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诗歌。

2.了解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3.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与情感内涵的丰富性。

4.结合自身经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1.了解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2.体会品味诗歌语言、风格,领悟诗歌意境。

3.掌握各种写作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结合诗、词,发挥联想和想象。

5.培养审美能力,并尝试写新诗。

【教学指导】

1.教学诗歌,不宜多讲,应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

2.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这些诗歌在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3.总之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课时安排】

《沁园春·雪》2课时

《我爱这土地》1课时

《乡愁》1课时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课时

《我看》1课时

1 沁园春·雪

*教学导航*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注意重音及停顿。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地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5.比较阅读同写雪景的诗词,加深对本次主题的理解。

6.客观看待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功过观和历史观。

【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的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能准确了解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4.深入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5.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会其豪迈的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6.掌握词中熔写景、议论、抒情为一炉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峦、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

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

《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

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

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

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

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

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词

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发表背景】

这首词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抗战已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假意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渝期间,诗人柳

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把10年前写的《沁园春·雪》抄给他。柳和了一首,首先在《新华

日报》发表了和词,不久《新民晚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词,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和反响,迅速在人民当中

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

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

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二)问题探究

1.播放词的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词,师生共评。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

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叙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

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

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

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课堂小结】

总结这首词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1.修辞手法小结:

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达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预习下阕:

(1)下阕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下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下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板书】

沁园春·雪

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上阕长城内外

分(望)大河上下热爱祖国山河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看)晴日美景

对偶、比喻、拟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背诵全词。

(二)问题探究

1.播放词的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词,师生共评。

2.逐层分析下阕结构:

(1)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

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

的历史作用。

(5)这一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

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本课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上阕之

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

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课堂小结】

先由两名学生分别谈谈学习诗词的收获与体会,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做课后习题。

3.完成相关习题练习。

【教学板书】

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皇汉武

(惜)唐宗宋祖褒中有贬自信自励抱负

下阕议论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看今朝

2 我爱这土地

*教学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并掌握朗

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

2.说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3.体会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能说出诗

歌的意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哭泣的中华——侵华日军暴行实录》

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

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我爱这土地》。抗战初期的1938年,

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

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板书: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正涵,生于浙江金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

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

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

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

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新课讲授】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

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3.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

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四)问题探究

1.什么是诗歌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

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

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

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2.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形容鸟叫,也多用“清脆”、“嘹亮”、“珠圆玉润”之类,如“隔叶黄

鹂空好音”、“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中,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

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就是

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

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图片展示民族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

过。(图片展示民族的反抗: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运动)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

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

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图片展示延安、解放区军民)

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

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

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

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

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

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像誓言一样的庄严,像鲜血一样的凝重。

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

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课后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教学板书】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民众的悲愤

风——愤怒的情绪

黎明——希望、胜利

3 乡愁

*教学导航*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5.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6.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7.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

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

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

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

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2.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教师范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二)问题探究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

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

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

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

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

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

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

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

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

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

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

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

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

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

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

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诗词。

【教学板书】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导航*

【学习目标】

8.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9.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10.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