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

定义: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意义:(郭庆光补充)(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居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它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在这一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

1、认为她缺乏理论性,对关键概念定义太泛,认为它是一种搜集资料的策略。

2、极少有研究去寻求满足的前提。

3、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用自我报告来确定人们的动机,显得有些简单和天真。

4、认为它过于狭隘地集中于对个人的研究,忽视社会结构和媒介在该结构中的位置。(对此鲁宾和温德尔提出了一种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赖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使用与依赖模式将个人置于社会系统之内,这些系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需要)

5、该理论也受到了媒介霸权论学者的批评。媒介霸权论学者认为,大众媒介的消息倾向于强化文化中的主导世界观,受众很难回避这种媒介提供的带有偏向的解读。

6、一些研究发现,受众之接触大众传播,并不总是高度精心的或目的明确的行为,因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挑战。大多数人在使用大众媒介是仪式化的或习惯性的行为。

7、对看电视行为的研究显示:观众对电视的体验是被动的、放松的、注意力分散的,也有研究者声称,与印刷品相比较,由于图像的表现特点,电视和电影很可能在观众中产生更为一致的认识和情感反应。一致效果不是使用与满足研究预测的结果。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近期发展:

1、近期的一个新发展是离开传统的思路,即那种将受众认作主动的或被动的观点,而是将活动当作一种变量来对

待。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媒介的使用者在处理媒介消息时是有选择的、理性的;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他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放松和逃避。受众活动在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可能也对媒介的效果产生影响。

2、另一种心的方向强调使用媒介来满足特定的需要。例如大众媒介的一个用处是可能消除孤单。坎那瑞和斯皮茨伯格发现了支持这种使用的证据,但是其相关性依赖于孤独的程度。

在情境孤独中,人们最常使用媒介来减轻孤独感;

在持续孤独中,人们较少使用媒介来减轻孤独感。由于持续孤独者将他们的孤独感归于内在因素,因此不相信媒介传播能够减轻孤独感。

3、希尔:暴力电影观众的阐释机制(暴力电影观众勇于收视体验的一种特殊方法)

该机制包含以下因素:对虚构暴力的概念,将之视为娱乐;有对暴力的期待和乐于选择自我审查的方法;以及建立个人可接受暴力度的水平。

大众传播学理论

大众传播学理论 1、选择一个谣言,说明谣言传播的途径,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机 制。 谣言: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谣传“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洋影响盐” 和“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市民轻信抢购,超市脱销。 谣言传播的途径:谣言怎么传播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没有传播的谣言根本就达不到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的公民,网络社会的到来,公民个人的猜测而产生的谣言传播已经带有“媒体”性质,有人称之为自媒体。自媒体:公民个人通过私人的传播工具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最早是口口相传,这也是最早的谣言传播办法。在网络社会,公民通过即时通讯、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办法传播自己的一种猜测与思考。这种方式被某些公司利用,于是就产生网络社会独有的现象——“水军”、网络公关公司。这些公司利用“自媒体”进行一些消息的传播,当然很多是未经证实的,已经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夺走了原本属于严肃的媒体的领域。公共媒体:这类传播途径,也就是大众传媒。这类媒体具有严肃性、客观与中立性,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天生就是用来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舆论制造工具,也是意识形态的制造与发源地。这类媒体有时也会发出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原因很多,有些舆论关注点无法进行实地新闻采取,只好采用非官方报道,或者是为了防止公众的恐慌,又或者是出于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日本大地震过后,中国内陆疯传“吃盐可以补碘”,谣言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天内各大超市的食用盐被抢购一空。这一谣言的来源在于大众传媒,特别是央视在日本核泄漏事件报道中提到日本民众的“补碘”方式,并在知识普及环节强调碘对防辐射的作用,而接受这些信息的中国观众大多缺乏防辐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到“碘防辐射”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为“食用盐可以有效防止辐射”,谣言至此产生并不断传播。在危机事件面前,谣言的发生频率会有所提高。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众传播往往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之不同的是,谣言传播的途径多为人际传播,虽然网络的出现,让谣言的产生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大多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却无法得到大众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证实。因此,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话语空隙,一方面,看似正确的信息在人际间传播,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又出现短暂失声。民众的质疑和恐慌无法得到舒缓和释放,“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作用发挥效应,谣言就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1), 1269-1276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8353674.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d18353674.html,/10.12677/ap.2017.711158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ncept,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Basis Hui Ku, Huiying Shi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26th, 2017; accepted: Nov. 15th, 2017; published: Nov. 21st, 2017 Abstract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vers different groups and different fields. However,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After systematical exploring and discuss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structu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meaning, internal structure confu-sion and single measure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in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aticness, traceability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tructure, Theoretical Basis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库慧,史慧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1日 摘要 基本心理需要在国内外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遍及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但是需要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在概念界定、需要结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几个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基本心理需要的观点和研究进行阐述之后,发现其中存在涵义不清、内部结构混乱以及测量单一等问题。因此从系统性、追踪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提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传播学-控制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 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多数或少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报刊不应接收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销售自由;抨击政府、官员(人身恶意攻击除外)合法;新闻的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得限制;新闻传递自由。)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的批评:唯理主义受到攻击,尤其受到现代心理学家的攻击;天赋权利的理论没有基本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依据;自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哲学,也被人怀疑;个人权利危害多数人福利也受到强烈的攻击;对大众传播工具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简言之,即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固定公式。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甚至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这具体体现在: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新闻媒介必须纳入有序的轨道上,才能维持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听凭几名新闻媒介巨头为所欲为,势必危害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力。面对新闻媒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不论是真是假的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政府只能被动挨打。谁来监督媒介?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这种对立已经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报刊种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民主参与传播制度。一方面,信息社会众信息与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界定: 1.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可视为“整合照料”的一个子概念,它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不是简单地打针吃药的医疗服务,而是应当达到一级医院以及以上的医疗水平,要具备健全的科室和诊疗项目,硬件上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上要有足够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 “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服务对象、服务提供的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实现路径以及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标准。 (1)服务对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对象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采用传统家庭养老或者社区居家养老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其次,对于机构养老,主要面向生活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再次,对于一些高收入老年人,比较注重晚年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优质健康保健服务。 (2)服务提供主体: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形成凝聚力。 其次,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满足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尽职尽责。 (3)服务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内容广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护理服务。而是医疗救治、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保健服务。三十精神慰藉、精神安慰、老年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 (4)服务人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侧重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对于服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首先,与家庭建立契约关系的医生必须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全科医生,并且熟悉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其次,养老机构必须要根据需要增加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和专业护士。再次,医疗机构为了满足入住老年人的需求,也要增加相应的护理人员。 (5)实现路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集中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全科医生,与家庭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二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单一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或养老服务。四是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 (6)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医疗服务是一项需要高精技术的服务,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根据自身职责,建立相关法规,形成专业的规范制度,完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人员标准和管理规范,简历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中心至少要达到一级医院的标准,简历严格的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全社会对服务进行监督。 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一种整合医疗和养老功能,以专业的持续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为特色的新型养老机构,是对传统养老机构的创新。主要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预约就诊和双向转诊等服务。二是由单一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货养老服务,一方面通过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中心,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兴医院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设立以病后康复和保健为特色的养老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三十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开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简述题:1. 信息的特征?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2.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 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 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息”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 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 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 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 ,故称5W 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 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1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抽绎”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 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不能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而且,受众分散各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12.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和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3.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 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 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 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 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 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 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 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 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 之一的传播学。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 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又称初 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 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 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 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 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 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式中,传播 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 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 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 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该模式 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 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 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 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 会环境”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 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等, 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 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 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是广告。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 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 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 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 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 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 约束。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 —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 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 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这些控制如一张 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 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 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 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 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 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 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答:巴斯的 “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 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 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 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 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 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新 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 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 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 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 名词 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 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 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 书面语,做到通俗,简明,易懂。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 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 使用口语直接形式,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答: 1. 报刊。 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 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 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2. 无线电广 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 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 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 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 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 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 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 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 使用媒介。2. 选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 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 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 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 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 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 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 释3. 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 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媒介的动 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 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的最大特点是把能否 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对广播节 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 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 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 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 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 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因而应属于“有限效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 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 于某种“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 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 系?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 和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 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 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发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 “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 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 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角度研究 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 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 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 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著名传 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 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 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 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 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 “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传统 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 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 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 所直接面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 观效果问题。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 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 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 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 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网 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 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 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 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 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 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 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人们提供 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 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 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 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2. 控制论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 制。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 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 的传播过程。1. 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 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2. 循环性的表述,也 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知识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答:“知识 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 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 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 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 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 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4. 概述“议程功能设臵”假说? 答: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 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 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 “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 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 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 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 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 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 程设臵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 知层面上的效果。⑵“议程设臵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 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 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⑶“议程设臵功 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 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 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议程设 臵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 “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 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⑴“议 程设臵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 察大众传播“议程设臵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 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 入的研究。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臵”的不同特点。(填 空)如报纸的“议程设臵”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 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不 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臵”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 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媒介的“议程设臵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 绝对化。 5. 概述传播的五个层次? 答:人类传播主要有五个传播层次或类型:自我传播,人 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指 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 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身传播,包 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包括群体 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 播的层次。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 横向传播三种大众传播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 其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特点:1它需要借助 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2大 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牟,受众则是大 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 向流动,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滞后的4现代科 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 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 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词解释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 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 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 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 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 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1962年,美国社会 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 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 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 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 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 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 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 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 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 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 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 电视观众的总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 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同时,受众还是大 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在传播 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 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 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随着国际互联网 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 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9. “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 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 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 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凡有 这种把关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10.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 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 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 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 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 配他们的行动。 11. 符号:一般含义是指字母,电码,话语,文字,数学 和化学符号等东西;符号的定义是:一切能够作为某一事 物标志,表示该事物的意义的东西。符号活动为人类所独 有。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指说性”,即符号不是 事物本身,而是指说事物的标志。换言之,是以特定的符 号形式反映事物的概念和意义。符号的抽象能力远胜于信 号。 12.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 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 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 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 《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 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 层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 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 大众传播功能失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与“功能” 相对的“功能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不利于一个特 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在大众传播 中,在一定条件下,如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滥用时,某些传 播功能会受到损害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传播的 功能失调。(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 不同的概念,前者着重表明它们对社会体系有利还是不利, 后者则强调它们能否被社会成员所认识和是否社会成员所 期望的。) 14. 传播:含义较广,如交流,沟通,通讯,交际,交往 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们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 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 行为和活动。 15.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 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 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 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 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 析。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16. 社会责任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报刊自由主义 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它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 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 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在没有“他律”的 情况下,应自觉的进行“自律” 17. 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 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 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 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 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 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 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 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 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 为完全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 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明力不能 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 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 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