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繁殖方法

半夏的繁殖方法
半夏的繁殖方法

半夏的繁殖方法

半夏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关于半夏的繁殖栽培一般用地下球茎、珠芽繁殖和种子繁殖三种方式。

球茎繁殖

寒露前后采挖球茎时,选择较小的作种,用湿土埋藏在阴凉通风处,到第二年清明前后,按行株距10 × 6 厘米的距离,移载于大田、不可过深,一寸许即可,地温 15--20 ℃,半月可出苗,亩用种 40 至 50 公斤。

珠芽繁殖

夏秋间,当地上部分枯萎后,叶梗下的珠芽正长成,即可采下作种,按 6 至 8 厘米开穴,穴播 2 个,覆土 3 厘米,稍压实,施入适量的磷钾肥,保持干湿适宜,出苗后加强管理即可。珠芽繁殖是当前半夏繁殖的主要途径,发芽可靠,成熟期早。

种子繁殖

选二年生的半夏种子,在清明前后整地作畦,按 8 至 10 厘米的行距,试播于蛙内,种子覆土 2 厘米左右,踏实后再浇水,使种子均匀着地,上盖麦草或稻草,保持湿润,出苗后揭去草, 6 厘米时间苗,除草,加强管理,亩用种3斤左右。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繁殖都要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不留种子要摘除花葶,增加产量。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基础

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鱼类的性腺发育规律 一、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二、卵巢、精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 三、鱼类的性成熟的年龄和性周期 第二节中枢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二、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第三节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一、营养 二、温度 三、光照 四、水流 五、盐度 第一节鱼类的性腺发育规律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性腺发育状况。性腺发育的全过程直接和间接地受内分泌腺及神经系统的控制。鱼类的性腺由体腔背部2个隆起嵴(生殖褶)发育而成。生殖褶由上皮细胞转化为原始性细胞时,分不出雌雄;进一步分化成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后,以不同的方式发育成卵子或精子。鱼类性腺的发育进程主要由卵子和精子的发生过程决定。 一、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一)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卵原细胞分裂期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以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第Ⅰ期卵巢。 2、卵母细胞生长期此期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Ⅱ时相,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Ⅱ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Ⅱ期。 大生长期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卵母细胞由于卵黄及脂肪的积贮而体积大大增加。卵黄沉积可分2个阶段:①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卵膜变厚,出现放射状纹。滤泡膜的上皮

【CN109691372A】一种槲蕨人工繁殖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74593.6 (22)申请日 2019.03.08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地址 666303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仑镇 申请人 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蔡传涛 郭昕 黄春球 刘贵周  刀祥生 张珍贤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 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代理人 张玉 谢乔良 (51)Int.Cl. A01G 22/25(2018.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槲蕨人工繁殖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槲蕨人工繁殖方法,所述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每年的4-5月或8-9月, 采集野生或人工种植2年生以上的槲蕨根茎作为 人工繁殖材料;2)将采集的槲蕨根茎按照每个繁 殖枝条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叶片进行剪断,同时将 繁殖枝条靠近形态学下端的叶片去掉;3)将已经 剪好的槲蕨根茎的繁殖枝条放在生根剂浸泡液 中浸泡;4)用绳子将已经浸泡生根剂的槲蕨根茎 的繁殖枝条一圈一圈地捆绑在胸径为30厘米以 上的活体树上;5)对已经捆绑在活体树上的槲蕨 根茎繁殖枝条进行除菌处理;6)后期管理:每周 对槲蕨根茎繁殖枝条进行喷水;每月对繁殖枝条 喷施复合肥营养液;7)待槲蕨繁殖枝条长出新鲜 的根和芽的时候, 即可进行槲蕨苗木的出圃。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CN 109691372 A 2019.04.30 C N 109691372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691372 A 1.一种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每年的4-5月或8-9月,采集野生或人工种植2年生以上的槲蕨根茎作为人工繁殖材料; 2)采用剪刀将采集的槲蕨根茎按照每个繁殖枝条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叶片进行剪断,同时将繁殖枝条靠近形态学下端的叶片去掉; 3)将已经剪好的槲蕨根茎的繁殖枝条放在生根剂浸泡液中,浸泡时间为2-3个小时; 4)用绳子将已经浸泡生根剂的槲蕨根茎的繁殖枝条一圈一圈地捆绑在胸径为30厘米以上的活体树上,每株树上根据不同的高度捆绑10-15圈即可; 5)对已经捆绑在活体树上的槲蕨根茎繁殖枝条进行除菌处理; 6)后期管理:每周对槲蕨根茎繁殖枝条进行喷水,喷水量为保证每个植株湿透并有水流出即可;每月对繁殖枝条喷施复合肥营养液;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喷洒防病防虫的农药; 7)待槲蕨繁殖枝条长出新鲜的根和芽的时候,即可进行槲蕨苗木的出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根剂浸泡液为将“国光”生根剂稀释600-800倍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绳子为塑料绳、麻绳、尼龙绳、棉绳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绳为固定时长为6个月以上的可降解塑料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捆绑为按照株距10-15厘米、每圈间隔25-30厘米的距离进行捆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活体树为乔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乔木为橡胶树、小叶榕、黑心树、灯台树、构树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菌处理为使用甲基托布津和/或多菌灵的600-800倍液进行喷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槲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的复合肥营养液为使用N:P:K=2:1:1的复合肥配制而成,所述的复合肥营养液的浓度为2‰以内。 2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蝎子的人工养殖办法

增加,应适当增加投喂次数,供应足够的饮水,并及时清除食物残渣,以防其腐败变质。 芒种后,没有交配过的雌蝎会四处乱窜。此时应酌量增加雄蝎的投放数量,以保证雌蝎顺利完成交配。 小暑前,由于环境的温度、湿度适宜,幼蝎生长加快,各龄蝎进入蜕皮的旺盛期,交配过的雌蝎也开始产仔。这时要供给幼蝎1~厘米长的黄粉虫,并添加一定量的配合饲料;孕蝎除供给黄粉虫和土元外,还应增加投喂其他动物性活饵料,使其获得全面营养,以达到产仔快、产仔多、产优仔的目的。 小暑以后,气温较高,这时要间断性地往蝎房、蝎池及栖息板上喷水,以降低养蝎室内的温度。喷水时以雾状为佳,喷水次数视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每天喷水1~2次。另外,还要定期用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硼酸等消毒液对养蝎室进行消毒。若在黄粉虫的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蝎子采食后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蝎者不妨一试 蝎子又名"全蝎"、"全虫",既是-种珍贵的中药材,又是餐桌上的上等佳肴。其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尤其是养蝎提毒,经济效益更高。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 1 )饲料 蝎子是食肉动物,其饲料来源有以下 4 种。( a )捕捉小虫。菜青虫、豆丹、蝴蝶、蜗牛、蝗虫、蚱蜢等都是蝎子最好的饲料,也可捕捉其它小动物。( b )黑光灯诱虫。晚上用黑光灯诱捕夜蛾、蚊子、蝼蛄、叶蝉类等昆虫供蝎子食用。( c )人工育虫。可用米糠等原料培育黄粉虫作为部分饲料来源。( d )配制饲料。在初春昆虫不足时,及入冬前蝎子旺食期,可供给新鲜的牛羊肉、兔肉、鼠肉等,它们都是蝎的美味佳肴,喂时肉要切碎。喂蝎的饲料-定要新鲜、无毒、无腐败。 ( 2 )设施 蝎子的饲养方式-般有以下 3 种。( a )盆养或缸养,本法便于操作管理,适于初养者,只要用 1 个内面光滑的盆或缸,在其底部铺上 3 厘米的老陈土或盐碱土,土层上摆-些有孔隙的旧木造成的潜伏巢穴,在盆或缸上盖上有孔的盖即可。( b )薄膜围壁式饲养池,池壁用砖砌成,高40 厘米,面积不限。墙内壁用塑料薄膜覆盖,薄膜接缝外需粘牢,

7036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职责 (3) 5.产品概述 (3) 6.工艺流程图 (4)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 8.工艺卫生 (7) 9.质量监控 (7) 10.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8) 11.技术安全、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9) 13.劳动组合与岗位定员 (9) 14.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15.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9) 16.物料平衡的计算 (10) 17.常用理化常数、换算表 (10)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半夏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半夏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00二年版 4职责 编写:车间主管 汇审:生产部和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半夏 5.2汉语拼音Banxia 5.3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5.4处方名称: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5.5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5.6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7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5.8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5.9商品名 半夏,以个大、形圆、色白、皮净、干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乌鳢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与关键技术

乌鳢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与关键技术 乌鳢,俗称有黑鱼、生鱼、斑鱼、蛇头鱼等。乌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去淤生肌、滋补调养的药用功能,被人们视为“鱼中珍品”。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乌鳢养殖规模小,效益低,严重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2011年,东昌府区承担实施了山东省农业推广项目“乌鳢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与关键技术推广”,为东昌府区乌鳢养殖高 产高效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项目共推广乌鳢池塘养殖面积5038亩,平均亩产2042.1千克;平均亩效益从7736元增加到8900元,增长15%,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指标。其主要技术如下: 池塘建设及水源条件 1.池塘条件:项目区乌鳢养殖主要采用集约化养殖集成模式,池塘多采用土池,池深2米~ 2.5米,水深1.5米~2米,塘埂顶面要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池塘大小一般在1亩~5亩。 2.防逃设施:在池塘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做好严格的防逃设施,池塘 四周的塘埂上用竹篱笆或鱼网围拦,防止乌鳢跳上堤岸。 3.水源水质要求:养殖乌鳢的水源多采用河水、地下井水,地下井水要先经过曝气后再使用。水质要求中性或碱性,pH值为7~8.5。 放养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在养殖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清整工作。抽干池水,铲除过多淤泥。放养前前15天~20天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150

千克,现化现用,均匀地泼洒在池塘的每一角落,曝晒1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可以放养鱼种。 2.水草种植:在池水面的四周种上飘浮性水草,如水花生等,供乌鳢捕食、栖息,还可调节水质。宽度约在0.8米~l米,一般水草面积不超过水面的20%~25%。 3.苗种的选择与放养:鱼种的选择要求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动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并且规格整齐。放养选用的鱼种是10厘米以上的隔年鱼种,多数在16厘米~20厘米,一般放养后需经过1次~2次的分养。放养一般在1月~3月进行。一般放16厘米~20厘米的鱼种每亩2000尾~2500尾。在乌鳢精养池适量搭配不同食性,不同栖息水层中的鲢鱼、鳙鱼等,规格为每尾0.2千克左右,放养密度为每亩100尾,调控池塘水质,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部分养殖户搭配了大规格鲫鱼鱼种,放养密度为每亩25尾~50尾。 养成管理1.水质管理与调节 在乌鳢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残饵、排泄物多,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池塘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常产生硫化氢、甲烷、亚硝基盐及氨氮等有害物质,使水质恶化。不仅有害于乌鳢的生长,还会导致乌鳢中毒及发生疾病。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快,容易发臭变黑。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定时换水。3月~5月每15天换水l次,换水量为池水的33%。随着鱼体的长大,6月~9月每10天换水l次,换水量为池水的40%,具体看水质变化灵活掌握。冬季和高温季节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性。

半夏炮制方法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半夏炮制方法研究 作者:刘亚平 作者单位:轩岗煤电公司医院,山西,原平,034114 刊名: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年,卷(期):2009,19(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7条) 1.王全权;宗芳;陈海林对半夏妊娠毒性的探讨[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7(02) 2.杨守业;叶文华;吴子伦半夏炮制前后对小白鼠急性、亚急性和蓄积性毒性的研究 1988(07) 3.李国亮半夏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草药 1999(02) 4.钟凌云;吴皓;张琳半夏毒性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02) 5.吴晗;钟凌云;李伟半夏炮制解毒机制的研究I[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7(14) 6.魏其才白矾对半夏浸出性成分的影响 1990(11) 7.李炳文;胡雪桔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2007(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贾良栋半夏炮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中药2007,9(2) 2.何荣杰.刁统美半夏炮制方法及其现代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医史杂志2009,39(6) 3.程黎晖浅谈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期刊论文]-中草药2007,38(6) 4.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XIU Yan-feng.ZHANG Yong-tai.WANG Xing-fa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5.马新华简述半夏炮制的体会[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10,31(5) 6.吴皓汉至宋代半夏炮制的沿革研究[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1) 7.张小斌.ZHANG Xiao-bin浅析半夏的炮制方法[期刊论文]-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2) 8.徐根福谈半夏的炮制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2009,22(2) 9.修彦凤.洪筱坤.王智华半夏的炮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成药2004,26(1) 10.武刚毅.谭政中药半夏的炮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4,13(7) 引证文献(1条) 1.竹小全不同炮制方法对半夏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海峡药学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b6372685.html,/Periodical_sxzgyxyxb200901028.aspx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丁丽梅 (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 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 2 0c 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 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 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3 2 止吐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g/kg,2~3次/d,连服2d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3 3 解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4 毒性 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 142g/kg家兔灌服0 5g/(只 d),连服40d,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d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其次为半夏,白矾半夏最小。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1]。半夏水溶成分内加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小鼠骨骼肌痉挛的物质,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果 通过对半夏3种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在临床应用上,生用,治虫、蛇蛰痛,痈肿痰咳,如 桂麝散 ;清半夏,治寒痰咳嗽,如 二陈汤 ;姜半夏,治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治胃脘痞满:如 半夏泻心汤 ;法半夏,治胃寒气滞:如 香砂养胃丸 ,由法半夏、木香等组成。 以上对半夏常见的炮制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半夏这一道地药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西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179~183 2 贵州省卫生厅 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3~84 3 郭建民,田源洪 中药炮制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3:156~158 (收稿日期:2010-01-20) 374V o l 21 N o 3A erospace M edic i n e M ar2010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鳢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乌鱼、才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在鳢属中还有一种鱼叫月鳢,俗称七星鱼、山花鱼、点秤鱼,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常栖息于山涧溪流中间,月鳢体型似乌鳢,长圆筒形,与乌鳢不同之处主要为: 月鳢无腹鳍,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处折断。月鳢尾鳍基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边缘的黑色圆斑块,头和体背为绿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沿中部有7?10条’〈”形灰色斑纹,全身均匀地分布灰白色小斑点,雄鱼在生殖季节,斑点更闪亮。 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 乌鳢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据医药书记载,乌鳢有去瘀生新、补血调养的药理作用,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因此,乌鳢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我国人工饲养乌鳢刚刚开始,其前景看好,但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现 将乌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分析如下: 、乌鳢的生物特性、生活习性 乌鳢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 厘米。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似蛇头,口大,吻短宽圆钝。下颌向前突出,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具尖齿。体被中等大的圆鳞。侧线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断开,两个断头相隔 2 行鳞片。背鳍、臀鳍均很长,可达尾鳍基部。胸鳍长圆形。腹鳍短小。尾鳍圆形。全身青褐色,头、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二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 乌鳢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沟及低洼沼泽的静水草区。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它鱼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乌鳢也能生活。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 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26—28摄氏度。乌鳢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乌鳢善跳易逃,

黑鱼养殖技术介绍

黑鱼养殖技术 黑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其营养十分丰富,含大量蛋白质,比鸡肉和牛肉所含蛋白质都高。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黑鱼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黑鱼畅销国内外,售价昂贵,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在国内市场也是一种紧俏价高食品。 黑鱼的生活习性 1、生活习性:黑鱼为营底栖生活的鱼类,栖息环境极其广泛。所以说,凡蛙、泥鳅、鲫及各种水生昆虫群栖的场所都是黑鱼喜栖的地方。黑鱼多潜伏在水深1米的浅水处。黑鱼的生存温度为0-41℃,最适温16-30℃,春季水温回升到8℃以上时,黑鱼开始活动,由深水处游至浅水区觅食。水温20℃以上时生长较快。夏季天闷热降雨时,往往会跃出水外匍匐于岸边的湿地上。秋季当水温降到12℃时,停止摄食;降到6℃下,转到深水处活动。冬季水温过低时,埋于淤泥中越冬,只要冰下有水就能完全越冬。黑鱼能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当水中缺氧时,鱼体可将头露出水面,借鳃上器官,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pH值:黑鱼一般均能在酸性和碱性的水域中生活。黑鱼善跃:其跳跃能力很强,跳的也较高。在有流水冲击和降雨时更易刺激黑鱼跳跃而逃跑,并常随水流逆行而上。 2、食性:黑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虾类、蛙与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随鱼体大小、季节和水体环境的不同,所摄取的食物的具体种类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其肉食性营养类型的性质。 3、生长:当年孵化的鱼种一般长约150毫米,体重50克左右。2龄鱼体长加速生长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递减趋势。水温在20-25℃时,生长较快。 4、生殖 ①性成熟年龄:长江流域一般2冬龄,本地一般第三年开始成熟产卵。 ②怀卵量:一般个体怀卵量为1-3万粒,最大者5-6万粒。不同年龄与不同大小的个体及不同水体的黑鱼其怀卵量不同。

鱼类人工繁殖

鱼类人工繁殖 百科名片 鱼类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方法按亲鱼来源于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前者受捕捞水域和季节的限制性大,生产不稳定。后者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促使亲鱼成熟、产卵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 目录 鱼类人工繁殖 原理 人工繁殖方法 环节 编辑本段鱼类人工繁殖 fish,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编辑本段原理 鱼类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以及性引诱和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当这些生态条件综合作用下刺激成熟亲鱼的感觉器官时,鱼即产生冲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刺激下丘脑促使释放激素,使脑垂体间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细胞发生显著变化。在卵母细胞成熟变化过程中,滤泡膜破裂并进行排卵和产卵;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由于池塘内缺乏相应的鱼类繁殖生态条件,不能适度地刺激亲鱼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不能促使亲鱼的垂体分泌一定浓度的性腺激素,使亲鱼自然产卵。因此,人工繁殖的要领就在于将催情剂(如鱼的脑下垂体抽提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入鱼体,达到诱导亲鱼发情、产卵或排精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繁殖方法 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的适温季节里,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雌雄配对,满足其产卵的生态条件,使亲鱼自行繁殖或进行人工采卵和受精。此法适用于鲤、鲫、非鲫和虹鳟等。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某些无法满足其成熟产卵生态条件、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产卵和排精,适用于草鱼、青鱼、鲢、鳙等养殖鱼类、印度鲤科鱼类、闪光鲟和鮻等。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 编辑本段环节 中国鲤科养殖鱼类的繁殖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生理生态法,整个过程分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 ①亲鱼培育。是将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鱼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过程。鱼类成熟年龄因种类和所处纬度而异;雌鱼比雄鱼早熟1龄。亲鱼达到性成熟年龄后,性腺发育要求提供适口而营养丰富的饵料。在进行人工繁殖前约1个月,应适当减少投饵和施肥量,并每日冲注新水4~6次,促其性腺进一步发育。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在外形上腹部膨大、下腹松软、

DB34 T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DB34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6372685.html,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亲鱼池的准备 (1) 4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1) 5 人工催产 (2) 6 受精卵孵化 (2) 7 乌鳢仔鱼培育 (2) I

DB34 512—2005 II 前 言 乌鳢(Channa argus)俗称乌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是 我省重点推广的水产名特优品种之一。 为规范乌鳢人工繁殖技术,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技术规程主要起草人:魏泽能。 本标准2005年5月9日首次发布。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6372685.html,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乌鳢亲鱼池塘条件、乌鳢亲鱼的选择、培育、亲鱼的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培育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乌鳢人工繁殖的苗种生产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3 亲鱼池 3.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300 m2~400 m2,水源充足,注排方便,水质符合NY5051。土质池底,淤泥不超过10 cm。按每667 ㎡池塘面积使用生石灰50 kg~60 kg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2 kg彻底清塘。1周后注水1.2 m~1.5 m。 3.2 防逃设施 池堤四周设0.8 m~1 m高尼龙或聚乙烯网。 4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4.1 亲鱼选择 选留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750 g以上、2冬龄性成熟的亲鱼。 4.2乌鳢的雌雄鉴别 雌鱼腹面和腹鳍条纹呈白色,胸部无黑斑,尾鳍有两列黑斑;雄鱼腹面和腹鳍条纹呈黑色,胸部多黑斑,尾鳍有三列以上黑斑。 4.3 亲鱼培育 4.3.1亲鱼放养 乌鳢亲鱼每100 m2池塘放8~10组,雌雄比例以1︰1为宜。搭养花白鲢5尾,规格100g以上,用以调节水质。 4.3.2 饲料质量要求 小杂鱼、虾要新鲜适口;人工配合饲料符合NY5072,按乌鳢营养需求配比且物理性能良好。 4.3.3饲料投喂 乌鳢饲料主要为小杂鱼、虾,辅以人工配合饲料。当水温达10℃时,即可投食,当水温达23℃~27℃时乌鳢食量大增,此时的投喂量为亲鱼体重总量的10%~15%。 4.3.4亲鱼的饲养管理 1

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_关开

192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11 Nov .,2009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bunb.)Breit.的地下块茎。性味辛温,有毒,被列为下品,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麻舌而刺喉,自古以来,半夏就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以后才能入药。半夏炮制入药历史悠久,较早提到半夏炮制法的是《金匮玉涵经》,云:“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其中只提到了“洗”一法。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见于文献记载的半夏炮制方法就有70多种,并沿用至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收载了最为常用的3种炮制品,即:清半 夏、法半夏、姜半夏。现代研究也表明,半夏经炮制后确实能减低其毒性。 1 炮制方法1.1 清半夏 清半夏始见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用大半夏,汤洗七次,每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现代炮制方法为:取净选分路后的生半夏,洗净,用水浸泡2周,每日轻轻搅拌换清水2次。浸泡7天后,至起白沫时,放入串碎后溶化的白矾水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 关 开1,姜 楠2,田 原1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半夏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因其有毒,所以必须进行炮制之后方可安全使用。详细介绍了3种半夏最常 用的炮制方法,分别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并对炮制方法及炮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辅料能够降低半夏的毒性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使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半夏的使用。 关键词:普外科;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半夏;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92- 02收稿日期:2009-06-08 作者简介:关开(1971-),女,辽宁沈阳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别及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工作。 表2 肉桂汤液中挥发油百分体积浓度 煎煮方法 煎煮时间(min) 2 5 10152025 30 40 浸泡煎煮0.0460.0820.0560.0730.0830.0800.0600.044浸泡后下0.0820.0780.0690.0610.0790.0590.0530.042直接后下0.0430.0790.0880.0910.0980.1040.1150.103 2 挥发油中桂皮醛含量的测定[1] 仪器与试药:HITACHI 高效液相色谱仪, L-2300泵,L-2400检测器。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是均为分析纯。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色谱柱汉邦ODSC18(5μm,4.0mm×250mm),以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0nm,温度为室温,流速为1.0mL/min。在此条件下理论塔板数以桂皮醛计算为3000,样品中桂皮醛出峰良好。 表3 各挥发油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 煎煮方法煎煮时间(min) 2 5 10152025 30 40 浸泡煎煮78.263.778.763.464.879.371.066.6浸泡后下79.681.489.882.682.881.779.867.9直接后下 87.584.580.184.287.486.391.283.1 溶液的制备:(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桂皮醛标准品2.0μL,精密称量,稀释制成21.3μg/mL 的甲醇溶液。(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各样品挥发油2.0μL,以4.3.1中同样的稀释倍数稀释后待用。(3)样品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保留时间30min,在18min 左右出峰,记录峰面积;同法,吸取各样品溶 液5μL,保留20min 左右,记录与桂皮醛保留时间相对应的吸收峰面积,以样品吸收峰面积为100%,计算各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结果见表3。 3 结 果 从表1及表2可以看出,直接后下组肉桂挥发 油浓度和收率在煎煮5~30min 之间在较高水平上缓慢上升,浸泡后下组中挥发油浓度先高后低,2min 时即达到较高水平,但不及直接后下组10~30min 的水平值,且下降较快,不易控制;从桂皮醛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看,直接后下组水平值较高,30min 时达到最高值91.2%。 结果表明:考虑到挥发油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而桂皮醛又是挥发油中主要的药效物质,可以认为含量高则疗效好,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实验,可以得出肉桂制汤宜以直接后下煎煮30min 左右为好。 4 讨 论 在煎汤方法中,以提取挥发油为主的肉桂的最 佳工艺条件是直接后下煎煮30min,其中在20min 时煎出率最高。3种不同的煎煮方法虽然挥发油的提取率有差异,但是总体提取率偏低。在煎煮装置上加适当冷凝装置,对提取率有一定的增加,所以对以挥发油为主要药效目的的,密闭煎煮的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91-92. [ 2 ] 方琴.肉桂的研究进展[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 ( 3 ):249-250.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项目六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任务二熟悉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一、水质净化处理设施 水质净化系统一般包括沉淀池、过滤器、蓄水池和消毒装置等。 二、产卵设施 产卵池一般容积50~100 m3,池深1.5~2.0 m。形状有圆形、八角形、长方形,以圆形为好。通常为砖水泥结构,池壁、池底要光滑,以免伤到鱼卵。圆形或八角形池,排水口设在池底中央,池底略向中央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3%~5%。 分为产漂流性卵或沉性卵鱼类的产卵集卵池、产浮性卵鱼类的产卵集卵池及产粘性卵鱼类的产卵池。 1、产漂流性卵或沉性卵鱼类的产卵集卵池 2、产浮性卵鱼类的产卵集卵池对于产浮性卵鱼类在圆形产卵池水面下20~30 cm处,设置一个口通向集卵槽,在集卵口处装一个用直径100 mm的管剖成两半做成的管片,利用池水旋转形成的水流将卵子导入集卵槽中。 3、产粘性卵鱼类的产卵池与鱼巢对于产粘性卵的鱼类多

用池塘或长方形产卵池,同时配备人工鱼巢。鱼巢是亲鱼产卵时的附着物。只要是纤细多枝在水中易散开而不易腐烂的均可成为扎制鱼巢的材料。生产上多采用水草(聚草、金鱼藻等)、水中杨柳树的根须、棕榈皮和人造纤维等。杨柳根须和棕榈皮需用水煮过晒干,除去单宁酸等有毒物质。鱼巢材料经消毒处理后,扎制成束。鱼巢在产卵池内布置适当与否,能直接影响到雌鱼的产卵效率和鱼卵在巢上的附着率。 鱼巢按排列形式分为:悬吊式鱼巢、单列式鱼巢、环列式鱼巢及上层平列筏式鱼巢。 悬吊式鱼巢 单列式鱼巢 环列式鱼巢 平列筏式鱼巢 三、孵化设施 1、孵化桶(孵化缸)孵化桶是用白铁皮、塑料或钢筋水泥制成的漏斗形孵化器。孵化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以容水量250 kg左右为宜。孵化桶的纱窗可用铜丝布或筛绢制成,规格为50目左右。孵化桶进水在漏斗底部,由桶上端纱窗处出水,水由下而上,鱼卵也随之翻动。

如何人工养殖洄水(整理)

人工养殖“洄水” 很多热带鱼爱好者在繁殖成功小鱼后,往往又因为捞不到“洄水”,无法给幼鱼合适的开口食,而发生大量幼鱼死亡,从而使繁殖功亏一篑之事。 下面我将人工养殖“洄水”(草履虫)的方法介绍一下。 将稻草洗干净,切成5厘米左右一段一段的。用水煮沸。再添加一些自来水,使稻草和水的比例达到1:100。将水温控制在20-28之间,用强光照射。一般十天后,草履虫就会大量的繁殖出来。 这时应及时捞取,每天捞取1/3左右,并不断添加新水和煮沸的稻草。如此循环,则草履虫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但这样的草履虫,其营养还不够丰富。故在培养之中,我们可在培养液里添加一些豆浆,奶粉,维生素等等。 再补充一点,关于虫种的来源问题。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必去考虑虫种的来源。培养液(稻草汁)会产生菌,再由菌生成虫。在很多的自来水体里,其实也是有草履虫存在的。所以,一般只要多等两天,我们是不用专门的去寻觅虫种的。 如果不放心,或想快一些得到虫的朋友,也可以找虫种来放入的。去那些有丰富的腐殖质的水域里,其水质要有一些清澈,取一些表面的水回来。装在一个无色透明的小瓶里,对着强光或阳光,细心观察,有无白色小点悬浮于水中。也就能找到虫种了。如果虫种较多,就是用一般的放大镜也能看见其微虫的了。

洄水主要是含单细胞微生物的吧,洄水不会做,但会培养草履虫,一样是小鱼宝宝的开口食品。 一、实验准备 干稻草、旧稻草垫子、干玉米雄花穗、干荷叶、小麦粒、离芭叶、干酵母、动物内脏(肝、胰、甲状腺等)、蛋黄、牛肉汁(50g牛肉、100g水,煮熟)。 显微镜、放大镜、电炉、恒温培养箱、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微吸管、解剖针、烧杯、培养皿、凹玻璃片、纱布、吸水纸、大头针、琼胶、质量分数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碘液、葡萄糖、氯化钠、质量分数为1%的洋红溶液、质量分数为0.1%的中性红溶液。 1.采集 2.培养液制备 (1)稻草培养液干稻草10g,剪成3Cm长,放人烧杯,加水1000m1,煮沸10~15min,放凉,补足失去水分。在1000mL水面处划一刻度线,便于日后失水再补。 (3)荷叶培养液干荷叶50g,适当撕碎,加水1000mL,煮沸15~20min。 (5)离芭、稻草混合培养液离芭叶25g,加水500m1,煮沸5min,补足失去的水分后,再加稻草培养液500m1。 (7)脏器培养液动物内脏5g,剪碎,加水1000m1,浸泡1d,滤去内脏与残渣,留下纯净培养液。 (9)稻草垫培养液旧稻草垫,取其10g,剪成3cm长,加水1000mL,再加50g葡萄糖。3.培养下面介绍三种培养方法。 (2)如果水样中混有少量其他微型生物,可以在载片上先滴一滴牛肉汁,再滴一滴含有草履虫的水样,两滴间距2cm左右,用解剖针从肉汁一端引一条线到含有草履虫的水滴上。两滴连结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会发现草履虫对牛肉汁敏感性很强,草履虫游到牛肉汁滴的速度也快。然后迅速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检查,在确认牛肉汁滴内尤其他微型生物时,迅速用吸水纸切断连结线,用纱布擦干另一侧的水滴,用于净滴管把含草履虫的牛肉汁吹人培养瓶中。如此重复操作几次,然后将培养瓶放在25~300C温度下继续培养,5~7bd后就会有大量草履虫繁殖出来。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草履虫的培养有可能失败。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是主要的:其一,可能是接种草履虫的数量过少,个体质量又较差,它们进入新环境后,遇有不适,很快死去,未能传宗接代;其二,可能是稻草之类的材料发霉或残留农药过多,接种后的草履虫中毒死亡,不能繁殖。因此,一旦发现培养液混浊、有特异臭味,镜检无草履虫,就要弃之。为避免由于培养失败贻误教学工作,应多做几瓶培养液,多选用几种培养方法。 下面介绍三种保种方法。 (2)也可以将实验所剩培养液,注入几支试管里,按1:4比例,注入新的麦粒浸出液,管口用脱脂棉封住,然后将试管捆在一起,外裹纱布,竖放在容器内,就可长期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