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魏绍斌应用健固四逆散治疗经行泄泻经验

魏绍斌应用健固四逆散治疗经行泄泻经验
朱晓娇;魏绍斌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5(31)8
【摘要】经行泄泻是指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行即作,经
净自止的一类周期性发作的疾病[1]。
魏绍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多年,善用经方、验方,注重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对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经行泄泻经验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768-768,769)
【作者】朱晓娇;魏绍斌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
川成都 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魏绍斌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2.魏绍斌治疗经行咯血1则
3.
魏绍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经验介绍4.魏绍斌教授病证结合治疗经行吐
衄验案一则5.魏绍斌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行泄泻临证三法

经行泄泻临证三法
秦志灵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6(0)1
【摘要】经行泄泻亦称经行而泻,即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或伴腹痛者为临床月经病中之常见病。
临证时多以收涩止泻不佳,故
治疗本证不能固守一方一法,当以辨证论治。
现据临床体会简介如下。
1 疏肝健脾、固冲止泻法本法多用于肝郁脾虚、冲任失调而引起之经行泄泻。
[例一]李×,女,37岁。
1991年9月30日初诊。
【总页数】2页(P30-31)
【关键词】泄泻/中医药疗法;%疏肝健脾汤/治疗应用
【作者】秦志灵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地区卫校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5
【相关文献】
1.经行泄泻按摩护理临证举隅 [J], 陈娣容;姬爱冬
2.“三揉三法”治疗小儿寒湿型泄泻疗效观察 [J], 王华兰;刘宝良;杨丽丽
3.脾虚证泄泻与非泄泻患者的临床比较研究(附90例资料分析) [J], 刘健
4.漫谈经行泄泻及其证治 [J], 哈孝贤
5.除湿三法治泄泻 [J], 肖琳;张应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泄泻的中医辨治

泄泻的中医辨治泄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夏季更是泄泻的多发季节,了解相关常识,采用恰当的治理方法,降低泄泻对健康的损害,尤为重要。
泄泻的中医辨治主要内容:泄泻经行泄泻五更泻治泄九法(《医宗必读》明·李忠梓著)附:辨治要点、痛泻要方、便秘一. 治泄九法读《医宗必读》学习李中梓治泄九法【摘要】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
《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
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的病证[1] 。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因,脾为主脏,湿为主因,但往往挟风、挟寒、挟热、挟积、挟痰、挟瘀等,病变脏腑亦可涉及肝、肾等,而且常常与其他病证相关联,导致多重病因病机夹杂,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 [2] 。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强调的是治病求本。
李中梓对泄泻治疗的基本认识遵循了《内经》的这一原则,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 治泄九法1.1 渗利法李中梓云:“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
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
李氏据此将“渗利”之法列为治泄第一项,以六一散、五苓散、胃苓散等渗利小便,而使湿从小便而去,以实大便,常用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车前子、泽泻、大腹皮等药物。
1.2 升提法李中梓云:“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妇产科主治医师知识点:经行泄泻知识

妇产科主治医师知识点:经行泄泻知识经行泄泻,中医病名。
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
多发于行经期妇女。
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
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
一、脾气虚素体脾虚,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
脾气受损,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下走大肠,遂致泄泻。
二、肾陌虚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命门火衰,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温于脾,脾失健运,遂致泄泻。
【辨证论治】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
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
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大法。
一、脾气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
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中白术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和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舒脾升清止泻。
全方共奏柔肝实脾止泻之效。
二、肾阳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经行泄泻病因病机探讨

经行泄泻病因病机探讨*★董艳玉** 孙悦 王河宝 程绍民 齐城成 330004)摘要:经行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月经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论述,认为经行泄泻的病机以素体脾虚、肾虚,经行肝郁为主,原因,湿邪内停是经行泄泻病程中的关键病机。
同时整理分析近20佐证中医舌诊司外揣内的临床意义及经行泄泻的内在病机。
关键词:经行泄泻;经净即止;湿停;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经行泄泻”最早见于宋代《陈素庵妇科补解》一书。
该病表现为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有规律的出现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净即*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60527,81760842)。
** 第一作者:董艳玉(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医诊法理论与临床。
*** 通信作者:丁成华(1957―),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诊法理论与临床。
E-mail: chenghuading@。
血利水方可以明显改善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视盘血液循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盘盘沿面积,从而较好保护视神经功能。
现代中医普遍认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因阴虚燥热,日久肝血亏损、肾精不足而致肝肾阴虚,因此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
苏晶等[11]研究认为滋阴补肾片对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物昏矇、视物变形、眼前暗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肝肾亏虚之症状有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肾与目的理论渊源,探讨肾与目病的病机相关性,归纳分析从肾论治眼病的临床应用,可以发现肾在目窍形成和视觉功能中占主要地位,提示在临诊过程中应重视从肾论治眼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1]郭承伟.肾与目的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 20(1):23-25.[3]张彬,庞荣,贾海波,等.庞赞襄主任医师治疗上睑下垂的经验[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2, 27(3):48-49.[4]王磊,张磊,王亚娜,等.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8):1 593-1 595.[5]马芬俞,柴金苗,王文峰.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 25(1):32-34.[6]沈志华,高健生,杨薇,等.高健生补肾托毒方防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18例[J].江西中医药, 2016, 47(7):56-57.[7]毕宏生,杨振宁,张庆祥,等.葡萄膜炎中医辨证理论及治法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1):34-36.[8]罗国芬.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47.[9]赵桂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复发作性视神经炎26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5, 32(7):705-706.[10]王聪,张惠成,徐永宁,等.疏肝滋肾利水方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10):2 349-2 352.[11]苏晶,刘新泉.滋阴补肾片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 27(4):223-227.(收稿日期:2018-06-25)编辑:李丛。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妇女每值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塘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行即泻,经净即止,中医称为“经行泄泻”。
本病呈周期性发作只发生在月经前或经行期间。
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最初认为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水钠储留,因而引起肠粘膜的水肿、充血所致。
综合历代医家观点,本病的产生主要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脾气虚,本病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
”脾为先天之本,主统血,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气益虚,运化失司,水湿下走大肠,而为泄泻。
正如《新锲汪石医案》中说:“此脾虚也,脾主血,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亏不能运行其湿”;《女科经纶》中说:“经水将行,气血先已流注血海,此脾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
(二)肾气虚,(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卷一》:“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此乃肾虚。
”肾藏精,主水液,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
肾气虚主要以肾阳虚为主。
(三)脾肾阳虚。
肾与脾,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相互促进滋养。
即肾的精气充盛有赖于脾来滋补,脾的健运、统摄要靠肾的温煦。
若素体脾气不足,则在经行之际因经注血海脾气更虚,故健运失司,清不能升,清浊并走下窍则为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
”明代医家汪石山云:“经行而泻……此脾虚也。
脾统血属湿,经水将行,脾气血先流注血海,此脾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
”然而脾主运化,而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行时脾肾更虚,便成泄泻。
脾肾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煦,为胃之关,司二便。
两脏功能失于协调,则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停留,每逢经期,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湿渗大肠则为便泻。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经行泄泻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经行泄泻经行泄泻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一、定义:每逢月经来潮时大便溏薄或泄泻次数增多,经后大便恢复正常者称经行泄泻。
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
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二、病因病机1.脾气虚弱脾司运化,脾气主升,脾能统血。
当经行之时,则血注于冲脉,以为月经。
如因脾气素虚者,经行时而脾气更弱,以致运化无权,清气下陷,导致水湿停滞于肠,而为经行泄泻。
2.肝旺脾弱肝主藏血,其性喜疏泄条达,如因肝气郁结,肝郁横逆,克制脾气,则运化乏力,而脾气益虚冰温下流,亦可引起经行泄泻。
3.脾肾两虚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运以助消化,肾阳不足,则导致脾阳不振,湿浊内聚,经行脾肾更亏,湿困脾阳而致经期大便泄泻。
三、辨证论治1.脾虚证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利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2.肾虚证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考题】A.补中益气汤B.香砂六君子汤C.人参养营汤D.参苓白术散E.健固汤合四神丸1.治疗经行泄泻肾虚证,应更好的选择( )2.治疗经行泄泻脾虚证,应更好的选择( ) 【答案】1.E 2.D。
行经泄泻诊断与治疗PPT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泄泻症状 推拿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泄泻症状 饮食疗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善肠道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心理疗法:通过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缓解泄泻症状
影像学检查:B超、X线等
诊断依据: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 综合分析
诊断依据
病史:询问患者是 否有月经周期、月 经量、月经颜色、 月经周期是否规律 等
症状:观察患者是 否有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检查患者是 否有腹部压痛、腹 部包块、肛门指检 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 血常规、尿常规、 便常规、生化全套 等实验室检查,以 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行经泄泻的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
现代研究中医药治疗行经 泄泻的机制和疗效
中医药治疗行经泄泻的临 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行经泄泻的实 验研究进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情绪调节:保 持心情愉悦, 避免过度紧张、
焦虑
运动锻炼:适 当进行运动, 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4
行经泄泻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分析
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焦虑、 抑郁等情绪影响
警惕经期拉稀竟带来这些后果!

警惕经期拉稀竟带来这些后果!
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发现自己有拉稀的现象,而之所以会有拉稀的现象,就是因为在月经期间身体比较虚弱,容易受寒,因为在经期血液的流失,身体也变得非常虚弱。
所以有很多人误以为在经期拉稀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需要在意。
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经期拉稀对人体的伤害还是非常大的,要引起重视。
★1、抵抗力下降
经期女性拉肚子会影响身体对维生素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会造成维生素缺乏和营养不良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会让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容易被病毒感染。
★2、影响受孕
经期拉肚子会造成营养流失,不利于受孕。
长期气血不足还会影响卵巢发育不良,影响卵子的质量。
气血不足的女性即使怀孕,滑胎的几率也是比正常人大的。
★3、造成体内紊乱
引起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
拉肚子情况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身体水分大量流失,造成机体脱水,进而影响到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4、引起营养不良
经期女性因为气血不足引起的拉肚子,经行泄泻不严重者虽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不会引起大家的特殊关注,但是长此以往,脾、肾渐虚,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
影响到女性的健康营养,所以应当注意治疗以及调养
★5.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拉肚子会影响身体对维生素以及营养物
质的吸收,可能会造成维生素缺乏和营养不良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会让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容易被病毒感染。
★6.引起引起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
拉肚子情况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身体水分大量流失,造成机体脱水,进而影响到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经行泄泻60例

( 黄体期 D1 4 . D 2 8 ) 表 现 出 的一 系 列 生 理 和情 感 方 面 的不适 症状 , 症 状与 精神 和 内科 疾病 无关 , 并 在卵 泡期 缓 解 。其 主要表 现 有烦 躁 易 怒 、 失眠 、 紧张、 压 抑 以及 头痛 、 乳房 胀痛 、 颜 面 浮肿 等 一 系 列 的症 状 , 严 重者 可 影响妇 女 的正 常生 活 。从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的 临 床 症 状 看, 该 病是 育龄 妇 女 发病 率 较 高 的疾病 之 一 。经前 期 综合 征是 一种 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社会 心 理等综 合 因素导 致 的妇女 疾病 , 以育龄期 妇 女多见 , 一 般可连 续数 年 , 不经 治疗 , 很 难 自愈 , 日久 对 身体健 康有 一定 的影 响 , 甚 至影 响健 康和 生育 , 近年 来 发 现 中药 治 疗 预 后 良好 。经 行泄 泻 主要 原 因 是脾 气 虚弱 , 或 因血 虚 肝 旺 , 克 犯脾 气 , 或 肾阳不 足 , 命 门火 衰 , 温 运失 常 。本病 的治疗 以健脾止 泻 为主 , 调经 为辅 。如 因肝 旺脾 弱者则 补脾 抑肝 ; 如 因
乳晕方 向 , 柔和地 挤 压 乳房 , 使乳液慢慢流出, 疏 通 阻
乳房 属足 阳 明 胃经 , 穿 山甲、 通草 、 路路通 、 王 不 留行 、 漏芦 、 柴胡 , 入肝 、 胃二经 , 善通 乳 络 , 下乳 消 肿 , 肝 胃经 络通 畅 , 乳 络得 通 , 则乳 痈 自消 , 白芍 、 延 胡索 、 甘草, 疏
急 性哺乳 期乳 腺 炎 在 形 成脓 肿 前 , 鼓 励 婴 儿 多 吸
[ 3 ] 谢斌. 手 法 按 摩 结 合 中 医 药 治疗 急 性 乳 腺 炎 3 6例 [ J ] . 中 国 中 医
月经前后诸症

加减
加薄荷、苏梗以理气宽胸
若乳房胀硬有块,加夏枯草、王不留行、橘叶、橘核、 山慈菇以通络散结。
情绪忧郁、闷闷不乐加香附、合欢皮、婆罗子、郁金。
少腹胀痛加川楝子、元胡、乌药。
若有肝郁化热,治以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景岳全 书》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煨姜 薄荷
。
2 肝肾亏虚
外在因素——外邪、情志、生活所伤 体质因素及阴阳气血的偏虚偏旺是决定证候类型 的主要条件
西医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
精神社会因素、卵巢激素失调、神经递质 异常有关。
三、病因病机
本病常见的病因病机:肝郁、脾虚、肾虚、气血 虚弱和血瘀。 其中肝郁最为常见。 肝郁则乳络不畅—经行乳房胀痛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经行头痛 肝火夹冲气上逆扰乱心神—经行神志异常 肝火随冲气上逆迫血上溢,血热气逆—经行吐衄 肝郁及脾,脾失健运。湿渗大肠—经行泄泻 水溢肌肤—经行浮肿
为经行发热宜称经病发热
特点 发热伴随月经周期而作,高低不一。 若经行偶有一次发热者,不属此病。
病因病机
其主要病机:为经期气血变化急骤,阴阳 不和,营卫失调所致。
肝郁化火
郁而化火
肝肾阴虚
虚热内生
发热
血气虚弱
营卫失调
瘀热壅阻
瘀热内郁
鉴别诊断
1、热入血室证:伴有神志症状,即 昼则明了,暮则谵语。 2、经期感冒:以外感表证为主。
红。肝经郁火表现。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 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丹皮 栀子 生地 当归 白芍 黄芩 牛膝 川楝 子 茜草 白茅根 甘草 兼小腹痛者加桃仁、红花。
2、肺肾阴虚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红。
经行泄泻中药方剂

经行泄泻中药方剂
经行泄泻中药方剂
妇科月经病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气虚寒。
【治法】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方名】术苓固脾饮。
【组成】白术30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用法】水煎服。
【出处】《辩证录》卷十一。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肾虚寒,命火不足。
【治法】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方名】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炒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
【用法】上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水煮至枣熟,去姜,以枣肉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腹时开水送下。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经行泄泻> 月经病方四妇科月经病人参6克,黄芪30克,大枣15枚,去心白莲米去心60、粳米克60克。
先将人参、黄芪用清水1000毫升,文火煮取200毫升去渣,大枣去核,与莲米、
粳米共煮为粥。
1日1剂,可连续1周。
本方对月经先期因气虚所致者疗效较好。
<月经病>。
经行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泄泻是指素体脾肾虚弱,致每逢经行期间大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的病变。
1 诊断依据
1.1 经行泄泻,随月经周期发作。
1.2 粪便多为水谷不化之残渣,或溏便。
一般无腹痛,大便不臭,无脓血。
1.3 应注意与慢性腹泻相鉴别。
2 证候分类
2.1 肝郁脾虚:经行期间大便溏泻。
神疲肢重,面色不华,纳差口淡,或伴腹胀隐痛。
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脉濡。
若兼肝旺者,则有小腹胀痛,胸胁痞闷等,脉兼弦象。
2.2 肾阳亏虚:经行期间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3 疗效评定
3.1 治愈:经行大便正常,无周期性发作。
3.2 好转:经行泄泻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或泄泻虽止,但3个月经周期内又复发者。
3.3 未愈:经行泄泻症状无变化。
温肾健脾法为核心治疗经行泄泻临床探析

温肾健脾法为核心治疗经行泄泻临床探析洪林星【摘要】经行泄泻一词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妇女每到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期间,即出现大便溏泻,甚至清稀如水,一日数次的症状,月经过后便逐渐缓解,不治自愈.古人认为此病有异于五更泻,其主要与脾、肾相关,责之于脾肾虚弱,但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琉泄,肝之调畅气机功能可影响脾之运化.故在临床上治疗经行泄泻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以疏肝、敛肝理气为辅.【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0【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经行泄泻;温肾健脾;疏肝;敛肝【作者】洪林星【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临床医学系,南昌 330000【正文语种】中文经行泄泻又称“经来泄泻”[1],即妇女每值经前或经期,大便质稀如水,一日数次,经净自止,反复发作,属中医妇科疾病中的月经病的范畴。
西医则认为经行泄泻属于经前期综合征范畴,主要是由于卵巢分泌雌、孕激素失调,导致水钠潴留,引起肠道粘膜的充血、水肿,出现经期泄泻。
历代医家认为经行泄泻的发生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正如《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中云:“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
[2]”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叶天士女科之诊治秘方》中云:“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此乃肾虚。
”但不可归于五更泻,五更泻则是一种表现为每至黎明前五更时分即开始出现脘腹作痛或不痛,肠鸣而泻,泻后而安,大便不成形,无黏液或脓血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者久病伤及肾阳,或者房事不节导致肾阳虚衰的泄泻,又称“鸡鸣泻”[3]“肾泄”,黎明之时乃阳气始升,阴气始退,若肾阳不足,则阳气将升未升,阴气始衰未衰,脾阳失助,运化水谷失职,阴寒内动与肠间,并水谷而下即为五更泻。
故治疗上以温补肾阳为核心。
而经行泄泻乃脾肾虚弱,肝失疏泄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具有运化水液,统摄血液的作用。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根本,藏精,主生殖,主水,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
中妇课件 经行泄泻ppt课件

;.
10
❖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特色?
;.
11
❖ 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大法
;.
7
㈠、脾气虚型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
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苔白腻,脉濡缓
❖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
❖ 加减:肝旺侮脾,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或胸胁胀痛,烦躁 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
❖ 张某,女,32岁.每值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 质稀,平时带下量较多,色白质粘,无臭气,苔白腻,脉濡缓
;.
1
提出问题
❖ 1.该病的中西医临床诊断? ❖ 2.该病的病因病机?
;.
2
§经行泄泻 §16 经行泄泻
;.
3
一、定义
❖ 概念:每值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经净自止,称为”~~“,亦称经来泄泻 ❖ 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
4
二、病名渊源
❖ 本病始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该书“调经门”云:“经正行忽病泄泻, 乃脾虚,亦有外感风冷,内伤饮食而致脾气不实者。虚者补之,风冷所感则温 之,饮食所伤则消之”
;.
5
三、病因病机
❖ 脾气虚 ❖ 肾气虚 ❖ 主要发病机理:脾肾阳气不足
;.
6
四、辨证论治
❖ 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 属脾虚,兼腰痠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
;.
8
㈡、肾阳虚型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痠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 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 迟无力
经行泄泻医案3则

经行泄泻医案3则
吴毓篌;吴品琮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8(43)11
【摘要】经行泄泻,指经期泄泻,经后则愈,呈周期性发作。
本症的主因有脾气虚弱、脾肾阳虚、肝木伐脾等。
该症虽是妇女经期较少见病,若不治疗很难自愈,可持续数年。
笔者举其治验3则,请同道指正。
【总页数】1页(P668)
【作者】吴毓篌;吴品琮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湖岭中心医院,浙江,瑞安,325213;浙江省瑞安市湖岭中心医院,浙江,瑞安,3252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2.《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3.《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4.王邦才化裁仙桔汤治疗慢性泄泻医案两则
5.《南雅堂医案》泄泻门医案治疗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即见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净即止者,称“经行泄泻”,亦称“经行而泻”。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责之于脾、肾。因脾主运化,肾为脾之关,主司二便。发病机理是脾肾阳虚,运化失司,水湿之邪从大肠而下,遂致泄泻。
临床表现
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即大便溏薄,甚者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加,经净则止
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桔梗、薏苡仁、莲肉、砂仁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肾虚
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
经色淡,质稀。
舌淡苔白
脉沉迟无力
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天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
辨证论治
本病有脾虚、肾虚之别。若大便溏薄,脘腹胀痛,多为脾虚之侯;大便清稀如水,每于黎明时腹泻,伴畏寒肢冷者,多为肾虚所致。
治疗原则是健脾温肾,除湿止泻。
症候
体证
经证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药
方歌
脾虚
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面浮肢肿。
经行量多,色淡,质稀。
舌淡,苔白或白腻
脉濡缓
补脾益气渗湿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