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3种交换机转发的方式

本文介绍3种交换机转发的方式
本文介绍3种交换机转发的方式

本文介绍3种交换机转发的方式,供大家参照。

1.直通式(Cut Through)

直通方式的以太网交换机可以理解为在各端口间是纵横交叉的线路矩阵电话交换机。它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包时,检查该包的包头,获取包的目的地址,启动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转换成相应的输出端口,在输入与输出交叉处接通,把数据包直通到相应的端口,实现交换功能。由于不需要存储,延迟非常小、交换非常快,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因为数据包内容并没有被以太网交换机保存下来,所以无法检查所传送的数据包是否有误,不能提供错误检测能力。由于没有缓存,不能将具有不同速率的输入/输出端口直接接通,而且容易丢包。

2.存储转发(Store &; Forward)

存储转发方式是计算机网络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它把输入端口的数据包检查,在对错误包处理后才取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通过查找表转换成输出端口送出包。正因如此,存储转发方式在数据处理时延时大,这是它的不足,但是它可以对进入交换机的数据包进行错误检测,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端口间的转换,保持高速端口与低速端口间的协同工作。

3.碎片隔离(Fragment Free)

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解决方案。它检查数据包的长度是否够64个字节,如果小于64字节,说明是假包,则丢弃该包;如果大于64字节,则发送该包。这种方式也不提供数据校验。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比存储转发方式快,但比直通式慢。

五、二、三、四层交换机?

多种理解的说法:

1.

二层交换(也称为桥接)是基于硬件的桥接。基于每个末端站点的唯一MAC 地址转发数据包。二层交换的高性能可以产生增加各子网主机数量的网络设计。其仍然有桥接所具有的特性和限制。

三层交换是基于硬件的路由选择。路由器和第三层交换机对数据包交换操作的主要区别在于物理上的实施。

四层交换的简单定义是:不仅基于MAC(第二层桥接)或源/目的地IP地址(第三层路由选择),同时也基于TCP/UDP应用端口来做出转发决定的能力。其使网络在决定路由时能够区分应用。能够基于具体应用对数据流进行优先级划分。它为基于策略的服务质量技术提供了更加细化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以区分应用类型的方法。

2.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地址

三层交换机具有VLAN功能有交换和路由 ///基于IP,就是网络

四层交换机基于端口,就是应用

3.

二层交换技术从网桥发展到VLAN(虚拟局域网),在局域网建设和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层交换技术是工作在OSI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它按照所接收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来进行转发,对于网络层或者高层协议来说是透明的。它不处理网络层的IP地址,不处理高层协议的诸如TCP、UDP的端口地址,它只需要数据包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数据交换是靠硬件来实现的,其速度相当快,这是二层交换的一个显著的优点。但是,它不能处理不同IP子网之间的数据交换。传统的路由器可以处理大量的跨越IP子网的数据包,但是它的转发效率比二层低,因此要想利用二层转发效率高这一优点,又要处理三层IP数据包,三层交换技术就诞生了。

三层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

第三层交换工作在OSI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是利用第三层协议中的IP包的包头信息来对后续数据业务流进行标记,具有同一标记的业务流的后续报文被交换到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从而打通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之间的一条通路。这条通路经过第二层链路层。有了这条通路,三层交换机就没有必要每次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拆包来判断路由,而是直接将数据包进行转发,将数据流进行交换

4.

二层交换技术

二层交换技术是发展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4)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

(1)由于交换机对多数端口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

(2)学习端口连接的机器的MAC地址,写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两种表示方式:一为BEFFER RAM,一为MAC表项数值),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

(3)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由于各个厂家采用ASIC不同,直接影响产品性能。

以上三点也是评判二三层交换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参数,这一点请大家在考虑设备选型时注意比较。

(二)路由技术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操作,其工作模式与二层交换相似,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层,这个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传递包时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不同。工作原理是在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个表,这个表所标示的是如果要去某一个地方,下一步应该向那里走,如果能从路由表中找到数据包下一步往那里走,把链路层信息加上转发出去;如果不能知道下一步走向那里,则将此包丢弃,然后返回一个信息交给源地址。

路由技术实质上来说不过两种功能:决定最优路由和转发数据包。路由表中写入各种信息,由路由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径,然后由相对简单直接的转发机制发送数据包。接受数据的下一台路由器依照相同的工作方式继续转发,依次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目的路由器。

而路由表的维护,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路由信息的更新,将部分或者全部的路由信息公布出去,路由器通过互相学习路由信息,就掌握了全网的拓

扑结构,这一类的路由协议称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另一种是路由器将自己的链路状态信息进行广播,通过互相学习掌握全网的路由信息,进而计算出最佳的转发路径,这类路由协议称为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由于路由器需要做大量的路径计算工作,一般处理器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其性能的优劣。当然这一判断还是对中低端路由器而言,因为高端路由器往往采用分布式处理系统体系设计。

(三)三层交换技术

近年来的对三层技术的宣传,耳朵都能起茧子,到处都在喊三层技术,有人说这是个非常新的技术,也有人说,三层交换嘛,不就是路由器和二层交换机的堆叠,也没有什么新的玩意,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先来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来看看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组网比较简单

使用IP的设备A--------------三层交换机-----------使用IP的设备B

比如A要给B发送数据,已知目的IP,那么A就用子网掩码取得网络地址,判断目的IP是否与自己在同一网段。

如果在同一网段,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A就发送一个ARP请求,B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装数据包并发送给交换机,交换机起用二层交换模块,查找MAC地址表,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如果目的IP地址显示不是同一网段的,那么A要实现和B的通讯,在流缓存条目中没有对应MAC地址条目,就将第一个正常数据包发送向一个缺省网关,这个缺省网关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已经设好,对应第三层路由模块,所以可见对于不是同一子网的数据,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网关的MAC地址;然后就由三层模块接收到此数据包,查询路由表以确定到达B的路由,将构造一个新的帧头,其中以缺省网关的MAC地址为源MAC地址,以主机B的MAC地址为目的MAC地址。通过一定的识别触发机制,确立主机A与B的MAC地址及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并记录进流缓存条目表,以后的A到B的数据,就直接交由二层交换模块完成。这就通常所说的一次路由多次转发。

以上就是三层交换机工作过程的简单概括,可以看出三层交换的特点:

由硬件结合实现数据的高速转发。

这就不是简单的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叠加,三层路由模块直接叠加在二层交换的高速背板总线上,突破了传统路由器的接口速率限制,速率可达几十Gbit/s。算上背板带宽,这些是三层交换机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

简洁的路由软件使路由过程简化。

大部分的数据转发,除了必要的路由选择交由路由软件处理,都是又二层模块高速转发,路由软件大多都是经过处理的高效优化软件,并不是简单照搬路由器中的软件。

结论

二层交换机用于小型的局域网络。这个就不用多言了,在小型局域网中,广播包影响不大,二层交换机的快速交换功能、多个接入端口和低谦价格为小型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完善的解决方案。

路由器的优点在于接口类型丰富,支持的三层功能强大,路由能力强大,适合用于大型的网络间的路由,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及和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

三层交换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快大型局域网络内部的数据的快速转发,加入路由功能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如果把大型网络按照部门,地域等等因素划分成一个个小局域网,这将导致大量的网际互访,单纯的使用二层交换机不能实现网际互访;如单纯的使用路由器,由于接口数量有限和路由转发速度慢,将限制网络的速度和网络规模,采用具有路由功能的快速转发的三层交换机就成为首选。

一般来说,在内网数据流量大,要求快速转发响应的网络中,如全部由三层交换机来做这个工作,会造成三层交换机负担过重,响应速度受影响,将网间的路由交由路由器去完成,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好的组网策略,当然,前提是客户的腰包很鼓,不然就退而求其次,让三层交换机也兼为网际互连。

5.

第四层交换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它是一种功能,它决定传输不仅仅依据MAC 地址(第二层网桥)或源/目标IP地址(第三层路由),而且依据TCP/UDP(第四层) 应用端口号。第四层交换功能就象是虚IP,指向物理服务器。它传输的业务服从的协议多种多样,有HTTP、FTP、NFS、Telnet或其他协议。这些业务在物理服务器基础上,需要复杂的载量平衡算法。在IP世界,业务类型由终端TCP或UDP端口地址来决定,在第四层交换中的应用区间则由源端和终端IP地址、TCP 和UDP端口共同决定。

在第四层交换中为每个供搜寻使用的服务器组设立虚IP地址(VIP),每组服务器支持某种应用。在域名服务器(DNS)中存储的每个应用服务器地址是VIP,而不是真实的服务器地址。

当某用户申请应用时,一个带有目标服务器组的VIP连接请求(例如一个TCP SYN包)发给服务器交换机。服务器交换机在组中选取最好的服务器,将终端地址中的VIP用实际服务器的IP取代,并将连接请求传给服务器。这样,同一区间所有的包由服务器交换机进行映射,在用户和同一服务器间进行传输。

第四层交换的原理

OSI模型的第四层是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对端通信,即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在IP协议栈中这是TCP(一种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包协议)所在的协议层。

在第四层中,TCP和UDP标题包含端口号(portnumber),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例如HTTP、FTP等)。端点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ket)”。

1和255之间的端口号被保留,他们称为“熟知”端口,也就是说,在所有主机TCP/I

P协议栈实现中,这些端口号是相同的。除了“熟知”端口外,标准UNIX服务分配在256到1024端口范围,定制的应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端口号.

分配端口号的最近清单可以在RFc1700”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TCP/UDP端

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4层交换的基础。

"熟知"端口号举例:

应用协议端口号

FTP 20(数据)

21(控制)

TELNET 23

SMTP 25

HTTP 80

NNTP 119

NNMP 16

162(SNMP traps)

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四层交换的基础。

具有第四层功能的交换机能够起到与服务器相连接的“虚拟IP”(VIP)前端的作用。

每台服务器和支持单一或通用应用的服务器组都配置一个VIP地址。这个VIP 地址被发送出去并在域名系统上注册。

在发出一个服务请求时,第四层交换机通过判定TCP开始,来识别一次会话的开始。然后它利用复杂的算法来确定处理这个请求的最佳服务器。一旦做出这种决定,交换机就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联系在一起,并用该服务器真正的IP地址来代替服务器上的VIP地址。

每台第四层交换机都保存一个与被选择的服务器相配的源IP地址以及源TCP 端口相

关联的连接表。然后第四层交换机向这台服务器转发连接请求。所有后续包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重新影射和转发,直到交换机发现会话为止。

在使用第四层交换的情况下,接入可以与真正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来满足用户制定的规则,诸如使每台服务器上有相等数量的接入或根据不同服务器的容量来分配传输流。

H3C交换机配置详解

[S3600]H3C 交换机配置详解 本文来源于网络,感觉比较全面,给大家分享; 一.用户配置: system-view [H3C]super password H3C 设置用户分级密码 [H3C]undo super password 删除用户分级密码 [H3C]localuser bigheap 123456 1 Web 网管用户设置,1(缺省)为管理级用户,缺省admin,admin [H3C]undo localuser bigheap 删除Web 网管用户 [H3C]user-interface aux 0 只支持0 [H3C-Aux]idle-timeout 2 50 设置超时为2 分50 秒,若为0 则表示不超时,默认为5 分钟[H3C-Aux]undo idle-timeout 恢复默认值 [H3C]user-interface vty 0 只支持0 和1 [H3C-vty]idle-timeout 2 50 设置超时为2 分50 秒,若为0 则表示不超时,默认为5 分钟[H3C-vty]undo idle-timeout 恢复默认值 [H3C-vty]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123456 设置telnet 密码,必须设置 [H3C-vty]undo 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取消密码 [H3C]display users 显示用户 [H3C]display user-interface 显示用户界面状态 二.系统IP 配置: [H3C]vlan 20 [H3C]management-vlan 20 [H3C]interface vlan-interface 20 创建并进入管理VLAN [H3C]undo interface vlan-interface 20 删除管理VLAN 接口 [H3C-Vlan-interface20]ip address 192.168.1.2 255.255.255.0 配置管理VLAN 接口静态IP 地址(缺省为192.168.0.234) [H3C-Vlan-interface20]undo ip address 删除IP 地址[H3C-Vlan-interface20]ip gateway 192.168.1.1 指定缺省网关(默认无网关地址) [H3C-Vlan-interface20]undo ip gateway [H3C-Vlan-interface20]shutdown 关闭接口 [H3C-Vlan-interface20]undo shutdown 开启 [H3C]display ip 显示管理VLAN 接口IP 的相关信息 [H3C]display interface vlan-interface 20 查看管理VLAN 的接口信息debugging ip 开启IP 调试功能 undo debugging ip 三.DHCP 客户端配置: [H3C-Vlan-interface20]ip address dhcp-alloc 管理VLAN 接口通过DHCP 方式获取IP 地址[H3C-Vlan-interface20]undo ip address dhcp-alloc 取消 [H3C]display dhcp 显示DHCP 客户信息debugging dhcp-alloc 开启DHCP 调试功能 undo debugging dhcp-alloc

数据包转发过程

路由器转发数据包过程详解 (2010-05-22 20:59:09) 转载 标签: 分类:学习交流 路由器 数据包转发 it 主机PC1向主机PC2发个数据包,中间经过B路由器,请问源地址和源MAC是怎么变化的? 答:就假设拓扑图是这个样子吧:PC1-----(B1-B2) -------PC2 B1和B2是路由器B上的两个接口, PC1和PC2是PC,由主机PC1向主机PC2发送数据包,那么在主机PC1形成的数据包的目的IP就是PC2的IP,源IP就是主机PC1的IP地址,目标MAC地址就是B1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就是PC1的MAC地址。 转发过程:假如是第一次通信PC1没有PC2的ARP映射表 PC1在本网段广播一个数据帧(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FFFF)帧格式为: 段的路由。此时路由器给PC1回复一个应答数据包,告诉PC1自己的MAC地址就是PC1要通信的PC2主机的MAC地址。而此时PC1建立ARP映射表,将该MAC地址(即路由器的B1接口)与PC2的IP地址建立映射关系。实际上是路由器对其进行了“欺骗”。 其应答数据帧格式为: 对于路由器B同样建立了自己的ARP映射表:将PC1的MAC地址与PC1的IP地址映射。

数据包在流出B2接口的时候其数据包的帧格式为: PC2所在的网段各主机将自己的IP地址与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比对。若符合则将自己的MAC地址替换上广播MAC地址,并回复该数据帧: 的对应关系调出来。将PC1的MAC地址覆盖路由器B2接口的MAC地址。另一方面路由器更新ARP映射表,将PC2的MAC地址与PC2的IP地址映射。 此时流出路由器B1接口的数据包的帧格式为: 地址建立对应关系。 此后每次通信时由于PC1要与PC2通信时。由于PC1已经建立了到PC2IP地址的ARP映射,所以下次要通信时直接从本地ARP调用。 简单说一下,网络设备间(包括设备之间和计算机之间)如果要相互通信的话必需经过以下这几个步骤: (以TCP/IP协议通信为例) 1、发送端的应用程序向外发出一个数据包。 2、系统判断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是否在同一个网段之内。 3、如果判断出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与这台设备是同一个网段的,那么系统就直接把这个数据包封装成帧,这个数据帧里面就包括了这台设备的网卡MAC地址,然后这个帧就直接通过二层设备(也就是大家说的不带路由的交换机/HUB之类的~^-^)发送给本网段内的目标地址。

交换机品牌及介绍

序 号 公司名称基本情况介绍 1 华为HUAWEI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 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领先的信息 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 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 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 势。我们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 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 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 方案已经应用于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3 的人口。 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 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 一。截至2007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 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2008年合同销售额233亿美元,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 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 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 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2 思科CISCO 思科公司是美国最成功的公司之一。1984年由斯坦福 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创办,1986年生产第一台路由器, 让不同类型的网络可以可靠地互相联接,掀起了一场 通信革命。思科公司每年投入40多亿美元进行技术研 发。过去20多年,思科几乎成为了“互联网、网络应 用、生产力”的同义词,思科公司在其进入的每一个 领域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1990年上市以来,思科公司的年收入已从6900万美元 上升到2008财年的 395亿美元。目前,思科公司在全 球范围内的员工超过了65,000名。在2009年《财富》 美国500强中排名第57位,并第8次当选《财富》全

三层交换原理及示例详解

三层交换原理及示例详解 7.7.5 三层交换原理 二层交换机的二层数据交换一般都是使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专用集成电路)的硬件芯片中的CAM表来实现的,因为是硬件转发,所以转发性能非常高。而三层交换机的三层转发也是依靠ASIC芯片完成的(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主要依靠CPU软件进行的),但其中除了二层交换用的CAM表外,还保存有专门用于三层转发的三层硬件转发表。 三层交换机的三层交换原理比较复杂,不同网络环境下、不同厂家的三层交换机的三层交换流程都不完全相同。如图7-55所示的仅一个直接连接在一台三层交换机上的两个不同网段主机三层交换的基本流程,各主要步骤解释如下: (1)源主机在发起通信之前,将自己的IP地址与目的主机的IP地址进行比较,如果源主机判断目的主机与自己位于不同网段时,它需要通过网关来递交报文的,所以它首先需要通过一个ARP请求报文获取网关的MAC地址(在源主机不知道网关MAC地址的情形下),即源主机先发送ARP请求帧以获取网关IP地址对应的MAC 地址。 (2)网关在收到源主机发来的ARP请求报文后以一个ARP应答报文进行回应,在应答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就包含了网关的MAC地址。 (3)在得到网关的ARP应答后,源主机再用网关MAC地址作为报文的“目的MAC地址”,以源主机的IP 地址作为报文的“源IP地址”,以目的主机的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先把发送给目的主机的数据发给网关。 图7-55 三层交换基本流程 (4)网关在收到源主机发送给目的主机的数据后,由于查看得知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IP地址不在同一网段,于是把数据报上传到三层交换引擎(ASIC芯片),在里面查看有无目的主机的三层转发表。 (5)如果在三层硬件转发表中没有找到目的主机的对应表项,则向CPU请求查看软件路由表,如果有目的主机所在网段的路由表项,则还需要得到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因为数据包在链路层是要经过帧封装的。于是三层交换机CPU向目的主机所在网段发送一个ARP广播请求包,以获得目的主机MAC地址。 (6)交换机获得目的主机MAC地址后,向ARP表中添加对应的表项,并转发由源主机到达目的主机的灵气包。同时三层交换机三层引擎会结合路由表生成目的主机的三层硬件转发表。 以后到达目的主机的数据包就可以直接利用三层硬件转发表中的转发表项进行数据交换,不用再查看CPU中的路由表了。 以上流程适用位于不同VLAN(网段)中的主机互访时属于这种情况,这时用于互连的交换机作三层交换转发。这就是“一次路由,多次交换”的原理。 7.7.6 三层交换示例 在三层交换中,同一交换机上的不同网段主机通信和不同交换机上的不同网段主机通信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具体流程有所区别。本节仅以比较简单的“同一交换机上的不同网段主机通信”这种情形来解释上节介绍的三层交换原理。

计算机网络__交换机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工作原理 在前面了解到根据交换机在OSI参考模型中工作的协议层不同,将交换机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四层交换机。交换机工作的协议层不同,其工作原理也不相同。下面我们将介绍各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二层交换机能够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然后根据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内部的地址列表中。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交换机从端口收到数据包后,首先分析数据包头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并找出源MAC地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从MAC地址表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 如果MAC地址表中存在目的MAC地址的对应端口,则将数据包直接发送到该对应端口。如果MAC地址表中没有与目的MAC地址的对应端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交换机所有端口,待目的计算机对源计算机回应时,交换机学习目的MAC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添加至MAC地址表中。 这样,当下次再向该MAC地址传送数据时,就不需要向所有端口广播数据。并且,通过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交换机能够学习到网络内的MAC地址信息,建立并维护自己内部的MAC地址表。如图6-10所示,为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10 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2.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三层交换机是在二层交换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层路由模块,能够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实现多个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三层交换机既可以完成数据交换功能,又可以完成数据路由功能。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三层交换机接收到某个信息源的第一个数据包时,交换机将对该数据包进行分析,并判断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与源IP地址是否在同一网段内。如果两个IP地址属于同一网段,

Cisco交换机基本介绍

Cisco Catalyst 3750-X 和3560-X 系列交换机 Cisco?Catalyst? 3750-X 和3560-X 系列交换机分别是堆叠式交换机和独立式交换机的企业级产品。这些交换机通过Cisco StackPower、IEEE 802.3at 增强型以太网供电(PoE+) 配置、可选网络模块、冗余电源和媒体访问控制安全(MACsec) 等创新功能,提供无间断连接性、可扩展性、安全性、能效性和易操作性。具有StackWise? Plus 技术的Cisco Catalyst 3750-X 系列为发展中的业务需求提供可扩展性、易管理性和投资保护。Cisco Catalyst 3750-X 和3560-X 为实现无边界网络体验,启用了IP 电话、无线和视频等应用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Cisco Catalyst 3750-X 和3560-X 系列交换机 ?24 和48 10/100/1000 PoE+ 和非PoE 型号 ?可选的4 个千兆以太网(GbE) SFP 或2 个10GbE SFP+ 上行链路网络模块 ?业内第一个PoE+,所有端口上都提供30W 功率,1 个机架装置(RU) 的外形设计 ?双冗余,模块化电源和风扇 ?媒体访问控制安全(MACsec) 的基于硬件的加密 ?IPv4 和IPv6 路由、多播路由、高级服务质量(QoS) 和硬件中的安全功能 ?增强型有限终身保修(LLW)、下一工作日(NBD) 硬件备件先行更换和90 天思科技术支持中心(TAC) 支持?增强型Cisco EnergyWise,可测量PoE 设备的实际功耗,进行报告,并降低网络能耗,从而优化运营成本?USB A 型和B 型端口,以及带外以太网管理端口。 除上述功能外,Cisco Catalyst 3750-X 交换机还提供: ?Cisco StackPower 技术:业内第一个在堆叠成员之间共享用电的创新功能 ?Cisco StackWise Plus 技术:64 Gbps 的吞吐量,提供易用性和恢复

H3C交换机实验相关配置说明

H3C交换机实验相关配置说明 实验一、以太网交换机基本配置 一、交换机常用命令配置模式 Quidway交换机S3026主要有5种视图,每个视图下都有专属该视图的命令,在其他视图下不能使用,有些视图则可以在任何视图下使用。视图之间的关系如下: 注意事项: 1. disp是display的缩写,在没有歧义时LANSWITCH会自动识别不完整词 2. disp cur显示LAN交换机当前生效的配置参数

3. disp和ping 命令在任何视图下都可执行,不必切换到系统视图 4. 删除某条命令,一般的命令是undo xxx,另一种情况是用其他的参数代替现在的参数,如有时虽然xxx abc 无法使用undo删除,但是可以修改为xxx def 2 配置参考 (1)命令行在线帮助 在任一命令视图下,键入“?”获取该命令视图下所有的命令及其简单描述。 ? 键入一命令,后接以空格分隔的“?”,如果该位置为关键字,则列出全部关键字及其简单描述。 display ? 键入一命令,后接以空格分隔的“?”,如果该位置为参数,则列出有关的参数描述。(2)命令行错误信息 用户键入的所有命令,如果通过语法检查,则执行,否则向用户报告错误信息: (3)历史命令 (

二、通过telnet方式配置交换机的相关配置命令 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和PC的ip地址 [Quidway]vlan 10 [Quidway-vlan10]port access ethernet 0/1 to ethernet 0/5 [Quidway-vlan10]quit [Quidway]interface vlan 10 [Quidway-vlan10-interface]ip address 1.1.1.4 255.0.0.0 配置完交换机的ip地址,你还需要配置PC的ip地址(比如1.1.1.2/8),PC机与交换机VLAN接口IP所属端口在同一个VLAN内。 配置Telnet方式登录时的密码: [Quidway] User-interface vty 0 4 (表示最多有5个telnet用户同时登录,用0-4表示)[Quidway-ui-vty0] authentication-mode password [Quidway-ui-vty0] 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simple Huawei [Quidway-ui-vty0] user privilege level 3 (注:设置Telnet登录后具有最高3级权限)检测PC与交换机的连通性,使用ping命令检测,能否ping通交换机 三、设置telnet访问交换机后缺省具有的权限 1 配置参考 (1)配置权限 可以通过super password [ level user-level ] { simple | cipher } password 来设置不同级别的访问密码: [Quidway]super password level 1 cipher jack [Quidway]super password level 2 cipher black [Quidway]super password level 3 cipher brown 在上面telnet方式登陆路由器时,我们使用命令 [Quidway]user-interface vty 0 4 [Quidway-ui-vty0] user privilege level 0 (设置用户的默认访问级别为0) 当telnet到路由器的时候,可以使用命令:super [ level ] 来切换不同访问级别,不同的等级密码可以不同,可以实现对访问用户的权限管理。 (2)清除配置 [Quidway]undo super password [Quidway]undo super password level 1 [Quidway] user-interface vty 0 4 [Quidway-ui-vty0-4]undo 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Quidway-ui-vty0-4]authentication-mode none [Quidway]undo local-user test

H3C_S系列三层交换机负载分担、链路备份的实现过程

H3C S系列三层交换机负载分担、链路备份的实现过程 实验背景: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部门同时申请了两根光纤,其中一根为10M,另外一根为20M,由于带宽不对称,要求在三层交换机上做策略路由实现2:1的流量分配,其次要求两条线路互相备份,从而实现公司网络安全可靠的传输。 实验网络拓扑图: 配置说明: 由于S系列三层交换机暂不支持基于用户的负载分担特性,可以使用策略路由、静态路由和NQA自动侦测实现负载分担和链路备份功能。

原理说明: 原理: NQA是一种实时的网络性能探测和统计技术,可以对响应时间、网络抖动、丢包率等网络信息进行统计。NQA还提供了与Track和应用模块联动的功能,实时监控网络状 态的变化。 IP单播策略路由通过与NQA、Track联动,增加了应用的灵活性,增强了策略路由对网络环境的动态感知能力。 策略路由可以在配置报文的发送接口、缺省发送接口、下一跳、缺省下一跳时,通过Track与NQA关联。如果NQA探测成功,则该策略有效,可以指导转发;如果探测失败,则该策略无效,转发时忽略该策略。ICMP-echo功能是NQA最基本的功能,遵循RFC 2925来实现,其实现原理是通过发送ICMP报文来判断目的地的可达性、计算网络响应时间及丢包率。ICMP-echo测试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目的设备要能够正确响应ICMP echo request报文。NQA客户端会根据设置的探测时间及频率向探测的目的IP地址发ICMP echo request报文,目的地址收到ICMP echo request报文后,回复ICMP echo reply报文。NQA客户端根据ICMP echo reply报文的接收情况,如接收时间和报文个数,计算出到目的IP地址的响应时间及丢包率,从而反映当前的网络性能及网络情况。ICMP-echo 测试的结果和历史记录将记录在测试组中,可以通过命令行来查看探测结果和历史记录。

交换机VLAN数据转发过程说明(802.1Q:基于端口的VLAN)

交换机对带802.1q标签的以太网帧转发过程说明(802.1q:基于端口的VLAN)一、带802.1q标签的以太网帧说明: IEEE于1999年正式签发了802.1q标准,即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协议,规定了VLAN的国际标准实现,从而使得不同厂商之间的VLAN互通成为可能。 在802.1q以太网帧中,在原有的标准的以太网帧头中的源地址后增加了一个4字节的802.1q 帧头来实现该技术的。在这4字节的802.1q标签头包含了2个字节的标签协议标识(TPID:Tag Protocol Identifier,它的值是8100),和2个字节的标签控制信息(TCI:Tag Control Information)。TPID是IEEE定义的新的类型,表明这是一个加了802.1q标签的文本。 TCI(标签控制信息):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Priority、CFI、VLAN ID。现对这三个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 Priority:这3位指明帧的优先级。一共有8种优先级,主要用于当交换机阻塞时,优先发送哪个数据包; 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这一位主要用于总线型的以太网与FDDI、令牌环网交换数 据时的帧格式; VLAN ID(VLAN Identified):这是一个12位的域,指明VLAN的ID,一共有4096个,每个支持802.1q协议的设备发送出来的数据包都会包含这个域,以指明自己属于哪个VLAN; 二、交换机对带802.1q标签的以太网数据帧转发说明: 从第一点可以看出,802.1q标签头的4个字节是新增加的,目前一般的网卡和原来老式的交换机和HUB并不支持802.1q,因此这些设备发送出来的数据包的以太网帧头不包含这4个字节,同时也无法识别这4个字节。因此,对于支持802.1q交换机来说,如果某个端口上所连接的设备也都能够识别和发送这种带802.1q标签头的数据包文,那么我们将这种端口称为Tag端口;相反,如果该端口所连接的设备不能够识别和发送这种带802.1q标签头的数据包文,那么我们将这种端口称为

交换机的简单介绍

交换机简单介绍与基本配置 1.2.1交换机的组成 交换机是一台特殊的计算机,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如IOS)和配置文件,硬 件部分主要包含CPU、端口和存储介质。局域网交换机的端口主要有以太网端口(Ethernet)、快速以太网端口 (Fast Ethernet)、吉比特以太网端(Gigabit Ethernet )和控制台端口(Console)等。 交换机的存储介质主要有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储存设备)、FLASH(闪存)、NVRAM(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和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其中,ROM相当于PC中的B I O S,交换机加电启动时,将首先运行ROM中的程序,以实现对交换机硬件的自检并引导启动交换机的操作系统,该存储器 中的内容在系统掉电时不会丢失。FLASH是一种可擦写、可编程的ROM,相当于PC中的硬盘,但速度要快得多,可通过写入新版本的操作系统来实现交换机操作系统的升级,FLASH中的程序,在掉电时不会丢失。NVRAM用于存贮交换机的配置文件,该存储器中的内容在系统掉电时也不会丢失。 DRAM是一种可读写存储器,相当于PC的内存,其内容在系统掉电时将完全丢失。 1.2.2 Cisco IOS

Cisco IOS(Internet work 0perating System,网间网操作系统)是一个为网际互连优化的复杂的操作系统。它是一个与硬件分离的软件体系结构,类似一个网络操作系统。 I O S虽然是Cisco开发的技术,但目前许多网络设备厂商许可I O S在其交换和路由模块内运行,IOS已广泛成为网际互连软件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IOS目前存在多个版本及功能,用户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Cisco用一套编码方案来制订IOS的版本。 I O S的完整版本号由三部分组成: 主版本、辅助版本和维护版本。 其中,主版本和辅助版本号用一个小数点分隔,两者构成了一套IOS的主要版本;而维护版本显示于括号中。比如某I O S版本号为11.2 (10),则其主要版本11.2,维护版本为10(第10次维护或补丁)。 Cisco会经常发布 IOS新版本,以修正原来存在的错误,或增加新的功能。在其发布了一次更新后,通常都要递增维护版本的编号。 1.2.3 配置交换机的方式 对交换机进行配置有以下两种常见方式: 本地控制台登录方式、远程配置方式,其中,远程配置方式又包括以下3种: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HUB 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深入剖析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深入剖析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原创SELF_IMPR小灰最后发布于2013-07-23 10:54:45 阅读数3971 收藏 展开 路由器的三层转发主要依靠CPU进行,而三层交换机的三层转发依靠ASIC芯片完成,这就决定了两者在转发性能上的巨大差别。当然,三层交换机并不能完全替代路由器,路由器所具备的丰富的接口类型、良好的流量服务等级控制、强大的路有能力等仍然是三层交换机的薄弱环节。目前的三层交换机一般是通过VLAN来划分二层网络并实现二层交换的,同时能够实现不同VLAN间的三层IP互访。在讨论三层交换机的转发原理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不同网络的主机之间互访时的行为: (1)源主机在发起通信之前,将主机的IP与目的主机的IP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位于同一个网段(用网络掩码计算后具有相同的网络号),那么源主机直接向目的主机发送ARP请求,在收到目的主机的ARP应答后获得对方的物理层(MAC)地址,然后用对方MAC作为报文的目的MAC进行报文发送。位于同一VLAN(网段)中的主机互访时属于这种情况,这时用于互连的交换机作二层交换转发; (2)档源主机判断目的主机与主机位于不同的网段时,它会通过网关(Gateway)来递交报文,即发送ARP请求来获取网关IP地址对应的MAC,在得到网关的ARP应答后,用网关MAC作为报文的目的MAC进行报文发送。注意,发送报文的源IP是源主机的IP,目的IP仍然是目的主机的IP。位于不同VLAN(网段)中的主机互访时属于这种情况,这时用于互连的交换机作三层交换转发。 为了后续讨论的三层交换原理便于理解,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三层交换机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H3C型号参数

1 产品彩页H3C MSR930路由器产品 产品概述 随着云业务大规模的应用,广域网为支持这些应用也出现了重大变革,用户对于传统路由设备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性能需求。在基本的带宽、性能和可靠性需求基础之上,更加关注网络时延、抖动等网络指标以保证业务在云广域网络中的体验 网络安全需求。伴随着无线通信接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接入终端形态已由单一的PC发展为多元化的智能终端、PAD、扫描枪等丰富的终端接入形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日趋风行,网络安全边界被打破,客户对于网络设备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管理需求。客户需要更加简单、自动化的管理手段,简化网络设备和承载应用的配置、变更、管理与维护,并能对对网络设备进行自动化部署和管理,以提高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面临这种机遇和挑战,H3C公司依靠十多年对企业网和运营商网络的深入理解以及扎实技术的积累,开发了MSR 930多业务路由器。MSR 930路由器主要适用于中小企业办公网络出口、政府县乡分支机构、商业连锁营业网点、金融离行式ATM机以及4G/3G 移动接入等应用环境。该系列产品针对4G/3G无线通信技术和云业务进行了深度的定制开发,能在最小的投资范围内为企业网络提供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充分地满足未来业务扩展的多元化应用需求,符合企业IT建设的现状与趋势,适应日益增长的4G/3G 无线通信和云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 MSR 930系列路由器包括的产品主要有:MSR 930、MSR 930-GU、MSR 930-GT、MSR 930-DG、MSR 930-SA 、MSR 930-W、MSR 930-W-GU、MSR 930-W-GT、MSR930-LM和MSR930-W-LM路由器。 H3C MSR 930路由器 H3C MSR 930-W路由器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资料讲解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 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 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 HUB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 2 X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 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华为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基本原理及转发流程

华为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基本原理及转发流程 1.1. MAC地址介绍 MAC 地址是48 bit 二进制的地址,如:00-e0-fc-00-00-06。 能够分为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单播地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0,如:00-e0-fc-00-00-06 多播地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1,如:01-e0-fc-00-00-06 广播地址:48 位全1,如:ff-ff-ff-ff-ff-ff 注意: 1)一般设备网卡或者路由器设备路由接口的MAC 地址一定是单播的MAC 地址才能保证其与其它设备的互通。 2)MAC 地址是一个以太网络设备在网络上运行的基础,也是链路层功能实现的立足点。 1.2. 二层转发介绍 交换机二层的转发特性,符合802.1D 网桥协议标准。 交换机的二层转发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线程:地址学习线程和报文转发线程。 学习线程如下:

华为认证技术文章 2 1)交换机接收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帧,利用接收数据帧中的源MA C 地址来建立MAC 地址表; 注意:老化也是按照源MAC 地址进行老化。 报文转发线程: 1)交换机在MAC 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 地址,如果找到,就将该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所有的端口发送; 2)如果交换机收到的报文中源MAC 地址和目的MAC 地址所在的端口相同,则丢弃该报文; 3)交换机向入端口以外的其它所有端口转发广播报文。 1.3. VLAN二层转发介绍 报文转发线程: 引入了VLAN 以后对二层交换机的报文转发线程产生了如下的阻碍:

1)交换机在MAC 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 地址,如果找到(同时还要确保报文的入VLAN 和出VLAN 是一致的),就将该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VLAN 内)所有的端口发送; 2)如果交换机收到的报文中源MAC 地址和目的MAC 地址所在的端口相同,则丢弃该报文; 3)交换机向(VLAN 内)入端口以外的其它所有端口转发广播报文。 以太网交换机上通过引入VLAN,带来了如下的好处: 1)限制了局部的网络流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整个网络的处理能力。 2)虚拟的工作组,通过灵活的VLAN 设置,把不同的用户划分到工作 华为认证技术文章 3 组内; 3)安全性,一个VLAN 内的用户和其它VLAN 内的用户不能互访, 提升了安全性。

交换机基本原理和转发过程

交换机基本原理和转发过程 (李建昂 0023000149 专用设备/驱动科室)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下交换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本文能够熟悉交换机的原理并对二层交换的一些概念有较深的理解。 首先介绍一下几个设备。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设备的名字,比如HUB、交换机等。这些设备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下面就简单说一下。 1、Ethernet HUB Ethernet HUB的中文名称叫做以太网集线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广播技术(broadcast),也就是HUB从任何一个端口收到一个以太网数据帧后,它都将此以太网数据帧广播到其它所有端口,HUB不存储哪一个MAC地址对应于哪一个端口。 以太网数据帧中含有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对于与数据帧中目的MAC地址相同的计算机执行该报文中所要求的动作;对于目的MAC地址不存在或没有响应等情况,HUB既不知道也不处理,只负责转发。 HUB工作原理: (1) HUB从某一端口A收到的报文将发送到所有端口; (2) 报文为非广播报文时,仅与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的端口响应用户A; (3) 报文为广播报文时,所有用户都响应用户A。 随着网络应用不断丰富,网络结构日渐复杂,导致传统的以太网连接设备HUB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网络规划和系统集成的需要,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冲突严重——HUB对所连接的局域网只作信号的中继,所有物理设备构成了一个冲突域; (2) 广播泛滥 2、二层交换技术 二层交换机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HUB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冲突严重的问题,其与HUB的区别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从OSI体系结构来看,HUB属于OSI模型的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也就意味着HUB只是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放大

h3c型交换机配置命令详细说明

H3C 交换机配置命令详解 华为3COM交换机配置命令详解 1、配置文件相关命令 [Quidway]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显示当前生效的配置 [Quidway]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 ;显示flash中配置文件,即下次上电启动时所用的配置文件reset saved-configuration ;檫除旧的配置文件 reboot ;交换机重启 display version ;显示系统版本信息 2、基本配置 [Quidway]super password ;修改特权用户密码 [Quidway]sysname ;交换机命名 [Quidway]interface ethernet 0/1 ;进入接口视图 [Quidway]interface vlan x ;进入接口视图 [Quidway-Vlan-interfacex]ip address 10.65.1.1 255.255.0.0 ;配置VLAN的IP地址[Quidway]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0.65.1.2 ;静态路由=网关 3、telnet配置 [Quidway]user-interface vty 0 4 ;进入虚拟终端 [S3026-ui-vty0-4]authentication-mode password ;设置口令模式 [S3026-ui-vty0-4]set authentication-mode password simple 222 ;设置口令 [S3026-ui-vty0-4]user privilege level 3 ;用户级别 4、端口配置 [Quidway-Ethernet0/1]duplex {half|full|auto} ;配置端口工作状态 [Quidway-Ethernet0/1]speed {10|100|auto} ;配置端口工作速率 [Quidway-Ethernet0/1]flow-control ;配置端口流控 [Quidway-Ethernet0/1]mdi {across|auto|normal} ;配置端口平接扭接 [Quidway-Ethernet0/1]port link-type {trunk|access|hybrid} ;设置端口工作模式 [Quidway-Ethernet0/1]undo shutdown ;激活端口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交换机是用来连接局域网的主要设备,交换机能够根据以太网帧中目标地址智能的转发数据,因此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分割冲突域,实现全双工通信。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1: 交换机A在接收到数据帧后,执行以下操作: 交换机A查找MAC地址表,查看是否有此MAC地址 若没有,学习主机11的MAC地址 交换机A向其他所有端口发送广播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2: 换机B在接收到数据帧后,执行以下操作: 交换机B查看MAC地址表,查看是否有此MAC地址 若没有,学习源MAC地址和端口号 交换机B向所有端口广播数据包 主机22,查看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不是自己,丢弃数据包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3: 主机33,接收到数据帧 主机44,丢弃数据帧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4: 交换机B在接收到数据帧后,执行以下操作: 交换机B学习源MAC地址和端口号 交换机B查看MAC地址表,根据MAC地址表中的条目,单播转发数据到端口3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6: 学习 通过学习数据帧的源MAC地址来形成的MAC地址表 广播 若目标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没有,交换机则向除接收到该数据帧的端口外的其他所有端口广播该数据帧 转发 若目标地址在MAC地址表中存在,交换机根据MAC地址表单播转发数据帧 更新 交换机MAC地址表的老化时间是300秒,即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存在的时间。 交换机若发现一个帧的入端口和MAC地址表中源MAC地址的所在端口不同,交换机将MAC 地址重新学习到新的端口 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单工 只有一个信道,传输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半双工 只有一个信道,在同一时刻,只能是单向传输 全双工 双信道,同时可以有双向数据传输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方式: 1.直通转发(Cut-through)

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交换机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By:吾怜茜 一.交换机概述: 交换机是一种工作在二层的设备,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出现了诸如三层交换机,多层交换机产品。在本篇中讨论的是二层交换机的一些特性。 二.交换机的功能: 1.地址学习 有些地方也叫做基于源MAC地址学习,这个功能主要就是学习和存储MAC 地址。 2.帧的转发/过滤 数据帧的转发主要是交换机能够根据MAC地址表来转发数据,过滤则是对一些受限制的数据进行阻止或丢弃。 3.环路避免 由于交换机的某些特性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形成环路,因此为了保证网络上数据的正确传输以及网络的稳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STP来实现,稍后会讲到。 三.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交换机在运行的时候要维护几张表,比如CAM表,vlan.data表。CAM表用来保存学到的MAC地址;VLAN.DATA文件用来保存VLAN相关的信息。 1.在交换机初始加电的时候它的MAC地址表是空的,当其他与其相连的设备(PC,交换机,路由器等)向它发送一个信息的时候,交换机就会根据数据的源MAC和目标MAC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发的是第一个包,所以这时候交换机会把源MAC地址和数据从本交换机进来的端口号做关联,然后加上VLAN号保存起来形成一个CAM表条目。因为交换机的MAC地址表现在是空的,所以它不知道数据的目的地在那里,这时候交换机会发送ARP请求把数据从除了数据进来的端口之外的所有端口广播,这个过程称为泛洪,当目标主机收到数据之后会返回一个回应包,告诉交换机自己的MAC地址,这时候交换机又会根据目标主机返回的包把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进来的端口关联起来加上VLAN号形成一个新的CAM表条目。这个过程就是地址学习。我们通过下面的图来详细了解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