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11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一、“行政谚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1.要点

西蒙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它们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

2.西蒙以四项原则为例作了具体阐释

(1)分工只是群体工作的本质,组织不论效率如何均需分工;

(2)专业分工原则与统一指挥原则也是相冲突的;

(3)控制幅度原则与组织层次应该力求减少的原则相冲突;

(4)按照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原则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分辨标准,根据目标划分组织就必须牺牲按照过程、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好处。

3.行政谚语的含义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既然只能得到谚语,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那么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寻求新的途径,即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这便是西蒙将传统的行政原则称为行政谚语的真实含义所在。

二、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1.事实与价值

社会科学家在传统研究上不重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而西蒙则强调了这二者的区别并且在这二者区别的基础上建立起进一步的方法理论。

(1)价值与事实的理论区别

①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中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这两种命题的区别相当于一般“描述性陈述”与“规范性陈述”或“是然问题”与“应然问题”的区别。

②事实命题可以证明是真是假,即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实际上存在或发生所陈述的情形;价值命题即宣告某种特定的情形是“应该如此”、是“更好的”或者是“所期望的”。

③一个事实命题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与事实相符,而一个价值命题是否正确则是基于人的专断。

④事实命题不能以任何推理从价值命题中引出,价值命题不能直接从经验(事实)中产生。

⑤科学命题都是事实命题,即科学研究以事实问题为对象;而价值问题则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的。

(2)西蒙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即目的与手段的区别

①手段—目的链(或系列)或目的层级体系:在层级体系中,每一层级对下一层级来说即为目的,而对上一层级来说则为手段,换言之,每一层级都可以作为手段或目的,亦即所有目的皆可以作为手段,所有手段亦皆可以作为目的。

②要点:手段与目的并无绝对意义,只有相对意义。在这种手段—目的链上,价值是指最终目的,即所以求达此目的者在此目的本身,此目的不再为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对这个最终目的的抉择便是一个“价值判断”,而关于达到这一目的之手段的抉择均为“事实判断”,但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并非完全像链条一样一环一环地相互紧扣,二者的关系往往并不十分清楚,一种手段可以达到多种目的,同时层级越高,二者的关系越不清楚。

(3)区分政策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

①一个决策问题是应该交给立法机关还是应该交给行政机关,这取决于其中所含的事实问题和价值(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关于事实问题的纷争程度。

②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当价值判断有争议时,行政人员(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向立法机关负完全责任。

2.操作定义

(1)名词的操作定义

指名词的定义是与实证观察的事实或情况相一致的。西蒙认为,凡用于科学研究的名词定义必须是操作性的,行政行为研究中的名词当然也不例外。

(2)西蒙给“权威”一词的操作定义

只要一个下级人员将自己的行为置于上级决策的指导之下,不对该项决策的是非曲直进行自主审查,即表示那个下级人员接受了权威。权威的两种类型:①法定的权威;②心理的权威。

3.概念工具

(1)含义

西蒙认为,在一门科学能够创立原则之前,首先必须具备某些概念。行政学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系列能够从理论角度描述行政问题的概念。这种概念不包括有关学科的实质理论,只是用来作为研究这一学科、建立这一学科的理论或原则的工具,所以称为“概念工具”。

(2)要点

西蒙认为,任何一种整体现象的复杂性都是就其特殊“层次”的现象建立其特殊理论,其层次取决于作为研究目标的某种特殊单位,这种层次现象的理论应该以单位内的行为和单位间的行为来说明。

三、行政决策理论

1.决策研究与公共行政学研究

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公共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公共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

(3)传统公共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大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

(4)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必须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即决策程序,是指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2.有限理性与决策准则

(1)理性的概念

指从理性概念讨论人的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式、人的实际决策的理性程度、行政组织与理性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里的“理性主义”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即“理性”是指非感情的一种计算、思考心智方法。

(2)“经济人”假设所依据的理性原则包含的先决条件

①存在着数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行为类别;

②每一类行为都能够产生明确的结果;

③经济主体行为产生的结果拥有充分的信息或情报;

④经济主体拥有一套确定的偏好程序表,以便让他依据自己的所好来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行为。

(3)有限理性

人类行为所依赖的既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客观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非理性”,而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学习及适应能力的体系,而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体系。

(4)决策准则

用“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不应该把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之上的“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在决策时由于没有求得“最优化”的才智和条件而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这一准则。

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指在决策时决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采用的备选方案满足了或者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个备选方案就是令人满意的。

3.行政决策过程

(1)“情报活动”,其任务是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

(2)“设计活动”,其任务是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方案;

(3)“抉择活动”,其任务是从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

(4)“审查活动”,其任务是对已经作出的抉择进行评价,有时也称为执行决策任务的阶段。

4.行政决策的类型与技术

(1)类型

①依据决策对未来的影响方式

a.决策所决定的现实行为可以限制未来可能出现的事物;

b.现实决策可以对未来决策起到或多或少的指导作用。

②依据组织活动的类型和决策所采用的技术

a.程序化决策:适用于重复出现的例行活动,这类决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当例行活动重复出现时予以应用,不必每次都做新的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不是重复出现的且不能用对待例行公事的办法来加以处理,但却往往又比较重要的非例行活动。

(2)不同类型决策的技术

①程序化决策技术

a.传统技术包括由组织成员的实际知识、习惯性技能和操作规程等集体记忆构成的习惯,与习惯紧密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在标准操作规程之上的组织结构。

b.现代技术则包括运筹学,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博弈论、决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数学工具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等电子数据处理技术。

②非程序化决策技术

传统技术是“判断”,当进行一项将会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决定性决策时,通常需要决策者发挥创造性。

西蒙并且将决策的这两种类型及其所使用的技术列表如下(见表ll-1)。

四、行政组织论

1.组织平衡

(1)个人参加组织的基础

①由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直接得到个人报偿;

②与组织规模及其增长紧密相关的、由组织提供的个人诱因;

③与组织规模增长无关的、由组织提供的个人诱因。

(2)理论要点

组织的成员们为组织做贡献,以换取组织提供给他们的诱因。组织中某一类群体的贡献,是组织提供给其他群体的诱因的来源。如果贡献的总和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很充分,足以提供必要数量和种类的诱因,那么组织就会生存和成长;反之,除非能达到某种均衡,否则它就会衰退,乃至消亡。

“贡献”:包括组织所需要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如立法机关的拨款、服务对象团体的支持、组织成员所提供的时间和精力,顾客对其服务所付的代价均属“贡献”之列。

“诱因”:包括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大至有助于世界和平,小至增加一元薪饷,它并非完全自私的,也不是只偏重于物质因素。

组织的“参与者”:不只是指组织机构内部的成员,就行政机关而言,他们不仅包括该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也包括该机关对之负责的上级机关、相互合作的其他机关、立法机关的议员、与其工作有关的服务对象团体以及所有接受其服务的人。

2.组织影响力

(1)含义

个人在参加组织而成为组织的成员之后,在组织成员的地位上所作的有关组织的决定与纯粹关系个人的决定不同,前者受组织的影响。这种组织影响力主要表现为权威、沟通、训练、效率准则和组织认同或组织忠诚等五种,其中,权威与沟通是在决策时的外在影响力,组织认同与效率准则是决策时的内在影响力,训练则在施行训练时与沟通性质相同。

(2)组织影响力的构成

①权威。权威对个人的影响,是个人组织行为与组织外行为的主要区别所在。权威的运用对组织有三种值得特别注意的作用,即:使运用权威者负责任、让专家去作决策以及组织活动的协调。

②沟通。沟通是组织中某一成员将某些决定前提传达给另一组织成员,没有沟通就没有组织,因为无沟通则组织就不能影响组织成员的决定。组织沟通是一个双向程序。

③训练。训练可以向受训练者提供决策所必需的事实要素,可以为受训练者提供思维的参照框架,可以向受训练者传授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向受训练者灌输决策所依据的价值观念。

④效率准则。是指个人应基于效率观点作决策,换言之,在一定机会成本下应当选择能够获得最大成果的行动,或者说,达到一定成果应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行动。

⑤组织认同(组织忠诚)。是指个人以组织价值代替个人价值作为他决策时的指标。个人的组织认同有两种:一是对组织目的的认同,二是对组织本身的认同,即对组织存在、延续、发展的认同。

3.组织设计

西蒙关于组织设计的观点:

(1)组织的结构形态

组织结构的设计首先要从建立或改变组织目标体系入手,通过组织设计,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结果不是组织图,而是比较明确和具体的组织目标体系。应该把组织的整体结构设计成层级结构,上层组织机构为非程序化决策层,中层组织机构为程序化决策层,基层组织机构为基本的作业层。

(2)组织的专业分工

由于组织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即使利用了最好的计算机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必须将作为整个决策系统的组织分解为彼此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使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手段同其信息处理任务(即决策任务)相适应,这个要求也可以看作是“分工”,但是,西蒙所说的“分工”不是指业务内容上的分工,而是指决策职能的分工。

(3)组织的工作重心

组织设计必须应用“控制注意力的原则”,有效地利用组织的“注意力资源”,具体来说:

①必须合理地设计组织系统的边界结构,或称“分界面”,使之有选择地注意和吸收那些为组织的长期战略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并且将它们及时传递给组织内部的相应部门,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认真设计面向外部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沟通网络。

②组织尤其是组织的上层机构,必须设立如何安排议事日程的规则,用来区分紧迫的决策任务和期限较为灵活的决策任务。

(4)组织的权力配置

①集权的好处:有利于保证各种作业活动的协调,有利于发挥决策才能,有利于明确责任进而能够促使决策者以更加负责的精神去制定决策,还有利于克服由于组织内部各单位之间的“门户之见”而引起的困难等。

②集权的弊端:易于导致决策者负担过重、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考虑重要的决策问题,易于导致决策过程的重复、使下级人员无所作为,易于导致信息沟通网络的扩张和繁忙、进而造成决策费用的增加,易于造成“下情不上达”、致使决策脱离实际等。

③分权: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在作出重大的新决策时必须实行适当的分权,组织决策要“适当”分权而不允许“绝对”分权,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协调机制。

(5)在组织设计问题上西蒙的主张

①应当把组织的整体结构设计成层级结构;

②必须注意组织结构纵横两个方面的专业化分工,认真设计有关的信息沟通网络;

③必须应用“控制注意力的原则”,有效地利用组织的“注意力资源”;

④应当正确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五、简评

西蒙的著作横跨了公共行政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德怀特·沃尔多将西蒙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视为传统

公共行政学派与行为主义行政学派的重要里程碑。西方公共行政学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科学化的概念、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西蒙使公共行政学研究由狭隘的单一学科的概念框架迈向了“泛科际途径”的科际整合之路,为后来研究行政现象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即决策研究方法。他使学者们对行政组织的研究焦点由对制度、法制、结构等静态层面的研究转变到对决策过程的动态研究。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西方公共行政学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西方行政学的主流。

西蒙决策理论

西蒙的决策理论 一、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1)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3)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 (1)情报活动 (2)设计活动 (3)抉择活动 (4)审查活动 3.决策应采用“有限度的理性”准则或标准 (1)经济人的“绝对的理性”准则 (2)组织中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具有有限度理性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理地选择手段的“管理人”的行为 (3)有限度的理性导致管理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措施 (4) 人的知识具有不完备性,要受主观认知、理解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5)预见的困难 (6)选择范围的有限性 (7)时效的局限。 (4)、(5)、(6)、(7)在P153 4.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和非定型化决策,且决策技术不同 (1)决策的类型 (2)决策的技术 5.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与分权以及信息联系的关系 (1)组织的划分必须以所要作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 (2)集权和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存在 (3)直线领导和参谋人员都有决策问题 (4)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二、对“西蒙决策理论”的评析 1.决策理论的贡献 2.决策理论的局限性 三、西蒙决策理论的贡献 (1)对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并充分考虑经营管理的整个领域及其环境,使管理理论围绕着决策这个中心来发展。 (2)决策理论的系统结构可以向管理者提供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它鼓励管理者去发现和探寻各种潜在性的对策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第十一章领导

第十一章领导 一、填充题 1.领导的作用包括、和。 2.领导是指、、和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领导的核心在。 4.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和。 5.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和。 6. 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把领导者分为两类:和。 7.战略的基本特征是行动的、和。 8.战略性领导行为系之拥有、、并,以创造所必需的战略变革能力。 9.布莱克和穆顿在提出管理方格式,列举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和。 10.按照权变理论,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的、、的函数。 11.权变理论中的领导者特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的、和。 12.费德勒模型认为在环境较好和较差的情况下,采用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环境 中等的环境下,采用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13.在权变理论中,低LPC型领导比较重视的完成,高LPC型领导比较重视。 14.李克特及其同事(1974)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和。 15.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方式研究的结论是,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率相关,而 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相关。 1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弗莱西(E.A.Fleishman)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则把发现 的十种类型的领导方式分为两个维度,即和。 17.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论时,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和进行评估。 18.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和。 19.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景变量作为领导行为—结果关系的中间变量,即 和。 20.根据赫塞和布兰查德对成熟度的定义,可以把成熟度分为和。 21.领导的权力通常就是指,在组织中就是指。 22.领导权力的五种来源有、、、、。 23.管理方格论中,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的类型是。 24.LPC评价是询问领导者对的评价。 25.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保罗·赫塞补充了一个因素,表示领导行为在确定是任务绩效还是维持行为更重要之前应当考虑的因素,即。 26.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高任务—高关系与的成熟度相匹配。 27.对低成熟下属而言,应选择的领导方式。 二、选择题 1.将领导者分为事务型领导者与战略型领导者是以为标准来分的。 A.领导者权力的运用方式 B.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 C.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2.俄亥俄州立大学队领导方式的研究发现,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 满意度。 A.高关怀—高定规 B.高关怀—低定规 C.低关怀—高定规 D.低关怀—低定规

自考“行政管理学”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自考“行政管理学”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行政机构 B.行政体制 C.行政职位 D.行政人员 2.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 A.行政职位 B.行政人员 C.行政体制 D.精神要素 3.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 ) A.直线结构 B.职能结构 C.矩阵结构 D.旁系结构 4.在管理学上,把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称为( ) A.直线式结构 B.职能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事业部式结构 5.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因果关系 D.没有关系 6.行政组织体制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可分为( ) 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B.集权制与分权制 C.完整制与分离制 D.单一制与复合制 7.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只受同一上级组织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是( ) A.完整制 B.分离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8.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是( ) A.谈判 B.调处 C.服从权威 D.冷处理 9.领导的构成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 ) A.客观环境 B.主观精神 C.技术手段 D.行为方式 10.在执行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授权方式。这种授权方式是( ) 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弹性授权 D.制约授权 11.下列选项中对行政领导用人的艺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知人善任 B.任人唯亲 C.用人所长 D.敢用新秀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通常由四个要素组成,它们是( ) A.行政权力 B.行政职位 C.行政人员 D.行政体制 E.精神要素 2.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有( )

(领导管理技能)第十一章领导效能与发展

第十一章领导效能与发展 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第一节领导效能概说 一、领导效能的含义与特点 (一)领导效能的含义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即领导者的行为能力。它以领导者的身体、心理、知识、经验等综合素质为基础,是领导者行使领导权力、承担领导责任、胜任领导工作、完成领导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二是领导目标。领导目标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它和取得领导效能的途径——领导效率结合起来决定领导效能的大小。领导目标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实现领导目标的程度是衡量领导效能的尺子。三是领导效率。领导效率一般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领导效率主要受领导者的能力、工作态度、领导环境以及下属的素质与能力等条件的影响。四是领导效果。领导效果是领导活动对象化的直接反映,是通过领导效率所取得的直接结果,是领导效率向领导效益转化的中介体,领导效益要通过领导效果这个中介才能实现。五是领导效益。领导效益是指领导活动的最终效果,具有社会性、公益性与长远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人才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在对领导效能的研究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其定量因素进行分解式的量化分析,以提高对其科学性与操作性研究;同时又要兼顾对其定性因素进行深人的理性分析,以强化对领导效能的历史性与社会性研究。也就是说,领导效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要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在取得领导效能中的作用,才能准确地反映领导效能的高低。比如,领导效果和领导效益综合起来才能反映领导效能的高低,但两者不是直接数量相加,看效能光看效果不行,也就是说光有定量分析是不够的。效果显著,效益不一定好。目标错误时,效率越高,直接效果越明显,效益越差,因此还应作定量分析。但没有无效果的效益,没有效果,效益就失去载体,所以也不能不看效果。 (二)领导效能的特点 领导效能作为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体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领导效能的高低优劣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包括领导者的自身因素;其次包括领导群体的因素;再次包括被领导者的自身因素;最后包括领导活动得以进行的客观环境因素。 第二,社会性。一方面,领导活动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使领导效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领导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为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服务。 第三,历史继承性。领导效能所反映和体现的,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某一个领导者或领导群体率领被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改造客观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杨海燕 西蒙是一位杰出的行政学家,他开辟了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他的研究方法和对行政决策的研究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甚至被视为?决策?的同义词。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了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组织决策理论,奠定了决策在行政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受其影响,在管理学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与实施管理行为的利器,西蒙功不可没。 一、使决策概念成为行政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概念工具 西蒙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上进一步论述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区别只是一种粗浅的、单纯的状态,在实际情况中,手段与目的的说不能完全辨别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某一特定的手段用以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实际上会产生许多特定目标之外的后果,这种后果可以视为这种行为的价值指标,而人们在决策选择哪一种行动便取决于这种价值指标的高低,它(价值指标)没有数字可言,却有程度之别。价值与事实的区分本是关于整个学术研究的,但在西蒙的行政学方法理论中却又特殊的意义,西蒙也认同20世纪30年代后期行政学家们的严格区分政治与政府的主张,认为从决策和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和行政并不妥当,西蒙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等同到政策问题和行政问题的区分,提出了区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认为政治与行政问题区分学说的目的不在于立法机关

与行政机关职权的区分,而在与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确定行政学和行政行为的研究对象,寻求新的概念和概念工具,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在行政行为研究上的概念工具,使以?决定?为基本单位,以?决定前提?为最小单位的?决策?成为目前行政行为研究中最流行的概念工具。 二、决策活动是行政行为的主体,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而不注意决策,而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在行政活动中,决策重于执行,是因为当组织决定一项政策,执行这项政策的人员又要作出许多决定,所以执行政策只是更细密的政策决定。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例如,近来一直被大众关注的城管执法问题,城管执法实际上就是落实城市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但因为城管本身决策能力的偏差,而出现错误的甚至暴力的管理行为,实际上也是执行决策中的理性与价值因素偏差,所以形成奇葩绽放的中国城管影像。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行政活动就是集合多数人的力量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有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方法,及行政程序,这种行政程序实际上就是决策程序,就是细化组织中每一个人应该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理论概念。

第十一章 领导

第十一章领导 一、填充题 1领导的作用包括指挥,协调和激励。 2领导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激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领导的核心在权力。 4.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 5.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6. 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把领导者分为两类: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7战略的基本特征是行动的长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8.战略性领导行为系之拥有预见、洞察、保持灵活性并向他人授权以创造所必需的战略变革能力。 9.布莱克和穆顿在提出管理方格式,列举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任务型,乡村俱乐部,中庸之道型,贫乏型和团队型。 10.按照权变理论,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的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环境的函数。 11.权变理论中的领导者特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 12.费德勒模型认为在环境较好和较差的情况下,采用低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环境中等的环境下,采用高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13.在权变理论中,低LPC型领导比较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高LPC 型领导比较重视人际关系。 14.李克特及其同事(1974)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工作(生产)导向性和员工导向型。 15.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方式研究的结论是,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率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相关。 1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弗莱西(E.A.Fleishman)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则把发现的十种类型的领导方式分为两个维度,即关怀维度和定规维度。 17.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论时,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和进行评估。18.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绩效导向行为、维护导向行为和职位权力。 19.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景变量作为领导行为—结果关系的中间变量,即环境因素和下属的个人特点。 20.根据赫塞和布兰查德对成熟度的定义,可以把成熟度分为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21.领导的权力通常就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22.领导权力的五种来源有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模范权,专长权。 23.管理方格论中,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

第七章行政奖惩管理守则.doc

第七章行政奖惩管理制度4 第七章行政奖惩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员工行为准则,加强行政管理,保障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部门报人事行政部,经人事行政部考核后,报请公司领导批准奖励: 1、对公司经营、发展有特殊贡献者; 2、对损害公司权益加以制止,使公司减少或免受损失者; 3、改善操作流程,节约成本等有显著成果者; 4、保护国家、公司财产安全,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对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维护正常生产秩序有显著贡献者; 5、以公司利益为重,在整体运营、对外谈判、洽商中,为公司节约成本,业绩突出者; 6、为公司建设提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使公司效益增加者。 第二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部门报行政行政部,经行政行政部核实后,给予口头警告。 1、工作场所内高声喧哗,口吐污言秽语者; 2、产线或办公室串岗影响他人工作者; 3、随意乱扔垃圾、烟头及水滴吐痰等不文明举止者;

4、违反公司规定投掷公司物品者,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第三条上班期间违反规定观看视频,玩游戏及视频聊天者,给予口头警告并处50元/次罚款。 第四条破坏公司物品者,损坏的物品照价赔偿,并处50-200元罚款。 第五条上班期间违反公司着装规定者,给予口头警告并处50元/次罚款。累计三次将给予记过,并存入员工信息档案。 第六条违反公司宿舍管理条例者,给予口头警告并处50-300元/罚款,私自更换宿舍,给予双倍水电费处罚,累计超过三次将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或调岗并处记过处分,并存人员工信息档案。 第七条使用大功率或带有危险性电器者,口头警告,令其收起电器,若再次发现予以没收并处50元/次罚款。 第八条公司内部酗酒滋事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50-300元/次罚款并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者除处罚及通报外,给予记过或解除劳动合同处分并将记入员工信息档案。 第九条公司内部打架斗殴,聚众滋事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200-1000元/次罚款,并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者,除给予罚款及通报批评外,报公安机关处理并将记过处分记入员工信息档案。 第十条违反食堂管理规定者,给予口头警告,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50-2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以表彰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西蒙的颁奖辞中所指出的那样:“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因其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介绍西蒙的学术贡献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和决策理论。西蒙认为现实环境中的管理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甚至彼此矛盾的状态。“管理人”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的目标函数都不可能,也不期望能取得最优解,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在实际操作中,有限理性表现为管理者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预测全部

备选方案的后果,同时也不具备一个明确的、稳定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准确的找到这样一个最优解。西蒙的理论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理性是不存在的。西蒙的理论标识出了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指出一种由于无法得到最优决策方案而转向寻找满意的人类行为。 在对有限理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中西蒙发现,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和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和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是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本质的合理性;决策制定的过程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必须多方收集信息,制定备择方案。决策者不存在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存在对这个效用函数求最大值。但是每一个决策者都有一个取变量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自身的经验、知识、收集信息的难易程度、决策者性格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在这些约束条件的制约下,决策者做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决策。 有限理性理论对于指导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即不要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要希望依托充沛的信息做出一个无可挑剔的最优决策。一个能够快速收集关键、有效的信息,做出满意的决策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管理者。 作为一个管理学家,西蒙同时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研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Decision Theory) 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 基本要点 行政决策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首先提出行政决策观点的是美国学者L·古立克。他在《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行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认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这些观点对后来行政决策理论颇有影响。但行政决策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在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是由美国行政学家H.A.西蒙实现的。1944年他先在《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决策理论的轮廓。3年后,他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成为决策理论方面最早的专著。此后,他继续研究决策理论和实际决策技术(包括运筹学、计算机学),为决策学成为新的管理学科奠定了基础。 代表性理论 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完全理性决策论 又称客观理性决策论(objective reason)。J.边沁、 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其在决策上的表现是: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行政人”对行政环境的看法简化,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 理性、组织决策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考试性质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考试目标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素质,具体考察考生对西方行政管理学说史的发展规律、演变进程、不同时期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著作、主要理论及其特点的掌握,能够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并具备运用前人的行政学理论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西方行政学说史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内容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的与发展历程 (二)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史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厄

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 (三)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麦格雷戈的公共人事管理、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四)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彼得的《彼得原理》、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五)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六)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罗茨的政策网络理论、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理论。 (七)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

《行政管理学》第7章要点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怎样管?之一)组织、领导、沟通是行政管理的三种基本行为 第一节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与基本类型 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行为科学角度) (一)管理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管理行为的含义:是指管理者为了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管理目 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活动的总和。 2、管理行为的特点: (1)管理行为是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因此在管理行为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管理行为就不能存在。 (2)管理行为是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行为,它特别强调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会需求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管理行为的行为主体是管理者,但被管理者也不是被动的,它强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行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调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 (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 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2、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 (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 (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基本类型 (一)从不同角度对行政管理行为进行分类 1、从行政层级角度分类: (1)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2)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 2、从行政过程的角度分类: (1)行政决策行为;(2)行政执行行为(还可细分为行政指挥行为、行政协调行为等);(3)行政监督行为。 3、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角度分类: (1)行政组织行为; (2)行政领导行为; (3)行政沟通行为。 (二)为什么说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和沟通行为是最基本的群体行为? 答:行政管理行为属于群体行为。在行为科学中,有关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注重对群体中如何建立合理人际关系,以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或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的研究。而最能体现如何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以调动群体成员积极性或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主要是群体中的组织行为、领导行为、沟通行为,这些是群体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这是因为: 1、群体行为所有实现的目标是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为此必然需要组织行为,以使成员行动一致。 这也是区别于个体行为的根本点所在。 2、在群体行为中要实现群体成员行动一致,必须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的工作,即要有领导行为。 所以,领导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最基本行为之一。 3、由于群体行为不是一个人单独行动,而是多个人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因此离不开有效的 沟通。 第二节行政组织行为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一)相关概念:

11第十一章 领导

第十一章领导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理解领导概念的内涵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了解领导特质论背景及内容;掌握领导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理解情境理论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其原理及应用。能运用本章有关理论对现实中的领导行为和方式进行分析与评价。 教学重点:领导的概念、领导行为四分图、管理方格理论、领导的情境理论 教学难点: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穿插讨论。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其分析能力,讲授过程中引入简短案例,并对这些案例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引入案例:柳传志的传奇 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他领导联想由 11 个人 20 万元资金的小公司用 14 年时间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柳传志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能力外,主要得益于拥有一大批像杨元庆、郭为这样高素质的追随者。柳传志的能耐在于始终有办法让下属相信,跟着柳传志干联想一定能成功。这个“信”字很重要。“信”了,才会一呼百应,团结进取;“信”了,才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信”了,才会令行禁止,服从大局。柳传志争取追随者靠的是立意高远、身先士卒、培养和起用能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能力决不是一个领导职位就能赋予的,没有追随者的领导剩下的只是职权威慑的空壳。是追随者成就了领导者,领导的过程就是争取追随者的过程。而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领导者所营造的组织氛围在此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谁是领导者? 2、你心目中的好领导是怎样的? (讨论5分钟) 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的概念 何谓领导?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领导是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R.M.斯托格狄) 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G.R.泰瑞) 领导是在某种条件下,经由意见交流的过程所实行出来的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标的影响力。(J.L.罗伯特) 领导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H.孔茨) 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认为:“领导是一种能将其想做的事或其发展设想形成一种远见,并能使其他人理解、采纳这种远见,以推动这种远见成为现实的人。” 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率领和激励下属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影响力。 其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因素互动的过程。领导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艺术。

行为主义行政学

作为行政科学的公共行政学行为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说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全盘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但后者深刻地影响着前者的思维模式。1930 年代中期,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状况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质量有问题,因为它受到了被他们认为是伪科学方法的泰勒主义、人际关系运动和“行政原则”的束缚。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开始有学者转而求助于逻辑实证主义,以期将政治学和行政学解救出来,这样就兴起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虽然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后来有很多的变种,但大体说来,其共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治科学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比如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模式)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经过检验的理论指导下提供系统的分析,以代替描述性的研究;二是政治科学应当把自己限制在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上;制度的作用仅仅是由于制度中的行为而被视为可以分析的;三是资料应该尽可能地数量化;四是政治科学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研究”,而应该为解决既定的政治问题和实现革新的计划而开展应用研究;五是政治科学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等价值的正确与否无法予以科学的证明,因此,它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六是政治科学必须是跨学科的。一般认为,行为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政治学说或政治哲学,而只是政治学研究中所强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美国政治学界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关于政治学科学化的争论。现代政治学是为维护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的,但是这样的制度在20 世纪上半叶却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加上1920-1930 年代美国国内陷入经济大萧条中,这些都形成了对政治学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对政治学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现实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学能有何作为?该有何作为?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当问题出现以后,如果现有的政治学不能像经济学和社会学那样,设计出一套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案,那么政治学就必须加以重大革新。描述转向政治过程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精准而普适的政治理论,最终形成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二战”后,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者主张将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在行为主义

《》行政学说史》秋季东师离线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行政学说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科学管理原理》 答:《科学管理原理》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代表作,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在于改进过去企业生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2.融合型行政模式 答:里格斯提出的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行政系统由有着高度分工的不同行政机构所组成,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专业化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科学性与效率为追求目标。 3. 渐进决策 答: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其主要特点: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4.《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答:西蒙代表作,提出行为主义行政学,系统的论证和构造了管理决策的概念体系,从而创立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决策理论学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理论。 答:首次对政体做了界定,他认为政体是城邦一切政治组织,尤其是决定政治的“最高治权”的组织依据。并将政体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朁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除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并认为这种混合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并提出了分权学说。 2.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使工作定额与标准化。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即合理用人。 (3)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即明确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责任。(5)“例外原则”。 3. 简述巴纳德非正式组织的思想。 答:巴纳德给非正式组织所下的定义是: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的人们集团的总和。巴纳德将非正式组织界定为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它是不确定的和没有固定结构的,没有确定分支结构。可见,巴纳德所认为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无正式的组织结构、无自觉的共同目标,只是具有一定的通过与工作有关的接触而产生的习惯、规范和情感因素等特点。它的积极作有至少有以下三点:一、非正式组织具有信息传递的机能; 二、非正式组织具有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来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的机能;三是非正式组织具有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的机能,并且能抵制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利影响。 4. 简述西蒙的决策准则思想。 答:决策的准则是有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估算能力、有优先顺序。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任何机构,无论公营私营,都可以有企业家的精神,正像任何公私机构,都会出现官僚主义。很少美国人会真的要求政府像一个企业那样行事——因为私人利润而关起门来迅速作出决策。如果它真的这么干,民主将首先受到损害。但是大多数美国人要求政府减少官僚主义。在官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要点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要点 第二节行政组织行为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 行政组织的要素: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行政职位: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要素,行政系统的“细胞”,包括职务、职责和职权等。 行政人员: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其素质及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行政体制:政府内部的领导关系和组织机构的方式。 精神要素:合作意识、团体意识以及干劲、热情。 (二)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 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政治性、法制性、持续性、系统相关性。 二、行政组织的设计 (一)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目标是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也是行政组织的合法性基础。 (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机构的类型: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指的是行政组织的纵向权责关系,是行政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的纵向等级关系。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权责明确。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是行政组织内在水平方向按照职能不同进行分工之后而形成的组织机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以及各级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3)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 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就是直线—职能结构。 (三)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制 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行政组织体制的不同分类: 1、依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美国)与委员会制(瑞士)。 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三、行政组织中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冲突的形式:公开形式、暴力形式、微妙形式和意见分歧。 (一)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 (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方式 谈判:处理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方法之一。 调处:保证公正性,尊重冲突双方的观点立场。 服从权威: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的本质是()。 A、用权 B、影响力 C、协调人际关系 D、管理职能 2.在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对人的关心和生产的关心程度能保持平衡,一边注意计划、指挥和控制工作得以完成,一边注意对下属的引导和鼓励以保持士兵和满足度但缺乏创造的领导方式是()。 A、乡村俱乐部 B、任务型 C、中庸型 D、团队型 3.根据领导者运用职权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方式分为专权、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式领导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A、纪律严格,管理规范,赏罚分明 B、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C、按规章管理,领导者不运用权力 D、员工关系融洽,工作积极负责,富有创造性 4.领导者不同的领导方式应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不同的工作环境也需要不同的领导方式。这种观点出自哪种理论()。 A、领导行为理论 B、领导特质理论 C、领导权变理论 D、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5.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费德勒权变理论 B、途径-目标理论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D、领导权变理论 6.彼得.杜鲁克认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这句话说明()。 A、领导者的实质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B、领导者需要权力 C、追随者比领导者更重要 D、领导只有一个定义,其余的定义是错误的 7.在以下何种情况下,领导的影响力最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A、占有领导职位的人具有相当强的能力 B、员工遵守纪律 C、影响力来自领导职位,而不是具有相当强的能力 D 、企业具有很好的经营策略 8.某部门多年来生产任务完成得都很好,职工经济收入也很高,但领导和职工的关系却很紧张。请根据管理方格理论判断属于哪种领导类型()。 A、贫乏型B、任务型C、乡村俱乐部型D、团队型 9.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某公司的总经理不仅给下属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资料、条件和咨询,并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而且征求下属的意见共同决策。根据领导情境理论,该总经理的领导风格属于哪一种()。 A、高任务——低关系B、高任务——高关系 C、低任务——高关系D、低任务——低关系 10.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管理现象,某人深有感触地说:“有的人有磨盘大的权力捡不起粒芝麻,而有的人仅有芝麻大的权力却能推动磨盘。”这句话反映的情

西蒙决策思想

作为决策管理学派的创始人,西蒙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决策是组织成员及其群体参与的结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 ①突出了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 ③强调了决策者的作用。 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即决策,但是西蒙忽略了管理动态过程中的其它几个方面,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将决策视为管理的第一,并不十分妥当。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其理论要点归纳如下: 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决策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

第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11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一、“行政谚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1.要点 西蒙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它们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 2.西蒙以四项原则为例作了具体阐释 (1)分工只是群体工作的本质,组织不论效率如何均需分工; (2)专业分工原则与统一指挥原则也是相冲突的; (3)控制幅度原则与组织层次应该力求减少的原则相冲突; (4)按照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原则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分辨标准,根据目标划分组织就必须牺牲按照过程、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好处。 3.行政谚语的含义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既然只能得到谚语,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那么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寻求新的途径,即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这便是西蒙将传统的行政原则称为行政谚语的真实含义所在。 二、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1.事实与价值 社会科学家在传统研究上不重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而西蒙则强调了这二者的区别并且在这二者区别的基础上建立起进一步的方法理论。 (1)价值与事实的理论区别 ①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中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这两种命题的区别相当于一般“描述性陈述”与“规范性陈述”或“是然问题”与“应然问题”的区别。 ②事实命题可以证明是真是假,即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实际上存在或发生所陈述的情形;价值命题即宣告某种特定的情形是“应该如此”、是“更好的”或者是“所期望的”。 ③一个事实命题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与事实相符,而一个价值命题是否正确则是基于人的专断。 ④事实命题不能以任何推理从价值命题中引出,价值命题不能直接从经验(事实)中产生。 ⑤科学命题都是事实命题,即科学研究以事实问题为对象;而价值问题则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的。 (2)西蒙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即目的与手段的区别 ①手段—目的链(或系列)或目的层级体系:在层级体系中,每一层级对下一层级来说即为目的,而对上一层级来说则为手段,换言之,每一层级都可以作为手段或目的,亦即所有目的皆可以作为手段,所有手段亦皆可以作为目的。 ②要点:手段与目的并无绝对意义,只有相对意义。在这种手段—目的链上,价值是指最终目的,即所以求达此目的者在此目的本身,此目的不再为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对这个最终目的的抉择便是一个“价值判断”,而关于达到这一目的之手段的抉择均为“事实判断”,但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并非完全像链条一样一环一环地相互紧扣,二者的关系往往并不十分清楚,一种手段可以达到多种目的,同时层级越高,二者的关系越不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