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等。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如何采取多种形式,清除思想障碍,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从而自觉关心改革,理解、支持和积极投身改革,增强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事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从目前这种状态向规范的四种经济组织形式归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内部改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涉及到事业单位以及与之相关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格局,因此,改革的难度极大。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的地区,很多利益集团,都是通过事业单位这一形式,来分财政的一杯羹。因此,要使他们脱离政府的扶持,直接在市场中自求生存,阻力很大。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观念转变的困难

事业单位改革,是市场化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过程,是政府部门的一场“自我革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2、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

人事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中之难。这些困难可以归纳为:

一是人员安置分流的困难。这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在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地区,如何安置下岗职工以及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公平待遇的矛盾问题等都是改革的难点。

二是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政治、技术待遇问题。

三是领导干部的任免问题。

四是一般职工的任免管理问题。

3、职能体制改革的困难

首先,是每个事业单位的定位困难。如一些属于城市经营的事业单位,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早就成为企业,而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差的地区,甚至还有全额拨款的。

其次,是每个单位内部的职能改革问题。即使在一个单位内部,每个部门所履行的职能的公共性差别很大,如果职能划分不清,就可能影响改革的方向。

4、分配制度的困难。分配制度,是各利益关系调整的集中反映,也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在分配制度问题上,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事业单位分配的基本原则问题。

二是事业单位分配权问题。

三是事业单位个人分配制度的建立问题。

四是事业单位个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制度创新:对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难点的政策建议

上述四大类困难中,最突出的是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的

困难。解决好这两大制度的创新,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体制创新

通过体制创新,解决政、事、企的分离问题,确保事业单位向国际通行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归位。

1、建立规范的法人确认制度。

2、取消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要机构独立设置,编制独立核定,编制独立,财务独立,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

3、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联动机制。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要建立起规范的分设制度,进行清理。

(二)产权制度创新

1、国有产权多种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如下几种形式:

(1)国有财产。

(2)国有资金。

(3)国有股权。

(4)国有债权。

(5)其他形式。

2、多元化的投资制度

改革后,除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外,其它各类事业单位都可以由社会力量兴办。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鼓励多元化投资的制度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1)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

(2)畅通的投资制度。

(三)人事制度创新

1、取消事业单位身份制度和劳动关系制度

2、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员工聘用制度,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

一是单位的自主用人制度。

二是员工与单位建立合同化的劳动制度。

三是员工的自主择业制度。

四是竞争上岗的内部用人制度。

3、建立新型的领导干部任免制度

4、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5、建立柔性用人制度

柔性用人机制,即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变现有单一的固定用人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各事业单位较好地利用“外脑”,来发展各项事业。

6、建立解聘辞聘制度

7、建立聘用人员考核制度

8、建立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9、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四)分配制度创新

1、建立健全适应于事业单位发展的分配政策体系。

2、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自主分配制度

3、积极探索内部分配制度的创新

4、积极探索个人分配方式的制度创新,实现个人收入的多元化

进行个人分配方式的制度创新,打破以工资为主体的单一性收入制度,实行各种和员工绩效直接挂钩的多种分配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当然,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要制度创新的内容很多,如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财政对事业单位拨款方式、专业

技术职称的评定制度等,都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在各地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制度创新,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科学总结经验,全面借鉴国际惯例,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制度体系,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向国际通行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转型,使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新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等。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如何采取多种形式,清除思想障碍,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从而自觉关心改革,理解、支持和积极投身改革,增强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事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从目前这种状态向规范的四种经济组织形式归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内部改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涉及到事业单位以及与之相关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格局,因此,改革的难度极大。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的地区,很多利益集团,都是通过事业单位这一形式,来分财政的一杯羹。因此,要使他们脱离政府的扶持,直接在市场中自求生存,阻力很大。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观念转变的困难 事业单位改革,是市场化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过程,是政府部门的一场“自我革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2、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 人事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中之难。这些困难可以归纳为: 一是人员安置分流的困难。这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在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地区,如何安置下岗职工以及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公平待遇的矛盾问题等都是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原则和总体思路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原则和总体思路 基本任务: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 主要任务: 按照先清理规范、后分类改革的顺序,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进行重新规范,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和管理。在清理工作中,要采取“撤销、合并、转企”的方法,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现有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其中,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列入“转行政”名单,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将行政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与相关单位进行职能整合或机构合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确定类别后及时转为企业;经过相应调整后才能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确定类别后先列入转企名单,待条件成熟后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后原则上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同时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分为三大类:一是从事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为公益一类;二是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为公益二类;三是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为公益三类。市县两级2009年12月底前完成清理规范工作;2010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机构分类工作;2010年底前,落实财政配套政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工作。 必要性: 市事业单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的专业人员敬业努力,弥补了行政管理的缺陷,支持了公共事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该看到,管理不到位、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体思路: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三类,一是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归到行政单位;二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应完全走向市场,走企业道路;三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 原则: 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

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论文: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定位与改革的 思考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它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事业单位的会计其地位如何,如何推进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本文就是围绕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及会计工作的改革进行探讨的。 关键词:会计事业单位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属性及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并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其范围涵盖广泛,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科学文化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从经济类型来看则主要有公办、民办、中外合办等事业单位。如何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加以定位,关涉到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目标和原则,也关系到其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放诸多方面。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使会计面临的大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拉大了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差异的同时也使事业单位会计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近年来的实践已证明,企业会计改革是成功的,占

领会计领域的半壁江山的事业单位会计已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其一,与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事业单位,比如民办的事业单位、企业集团下属的专职学校、科研院所等,依然采用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这与已经企业会计存在诸多脱节的地方,已经阻碍了企业集团进行的会计信息交流和管理,其二,随着事业单位自身力量的不断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显现了多途径的发展趋势,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会计相互独立,缺乏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以致事业单位在会计处理上进行的很艰难。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就呼之欲出。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业务内容上也发生了企业化经营的变化。曾经那些过去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已经开始面向市场开拓业务,不仅有了较大的经费收入,而且事业单位已显示出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势态,民办事业单位、企办事业单位的不断成长,这也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自主权加大,自然而然的事业单位必须要面向市场开展业务,要努力实现收支相抵,要核算成本收益,要向国家缴税纳税。所有这些,都迫使原有财务状态发生变化,相伴而来的带来的事业单位会计的较大变动,其选择的方向应该是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切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必将面临难以克服的障碍。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预测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体制不顺,权责不清,这些现象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不高、浪费流失严重。从外部监督看,监管部门还未“到其位、司其职”,没有真正的起到监督作用,无法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状况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看,管理队伍不完整,职能部门没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责。 (二)改革中的人力资源风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风险主要源于:首先,事业单位人员的观念相对保守落后,既得利益的心理较为明显和严重。其次,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事业单位和本单位职工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模糊不清,难于整理。再次,大多数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在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绩效、薪酬、晋升等方面的制度标准等不够清晰明确。最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现有形势下所需要的强大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尤其是危机处理和变革管理能力不足。 (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风险 如果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保证公平性,必然要造成四千多万事业单位人员的抵触,必然要遭到各界的诽议,必然要造成社会积怨,激化或积累潜在的不利社会发展的因素。 (四)改制中的法律风险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政策与法律如何协调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国有资产清理方面、事业单位转让定价等,需要特别注意法律风险,尤其是转换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的事业单位。 (五)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生存风险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之后,面临一系列新环境、新情况,适应并利用新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摆脱旧体制下背负的沉病,使通过改革转变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或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调整之后能够尽快步入经营、发展的正轨,是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且,这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控制 (一)经验借鉴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改革,阻力和动力的分析及对应的制度设计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关键点。事业单位改革要结合实际,选择切入点破冰先行,抓住关键,妥善处理改革的难题。要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不受损害,对于改革的方向有清晰准确的把控,积极有序的配套推进相关的各项改革。 (二)风险评估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改革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首先,合法性评估。包括涉及到改革的重大事项的决定、制度及执行规则,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总体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现行政策要求、法律规范等:其次,合理性评估。包括涉及到改革的重大决定是否符合经

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我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我市事业单位的的现状与布局及改革的思考考和建议目前,绝大部分分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举办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资产举办,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会服务活动,这就决定了事事业单位有政府办,即主要要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门直接举办,有政府管,即即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经营活活动均由其主管的政府直接接控制,有政府养,即经费费开支均由国家财政拨付。 。 这种国家所有、国家经营营和国家管理的模式,导致致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一体体化,事业单位基本上成为为准行政组织。 一、我市市事业单位的现状与布局截止底,我市共有事业单单位 470 户,核定人员编编制 9013人,实有 8 9 913 人,其中: 财政拨款款事业单位 410 户,职工工7831 人,分别占事业业单位的%,%;自收自支支事业单位 57 户,职工 9 995 人,分别占事业单位位的%和%;企业化管理事事业单位 3 户,职工 10 2 2 名,分别占事业单位的 6 6和。 我市事业单位位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广电、房产产等社会服务领域,大致分分为三类: 1 / 10

一是行政执法管管理类,二是生产、经营、、服务类,三是社会公益类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业单位产权主体单一,管理理机制不活,缺乏自我发展展的内在动力,缺乏市场竞竞争力,同时事业单位结构构布局不合理、发展与需求求脱节、用人机制僵化、部部分事业单位功能萎缩等问问题日渐凸现,这些问题的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社会事业业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位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目目标取向改革的必要性 1、政府兴办的事业单位规规模大,增长快,财政负担担重。 据统计,底,全市 4 470 户事业机构中,财政政拨款事业单位就有 41 0 0 户,职工 7831 人,分分别占事业单位的%,% 。 。 事业单位人员的快速增长长尤其是吃皇粮的人员员增长过快,使得事业单位位的人头费居高不下,财政政不堪重负。 2、社会效效益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总总体上仍然由财政供给,且且与行政管理部门的隶属关关系没有根本上改变,因而而一方面,政府对事业单位位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导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不不完善、影响活力和效益的的情况仍然存在。 在政府财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事业单单位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事业业的经费,仅有的一点事业业经费也主要为了养人,事事

事业单位改革背景

事业单位改革背景 (一)主要问题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目前中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事不分。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功能定位不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既存在“越位”又有“缺位”问题,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2、管办不分。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的职责不明确,主管部门专注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全社会、全行业事业单位提供公平环境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3、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存在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同时,对投入效益监督不够,难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4、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 (二)紧迫性与重要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事业单位积累的问题不仅太多,而且盘根错节。为保证事业单位改革能比较平稳地推进,我们对改革相关问题的前置性研究一定要尽可能地深入一些,全面一些。本文拟就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对事业单位改革风险的基本估计 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单位多、人员多而且涉及事业单位机构布局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转机制的变化、职责利益的划分、组织机构的重构、人员编制的精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这些都会给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来强烈震动。特别是改革所带来的人员结构调整,有一部分人要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由于事业单位分流安置的渠道远不能与党政机构改革相比,在相当多的地方甚至几乎无法安置,这一严峻的现实,必然会给改革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多年来,事业单位的人员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现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其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并非易事。有的单位转制改企,人员一夜之间从国家干部变成了企业职工,有的人员被精简而“下岗分流”,有的正值壮年就要“退休”,这样大的动作肯定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如果解决不好,处理不妥,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当然,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我们也许很难真正做到国有资产一分一厘都不流失,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还是国有资产置换退出,都应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既要照顾群众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把工作做细、做好、做深入、做扎实。事业单位改革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员对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做重新选择。在改革过程中,如相关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现有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对于事业单位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资产的流失大得多,再想挽回就很难了。[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对事业单位改革成本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这里所说的“减轻”不是“节省”,不是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绝对投入数,更不是挤出钱来挪做它用,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整合,更好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使政府花在事业单位上的钱由目前的“财政负担”变为真正的“财政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一。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经费投入,不仅布局调整需要钱,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需要钱,事业单位的改企转制更需要钱。长期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多数事业单位从未搞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现在要搞了,需要大量的钱。钱从哪里来?以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是财政给多少钱就用多少钱,几乎没有积累。现在突然要事业单位自己承受这部分负担,既不合情理,也无力负担,个人更无力负担,从道理上讲也不能让个人完全负担。唯一的途径就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而且政府应该多出一点。“三险”问题解决不好,事业单位的改革就难以深入下去。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往往因这一问题未能寻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而使改革难以深入,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二。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涉及国有资产的置换、国有资产的评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如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但即使操作再得当,也会因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政策执行得不彻底以及工作水平和方式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国有资产存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我们不能因为事业单位的改革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害怕国有资产流失而放弃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在理论上讲,改革与国有资产的流失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

企业战略方案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文档资源★★★ 内容提要 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 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正文: 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样,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深入进行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今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显得非常迫切。但中国事业单位性质模糊、职能混杂,分布广泛、涉域交叉、利益关系复杂、责任边界不清等特点,使得对它的改革又极为艰难。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必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理清思路,形成共识。 事业单位的地位 中国事业单位形成及演进至现状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大体上说两个方面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基于提高政府效率和减少财政负担的目的,必须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但同时又必须提供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的主要原因。二是基于解决经费短缺窘况和保障既有利益的目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活动,但同时又必须保持现有的体制构架。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职能繁杂、行为混乱的主要原因。 迄今为止,中国全部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2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一般地说,可以把现有中国事业单位分为如下三类:一是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监管、资质认证、质检、鉴证及机关后勤服务等类的活动;二是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服务相关的活动。三是承担着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咨询、协调一类的活动。但是,从实际运作看,其性质则极为复杂。譬如,有的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完全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样的行政管理活动,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大得多的行政权力;有的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却直接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有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却实际上拥有由主管部门直接和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有些单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供养,却仍然变相地从事着收费性经营活动;等等。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占着国家资源、受着财政支持,却没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反而利用事业单位性质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间,最大限度地运用、享受着政府部门与企业两者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离于政府部门所受的行政约束和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之外。其结果是扰乱了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这就有一个在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地位重新确认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改革的进程中,事业单位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答案无疑应当是肯定的。第一,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确存在那些既不适宜于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也不适宜于企业直接经营的事务,处理这些事务为事业单位的存在提供了根据。第二,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除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事业单位在处理许多经济社会事务时具有比政府和企业更便利、更富效率的优势;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者”,事业单位在协调和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的事业单位承载了

我对事业单位的认识

事业单位理论自学心得体会 ——我对事业单位的认识 以前我对事业单位的认识很少,常常分不清在我的周围哪些属于事业单位,就只知道学校和医院。通过自学了《事业单位的理论与实务》以后,我对事业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首先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宗旨: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来源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 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等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企业单位一般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所谓“自负盈亏”意即:自己承担亏损与盈利的后果,有一定的自主权。企业单位按照所有制分为国企和私企。国企就是属国家所有的企业单位;私企就是属个人所有的企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的宗旨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二、事业单位的特征 (一)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提供公共服务,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中,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有的虽然也从事某些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王钧 【摘要】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本文在分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详细的介绍了事业单位改制方向、目标、难点以及改制能否顺利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单位改制;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王钧(1969 ),男,新疆阿克苏人;新疆阿克苏绿洲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站经济师;研究方向:事业单位改制 一、事业单位改制的意义 2011年3月23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中央出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对于我单位正在推进的改制工作,无异于雪中送碳。 我单位从事的是典型的专业技术服务行业,自成立以来,就编入师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社会上,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将我单位视为企业,但是,在师内还是事业单位,这无形中,我单位就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状况,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我单位现有的体制已经阻碍了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我单位应对针对以上问题的存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加以解决,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制的方向旨在实现公司化的经营和运作,提升单位运作的效率。改制的基本目标:建立一个新体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形成一套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完善一套新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一套新法规———规模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活力强盛;建设一支好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一种新局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形象。 单位改制后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改制后,单位要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二是要能够独立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根据战略定位,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东西。单位改制的重点表现在两个制度上,一是劳动制度,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二是分配制度,要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衡量贡献,进行按劳分配。现在,单位的领导都有行政级别,这是与公司化运作很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是由一组领取薪水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所谓公司制度,就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资合兼具、股东人数有上限、募股集资是封闭的、组织结构是简单的;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东人数有下限、募股集资公开、全部股份是等额的、股份可自由转让、设立要求严格。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可概括为四句话: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部分组成。我们要根据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根据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确立公司治理形式,要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确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的制约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了公司的运行规则:企业要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就要按规律运行。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建立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健康运转。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难点 单位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全体员工如何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与效益”的观念,这是一个难点。难点之二是生存发展。即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能力,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效益,求得生存,谋求发展。难点之三是人员的去留。即如何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来、留得住,如何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单位改制的核心问题是:观念落后、机制僵化、规范缺乏。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要经历巨大的转变,其中全体人员的观念转变最重要。改革比国企的改革更难,因为国企原来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单位了,本身就是企业,只是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已,而我单位原来是属于公共管理范围的,其组织结构等完全就不是为创造利润而设的,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变革方案要“目中有人”,考虑到员工的承受力与观念转变的平衡;要认识到这是大环境下 · 601 ·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doc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体制不顺,权责不清,这些现象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 管理水平不高、浪费流失严重。从外部监督看,监管部门还未到其位、司其职,没有真正的起到监督作用,无法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状况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看,管理队伍不完整,职能部门没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责。 (二)改革中的人力资源风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风险主要源于:首先,事业单位人员的观念相对保守落后,既得利益的心理较为明显和严重。其次,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事业单位和本单位职工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模糊不清,难于整理。再次,大多数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在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绩效、薪酬、晋升等方面的制度标准等不够清晰明确。最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现有形势下所需要的强大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尤其是危机处理和变革管理能力不足。 (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风险 如果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保证公平性,必然要造成四千多万事业单位人员的抵触,必然要遭到各界的诽议,必然要造成社会积怨,激化或积累潜在的不利社会发展的因素。 (四)改制中的法律风险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政策与法律如何协调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国有资产清理方面、事业单位转让定价等,需要特别注意法律风险,尤其是转换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的事业单位。 (五)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生存风险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之后,面临一系列新环境、新情况,适应并利用新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摆脱旧

体制下背负的沉病,使通过改革转变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或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调整之后能够尽快步入经营、发展的正轨,是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且,这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控制 (一)经验借鉴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改革,阻力和动力的分析及对应的制度设计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关键点。事业单位改革要结合实际,选择切入点破冰先行,抓住关键,妥善处理改革的难题。要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不受损害,对于改革的方向有清晰准确的把控,积极有序的配套推进相关的各项改革。 (二)风险评估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改革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首先,合法性评估。包括涉及到改革的重大事项的决定、制度及执行规则,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总体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现行政策要求、法律规范等:其次,合理性评估。包括涉及到改革的重大决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扩大民生等:再次,可行性评估。制度设计是否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是否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安全性评估。包括改革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等。 (三)政策支持 支持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支持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着力于减少改革的阻力,给事业单位输血。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集中在如何保障改革单位员工的利益平衡:第二,着力于增强改制后的事业单位自身的造血能力。 (四)法律规范 首先,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理顺。政府

【思考建议】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所有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它涉及的面广,触及到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稍有不慎就会激发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近年来,各级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使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得到不断加强,资源配置有效优化,职能关系逐步理顺,重点领域有所突破,管理方式明显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职能混淆、机构混叠、类型混杂、管理混乱、人员混用等问题。现就如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目标,有几点思考。 一要坚持基本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十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党政群所属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加大从事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进事企分开。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行职能归位,基本要求是去行政化、去企业化、强公益性。只有坚持这个基本方针不动摇,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要坚持分类指导,注意方法步骤。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强统筹谋划,针对行政类、经营类等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按要求研究拟订相关改革方案,不断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一是适时推进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职能。能取消的取消,能转移的转移,能下放的下放。今后不再将新的行政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承担。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按照控编减编要求核减事业编制,逐步压缩规模。同一部门有多个职责相同相近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要进行整合。分步推进实施改革。先行推进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主要行使行政许可、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承担行政执行等职能,主要行使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改革。二是逐步推动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意见。总的考虑,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事业单位基本上都要转制改企,原则上成熟一个改一个,逐步达到改革目标和要求。三是尽快完成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对符合生产经营条件的、可进一步推动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纳入经营服务类单位或直接转企改制;对仍承担部分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剥离其经营性业务后,纳入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四是加快完成未分类事业单位改革。对暂未分类的事业单位,将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推进其分类和改革工作。 三要坚持系统推进,完善配套政策。要建立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一是国家层面,建议结合形势发展,对现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等进一步进行修订完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治化进程,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二是省级层面,要在《国务院办公厅关

事业单位改革应有整体思路

据报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5个试点省市已做好启动准备工作。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而众多媒体均指出,此项改革将导致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的大幅下降,而与企业职工看齐,这也引来了诸多的争议。 有报道指出,此次中央下决心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财政负担问题,近年来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上涨很快,而事业单位人员数量又很大,各级财政不堪重负。1990年全国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但是,如果不从绝对值而是从比例来看,与目前高达六万亿的税收相比,千亿退休费所占比例并不算高。1990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为3244.78亿元,59.5亿的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 休费,占了全国财政总收入1.83%,而1000亿占六万亿的比例,却只有1.66%,由于事 业单位人数占了财政供养人数的80%以上,因此,即使算上机关单位退休费用,比例也 高不到那里去,在我看来,若仅以财政负担为改革的理由,并不充分。 事业单位是一个颇具有中国特色的存在,2006年7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 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现有 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具有三大类不同职能,却又统一名之为事业单位,原因何在? 其实,事业单位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一元化体制,这一体制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执法、服务、经营混一,由于职能不分化,且严重受制于长官意志,而效率低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改革的目的就是对这一体制的改造。在改革的早期阶段,大力推行所谓的(行)政企(业)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营与行政的分离,但是越到后来,中国改 革遭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尤其是出于利益的考虑,相当多有利可图的单位依旧保留着旧体制的框架和特征。事业单位就是在这一进程中的过渡产物。 经过了30年的漫长改革,许多人追求盼望的小政府大社会并未出现,在“体制内”这一不 尽准确的称号下,行政部门、部分事业单位和垄断国有企业等依旧维持着传统的框架,保留了比之改革前也不遑多让的诸多权力,甚至,由于在分享改革所带来的利益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它们还掌握了比改革前更大得多的资源和利益。与这一进程相应的,则是这些部门就职人员的收入、福利、保障相比其他群体的显著高出。近年来的公务员报考热,以及对教育、医疗部门普遍的的社会负面观感,就从正反两面反映了这一显著差距。若以养老金为例,这一显著差距也依旧存在,虽然近年来国内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月人均养老金仍只有1080元,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显著差距,并不来自于各自贡献的差距,而来自与制定政策和制度权力的距离的差距。换言之,利益的落差与和权力的距离恰成正比。在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凭借权力的自利机制已经成型,并依据与权力的差距进行利益分配,一方面,在体制内外之间,有着一道利益的分界线,另一方面,即使在体制内,权力距离的远近,也依旧决定着利益的落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就是例子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