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以及浮力知识的广泛应用。课型:探究、讲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晌。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浮力的概念;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沉浮条件。

●难点

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浮力知识的广泛应用。

●教学突破

积极创设条件,提供比较好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游戏比赛,让学生亲身实验探究;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突破本节的重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块、鸡蛋、泡沫塑料块、矿泉水瓶、水槽、塑料桶、水、乒乓球、弹簧测力计、小石块、橡皮泥、溢水杯、密度计、酒精、盐水、自制课件;安排学生准备学习用具。

●学生准备

准备橡皮泥、矿泉水瓶、小石块;查阅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提出问题,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约分钟)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约分钟)

◆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弄清常见的

一些物理现象(约分钟)

二、认识沉浮条件的应用,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约分钟)

三、小结,评估,练习(约分钟)

◆板书设计

第五节浮力

1.认识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物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浮力的大小

(1)影响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因素

A、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B、所浸液体的密度。

(2)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3)“溢水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浸=V排

3.物体沉浮条件

(1)物体上浮:F浮>G排;

(2)物体悬浮: F浮=G排;

(3)物体下沉: F浮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B、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

C、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着浸没的深度增加而增大;

D、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等于物体自身所受重力。

2.一个实心铜块的质量是8.9kg,把她全部浸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是 cm3,排开水的质量是 kg,受到的浮力

为 N。

3.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铝球,当它们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

关系是( ).

A、铜球大;

B、铝球大;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4.一艘货船卸下4x107N货物后,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减

少 m3。(g=10N/kg)

参考答案

1、D;

2、103;1;9.8。

3、B.

4、4x103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表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要想使学生顺利通过本节的学习,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本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并且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关浮力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设计实验等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略为紧张,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稍作调整。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处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有关浮力大小的计算方面有些调整,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取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