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