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鉴别大全

大黄鉴别大全
大黄鉴别大全

大黄鉴别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古代很早即认为产于四川北部和甘肃的质量为好,如吴普日:“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甘肃)。” 苏恭曰:“今出宕州(今甘肃岷县南)、凉州(今甘肃)、西羌、蜀地者皆佳。”在植物形态方面,苏颂曰:“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 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与今掌叶大黄及鸡爪大黄相符)。”可见古本草所指大黄,包括了大黄属掌叶组的一些植物,再参照《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大黄的附图,其叶片均有接近中裂的掌状分裂,再结合地理分布和几种掌叶组大黄的产量,可以认为历代本草所指的大黄主要是掌叶大黄。

此外,唐《新修本草》记载:“幽(今河北)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可见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 原植物为波叶组植物华北大黄)相当。至于土大黄和羊蹄,本草亦有在大黄项下一并论述者,本书已分出,详见该条。

原植物

1.掌叶大黄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Rheum Palmatum L.(R.potaninii A.Los.)---蓼科Polygonaceae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cm,掌状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被柔毛;茎生叶较小,互生,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大,顶生;花小,数朵成簇,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6,

2 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长约1.5mm;雄蕊9,花药稍外露;花柱3,柱头头状。果枝多聚拢,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长9~10mm,宽7~8mm,项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

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2.唐古特大黄别名:鸡爪大黄Rheum palmatum L.var.tanguticum Maxim.ex Rg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R.palmatum L. var. dissectum Stapf f. rubiflora Stapf)──蓼科Polygonaceae

极似掌叶大黄,但本变种的叶片深裂,裂片通常窄长,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窄线形。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东北部。

唐古特大黄经与掌叶大黄比较,无论从地上部的形态、药材构造、化学成分等各方面均十分相似,因而作为掌叶大黄的变种更为合宜。

3.药用大黄别名:马蹄大黄,南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蓼科Polygonaceae. 与掌叶大黄相近,但本种的叶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也较大,呈黄白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开展。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

分布于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西北部。

采制通常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于9~10月地上部分枯黄时,或4~5月大黄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茎及细根,刮去粗皮,按各地规格要求及大黄根茎大小,横切成片或纵成瓣,或加工成卵形或圆柱形,粗根可切成适当长度的节,用羊毛绳串起,悬挂屋檐下慢慢阴干,晒干或用暗火烟熏干燥,干后出口外销者有的还放在竹笼中撞光。

炮制:1. 生大黄:用水浸泡或喷水闷润使软,切成片或小方块,晒干。

2.熟大黄:每1斤生大黄片或块用半斤黄酒喷洒拌匀,放罐内或搪瓷桶内,封严置于加水的锅中蒸至酒被吸尽,再取出晾干。

3.大黄炭:将大黄片放锅内,炒至外面黑棕色存性,取出晾干。

产销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1.掌叶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palmati 主产于甘肃岷县、文县、礼县、临夏、武威、青海同仁、同德、贵德、西藏昌都与那曲地区,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

2.唐古特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tangutici主产于青海,甘肃祁连山北麓,西藏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亦有少量。

3.药用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officinalis产于四川北部、东部及南部盆地边缘,贵州北部、西部,云南西北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产量很小,商品中少见。

化学成份根茎含蒽醌衍生物的总量为 1.01~5.19%,其中以结合状态的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二者之比为2~10:1;这样的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一些混杂的次大黄,其蒽醌衍生物的含量,游离状态常稍高或接近于结合状态,这样的大黄泻下作用很差或几乎无泻下作用。据医科院药物所研究,各种大黄的成分性质与泻下作用的关系如下表:

.. │蒽醌含量 (%) │

品种├────┬────┬───┤泻下作用

│结合状态│游离状态│总量│ED50(mg/kg)

─┬─────┼────┼────┼───┼──────

..││ 0.87 │ 0.14 │ 1.01 │

正││ 1.69 │ 0.28 │ 1.97 │

..│掌叶大黄│ 2.00 │ 0.52 │ 2.52 │ 326~493

││ 1.92 │ 0.16 │ 2.08 │

品││ 2.91 │ 0.17 │ 3.08 │

..││ 4.44 │ 0.75 │ 5.19 │

..├─────┼────┼────┼───┼──────

大││ 3.16 │ 1.20 │ 4.36 │

..│唐古特大黄│ 0.82 │ 0.32 │ 1.14 │ 437~1072

││ 0.94 │ 0.30 │ 1.24 │

黄├─────┼────┼────┼───┼──────

..│药用大黄│ 1.69 │ 1.31 │ 3.00 │ 678

││ 2.13 │ 1.24 │ 3.37 │

─┼─────┼────┼────┼───┼──────

..│藏边大黄│ 1.50 │ 1.44 │ 2.94 │未测

非├─────┼────┼────┼───┼──────

正│河套大黄│ 1.29 │ 1.61 │ 2.90 │ 3579

品├─────┼────┼────┼───┼──────

大│华北大黄│ 0.32 │ 0.38 │ 0.70 │>5000

黄├─────┼────┼────┼───┼──────

..│天山大黄│ 0.90 │ 1.20 │ 2.10 │>3500

━┷━━━━━┷━━━━┷━━━━┷━━━┷━━━━━━

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游离蒽醌不具致泻作用。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有双蒽酮甙:番泻甙(Sennoside) A、B、C、D。这类结合性甙的致泻作用强,但含量均较低。另一类结合性蒽醌为单糖甙: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β-D-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 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酚葡萄糖甙(Chrysophanol monoglucoside),此类单糖甙具有一定的致泻作用。

此外,还含有鞣质约5%,内含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及大黄四聚素(Tetrarin),后者水解可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Rheosm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与上述各种结合性蒽醌衍生物的作用相反。

功效味苦,性寒。有泻火通使,破积滞,行阏血作用,外敷清火解毒消肿。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腹痛或泻痢里急后重、头痛、目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阏血经闭、产后阏阻、癥瘕积聚、黄疸、水肿、热淋、跌扑损伤、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用量3~12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生用力大,制用力缓,炒炭用于止血。不宜久煎,入汤剂宜后下。体质虚弱或妇女胎前产后均应慎用。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泻下的有效成分为结合性蒽醌衍生物,特别是番泻甙A作用强烈,番泻甙B、C、E也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便秘,也适用于实热便结,后者常因泻下而导致神苏而热解。

2.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多数革兰氏阳菌及某些革兰氏性菌及真菌在试管内有抑制作用,抑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的作用最好。大黄对流感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一般感染,皮肤病,或与他药配伍治疗尿道感染,阑尾炎,腮腺炎等。

3.利胆作用:大黄可促进胆汁分泌。临床上与他药配伍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有一定疗效,也用于治疗胆结石及胆囊炎。

4.收敛、消炎作用:大黄有很强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改善脆性,减少伤面体液外渗的作用。临床上外用治疗烧伤。

5.止血作用:对外出血或内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使血凝时间缩短,有促进血凝方面的作用。临床上用于咯血,溃疡出血及其他内出血或外出血。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卵圆形或一面隆起的块片,长3~17cm,直径3~10cm。除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有时可见呈放射状纹理的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切开面多凹凸不平。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折断面淡红

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其中可见星点,排列成环或散在;根部横切面则无星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历来认为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的根茎横切面具多数星点排列成环状,药用大黄根茎横面星点呈不规则散在状,以此作为鉴别种的区别。现据卫生部药检所观察研究,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三种正品大黄的根茎横切面星点排列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即根茎近顶端部分横切面具多数星点排列成1~3环,并有部分散在, 根茎中下部分横切面多数星点排成1环或渐呈散在状。非正品大黄根横切面尚未见有星点存在的。

以上三种大黄均以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

显微鉴别大黄根(直径2cm)横切面: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排列稀疏。射线细胞2~4列,含棕色物质。薄壁细胞中含多数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根茎( 直径5cm)横切片:髓部宽广,其中常见大形粘液腔,内含红棕物质。异型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异型维管束内方为韧皮部,外方为木质部,形成层呈环状,射线呈星状射出。

大黄粉末:

1.掌叶大黄粉末淡黄棕色。①簇晶直径21~65~90~125μm,棱角大多短钝,也有较长尖。②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长圆形或类方形,直径5~32μm,脐点大多呈星状,也有点状、三叉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5(~7)分粒组成。

③网粒导管较多见,并有具缘纹孔导管及细小螺纹导管,有的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网状;导管直径11~140μm,非木化。

2.唐古特大黄粉末黄棕色。①簇晶直径12~55~70~138μm,棱角大多长宽而尖。②淀粉粒单粒圆球形或类圆形,直径3~24μm,脐点几全为星状,也有裂缝状;复粒较多,由2~6~12分粒组成。③网纹导管较多见;导管直径11~144μm。

3.药用大黄粉末深棕色。①簇晶直径13~72~100~170μm,棱角大多短尖。②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5~44μm,脐点呈裂缝状、点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较多,由2~3~8分粒组成,有的分粒大小悬殊。③网纹导管较多,有具缘纹孔导管,具缘纹孔椭圆形、斜方形或横向延长,排列紧密,导管直径16~48~190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未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蒽醌化合物)。

2.取本品粉未0.9g,加水50ml,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滤过。滤液中加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酸5ml,置水浴中加热30分钟,冷后,再用乙醚20ml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ml,振摇,水层显红色( 羟基蒽醌衍生物反应)。

3.取本品粉未的稀乙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证明不存在土大黄甙等芪类化合物)。

4.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40目)0.2g于甲醇中浸泡4~6小时过滤。取甲醇液点样。吸附剂:硅胶(180目)加15%石膏及蒸馏水适量铺湿板。展开剂:(1)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3ml:1ml:滴:4滴),然后用水饱和,即可使用。

(2)为使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达到分离效果,可采用以下展开系统:石油醚-已烷-甲酸乙酯-甲酸(1ml:3ml:1.5ml:2滴),用水饱和,展距10cm。显色剂:在紫外光灯(365nm)下,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均显橙红色荧光。

【性状鉴别】

1.有星点

2.星点呈车轮状辐射,髓部呈黄白色、灰黄或棕黄色…掌叶大黄

3.横切面偏红,形成层凸起,髓部显菊花心状…唐古特大黄。

4.横切面黄色或黄褐色,根茎横切面星点凸起…药用大黄

1.无星点

5.有特异香气…华北大黄

6.形成层常为蓝青色…藏边大黄

7.断面有放射状棕色射线,有形成层环及同心环…天山大黄.

伪品

伪品

正品大黄与伪品华北大黄紫外灯下对比

伪品

伪品

伪品

伪品

附注 1. 除上述3种植物作正品大黄供药用外,同属的一些植物在部分地区或民间称山大黄,土大黄等作药用。有时与正品大黄混淆。主要的有:

(1)藏边大黄 Rheum emodi Wall,藏药名“曲扎”(音Quza)。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西藏,现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三地区有商品生产。根茎类圆锥形,根类圆柱形,长4~20cm,直径1~5cm,表面多红棕色,也有灰褐色的,多纵皱纹,横断面新折者多呈淡蓝灰色至灰蓝带紫,有明显的形成层环及半径向放射的棕红色射线。香气弱,味苦微涩。根茎横切面无星点,射线2~4列细胞,草酸钙簇晶直径8~138μm;淀粉单粒类球形,直径3~48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本品含土大黄甙、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不含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本品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蓝紫色荧光。藏医用以治疗胃肠炎症,外用止血,治疮,消炎,愈伤口。据卫生部药检所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几无泻下作用。(2)河套大黄 Rheum horaoense C.Y.Cheng et C.T.Kao,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青海,本品在陕西、甘肃叫波叶大黄;在商品中时有出现。根及根茎呈类圆柱形及圆锥形,多纵切成条状或块片状,长5~13cm,直径1.5~4cm,表面黄褐色,横断面淡黄红色。根及根茎横切面,射线1列细胞;无星点;草酸钙簇晶直径22~66μm;淀粉粒直径3~24μm,复粒为2~6分粒组成。

本品含有土大黄甙、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及痕迹量的大黄酸。本品新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经卫生部药检所动物试验证明,本品的泻下作用很差,另据临床报告,且有致腹痛的付作用,仅作兽药使用。

(3)华北大黄 Rheum Franzenbachii Miint.,商品名山大黄、祁黄(河北安国)、台黄(山西小五台山)、籽黄(河北阜平)、峪黄(内蒙),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根及根茎呈类圆柱形,一端稍粗,一端稍细,长5~11cm,直径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黄棕色,有皱纹。质坚体轻。横断面有红棕色射线,无星点。气微香,味苦。根及根茎横切面,射线1列细胞,草酸钙簇晶直径17~85μm,淀粉粒直径3~17μm。

本品含有土大黄甙、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通常不含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本品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本品在河北安国及山西小五台山为栽培品,在内蒙及河北阜平为野生品,产量甚大,主销国外,作工业染料的原料,国内一般作兽医用药,提炼后作健胃药。

(4)天山大黄 Rheum Wittrochii Lundstr.,维吾尔族药名称“热万”。分布于新疆。根茎类圆柱形,长8~21cm,直径2.5~4cm,表面棕褐色,断面黄色,有放射状棕色射线,形成层环明显,并有同心性环纹,气微,味苦涩。横切面无星点;射线2~4列细胞;草酸钙簇晶直径25~208μm;淀粉粒直径5~18μm。

本品含土大黄甙(或其类似物)、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素甲醚。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紫色荧光。

产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天山山区,当地也有作大黄药用。经卫生部药检所动物试验表明,本品的泻下作用很差。

以上7种大黄的植物检索表:

1.叶缘平坦不皱,叶片掌状浅裂至深裂。

2.叶浅裂,叶片大齿形至宽三角形;花稍大,黄白色灰白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开展

..................................................3.药用大黄R.officinale

2.叶大多中裂至深裂,罕浅裂,裂片呈宽或窄的三角形;花紫红色,花蕾倒尖塔形;

果枝聚拢或较聚拢。

3.叶较深的浅裂至中裂,裂片呈较窄的三角形.............1.掌叶大黄R.palmatum

3.叶深裂,深裂片又常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呈窄披针形至近线形.................

..................................2.唐古特大黄R.palmatum var.tanguticum

1.叶缘具不同程度的皱波,叶片完整不裂。

4.果实较大,长一般常超过1cm,卵圆形或扁长圆形。

5.果实卵形至广椭圆形,长达12mm(鲜时达18mm),宽达11mm(鲜时达15mm),有3~5mm

的宽翅,两端圆或微凹;叶宽卵形至肾状心形,长达52cm,宽达50cm;花紫红色

植株高达2.6m..........................................4.藏边大黄R.emodi

5.果实扁长圆形,长12mm,宽达14.5cm,具4~5mm的宽翅,两端均深心形,叶卵形

至三角卵形,长15~26cm,宽10~20cm,植株高50~90cm.....................

................................................7.天山大黄R.writtrochii

4.果实稍小,长一般不超过1cm,宽椭圆形或圆形。

6.果实长大于宽,宽椭圆形;叶绿色,叶缘具强皱波,叶柄及基出脉红色.........

..............................................6.华北大黄R.franzenbachii

6.果实长宽近相等,圆形至近圆形;叶灰绿色,叶缘稍皱波状,叶柄及基出脉绿色.

..................................................5.河套大黄R.hotaoense

2.此外,尚有同科酸膜属多种植物如钝叶酸膜 Rumex obtusifolius L. 、羊蹄 R.japonicus Houtt. 、巴天酸膜R.patientia L.和尼泊尔酸膜 R.nepalensis Spreng. 等以土大黄为名作为草药,为另一类药物,有时易混淆,应予区别

商品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叶具不同程度的掌状分裂) 植物的根茎及根。其中以掌叶大黄为主,其次为唐古特大黄,而药用大黄的产量很小。

产地规格产地:青海,四川、甘肃主产于礼县、陇西。甘肃主产多为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青海产以唐古特大黄为主,四川,云贵等地以药用大黄为主。市场以掌叶大黄为主流品种。大黄规格亳州市场常见马蹄黄(选、统)、菜子黄、水根,撅子等规格,薄片多为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多为厚片,且内凹。“水根大黄”是指正品大黄的支根。而很多药材市场的商家将伪品叫水根大黄。本品横切面根茎部可见星点,主根下部无星点,大黄市场上多为炕货,在干燥过程中如处理不当,极易发糠,个子货体圆无棱,两头不凹,外色黑,不黄,质重,糠大黄断面发黑,饮片市场俗称铁片。

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大黄的鉴别

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大黄的鉴别 性状鉴别 ①呈卵圆形、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长3~17cm,直径3~10cm. ②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 ③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④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①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 ②韧皮部射线宽一至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韧皮部中有粘液腔。 ③形成层环明显。 ④木质部导管稀疏,非木化。 ⑤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其形成层呈环状,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粘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形草酸钙簇晶。 粉末:掌叶大黄粉末淡黄棕色。 ①草酸钙簇晶大而多,直径21μm~125μm,棱角大多短钝。 ②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或长圆形,复粒由2~5(~7)分粒组成。 ③导管多为网纹,并有具缘纹孔及细小螺纹导管,直径11μm~140μm,非木化。 【成分与理化】 【成分】 含蒽醌衍生物,有游离状态的和结合状态的。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以双蒽酮苷作用。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E、F等。 鞣质类物质约4.32%~10.59%,为收敛成分,其中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 近据报道,大黄尚含四种大黄苷(rheinosideA、B、C、D),亦为泻下成分。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考试,

大黄鉴别大全

大黄鉴别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古代很早即认为产于四川北部和甘肃的质量为好,如吴普日:“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甘肃)。” 苏恭曰:“今出宕州(今甘肃岷县南)、凉州(今甘肃)、西羌、蜀地者皆佳。”在植物形态方面,苏颂曰:“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 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与今掌叶大黄及鸡爪大黄相符)。”可见古本草所指大黄,包括了大黄属掌叶组的一些植物,再参照《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大黄的附图,其叶片均有接近中裂的掌状分裂,再结合地理分布和几种掌叶组大黄的产量,可以认为历代本草所指的大黄主要是掌叶大黄。 此外,唐《新修本草》记载:“幽(今河北)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可见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 原植物为波叶组植物华北大黄)相当。至于土大黄和羊蹄,本草亦有在大黄项下一并论述者,本书已分出,详见该条。 原植物 1.掌叶大黄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Rheum Palmatum L.(R.potaninii A.Los.)---蓼科Polygonaceae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cm,掌状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被柔毛;茎生叶较小,互生,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大,顶生;花小,数朵成簇,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6,

大黄和伪品大黄的鉴别

大黄和伪品大黄的鉴别 摘要:目的对大黄和伪品大黄进行区别,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从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的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功效应运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者在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方面有很大不同。结论两者功效应运不同,应注意区别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大黄伪品大黄鉴别安全 大黄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根大而色黄而故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使用十分广泛。2005版药典规定正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近年来,由于用药量的不断上升,正品大黄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一些伪品相续出现在市场上,经鉴定为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和河套大黄Rheum hotaoense C.Y.Chenget C.T.由于真伪品之间功效不同,会影响临床用药的正确性,威害人体健康。现将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的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功效应运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性状鉴别 1.1正品大黄呈圆柱形、圆锥形、块片状或马蹄形,长3~7cm,直径3~10cm,表面黄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有类白色网状纹理;(有的形容为槟榔花纹,又称锦纹大黄)。断面黄棕色;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有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纹。气清香,味苦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2]。 1.2伪品大黄药品形状扭曲,长5~13cm,直径1.5~4cm,不如正品大黄粗大,质紧密,表面黄褐色,具沟和纵皱纹,断面浅黄色,无星点,射线玫瑰红色,味苦涩,无正品大黄香气。 2 显微特征 2.1正品大黄根茎横切面: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 韧皮部射线较平直,宽一至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类圆形,稀疏地径向排列,非木化;髓部及为宽广,散有星点(内韧式异型复合维管束),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粉末:草酸钙簇晶大而多,棱角钝,直径100μ

大黄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学习资料

大黄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2)掌握PH梯度提取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3)掌握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 (4)了解液液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大黄为蓼科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化合物 ,其中大部分为结合的蒽醌,少量为游离的蒽醌。结合的蒽醌类化合物由于其苷元具有酚羟基,故呈弱酸性,能溶于水、乙醇、碳酸氢钠溶液,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游离的蒽醌易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其中,大黄酸具有羧基,酸性最强;大黄素具有β-酚羟基,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羟甲基,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和大黄酚的酸性最弱。根据以上化合物的酸度差异,可用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进行梯度萃取分离。【1】 本实验主要用薄层层析法分离纯化大黄素,其R f值由大到小分别为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2】 大黄酸:黄色针状结晶mp.321—322℃(升华),不溶于水,能溶于吡啶、碳酸氢钠水溶液,微溶于乙醇、苯、氯仿、乙醚和石油醚。 大黄素:橙黄色针状结晶,mp.256—257℃(乙醇或冰醋酸),能升华。其溶解度如下:四氯化碳0.01%、氯仿0.07%、二硫化碳0.009%、乙醚0.14%、苯0.041%。易溶于乙醇,可溶于稀氨水、碳酸钠水溶液,几乎不溶于水。【3】

大黄酸 R1=H R2=COOH 大黄素 R1=CH3 R2=OH 芦荟大黄素 R1=CH2OH R2=H 大黄素甲醚 R1=CH3 R2=OCH3 大黄酚 R1=CH3 R2=H 三、实验器材 试药:大黄粗粉、20%硫酸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盐酸、丙酮、乙酸乙酯、硅胶CMC-Na板、石油醚、大黄素标准品等 仪器:回流装置一套、烧杯、层析槽、试管、梨形分液漏斗、水浴锅、电热套、旋转蒸发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抽滤瓶、铁架台等 四、实验内容 大黄素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大黄粗粉30g【4】 20%H2SO4 150ml 加热1h,抽滤、干燥

大黄正伪品鉴别

大黄正伪品鉴别 xxxxxxxxxxxxxxxx 20xx级xxxxxxx xxx 指导教师:xxx 20xx年x月

大黄正伪品鉴别 xx(20xx级xxxxxx 单位:xxxxxxxxx) 摘要:目的大黄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和根。其功效有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之功。与伪品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天山大黄的主要鉴别特征给予鉴别,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从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的性状鉴别、显微特征、理化鉴别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结论大黄和伪品大黄在外观性状及功效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区分,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大黄;正伪品;鉴别; 一、前言 大黄为常用中药。黄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下品李当之名为“将军”。由于大黄用途广泛,在市场的销售量也比较大,该药材的商品主流为掌叶大黄,此外,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亦有少量生产,以上为药材的正品。另外,还混杂些次大黄,如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其泻下作用很差或几乎无泻下作用,宜作大黄的伪品看待。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体会报导如下。 二、大黄性状鉴别 (一)正品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特征】 呈类圆柱形、马蹄形、腰鼓形或不规则形,或纵剖成半圆柱形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较平滑,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未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横切面有髓,可见星点排列成环或散在;根横切面无星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可使唾液染成黄色 【药材】 ①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

大黄与土大黄的生药学鉴别等

大黄与土大黄的生药学鉴别等 【摘要】目的:正确区分大黄和土大黄,避免临床上误用。方法:对大黄和土大黄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鉴别和理化鉴别,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结果:二者在性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粉末特征、成分和荧光试验均有较大差异。结论:大黄与其伪品土大黄可以通过常用的生药鉴定方法区别。 【关键词】大黄土大黄生药学鉴定 Rhubarb and Rumex Pharmacognostical identification 【Abstract】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Rhubarb Rumex avoid misuse clinically. Methods:for Rhubarb Rumex traits and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omponent identification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Results:of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powder characteristics, composition and assay are quite different.Rhubarb:and spurious conclusions Rumex Health through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s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between drugs. 【Key words】Rhubarb Turkey Rhubarb Pharmacognosy Identification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mguticumRhe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m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前二种习称“北大黄”;后者习称“南大黄”。掌叶大黄主产陕西、青海、甘肃、四川,唐古特大黄主产青海、甘肃、、四川、西藏,药用大黄主产四川、云南、湖北。土大黄为同属波叶组植物藏边大黄R. emodi Wall.、河套大黄(波叶大黄)R.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华北大黄R. franzenbachii Mvnt、天山大黄R. wit-teochii Lundstr. 等的根和根茎[1]。主产于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两者来源于同属植物,植物形态又相似,民间常把土大黄当作大黄用,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现将二者生药学特征描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大黄的鉴别

11. 大黄 Radix et Rhizoma Rhei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名:川军、火参、生军、将军、黄良、马蹄黄、香大黄、锦纹大黄。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1 植物形态 1 .1 掌叶大黄又名:北大黄、金大黄、天水大黄、葵叶大 黄。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地下有粗壮的肉质根及根茎。 茎粗壮,中空,绿色,平滑无毛,有不明显的纵纹。单叶互生, 具粗壮的肉质长柄,约与叶片等长,柄上密生白色短刺毛;基生 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达40cm以上,掌状5~7深裂, 裂片矩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有大的尖裂齿,有3~7条 主脉,叶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和白色短刺毛,下面有白色柔毛, 以脉上为多,并疏生黑色腺点,叶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互生, 有短柄;托叶鞘大,筒状,绿色,膜质,有纵纹,密生白色短柔 毛。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弯曲,开展,被短毛;花小,数朵成簇, 互生于枝上,淡紫红色;花梗纤细,长3~4mm,中下部有关节; 花被6裂,长约1.5mm,排为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雄蕊9; 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瘦果矩卵圆形,长9~10mm,宽7~8mm, 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 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土壤湿润的山 地林缘或草坡上及高寒 山区。分布于陕西、甘 肃、青海、宁夏、湖北、 四川、西藏,华北有栽 培。主要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 1 . 2 唐古特大黄又名:北大黄、鸡爪大黄。与上种主要 区别为:叶片为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 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圆锥花序大形,花 黄白色,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紧贴于茎。瘦果三角形,有 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灌木林下或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于甘肃、青海、 湖北、四川、西藏,陕西有栽培。 1 .3 药用大黄又名:川军、雅黄、西大黄、南大黄、马 蹄大黄。与上两种主要区别为:叶片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 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黄白色。花果期6~7月。 生于大山草坡上与土壤肥厚、阳光充足的地方。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主产甘肃、青海,栽培或野生,产量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