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知识讲解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知识讲解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知识讲解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11、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发展具有严整的规律性)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 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如: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

“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

“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

(3)“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从句前置、后置都可以。“五四”以后,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儿》)在对话中,甚至在复合句的中间还可以用“××说”之类的语句隔开。例如,“‘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他抢口回答道,‘也只有往多处报呵!’”(茅盾:《腐蚀》)。这些所谓的“欧化”格式都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不涉及结构规则本身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2、举例谈谈语言演变过程中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相互影响。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

语法的演变结果包括组合规则的演变和聚合类的演变。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有联系,一类的演变可能引起另一类的演变。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

的改变。古代汉语代词作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子孙是保寡人是问;现代汉语宾语不再前置于动词,用于复指的代词“是、之”这个小类就也不复存在了,语法聚合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聚合规则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式-'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his)。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的量是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如:三请诸葛七擒孟获八拜之交

先秦汉语中还很少有这一类词,它们在两汉开始兴起,到南北朝时期就大量使用了。动量词这个词类产生以后,上例就变成“三次去请诸葛,七次擒孟获”,数词除了在一些仿古句子中就不能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了,聚合关系的变化引起了组合关系的变化。

3.举例说明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现象。

(1)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汽垫船”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参看第八章第一

节),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完全新创的词,如英语中的gas(瓦斯),ko-dak(科达,指小型照相机),bleep(电子仪器的哗卜声),zap(炮弹的飞过声)等是很少见的,这就保证了新词作为表达新义的工具,容易被社会接受。

(2)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在汉语的发展中,先秦是词汇系统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年龄、公母不同就有不同的称呼:公马叫“骘”(zhi),母马叫“騇”(shè),后左脚白的叫“馵”(zhù),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驓”(zē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á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ī),后两脚都白的叫“翑”(qú),前右脚白的叫“启”,前左脚白的叫“踦”(qī),后右脚白的叫“驤”,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色的叫“驪”,红黄色的叫“騂”(xīng),白毛黑鬃的叫“駱”(luò)……马在词汇系统中作这样的区分不是孤立的,其他牛、羊、猪……也有跟马相应的区分。由于词汇系统的这种变动,先秦时期大量的旧词消失了。词汇的这种发展,过去人们都归之于从具体到抽象。如果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看,它也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和认识的发展,舍弃对现实现象的一些不必要的区分,精简词语,这自然会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使语言工具更经济、简易,便于运用;如要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的小类,可以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如三岁的马不叫“駣”(tá

o),可叫“三龄马”。这样,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既经济、简易,又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明确性。

五、论述题

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谈谈语言演变的规律性问题。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

语音演变的几个明显的规律性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其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时还按声调的平仄而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例如:现代宁波方言的/ki/、/khi/等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第三,地区性。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例如: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其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

语法演变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和语法演变中的类推作用。

1、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例如: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了“动-宾”型。

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宾语的代词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的阶段。

2、语法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式-’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it)已和自然性别一致,不起语法作用。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了,-着,-过)。

3、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例如: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先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这就形成了一股力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也拉到和规则的行列里来。类推作用铲除了这个例外,让swelled代替了swollen。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成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

从演变结果看,词汇无非是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无非是扩大、缩小和转移。从演变原因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三个因素有关:社会的变化,系统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的制约,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影响。词语的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的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古代关于人的某些肢体、器官的名称与其他动物的有关名称是不同的,后来在词汇演变中,在这些相关的语词之间发生了有的扩大使用范围、有的废弃不用的变化。

口、肤、肌——嘴、皮、肉;毛(兼用于人、兽)——羽(鸟毛)

创制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系。南北朝之前,单音孳生法为主;

南北朝开始,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势。复合双音词占据优势的一个原因是,魏晋之后汉语的语音系统大大简化,许多原来不同音的词魏晋之后变得同音了。为了使语言能有效地表达思想,避免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演变的结果,主要有三种情况。

扩大。例如:江、河、菜、墨水、arrive

缩小。例如:丈人、坟、瓦、meat、deer

转移。例如:涕:泪鼻涕封:土堆封闭走:跑行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总的说来,

现实现象的变化(如坐、运动、灯),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电、思、水、鬼火)

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快-慢)组合关系变化的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最初的语言学是是为了给遗留下来的政治、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古典文献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时候的语言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1)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 、[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2)线条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在时间上呈线性排列。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按时间顺序出现,形成延续的线性序列,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说出两个符号。如:“庄”的语音形式就是由zh-u-a-ng四个音素依次出现而形成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是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可以前后连接起来的横向关系。 (2)聚合关系是指同一结构内相同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纵向关系。即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 (3)不仅各级语言符号处在这两种根本的关系之中,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同

样也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 4、语音四要素 (1)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人的发音体是声带)的振动频率。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声调和语调。 (2)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对于语音而言,就是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决定的。音强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语调、轻重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长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长短音、轻音。如英语中的pool[pu:l](水池)与pull[pul](拖、拉)。 (4)音质: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质的不同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有关。 5、音位、语流音变、音位变体 (1)一种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针对某种语言而言的。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单位。 (2)确立音位的原则 ①对立原则: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并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归纳为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p][p‘][t][t‘]几个音素是对立关系确立的不同的音位; ②互补原则: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不能起到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例如:英语中的[p]和[p‘],汉语中的[a][A][ɑ]等 ③相似原则:但并不是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素都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还要考虑语音相似原则:例如:在普通话中,[t]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末

盐城市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中三年级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市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付梓.(zǐ)悫.直(qiào)巷.道(hàng)纨绔.(kù) B.守拙.(zhuó)忖.度(cǔn )龟.裂(jūn )恫.吓(dòng) C.龃.龉(jǔ)神祇.(qí)对峙.(zhì)攻讦.( jié) D.攥.握(zhuàn)炽.热(chì)嫉.恨(jí)蕴藉.(jiè)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按步就班不可思议姹紫嫣红黯然失色 B. 雷霆万钧出类拔萃融汇贯通相形见绌 C. 四季常青心无旁鹜理屈辞穷鬼鬼祟祟 D.病入膏肓察言观色迷离惝恍疾言厉色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 ..的一组是 A. 礼尚.往来(崇尚)沸反盈.天(充满)功败垂.成(已经) B. 明日黄花 ..(菊花)不欺.暗室(昧心)天真无邪.(不正当) C. 久安(太平)沉沦之渐.(沾染)厥.功甚伟(其、他的) D. 举一反.三(类推)不即.不离(接近)尤不可觏.(遇见)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是诗人,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外国的诗人,何尝不然? A. 特别而那么而也 B. 尤其就那么但也 C. 特别而所以而又 D. 尤其都所以但又 5.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 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B.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达成高度的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后代。 C.作为名人,频繁亮相在聚光灯下的生活让素来沉浸在自己文字中的莫言颇为痛苦,不 堪其忧,想重回到书桌写好作品。 D.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将在全国围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二季” 活动。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语言学纲要重点

语言学纲要 题型:一、判断题(基本常识,二十多分);二、分析题(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三、问答题(8X8’) 导言 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印度河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学。 4、19世纪,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属,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5、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真正的对象。 6、语言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语汇等几个子系统。 7、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8、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瞬间的事情。 9、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10、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2、文字打破了语言交流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 3、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 4、在一定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脱离语言独立传递信息。如挥手送别。 5、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6、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第二节语言的思维功能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具有3种观点: ①统一论:不存在没有思维的语言,没有语言的思维。(反例:词不达意、和尚念经、心口不一) ②相对论:语言决定思维(代表人物:萨丕尔——沃尔夫) ③认知论:语言和思维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密不可分。例:儿童学说话时,思维先于语言) 2、思想和思维的区别: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知识的认知、获取和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语言的功能 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错) 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对) 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错) 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 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需要语言(1)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2)语言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持。(3)语言可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帮助传递思维成果。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人类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分 2 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左半球” ,因此它们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掌握不了语言。大脑中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1)说话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是19 世纪60 年代,法国神经解剖学家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发现的。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但基本能听懂别人的话。(2)书写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叶蜚声和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为基本教材,另外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作为配套的辅助教材。《纲要》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学习指导书》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另外还根据教材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编拟了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语言基础理论的认识。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采用超文本手段,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组织在一起,并通过其独有的超级链接方式相互指向,构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整体教学系统,以方便学生阅读、浏览。本课程的教学是信息的集合,运用这种方式,学生解疑释难非常方便,因此课件网络版将是本课程最重要的辅导方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网络课件解疑释难,解决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介绍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名家名著,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网络版课件内容逐级逐层链接,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由选择。 此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语言学纲要》是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语言的结构,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学习普通语言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语法研究》、《汉语倏学》、《英语》等。尤其是有关汉语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应以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

《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 导言 1.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2. 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古印度宗教典籍梵文 古希腊拉丁语语法学 中国文言文典籍小学 3. 什么是“小学”? 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被视为经学的附庸,统称“小学”。 4. 语言学是(19)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历史语言 学)。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1. 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大致都可归入语言的 ()功能和()功能两个方面。 2. 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1. 什么是符号?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 (1)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一般性的。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2. 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符号性? 1)语言包含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 2)音义的不可分离性。语言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均有意义,也均有发音。 3)形式指示意义的一般性。 4)形式和意义结合的任意性。

3.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4方面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1)同一意义,在不同语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举例略。 2)同一意义,在同一语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形式不同。举例略。 语言符号在形成初始,音与义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自然形成。但一旦形成,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无权擅自改动。也即初始的任意性,使用的强制性。 4. 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语言符号在使用中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5.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最根本的 结构关系。 6. 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即为组合关系。 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7. 如何理解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二者犹如纵、横两轴,语言符号单位都处在这两个轴向形成的坐标上,既属于聚合群的成员,也是某个组合轴线上的单位。 2)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可套用有限的规则生成复杂的结构。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关系,使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符号自然聚集成群。 3)组合关系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关系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简化了语言系统。 4)聚合关系潜在于系统,组合关系实现于话语。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基础,组合关系是聚合关系的现实体现。 第三章 语音 1. 音素: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语言的演变练习含答案

语言的演变跟踪练习一 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朱熹(Xǐ)②昳(yì)丽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è)⑤雪茄(jiā)⑥冰淇(qí)淋 ⑦荚(jiá)果⑧忌讳(huì) A ①②④⑤⑦⑧ B 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④⑤⑦⑧ 2 下列各组字第三笔笔形相同的是:() A 世女龙皮 B 由山中长 C 片业发太 D 手田米主 3 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 B 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 金文甲骨文小篆大篆楷书隶书 D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 下列单纯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朦胧逍遥叱咤峥嵘 B 崎岖踌躇酩酊翩跹 C 妖娆玫瑰徘徊蜿蜒 D 龃龉悱恻玲珑蹉跎 5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清晰翕动栖息熟悉 B 镶嵌倩影壕堑拉纤 C 机杼贮藏穿著铸造 D 昳丽翌日后裔摇曳() 6 下面黑体字注音下确的一组是:() 茶几炕桌儿着席蒲服乞食 A jīzhuōerzhāopūqì B jīzhuōrzhāopúqǐ C jǐzhuōerzhuōpǔqì D jǐzhuōrzhèpǔqì 7 下面几个字中,构造特点与其他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A 椅 B 蒲 C 休 D 姿 E 摆 8 下面几个词中,构词方式与其它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A 椅子 B 姿势 C 充满 D 踌躇 E 语言 9下面几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赍稽羁绩跻 B 祗卮脂芝 C 销宵削哨霄 D 惮艟僮瞳潼 10 下列几组字不全是同音字的一组是:() A 脾啤婢睥裨 B 芯昕歆馨鑫 C 桔桀拮讦碣 D 裴翡菲诽蜚

叶蜚声版语言学纲要学习笔记说课材料

叶蜚声版语言学纲要 学习笔记

叶徐版语言学纲要复习重点 导言 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舌位是指发元音时舌头隆起部分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前,指舌的前部隆起;后,指舌的后部隆起;高,指舌位隆起点距离上腭的位置,口腔开口度越小,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低:口腔开口度大,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如i.e.a的相同点是舌位前,不同点是舌位高低不同。嘴唇的圆展,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拢圆还是自然展开。不同元音的音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的。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 第三节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重点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二、古今异义 ①有仙则名。(名,古义:出名。今义:名声,名称。) ②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③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④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指鸿雁,书信。) ⑤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三、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语言学纲要》重点知识点

符号:符号与征候不同,符号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要联系,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约定所俗称的。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征候和所预示的内容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符号的性质和特点:①语言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面,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也即音响形象;所指是这一物质外壳所指代的意义内容②语言符号是“约定的”和“任意的”,约定性和任意性是符号同时具有并且互相联系得两个特征③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④语言符号的线条型和离散型 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语言的层级装置:音位=>语素→词→句子 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国际音标制定的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元音:指呼出气流不受阻碍而发出的声。 辅音:指呼出气流而受口腔部位阻碍发出的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①发元音时,呼出气流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呼出气流受阻碍。②发元音时,声带要振动没有噪音;发辅音时,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有噪音。③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部分保持紧张。④元音能制成音节;辅音不能制成音节。⑤元音都是乐音;噪音可能是噪音,可能是乐音,或噪音和乐音混合体。元音发音原理(特点):①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②舌面元音的音质就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展三个方面的音素决定的③根据元音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分不同,可把元音分为舍面元音、舌尖和卷舌元音,各种语言的元音中占据绝对数量的是舌面元音 辅音发音原理(特点):辅音的发音必须经过形成阻碍→保持阻碍→克服阻碍的过程①发音部位:按照发音部位,可把辅音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舌根音)、小舌音和声门音等②发音方法:辅音的发音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发音方法仅指辅音发音时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而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的活动方式(声带的振动与否)和气流的强弱情况(送气与不送气)a根据狭义发音方法,可把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半元音等八类b根据辅音发音时声带的情况可以把辅音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振动)两种c根据发塞音、塞擦音时气流强弱情况,可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擦音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 音位:是一种语言中能够通过语素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①音位具有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它们意义的作用②音位是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③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音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的变异形式,也即是因为的具体存在形式①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自由变体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替换出现而不具备区别意义的作用②条件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条件变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出现条件,它们一般不会相互替换出现,但若在相同环境中替换出现,也不具备区别意义的作用,条件变体具有互补关系 音位的原则:①对立原则:两个音素如果能出现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互相替换后就能产生意义的差别,那么这两个音素就是对立的,对立的音素必定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归纳音位必须在最小对立体中来寻找②互补原则:凡两个音素,如果各自有自己的出现环境或者说从不出现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这两个音素之间就具有互补的关系。不符合互补条件的不同音素是不能归入同一个音位的,符合互补条件的因素不一定能归入同一个音位③语音近似原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导言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其应用的现象,来解释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3.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4.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理论语言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具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5.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 6.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时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7.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被人们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提出语言是符号体系;符号由能指所指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的各个语言学派。 8.布龙菲尔德: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的主要贡献是将语言学从哲学理念建设成为一门科学。早期的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经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9.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著有《句法结构》。最出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了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成为“乔姆斯基革命”,对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成了巨大影响。 10.韩礼德:英国语言学家,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吸收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的某些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语法功能论》等著作。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其包括功能系统、层次和语境等概念,在语法中认为系统中存在连锁系统和选择系统,在功能语法中他用功能的配置来解释语法结构,提出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20世纪70年代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与社会学、符号学的关系上,对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 11.赵元任:字宣仲,江苏常州人,生于天津。赵元任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将科学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果:用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说明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记录和分析语音;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引入语言学;引入科学的描述事物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等等。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在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学者的努力下,逐步走向现代化。 12.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是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研究,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局限:他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13.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给语言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答案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