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经济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宋淑慧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蔓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国内外学者给予“生态经济”相应的关注和重视。
对国内外的主要相关论点作了简要论述,彼得·巴特姆斯对生态足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质疑,国内各学者主要从整体的角度、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角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角度、制度约束的角度对生态经济作了论述,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趋势。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足迹;生态理论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63-03前言工业时代到来之后,经济学家们关注的越来越多的是GDP/GNP这些数字的增长,而往往忽略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当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新科技的发展必然能够找到自然资源的替代品。
然而,全球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危机对这些错误观点敲响了警钟,全球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众多经济学家协同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共同致力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阐述,将生态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国际国内综合来看,生态经济时代已宣告到来。
一、国外学者对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对生态经济的研究较早而且较为全面,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已经蕴含了生态经济的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之后,对生态经济的研究日益丰富,观点也各不相同。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自然观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观点。
其中包含了四方面的主要内容:自然生产力观、生态发展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
市 场 失 灵 文 献 综 述

市场失灵文献综述【摘要】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其主要通过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形式表现出来。
然而,对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市场失灵的情况也不一样,即中西方市场失灵之间的差异。
但对中国市场而言,对于市场失灵主要还是由政府的直接干预,通过市场调节、宏观调控、法律和经济效益、行政计划等手段进行调控。
【关键词】市场调控资本效率经济【正文】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一般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
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
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
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贫困者更加贫困,富裕者更加富裕,从而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2、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垄断势力及其福利损失测度:一个综述

垄断势力及其福利损失测度:一个综述胡德宝;陈甬军【摘要】垄断伴随着市场势力,将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势力的福利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垄断势力最早由经济学家勒纳于1934年提出,1954年哈伯格沿着勒纳的研究思路,对美国垄断势力造成的福利损失进行了测度。
其后很多经济学家对其研究结论展开争论,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通过梳理垄断的福利损失测度的相关模型,如马歇尔剩余与希克斯剩余、塔洛克-波斯纳方法、莱宾斯坦-科马诺方法、迪克西特-斯特恩方法等,总结了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表明这一研究对于在我国执行反垄断政策时把握反垄断的力度很有指导意义。
%Monopoly and the induced market power will cause social welfare losses ,and the study on effect on monopoly power is an importantpart .Market power was proposed by Lerner in 1934 as a pioneeringpaper ,and Harberger estimated the welfare loss of monopoly in America following the track of Lerner . His research conclusion raised arguments , and many economists had lot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apers on this subject .This paper sorts out related models that measure welfare loss caused by monopoly , such as Marshall surplus VS Hicks surplus , Tullock-Posner Approach , Leibenstein-Comanor Approach and Dixit-Stern Approach . Based on these , we summarize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cometo the conclusion w hich reveals that the study is significant in implementing the antitrust policy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1页(P41-51)【关键词】垄断势力;福利损失;需求弹性;测度【作者】胡德宝;陈甬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过度垄断将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基本上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
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
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
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
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
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
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

价格规制改革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生产效率、服务质量、企 业利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福利 。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研究不足之处
尽管价格规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关研究仍存在 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分析等。
要点二
未来研究方向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价格规制改革的理解,未来研究可以加 强实证分析,探讨不同改革措施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适用 性,并考虑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消费者福利之间的关系。
,既保证了价格的竞争性,又考虑到了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质。
02 03
美国的电信和互联网定价机制
美国电信和互联网产业在价格规制方面采取了分区定价和分业务定价的 策略,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业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价格,既保证了公平 性,又考虑到了产业的多样性。
日本的铁路和邮政定价机制
日本铁路和邮政产业在价格规制方面采取了成本加成定价法,即以成本 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加成来制定价格,既保证了价格的合理性,又 考虑到了产业的公益性。
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义和特性
定义
自然垄断产业是指那些在生产或分配过程中,由于固定设施的投入、沉没成本较大,规模经济性显著 ,一家企业的生产或分配成本比两家及两家以上的企业低很多,从而不应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和 生产的经济部门。如铁路、电信、电力、自来水等。
特性
自然垄断产业具有固定设施投入大、沉淀成本高,规模经济显著,市场容量有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 得自然垄断产业不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和生产,而应由一家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和运营。
THANK YOU
3. 提高监管效率:运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监管效率,确保监 管效果。
06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 制改革的影响评估与 风险防范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1.概念与特征1.1社会福利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的人大部分对社会福利这个名词相当熟悉,但要为社会福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非易事。
在翻阅过一些社会福利的定义后,发现在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生活习惯及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下对社会福利自有不同的看法。
直至现时为止, 世界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社会福利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多位国内学者对社会福利进行过界定,相关观点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剩余性狭义社会福利观,也叫做剩余型社会福利。
多吉才让1(2002)认为社会福利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的收入和服务保障”,是一种疗救社会病态、预防或矫治社会问题的制度或手段。
(2)制度性狭义社会福利观,张建明、龚晓京2(2001)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其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其福利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福利层次仅限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3)发展性狭义社会福利观,王思斌3(1998)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在解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一种状态,其福利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李延霞,于丽俐4(2002)认为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立法或政策规定保障全体公民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4)广义社会福利观,刘继同5(2003)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制度或措施。
姜丽萍6(1997)认为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在国民收入经过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国家对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补偿、物质文化待遇及其他派出的收入.狭义的社会福利体现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对其成员在物质帮助上承担的责任。
1.2 社会福利的特征田北海7(2008)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具有再分配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投资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的防止生活水平下降的功能相比,社会福利的功能是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目前中国已设立 21 个自贸区,为检验自贸区政策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实 验场景。 本文首先讨论自贸区政策作用于企业实体投资规模的内在机理,然后在实证部分将自贸区的设立 作为外生事件冲击,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自贸区设立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第一,深化了有关自贸区政策经济后果的研究,基于微观视角厘清了自贸区 政策对企业实体投资水平的正向影响。 同时,区别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公司外部环境对企业投资水平进行归 因,本文进一步将企业投资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延伸至政策环境层面。 第二,明确了自贸区政策作用于企 业投资的具体渠道,分析和验证了自贸区政策所发挥的投资激励效应和资本聚集效应,研究结果为自贸区 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经验支持。 第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验证了自贸区政策对企业投资的 量的促进作用和对企业投资的质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寻找政策工具。
上游垄断_非对称竞争与社会福利_兼论大中型国有企业利润的性质

87
刘瑞明 、 石
磊: 上游垄断 、 非对称竞争与社会福利
① 假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变 。
B 部门中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此时, dπ B dP B y iB dP B = P B + y iB - P A - c iB = P B ( 1 + ) - P A - c iB = 0 dy iB dy iB P B dY 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有: PB ( 1 - EB = - 其中, n s c sB + n p c pB 1 ) = PA + ( ns + np ) EB n ( 3) ( 2)
二 、模
型
考虑这样一个经济, 经济中企业部门的生产由上游 部 门 和 下 游 部 门 两 部 分 组 成 。 上 游 部 门 生 产售卖中间产品 A , 该产品是下游部门 B 所需的投入, 下游部门 B 购买该中间要 素 投 入 品, 得到最 B 的生产必须要有 A 的投入, 终产品 B 。 其中, 为 简 化 分 析, 假定 1 单位的 A 正好用于生产 1 单位 上 游 部 门 中 有 ms 个 国 有 企 业 和 的 B 。 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分别有 m 和 n 个 竞 争 的 厂 商 。 其 中, m p 个民营企业, m s + m p = m ; 下游部门中有 n s 个国有企业和 n p 个民营企业, n s + n p = n。 两 个 市 场 都进行产量竞争, 企业间没有合谋 。 我们首先从下游部门 B 开始分析 。 为简化起见, 假设部门中所有同一所有制性质的企 业 都 是 y sB 和 y pB 分 别 代 表 下 游 部 门 B 中 国 有 企 业 和 民 营 企 业 的 产 相同的, 那么 有 Y = n s y sB + n p y pB , 其 中, Y 代表部门 B 的总产出 。 下游部门的反需求函数为 P B = f ( Y ) , 出, 则部门 B 中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 iB = P B y iB - P A y iB - c iB y iB - F B ( 1) i = s、 p, s 和 p 分别代表国有企业和民 营 企 业 。 P B 是 下 游 生 产 的 最 终 产 品 B 的 价 格, PA 是上 其中,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定价行为分析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定价行为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自然垄断企业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但是在定价问题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改革。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自然垄断定价理论的基础,分析了我国自然垄断企业在定价机制、收入分配以及运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自然国家应进一步放开自然垄断企业的管制,引入竞争机制,规范价格制定程序,同时合理处理政府、市场、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自然垄断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然垄断;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自然垄断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定价机制主要是考虑到政治要素和居民的实际生活。
价格的制定往往低于产品的实际价格,这就会造成自然垄断企业的亏损,政府往往会对亏损企业进行补贴,但这会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不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促使自然垄断行业不断进行改革并提高经营效率,但是相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效率仍然很低。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和自然垄断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企业运营体制僵化造成的,出现了自然垄断企业价格过快上涨的现象,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有必要研究自然垄断企业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价格制定流程和机制,稳定市场运行。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最早提出了自然垄断的概念,其主要观点是自然垄断的存在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但是限于当时对自然垄断领域的研究较少,该自然垄断的概念认识还不够成熟。
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兴认为,规模经济使得自然垄断行业更加低效并继续强调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应当发挥“看得见的手”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调控以维护社会福利水平。
直到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成熟,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制理论应运而生,被称为激励性管制理论。
该理论发现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信息完全或信息对称是不存在的,有必要考虑信息不对称下自然垄断企业的价格管制。
该理论认为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改善自然垄断企业的运行效率,并运用理论指导自然管制活动。
2、国内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学界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自然垄断行业。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3600字】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文献综述 (1)(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1)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二)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研究 (1)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文献综述 (2)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三)文献评述 (3)参考文献 (4)(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海外国家研究者在探讨城乡收益之间显著差异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年代早期,大卫李嘉图通过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指出,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城乡人们收益出现差异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现象,原因是工业农业两个部门的生产模式的不同以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所导致的;刘易斯(1954)借助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说明了城乡收益的显著差异,其中,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欠发达国家主要将工业作为典范的现代化体系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两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二院经济结构可以充分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家C.Gini(1912)是第一个通过基尼系数对收益不均衡幅度进行评估的人,世界上评估收益分配不均衡的标准为0.4,倘若其值比0.4大,就表明收益不均衡幅度太大,这对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激化。
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陈宗胜(1992)指出从收益差距的角度来看,城乡人们收益差距对国内总的收益差距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其通过基尼系数分布分解方式推导出其影响幅度为40%。
樊纲和王小鲁(2005)根据实证模型对国内有没有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出现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果可知,国内的城乡收益差距还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无法检验到降低出现的具体时间;陈宗胜(1994)指出因为国内经济体制与运行的特殊性的特点,国内城乡收益差距表现为阶梯式倒U曲线,此类跳跃式的曲线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呈现提升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缩减;赵桂婷与李国璋(2012)通过宁夏、甘肃和西安这些区域从1990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推导了城乡收益差距的泰尔指数,细致分析了区域经济提升和城乡收益差距有着显著的倒U型关联。
文献综述框架

国外研究1、财政分权的经典理论(第一、二代财政分权理论)2、财政分权与公共治理3、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国内研究1、财政分权与公共治理2、财政分权与民生建设(非经济公共品、医疗、教育)3、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国外研究: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国内研究: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王晓洁、王丽(2015)基于中国200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现有财政分权体制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性反向作用,不利于全覆盖的实现庞凤喜、潘孝珍(2012)利用我国199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发现收入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成负相关,支出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成正相关。
王珺红、张磊(2013)研究了财政分权、公众偏好与社会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财政收入分权及财政自给率与地方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正相关,而财政支出分权与社保支出水平显著正相关。
彭宅文(2010)的研究指出,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使得地方产生了牺牲劳工利益、追求低价劳动力成本的倾向,这导致了地方社会保险费政教机关出现激励扭曲、征缴懈怠的现象。
徐妍(2014)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所引发的政府竞争对地方的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谢晓楠、胡夕冉(2015)在研究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时发现,在财政分权制度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资源投入到更能带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社会保障支出受到了挤占。
张弓长(2008)基于分税制改革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原因。
其发现,现行财政分权制度下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贫困地区产生了不合理的财政结构,从而加剧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供给。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灵活就业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指导教师灵活就业文献综述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外关于灵活就业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对灵活就业在国外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总体的介绍。
结合我国的国情,灵活就业的本土化发展也具有中国特色。
本文归纳了灵活就业在中国的概念、分类,以及其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发展现状。
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本文从灵活就业的不同研究对象着手,对现有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灵活就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笔者积极思考并提出相关见解,提出一个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灵活就业在国外的起源及发展灵活就业,也称为非正规就业。
目前为止,国际普遍认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灵活就业的相关概念。
而最初国际劳工组织最先规范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等概念。
(一)灵活就业概念起源1972年在国际劳工组织肯尼亚使团的《就业、收入与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研究报告中,把一些未经政府承认、登记,也等不到政府保护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称为“非正规部门”,而从事这些经济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就称为非正规就业或者非正规就业。
在1992年1月第15届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就业的国际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 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 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没有分工, 生产规模小”[1]。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1999年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2]。
(二)国外灵活就业的发展冷熙亮在《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中总结了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先后出现以下几种理论[3]:二元经济理论;非正式经济理论;地下经济学理论;将大量社区服务纳入非营利组织就业体系等理论。
胡鞍钢等学者曾在2001年发表论文《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指明国外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其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4]:第一,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第二,非正规就业是发达国家就业方式重要的发展趋势。
从单边市场到双边市场:旅游定价文献综述

从单边市场到双边市场:旅游定价文献综述作者:邹光勇刘明宇何建民来源:《旅游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定价是旅游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此进行综述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旅游定价也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福利、资源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伴随着电子商务等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定价多主体关系更加复杂,旅游定价研究无论在理论前提、研究结论还是在研究方法及政策建议等方面都有新拓展。
基于此,文章分两条线索:首先,通过考察研究中影响较大,且方法比较规范的文献,提炼出能够反映旅游定价真实问题的研究视角和主要结论;其次,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勾勒出旅游价格问题的背景和发展脉络。
研究提出:第一,旅游定价研究已由单边市场拓展到纵向产业链市场和双边市场;第二,单边市场旅游定价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对于现实问题及相关政策的解释力与指导力;第三,双边市场趋势下旅游定价研究重在把握线上与线下关系结合下的垄断势力定价新特点。
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系统总结了旅游定价原理,并提出了多主体关系下的旅游定价构成类型。
[关键词]旅游定价;单边市场;双边市场;旅游产品引言旅游业是由一些具有旅游特征且直接以为游客提供服务活动为主的产业活动单位集合所构成。
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旅游业具体来说即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
改革开放之后,旅游业由低价亏损的政府接待部门逐步放开转型到合理收费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如何定价开始成为长期困扰旅游经营者的问题,也成为了旅游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及其与旅游者、政府与当地社区利益关系难以平衡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自1981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的多部法律与政策文件对旅游定价做过相关规定,但不顾政府有关部门对旅游价格问题的重视及管理,旅游业中出现的价格事件总是陆续不断,诸如零负团费、宰客城市、景区乱涨价、一元门票等现象以及“青岛大虾”“海南天价鱼”等极端事件均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900字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自然垄断基础理论概述和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研究

自然垄断基础理论概述和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研究1垄断理论概述(1)垄断的含义垄断一般“指排他性的控制”和“独占”。
经济意义上的垄断,通常是指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直接或通过某种形式排他性地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或者特定经济主体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构筑市场壁垒从而对目标市场所作的一种排他性控制状态。
垄断既包括垄断结构,又包括垄断行为。
垄断结构是指在目标市场上,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主体数目有限。
垄断结构又可分为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是指,单一企业完全控制某一产业或产品市场。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某一产业或产品市场。
垄断行为通常是指具有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通过不正当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定垄断价格等方式降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效率、质量以及阻碍创新等活动。
(2)垄断的成因与分类产生垄断的原因主要有资源特性产生的垄断、成本特征产生的垄断、创新导致的垄断、发明专利权垄断、法律行政导致的垄断等。
按照垄断的不同成因,垄断总体可分为人为垄断和自然垄断两大类。
人为垄断指在目标市场内,一定主体利用某种权利排除和限制竞争,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
人为垄断又可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
经济垄断是指企业依靠经济实力、专利以及市场经营策略等取得的经济垄断地位。
行政垄断是指企业采用或借助于非市场手段(主要是行政力量)实现的经济垄断,包括地区封锁、地方保护、设立行政性垄断公司、政府限定交易、国家指定专营等。
自然垄断指由于非人为的或历史、地理等原因限制进入,而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资源稀缺性、沉淀成本等“自然”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而形成的垄断属性。
对具有网络性经营特点的行业,如电网、电信、航空、自来水、煤气管道等,由一个厂商生产全行业产品的总成本比由多个厂商生产的总成本低,独家生产比多家竞争更有效率,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廉价的商品或服务供给,具有较为明显的自然垄断属性。
在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市场上,在不使用任何权利等人为影响的情况下,将自然形成由单个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然垄断存在缺陷,在任何企业中,垄断会哺育低效率。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自然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研究成果,为后期社会福利损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自然垄断;社会福利:损失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及其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成立了各种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垄断行业施以必要的政府管制,以达到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而今年来,垄断行业成为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的对象,越来越多的学者来研究自然垄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学者对自然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研究情况。
二、国内对3t:会福利损失的研究情况
在定性分析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然垄断产品的价格方面来分析研究的。
林木西,和军在《自然垄断产品价格规制的福利效应分析中》,分别从投资回报率规制与激励性规制分折其产生的不同福利效应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由垄断企业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导致内部低效率。
蓝叶谨在他的文章中认为要健全价格干预机制i选择科学的干预手段和时机,加强政府价格干预,减少不合理“生产者剩余”,增进社会总福利。
何娟、李映东从价格歧视方面来分析了
自然垄断下的社会福利损失,在理论上说明了如果与垄断性统一定价相比,垄断下的三级价格歧视会使社会福利净损失减少。
在定量研究上,我国这一领域最早是胡鞍钢、刘志彪和姜付秀对我国行政性垄断所导致的福利成本进行过定量研究。
过勇、胡鞍钢曾利用寻租理论计算1990年代后半期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民航业、医疗机构这五个行业的租金估算,其所测算的“各类税收流失”、“国有经济投资和财政支出流失”、“非法经济”“黑色收入”和“垄断行业租金”四大类型,其形成均主要源于垄断,因而也可以近似地作为因垄断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其估算的结果是这五个行业的租金占gdp的比例为1.7%~2.7%。
胡立年和万安培分别对我国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作了估测,前者将我国各类价差、利差和汇差合计,租金规模约为3569亿元,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
后者测算出1993年我国各类租金规模总额约为6243.74l元,加上杂项租金则约为6343亿元,占当年gnp的32.3%,以及1996年我国的租金总额约为6229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9.18%。
刘志彪,姜付秀《我国产业行政垄断的制度成本估计》,文章中运用模型对我国某些行政垄断行业的制度成本作最低限和最高限的测量,就社会福利净损来说,在1997年至2000年间,每年平均最低限估计也在918116亿元,占gnp的1.15%,而按照柯林和缪勒的估计方法其数值高达2190113亿元,占gdp的2.75%。
于良春,牛帅《中国电力行业行政性垄断的损失测算分析》,分析了中国电力行业行政性垄断对行业自身的
影响、微观效率损失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电力短缺的影响及地区电力市场分割对经济运行成本的影响,并依次对上述影响做了实证测算。
马树才,白云飞在《我国行政垄断行业的社会成本估计一基于塔洛克模型》中,认为行政垄断行业导致的社会成本反映了其对社会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依照寻租理论中的塔洛克模型,估算了2003年至2005年我国行政垄断行业的社会成本,发现我国行政垄断在不断加强之中。
姜付秀,余晖在《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一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他们通过对
1997--2005年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的福利损失的测算,实证检验了行政性垄断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危害,进而强调了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总结
在国内,对社会福利损失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定性分析,实证分析则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数据资料,或是技术上的原因。
而在国外对自然垄断的研究在模型构造方面已经很成熟,比较常用的有哈伯格模型即哈伯格三角形,及其后继者所提出的x非效率及其附加,而寻租费用也是社会福利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难用合理的尺度去衡量,很多学者都将其计人x,非效率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