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考点知识梳理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知识梳理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知识梳理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整理

一、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基本线索:

(1)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屈辱(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抗争(地主、农民、

资产阶级等救亡图存)——现代化探索(器物—制度—思想)(2)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探索

半殖民地化

过程

鸦片战争1840到1842二次鸦片战争

1856到1860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到1895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到1901

《南京条约》等

开始《北京条约》等

继续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

大大

《辛丑条约》

完全

林则徐和魏源“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与农民阶级的探索“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实业救国”“进化论”与“戊戌维新”“扶清灭洋”与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探索与抗争

新民主主义

革命历程

五四运动 1919年中共成立1921年新三民主义与国

共合作1924-1927

国共内战

土地革命

国共合作与抗日

战争1931-1945

国共内战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开天辟地北伐战争农村包围城市

与红军长征

十四年抗战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

考点: (一)工业革命以来的中国和世界(19世纪中期)

(1)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B

A.根本原因:

世界: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完成,为扩大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全球扩张

中国:日趋衰落,闭关锁国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B.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摧残吸食者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有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2)《南京条约》内容C :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奴役中国的先例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即中国进出口货物应交纳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附件规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等)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主权破坏(领土、贸易、司法、关税)—→半殖民地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封建

②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矛盾—最主要)、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阶级矛盾) ③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④革命性质:民族民主革命 (反封建——民主革命 反侵略——民族革命)

⑤经济结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促进沿海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⑥社会思潮: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强国御侮

(3)影响 D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开始:2、农民阶级—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851年金田(广西)起义,太平天国爆发 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崛起,最终镇压太平天国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原因:根源(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直接原因(修约失败)、借口事件(英亚罗号;法马神甫)

(2)结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中国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条约内容和影响:B

A.1858年与英法俄美分别签《天津条约》: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 岸;允许外国人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 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法白银200万两。

B.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C.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中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背景C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背景: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内忧——太平天国的冲击

目的: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借法自强★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七分册思想潮流演进)

■代表人物:中央奕?、文祥和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筹办机构B: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奕?任总理大臣。它主管一切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等,并逐渐扩展到购置航船、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等,权力很大,它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

(2)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C

洋务运动范围很广,包括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具体进程:■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865年,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为增强军事实力,自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北洋水师、南海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北洋舰队。

■70年代后,为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能源、运输等方面困难,也为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提出“求富”主张,着手兴办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工业,推动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第一个民用企业。后洋务派陆续创办40余家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与军事工业相比,洋务派所办民用工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为培养外语和科技的洋务人才,洋务派还开办一批新式学堂: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广方言馆;积极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首批30名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

(3)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 C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只零星学习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大势:

政治: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日拓展,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范围内完全确立(英法美日德俄)经济: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普遍兴起(电机发明和运用,电力时代),资本主义从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归形成。

(1)甲午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

■原因:根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随着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直接:1894年,应朝鲜请求,清兵入朝助剿“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出兵朝鲜,挑起战争 ■战役:丰岛海战:1894年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向牙山清军攻击,挑起战争

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称为“甲午战争”。

黄海大东沟战役:邓世昌(致远号)林永升(经远号);日本海军控制黄海、渤海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 C :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但却索取“赎辽费”)

①民族危机: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租借地、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

进行资本输出(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 (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内容: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开放市场;

——帝国主义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扩大美在华利益,促成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局面) ②客观上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掀起各阶层爱国救亡运动高潮(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农民阶

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等陆续爆发)

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袁世凯专制独裁 复辟帝制

影响 C 7、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化论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1895~1898 9、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8、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1899-1901

10

、地主阶级:清末新政1901~1911 11、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共和革命思潮与辛亥革命1901~1911 12、二次革命1913和护国运动(1915-1916) 14、北洋军阀分裂1916(三大派系),中国又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13、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 1915开始

具体考点:

7、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化论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1895~1898

(1)背景: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表明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使中国富强。战后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2)进程:

A.公车上书: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

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B.《时务报》与《天演论》B:

《时务报》由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深受人们欢迎,风行还内外;

★《天演论》与进化论: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C.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与影响C

■德国抢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紧迫性。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也称“戊戌变法”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政治,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结局: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废■影响: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学,宣扬西方进化论、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有力冲击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将经济现代化推向政治现代化,变法失败也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看到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走上民主革命之途(辛亥革命背景之一)

8、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1899-1901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促成民族反抗意识高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蔓延开来,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9、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时间: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内容与影响C: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日本是获得赔款最多的国家)

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又一个极其严重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民族危机深重(辛亥革命背景之一)

10、地主阶级:清末新政1901~1911

(1)新政举措:从1901年至1905年,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2)影响B: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②1906年从改革官制入手,“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又称“皇族内阁”,

③“皇族内阁”严重违背宪政精神,清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目的完全暴露,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辛亥革命背景之一)

11、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共和革命思潮与辛亥革命1901~1911

(1)革命的准备:

①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②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C

★成立: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意义:A.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B.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C.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2)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起义军又控制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3)革命的成果:

①民国建立B: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②《临时约法》颁布B: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③清帝退位B: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4)革命的流产: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统治(或帝制),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②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移风易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男子服饰从清代长袍马褂转变为西服和中山装)、改称谓(以官职、先生、某君等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废跪拜(代之以脱帽、鞠躬、握手等新礼俗)、禁缠足、倡女权(在新学制里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等方面,促成社会广泛而深刻变革,是平等意识和女权进步的体现;

★局限性: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刺激和深刻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1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二次革命:

根本原因: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导火线):刺宋案:1913年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时间和结果:1913年李烈钧(江西)宣布举兵讨袁。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2)护国运动:

原因: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1915年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时间与结果:1915年,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旗帜。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但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之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3、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B

●原因:民国初年帝制复辟、军阀混战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

底批判中国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

●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破除陈腐的封建意识,自觉更新思想观念。《青年杂志》从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旗帜)C: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反对专制独裁,破除盲从和迷信

●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

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

教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范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宣传内容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

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又发表《我的马克思注意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

了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C

①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鼓舞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奠定基础;

②(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崭新思想武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理论的准备。

③但也存在着忽视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偏激,有简单化和绝对化倾向。

第七分册重要专题: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推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

(1)思想潮流演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现代化第一步;西学新知传播)(甲午战争后)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戊戌变法;崭新世界观和历史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三民主义、共和革命思潮辛亥革命(帝制到民国)

(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新式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制的确定、留学大潮的涌动

(3)科技与文化发展:科技(詹天佑京张铁路、冯如飞机等)文化(西书翻译:商务印书馆等;报刊:申报等)(4)社会生活的变迁:新式交通(火车、轮船、汽车等)通讯工具(电话、电报)的进入;民间社团(强学会)(5)史学的转型:20世纪初社会转型梁启超新史学(进化论史观;为国民写史,写全国国民历史)(6)近代上海变迁:政治:近代上海开埠;★租界市政C(工部局)和华界市政(城厢内外自治公所)经济B:外贸导向型经济民族工业的创建

城市建设:近代道路系统(马路、柏油路)、照明系统(路灯)城市供水系统(自来水等)

(三)一战以及一战以后的中国(1914~1936.10)

世界大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后,亚非拉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但帝国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导致“一战”爆发。

“一战”期间,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推动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局势: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5、五四运动 B 1919.5.4

(1)背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中国代表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导火线)

(2)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天安门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结果: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罢免亲日派官员,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3)历史意义C:

●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舞台,显示伟大力量;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6、中共成立 C 1921.7.23

(1)时间: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先后在上海法租界和浙江嘉兴举行,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

(2)内容:确定党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7、中共二大意义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1)时间: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召开(2)内容: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即反帝反封建)(3)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18、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 B 1923年广州

同意中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新三民主义与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背景:中共及孙中山的革命实践认识与教训

(2)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B

●新三民主义:以反帝反封建主义为主要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

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主要成就: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

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4)结果:失败——1927年,蒋介石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汪精卫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

大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开始1927~1937

中共开始走上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 B

●南昌起义B: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是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权的开始

(八一建军节)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建立B:1927.9.9 毛泽东发动湘赣

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

命具有转折意义新起点。

●井冈山根据地壮大C:1928年朱德、陈毅率余部来到井冈山,

与毛泽东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次会师

壮大井冈山根据地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为各地起

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榜样,走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A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

立,毛泽东任主席

国共围剿与反围剿

23、红军长征(1934-1936)

●开始: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反围剿失败,1934.10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和内容B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错误路线,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在人类战争史上写下传奇篇章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世界大势:

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寻求解困之道,美国罗斯福新政,开

创了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但德意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内专制独裁,对外

侵略扩张,试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并结成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最终挑起二战

中国局势: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使1840年以来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完成,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2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9.18~1945.8.15

(1)中国抗战爆发:

●爆发:1931年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路炸毁,诬称东北军所为,突然袭击东北军。结果:中国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全面爆发: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2)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初步建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背景:A.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爆发

B.1935年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民族救亡运动高潮:1935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标志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

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国共十年内战结束,走向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正式建立——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3)中国抗战过程:

●正面战场(国民党):四次大会战

①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结果上海沦陷—抗战期间中日两国间

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日军三月个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时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屠杀者达30万人以上;

②1937年9月,在国民政府组织的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

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中共和八路军威望

③1938年3月,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

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④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日军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共产党):

①百团大战:1940年,为粉碎日军对根据地扫荡,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起百团大战,对华北地区的日

伪军展开大规模反击战打击日军侵略气焰、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

②中共七大B: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新党章规定:“中共以马列主

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指针。”选出以毛泽东为首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B

历时半年,沉重打击日军,打通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配合盟军,为其在太平洋战场胜利做出贡献

●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中国十四年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意义C

①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打败日本法西斯,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弘扬民族精神,空前团结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③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光复日

25、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10.1

(1)战前: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与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2)过程:

●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防御: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展开重点进攻

●战略进攻B:1947年, 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揭开战略进攻序幕●战略决战 C——辽沈(最早,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规模最大,以徐州为中心,解放长江以北中原和华东)

平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胜利C——渡江(长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结束;5月27日,上海解放

四、二战及二战后的中国——第六分册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第六课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初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的口号,创为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1、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1300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从此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机关报《中外纪闻》。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4、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戊戍变法失败原因:1.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难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的中华名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者制造舆论 三.反侵略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失败原因:(1)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2)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弱 2教训:(1)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的胜利要在科技方面奋起直追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1意义:(1)太平天国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者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2)太平天国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3)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4)太平天国战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解放中,太平天国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得一次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大学近代史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1949 2.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四个重要选择。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②选择了中国共产党③选择 了社会主义④选择了改革开放 3.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一)资本-帝国主义的本性 使然(二)资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体系的需要(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与衰落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机遇 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鸦片和大炮打开了,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道路与鸦片战争后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4.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帝国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和民主革命 的任务(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只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想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6.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中心内容:《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 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中国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7.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打击清王朝统治。2、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 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对国家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4.打击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知识点 选择题必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知识点 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A)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A、1840 B、1911 C、1919 D、1949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D )国家。 A、殖民地 B、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半殖民地半封建 3、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其中有(B)。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段祺瑞 4、(B)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魏源 B、林则徐 C、严复 D、孙中山 5、(C)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 A、林则徐 B、徐继畲 C、魏源 D、冯桂芬 6、《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 B、徐继畲 C、冯桂芬 D、郑观应 7《天演论》的译者是(D)。 A、魏源 B、冯桂芬 C、郑观应 D、严复 8、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 C ) A、北伐的失败 B、天京事变 C、天京陷落 D、洪秀全逝世 9、《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C)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 D、平均地权 10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B) A、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D、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11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C) 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学习西方文明 12《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C) 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 B、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C、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 13、洋务派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是:(D) A、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B、认为富国强兵就可以改变一切 C、其大多数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 D、他们本身是封建大官僚大地主 14、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根本原因是:(A) A、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B、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没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制度 D、西方列强极力阻碍破坏 15、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A) A、开始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 B、初次实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D、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16、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直接目的是:(B) A、发展民族工商业 B、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自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节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第二章 第一节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二节 1.洋务派部分成员: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2.洋务派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3.洋务事业: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近代史纲要_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6、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7、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球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8、简述反侵略斗争失败及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是根本原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选择题: 1、1851年的金田起义是太平运动的起点;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1864年7月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所建立的理想社会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3、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洋务运动的性质是“自救”活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维新变法最早开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著作;当时影响最大的学会是强学会、南学会和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等。 5、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写的《劝学篇》。 简述题: 1、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二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恶果,使得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了;前者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简述太平天国的纲领文件。 太平天国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此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为涉及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来源:摄图网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个人整理精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