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那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分,它鲜明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

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实是,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好多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指导,养成了或多或少不良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播下了麻烦的种子。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还不会很好的默读,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有的学生阅读时不分重点,毫无目的,结果阅读效率很低;有的学生阅读时习惯做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上述这些阅读坏习惯咋听起来真够吓人的,难道这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吗?难道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愿意见到的现象吗?难道这是我们学生想要的教育吗?那为何小学生会养成诸如此类的不良阅读习惯呢?“羊毛出在羊身上。”许多人会想到原因当然出在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自身,但要注意的是毕竟小学生由于本身的身心特点,在学习生活中会缺乏自主性,自控能力比较差,有些不良习惯是不知不觉形成的。因此,小学生这些阅读坏习惯的养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艰巨任务,而阅读教学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教学,才算一个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说起来总比做起来容易)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语文教师要本着“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常抓不懈,严格训练;言传身教,当好楷模”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3]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

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4]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儿童,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作息要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游戏时应尽情的玩,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地点要固定:学习场所单纯固定,可以控制心理倾向;[5]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4、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6]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7]培养创造性思维。6、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能够而且有时需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7、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8] 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9]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斯宾塞快乐教育》工作心得

《斯宾塞快乐教育》工作心得 在暑假里,我再一次拜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伟大的教育名著,它来自于英国的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他的教育思想快乐而富于人性,他的教育方法奇妙而具有开创性,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它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对我们教育孩子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书中有提到以兴趣为孩子引路。每一个孩子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产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许多孩子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其实都可以引导他们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方法以及对孩子有益的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让孩子们确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只有孩子们都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才会在学习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学习过程也从“必须学”转变为“我要学”。 但孩子们的心理,往往被大人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反映,就像一条隐秘而又曲径通幽的林中小路,它时而平缓、宽广,时而又狭窄、荒芜。我由衷地赞同斯宾塞先生的观点:让孩子乐观面对生活,

给孩子信心,让孩子懂得珍爱自己,让勇气给孩子带来希望。我们都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是一切教育行为的起点。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xxx”,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乐观的心理总会带来快乐明亮,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很多其他的书也教育我们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同样是下雨天,乐观的人则想: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正好在家里整理一下我的房间、书籍,好好地享受一番。而悲观的人则说:真倒霉,好不容易有个星期天,就这样泡汤了,唉由此一天心情都不舒畅。乐观的人是“总有一盏灯亮着”,悲观的人的世界永远灰暗,看不清前途在哪儿。身为父母的我们如果希望孩子的将来幸福,请从小感染他,引导他乐观地面对生活。 在第二章“快乐教育最初的秘密”里斯宾塞是这样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接受知识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他也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让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则主要依靠父母和老师。在本书中,斯宾塞先生认为:习惯来自重复和快乐,并阐述了有关专注、运用、积累和自己选择方面习惯的养成。我自己在这方面就深有感触。从中学起,我就养成了看书并积累的习惯,我乐此不疲的记着那些让我感动的词句,写下当时看书的感受。这个习惯一直

教育家洛克是谁

教育家洛克是谁 洛克是历史上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洛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的生平简介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这一时期洛克还结识了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

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2]》(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 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的教育思想《教育漫话》是他的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 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弟的教育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

英美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英美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以其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和社会观为理论依据,围绕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并从资产者个人生活的幸福和赚取利润出发,讨论了资产阶级子女的教育问题。斯宾塞反对劳动人民受教育,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但是,他的教育理论总的说来正好适应了各国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斗争的需要,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获得广泛的传播。 由于斯宾塞所生活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阶段,时代的前进、工业技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都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得到反映,同时由于斯宾塞吸取了夸美纽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历代教育名家的自然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他的教育理论有着许多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在方法论方面更是如此。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近代教育家中,斯宾塞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他为争取科学被承认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努力斗争,力主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均须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协调。可以认为,斯宾塞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斯宾塞其人 斯宾塞(1820—190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教育的倡导者。斯宾塞出身于教师家庭,幼年在学校时被认为是个感觉迟钝的儿童,但他非常喜欢在校外作种种观察,爱好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他没有读过大学,独立自学成才,主要成就在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方面。他没有亲自办过教育,仅在学校里做过短时间的代课老师,可是他对培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著作都研读过,并吸取了其中的精华。从1854年到1859年,斯宾塞先后在杂志上发表《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等教育论文,后汇集成《教育论》出版。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斯宾塞陆续出版《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等书,合称《综合哲学》。 斯宾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各种矛盾已经充分暴露的英国。这时候,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列宁主义即将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但斯宾塞既没有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也丝毫没有同情劳动人民之心,而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竭力辩护。他深信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完美的社会制度,力图从哲学、社会学和其他各个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在哲学上,斯宾塞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以“确实的”知识和事实为根据的,要求在认识方面具有“确实的”知识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反对臆断和空想。但又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相对的东西,事物的本质、绝对真理是不能被认识的,宣传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认为凡科学所不能深入认识的领域,即事物的本质,只能诉诸宗教。他企图以此调和科学与宗教,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毫无意义的,这显然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在社会学方面,斯宾塞从庸俗进化论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受进化法则的支配,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为资产阶级的殖民主义与大民族主义作辩护;同时又提出“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和生物有机体一样缓慢进化而无质的飞跃,社会的职能也像生物有机体一样通过适当的分工表现出来,并且认为资产阶级就是这个有机体的“头脑”,劳动群众则是“手足”,这样一来,“手”、“脑”之间的协调合作就是十分自然和应该了,而且“头脑”应该受高深教育,“手足”只须劳动,也是合情合理的了显然,这合的是资产阶级的情理。另外,斯宾塞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不能有无限的个人自由而影响整体,但是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却又首先依赖于个体细胞的更新与发展,即依赖于国民个体的智、德、体三方面的发展,因此他将个人功利放在首位,社会需要放在其次。这种观点,就是斯宾塞据以划分人类五种活动、确定五类教育和五类课程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斯宾塞以其哲学观和社会观为理论依据,围绕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并从资产者个人生活的幸福和赚取利润出发,提出了一套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但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在倡导与推动科学教育方面,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斯宾塞是科学教育的倡导者 (一)倡导科学教育的历史背景 早在15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就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经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叶,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快,人们又力求把科学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科学的巨大进步,发明的频繁诞生,改变着全世界的面貌,也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从弗兰西斯·培根的时代起,近代科学教育取得了缓慢的但是稳固的进步。在德国和美国,科学早已先后进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之中。可是在英国,由于始于文艺复兴的,以希腊文和拉丁文

英国作家及作品一览

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英国作家及作品一览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English literature began with the Anglo-Saxon national epic Beowulf. 《贝奥武夫》1.Early / Old English(Anglo-Saxon): 428~1066 2.Medieval/ Middle English: 1066~1500 3.Renaissance:1500~1600(Modern English) 4.Neo-classical: 1660~1798 5.Romanticism: 1798~1830 6.Victorian: 1830/1837~1901 Realistic Criticism 7.Modernism: 1914~1945 8.Post-modernism History of English 古英语 中古英语 现代英语 早期现代英语Old English(Anglo-Saxon): 450~1100 (428~1066) Middle English: 1100~1450 Modern English: 1450~now Early Modern English: 1450~1700 Caedmon Hymns, ca.670 :first English poem known by name. Beowulf ca.700 Bede(Baeda) Ecclesiastical History: first history of English people.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066~1500 Romance is the most prevailing kind of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Ages. Popular balla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Romance (骑士)传奇Chanson de Roland, French epic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c.1375~1400 Ballads 民谣Geste of Robinhood, Drama 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Mystery:The Second Shepherd’s Play, 1385 Miracle: Morality:Everyman, 1485 Geoffrey Chaucer the most important medieval writer; the first realistic writer; father of English poems. The Canterbury Tales, 1387~1400 Renaissance English literature (late 15th century ~ early 17th century) Humanism; Knowledge;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re Edmund Spencer in poetry, William Shakespeare in drama and Francis Bacon in essay. Thomas More Utopia 乌托邦 Edmund Spenser poet’s poet 诗人中的诗人Epithalamion贺新婚曲The Faerie Queene仙后The Faerie Queene Philip Sidney A Defence of Poesy ; The Shepheardes Calender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洛克《教育漫话》读书笔记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本以为阅读思想大家的著作会有艰涩难懂之嫌,但阅读英国伟大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洛克的《教育漫画》的过程中,非但不感艰涩,反觉亲切风趣,多处深有共鸣,让人忍俊不禁,甚而捧腹大笑。与其说是为了公众的观点而构思的著述,不如说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私人谈话。 这本书涉及到孩子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身体健康到心智教育,再到学问问题,都不乏真知灼见,有很多地方给予我深刻的启发。之前对于洛克的“白纸说”一向心有抵触,觉得他太高抬教育,绝对经验化色彩浓厚。他说过最出名的话就是“我敢说,在我平常所见的人当中,之所以有好有坏,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 当我带过两周班,每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开始重新审视他说的“孩子还非常小,我只把他看作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腊,可以作为一种爱好来进行陶冶和塑造”这句话时,才意识到其经验哲学中的一些真理,比如特别强调孩童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周围人和环境对其的影响。想到学生与我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家中的任何一个亲人,想到自己初来乍到,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而且经验不足,不知道哪些方面可以帮助到他们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就甚感压力,唯恐给他们制造伤害,心中知道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引导,但如何引导要是一个艰巨的问题。第一周进班我意识到自己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最在意知识的注入,却忽略了班级纪律的管理,由此纪律影响到课堂质

量。洛克特别谈到要合理地给孩子定规则。规则越少越好,一旦定下来就要让学生严格遵守。违反规则时不是一味惩罚而是让他们意识到错在哪里,让他们意识到错误行为带来的伤害以及羞耻感,让他们罚的明白。洛克也说到,“孩子们的心灵很容易引导,就像水性容易引导一样,我们所要关心的主要也应当是内心”。 特别有意思的是前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段有趣的话让我回味良久,看完《教育漫话》,我才知道原来那段话是出自洛克,让我有种似曾相识之感,那段话是这样说的,简直不要太风趣,“绅士应该像最老实和富足的农民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不过母亲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有点过于严苛,而父亲们又可能觉得这太简单。在这里我只想说一个大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希望女士们能仔细想想,那就是: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都由于娇生惯养而弄坏了,至少是因此受到了损害”。 而且通过阅读《教育漫话》,我终于知道汉开书院去年大雪之际为什么会有赤脚踏雪跑操了。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田之源 1.在西方历史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2.把“教”与“学”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在《尚书》中。 3.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设置的。雅典教育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4.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5.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专家泰勒集课程研究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6.系统论述我国古代先秦教学思想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问题的专著。 7.教学理论独立的形成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8.三大历史流派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以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更舍因和克拉夫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9.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代表国家:中央集权型(法国、日本、苏联);地方集权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学校自主型(英国)。 10.课程目标具有的特点:整体性、连续性、积累性、层次性。 11.中国的经典文献《大学》规定的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正至善” 体现了普遍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 12. 泰勒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 13. 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者,也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 14. 永恒主意者和要素主义者具有同样的观点是学科中心设计。 15.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他更加关注吧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 教学实施。 16. 课程组织的要素: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17.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编辑《蒙学课本》3册是近代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具有教科书体例 的自编教科书。 18. 教科书的采用式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自由制三种。 19.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教学形式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真正普及 推广是1903年《癸卯学制》以后。 20.个别化规定教学又称为“个别处方教学”。 21.课程研究的基本阶段:设计、检验、判断。 22.教学过程的特点: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23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量化评价、质化评价。量化评价方法又称定量评价方法,是一种以数字和量度来描述,说明教育现象,课程实践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评价教育现象成效的方法。质化评价是描述性的,质评价方法坚持整体观,质评价采取的是归纳的方法,评价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在原始资料上建立分析类别。 24.“教学先于发展,创造发展”观点主要代表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次基学派。 25.教学评价的原因:教育的主渠道的教学,教学评价在教育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学评 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26.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两面性和多样性。 27.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心得体会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预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对于忍耐和自我克制,联系到实际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更多的是找孩子的不是,却很少真正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少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怀。在多年的工作中我看到的是,我们的老师往往给予的是惩罚,而惩罚的后果那便是学生心里恐惧、胆怯、大脑一片空白。如果在这样的境况下再进行着学习,收获一定甚微。但如果换一种方式,那效果就会不一样。在学习中真正有用的不是鞭子,而是鼓励和爱。有一句话讲得真好: 在教育你的孩子时也要进行对自己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不

断地总结、反思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接受教育。 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舒畅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吓唬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承钻研;而那些以舒畅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舒畅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吸收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们快乐学习,希望经过我的努力,使我的生物课堂快乐起来,让学生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我也能更加享受教育的快乐。 ――――――――

前几天,我拜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深刻的教育著作。 我认为期宾塞的教育很独特,他摈弃以往传统的教育方法,但并没有完全舍去传统教育的好的方面,斯宾塞让孩子快乐的学习。他的教育被证明是普遍适用的,因为他揭示了人性和心智发展的规律,使孩子和家庭受益无穷,他的思想值得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聆听。中国历来都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并长期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学习之苦犹如咖啡之苦是无法剔除的,但人们是为了享受而去喝咖啡,却很少有人是为了享受来学习。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既关注了儿童的智力因素,又关注了儿童的品德、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的。其实,每一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

英国教育家史宾赛的快乐教育

英国教育家史宾赛的快乐教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英国教育家史宾赛的快乐教育 史宾塞的教育理论,其实是从他作为一个父亲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一步步学习和累积成的。小史宾塞是史宾塞远房亲戚的孩子,因为家庭变故,而由史宾塞教养长大。在史宾塞爱心和智慧的教养下,小史宾塞在十岁时的一篇“星云假说”得到爱丁堡大学自然征文奖。也在那一年,镇上图书馆被关闭,在小史宾塞努力说服政治人物和其他小朋友后,重新将又暗又湿的地下室改成社区儿童图书馆。小史宾塞十四岁时就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史宾塞相信教育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家庭应该既是孩子的摇篮和港湾,也是孩子适应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训练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尝试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为小史宾塞

建立一个在未来生活的能力,不论是心智,还是体能和品格的能力。玩在教育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要先把孩子的情绪调到快乐、自信和专注,再开始学习。史宾塞经常和孩子一同在家里和野外放声唱歌,也经常带着小史宾塞从镇上跑到德文特河边,在那里大喊大叫,然后在河边打水漂儿,看谁打得多,或是用泥沙堆城堡,看谁堆得快,小史宾塞像只小狗般快乐地又跳又闹。史宾塞把到河边运动和观察大自然当成是快乐教育的一部分。后来小史宾塞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这是我热爱生活,热爱德文特河,热爱家乡的主要原因。”对于父母来说,拟订一个渐进式的家庭教育计划,会使父母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史宾塞建议把要教给孩子的东西分类,比如品格、习惯、健康、语言学习、运算等。然后,拟定一个每周的小计划,一周实施一点,日积

英国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国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重点难点】 《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大抗议书》的内容及其影响 护国政府的认识及其评价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1.物质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①手工工场的建立和资产阶级的形成 ②圈地运动和新贵族的产生 2.思想基础 ①清教的出现 ②启蒙思想的滋长 ③英国的历史传统:《大宪章》的颁布,有限的王权受到议会制约。 二、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2.议会与国王的尖锐矛盾 焦点:税收问题 3.《权利请愿书》和议会的解散 《权利请愿书》(1628年) 目的:为了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胡作非为 内容:历数了国王滥用权力的行为,重申了限制国王征税的法律和《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三、提交《大抗议书》 1.查理一世的无议会统治 2.长期议会的召开(英国革命爆发 1640年) 3.提交《大抗议书》(1641年) 内容:列举查理一世滥用王权的行为,谴责封建暴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反动的宗教政策,反对苛捐杂税;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 四、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英国内战(1642-1649) 2.处死国王和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1649-1653) 五、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1.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1653-1658) 2.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1688) 3.“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思维拓展】 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据此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课后检测】 1、1640年英国议会号召人民维护的权利,来源于 A.《大宪章》的规定 B.英王的“君权神授” C.英王内阁的习惯 D.《权利法案》的规定 2、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是直接针对 A.詹姆士一世的专制行为. B.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行为 C.查理一世的任意征税行为 D.斯图亚特王朝关闭议会的行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查理一世因为税收权问题和英国议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该斗争的实质是 A.议会和国王的权力之争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C.维护英国传统体制之争 D.议会与国王的经济利益之争 4、关于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质上是军事独裁体制②地方管理采取了军事措施 ③解散议会④厉行清教法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其中的“阶级妥协”是指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妥协 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妥协 D.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

英国美国文学作家及作品汇总

英国文学名家名著 《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贵族家庭。他既创作了富于政治思想性的诗,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显示了不羁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韵,这些使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麦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国人民之歌》(Song to the

英国经验论2

英国经验论 与唯理论模仿几何学公理化系统的逻辑体系不同,经验论的体系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 --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其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 第一节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 出身于商人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精通医学,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如波义耳、牛顿等人交往甚密,1668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 著作: 《人类理智论》(1690)、 《政府论》(1689)、 《论宗教宽容》(1689) 《基督教的合理性》(1695)等。 一、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1、天赋观念是一个无用的假设 2、普遍同意不能证明是天赋观念 3、潜在的天赋观念是自相矛盾的 4、实践上天赋观念容易被统治者利用 二、洛克的经验论

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 在此基础之上,洛克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由此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经验--观念--知识 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认识论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心理论”的方式。 (一).白板说 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 白板说: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tabula rasa),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便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二).双重经验论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包括感觉和反省。 1.感觉-- 外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我们的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里,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运动、色、声、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来源于此。 2.反省-- 内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我们在运用理智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当心灵反省这些活动时,它们便提供给我们另一类观念,这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这类观念有: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心灵的一切作用。 洛克认为,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可以共同起作用。 洛克把感觉与反省都视为观念的来源,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双重经验论。 尽管感觉发生在反省之前,但洛克毕竟为观念规定了两个同等来源,因此他的理论也往往被看作二元论。 (三).观念 1.什么是观念 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经验就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内部心理

浅析洛克法律思想

浅析洛克的法律思想 中文摘要: 洛克欧洲著名的法律思想家,在欧洲法律史上是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天赋人权”原则的论证,也是洛克社会契约论自然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创立了近代分权学说,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洛克;社会契约;分权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 ~ 1704 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光荣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主要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一生著书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上、下篇和《人类理智论》等等。 一、自然法理论 (一)、社会契约论 伊壁鸠鲁最先提出了,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这一观点。在古典法盛行时期,第一阶段以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普芬道夫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旨在建立一种普遍理性的法则,以便使个人更“安全”的理论。第二阶段以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试图通过设置防止政府违反自然法的有效措施,反对政府独裁与专制,突出个人自由的价值。第三阶段以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追求对人民主权和民主的坚决信奉。 同霍布斯一样,洛克的自然法思想也是通过社会契约论来表现的。不过,霍布斯是为绝对集体政治辩护的,这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胜利后的需要,因此,洛克重新对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作了解释。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自由状态”,“平等的状态”,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之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不需要受到其他人的意志的许可和干涉,然而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在他看来人们享有自然的有利条件是相同的,不存在所谓的从属和受制关系,他说:“在这种状态下, 虽然人具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 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①因为人都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的, 虽无政府和法律, 但却不是放任状态, 自然状态是一种为人人所遵守的,理性的自然法对它起支配作用。 他指出自然法是一种理性的法则。他说“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在他看来,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自然法赋予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即自然权利,包括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财产权。洛克指出人们的这些权利是由自然法规定的、天赋的“自然权利”,合乎理性和人

浅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

浅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 摘要:19世纪中叶,赫伯特·斯宾塞大力倡导科学教育,唤起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重视,也促进了科学知识在欧美学校课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本文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出发,阐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原则。 关键词:科学教育教育目的课程体系教学原则 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到十九世纪中期,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已使发达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的进步不仅增添了发明创造,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面貌,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那时,德国和美国的学校教育早已引入科学,而在英国,它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但它的教育却比同时期的德国和美国落后很多。 造成当时英国教育落后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自文艺复兴以来,拥护传统古典教育的人认为,只有拉丁文、希腊文等一些古典的知识有用,学校教育也应当只教授这些古典知识,而那些科学知识是无关紧要的,也应当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这样就出现了斯宾塞说的:“在心智方面同在身体方面一样,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装饰先于实用。不只在过去,在我们现代也差不多:那些受人称赞的知识总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知识倒放在第二位。……假如我们问到给男孩子古典教育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那就只是为了顺从社会舆论。”1这样一种重装饰轻实用的知识观长期统治学校教育,产生了英国教育的落后状况。 然而,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使其不得不做出一些变化。当时,英国就是否应当实施科学教育、是否应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猛烈抨击了传统的古典教育,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回答得最清晰的就是斯宾塞了。1859年其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充分显示了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与后来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一起组成了《斯宾塞教育论》,也形成了他本人的科学教育体系。 一、教育目的 “古典教育的真正动机只是为了顺从社会舆论。同给儿童装饰身体一样,人们也随着风尚装饰儿童的心智。”2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获得更多的称赞和荣誉。斯宾塞猛烈抨击这种现象的同时,深刻指出这种空疏无用的教育目的完全忽视了个人的需要,这样的教育与生活分离巨大。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活,教育目的也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个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当然也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3这完满的生活一方面是指它能指导我们的行为使其规范,另一方面是它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心智,如何对待身体,如何处理好各项事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带好自己的子女,甚至如何为人类创造幸福。凡事均有轻重缓急,斯宾塞按照人类生活的重要程度将“完满生活”细化为五个方面,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须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4 斯宾塞的教育目的受其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抛弃了抽象的、形而上的框架,比起过去 [1] [英]斯宾塞著;王承绪,胡毅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7页 [2] [英]斯宾塞著;王承绪,胡毅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7页 [3] [英]斯宾塞著;王承绪,胡毅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