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教材内容解析-教材解析数学必修五

必修5教材内容解析-教材解析数学必修五
必修5教材内容解析-教材解析数学必修五

必修5教材内容解析:教材解析数学必修五

必修五概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必修五整体分析

(一)必修五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

1. 必修模块间的勾连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全套必修教材的内容。

从纵向看,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为现代诗鉴赏、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

侧重训练记叙文。

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和演讲辞,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

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上下工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先进行横向比较。全套必修教材第一单元的排列内容分别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各种文学类型均有专项设置,可见编者的用心。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都成了诗的舞台,打破之前内容上脱

节与割裂的现状,从文学史的角度展现诗歌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南北朝之前的诗歌到唐诗到宋词,让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

全套必修教材第四单元是各种应用文体的呈现。从新闻和报告文学起笔,接着是演讲词、科普文章,还包括了人物传记、自然科学小论文等,从各角度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梳理探究部分呈现出两条线索。一条是语言,从必修一的汉字、对联,到必修二的成语、修辞,必修三的交际语言运用,再到必修四的逻辑与语文学习,最后落脚在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句式及翻译。一条是文化,从流行文化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必修三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必修四走进文学大师及影视文化,最后以古代文化常识作结,一路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文化景观。

名著导读中的十本书包罗万象,如座座山峰,呼唤着学子的攀登。

由此可见,从必修一至必修五,编者力图做到基础性与多样性、立体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作为使用这套教材的授课者,如能进行系统研读和整体把握,对教学会大有裨益。

2. 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

下面具体谈谈本册书与前四册书的联系。

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同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通过人物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悲剧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通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爱情悲剧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从内容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阅读和思维的层进。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学习背景梳理如下:在必修一的古代记叙散文中,首先展示了古代文字的简洁之美,提供了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高中阶段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必修二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入手,展示古人从自然之美中生发的情感情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必修

三以古代议论性散文展示逻辑之美,提供对文言进行质疑与探究的钥匙;必修四是古代人物传记,对人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基础上,必修五展示了抽象的情感之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梳理文章层次,深入、立体地评价人或事,才能以披文入情的综合方法进行深层面的阅读。

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本单元的学习基础其实是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各门类阅读材料:从写人记事及写景状物散文中学习查阅资料、归类分析、交流讨论、综合探究;从小说中学习欣赏形象和品味语言;从戏剧中学会体味情感、矛盾冲突及个性化语言;从诗歌中领略情趣及思想旨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打开思路,探讨专题和细节,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尔后调动个人阅读体验,尝试对文本进行分析评说。本单元适合学以致用,可用学过的课文及个人作文为材料进行实践练习,不宜过长,言之有物的片段即可。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教材中的特殊部分,由于对这类篇目的长期忽视,在进入本单元之前,有必要对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新闻和报告文学、演讲词、科普文章加以梳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式是抓主旨,明观点,理结构,知方法;训练方法则有搜集资料、写调查报告、大事记、写读书报告、比较阅读、学会解说、变换角度写作等。《中国建筑的特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类比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作为生物的社会》将科普文章写得生动可感,充满趣味;《宇宙的未来》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幽默的语言风格会引发学生批判、质疑、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

统观必修五的四个单元,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建构各类文体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达到咀嚼、梳理、反思、提高的程度。

3. 认清必修五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衔接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建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以小说单元为例,本册读本《珍贵的尘土》设置了三个对应单元: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认识。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类文本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助于感知文体特征,将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在具体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完全可以打通使用,还应鼓励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二)必修五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建构各类文体的知识体系

必修五涉及到中外小说、古代抒情散文、文艺评论和随笔、自然科学小论文四类文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整体建构的意识,引领学生将从必修教材中获得的知识梳理成网络体系。

2. 必修五为必修到选修过渡打下基础

必修五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必修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另一方面又要将必修教材中学过的方法进行存储,以便迁移至选修教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必修教材四个模块的学习,已经对高中阶段的知识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各类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缺少的是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模块的学习重点,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绘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这既是对必修教材的学习进行梳理总结,也为选修教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难点在于启发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课时安排建议( 34 课时):

第一单元9 课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 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2 课时

《边城》3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1 课时第二单元11 课时

《归去来兮辞》(并序) 2 课时

《滕王阁序》3 课时

《逍遥游》2 课时

《陈情表》2 课时

梳理探究板块文言词语和句式与古代文化常识1 课时表达交流板块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1 课时

第三单元9 课时

《咬文嚼字》3 课时

《说木叶》3 课时

《谈中国诗》2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中的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1 课时第四单元5 课时

《中国建筑的特征》2 课时

《作为生物的社会》1 课时

《宇宙的未来》1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中的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1 课时二、课文分析与教学

(一)课文内容分析

1. 第一单元

在第三册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本单元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风格特点多样。选文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反映社会现实;《边城》讴歌乡村生活的质朴、纯真,重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

2. 第二单元

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引领读者进入新的境界。《陈情表》以婉曲之笔抒感人之情,读之令人下泪。

3. 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4. 第四单元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所选文章内涵丰富,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观点新颖,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理趣情趣兼具,体现了科普作家敏锐的思维和多样的语言风格,可读性很强。

(二)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

从学习背景来看,学生对于四个单元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文言文单元,学生有了整体的印象,但缺乏梳理归纳;对于第一单元的小说和第四单元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学生均是第

二次接触,对其文体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相对陌生。总的来说,主要的认知问题在于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较为片面,难以做到打通融合。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归类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及体悟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加品味。

对于抒情性比较强的文字,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应在慢读的基础上先画出抒情句,以此为线索大致探究内容,再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对于线索明晰的说理议论文字,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应从层次结构入手,理清思路,把握大意,再思考文后问题,或边读边找出文章的论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

对于学术随笔类文章,如《说木叶》或《谈中国诗》,应先通读一遍,不懂处暂且放过,做

到整体上大致了解,其次再细读、慢读,理清思路。

对于诗歌类文字,则可用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所倡导的再创造式欣赏法:或把浓缩的东西化开,谓之泡;或寻情思韵味,谓之找;或走入语言境界,谓之进;或以个人经验补充与阐发,谓之猜;或在不连贯处加以填充,谓之补。以此五字为指导,联系个人阅读经验,会对诗歌理解有很大帮助。

对于科普类文字,如《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作者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表述,将纷繁复杂的科学事件叙述得简明清晰。阅读时,除了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注意作者在叙事的衔接和说明的准确方面所表现出的语言功力。

以上是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归类,其实,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读出自己。正如歌德在《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一文中所言: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窄狭。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所以,总的来说,阅读的规律是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再找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联系实际做深入理解。如同意文中观点,可以找出个例来证明它;如果不同意,也可以找出理由反驳。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2. 对课后问题的设置进行归类

在对教材和读本的打通阅读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后问题设置的不同类型,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启发。例如,有些问题可以这样归类:

( 1 )对比类。如在《归去来兮辞》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与庾信的《小园赋》中的田园相比,本篇的归隐之情有何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追索作者的情感,庾信的那种身世之感、亡国之恨、对于个人屈节的自责相互缠绕凝成的浓悲之情就一下子出来了,而陶渊明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喜悦、平静、明澈的情感也更显露无遗。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对比题都给了我们阅读文本的两个角度,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 2 )归纳类。如在学完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吴组缃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然后设计这样一道题:在你读过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分别体现了本文中所说的哪些规律?这样的问题不正是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的最好范例吗?而且我们还可以由此扩展开去,现代小说的发展规律会有哪些不同呢?

( 3 )引申类。在学完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后,拓展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并设置问题:试看《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之意境,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打通了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理解与欣赏,其实也是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路。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关于课后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挖掘。

3. 任务驱动与变易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本模块学习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填写任务单,理清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如对《咬文嚼字》文章的梳理首先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

材料观点

1郭沫若改台词炼字的重要性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话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3李广射虎的描写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4推敲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6《惠山烹小龙团》例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柳腰桃面等套语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其次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请学生思考以上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并说明理由。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梳理文章结构,既清晰又有效。还可以将这种方式运用于学生的写作中,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设计一两个任务单,并给出答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精读课文,梳理文字,模仿课文写作,有利于读写水平的双向提高。

变易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建构行为,教师的责任是设计并建构有助于辨识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学习经验。良好的课堂教学,处理学习内容时会出现恰当的变易图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切入点,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学生不明白第一段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教师就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提出本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节选部分的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脱节,如果文本从第二段开始效果会怎样。

全文第一段的作用情节人物性格(林冲)结论

保留第一段(不变)本段详细交待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帮助李小二乐于助人,济危救贫(善)与李小二你来我往地过上了平静的日子逆来顺受,随遇而安(顺)第一段的保留与否,对于情节的连贯、人物性格的立体丰满,都会有重要影响。而如此善良、随遇而安的林冲都会被逼上梁山,更能突出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取消第一段(变)

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林冲这一方面的性格将无法体现

下文情节的突变缺少铺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要点解析: 小数乘整数:知识点——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例1) 小数乘小数:知识点——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2)——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关系。(例3)——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关系(例4)——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例5)——需要求近似数的实际问题,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例6)——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小数四则运算顺序(例7)——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简便计算。(例8) 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小数乘法有技巧,按照整数计算好,因数小数有几位,积就要有几位别忘掉,积的末尾出现0,去掉化简最重要。 三、小数乘法的教学目标: 1、能探索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3、能说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4、熟练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法,正确计算。 5、掌握取积近似数的方法。 6、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7、能说出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8、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9、能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11、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 2、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进行笔算。 3、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4、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5、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难点: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2、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3、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4、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六、重点强调:

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一.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 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 2 a b +称为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 2.几何平均数 a 、 b 的几何平均数 二基本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 若0a >,0b >,则a b +≥,即 2 a b +≥2.基本不等式适用的条件 一正:两个数都是正数 二定: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 4 s 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 三相等:必须有等号成立的条件 注:当题目中没有明显的定值时,要会凑定值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22 2,a b ab a b R +≥∈ (2)()22 ,2 a b ab a b R +≤∈ (3)()20,02a b ab a b +??≤>> ??? (4)()222,22a b a b a b R ++??≥∈ ??? . 三.跟踪训练 1.下列各函数中,最小值为2的是 ( ) A .1y x x =+ B .1sin sin y x x =+,(0,)2x π∈ C .2 y = D .1y x =+ 2.当02x π <<时,函数21cos 28sin ()sin 2x x f x x ++=的最小值是( )。

A. 1 B. 2 C. 4 D. 3.x >0,当x 取什么值,x +1x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4.用20cm长的铁丝折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应该怎样折? 5.一段长为3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花园,墙长18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6.设0,0x y >>且21x y +=,求11x y +的最小值是多少? 7.设矩形ABCD(AB>AD)的周长是24,把?ABC沿AC向?ADC折叠,AB折过去后交CD与点P,设AB=x ,求?ADP的面积最大值及相应x 的值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中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代数证明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与几何背景中得到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数学有用”的理念。同时,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本节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对不等关系的一般性质和不等式的求解证明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我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一般、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本课为新授课,积极践行新课程“数学有用”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师生共同探究基本不等式; (2)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 会简单运用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不等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2) 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全册完整版)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其中R 为AB 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 222 222222 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a b c C ab ?+-=?? +-? = ?? ?+-=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3、三角形面积公式:

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A B C C A B ππ++=?=-+ 222 C A B π+? =- 222()C A B π?=-+. 5、一个常用结论: 在ABC ?中,sin sin ;a b A B A B >?>?> 若sin 2sin 2,.2 A B A B A B π ==+=则或特别注意,在三角函数中, sin sin A B A B >?>不成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n a 与n S 之间的关系: 1 1,(1),(2). n n n S n a S S n -=?=?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⑶通项公式:1(1)()n m a a n d a n m d =+-=+- 或(n a pn q p q =+、是常数). ⑷前n 项和公式: ()() 11122 n n n n n a a S na d -+=+ = ⑸常用性质: ①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q p n m a a a a +=+;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2m k m k k a a a ++,仍组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比数列 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整理【经典最全版】

《必修五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正弦定理推论:①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 径) ②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③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A b B a A b B c C c C === ④::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⑤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 2、解三角形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各个角即他们所对的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c b a 和三个内角),,(C B A .在三角形中,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3、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解的情况 图 形 关 系 式 解 的 个 数 A 为 锐 角 ①sin a b A = ②a b ≥ 一 解

sin b A a b << 两 解 sin a b A < 无 解 A 为钝角或直角 b a > 一 解 b a ≤ 无 解 4、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2111sin sin sin 2224()()()()2sin sin sin 2 ABC abc S bc A ac B ab C R r p p a p b p c a b c R A B C ==== =---=++= 1.1.2 余弦定理 5、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ca B =+-,2222cos c a b ab C =+-. 余弦定理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 +-=,222 cos 2a b c C ab +-= 6、不常用的三角函数值 15° 75° 105° 165°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第一章 三角函数 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R A B C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二.余弦定理: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bc A ac B ab C ?= == 第二章 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d m n a a m n ?-+= 3.求和公式:()()d n n n n a a a S n n 2 1211-+=+=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1.定义: )0(1 ≠=+q q a a n 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 1-?=或q a a m n m n -?= 3.求和公式: )(1q ,1==na S n )(1q 11)1(11≠--=--=q q a a q q a S n n n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 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 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 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2)若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相乘构成的新数列求和,采用(错位相减法). 过程:乘公比再两式错位相减 (3)若数列的通项可拆成两项之差,通过正负相消后剩有限项再求和的方法为(拆项相消法). 常见的拆项公式:11 1)1(1. 1+-=+n n n n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11(1)(1.2k n n k k n n +-=+)121121(21)12)(12(1.3+--=+-n n n n ] ) 2)(1(1 )1(1[21)2)(1(1. 4++-+=++n n n n n n n ) 1(1 n 1 . 5n n n -+=++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的值;会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精 神,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1) 1682,1758,1834,1910,1986,() (2) 1,4,7,10,(),16 (3) 2, 0, -2, -4, -6,() 问题1: 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定义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 1, 3, 5, 7, 9, 2, 4, 6, 8, 10 (2) 5,5,5,5,5,5 (3) x,3x,5x,7x,9x 问题2 思考: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 2 ,( ) , 4 (2)-12,( ) ,0 ( 3 ) a,( ),b 等差中项定义:, 若A是a与b的等差中项则A= 问题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n a的首项是1a,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n a

二、自主探究 如果等差数列{}n a 只知道首项1a ,公差d ,那么这个数列的其他项如何表示? }1() 21,a a d =+个 }}1()2()32112,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 2()432113,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 }}3()1()1()2()12311(1)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d d a n d ----=+=++=+++=???=+++???+=+-647486447448个个个个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变式训练:(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例2 在等差数列{ n a }中,已知5a =10, 12a =31,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变式训练: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4a =10, 7a =19,求1a 和d.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q pn a n +=,其中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2. 在等差数列{}n a 中, 若 65=a 158=a 求14a 3.三个数成等差,其和为15,首尾两项之积为9,求此数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9 1、2、3、4,5 学情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5试题及详细答案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等差数列3,7,11,…中,第5项为( ). A .15 B .18 C .19 D .23 2.数列{a n }中,如果n a =3n (n =1,2,3,…) ,那么这个数列是( ). A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C .首项为3的等比数列 D .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3.等差数列{a n }中,a 2+a 6=8,a 3+a 4=3,那么它的公差是( ). A .4 B .5 C .6 D .7 4.△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C =60°,则c 的值等于( ). A .5 B .13 C .13 D .37 5.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1(n ∈N +),那么a 4的值为( ). A .4 B .8 C .15 D .31 6.△ABC 中,如果A a tan =B b tan =C c tan ,那么△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7.如果a >b >0,t >0,设M =b a ,N =t b t a ++,那么(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大小关系随t 的变化而变化 8.如果{a n }为递增数列,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为( ). A .a n =-2n +3 B .a n =-n 2-3n +1 C .a n = n 21 D .a n =1+log 2 n 9.如果a <b <0,那么( ).

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电子课本(人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5_教材电子课本(人教 版).pdf 篇一: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电子课本1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和表示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2 函数及其表示 1.2.1 函数的概念 1.2.2 函数的表示法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 单调性和最大(小)值 1.3.2 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2.1 指数函数 2.1.1 指数和指数幂的运算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2 对数函数

2.2.1 对数和对数运算(一) 2.2.1 对数和对数运算(二)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使用 3.1 函数和方程 3.1.1 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 函数模型及其使用1 2 3 4 5 篇二: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目录 必修一、二、四、五章节内容 必修一必修四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概念第一章三角函数1.1 集合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函数及其表示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使用 3.1 函数和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使用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使用举例第二章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方法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 项和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3.2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及其解法3.4 基本不等式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5 函数y=Asin(?x+?)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使用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使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和差的正弦、余弦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间的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和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和距离公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负数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含义刚好相反的两种数量。如,向左边运动的路程与向右边运动的路程,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人数的增加与减少……怎样区分两种含义相反的数量?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含义相反的另一种数量。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像上述那些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他们能够接受用正、负数区分具有相反含义数量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需要与条件。 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例 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初步接触负数,初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了解有关负数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进一步感受负数的含义。练习一配合四道例题的教学,既有分别与各道例题配套的练习题,也有综合应用四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题。 (一)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知识 本单元教学负数知识的重点是它的含义,认识负数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1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气温,例2选择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逐步教学负数的知识。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自主体会负数的含义,初步形成负数的概念。 1. 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引导学生首先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我国的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温度,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负数。教材编写了三个教学环节,先是营造一种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等;最后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巩固例1所教学的知识。 教材用图画呈现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某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0度,三亚的最低气温是零上20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0度。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温度,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一个刚好0度,一个在零度以上,一个在零度以下,而且三亚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意义的20度。怎样用数学方法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怎样让人一目了然地区分两个不同的20度,而不致于混淆?这就是首次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浓厚氛围,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理)数学必修五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必修5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⑤授课时为80课时,对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