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

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
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

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

课题编号:100510 组长:李小砚组员:胡杰吴淑慧孙飞胡晨蔚奇君指导:史恒刚

一、前言

梦是意志的象征,不断地感召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意愿,它同时又予人以精神上的极大慰藉。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客观上就已经把“梦”置于了一个崇高的地位。在这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典范。要是有人把《红楼梦》只看成是“红楼之梦”,则必定是个傻子;要是有人仅仅把它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摹本”,也算不得高明。说曹雪芹不是写梦,他毕竟在写梦。作者开卷便说:“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撰此《石头记》。”并提醒读者,“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此书立意要旨”,更何况书中有许多重要事件,深邃哲理都是通过梦来表现的。宝玉游太虚幻境是在梦中,贾瑞毙命于淫是在梦中,秦可卿喻示凤姐是在梦中,黛玉谢逝也在梦中……

出于对“梦”的好奇,我们决定研究这一课题。

二、资料分析

经过小组同学的多方努力和充足的资料来源,我们收集了有关《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的许多材料。

1、梦境的种类

(1)哲理型梦境

(2)预警型或恐惧(忧虑)型梦幻

(3)逢仙型梦境

2、梦境研究: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3、梦境作用

三、论文材料

1、梦境的种类

(1)哲理型梦境

“所谓哲理型梦幻,是指作者意图借作品中的梦幻来阐述某种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一定都是客观真理,但它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所信奉的”[2]。

《红楼梦》的第一场梦,乃是甄士隐所作的白日梦,最后一梦是贾宝玉作的:“得通灵幻境悟仙缘”。在这两场梦里,各有一幅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两幅联语中心是在论证两对哲理概念:真与假;有与无。《红楼梦》中的一切人物、事件,人们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都是作者这两幅联语的哲学思想影响下被描画出来的。

什么是“假”?是幻想,是幻象,是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是《红楼梦》中那些痴男怨女所追求的东西。

什么是“真”?是真实,是现实,是发生在大千世界——它的具体化就是大观园中的真实生活,活生生的现实人生的悲剧。

什么是“无”?是幻灭,是消失,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什么是“有”?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真实的生活,一切人,一切事,喜怒哀乐,风月债,儿女情。

两幅对联,一个哲理:悲剧常存,繁华易逝,现实无可改变,理想终归泡影。前幅是导语,后幅是结论。这两幅对联,与两次梦境中的情节,其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整部《红楼梦》所要阐述的哲学思想,通过梦境表现,虚实相得益彰。

(2)预警型或恐惧(忧虑)型梦幻

这种梦境,通常是一个死去的人,在活人的梦中出现,向活人提出某种警告或劝告,或预示某种灾难即将发生,恐惧(忧虑)型梦幻,大都是刻画人物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难,不幸或精神负担而无法摆脱,形成一种较为持久的痛苦心境,在梦幻中以直接的或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红楼梦》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就属于这种预警型梦幻。

我们看到这场梦,通篇是秦可卿的“补天”之策,说穿了,实际上是作者曹雪芹的观点,只是借可卿之口以梦幻的形式讲了出来。对于应照王熙风日后的所作所为,以及最后贾家结局,无疑是一个最有力的佐证。秦氏“看到了”贾家行将衰落的命运,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贾家行世的必然,于是交待凤姐,对后代安排周到细密,虽是“补天”之策,但毕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王熙凤日后的行事不仅应了秦氏之言,并且我们也看到扭转乾坤,对于她这样一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而言,也只剩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力不从心了。

秦氏的托梦恰恰预示了贾家的衰落命运,警示风姐妥当安排子孙的“补天”之策,对于后文又是一个有力的铺垫,让读者多少感到了无力回天的遗憾,同时暗示了王熙凤究竟是“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结局,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用梦境手法达到这一目的,既有意料之中有意料之外之感,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笔法高妙而叹服。

以《红楼梦》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最为典型。这时候,大观园里风波叠起,悲寂初呈,晴雯屈死,芳官等削发为尼,迎春远嫁,这些对林黛玉都是一个震撼,她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命运和归宿。虽然当时她还抱着与宝玉结合的幻想,但是这个幻想似乎遇到了无法抗拒的破坏力量而越来越渺茫。在这种情景下,她的恶梦不仅是恐惧型的,也具有预警型的成分。

这个梦,实际上有两部分构成:第一段,黛玉向贾母求情。梦中情景,真实地反映了黛玉的心理状态。她已经敏锐地感到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告的地位,和贾府对她不仅在感情上日益疏远,而且在经济上也越来越认为黛玉是个负担的现实。只是这两个方面,在日常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而在梦中却集中地强烈地反映出来。第二段,梦中表现宝黛之间爱情的悲剧实质。她早已预感到这种爱情的结局不可能是幸福的,她现在要的只是宝玉对她的真诚的爱。在梦境中,宝玉剖心自誓。《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在这里已深刻地表现出来,宝黛的性格也通过梦境更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3)逢仙型梦境

这种梦境通常是以进入仙境或逢仙人指点而得以预知自己或他人未来及命运。这在《红楼梦》以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为最重要和典型,这里把天上人间融为一体,暗示透露了作品中人

物的命运。

就二支曲”为例,首先,“引子”就充满着凄凉哀婉的音调:开辟鸿蒙,谁是情种?都只是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就从一开始便奠定了作品人物悲惨命运的基调。

总之不同形式表现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加工与创造,使这部现实主义伟大杰作焕发了迷人的艺术魅力,梦境手法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富有特殊意蕴的艺术境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艺术审美呢?我们发现好的梦境描写常常呈现出“真”、“幻”、“深”的特色。

“真”,是要真实地展现现实,这其中就有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揭示。人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心理活动的折射。

“幻”,是说,一方面梦是反映生活的;另一方面,梦又是远离生活的,它以夸张、歪曲,甚至变形的方式反映生活。因此,梦境描写还具有“幻”的特色,往往呈现出荒诞不经和扑朔迷离的风貌。

所谓“深”是指梦境描写常含寓意。《红楼梦》可谓寓意深厚。虽是一场秦氏梦托凤姐“补天之策”的“红楼梦”,却可看作人为之力终无法力挽历史发展之狂澜,终落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结局,此可谓以一概万,一梦昭示;“深”还在于梦境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其深刻的一种体现。日本的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里指出,文艺作品中的“梦”,“是作者深刻心境的象征,是作者苦闷、灵感的象征”⑻。

如此一来,《红楼梦》梦境的“真”、“幻”、“深”的审美效果也就达到了古今文人学士都倍加推崇的含蓄美。对于含蓄古今方法不一,王朝闻先生将其视为一种艺术方式,固然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也看到探讨或规范《红楼梦》中梦境描写所带来的艺术审美,作为艺术方式就是浅层次的理解,因为《红楼梦》中所有梦境描写给读者的到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但又自然天成,不饰雕琢,这次第,艺术方式又怎能了得!所以还是让我们擦亮慧眼,更深入地窥探一下内情吧!正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一回批语中所述:“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12]”这不正是严羽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⒀不也正是司空图《诗品》中的高境界“含蓄”

吗?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风格,带给人们的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不也正是作者虚中蕴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使整部作品有了一种含蓄的美学风范?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更好看,更耐看。正如袁中道所言:“天下之文,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14],《红楼梦》是也!

2、梦境研究: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通过分析“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个梦中的人物和梦境 ,从而领会《红楼梦》的“梦幻”的艺术魅力。贾宝玉这个梦是继甄士隐的梦之后又一个更大更重要的梦。它出现在被认为是全书总纲的第五回 ,此回主要内容就是宝玉的这个梦。这个梦不仅内容丰富为全书总纲 ,而且人物之美、梦境之奇 ,堪为“梦”中之冠。宝玉随贾母到东府“家宴小集” ,“一时倦怠欲睡” ,由侄媳秦氏安置他午睡。他断然不肯在一间挂着“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对联的书房里睡。于是秦氏便带他到自己的卧房中去。这是一间金粉香艳的少妇闺阁 ,秦氏自称是“神仙也住得的”。宝玉睡下,“刚合上眼 ,便惚惚地睡去 ,犹似秦氏在前 ,遂悠悠荡荡 ,随了秦氏 ,至一所在。”在梦中 ,宝玉来到了一个绝好去处———太虚幻境 ,见到了警幻仙姑、可卿和众仙女 ,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卷册 ,听了新填的《红楼梦》仙曲。概括起来 ,这个梦的主要内容是 :预示了十几个重要女子的命运归宿 ,指出了宝玉的一个重要秉性 :意淫 ;指明了全书的命意。警幻仙姑 ,这是贾宝玉来到梦境中见到的第一个女子 ,也是自始至终陪伴他牵引他的女仙。这是个至情至性、至圣至美的女神。作者写她的外表是“良质”、“华服”、“美容”、“妍态” ,“应惭西子 ,实愧王嫱”、“瑶池不二 ,紫府无双” ,可谓容貌天然 ,光华四射 ,绝代无双。她的职责是“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 ,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她的任务是“访察机会 ,布散相思” ,一句话 ,这是一个中国的维纳斯和丘比特 ,一位东方的爱神。警幻仙姑作为太

虚幻境的主管 ,她本身就是重情而又多情的人。作为仙姑的她 ,在宝玉遭到众仙子的鄙弃 ,被斥为“浊物” ,“吓得欲退不能退”的时候 ,她竟然“忙携住宝玉的手”替他解释 ,并带他入香屋仙室。单凭这一点 ,脂砚斋就断定:“警幻自是多情种。”她对“情痴情种”的贾宝玉的“意淫”———即体贴闺阁、爱情坚贞、友情纯洁、同情弱者、平等以待的博爱精神 ,甚为称赞。明知这“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 ,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 ,万目睚眦” ,她却直言不讳地对宝玉说:“吾所以爱汝者 ,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并盛赞宝玉“天分高明 ,性情颖慧” ,这实在是她这位天上“情种”对她的“人间宠儿”的高度赞誉 ,也说明她本身是一个重情又多情的人。至于警幻规谏宝玉“致悟前情 ,留意于孔孟之间 ,委身于经济之道” ,一派腐儒气味 ,如何理解 ?其实这并非警幻的本职和本意 ,而是受“荣宁二公之灵”的嘱托。

故脂研斋评说:“说出此二句 ,警幻亦腐矣 ,然不得不然耳。”即受人之托 ,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警幻对宝玉“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 ,或冀将来一悟” ,其出发点、内涵和目的全然不同。警幻是希望宝玉认识女儿悲剧命运和“饮馔声色”等人情人欲的必然幻灭 ,从而使之彻悟 ,认清天不可“补” ,人不可“济”的现实 ,抛弃对封建制度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荣宁是把“情欲声色”看作“迷人圈子”希望他及早跳出 ,改邪归正 ,弃情衷理 ,留意孔孟 ,委身经济 ,为“继业”和“护天”献身。因此 ,实际上警幻不仅没有完成荣宁二公的委托 ,反而在为他们帮倒忙,“使宝玉从此倍偏、倍痴、倍聪明、倍潇洒”。与此相联系 ,警幻仙姑的矛盾二重性 ,不在于既“传情”又“卫道” ,而在于既“传情”又“警情”。她既“布散相思 ,专司风月” ,又宣扬“情”的幻灭 ,以警戒各种感情为己任 ,故曰“警幻”。她既主张以情抗理 ,以情济人来对抗当时的以理杀人 ,故而她专布相思支持“意淫” ,但是她又清醒地看到当时“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的严酷现实 ,人情人欲的普遍灭绝 ,以情济人的无济于事 ,一切只能走向悲剧 ,因此她又以对人提出警告———即“警情”为己任。她既看清了人情被毁灭的现实 ,又找不到任何出路 ,看不到任何希望 ,只好把它看成一场虚幻的空梦。警幻之“道”是人间情感的必然幻灭 ,女儿命运不可挽救的道 ;警幻之“理”是人不可济天不可补的理。因此警幻的“以情悟道、守理衷情”是从热衷于人情出发 ,经过人情的幻灭而醒悟其中的道理 ,从中领悟不可违抗的人不可济的必然性 ,最终达到并保有不含任何幻想成分的更纯粹的情的境界———太虚幻境 ,人间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王国。这就是警幻既“传情”又“警情”的双重人格的体现。她是一个情感的执着者和布散者 ,又是一个情感的幻灭者和悲观者。警幻仙姑对天下被摧残被侮辱的女性 ,抱高度的怜悯之心 ,并歌唱女性的美德 ,堪称女性的圣者。她热爱人间的良妇美女 ,常布散纯美爱情予她们 ,可她又亲见她们的悲惨命运、悲剧结局 ,甚是惋惜、同情和不平 ,于是她建立了一个女儿的理想境地———太虚幻境 ,把那些志高才杰、既美又情的女儿们召在这里 ,让她们过着平等、和谐、自在的神仙生活 ,并新填《红楼梦》十二曲 ,以昭示她们的品性 ,歌唱她们的美德。可以说她是情的使者 ,又是情的超脱者和警告

3、梦境的作用:

(1)结构

一篇具有一定长度故事的小说中,其情节结构中至少应贯穿这样三条线索:设置因果线以使之可信,设置兴味线以使之可读,设置情绪线以使之可感。《红楼梦》通过梦境描写,至少在这三个方面促进了整体故事格局的形成:

第一,作者利用梦境描写,巧妙地为整体故事设置了一条贯穿首尾的因果链。

小说最重视因果联系,寻求因果联系是小说家把握纷纭挥霍的客观世界的主要手段。小说家设置因果链环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像首饰匠那样,小心翼翼地焊接各个细节间的因果链环,使故事演化中的细节衔接真实而切理;其二是为整体故事设计一个外包装,用富有神话色彩的因果链从外部将整体故事锁紧。《红楼梦》作者不满足于从微观上构筑个别细节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书中每一个先行现象都与后继现象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们要从宏观上为小说的整体故事框架提供一个总的因果链条,使之贯穿首尾,涵盖全篇。这便是起端于“以泪偿灌”,结局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

相思地”的那条绵长的因果链。这条因果链以梦始,以梦结,直至在贾宝玉梦中林黛玉回归仙位终止。

第二,利用梦境描写,作者有意识地整合、加强和完善了贯穿于全书的兴味线。

在《红楼梦》里,贯穿于全篇的兴味线有两条,一条是宝黛二人“木石前盟”的爱情线索及其悲剧结局,一条是四大家族的中兴和衰落。为了强化和完善这两条兴味线,作者假借梦境描写,一再设置伏笔,制造预警和悬念,以吸引读者的关注,这些伏笔和悬念在书中起到了很好的蓄势和铺垫作用,它和后续情节中的照应和释念时时呼应,前顾而后注,使这两条兴味线得以整合和完善。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贾宝玉和王熙凤的第一次梦境描写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其中的判词、曲词就蕴含着对几位女子未来命运的预示,当然也包含着对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预示。凤姐梦中听到秦可卿对她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哉言,也预兆了贾府他日的衰败,小说正是靠着这些伏笔构成悬念。作者预言了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们的归宿,却不告诉是如何达到这样的归宿,这就使读者悬想、关切。这梦中的伏笔又在现实描写中时时加以照应,不断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味。

第三,借助于梦境描写,作者得以不断地调整书中的情绪线,使之悲喜交错、张弛有致。

前面提到的《红楼梦》中的两条主线,无论是“木石前盟”的纠葛,还是荣宁二府的盛衰变迁,都属于悲剧色调。纵观大观园中众女儿的命运,悲剧是主要色调。在作者笔下,黛玉魂归、晴雯冤死、鸳鸯投环、金钏堕井、司棋殉情、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哪一件不撼人心魄、催人肝胆!但作者总不能让读者始终沉浸在忧伤之中,一方面他也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欢欣场面,使情节的发展悲喜交错;另一方面他又借助于梦境描写以理节情,以喜折悲,把震撼人心的悲剧化为“前世姻缘”“命中注定”,从而冲淡读者的哀伤情绪。例如在第116 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中,贾宝玉在梦中见黛玉“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辉煌的殿宇之中”,俨然已回到绛珠仙子的宝位,这是用富有神话色彩的梦幻世界冲折了人世间的悲剧气氛。有时,又借助于梦幻,使这种折悲之“喜”当场兑现。例如尤三姐自栽之后,紧接着就在柳湘莲的幻觉中“环佩叮当,尤三姐从外而入”,向柳湘莲泣道:“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原来这尤三姐只是“来自情天,去由情地”的一个人间过客而已。这显然是作者为这场悲剧硬加的一段“乐天”的尾巴。

(2)情节

即使在情节小说里,作家的着眼点也须时时位移到人物性格上来,因为所谓情节,正是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红楼梦》作者对近百个人物的思想性格作了不同程度的刻画,其中的主要人物个性还刻画得相当细腻而深刻,其目的,是使得情节有序化,让读者感到情节是顺着必然的秩序而互相衔接,当他们按照人物性格去测定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时,感到事态的发展是很自然寻常的。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填密性,不能只靠某个因果链条从外部维系,还要依赖人物的思想性格逻辑从内部制约。《红楼梦》作者描写梦境的第二重功利目的,是出于塑造和深化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从性格逻辑为情节发展寻找内因。具体说来,书中从三个方面显示了这种作用。

第一,通过梦境描写,发掘了人物的深层心理,揭示了人物性格中隐性的一面。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多属于由多侧面组成的圆形人物性格。(“圆形人物”为美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所提出。)在各性格侧面中,包含着主与从、显与隐、正与负的对立统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要人物的行动线和情感波动线,有时并非为其性格中显性的一面所控制,从已知的显露的性格特征中,很难找出有说服力的性格依据,它们实际上是被某些比较隐蔽的性格侧面控制着。这些隐性的侧面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相应的行为场,因而得不到显现,这就逼着作家把笔触伸向梦幻世界。在梦幻世界里,由于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他性格中隐性的一面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示。第56 回贾宝玉在梦中遇见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样形相的“宝玉”,而那个“宝玉”偏偏在睡梦中也见过贾宝玉,当那个“宝玉”被他家老爷叫走时,贾宝玉忍不住叫道:“宝玉快回来,快回来!”我认为这一笔并非如真假美猴王一样在玩“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游戏,而是在反映贾宝玉性格中相对隐秘的侧面——孤独。有人要问,贾宝玉怎么会孤独?他置身姊妹丛中,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有林黛玉这样的相知,有晴雯这样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丫头相伴,生活上又得到袭人麝月辈的百般体贴,在外

游玩又有蒋玉菡等挚友。其实,正是现实生活的这些表象掩盖了他性格中孤独、失落的一面,使这一性格侧面被压抑在深层意识之中。但是在梦境里,他摆脱了这群陪伴者,一个人闯进别人的安乐窝,去寻觅知音,只有在这时,他的孤独失落情绪才能从潜沉的意识底层浮上来,得以充分的表现。当读者从这一性格侧面去重新审视贾宝玉的种种行为,例如他追悼金钏、为晴雯作芙蓉诔,去袭人家寻访等等,就会感到是“最自然”“最寻常”的了。

第二,通过梦境描写,还可以使处于模糊状态的性格侧面得以清晰化,也可以使现实生活中已显现的性格特点得以强化。

例如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林黛玉所作的恶梦,与其说表现了她的孤僻、她的痴情,还不如说表现了她的清醒!她的冷峻!在梦中她将被继母作主远嫁姑苏,她惊出一身冷汗,窘急中求助于一向庇护她的外祖母,求助于两个舅母,可留在她们脸上的只有冷笑。她“深痛自己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的好,可见都是假的。”在梦境中,她看待周围的人是何等透彻!林黛玉是个清醒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的冷峻和清醒的性格侧面赖有梦境描写才显得如此鲜明豁亮,正因她的清醒,睿智,才能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葬花词》。俗话说:“梦是心头想”,通过文学家的艺术处理,梦境描写可以对人的思想意识起过滤作用,滤去杂质,使原本模糊的意识得以精纯化、明晰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抱着幻想,怀着憧憬,他们虽然意识到这种幻想和憧憬的虚妄,但往往不愿正视现实,因为他们更怕失去这种精神寄托,这是他们缺乏清醒意识的根源。相比之下,一进入梦境,这些幻想和憧憬一旦被戳穿,他们立刻变得警觉起来,有时,一个人的觉悟往往在梦境中,当他从梦中醒来时却又重新陷入迷惘。第120 回袭人梦见宝玉手里拿着一本册子揭着看,还对她说道:“你别错了主意,我是不认得你们的了。”袭人和宝玉有过云雨私情,然而这只是肉体上的结合,在灵魂上,却存在着隔膜,对这一点,袭人也意识到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不愿承认,也没有勇气承认,她始终幻想着能做上宝玉的妾,这种幻想成为她的“精神支柱”,但她总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她的“理想”受到一种潜在威胁,那就是她和宝玉“道不同”难成眷属。而在梦境中,这种潜在的隔膜由隐约变得清晰了,这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位花大姐离开贾府时的艰难和不情愿。另外,通过梦境描写,还可以使人物已显露出的性格特征得以强化。第六十九回尤二姐梦中和尤三姐的对话,可以说把这位“花为肌肪,雪做肚肠”的女性的懦弱与善良推到极至。

第三,通过梦境描写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新的窥探人物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得以从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一些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王熙凤是贾府中最为持强逞能的人,她在铁槛寺向老尼说的那句话:“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俨然是一副强悍的角色。然而从她在梦境中的心态来看,却暴露出外强而内荏的一面,她在梦中也见到了尤二姐来索命。因为在封建迷信笼罩下的社会里,她也不能不被轮回报应说法所困惑。如果仅从现实世界的表现来看,王熙凤应属于向心型性格,其性格核心是强悍,即所谓“脸酸心硬”,然而结合她梦幻世界中的行止来看,她应该属于黑格尔所说的对立型性格,即强悍和虚弱的对立统一。我以为,从后者来认识,才是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整体。

(3)实质

梦的本质是什么?弗洛伊德说,梦是人的愿望在一种歪曲形式下的满足。伏尔泰说,梦幻不是忠实的意象,它没有理性的作用,它是颠倒错乱的记忆。人的意识,常常被来自深层潜意识的干扰所改变,所以符合逻辑性、道德性和审美性的梦是罕见的。弗洛伊德和伏尔泰都强调了梦的非理性、非逻辑、歪曲形式和颠倒错乱的特点,而作为艺术品的小说恰恰需要理性和秩序,以杂乱无章为特点的梦境一步入艺术殿堂,必然受到艺术有序化的规范。荣格说:“梦是一种特殊而且奇怪的东西,而真正的艺术品需要的是各种主要心理因素的协调运动。”小说家要按照理性处理梦境,把人的梦幻纳入文学作品的整体构思,使之成为作品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把梦境镶嵌于理性化的因果链条之上,使之成为一个精美的链环,这是小说家的本事,但也是小说家的局限。这样描写梦境自然能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

也符合艺术真实,但却失去了心理真实。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梦是一种无意识的想象,梦不规则、

混乱、离奇、虚幻而非逻辑,把梦写成如此富有逻辑性本身就是不经无稽的,就是一种虚妄的描写。

普列汉诺夫有一句名言:“真正的悲剧是以历史必然性的观念作基础的。”决定宝黛之间爱情悲剧的只

能是社会原因,林黛玉的泪水是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孤苦弱女寄人篱下的情境使然。这和作者虚构出

的“以泪偿灌”有何关系?况且这段神话还来自一个与贾府素无关联的甄士隐的梦中!小说家只有把

梦境逻辑化、条理化,才能纳入情节轨道,他这样做正体现了小说家的素质:一切都服从于编织整体

故事框架的需要,这符合小说家们的考虑问题方式。元明清以来的中国小说戏剧中,很多作家运用梦

境描写创造喜剧或悲剧情境,他们都发现,在梦境中,可以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能更自由地抒发情感,能更从容地表现人物形象的深层心理,他们在构置故事情节时,都喜欢循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路子,这种思路的本身也是一种梦的逻辑化和条理化。但是,如果一个作者不能打破这种樊篱,只满足于将有关梦境的情节巧妙地焊接在自己所编故事的因果链条上,那他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小说作者,我认为,曹雪芹、高鹦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们闯出了这一樊篱,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将梦境描写推向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一那就是将梦幻描写的笔触伸入了人的潜意识,写出了处于无

意识状态下的梦幻。

值得提出的是,《红楼梦》作者在描写处于潜意识领域里的爱欲时,还能清晰地划出了情爱和

性爱的界限,体现在黛玉梦中的宝黛二人的情爱和体现在宝玉梦中的宝玉对可卿的性爱虽都是爱欲的

表现,但二者有质的区别。情爱自然也是建立在性欲基础之上,但它以男女双方精神上感情上的互相

吸引和追求心心相印为基本特征。它并非以单纯满足生理欲念为目的。当然,应该承认,在情爱中也

包含着性爱因素,但性爱却没有情爱中那种爱欲的升华。正如俄国学者基·瓦西列夫所说:“性欲赋予

爱情以巨大的内在力量,它是爱情愿望的潜意识动机。爱情愿望反过来则从规定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角

度指导着性冲动。它赋予人的行为以意识的坚定性,使性欲同人的审美、道德、社会本性的高级领域

结合成和谐的统一体。性欲以…被取消的方式?,蕴含在爱情的愿望之中。”(基·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3页)在黛玉梦中所表现的是一个深闺少女解脱了现实的精神羁绊和礼教枷索

之后发自肺腑的挚爱纯情,这种情爱,就是与“审美、道德、社会本性结合成统一体”,而且有着明确

的人生目的,有着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而表现出的意志的坚定性。在她身上,性欲似乎“被取消”了,

我们看到的只是纯真而高尚的感情世界。从梦境描写中透视主人公的性心理,能达到如此细腻、如此

逼肖的境地,这是一个心理学家素质的体现。当然作为一个小说家,并不妨碍他成为心理学家,而且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应该像手相学家熟悉人的指纹一样熟悉人的心理变化,哪怕是最微妙、最隐蔽的心理变化,包括性心理在内,否则他就无法准确把握描写尺度。但也应

该看到,小说家重在刻画人物典型性格,重在编织完美的故事,他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杂乱无序

的心理因素规则化、有序化、理性化,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心理真实,这正是一般小说家的狭隘,《红

楼梦》作者的过人处就在于超越了一般小说家的狭隘,能用心理学家的眼光审视主人公的性心理变化。曹雪芹、高鹊的难能可贵处在于,能在不破坏整体构思框架的前提下,大胆地按照心理真实、按照有

关梦的科学阐释来描写梦境,这是在艺术和科学的夹缝中运笔,要写得游刃有余,真是谈何容易!从

这段梦境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小说家才能的最大极限的发挥。

四、我的感知

《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按其与情节框架的关系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进入情节框架,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为弥纶故事、刻划人物形象服务;另一类游离于整体故事情节之外,看不出有多少结构学上的意义,当然其中某些梦幻描写文字对丰富人物性格多少能起些映照作用,但却起不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按梦幻与意识的关系来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序的、理性化和逻辑化了的梦境,作家写这类梦境完全是为编织故事的需要,或者为刻划人物而开辟的“第二宇宙”。这种梦人为加工的斧凿痕迹十分明显,它往往失去心理真实,只具有艺术真实;另一类则是凌乱的、无序的、非理性化的梦境,这类梦境描写文字保留着心理真实,是人物潜意识的真实反映,这些非理性化的梦境,有一些是人类某些生理本能欲望的反映,如性爱要求的反映。这类梦境可以经作者加工进入情节域,但

也有很多与整体故事框架不搭界。在保持非理性特点而又进入情节域的潜意识中,描写得最充分,最出色的是有关性爱本能的文字。因为《红楼梦》里存在着爱情主线,爱情上的矛盾纠葛占据着大量篇章,梦幻中出现的情爱描写文字实际上是现实世界情爱的引申和补充。有了梦幻中的描写文字、才使主人公的性心理描写达到如此深邃、如此完美的地步。

《红楼梦》中的梦幻描写,为当代作家描写梦幻世界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李笠翁在《李笠翁曲话》中说过:“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梦幻领域总为作家们所垂青,学习掌握这方面的艺术表现技巧仍然是作家们的努力目标。我所体会的最深的一点是,描写梦幻世界和描写现实世界存在着很大区别。描写现实世界,要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描写梦幻世界,则要处理好艺术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关系。《红楼梦》作者就成功地处理好了这两种关系。这是他们在艺术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种艺术作品一经完成之后便脱离了母体,成为一个客观的独立物。《玩偶之家》问世后,曾引起轩然大波,谁都知道这个剧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人们质问易卜生,他回答:“我只是在作诗!”研究了《红楼梦》的梦境描写之后我们某些人也会质问曹雪芹、高鹗另一类问题:为什么书中出现那么多违背潜意识规律的梦境描写,(实在说,他们保留如此多的潜意识痕迹已属不易)他们也可以说:“我们只在作小说。”他们首先是小说家,只能按小说家的旨意去构思,去抒写、把他们的人生经验揉进自己精心结撰的作品之中。

美国文艺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说过:“一个人自身存在和做事方式的稳定特征,是很难被自己注意到的。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很可能对我们称之为他的风格的东西感到不自在,因为他自己几乎看不见自己作品的这一方面。”曹雪芹和高鹦未见得意识到他们的作品在技巧运用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梦境描写艺术所达到的境界,但作为一个评论家却必须作这方面的探讨,因为他不能像一般读者那样仅仅满足于被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要弄清,这种魅力是怎么形成的?艺术家的职责是把艺术技巧消融在艺术作品里,而评论家的职责恰恰是将消融于作品中的艺术技巧再提炼出来。

五、小组活动趣事

关于这个研究课题的确定,有必要和大家提一下。起初,组内成员关于研究课题各自看法不同,分歧甚多。大半节课过去了仍没有定论,后大家谈到了“梦”的故事,大家兴趣颇高,自然而然想到些有趣的事儿:

一日,某君不辞辛苦的把舍友一一叫了起来,正当大家睡眼惺忪的爬起来准备起床时,该君却特别悍地钻进被子睡下了,见此大家也似乎明白了什么迅速取出手表一看——凌晨两点。好家伙!更为雷人的是,宿舍一人因害怕迟到,慌慌张张穿好衣服上班去了!众人叹曰:“梦无所不能,只可惜怕水,已有就会出事啊!”

某君酷爱说梦话,可谓化身亿万千,无“话”不成眠——

三国群英版:“笨蛋刘备,孔明已经是我的人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西游除妖版:“唐僧,老子辞职不干了!”

水浒英雄版:“宋江,都他妈自家兄弟,何必下此毒手!”

红楼情圣版:“黛玉,我要带你离开贾府远走高飞……”

梦是如此的有趣而富有奥妙,让我们小组最终确定了这一研究课题。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红楼梦与园林艺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作者:燕亚飞, 李东升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洛阳,471003 刊名: 现代园艺 英文刊名:MODERN HORTICULTURE 年,卷(期):2010(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条) 1.陈植园治注释 1988 2.曹雪芹;高鄂;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谊.LIU Yi浅析大观园中的园林艺术[期刊论文]-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2.段聚佳《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10(8) 3.邵锋.宁惠娟.贾培义.章茜茜.SHAO Feng.NING Hui-juan.JIA Pei-yi.ZHANG Qian-qian《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植物造景特色[期刊论文]-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 4.刘艳大观园的建筑意境美[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16) 5.胡晓明.HU Xiaoming大观园的文化旨意[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5) 6.林亦农大观园的美学价值[期刊论文]-理论界2009(5) 7.牛坚.NIU Jian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大观园三个主要院落的景物布局与人物[期刊论文]-河北林果研究 2005,20(4) 8.周虹冰.欧阳雪梅.ZHOU Hong-bing.OUYANG Xue-mei大观园的造园艺术解读[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4) 9.吕宣北京大观园的总体布局解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 10.陈永生.吴诗华.刘泉.CHEN Yong-sheng.WU Shi-hua.LIU Quan曹雪芹及其古典园林艺术杰作--大观园[期刊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 引证文献(1条) 1.段聚佳《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0(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c13822845.html,/Periodical_jiangxyy201001017.aspx

红楼梦简单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封建社会,爱情,衰败 正文: 《红楼梦》的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

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它不仅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且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其高度的写人艺术技巧更令人叹为观止。曹雪芹运用表现艺术的方法再现了人物精神风貌,创造性的运用二极背逆原理写人,注重圆形人物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一个个性格丰满,立体感强的人物。尤其在描写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三方面精雕细刻又十分真实自然;含义丰富能知微见著。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成为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刻划人物,而且是成群地塑造出来,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是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

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红楼梦》中的形象体系,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复杂庞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中各种人物的排列组合,又形成了几个对照性质的子系统。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性格为一系统,副册与又副册中的性格又是另外的系统。 每一个对照系统又有若干对照层次,每个层次的性格又形成对照,从而形成一个不可重复的、立体交叉的多层次结构。为组成这样一个结构,作者往往采取两种写法。一是突出性格的主要特征,如贾宝玉的“爱博而辛劳”,林黛玉由于对生活保持着清醒而产生的超负荷的悲哀,特征非常鲜明突出,以致成为一种“共名”,但这不是类型化的典型,不是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而是“渗透于思维和感觉、意志和情感、记忆和向往、语言和行动各个方面的个人特点”(傅继馥《古代小说艺术典型基本形态的演变》)“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他的思维和感觉是那样的敏锐和细腻,他的意志和情感是那样的坚韧和丰富,他的记忆和向往是那样的执着,他的语言和行为又是那样的乖僻,难怪使脂砚斋叹为观止。他说:“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创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为什么《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小说史略》如此说来着:“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这说明创新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将诗词赋予作品中、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来阐述该作品艺术手法的创新。 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最突出的是“白描”。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大量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却极少运用到心理描写。曹公就在这方面大大的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请看宝玉、黛玉的一次口角之后——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因你立刻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

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这一段心里对白将封建贵族公子、小姐的性格特征刻画的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红楼梦》所写不同于《水浒传》,粗人多,细人少,说话做事粗言村语、直来直去者多;《红楼梦》中是贵族之家,在主子中,识文认字的多,不识字的是极少数。因此,说话、做事拐弯抹角的,逗心计的,心里想的多,自然心理活动就多。尤其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男女主人公,恋爱的途程上,障碍多,曲折多,风波也多,宝钗和宝玉的“金玉”,就是制造摩擦的最突出的一个“尤物”。曹雪芹设计得很巧妙,“宝玉”、“金锁”不是在宝玉和黛玉手中,而是在宝玉和宝钗手中,于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就不断发生冲突,一提…金玉?,黛玉就像刀戳心窝子一样不痛快。其实,宝玉和黛玉始终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女受封建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心里话是不可能随便说出口的,因此就引起了多层次的猜忌和误会,上面所引这段话,就是彼此猜忌所引起的。二人心里所想是一样的,面对面反而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物性格上的一个特点。 又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段心理描写“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想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哪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厉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自己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曹公寥寥数语,

《红楼梦》知识点整理

《红楼梦》知识点整理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红楼梦》。 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

红楼梦艺术成就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它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等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它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红楼梦》对中国文化艺术集大成的丰姿,绝不限于文体和文学本身,各种姐妹艺术,包括戏剧、曲艺、绘画、书法、音乐、游戏,以及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服饰艺术、陈设艺术、编织艺术、风筝等手工艺术,至于茶文化、酒文化、果品、点心、菜肴、烹调等综合而成的饮食文化等,无不在书中有精妙卓绝的反映。举凡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与物质文明相伴而上升为某种文化形态、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事物,几乎都被博学多识、才艺绝伦的作家收入笔底、活现纸上,令后人赞叹不已。今天,“红楼文化”已伸展、渗入到各个文化艺术和生活领域,《红楼梦》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技巧和文化的结晶。 《红楼梦》在文坛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成熟。在艺术上,她不仅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美,而且可与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小说名著并列而无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同时代人早已发出了“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赞叹;脂砚斋等对这部小说艺术上的创新之点和独到之处不乏有价值的评点;戚蓼生在为之作序时以“一声两歌,一手两牍”,“注彼写此,目送手挥”等评论,很有见地地道出了小说神妙的艺术手腕。鲁迅在概括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时更说过,“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给予高度的评价。《红楼梦》的确是一座艺术的宝殿,气象万千,蔚为大观,无论是她的整体还是细部,都能引人入胜,开人心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探讨这部杰作的艺术经验、概括其艺术成就,成为红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热点,大致涉及到下述诸方面。一、从总体上看,《红楼梦》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她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浑然天成《红楼梦》是一部以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小说,但并非作家的自传实录。从生活到艺术,期间经过了极大的提炼、改造、增删、虚构,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小说虽则是为“闺阁昭传”、写儿女真情,却展开了极其广阔繁富的生活画面。从贵族世家、宫闱内廷、官衙寺庙,到市井闲人以至村野细民,一幅幅生活图景联缀交织、剪接生发,要耗费作家多少心血!历来对于《红楼梦》的“百科全书”之誉,不过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赞叹描摹生活的丰富精微;实际上艺术创作更有其特殊艰辛之处,一切都要经过作家感情的熔铸、心灵的孕育,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小说所呈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人文景观,无不灌注着作家的血泪辛酸、人生体验。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血泪凝成、苦心经营的书,读起来却如行云流水、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在细节描写中,有时候单是一个词的运用,就能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如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许多人陪同,先在潇湘馆黛玉的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后来贾母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刘姥姥接着贾母“这屋里窄”的话茬,说:“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威武”一词极普通,人人都熟悉,人人都会用的,可极少有人用来形容房子和家具,但刘姥姥用在这里却是用得再好不过,不但准确,而且传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刘姥姥的这番话,特别是用上“威武”这个词,是从贾母的一个“窄”字引出来的。刘姥姥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来的贫苦人家的老妇人,她对贾府里房屋家具的感受当然同贾母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两种身份,两种眼光,两种感受。“威武”一词用在这里,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深刻含义:其一,刘姥姥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没见过大世面的妇女,从来没有见过像贾府这样气派的房子和家具,因此在这些大家面前,自然地产生一种威压感。“威武”这个词,就最真实、最生动地表达了刘姥姥在此情景之下的独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就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就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与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

《红楼梦》的诗意空间 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

[讲坛]《红楼梦》的诗意空间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 来源:交大日新网作者:曾华秋刘垚摄影协会发布时间:2010-11-26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3822845.html,/html/news/kongmuhu/20101126/22307.html 本站讯(实习记者曾华秋记者刘垚报道)11月25日晚,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曹立波女士做客第25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以黛玉宝钗为中心”的讲座。 曹立波女士谈红学。 曹立波以《红楼梦》在小说艺术、成书类型、人物塑造、描写重心、小说结构、思想认识和对传统婚恋观的挑战等七个方面的突破为索引,简要概述了《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她说,《红楼梦》不仅实现了由线性到立体网状的结构上的转变,更从思想上打破了之前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好人绝对好人,坏人绝对坏人”的观念束缚,实现了小说在思想层面上的历史性转变。此外,曹立波还引用书中原文“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并据此认为《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肯定与歌颂女性的书籍,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讲坛现场座无虚席。 (图片来源摄影协会)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曹立波认为,曹雪芹把自己的诗论附加在了“黛钗”身上,因为原文有这样一句话:“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义。若要随人脚踩而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而红楼的诗境空间亦是以“怀金悼玉”为主旨的。怀金即指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而悼玉则是指黛玉“没有婚姻的爱情”。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却同样有着凄凉不幸的境遇,不可不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容貌的描写并非无中生有,究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书中两大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以西施和杨贵妃为原型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正是《红楼梦》对林黛玉面部容貌的诗意描写。在宝玉眼中,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在此句中,“病”就是“美”的化身,病得重意味着美得多;而在他人眼中,黛玉同样是“多病西施”,“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第65回——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裙钗)“……真合(自羡)压倒桃花”(第34回——黛玉题帕),因肺病及相思引起的发烧,在曹雪芹笔下便是“艳若桃花的病态美”,情到深处时,黛玉的桃花之美更是到达极致。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美则如梨花,丰润而淡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宝钗体态丰美,宛若杨贵妃。而在衣着打扮上,宝钗不

(完整版)《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一、真实的艺术 《红楼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些除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 盾的关系;围绕着宝、黛的爱情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浑然天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传统写法,他笔下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而且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览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线索贯串始终。但作者不是用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l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二、对比鲜明的世界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子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男子世界以男性统治者为中心,还包括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以及执行统治者使命的老妈子等人。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又存在着鲜明的对比。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形成的两股对峙势力:贾宝玉、林黛玉追求个性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但是,薛宝钗、贾探春、袭人等又不同于一般统治者,尽管她们在主观上站到了封建势力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典藏版

欢迎阅读精彩文章 请随时关注我们的最新文章欢迎阅读精彩文章 请随时关注我们的最新文章 2002年7月1日《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张世君) 主讲人简介张世君女,重庆市人,1951年11月22日生。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导师。 20世纪50年代初,她出生在重庆市中区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在嘉陵江边打赤脚,捞菜叶长大。贫困的家境养成了她吃苦耐劳,健全自由的天性。心中牢记母亲的口头禅“叫花子养儿——一辈不强二辈强”,奋发读书向上。靠着她哥哥打扑克牌赢来的书籍,从此有了书看,也与书结缘。当知青,当工人,当干部,当教师,什么职业都干了,最后觉得还是读书好。因此她在做了教授以后,鼓起勇气在45岁的时候去报考博士生,要给自己一个挑战。48岁穿上博士服,她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快乐和满足,圆了她一生的博士梦,从中追求到乐趣无价的报酬。 闻名遐迩的重庆火锅注定了出生在那里的她也具有一副麻辣烫的火锅品质。热情、豪爽、勤奋、勇敢、不怕挫折失败,充满顽强的生命力。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在重庆西南师大工作了10年,41岁南下广东。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她的品性都没有改变。如今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的她,多年追求上进的惯性,使她像磁针绕着磁极旋转一样不能停下来。她热爱教书,热爱写作,热爱创造的生命。至今已经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4部文学作品。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我们通常说文艺理论都讲的是时间艺术。那么本讲的是空间艺术,这个怎么理解呢?讲授人不否认作为文学叙事是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艺术中,空间叙事我们是关注不够,关注不多的,因此本讲座就专门来讲一讲《红楼梦》的空间叙事。 第一个大问题:园林门的叙事视角。《红楼梦》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园林建筑,大观园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了我国清代园林建筑的一个标志。讲授人就提出一个观点,《红楼梦》叙事的视

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

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 它打破了过去中国小说塑造人物模式化的格局,写出了人物性格多侧面‘复杂发展的特征。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任务形象塑造的笔力。比如第三回通过黛玉进贾府和与王熙凤初识的所见所闻,表现的凤姐的特殊地位;威势和雍容华贵。接着用它的明得体的言行,表现出她老于世故的性格特征。这无疑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和认识。 艺术特点:1·《红楼梦》善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发展故事,展示任务性格。比如,小说集中写了几次送葬。可卿之死,场面宏大,突出的展示了贾珍;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 特征。贾珍“恨不能代替秦氏之死”,悲恸万分,尽己所有为儿媳料理丧事,其暧昧端倪已露。凤姐协理宁国府首次显示出她的刚强好胜;泼辣才干。 2《红楼梦》还善于以典型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典型人物塑造,使人物和环境交相辉映,各得其趣。如探春所居秋爽斋中的陈设:大案;大鼎;大盘;宝砚等,显得大气;豪爽,与贵族小姐的娇羞;细腻不同,更加烘托出探春干练;精明;颇具男人气魄和胸怀的性格特征; 3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赞她不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无疑是人物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道白,既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凸显了人物性格。 4·《红楼梦》囊括万象的网状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作品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穿插起一个个人物和事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完整严谨。 5·作品语言纯熟;精美而极富表现力,能把景物人情世故惟妙惟肖地尽现于读者面前。如宝玉挨打,王夫人;袭人;宝钗;黛玉;贾母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身份地位。 6·《红楼梦》有着情浓意郁的诗的韵致。如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所创造的诗意美,构成了小说完美的艺术韵致。 7·独特而深沉的悲剧美,使作品更加具有感人的魅力。《红楼梦》则是一部描写理想爱情遭到毁灭的悲剧。尤三姐热烈地追求柳湘莲失败而自刎,不如愿,勿宁死,何等悲壮。宝黛的爱情是人世间美好理想的化身。那充满浓浓情谊的爱情发生、发展,不知激励鼓舞了多少追求至爱的人们。作者对宝黛爱情关系的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作品浓墨重彩的歌颂了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爱情,然而却被封建社会残酷地毁灭了。曹雪芹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增强了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楼梦》以十分饱满的创作艺术手法,成为古典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无论是多层次、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精深的创作艺术特色,启发着读者的认识,激动着读者的情感,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曹雪芹以其天才和真知灼见,创造了这部伟大的长篇鸿著,两百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写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叙事风格、艺术语言;《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的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揭示;《红楼梦》蕴涵的丰富寓意;《红楼梦》的神话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小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我们对古典小说所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很难指实,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现实和英雄传奇作品,由于讲说形式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在刻划环境和人物时,很小用静态描写的笔法,而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状物写景,刻划人物性格。在叙事观点上,古典小说很难用第一或第三的叙事人称来限定,使用的是一种模糊叙事的手法,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小说,而这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传达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讲求情节的奇险和完整,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也是古典小说的艺术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红楼梦》—即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内容简要以及写作主线。 一、《红楼梦》内容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悱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但总的概括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分骨肉”、“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写作主线: 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都有它的个性,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词语如“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学享受,但是你没有把握住《红楼梦》真正的精华。 鲁迅先生虽然非红学专家,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边就有一篇专讲《红楼梦》,他说《红楼梦》不是政治小说、历史小说,它是人情小说,“人情”两个字就抓住了《红楼梦》的精神中心,然后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艺术他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即伏结,而且他还评论说《红楼梦》续本的好坏是经符不符合原著的伏线为标准的,何为伏线?就是书一开头处处句句里边有埋伏,里边藏着东西,它表面上是一层意思,但一细想,它是指的后边。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一个《好了歌》,甄士隐做了注解它的第一句都是伏线,那里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其实是荣国府大观园的变迁,这里面每一个埋伏,指的是后面一个人,而这个伏线一直贯穿着全书。 在运用伏线上,曹雪芹在布局上也是别具匠心,我们可以想一想,进怡后院的外人,只有贾芸和刘姥姥,而这两个人物重要无比,她们除了进怡红院还都找过王熙凤。而在《红楼梦》的最后,贾芸和刘姥姥都分别去狱内探望宝玉和凤姐,刘姥姥还救了巧姐,这两个人物构成了《红楼梦》最重要的收场人物。 总的来说,《红楼梦》的布局结构是两截,前边54回写的是过除夕,祭宗祠、家庭的盛会、荣国府的那重排场,一过54回,笔墨马上变了,家庭主要是写小姐、少奶奶、后半扇真正占据艺术舞台的已经不是那些人了,是那些各层各级的大丫环、小丫环、无名的女儿前半扇你看到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最后也是为了反衬后边的。 通过以上对《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思想及写作伏线的了解,本文再就《经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