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6、颐和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重点体会“滑、几乎、也”等词语的正确

含义。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并能介绍作者游览路线。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内容等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4、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

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过渡句的学习来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说清楚游览的路线及所看到的

景点特征。

2、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内容等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向人们述说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

(出示颐和园图片,配合音乐。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师: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1900年,颐和园曾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它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被誉为皇家园林。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6课,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出示课题,读题。读准“颐”。

3、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着老师书空“颐”的左半部分。(“口”用红粉笔强调)

4、再读课题。

5、师: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结合刚才看到的图片,请你用一句话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初读课文,理清路线。

1.师:课文中也有两句话对颐和园的景色进行了概括。

出示开头和结尾。

2.师:文章开头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把开头句子中的“美丽”两字泛红)结尾又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再把结尾处的“美丽”两字泛红),这样的写法叫……首尾呼应,(在两个句子的下面出示:首尾呼应)这使文章的结构非常完整。

3.再读两句话,读出感情(同时板书:首尾呼应)。

4. (出示)按要求朗读课文。

①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②想一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主要景点请你用“。”。标出。

5.交流:

(1)师: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一些专用名词。

出示专用名词。

长廊佛香阁画舫横槛琉璃瓦宫殿(同时出示图片)

重点教学:槛(这个字有几个读音,课文中选哪个读音老师出示图片和解释条请学生读准字音。)

(2)朗读词语。

(3)学生交流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主要景点,教师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4)师小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景点: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佛香阁和排云殿位于万寿山上。而十七孔桥飞跨于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之间。

6.找找是文中哪些句子将这些景点连接起来的

(1)学生读读划划。

(2)学生交流。

出示:走进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动词泛红)这些动词告诉了我们作者的游览路线。

(3)出示地图。

师:(老师根据地图复述过渡句,一定要说清楚)

师:走进颐和园,步步是景,景景相连,学着老师的样子用上这些过渡句(老师板书:过渡句)谁也来说清楚作者的游览路线。

然后请2个学生讲清楚。

三、研读课文,学习表达。

1、学习第二小节

师过渡: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都是由长廊连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颐和园的着名景点长廊。

(1)读读描写长廊的句子(出示),想一想: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板书:长(点击)

(2)补充长廊:世界上最长的走廊,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朗读:我们请男同学来把这句话读一下。(师指导)再女生读。

(3)师:这条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板书: 多奇(点击)

(4)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的几幅画。

(出示图片配以简单介绍)

(5)朗读指导。(先自读再齐读)

(6)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先写了长廊的中间,后写了两边,把长廊的美丽景色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2、学习第三小节

(1)师过渡:沿着长廊,我们欣赏着各不相同的精美图片,不知不觉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佛香阁和排云殿。

(2)出示句子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3)指导朗读句子。

先齐读,把“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些词语读好,再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你远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1)师: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一节,我来读过渡句和表示方位的词语,你们就读看到的景象。(出示)

(2)重点学习“昆明湖”

①出示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这是一句……(比喻句)。作者把昆明湖比作……(镜子),又比作……(碧玉)。也就是告诉了我们(出示“昆明湖像镜子一样,像碧玉一样。)

这写出了昆明湖的湖面……(静),湖水……(绿)

(板书:平、绿)

②师:昆明湖就是这样静这样美。

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静静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齐读两句话。

③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比较两句话,心中有什么疑问试着提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④师:谁来说说自己提了什么问题

(“滑”能不能换成“划”,为什么

这两个“滑”“划”有何区别

“几乎”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几乎”放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解决问题。

⑤有感情地朗读两句话。(出示)

先同桌读,把昆明湖的静和美读出来。再请一个学生读。齐读

4、学习第五小节

过渡:从万寿山下来,看到的还是昆明湖,近看昆明湖又有哪些景点呈现在你的眼前

(1)学生交流。

(2)根据标点符号理清是三个景点。

(3)师:张老师找到了堤岸的特点是(长长的),(出示)你能照着我的样子来介绍其他景物的特点吗

(式样不同的石桥、数不清的杨柳、葱绿的小岛、长长的十七孔桥)

过渡:昆明湖上最有特点的景点是十七孔桥。(出示)你喜欢十七孔桥吗为什么

(板书:长多奇)

(4)出示: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这句话要加上“也”这个词)

“也”表示同样,在前文找找有没有同样的情况。联系第二小节。(点击)师:长廊上这么多各不相同的画;十七孔桥上这么多姿态不一的狮子,这些都是谁的杰作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体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总结全文。

1、师:颐和园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把文章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景色。老师来读过渡句。

(出示:课文重点语句)

教师引读。

2、结合板书小结: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端,去颐和园游赏了一番。我们走过了色彩鲜艳、绘画奇特的长廊;登上万寿山远眺了昆明湖,也从近处感受到了十七孔桥的与众不同。我们更是从颐和园的美丽和壮观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五、布置作业

出示: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颐和园的美景有很多,说也说不尽。那为什么作者只选了我们课文中的这些景点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

六、板书

长廊长廊长色彩多绘画奇

佛香阁

16 颐和园万寿山首尾呼应

(美、大)过渡句

排云殿

昆明湖湖面静湖水绿

十七孔桥桥身长桥孔多石狮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