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

浙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
浙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

画画自己的手

一、课题:画画自己的手

二、教材分析:

画手,首先要研究手的特征。还要了解手的结构。手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手掌,四指,大拇指。画手与臂的连接时,一定要注意字手腕的过渡。要注意,手掌的两侧有明显的不同,画时要表现出两侧的区别。

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地观察,用写生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左手的一个动态造型。(了解)

2、从描绘手的结构与不同动态造型中,提高谐振造型能力,进一步理解手对表现人的气质与神态的关系与重要作用,使所描绘的手传情达意。(练习)

3、培养学生树立努力锻炼自己双手,让双手更灵巧,长大了为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与财富的思想。(接受)

教学重点:研究手的特征,了解手的结构,通过仔细地观察,能用写生的方法描绘自己的手,提高写生造型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描绘自己手的过程中,能较真实地描绘出手的结构与形象,从所描绘不同的手的动势中表现出自己的神态和气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画家描绘手的作品。

学生:写生常用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揭示课题—《画画自己的手》,教师作启发性

谈话:5分钟

“人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手,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气质、神态。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人都可以通过手奇妙地得到表示。一个人的安详、愉悦、轻松、紧张、恐惧、愤怒、痛苦等不同的神态与情绪,也能从手所呈现的不同的动态中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就研究手的动势与人的气质、神态、情绪之间的依存关系,观察人

物一定情绪中手的形象特征,描绘出自己左手的结构与形象。

(二)课堂讲解

1、板书:握、抓、推、举、挡、托等动词,请同学用自己的手,将这些动作表现出来。

2、板书胜利、欢迎、拒绝、友好、称赞、抗议、反对等词,发动学生逐

一用手将这些词义正确表现出来。

3、小结:手能表现出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手的各种姿势也同时能表达人的情绪。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的描绘,就可画出能传情达意的手的造型,提高自己的绘画本领。

4、伸开五指放到画纸上,用铅笔将手的形状印画在纸面上。画时握笔要直,笔紧贴纸与掌的边缘,准确地画出手印。

挪开手后,看一看自己的手形,然后画出指甲,皮肤皱纹及手背的静脉。

5、问:手背与手心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手背的指长还是手心的指长?为什么?

手掌的面积,从手心与手背看那个面积大?

手指有几个关节?四指的运动方向与拇指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作业

教师做好个别的辅导。

(四)作业讲评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并利用灯光成影的原理,用双手在光的照射下,在白色的墙体上表现出手影构成的小白兔、山羊、孔雀等形象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五)课后小结

人物速写

一、课题:人物速写

二、教材分析

《人物速写》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第六学年绘画目标:“学习简单的人体比例知识和人物动态的表现方法”的要求所安排的一组课题中的第一课。《人物速写》是难度较大的课题,其难点在于表现人物动态、人体比例的同时,还要对其神态、气质有敏锐的感觉与判断,并予以着重地表现。对一般学生而言,能画出一个符合人体结构比例的完整人物形象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用速写的形式,迅速地画出人物瞬间即变得动态就更难了。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概括、提炼能力,训练他们绘画的技能和提高他们描绘的速度。教学难点则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练速写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难有收获的。

教学目标:

1、学习速写的表现方法,用简洁的线条迅速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特征和精神状态,画出较成功的速写作品。(了解)

2、通过速写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练习)

教学重点:训练人的观察对象的能力和以迅速、简单的线条画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能力。让学生学习速写,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技能训练。

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练速写贵在坚持,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问题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放大书中范画,收集画家速写作品。准备油画、素描的人物画作品。

学生:速写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揭示课题—《人物速写》,观察范画,教师作启发性谈话:

这些画在以前你看见过吗?

它们有什么特别的?

1、出示几幅人物画作品。

油画人物画、素描人物画、速写人物画。

观察和欣赏三幅画后,共同讨论不同画种的表现特色

从对比中让学生了解速写的特点。

2、出示画家的作品,进行欣赏教学。加深学生对速写的理解。

3、学习用速写的方法来描绘人物。

教师师范作画,让学生看清教师是怎样把握住大形象、大构架、大比例的,怎样用长线表现主要特征,怎样省略那些表秒的繁琐现象……(借用人体模特,请小朋友坐在椅上,摆一个看书的姿势为研究对象)。

(二)讲解要点15分钟

1、指导学生练习。提示:

站七坐五盘三半,坐着看书时,坐高是五个头高。不管你看到的是正面或侧面,重点要表现出头、手与书本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样才能画出看书时的动态。

2、进行速写练习时,要做到这样几条:

(1)锻炼自己的眼力,认真观察,抓住对象的基本特征。

(2)千万不要看一眼画一笔,应先画出大形象、大构架、大比例,力求寥寥几笔勾出读乡的概貌。

(3)提倡默画。

训练对形象动态的记忆能力,将观察到的形象和

动态,在记忆尚未消失之时,凭借印象和记忆,及时默画下来。经过这样多次训练,能强化对形神动态,记忆力和作画的中和概括能力。

(三)学生作业

教师作好个别的辅导。

(四)作业讲评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本速写本,坚持一天画几幅速写,训练自己对形体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

(五)课后小结

劳动中的人物动态

一、课题:劳动中的人物动态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物速写》的延伸。前课的目标是懂得什么是速写,怎样来画速写。本课则是速写的应用,即用速写记录人们在劳动时的各种姿态与神情,如扫地、擦窗、洗碗等卫生工作,割草、除锄草等农事劳作,锯木、修车等工活。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场面随处可见,用速写来记录人们在干什么,或怎么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果把速写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速写,一类是表现性速写。那么前一课是熟悉速写的表现手法和工具性能,通过静止或半静止的模特儿研究人体的运动规律,由浅入深,由动到静,由简到繁,或辅以慢写的方法多次练习,以达到用速写表现人物动态的目的。本课则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用速写来记录人民劳动时特有的姿态,直接反映生活,是一种表现性的速写。从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抓住人们的动态表现。

二、教学目标:

1、用速写表现自己看到的人们劳动时的各种动态,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歌颂劳动的伟大。(了解)

2、在速写《劳动中的人物动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投身生活,反映生活,提高绘画造型能力。(练习)

3、热爱平凡的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做一个新型的劳动者。(接

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用速写来记录人们劳动时特有的姿态,直接反映生活,是一种表现性的速写。

教学难点:动态表现。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放大书中的范画,收集画家反映劳动的速写。

学生:速写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揭示课题—《劳动中的人物动态》,教师作启发性谈话:5分钟1、请同学模仿书中的劳动形状,但改变手握工具时的祖师与动作,

变换双足的站立位置……使新的人物形象与原作有别。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速写的强烈兴趣。在教师师范操作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抓动忒特征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就,逐渐提高表现力,描绘出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的好作品。

3、检查学生的自备速写本,挑选作品准备成果汇报展览。

(二)课堂讲解

第一:宜粗不宜细。速写主要表现的是人物动态形象特征,不需在细部上作过多的刻画。第二:强调绘画的速度,要快不要慢。线条要流畅、等顶,千万不要涂涂改改。提倡多练多画,这样才能熟能生巧,真正符合速写的要求。

(三)学生作业

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好写生、辅导。

(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五)课后小结

我熟悉的人

一、课题:我熟悉的人

教材分析

前两节课,学生学习了人体速写和对劳动中的人物动态速写方面的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运用以前所学的有关人体比例知识和人物动态的表现方法进行综合练习,还要求学生能较准确地描绘出熟悉的人的容貌特征,专注人物的衣着打扮、习惯动态等,表现出该人物的个性特征,较前面所学的内容加大了难度。

五六年级学生的绘画处在写实期,其思想逐步由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中来。因此,引导他们用速写的表现手段来观察、反映身边的真实生活,从中培养美感,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启发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再现现现实生活。依据这样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刻画人物的容貌、性格和体型特征,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从中表达出与画中人物的特殊关系。教学难点则是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能描绘出有自己风格的人物画。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学生或记忆画的方法,描绘自己最熟悉的人,表达自己对他的敬爱或友好之情。(了解)

2、通过观察和会议,抓住自己熟悉的人的面貌、体形、服饰等特征,画出熟悉的人的形象,提高人物动态的表现力。(练习)

教学重点:刻画人物的容貌、性格和体形特征,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从中表达出与画中人的特殊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能描绘出有自己风格的人物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学生:人物肖像画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

小结《劳动中的人物动态》的学习情况,展示部分优秀作业。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讨论或分析:

(1)劳动内容方面

(2)劳动中使用的工具及环境

(3)劳动时的动作

(4)描绘人物时线条的表现

(5)整体画面的视觉效果

(6)检查画面视觉效果,修改人物的表情,更好地显示人们的性格与个性。

揭示课题—《我熟悉的人》,教师作启发性谈话:

(二)讲解不同年龄的人的特征

老年人的突出特征:

耸肩驼背(由于骨骼的变化,颈部向前方倾斜),脂肪较少,肌肉萎缩,皮肤松弛而下垂,皮肤干枯而粗糙多皱纹,眼神迟钝,眸子不亮,整个眼睛镶嵌在眼眶之中,须发皆白。

轻壮年头像特征:

方而呈现棱角,方中寓圆,肌肉结实,体块感强烈,粗眉大眼有神,嘴形大而方厚,有力度感。

女青年面部特征:

骨骼细秀,肌体脂肪层厚,呈现圆润细秀、灵巧俏美之感,发式变化多。

观察同学们的脸部,共同找一找少年的脸部特征。

(二)学生作业

画熟悉的人,要注意画好手的姿势,衬托出人的气质和神态。

只要求表现人物的动态,对细部不必作过细的描绘。

画“人”,则应对人物的神态、表情、服饰等作细腻的刻画,一达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五)课后小结

古诗配画

一、课题:古诗配画

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虽然他们各自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优秀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众所周知,我国绘画的最大特色是“四绝”,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只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了本节课。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难点则是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转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已学的或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了解)

2、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练习)

3、激发学生的创美激情,能借用绘画的方法,给小说或自己的作文作插图,扩大创新之路,为更好地掌握只是而努力学习。(接受)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再造学生的再造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要求学生收集“诗配画”的儿童读物,统计一下,共有几种?你最喜欢的是那一种?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揭示课题《古诗配画》,教师作启发性谈话:

1、出示课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2、提问:

教材中选了那几首古诗?那几首诗是你熟悉的?那几首还不理解?

对照诗意,再研究一下所配的画不是符合诗意,如果你来配画将怎样处理?

从学生回答中,教师作针对性的评述,多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发学生给古诗配画的兴趣。

(二)讲解练习要点

介绍怎样给古诗配上适合诗意的画:

以《山居秋暝》为例。

(1)介绍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介绍诗人简历:

王维,字摩诘,山西人,唐代山水画家,作品情调激昂,气势奔放,有报国热情、进取精神和建功思想。诗“体物精细、意境优美、讲究技巧、风格清新,形神统一。”

(3)选用诗句,解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意,再配以山道石径,使山居秋天傍晚的景色更幽静美丽。

(4)为诗配画。

(三)学生作业

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启迪他们的想象,教师插讲为宋朝“深山藏古寺”的故事,从而告诉学生配画须讲究意境。

(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五)课后小结

美好的童年

一、课题:美好的童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制小学美术课本的十二册中的一节课,要求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对于小学即将毕业,就要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正处于告别童年。迈进青少年的时期,处在生理和心理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时期,出现了成人感和独立感,开始把视线转入内心世界,在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作用。此时让他们来会议美好的童年生活,追忆童年烂漫多彩的美好生活,将难忘的亭年趣事描绘出来留住童年的美景,有着特殊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用绘画形式完成命题创作——美好的童年,歌颂今天幸福的生活,从而反映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的崇高品德和对生活的追求。而难点则是主题的确定,以及通过再造想象把最美好的记忆描绘出来,一形象化的艺术手段表现主题。

二、教学目标:

1、明确创作意图,通过会议,把在小学阶段最美好的记忆描绘出来,完成《美好的童年》。(了解)

2、学习正确的选材、取材、提炼以及表现主题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创美能力。(练习)

教学重点:用绘画形式完成命题创作——美好的童年,歌颂今天幸福的生活,从而反映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文明笠帽,遵守纪律等的崇高品德和对生活的追求。

教学难点:主题的确定,以及通过再造想象把最美好的记忆描绘出来,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段表现主题。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放大书中范画,收集各年级儿童画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揭示课题—《美好的童年》,教师作启发性谈话:5分钟

1、欣赏儿童画作品。

指导学生评画,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评画时,可发动学生从这几方面进行评议:

(1)该画的命题好不好,是否与画意紧扣,你能给它一个更合适、更有文采的好命名吗?(2)该画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作者用什么形象来表现主题?

(4)为了突出主题,你认为可以添上或删去哪些部分?

(5)作者用什么技法来完成这幅作品?

(6)画面视觉效果怎样,美不美?如果你来完成这幅作品,你将怎样地处理?

(7)作者的构思中,哪些你没有想到?

(8)画面构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更有新意?

……

2、问:把你在小学阶段最美好的记忆画下来,你打算画什么?怎样画?请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件件地回忆,犹如放映一部记录片,将最美好的记忆定格,并告诉老师。

3、教师倾听学生对美好的童年的回忆,并将学生的发言用一句话或几个字作概括,写在黑板上。

选几位学生的发言,作简单的评论。肯定他们美好的记忆,鼓励他们再细细地回忆,在脑海里再出现这样美好的形象,并设法将它们简单地描绘出来。。

(二)讲解练习要点

4、虽然我们都在同一班级学习,由于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特殊环境,

有不同的个人成长史,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爱好,所以每人所取的“美好回忆”是不同的,画好这幅画的关键是:

(1)正确地理解“最美好”一词的涵义。

(2)选择好自己要画的内容,并写出一个好的命题。

(3)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和选择哪些形象取反映主题,突出

主题。

(4)考虑画面的构图,布局。

(5)将创作的意图画成草图。

(6)仔细观察草图,看是不是将自己的意图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画主题突出吗,做怎样的修改效果会更好?待这些问题都得到满意的解决后再作色彩安排。

(7)完成作品,尽可能将画面画满。

(三)学生作业

(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提议每位学生留一幅佳作给母校。

版报设计

一、课题:版报设计

教材分析

版报设计是一种应用美术。在很多学校,每个班级都配有专用、一般由学生自己办的墙报和黑板报。很多学校还有定期举行“手抄报”“黑板报”比赛的传统。版报设计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有益的活动。

班级办墙报和黑板报很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参与编写,所以一般学生都很熟悉。但如何将它们设计得精美,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课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编写的。

为了学生能够较好地设计出比较好的版报,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版报设计知识,能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出图文并茂、协调、相得益彰的版面,力求整幅版面至此主次分明、活泼生动、美观大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凡事都是说说容易做作难。意图与效果、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需要不断实践。而版面设计时也要有所考虑。比如整体效果是否美观、大方、简洁、统一:刊头设计是否强化主题,为主题服务的标题是否醒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与规范等等。所有这些,我认为,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版报设计知识,能为班内设计一期墙报或黑板报的版面。(了解)

2、通过版面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和动手描绘与制作的能力。(练习)

教学重点:

学习版报设计,能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出图文并茂、协调、相得益彰的版面,力求整幅版面主次分明、活泼生动、美观大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凡事都是说说容易做做难。意图与效果、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需要不断实践。版面设计时要考虑:整体效果是否美观、大方、简洁、统一;刊头设计是否强化主题,为主题服务的标题是否醒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与规范;插图是否与内容相配;花边是否美观与恰当;版面安排是否生动活泼………

四、课前准备:收集“怎样美化黑板报”的有关书籍,动员学生参观各班的黑板报与墙报。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揭示课题—《版报设计》,教师作启发性谈话: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2、提问:

(1)学习版报设计,要求我们完成什么作业?

作一张墙报或黑板报的版面设计。

(2)墙报和黑板报都有报头图案,报头图案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图案应简洁明了,并做到与版面内容统一,为版面的内容服务。

(3)版面设计中要达到哪些要求?

版面设计力求主次分明、美观醒目、活泼生动。

(4)版面设计中应安排好哪些必要的栏目?

版面设计中应安排好:刊头的图案位置及刊名;各栏的小标题及文字所占的版面位置与面积,同事配上与题材配套的插画,使文图并茂,活泼生动;各小栏目之间配上合适、大方的花边。

(5)版面设计中常采用哪些版式?

对称式版面设计——左右的图、文位置相似,刊头安排在中间的上访,有庄重、平稳、宁静的感觉。

均衡式版面设计——依照力和量均衡的法则,使版面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以取得灵活、优美、变化的感觉。

(6)版面的文字要求:标题应用美术字体,栏目中的正文书写应工整、规范,整版文字应书写得一样大小,以保持整体统一。

3、对照书中学到的版面设计知识,评议一下我们班的墙报和黑板报,哪些设计符合要求?哪些设计应该改正?

4、请大家对照班里的黑板报,作一次新的版面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设计草图。

(二)讲解练习要点1

(三)学生作业

布置手抄报竞赛要求:

(1)版面统一用八开铅画纸。

(2)刊头名称及相应的内容由自己编选。

(3)小栏目确定4-6个,题材范围规定为:

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知识、新技术;

读书了;

身边的好人好事;

告别母校;

心里话;

为您服务;

了望台……

(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五)课后小结

电脑美术设计

一、课题:

本课是欣赏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电脑美术设计,并从欣赏美术设计作品中感受美。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接触电脑美术作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电脑美术的特色。

2、通过对电脑美术有创意的设计的欣赏,启发学生思维,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练习)

3、通过对电脑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对电脑美术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电脑美术设计,并从欣赏电脑美术设计作品中感受美。

教学难点:小学生对电脑设计尚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对电脑美术设计作品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有条件,老师带入电脑室进行简单操作。

四、课前准备:1、电脑美术设计作品、联系电脑室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揭示课题—《电脑美术设计》,教师作启发性谈话:5分钟

1、欣赏部分电脑美术设计作品。

2、提问:

这些美术作品与以前看到的一些美术作品有何不同?是用什么手段设计的?

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这是最新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是用电脑设计的美术作品。

3、讲解电脑美术设计的特色:

(1)设计高效率

电脑图形设计有“修改便利”和“所见即所得”的优势,为设计师赢得了时间和效率。(2)表现性强

电脑图形设计软件能产生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不仅包括各种传统媒介,如毛笔、铅笔、喷枪、麦克笔,适合油画、水彩、木碳、浮雕、版面等,而且可自由地定型,还可将不同的媒介效果结合在一起。另外天衣无缝、以假乱真的照片拼贴,也是电脑图形处理的一大特色。利用电脑图形技术可以生成三维立体模型,打上灯光,可选择最佳角度逼真地模拟出未来的设计形象。如生成三维动画,则可连续展现设计形象的各个视角,使之栩栩如生。(3)可将图形与字体进行贮存和复制

利用电脑图形设计功能,可以将常用的图形、版式、色调等贮存在电脑中,简历个人图形库,以便将来重复使用,而且还可以轻松地复制贮存的图形。

采用电脑图形设计后,一旦设计方案确定,整套质量设计图纸即可由打印机或绘图仪输出完成。

4、让学生通过对电脑设计作品的欣赏,谈谈作品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设计人员的创意。(二)学生谈谈电脑美术设计作品

(四)课后小结

桌子、椅子设计

一、课题:桌子、椅子设计

教材分析:

“设计”教学内容的宗旨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小培养自己动手制作工具的习惯。本课要求学生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制作成玩具式的新式桌和椅,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会从常见的桌子和椅子的造型中,研究它们的合理结构,分析共性与个性从美学与实用等角度出发,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并能动手制成新颖的桌子椅子模型,完成设计和制作的目标。(了解)

2、从桌子椅子的功能、结构、造型、材料一级工艺等方面作较全面地分析,提出自己新的设计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操作,完成桌子和椅子新产品的制作,培养学生创作形思维和动手做的本领,达到创美能力的培养。(练习)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调查在我们身边的不同结构与造型的着意,经过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新的设计方案,利用多种材料稚城造型新颖、结构简单、外观漂亮的桌子和椅子的模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本领。

教学难点: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教师:调查周围能看到的感到新奇的桌椅,并画出它们的草图。

学生:课前调查人物,请学生认真调查自己家中不同形状的桌椅简单地画出草图,表示出它们各自的结构。

带各种可制桌椅的材料,如易拉罐、塑料片、硬纸片、小木片、小木棍、火柴盒,铝丝,铜丝……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

揭示课题—《桌子、椅子设计》。

1、抽查学生的课前调查情况,展示学生调查中所描绘的桌子和椅子草图,师生共同分析桌、椅的结构特征。

2、将所绘的草图按照造型不同进行分类,研究这些桌和椅的造型特征,探讨结构上作了哪些好的改进。

3、讨论桌与椅各自的结构特征。

桌子——由桌面及桌脚(腿)等组成。桌面的平面特征:常见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桌脚,常见的有方形、圆柱形等。桌脚数量也不一,多为四腿,也有三腿及独脚。

桌子从用途上分有餐桌、书桌、办公桌……桌子具有多种功能:桌面可放物品,可利用它来工作与学习;桌的内部可以藏东西,便于堆放相应的物品。桌高一般80厘米左右。桌子一般由木料制作,所用的木料月珍贵,制成的桌子也越高档。

椅子的功能主要是供人们坐。所以椅面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太高或太低坐上去都不舒服。为了使人坐着舒服,椅子的制作要考虑:

椅脚,能使椅子放稳,高低根据使用要求和坐着舒适为准。椅面,一般略大于人的臀部,常分软座面和硬座面两类。靠背(椅背)分高低

两种,高的略高于人的坐高,低的硬低于肩高。我们常见的椅子有四只脚。椅子的制作材料一般为木料,也有用塑料、金属等的。

(二)讲解设计要点

本教材设计的目标是改革桌子和椅子的外观,使它们有别于原来的模样,但是不改变它们的功能:

造型要求要新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如流线型、几何型、抽象型……材料选用塑料或金属,

在造型上可以改变工艺制作技术。造型上可选用曲面、弧形、球形再配以直线型。

从舒适的角度出发,可从人体结构特征入手,设计出更贴身更舒服的结构,或选用更柔软富有弹性的材料。

从制作方便考虑,可以简化桌椅结构,设计出用料最省,牢度更强的产品。为了搬运便捷,可用轻型材料,或设计成折叠式,或装上万向轮……

(三)学生作业15分钟

1、先构思,然后画出草图,再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2、研究用什么材料来做桌、椅,按照不同结构配上各式的材料。

3、制定操作方案,先做大的,后做小的。

4、进行具体操作。

5、待模型完工后,要作最后的审查,看外观美不美,重心稳不稳,哪

6、些地方还需修改,怎样修改效果更好等等。

(四)作业讲评

作品展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六)课后小结

泥塑彩罐

一、课题:泥塑彩罐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泥塑彩罐的制作方法,能精心地设计、塑作、彩绘,制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泥塑彩罐。(了解)

2、通过罐形设计制作,图案的衬托描绘,提高创造美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练习)

3、通过欣赏陶罐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懂得各种彩罐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出土的大量的坛坛罐罐是珍贵的文物,从小养成保护文物的意识,懂得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素质和义务。

教学重点:掌握泥塑彩罐的技能,能塑制成一只造型美观、图案美丽的彩罐,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

教学难点: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罐形的设计,彩色图案的绘制,罐形的塑成,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是做不到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敢想、敢做,同时也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做到融会贯通。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课前准备:

放大书中的范图,收集多种不同造型的罐的图片。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制陶工场。课前做好最简单的陶轮。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

揭示课题—《泥塑彩罐》,教师作启发性谈话:

1、欣赏书中彩罐的造型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发动学生谈谈参观博物馆时所见到的陶器的种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保护文物的思想教育。

3、传授彩罐的制作方法。

罐,是圆形的瓦器,一般肚大颈细,用来烹煮食品、贮藏物品和盛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技术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各种造型美观的罐大量制造出来,它们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它们。

彩陶的制作过程一般是:

先取陶土,进行练泥。陶土经不断地练,粘性越来越好。

第二步是塑形,一般在陶轮上制作。陶土通过旋转很容易塑成不同形状的圆桶壮。

第三步是阴干,然后在罐体上雕刻花纹图案进行梅花,并涂上各种色釉。

第四步是入窑烧制。

(二)讲解彩塑要点

1、练泥,关键是控制好水分。水分多,泥太稀,难以成型;太干了,粘性差,塑后易开裂。

2、按设计的罐体形状进行塑作,一般从罐底开始。

先塑出罐底,放到“士”状的台板上,试一试:推动台板上面一块圆形木板,会不会动?

3、塑罐体。

先把泥搓成细细的泥条,将它螺旋式地从罐底围环上去,边围绕边粘捏使罐体逐渐增大。此时心要细,动作要轻快。

当一根泥条塑完后,用左手掌涂些水,轻轻贴在泥坯外部,右手慢慢转动圆形步板,经旋转后,罐体既圆又光滑。用此法逐一将一条条泥条塑接上去。到一定高度时逐渐收缩罐身。

4、塑罐颈。

可先塑压一块平薄的泥板,用刀片割成方形,卷成圆筒状,再粘接到罐体上。

注意:罐壁要有一定的厚度,不能太薄。因黏土比较柔软,罐壁过薄,在自重的影响下,罐体往往要变形,立不起来。控制好水分和厚度是成功的前提。罐体要塑得圆和光滑,一定要用旋转塑制的方法。

5、美化。

泥坯湿时,可用绳在罐体上压出美丽的绳纹,也可用印模印上各种花纹。泥坯阴干后,可用刻刀雕出美丽的涂案。泥坯完全干燥后可进行彩绘。

6、为防止泥坯干裂,一般将泥坯放到阴处,外面遮盖一块湿布。如坯体厚,每天将盖布打湿厚在盖上去。

7、彩绘后晾干,涂上一层胶水。有条件,晾干后的罐体外部涂清漆

(三)学生作业

利用废旧的易拉罐或旧塑料瓶做坯心,在罐体下部捆扎几圈绳子,扎成上细下粗的罐形。逐渐糊上黏土,再塑出光滑的罐体,待阴干后再刻画图案,后作彩绘。这样做,不易破裂。(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五)课后小结

彩塑鸟

一、课题:彩塑鸟

二、教学目标:

1、以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鸟类为创作主题,通过情景刻画,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鸟类的童心童趣,并能用浮雕的表现手法进行塑作。(了解)

2、能充分利用彩泥的特点,运用泥塑的技艺,塑出五彩缤纷、活泼可爱的小鸟的形象,

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接受)

教学重点:

用彩泥(也可用泥塑彩绘)塑出具有浮雕效果的欢乐的鸟类图,抒发对大自然、对鸟类的爱心。

教学难点:

如可突出创作主题,通过合理的立意布局,以情感人的构思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鸟类的童心童趣。教学中指导他们确定好构思,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精心的制作,较圆满地完成自己的设计。

四、课前准备:教师:教师的范作

学生:带多种供制作背景用的材料,如彩色塑料片、各色

绒线……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

揭示课题—《彩塑鸟》,教师作启发性谈话:5分钟

1、展示教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2、传授制作方法:

1)构思。选择创作对象,安排强化主题的环境,并画出设计草图。

2)根据所绘草图,拟定操作方案,安排好先后工序。

3)为突出主题,选择相应的辅助材料,达到情景交融、色彩美丽和谐。

3、操作示范:(如做“啄木鸟”)

1)选择一种树皮,先剪成树干状,粘贴在底板上。

2)将树皮剪成树枝状,粘贴到树干两边,一般二三枝即可。

3)选用枯黄色彩泥,做三五片树叶,堆塑到树枝上。

4)选用绿色彩泥做鸟头,先抟成球形,再轻轻压扁,贴到适当的位置上。用白色彩泥做眼眶,粘塑到眼的位置上,中间抟一个黑色小珠,粘到眼眶中间,用黑色彩泥,抟成圆锥形,塑在嘴的位置上,然后用刀片压出一条缝,上片稍大,做成喙。最后,用红色彩泥做出头部红顶。

5)选用比头大一倍的绿泥团,团成椭圆形,轻轻压扁,垂直塑接在头部下面。

6)选用绿色加蓝色的彩泥混合做鸟尾,先将泥团成线状,分成长短不等的线段,顺次排成楔形,取倾斜姿势,一端接在尾部,一端粘到树干上。

7)用黄色彩泥做爪。注意,前两爪和后两爪应塑接在趾的位置上。

8)做一条白色的小蛀虫,细心地塑在喙中。

9)用深绿色彩泥做翅膀上的飞羽,塑接在翅的位置上。

10)适当作修正,使姿势和动态生动。

11)轻轻地将啄木鸟往底板压一压(不能过分用力,以不破坏造型为前提),使彩泥与地板粘贴牢些。

(二)指导、讲解练习要点

1、要注意“情意”设计。

2、要辅以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3、塑制过程中要讲究技巧,要精心塑造。工艺品要追求巧与美,要手脑并用,不粗制滥造。

4、要追求具有长期保存的价值,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不随意丢弃和毁坏。

(三)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的题材,如“鹦鹉学舌”“堂前双燕”“梅雀迎春”“鹬蚌相争”“乌鸦喝水”……学生练习。

(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六)课后小结

彩色纸筒人

一、课题:彩色纸筒人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用卡纸和彩纸做一个彩色纸筒人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用卡纸和彩纸做一个彩色纸筒人,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和创美能力。(了解、练习)

2、在制作彩色纸筒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从操作中获得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丰富学习生活。(接受)

教学重点:用卡纸、彩泥制成形象生动的纸筒人。

教学难点:对学生概括和夸张能力的培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成示范作品,或选用上界学生的优秀作品。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确定制作纸筒人的构思,并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及工具,如可乐瓶,易拉罐等。

五、教学过程:

(一)上课

揭示课题—《彩色纸筒人》,教师作启发性谈话:5分钟

1、展示教师作品或上界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2、指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纸筒人的范例,共同分析纸筒人的造型特色:形象可爱,结构简单,色彩鲜艳。

3、讲解制作技法:

筒体由纸卷曲后粘贴而成。

脸部五官用剪贴愤怒国法进行组合。

头饰及服饰用不同色泽的彩纸经加工后再粘接。

(二)讲解练习要点并示范演示

1、做好筒体。(利用数学知识算得)

2、制作的重点是脸部造型的制作。

如《戴笠帽老人》:在圆筒上部先用铅笔画出眼、鼻、口的位置。制作时对五官作夸张。炯炯有神的双眼——用黑色纸剪出两只圆溜溜的眼珠,粘到所画眼的位置上。

两道下垂的寿眉——将白纸对折后画出下垂的长眉,仔细地剪出眉毛。将剪出的寿眉分开,分别贴到左右眉的位置上。

用适量红色的彩泥,抟成球状,粘到鼻的位置上。

大胡子——上唇胡子可作八字形,用对折法剪,贴到鼻下。八字须两边可以适当卷曲,并向上翘。、下唇大胡子,如扇形,将纸折叠后细心地剪出一根根胡须,然后整体贴到唇下。用红色彩笔画出两须间的红唇。

3、圆锥形笠帽制作:

用圆规,取半径为4厘米在彩纸上作圆,剪出该圆片,用剪刀向圆心剪一缺口,双口拉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 美术教案 林爱明

1灯彩辉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三、教具学具 (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 (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2台灯造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 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 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三、教具学具 (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 (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四、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利用所带废弃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台灯?解决: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怎样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让台灯稳稳的站住? (3)邀请有不同构思的小组汇报并演示让台灯站稳的方法。 (4)教师演示另类创意:利用同一种废弃物重复组合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如利用铁丝或细木棒等材料的特征捆扎成球状、圆柱体或不规则形),引导学生联想可以应用于台灯设计的哪些部位。 3.创意小细节。 (1)教师变出多个台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局部小创意的制作方法(剪、镂空、粘贴、缠绕、镶嵌等) (2)结合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美化细节的小创意。 4.学生创作。 (1)要求: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让台灯站起来并表现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年年有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年年有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年年有余”是其主要的精神寓意之一。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各种器物,留下了大量鱼形纹样作品。这些作品主要通过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设计,更是人们在劳动中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喜悦和愿望。 本课源自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鱼文化历史长卷中鱼纹的变化,唤醒学生对鱼的基本特征变化的把握,对鱼的某些部位进行概括、夸张、象征,从而设计出富有创意的鱼形纹样;同时,本课自然融入生活中的美术学习,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圆形器物,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年级学生在装饰纹样的设计技能上已基本具有了概括能力,但夸张的方法不足,象征的方法只从生活中了解一点点,需要多花时间理解。而对于鱼的认识,又要考虑地域性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了解传统鱼形纹样的艺术美感及变化,知道中国文字“谐音”的象征用法,懂得圆形纹样的特点。 2、学生能初步运用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设计、绘制出具有童趣的圆形鱼纹装饰。 3、通过对鱼纹的了解、设计和创作,表达心中“年年有余”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运用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对圆形鱼纹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难点:突出圆形鱼纹设计在传统与时尚节点上的新颖性及美感。 四、设计理念与教学亮点 1、给孩子好玩的美术——追求童真。关注学情现状,给孩子真切的表达空间,留下一段师生间生命共同成长的深刻印痕。 亮点一:学生作业的梯度设计,二度创作,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亮点和不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变化,不断完善;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和儿童作业的不同美感,对学生的作业,围绕“谁的鱼纹作品最美?”从设计方法、形式美感、心愿寄托上评议、争论,激发学生思维深处的火花。 2、给孩子经典的美术——探究典型。关注学科本位,美术的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底线,突出师生的互动示范。 亮点二:美术课堂上带领学生与经典作品对话:(1)带领学生探究课本中经典的作品年画《连(莲)年有余(鱼)》和彩陶盆上的鱼纹,初步领会象征、概括、夸张的设计方法,这是大多数美术教师的自觉行为。(2)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生活,一句话,让学生情不自禁走进韩美林艺术馆,一句话,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美术的方法。(3)在学生的课堂典型作品上评析,学生的典型作品是美术课堂上始终推着往前走的主题,体现美术教师的引领,一是在构图、线条、形态(样式)上;二是在主题、文化、背景(功能、祝福)上;三是在独特个性变化上。这是美术课堂上教给孩子一生的三个领域。 3、给孩子网状的美术——体现关联。关注跨学科的文化链接,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生活,文化与美术技能巧妙融合。 亮点三:以一个长卷的形式,突出文化关联,把本课的学习融入鱼文化历史长河里,在“年年有余”的历史长卷中,从古代民间艺人的鱼纹,到现代美术大师的鱼纹,到课堂上师生现场生成的鱼纹,到等待未来“年年有余”鱼纹创作的留白,到课堂创作,课外美化生活的延伸,使美术课堂深入浅出,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粗的水彩笔(六支与中国红、青瓷蓝、琉璃黄、水墨黑、长城灰、国槐绿色彩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自己做图画书|浙美版

13自己做图画书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来完成图画书的设计过程。 2、通过课前大量各种类型的图画书的欣赏,以及课堂经典图画书的欣赏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图画书的设计过程和表现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图画书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用临摹或改画的方式,也可以自己创作表现好看的图画书。 自己创作作品,作品要有自己的风格。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儿童图画书、图画书范画。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图画书,作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蜡笔等)。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拿出带来的图画书向学生介绍,引导:好看的图画书是我们多年来最亲密的朋友,给了我们美的熏陶、有趣的知识,还有无穷的想象力。今天我们学习图画书的临摹或创作的方法(板书课题)。 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检查学习用具、图画书等。 新授: (1)教师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图画书,为什么? (2)教师:图画书有何特点,我们喜欢的图画书里有什么地方吸引人。(3)教师让学生说说准备如何去临摹或制作怎样的图画书。 (4)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书本欣赏精品图画书的 精彩之处:色彩的搭配、运用,文字与图画如何有机的谐和等。 (1)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图画书作一介绍。(可以上前讲) (2)学生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表述。 (3)学生思考说说临摹图画书的方法或者自己创作的构思。 作业: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对图例进行临摹或改画,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故事自己创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作业。 小结下课:教师对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组成评议团,对自己或周围同学的作品作一具体客观的评价。 学生的相互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好看的图画书》与前课《作文插图》、后面《我设计的书》是属于一个单元系列的内容。图画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书籍,因为针对的是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我就平时他们对漫画类的图书特别感兴趣这一特点请他们带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书,我也带了一本儿童故事的图画书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索、发现图画书中故事的过程,除了要了解故事的发生、结局外,重点是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然后将整个故事中的画面进行分析“这幅画面中为什么要用这种色彩?”“主体与背景是如何进行搭配的?”“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书籍?”“看到这些图画书后你觉得对自己的绘画有什么启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再将漫画书中的图与儿童故事中的图画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通过思考后能很快的认真观察,自由讨论,进一步对儿童图画产生兴趣,老师这时要不失时机的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绘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图画书中的构图、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丰富他们的艺术感知,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儿童图画书的欣赏者。

最新2018年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三、教学重难点:

2015新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

学期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篇一:新浙美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含教材分析】 2014学年第二学期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啸秋小学余健 1.画家故居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 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和思想境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在编写上,从参观、探访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故居人手,通过参观、探访画家故居,了解画家的生平、艺术风格以及历史地 位。这样的编写意图,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欣赏课要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文化情景中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画家的代表作,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对近代 绘画史的贡献。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去欣赏画家及其作品。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 故居。(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 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 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 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 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 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 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 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 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三、举一 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 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 醒重点分析 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 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 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 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 的风格;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③欣赏丰 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 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3、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学生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创新。 教师小结:清末民初,国家动荡,中国绘画史上一度出现了萧条的 景象。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四位画家锐意进取、不断 改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为 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创立了新的里程碑。 4、拓展延伸。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最新2018年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浙美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

1、五彩的烟花 教材分析: 本课以《五彩的烟花》为题,意在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放烟花的习俗,表现烟花灿烂辉煌的瞬间。教材选择以油画棒或蜡笔(这两种作画工具学生可自由选择,以下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写油画棒这种作画工具)和水彩涂色相结合为主的作画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作画能力,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能力和良好习惯。教材中提供了油画棒和水彩涂色的作画步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涂色的基本技巧;提供了张凭《忽报人间曾伏虎》的国画作品,让学生领略画家对烟花的感受;四幅烟花照片和两幅学生作品都表现得色彩夺目和富有情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知识,为他们的创作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 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烟花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激趣。 (1)学生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 (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很美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 2.欣赏。 (1)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并说明原因(从色彩、形状和构

图等方面进行描述)。 (2)学生思考:怎样表现放烟花时的美妙情景? 3.指导。 (1)教师示范创作步骤: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用水彩涂底色,涂满底色(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2)欣赏范作,学生体会创作过程。 4.创作。 (1)主题:画出放烟花的情景(没有放过烟花的同学可以画想象中的烟花)。 (2)建议:可以画节日中五彩的烟花,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烟花式样,还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烟花的感受。 (3)学生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5.小结。 (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2)评价建议:是否能够较好地处理画面;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与众不同。 6.拓展。 (1)举办烟花主题日活动:开展烟花组画、壁画等展示活动,讲有关烟花的故事或进行看图写话和读文画图比赛。 (2)课外留心一些有关烟花的美丽图片,进一步欣赏烟花的美。 2、我的老师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老师”这个主题,教学活动重在启发学生观察、记忆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形象特征,将表现性绘画融入到师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将激活学生对教师的美好印象。语言的交流、心灵的对白、细节的把握将再次勾勒师生学习生活的直观画面。教学中我如下安排:引导记忆——学习讨论——提供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上课前讲发生在某位教师(或者是自己)身上的

2018年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画家故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 三、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 ③欣赏丰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四、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新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_含教材分析总结

新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 .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 .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 1 100 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 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 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四、教学设计(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教科书。 (教师)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人。 (1)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六年级美术下册6会动的画教案2浙美版

第六课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例外原理,选择适合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持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胜利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板书:会动的画”2、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持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持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例外,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秒内不会消失。 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持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这个原理很严重,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奥秘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纤细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洞水小学教学设计 学科:美术;任课班级:五年级;任课教师:张异;

2018年 2 月 26 日 浙美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画家故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二、引导学1.画家故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 三、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新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技能: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情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用美术特有的方式来宣传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 难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创作一幅个性化的招贴画。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并整理及教材有关的水的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小组作业展板,绘画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播放流水声,静静地听。设问: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2)引出课题。 2.观察感受。 (1)水不仅具有流动的美感,还有变化的美感——播放课件: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水的图片,描绘水的画面。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水的动态美及静态美,水色的无穷变化,水形状的变化多端,水纹的节奏美及韵律美。 (2)请学生分别用语言文字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一下对水的不同感受。 3.欣赏讨论、启发思维。 (1)我们的艺术大师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了对水的感受,出

示齐白石、凡高的作品:欣赏并讨论他们是怎样来表现水的?(2)也有好多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现水——用线、色、剪贴等等。 设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些画面及生活中完全一样吗?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现?你最想表现的是怎样的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讲一讲。 4.表现及创新。 布置作业 (1)作业内容:表现你心中的水的形态。 (2)作业要求:①可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副表现水的作品。②表现手法可不拘一格,不受所欣赏的方法的限制。③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新意识。 5.展示及评价。 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一招贴画: (1)说说这幅画中画了什么?猜猜它想表达什么? (2)分析是利用什么创作手段来表达意思的,有什么特点?(写实加点夸张,画面简洁明了) (3)讨论得出:这是在表达水没了,严重到水龙头都裂了,向我们宣传要节约用水,引出——这是一张招贴画。 2.欣赏分析。 观察讨论:招贴画还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了解: (1)主要构成:标题、画面、可有文字辅助说明 (2)创作手段:利用联想、拟人、夸张等手法通过写实的、装饰的、抽象的、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主要特点:构图单纯、主题鲜明。 3.联系生活实际,获取创作素材。 (1)说说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浪费水的现象 (2)小组交流:生活中污染水的现象(通过收集的材料利用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茶香四溢》教案浙美版(最新版)教学内容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茶香四溢》教案浙美版(最新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教科书。 (教师)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导人。 (1)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2)请几位学生品尝茶的味道,并交流喝茶的感受。 2.初步交流。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看、闻、尝,对茶有了初步的感受,请问:你喝过茶吗?是什么茶?你家里有什么茶?你对茶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 (2)教师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对茶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丰富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深入探究。 (1)分组讨论。 ①茶的历史有多久? ②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③茶叶有哪些品种? ④茶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⑤你了解的茶具有哪些?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

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六年级下册(浙美版)美术教案

1 / 36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浙美版)下册教案 第一课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车,了解不同种类车的装饰特点,并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和作用。 2.会用一种装饰设计方法进行车身装饰设计。 3.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懂得“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因设计而更美好”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类别车辆的装饰特点,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难点:车辆装饰有创意,能清晰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纸盒或硬纸板、剪刀、彩色笔。 (教师)汽车车身装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教学过程 1.关注车身装饰。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经过车身装饰的汽车图片。 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汽车图片有什么感觉? (2)学生交流并总结:颜色、图案、内容吸引眼球。 2.赏析车身装饰。

2 / 36 (1)请学生谈谈在生活中看到汽车车身装饰的例子。 (2)教师提问:汽车车身装饰有哪些类别? 学生列举,教师总结,结合课件图片深入了解。 ①广告(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多数出现在公交车或企业店铺专用车上。 ②城市形象色彩与标识:集中体现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 ③个性图案:多数出现在私家车特别是越野车上。 (3)深入认识车身装饰的作用和意义。 ①传媒意义。例1:对一集装箱车车身装饰广告进行分析。(哪些人、多少 1人看到了车上的广告?如果你看到了有什么想法?) 例2:公交车公益广告。2008年,一款红黑色相间、车身布满京剧脸谱的公交车将投放在奥运场馆和媒体村的运营中。(哪些人会看到这辆公交车?看到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②彰显个性与情感。 例3:某一私家车上粘贴的国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 例4:某一跑车上喷绘的猎豹纹所展现的力量感与速度感。 ③统一和谐的美。 例5:杭州市“游2”公交车的古典造型分析。 例6:杭州市出租车的统一色彩分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地有特色的车身装饰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