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观潮》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观潮》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观潮》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笼罩、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难点: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理清段落层次;朗读感悟1、2自然段;识记1、2自然段中出现的生字字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海塘大堤上人们等着、盼着,期待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的到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说它是天下奇观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整体感知3——5自然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11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交流3——5自然段中的内容)

2、师: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潮起潮落那壮观的一幕展示在我面前呢?只有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出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先默读第3自然段,说说:潮初来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整体感知第3自然段

3、潮初来时,你最先听到的是:

CAI出示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雷声真响啊!谁再来读一读师:这雷声从何而来?谁再来读这一句(板书:响声隆隆)师评:从很远的地方就能传来如此响声

4、师生配合读第二句

师:顿时——生: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CAI出示句子:“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师:等啊、盼呀,终于听到——生:潮来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高兴、激动、潮终于来了)师:这么多情感都汇集在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上谁再来读读这三个字指名读这三个字于是,人们兴奋地传递这个消息,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你周围的观潮人(学生互相说“潮来了!”)交谈声、议论声吵吵嚷嚷,就像开了

锅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谁来读读这一句指名读(板书:人声鼎沸)于是——

5、师读: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看不出什么变化,大家有开始静静地等着、盼着接着又听到什么?(响声越来越大)

CAI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这仅仅只是写听到的吗?(还有看到的)看到了什么?(一条白线)还有吗?(看到人群沸腾)

师:人群为什么会沸腾?(因为人们不仅听到了声音,而且看到了一条白线)(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所以此时此刻,人们会做些什么?师:人们一起踮着脚、探着身子、往前挤,人潮在涌动,这种急切想看到潮来的情景使整个人群——沸腾(板书:人群沸腾)那这句话该怎么读,自由练读这一句,边读边想象当时那沸腾的场面师评: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指名读师评:一条白线的出现就足以让等潮、盼潮、望潮的人们激动不已、欣喜若狂!

师过渡:潮起时声音之响亮,样子之特别,让人如此欣喜!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那潮来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

2、首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生接: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CAI出示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读出气势大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气势大(横贯)再指名读

3、还看到了什么?

CAI出示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这里作者把大潮比作什么?(师板书:白色城墙)师:城墙有多高?(两丈)有两三层楼那么高谁能读出你的感受师评:浪潮翻滚、浪头真高啊!指名读两三层楼的城墙直逼眼前,此刻观潮人有怎样的感受?(害怕、奇观)那这句话该怎么读,边读边想象这震撼人心的画面指名读

4、师生配合读引出最后一句

CAI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自由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在写潮水?(大潮的形态和声音)

B:作者是怎样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请同学们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

师:这两个比喻的连用,让我们仿佛来到了观潮的现场

C:大家边听边思考,这样的描写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D:学生交流:追问: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战马不仅有气势、还在奔腾、在跳跃,在并肩前进

师:飞一样的奔跑过来,有一种奔腾的力量、势不可挡的力量指名读这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力量

师:潮头就是这样齐头并进、飞奔而来、水势迅速扩大、就形成了一种气势——那就浩浩荡荡,谁再来读一读师评读:这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师:从“山崩地裂”体会到声音很响,从“颤动”体会到这种气势磅礴指名读潮水能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巨大的冲击力、震撼指名读

师:看!万马奔腾听!山崩地裂!全班齐读

师:此时此刻,作者连用两个比喻,不仅把看到的大潮比作白色战马(板书:犹如……)还把声音比作山崩地裂,并且连同自己感受也写了出来(板书:如同……)不仅是观潮人和作者,还有老师和每一个同学都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说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啊!宋代苏轼说的一点也没错,真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啊!

5、师: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天下奇观?(CAI潮来时视频)听到这儿、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师:这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一幕正是作者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情景,先写听到的、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

受,用上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我们深深地被感染!(手指板书)6、我们再把这感受送到文字中去吧!师生配合读3、4自然段(CAI 出示第3、4自然段)

五、指导背诵第3、4自然段

1、你能把潮来时的情景讲给爸爸妈妈听吗?这里有提示,同学们根据提示边看书边读边讲,脑海里一定要浮现潮来时变化的过程,一定要把大潮的气势讲出来(CAI出示第3、4自然段内容提示学生自由背)

2、师生齐背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潮来时,我们感受到它奇特、壮观,那潮退后你又能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它的不同凡响?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句子:

第一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它是奇观?“漫天卷地”“依旧”“风号浪吼”读评:余波还能铺天盖地、风号浪吼!

第二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它是奇观?“过来好久”“恢复”,读虽然潮去之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

第三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它是奇观?“两三丈”,读潮退以后江水陡涨两三层楼那么高,让我们惊叹不已啊!

师:看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不足为奇了!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潮来之前,江面平静如镜;潮来了,真是翻江倒海,惊天动地;潮去了,依然风号浪吼目睹这一幕幕奇特的景观,心潮难平,难怪作者开篇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抓住了自己听大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抓住大潮的形态、声音的变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

六、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第3、4自然段

2、学着作者的写法,写一写你看到的一处景象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响声隆隆

越来越大人声鼎沸

19、观潮潮来时一条白线人群沸腾

天下奇观白色城墙犹如……如同……

潮去后依旧……已涨……

评《观潮》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感受钱

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以“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开课,以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部分感受和体会大潮的奇特之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如,学习第3自然段,师问:潮初来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虽然是一个解析文本内容的问题,但暗含对文章顺序(从听到看)的梳理学习第4自然段后,学生在谈感受时,谈到该段顺序——由远到近的顺序;整体回顾3、4段,帮助学生背诵这部分出示的提示语中,表示顺序的词语都变红……都可以感受到教师在帮助学生揣摩文章顺序颇费了一番心思

2、语句教学实在,不踏虚步文中描写潮水声音、形态、气势的语句都很精彩,教师对这些句子的教学方法多样,下足功夫

如,“顿时人声鼎沸……潮来了!”一句的教学,教师在生感知读后,根据学生的读情,直接发问:“为何这样读?”从而切入到描写观潮者的语句该句教学还分别抓住关键词“人声鼎沸”和感叹号,丰富学生的感受

如,教“城墙句”时,引导学生把语句转化成画面

如,教“战马句”时,先从内容理解进来,再根据比喻句特点找相似点,再回到句中找对应点,再落在词语“齐头并进”“飞奔而来”感受浩浩荡荡气势,最后通过朗读强化和表达感受句子教学颇有章法词语教学也肯花力气如“人声鼎沸”“沸腾”“浩浩荡荡”“天下奇观”等词语的教学或用情景法,或用感悟法,或用回扣法

3、最后课件出示,帮助学生丰富感受时,教师用自己的背诵为视

频加入解说,较好地掀起了情感的高潮整堂课教师情感充沛,非常投入

需要商榷的是:

1、教师的指导细致,节奏快,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不太够教师如果把指导的重点只放在部分语句上,而不是处处重锤敲打,学生的自主感悟可能会更多

2、“白线横贯江面”的教学有些快毕竟横贯江面是有个过程,是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横贯”的壮观体会出来才好,而不应仅把关注点放在潮水涌来的速度上

3、对作者的观察或写作顺序的感悟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但不应该仅仅落在“声音——形态”和“由远到近”上,本文还有“观察想象”和“潮的变化人的变化”这两种顺序从教师的板书就可以看到,教师是按照“潮的变化人的变化”的顺序来安排板书,在最后总结环节把这些点出来还是有必要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