发生论 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4、泛境发生论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 ◆气候演变 ◆土壤因子 ◆地形变化 ◆生物因子 ◆历史因子 ◆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一)主动扩展 1、正常扩展 图6-3 2、先锋扩展 (二)被动扩展 1、水扩展 2、风扩展 3、生物携带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一)广域分布区 (二)狭域分布区 (三)连续分布区 (四)间断分布区 (五)扩展分布区 (六)潜在分布区 (七)特有性分布区 (八)残遗分布区 (九)替代分布区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 第二节生物区系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植物区系 动物区系 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 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

(整理)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2.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 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 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 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 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 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 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第13卷第6期1998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 NCES Vol.13 No.6 Dec.,1998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植物区系地理学(Floristic Geography)在国内是一薄弱学科,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研究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区系地理学。本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植物区系地理的理论方法。《植物区系地理》(1992)一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该学科专著,以地理学和进化发展的观点,系统总结了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以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为中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各种学说和重要事实等,如科、属、种不同等级的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的形成和植物区系起源的各种学说,气候、地史变迁与植物分布和发展的关系,植物分布的生态学原理;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及比较研究各种世界区系分区等。特别着重新的理论学说、信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代区系地理学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高度综合和深入发展的新趋势。 (2)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区系地理研究。研究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性,主要内容是特有属(含种)的多样性、区系特性、地理分布及规律、分布型、区系的起源和散布途径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科学结论和新发现。得出的重要结论是:①秦岭以南亚热带至热带山地是中国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②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对特有属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有重要影响;③中国特有被子植物古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白垩纪及第三纪各时期,新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第三纪及其以后,第三纪是中国特有属积极发生和发展的时期等;④提出中国特有属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建立了特有属的分布型系统、间断和替代分布式样;⑤揭示了特有属分布不平衡和明显方向性的规律,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秦岭—大别山—长江下游以南,以西南为中心向各方向辐射分布,有4条主要散布路线,8个分布多度中心,地质—地貌接触带和气候过渡带对区系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等。 (3)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华北植物区系地理》(1997)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区系地理专著,填补了华北区系研究空白,特别是突出地理性和综合性,把区系与环境(包括古环境)、区系与植被、现代区系与古植物区系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于“种”级区系地理的详细研究,提出种的分布型系统,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华北产中国特有种的分布中心、分布梯度变化规律及与各植物地区间的相互渗透关系等;据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提出“地区级”以下(3~5级)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指标,建立了具体的区系分区基层单位和华北区系分区系统方案,提出了从区系地理角度处理森林草原过渡带分区的新见解和方法,比较准确地修订了华北植物地区的北界,这是东亚植物区系与欧亚草原—中亚荒漠区系间的重要区系地理界线,这些结果已被新的中国区系分区(1996)采用。首次整理提出华北第三纪—全新世古植物名单,运用古植物和现代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结合古环境变迁探究了华北区系的起源和演变,得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结论,提出了华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4个来源。上述工作为促进我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在实践中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资源、珍稀植物的利用与保护,自然、农业等区划,环境保护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王荷生)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1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曾宪锋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昌黎066600)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科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3个部分。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植物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探究植物的起源、演化、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地球历史变迁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角度研究植物区系的组成、起源和演化。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分布学、生态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 中国植物区系十分丰富,不但起源古老,而且历史上的迁移、分化融合也很复杂,是研究世界特别是北温带植物区系起源、演化的关键地区,久为世界植物学界所关注。 中国近代植物区系地理的发展比较缓慢,早期一些外国植物学家对于中国植物区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地区做了些研究(王荷生,1992)。他们分别发表了有关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区系的起源和历史、与北美或中亚等植物区系的关系以及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东南部森林区和西北部干旱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和特征的著作。 中国最早的近代植物地理学家,首推胡先马肃、刘慎谔和李惠林3人,胡先马肃于1926年最早研究中国东南森林植物区系和全国植物区系的性质与成分,比较研究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区系的关系等。刘慎谔于1934~1936年第一次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先后发表对于华西北、西南及东北植物区系的看法。李惠林于1944年特别根据五加科的分布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以后对中国、东亚及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做过不少研究报道。以上中外学者的工作,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直到1957年以后,才陆续发表较多的有关中国植物专科,专属、地区性或全国性植物区系地理的论著。如钱崇澍等(1956)的《中国植被区划草案》、陈嵘(1962)《中国森林植物地理》、1964年吴征镒划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约2980个)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5个变型。1979年吴征镒做了“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的报告,把青藏高原、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做为与亚洲荒漠、欧亚草原并列的植物亚区。吴征镒、王荷生的《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1983)和王荷生的《植物区系地理》(1992)两部著作,是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一个开端。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将中国3116个属的分布区概括为15个类型和31个变型。张宏达发表了《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他根据古植物、地质历史,特别是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大陆漂移、板块学说,论述华夏植物区系与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与时期。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及地方植物志工作的进展和开展系统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属和地区性地理研究成果,如关于毛茛科、樟科、胡桃科、蔷薇科、唇形科、杜鹃属、人参属和天南星属等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演化和分区等的研究。中国植物染色体核型变化及与植物的演化关系,也开始有所研究。 自1990年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重大项目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全部项目业已完成。该项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将我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将影响对东亚乃至世界温带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 — 2 —生 物 学 通 报 1998年第33卷第6期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 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 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 2.2细胞类型: 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

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 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 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 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 根的类型 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花的组成:花柄;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 果实的类型:真果;假果;单果;聚合果,坚果;翅果;颖果;双悬果。 2.4繁殖是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植物的生活史: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产生下一代又重现该阶段的现象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2.5植物命名 每一种植物统一使用科学名称,称为学名。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2.6种的概念: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如果种内个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亚种、变种和变型等。 亚种、变种和变型的区别 亚种是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的种群。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

附件6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 重大项目指南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现代北温带和高山植物区系的重要分化和起源中心。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季风气候形成、第四纪冰期等地质事件的作用,驱动了植物区系的进化和演变,使该地区不仅保留了从古近纪特提斯湿热植物区系、新近纪特提斯旱生植物区系、“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到现代北半球温带植物区系和高山植物区系等较为完整的区系成分,而且由于地质历史较为年轻、物种的进化历程较短以及新种系未能及时向外传播,加之众多外来类群的融入汇聚,使其区系成分变得更为复杂;此外,该区域复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类群的剧烈分化,形成了全球著名的植物多样性中心。因而,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能够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揭示北半球及高山植物区系起源进化的核心区域,其复杂多样的植物区系成分的形成、演变和进化机制则成为现代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科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复杂多样的植物区系成分的来源、现代空间格局分布、物种分化中心形成和物种进化的驱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区系成分复杂性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 1 -

为植物物种的形成、进化、灭绝、传播和适应机制等生物进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重要植物区系成分的来源和演变; (二)植物区系分化中心的形成和散布机制; (三)新种系形成及适应生存机制。 三、资助期限5年(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 四、资助直接费用 1300万元 五、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3个课题要紧紧围绕“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的共享。 (三)项目整体申请课题设置不超过3个,项目承担单位数合计不超过3个。 (四)本项目由生命科学部负责受理。 - 2 -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地理科学学院 植物地理学 期末考试每年的共有范围重点

2009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引言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biosphere) 2.植被(Vegetation) 二、问答题 1.植物的生态作用 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种(species) 2.种群(population) 3.双受精现象 4.个体发育(ontogeny) 5.系统发育(phylogeny) 二、问答题 1. 试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征。 2.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3. 简述被子植物发展与主要地球环境特征。 4. 地球-生命耦合系统。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一、名词解释 1.植物区系(flora) 2. 物种形成(speciation) 3.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 4.成对种 5.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6.地理残遗分布 二、问答题 1. 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2. 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 3. 影响植物分布区变化的环境因素。 4.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5. 中国植物区系的主要特点及分区。 6. 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2.环境胁迫(environmental stress) 3.最小因子法 则(law of the minimum) 4.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5.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6.生态幅(tolerance) 7.植物内稳态()homeostasis 8.生态型(ecotype) 9.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9.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10.光饱和点11.光抑制(photoinhibition) 12.光周期(photoperiodism) 13.冻害(freezing injury) 14.冷害(chilling injury) 15.夏化作用(sumorization) 16.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17.物候18.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19.他感作用(allelopathy) 20.生活型(life form) 二、问答题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 生态幅与植物的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