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

3007发生认识论

Genetic epistemology

J.皮亚杰根据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玩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其也学科有关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理论.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因此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及最后结果,近现代的认识论则专作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这都是不够的,需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生加以补充。他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心理学的桥梁来达到认识论的结论.②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答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因此,发生认识论是跨学科的理论。

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是要把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皮亚杰是一位结构主义者,也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功能性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人自身建构起来.的,它不是客体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预先构成的或天赋的.也认为任何结构都具有3种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整体性意味着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结构内各成分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堆砌或混合。结构及其成分都受某种内部规律的制约,具有与其成分不同的特性,同一成分在不同结构中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组织,而有一些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种旧结构可以转变成为新结构。自我调节性是指结构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在规律自行调整、自动调节,而不必借助于外部因素,因此结构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然要引起相关成分的改变,结构可以因转换规律的相互作用而保存下来或变得丰富起来。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是格式塔学派。它主要寻求知觉的结构(格式塔或完形),否认感觉甚本元素的存在,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皮亚杰接受了格式

塔学派的一些观点,但反对其天赋论,指责该学派不关心知觉结构的起源问题。他试图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调节功能,对人的经验和行动有控制作用,个体心理的连贯性是少数具有普遍性的结构的表现.

皮亚杰的所谓结构与格式塔学派的完形结构有所不同。皮亚杰的结构不是指什么事物或信念,而是可以应用于事物、信念或个体心理空间任何其他东西的几套连贯的心理操作或心,理活动.例如,当物体形状改变时对物质守恒的信念并不是结构,而达到这种信念的那套心理操作(运算)才是结构。皮亚杰并没有宣称,全世界所有8岁的儿童都自发地发现了物质

的守恒,而只是说,儿童构成了一套能够作出这种发现的心理操作或运算,当他们遇到运用这套运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解决了问题。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另一特点是:他不仅试图证明在某一发展阶段大量不同的行为表明了同一结构的存在,而且力图证明,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这说明皮亚杰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发展的或发生掌的结构主义.这是他与其他结构主义者不同的地方。

皮亚杰对于行为主义也是有所取舍的.他反对行为主义的联想主义、元素主义,不赞成行为主义否认意识的存在的观点,但同意从行为开始研究。行为主义也不是不承认元素构成结构.但那种结构只是元素之和,并不具有皮亚杰所说的3种特性。结构主义与系统理论也有区别:系统理论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结构,但关心的只是分析一个系统内部诸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主义却要求努力寻找出一个具有更大普遍性的结构,而那些看来互相独立的结构都是这一大结构的不同表现。当然,系统理论与结构主义并不矛盾,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建构主义关于建构主义.皮亚杰在理论上似乎说得不多,只说它是一种类似于辩证

法的过程,即由正题而到反题,最后达到合题,但他强调的并不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否定之否定或质量互变,而是平衡作用。他着重的是:思维的结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不断地自行建构而成的。因此,他既反对外因论,又反对内因论,而主张内外因结合论。在心理学中他反对经验主义的联想论,也反对预成论或天赋论,主张后成论,即人的认识是出生以后内外因相互作用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皮亚杰所谓的互相作用有别于心理学上一般所说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首先,他认为智力并不是具有某种可以测量出“分量”的东西(他认为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在教育上是+足的灾害”),而是一种必须

加以描述的结构,对其功能作用也必须加以理解。其次,一般认为遗传和环境只是影响智力形成的两种固定不变的因素,彼此并不互相影响:而皮亚杰却认为它们都是“向量”.对智力形成的影响经常在变化,这种变化视主体所具有的认识结构而定。也进而认为,环境并不是偶然对儿童发生作用、引起反应的刺激,而是儿童主动地寻求他可以对之进行有意义的反应的东西,主动性属于儿童.环境的作用不是某种“非此不可”的特定的东西,而是可由不同的东西代替的。儿童能够通过经验看出他在某一时期的智力发展所必需而他又能够吸取的东西。所谓建构就是儿童自己必须一再构成形成其智力的那些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形式。皮亚杰强调儿童创造观念:而不是发现观念,认为观念并不是预先就存在于世界上,等候儿童去发现,而是儿童自行创造的。这使他既区别于经验论,又区别于先验论。皮亚杰的一本书就名为《儿童对现实性的建构》。

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比一般持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走得更远。它超过了一般逻辑主义.也不只是用逻辑模型去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而是主张每一发展阶段的逻辑的功能作用决足了下一阶段的认识结构。因此,有人用逻辑决定论来描述皮亚杰的思想。从而可以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归纳为:相互作用论、建构作用和逻辑决定论。

学习的作用这是发生认识论所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先验论认为儿童的认识都是

决定于一些预成的结构,与学习无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①学习在结构的功能作用和发展成长这一较大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②对某种特定行为或内容的学习.只有当存在相应的结构时才能发生.个体对客观世界所采取的行动,其本身就是结构的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把新的信息同化于已有的结构,有时甚至要改变原有的结构。③结构根据某种规律而成长发展。认识成长的功能不在于产生作为现实的、可验证的复本行动图式,而在于产生越来越强有力的逻辑结构,使个体能用越来越灵活而复杂的方式作用于现实世界。

心理发生学皮亚杰承认有独立于主体以外的客体,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唯物的,但他并不完全赞同反映论。他把人的自然经验分为物理(实物)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两种,认为物理经验反映了客体的客观属性,而逻辑数学经验反映的却是主体的活动方式,并不是客体属性.他把这方面的抽象称为反身抽象或反省抽象.皮亚杰关于认识的心理发生学,本质上是从生物学出发的,认为心理、认识是人对现实的一种适应:所谓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是把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行动圈式之中,也就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图式指行动的组织或结构,是行动中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的东西,例如用棍于去推动一个客体.顺应则是主体改变其已有的行动图式或形成新的行动图式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同化在于丰富和加强主体的行动,使其行动图式起量的变化:顺应在于保证行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行动图式起质的变化:两者相反相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在皮亚杰看来,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但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适应就是平衡水平的不断提高.平衡一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是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皮亚杰根据多年的实验研究,把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不同儿童达到各阶段的年龄有个别差异.不同文化背

景、不同国家的儿童达到各阶段的年龄也可能不同,但各个阶段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每一阶段既是前一阶的延伸,又有新的结构出现,它们之间不是量变,而是具有质的差别,但又表现出功能上的连续性:每阶段都是一个统一整体,虽有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却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中去,而且不能前后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渊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一阶段的结构,前者为后者作准备,且为后者所取代。各阶段之间不是阶梯分明.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见认知发展阶段论)

主要结论从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详细描述中可以得出一些发生认识论的结论。

①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及活动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运算是皮亚杰从逻辑

和数学中借来的概念,它表明儿童的思维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组织的。②在活动和具体运算之间有一个表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中符号化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它使儿童种种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并且学会了语言。③儿童在没有掌握语言以前,通过同比和顺应以及同化过程的逐步复杂比.掌握了类和关系;语言和思维并非同时发生,但两者的发展是平行的。语言有助于动作的内化和认识的符号比及形式化。当儿童的思维达到运算阶段时,思维和语言就相互联系、相互同化和协调起来。思维结构越精细就越需要更多的语言参加.高级形式的运算结构是用语言来表达的.④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太。语言是交际工具,能起强化作用,有助于解除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有利于认识的社会传递。⑤儿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不能用“所有”和“某些”作定量规定的概念)和前关系(不存在概念的相对性),以后发展到能稳定地区别个体和类。⑥运算的特征是归类和关系具有传递性和可逆性。最明显的例子是守恒概念的发展。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的区别在于前者离不开具体事物,也只能运用于具体事物。儿童对同一问题如用语言叙述根难解决时.便属于初级逻辑思维阶段。这些运算还不能组合成为统一整体。形式运算则能“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此时儿童能提出假设并进行推论,这是高级的抽象思维阶段。⑦成人思维中的逻辑结构和_结构起源于儿童行动的一般协调,起源于儿童的归类、系列化和对直的行动.布尔巴基学派所谓的_母结构(代数结构、序列结构和拓扑结构)在儿童思维的发展中有其自然根源。

皮亚杰认为影口向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是成熟(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自然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文化教育和语言等)和平衡作用(自我调节的结果)。他特别强调平衡的作用,认为不但人的认识,就是人的道德倍感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地建构而成的.参考书目

J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98l-(J. Piaget,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routeledhe and kegan paul ,London,1972)

H.E.Gruber and J.J.voneche(eds),the essential piaget,basic, Books, new York 1977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内容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这种活动的特点是:还没有把不同的活动协调起来,每个活动都形成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 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左右,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主体的活动被联系起来,被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意识到自己是空间中诸种客体中的一个。虽然这还只是在实物水平上进行的,这表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的自身身体的中心化,并且具有了主动性。主体活动的协调,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分化的根源。 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这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是儿童能够运动概念符号来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儿童对于主体内部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初步不完全的逻辑结构;对于外部客体的协调则导致了因果观念的出现,表现为儿童总是问“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定向的,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也没有守恒的概念。比如,如果不是同时看见的三对棍子,而是在一个场合看见A小于B,另一个场合看见B小于C,他不能由此推论出A小于C,只有把它们同时摆在一起他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他的思维还具有直观的特点。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运演,虽然是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上一阶段相比,一个重大的进展是可逆性的出现和守恒概念的建立。他处理问题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能够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能够进行预见和回顾。表现为他不是在犯了错误以后再进行纠正,而是能够对错误预先进行纠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 (一)实践(B1,2,3,4,5) B1、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选择: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规律都是客观的)(2)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选择:团体协作、历史阶段) B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B3、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B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3)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它. (4)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中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B5、实践的知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二)真理(B6,7,8,9,10) B6、真理具体性、条件性知识/真理相对性的知识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B7、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看,总要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部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 践服务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 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归纳.doc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高中政治常用哲学道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时要作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高中政治记忆方法

发生认识论原理

3008发生认识论原理(卷名:心理学) J.皮亚杰著。它是一本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重要著作.3卷本,1950年出皈。伦敦G劳持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72年出皈w梅斯的英译本The PrIntiple5 0f Genetlc Epistemolcigy。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王宪钿等的中译本《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在书中用缝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理论总结. 皮亚杰主要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但他指出其研究“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而认为“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满意传统的认 识论只颐到高级水平的认识,即只颢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他确足“发生认识论的 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 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掌思维。”凡是熟悉皮亚杰工作的人,都会发 现正是这一理论思想指导着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的。 本书共分3章:第l章为认识的形成。作者应用了逻辑、数学的概念术语对所得的研究 资料作了结构性的分析。他以运算为标志区分出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而阐明了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而 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向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过渡的原理。第2章为原初的机体条件。作者分析了认识获得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他首先评述了J—B.de拉马克的经验主义,指出拉马克学说主要缺乏的是关于变异和重新组合的 内在能力的概念以及关于自我调节的主动能力的概念,而提出S—R(刺激一反应)公式的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坚持了拉马克学说的精神的,他主张对这一公式应作彻底的变革:把S—R 公式改写成S:R,或更确切地改写成S (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而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他还对“天赋论”、“从本能到智力”和“自我调节系统”问题 作了分析。第3章为古典认识论问题的重新考虑。作者对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古典认识 论问题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的发生离不开继续不断 的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不仅为研究认识论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供经验验证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用跨学科的知识阐述认识起源问题的范例。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 “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 .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咼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 理) 一、哲学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 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方式+答案组合】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2+3 真理的特点和从真理的角度出发 实践性,客观性 4+5 追求真理 5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追求真理的角度 2+5看材料

用实践的观点 1+2+3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出发 2-(1,2,3,4) 二、练习题训练: 1、(全国卷二2018-40)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挖据水着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国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来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着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师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稽技术培调班50多期,培调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心理学名著

十二、心理学名著 第1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 第2部《实验心理学史》林波 第3部《心理学史》黎黑 第4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威廉冯特 第5部《荣格自传》荣格 第6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 第7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 第8部《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第9部《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 第10部《梦的解析》英文版弗洛伊德 第11部《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第12部《弗洛伊德自传》弗洛伊德 第13部《理解人性》阿德勒 第14部《超越自卑》阿德勒 第15部《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 第16部《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 第17部《智慧心理学》皮亚杰 第18部《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 第19部《行为主义》华生 第20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森 第21部《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班杜拉 第22部《成为一个人》罗杰斯 第23部《超越自由与尊严》斯金纳 第24部《人猿的智慧》苛勒 第25部《教育心理学概论》桑代克 第26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 第27部《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 第28部《教育论》思想简介斯宾塞 第29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哈特曼 第30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加涅 第31部《心理学原理》詹姆斯 第32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 第33部《认知心理学》(第七版)罗伯特.索尔索第34部《人对意义的寻求》维克多.弗兰克 第35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布勒.艾伦 第36部《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 第37部《教育心理学》奥苏伯尔 第38部《记忆》艾宾浩斯 第39部《机体论》戈尔茨坦 第40部《分裂的自我》R.D.莱恩 第41部《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维纳 第42部《道德发展的心理学》科尔伯格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认识论 (一)实践(B1,2,3,4,5) B1、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选择: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规律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选择:团体协作、历史阶段) B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B3、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B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3)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它. (4)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中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B5、实践的知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二)真理(B6,7,8,9,10) B6、真理具体性、条件性知识/真理相对性的知识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论测试题

认识论部分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2.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 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3.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对未来8年中国宽带发展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主动创造性 4.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的某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这种力只会导致物体相互吸引。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对这种力有了新认识:如果将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中的一块换为硅板,将它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5.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老鼠。由此可知(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2013年8月18日,中国神舟十号搭载茶叶种子返回交接仪式暨福建(武夷山)航天茶叶育种基地签约仪式在京举行,见证“航天科技、助力产业升级”,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刻。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 )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③④ 8.在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两会”结束次日,李克强即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李克强总理这一观点体现了( )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意识具有能动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层消融的消息不断。曾有专家警告,北冰洋的冰层将在2013年夏季完全消失;也有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已终止,地球将步入冰川时代。美国宇航局2013年8月拍摄的卫星图片显示,北冰洋冰层的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多万平方千米。这表明( ) ①受多种条件制约,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②真理与谬误相伴,二者没有清晰的界限 ③复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杂乱无序的 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边漫画启示人们( ) 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D.正确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1.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行走,但她却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报告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心得 最初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觉得这是一本有关认识论方面的书,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的建构过程,以为读了这本书可以对我们的认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在网上找到这本书后,看到只有三章,并且全书不到120页,所以就更坚定地选择读这本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了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引经据典,正如书中所说:“本书的目的是将发生认识论的一些总的趋势抽取出来,并提出那些证明这些趋向的主要事实。”①所以,书中涉及一些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用逻辑数学思维、因果关系思维、空间思维的来证明其观点,因此读起来晦涩难懂。虽然书中运用一些例证来证明一些观点,但是这些例证说理性比较强,看了后还是对它所要说明的问题不甚理解。因此,我在讲ppt时其实并没有将本书读完,而是参照网上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读完全书后,我觉得作者在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介绍了自己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其次就是介绍了他人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就如生物学方面的表现型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是由主体内部的不断建构与外部的客体对主体的刺激相互作用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的发生发展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但不一定就是按作者所严格限定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只能特定的认识水平上,比如在前运演阶段就不可能形成守恒的概念,而有些儿童确实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守恒的概念,作者忽视了后天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于儿童的认识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是随着我们的活动而进行的,我们出生后的无意识的活动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逐渐引发有意识的活动,就好像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使狗的行为发生变化一样,尽管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形成符号表征,或者说是图式,然后形成概念,之后就会发生同化、顺应或者是调节等行为以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一种平衡。 我觉得任何高深的理论其实都是从非常普通的,一般的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通过加工后以一种系统、规范、科学的方式在呈现给我们,只是有的理论呈现的方式方法易于理解,而有的则太过高深莫测,《发生认识论原理》可能是属

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发布时间:2012-8-24 浏览人数:85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考点1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律,否认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考点2认识的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注意: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认识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3)从认识的目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注意: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