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三课时 母亲河 黄河 导学案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三课时 母亲河 黄河 导学案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三课时 母亲河 黄河 导学案

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三课时母亲河黄河

七年级备课组执笔:姜松良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的概况。

2、通过读图比较黄河流经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各段的特点,分析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与治理状况。

二、学习重难点

分析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与治理状况。

三、引问

(一):我国河流的总体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与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十七页图五-24中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1、对以下概念你是怎么理解的:内流河、外流河、常年河、时令河、流域面积、分水岭,?

1、我国的河流与湖泊,在哪些区域分布较多,哪些区域分布较少?你认为影响我国河流分

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我国一些主要河流的流向如何?这些河流最后注入哪个大洋?你认为影响我国河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再请同学们找出流入北冰洋的是哪条?流入印度洋的是哪条?

5、综合2、3中提到的河流,这些河流的流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亚洲的河流流向有何特点?

(二):黄河

1、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十八页图形五-25黄河流域,请大家说一说:黄河的起源、注入的大海、黄河上中游下游的分界线?主要的支流分布在黄河上、中、下游的哪一段?为什么?

2、黄河干流上水电“富矿”的分布在哪?为什么?

3、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来源于哪个地形单元?开封附近的“悬河、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黄河的下游没有支流为什么?

4、春季黄河的凌汛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段?为什么?

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治理?

四、我的疑问

6黄河颂导学案配答案(最新整理)

6* 黄河颂 精彩开篇词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 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 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 diān峰(巅) 流 xiè(泻) 发 yuán(源) 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

《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学案 学习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划线字注音: 狂澜()气魄()屏嶂()() 山巅()哺育()澎湃()() 2.积累词语并解释: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二、理解探究 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整理出全诗的结构。 三、合作释疑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改成“分成”行不行? 为什么? 2、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结合具体语言说说你的体会。 四、课内精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

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望黄河滚滚”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比较好,有什么作用?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4、诗人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如果把“摇篮”改作“灯塔”,可以吗? 五、拓展延移 保卫黄河 (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黄河在咆啸。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表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了大刀长矛。保卫祖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全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黄河在咆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谚语。 【知识卡片】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美丽的母亲河——黄河(演讲稿)

美丽的母亲河 ———黄河 它是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那千千万万个辉煌,它就是我们美丽的“母亲河”—黄河。 儿时家住黄河岸边,朝夕与河相伴,自幼听长辈讲它那动人的传说,春天看它生机盎然,夏天看它热情奔放,秋天看它波澜壮阔,冬天看它银装素裹。 外地求学之后,闲暇之余常漫步于河边,此时印象中的黄河柔美与狂野并存。安静的黄河,就像一条玉带般蜿蜒盘旋与河道之中,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蓝的天空,洒向波光粼粼的河面,犹如玉带上镶嵌的钻石,闪耀晃动的光芒跳入眼帘,惹人喜爱,美不胜收。大堤上的垂柳亭亭玉立,清风徐来,随风飘散着她柔软的秀发,婉约可人。引黄闸前的河水拥挤着,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奔跑于纵横交错的沟渠之中,犹如甘霖般滋润了沿黄干枯的农田,为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母亲河,安静祥和,温柔善良,伟大无私,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 汛期来临,奔涌而下的黄河犹如嘶吼的巨龙,浑黄激流的河水是它强壮雄伟的身躯,在河道之中狂暴的翻涌着,激起的金黄色浪花,层层叠与水面之上,如金色般的鳞片,庄重威严,让人心潮澎湃。临岸而立,奔腾的水汽夹杂着愤怒般的狂啸迎面扑来,激昂的水花冲撞之后,撕扯的碎片四散溅开,洒落衣襟之上,回想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黄河岸边纵横沙场的豪迈霸气,忆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

自天涯”的满腹豪气,此时壮阔的景像与历史的厚重感彼此交融,作为炎黄子孙,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释怀。 党领导下治理黄河70余年历程,岁月峥嵘,波澜壮阔,成就斐然。饱含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殷切关怀,镌刻着老一辈创业者浴血奋战的不朽业绩,凝聚着几代建设者的青春与梦想、心血与汗水,见证着人民治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足迹。我们将在党的旗帜引导下,怀揣治黄梦想,共同团结奋战一线,为千万年来祖先们的治黄意愿而战,让黄河能够造福两岸千秋万代,继而让我们的“母亲河”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导学案及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 刘白羽 永年五中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传神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朗读课文,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关爱母亲河,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感受和描写。 【难点】如何将博大的事物写的细致传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引读 二、走进新课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预习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即兴()皋兰山()埋怨()滂沱() 狂飙()万仞摩天()舷窗()苍莽() 哺育()璎珞()巉岩()霁雨() 2.解释下列词语: 滂沱:狂飙: 惊涛骇浪: 3.填空: 《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现代。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再跳读课文,把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我从__乘飞机到__,这里的黄河太,令我。(2)在离不远的,黄河向我展示了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是在从飞回的飞机上。 五、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2、精读第四段找出表明作者写景角度的词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刘家峡水电站?刘家峡的黄河有什么特点? 3、从第七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两次写到牧羊人的歌声各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导学案

第三 节 中国的河流导学案(长江黄河)(2) 一、学习目标: 1.河流的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地 位、支流、分段等2.河流特征:上、中、下游的河流特征 3.人河关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4.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5.知道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长江源流概况 【自主学习一】(6分钟) 1.长江发源于____,注入的海洋___,全长____千米, 是我国_______长河,居世界第__位. 2.长江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共11个省(市、自治区),. 上游各河段从河源往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四川省_____以下始称长江。________以上为长江上游,__________至___________为长江中游,湖北____至湖南的_______的荆江段有“__________”之称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4. 支流:长江以北自西向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以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二】(5分钟) 二、合作探究(5分钟) 猜想:请你根据“长江干流剖面图”,猜想长江水电站的分布情况,并用图例在下图标注出来。对照长江水系图,准确标注出三峡水电站的位置。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上的河段。主要水利枢纽有、、等。 顺口溜: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西南,流经青藏云川,渝鄂汀和赣皖,苏沪十一入东海,黄金水道六千三。宜昌、湖口分界线,巨大水能上游段,长江洪水危害大,三峡工程治理它。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上游: 中游: 下游: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读课本图2—37 1、从图可以看出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________河段,在______阶梯交界处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________.主要的水利工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黄河学案

黄河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并能在图上标注。 2、在地图上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并能在图上标注。 3、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界 点及所在省区。 4、分析黄河各段的自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简单说出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 6、简单说出我国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重点: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3、治理黄河的关键。 导学思考题: (通过学习长江,我们已初步掌握学习河流的方法,请你利用学习长江的方法,自学黄河的源流概况) 1、阅读课文P49 正文第一自然段,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 2、阅读黄河水系图说出: ①黄河干流流经的9个省区。 ②黄河干流流经的4个地形区。 3、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四大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孟津,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 针对性检测题: 一、填空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____,注入____海,全长____米,是我国第__长河。 2、黄河在中游接纳了两条主要支流,在山西省注入的支流是_____,在陕西省注入的支 流是_______。 3、黄河发源于_____高原,依次流经内蒙古高原高原、______高原和_______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______、和河南的_______。 二、选择题: 1、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是:()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黑龙江 2、黄河的发源地是()

A 、唐古拉山 B 、巴颜喀拉山 C 、冈底斯山 D 、昆仑山 3、黄河在下列哪个省区注入渤海?( ) A 、内蒙古 B 、河南 C 、山东 D 、河北 4、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 A 、洮河 B 、渭河 C 、汾河 D 、湟水 5、兼跨黄河中下游的省区是:( ) A 、山东 B 、陕西 C 、山西 D 、河南 6、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 ( ) A 、河口 B 、湖口 C 、旧孟津 D 、宜昌 7、黄河在中游流经的地形区是:( )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 导学思考题: 1、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 小组讨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提示:成因从地形、植被、气候几方面分析) 自主检测题: 选择题: 1、“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话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A 、水量大 B 、含沙量大 C 、有凌汛 D 、汛期短 2、黄河90﹪的泥沙来自( ) A 、黄土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华北平原 D 、青藏高原 自然特征 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决措施 上游 峡谷____,落差__水流 湍急,___资源丰富 (阅读课文P49、P50阅 读部分“黄河上游的峡 谷”) 问题:________ (阅读课本P51阅读部分“黄河凌汛”) 中游 落差____,含沙量____ (阅读课文P50正文第 一自然段及阅读部分“河水一石,其泥六 斗”) 问题:___________ (阅读课文P50正文第一自然段及阅读部分“河水一石,其泥六斗”) 下游 成为举世闻名的 “______”(阅读课本 P50正文第二自然段) 问题 :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P50正文第二自然段、P51正文第一自然段及阅读部分“黄河断流”)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6《黄河颂》导学案附答案

6*黄河颂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障(zhàng)狂澜(lán)哺(bǔ)育澎(p?ng)湃(pài)九曲(qǔ)连环diān峰(巅)流xia(泻)发yuán(源)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导学案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 余国福 时间:2011 课 题 :《黄河颂》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 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 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 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 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 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 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黄河颂导学案配答案

6* 黄河颂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 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 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 diān 峰(巅) 流xiè(泻) 发yuán(源) 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

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颂读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的伟大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习难点】: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 学生:寻找《黄河大合唱》影视听资料,搜集有关黄河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教学储备】 1、背景资料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作品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2、题目解读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写道:“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

滔滔黄河导学案

滔滔黄河导学案石桥子初中主备人白桂彩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重点)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难点)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课前延伸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河湖知识,阅读《地理图册》P20“黄河流域”,完成下表下图: 黄河:巴颜喀拉山、渤海、河口、桃花峪、南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西安、太原、郑州、济南、湟水、洮河、汾河、渭河、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二、课内探究 1、黄河各河段及水文特征 ①上游:位于阶梯交界处,多,落差,丰富 ②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流多 思考:中游多泥沙的原因及危害 ③下游:流经,河床,水流,泥沙,形成 2、母亲河的奉献 黄河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一系列水利枢纽工程,在方面发挥综合效益,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它是的关键性工程,在发挥综合效益

3、拯救母亲河(1)凌汛 ①含义: ②河段: ③危害: ④措施: (2)断流①自然原因 a水资源,平均径流量 b降水季节分配,冬春期易造成断流 ②人为原因a上中游沿岸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影响 径流量b 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 ③解决方法: (3)地上河 a该图表示黄河___________河段,称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该河段存在的巨大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为防止灾害,在该河段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治黄河 由于黄河含沙量特别大,所以治黄的关键是___________。黄河泥沙90%来自哪里? _________ ,因此治黄的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在上中游_________________,在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1.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黄河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③________平原,④________平原。 (3)从降水季节分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质等状况,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是

母亲河—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段点等基本情况 2.能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以及支流 3.能根据地形的特点说出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以及各河段的特征 4.了解黄河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说出治理黄河的措施 [重难点] 重点: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以及拥有的支流,黄河每个河段的特征 难点:治理黄河的措施,利用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教学媒介]多媒体 [课前准备]桌子摆成“几”字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黄河黄》 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这一堂课-《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宜人的气候,孕育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那今天就让我们亲临母亲河,一睹母亲河的风貌,让我们走进母亲河。 展示ppt:第一篇:走进黄河 二、教学过程 黄河诗句知多少 请同学们说出关于黄河的诗句。 师:关于黄河的诗句还有很多,其中李白有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图册找出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 生: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入渤海。 师:黄河的干流自西向东流,和我们中国汉字中的哪个字形状比较接近呢?生:几字 师:对,黄河呈现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型,我们今天在教室里坐的位置也是一个几字型。 请同学们用笔描出黄河的干流 师:那黄河全长多少?是我国的第几长河? 生:5400多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师:黄河可分为三个河段,请同学们找出黄河的分段点 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的孟津。黄河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并在同学当中找到源头、入海口、河口、孟津这四个同学。 分组讨论 把学生按照自己所在的河段分成上、中、下游三队,讨论所在的队流经的省区,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知识整理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训练题 整理:胡玉琴 一、黄河知识积累。 1、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2 345 大禹治理黄河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6 郑国、夏禹 7: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 8 A.新石器文化时期 B.青铜器文化时期 C 细石器文化 :白日依山腾紫气,黄河入海涌春潮。 二、【训练题】 黄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词啊!她是中华大家庭里的巨龙,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去触摸她那历尽沧桑的面庞,去感受她博大的胸怀吧! (一)设计主题语、宣传标语、公益广告。 1、 请给这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走近黄河 2、 请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 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 3、请你设计一则保护黄河公益广告(要求简明,有创意。) 示例①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②黄河清,天下平 4、把“乱倒垃圾者断子绝孙”改为用修辞手法的温馨提示语:爱护黄河,就像爱护我们的血脉! (二)请你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1、示例1:(1)举办黄河图片展览(2)举行黄河诗歌朗诵会(3)举行有关黄河的知识竞赛(4)举办有关黄河演讲比赛(5))举行关于黄河征文比赛 示例2:举行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的征文比赛。(1)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2) 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2、请你选择以上一种活动形式设计活动步骤。 示例1 活动形式:举行黄河诗歌朗诵会。 活动步骤:(1)主持人致开场白,宣布诗歌朗诵会开始。( 2)选手上台进行诗歌朗诵。(3)评委点评、颁奖。(4)主持人致结束语,宣布活动结束。 示例2 活动形式: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活动步骤(1)主持人致开场白(2)进行文艺表演(3)主持人或语文老师总结。 (三)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了解黄河的文化(至少从三个方面说明)。 1、示例①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黄河历史。②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③收集常用的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等。 有什么变化? (四)提建议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有关部门提出治理黄河的建议。(至少两条以上) 示例:①加大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②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水矛盾。③沿河各流域、各部门齐抓共管治理黄河。 示例2:①加大黄河沿岸植被保护。②加大宣传力度,保护母亲河。③加大监督管理和处理力度。 2、有关黄河图片展览之后,要进行诗歌朗诵会,可是选手却没有准备好,造成了冷场,请你针对此提点儿建议。 示例:在同学们观看黄河图片时,主持人应该提醒第一个上台进行诗歌朗诵的同学熟悉诗稿,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请从两方面谈一谈。 示例1:①了解了黄河历史,感受到了黄河的风采。②认识到了黄河的忧患,觉得应从自身做起,保护母亲河。 示例2: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黄河的相关知识,因这条母亲河而骄傲;知道了黄河的现状以及造成黄河污染的原因,增强了保护黄河的责任意识。

(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1课时 课题:《黄河颂》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巓()澎湃()狂澜()浊流()滋长() 哺育()摇篮()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 澎湃: 3.原文填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南。惊涛澎湃,()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成九曲连环;从()下奔向()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两面。 4.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5.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 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 6.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 扮演—— 【合作探究】 1.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4.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5.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展示提高】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1.“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巩固拓展】课外语段阅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人文盛,彪炳史册,令人缅怀留连,无时或已。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

第三册黄河导学学案

第三册黄河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 3、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 4、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6、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导学思考题一: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2、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

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 4、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6、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7、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全长千米,注入海。 2、黄河源头是,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3、黄河发源于高原,依次流经高原、高原和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和河南的。 5、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着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和平原。 6、黄河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七年级语文下册 3《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长版

6 黄河颂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一)初读诗歌,积累基础: 1.试读诗歌,圈点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给生字正音,解释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再读诗歌,探究问题: 1. 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 2. 初步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 ..() 狂澜.()屏.障()浩荡 ..()臂.膀()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巅: 狂澜: 发源: 屏障:. 3、作者情况。 光未然,原名, 1939年 3月,他创作组诗,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期现实的悲壮图画。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积累基础知识; 2.有感情反复颂读诗歌,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3.自疑自问。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本课是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螺旋式反复,如单元对《秋天》的教学提示为“加强诵读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学习本课也是继续达到这一单元要求。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本课容易理解,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这一环节有困难,教师要给予指导。 2.建议课时:一课时 二、重难点突破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技巧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反复朗诵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说明:诗歌的朗读节奏学习,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具体学习了,故本课朗读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 参考: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教师范读其中一节,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停顿等)——小组互读,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小组互评——展示学生诵读成果,学生互相品评、交流——师生齐读本诗。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技巧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个人所长 教师可根据个人特长教师范读、示范写小诗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合作探究 1.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