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门脉高

压循环)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称为肝硬化。

肝硬化的分类

国际上按形态上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型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我国采用的是结合病因、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法: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和色素性肝硬化等。以上除坏死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外,其余均相当于小结节型。其中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其次是坏死后肝硬化,其他类型少见。

病理改变

一、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在欧美以长期酗酒者多见(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化)。

肉眼变化,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的1500减至1000g 以下。肝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大小较一致,最大直径不超过1cm.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全肝。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现象。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常出现双核肝细胞。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②假小叶外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胆管受压而出现胆汁瘀积现象,同时也可见到新生的细小胆管和无管腔的假胆管。

二、坏死后肝硬化

坏死后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化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是在肝实质发生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之处在于肝变形明显,肝左叶明显萎缩,结节大小悬殊,直径在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切面见结节周围的纤维间隔明显增宽并且厚薄不均。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其内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和增生的胆小管。

三、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阻塞,胆汁淤积而引起的肝硬化,较少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更为少见。

(1)继发性胆汁肝硬化

常见原因为胆道系统的阻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对肝外胆道的直接阻塞或外在压迫,引起胆管狭窄或闭锁。在儿童患者多为肝外胆道先天闭锁,总胆管的囊肿等。

早期肝体积常轻度增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硬度中等,相当于不全分隔型。肝外观常被胆汁染成深绿或绿褐色。镜下肝细胞胞浆内胆色素沉积。肝细胞因淤胆而变性坏死,表现为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呈网状,核消失,称为网状或羽毛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胆栓形成。坏死区胆管破裂,胆汁外溢,形成胆汁湖。门胆管区扩张及小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大及小叶改建远较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轻,伴有胆道感染时则见门管区及增生的结缔组织内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微脓肿形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我国较少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慢性阻塞性黄疸,肝大和因胆汁刺激引起的皮肤瘙痒等。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和皮肤黄色瘤。肝内外的大胆管无明显病变。门管区小叶间胆管上皮可发生空泡变性及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继而小胆管破坏并出现淤胆现象,纤维组织增生并侵入,分割肝小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表现

代偿期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

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

门脉高压症:主要由于肝正常结构被破坏,肝内血液循坏被改建所致。原因有:①窦性阻塞,由于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肝血窦闭塞或窦周纤维化,使门静脉循环受阻;②窦后性阻塞:假小叶及纤维结缔组织压迫小叶下静脉,使肝窦内血流流出受阻,继而阻塞门静脉血流流入肝血窦;③窦前性阻塞:肝动脉小分支与门静脉小分支在汇入肝窦前形成异常吻合,使压力高的动脉血流入门静脉。

门静脉压升高后,胃肠脾等器官的静脉血回流受阻。晚期因代偿失调,患者常出现以下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慢性淤血性脾肿大:70%-85%患者会出现。肉眼观,脾肿大,重量多在500g以上,少数达800-1000g。质地变硬,包膜增厚,切面呈红褐色。镜下见脾窦扩张,窦内皮细胞增生肿大,脾小体萎缩。红髓内有含铁血红素沉着及纤维组织增生,形成黄褐色含铁结节。脾肿大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

⑵胃肠淤血水肿: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的症状。

(3)腹水:在晚期出现,为淡黄色透明的漏出液,量较大,以致腹部明显膨隆。腹水形成的原因有: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液体自窦壁流出,部分经肝包膜漏入腹腔,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灭能作用降低,血中醛固酮,抗利尿素水平升高,引起钠水潴留、

(4)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高压使部分门静脉血经门体静脉吻合支绕过肝直接通过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主要的侧枝循环和合并症有:①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出血。途径是门静脉--胃冠状动脉---食管静脉丛---脐静脉---上腔静脉。如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发生破裂可发生大呕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死因之一。②直肠静脉(痔静脉)丛曲张。途径是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痔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该静脉丛破裂常发生便血,长期便血可引起贫血;3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③门静脉---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腹壁上、下静脉---上、下腔静脉。脐周静脉网高度扩张,形成“海蛇头”。

肝功能不全: 肝细胞长期反复受破坏使肝细胞数量减少,加之肝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有:

1)对激素的灭能作用减弱:由于肝对雌激素灭能作用减弱,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体表的小动脉末梢扩张形成蜘蛛状血管痔和肝掌(患者手掌大,大小鱼际常发红,加压后褪色)。此外,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萎缩,乳腺发育症。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

2)出血倾向:患者有鼻出血,牙龈黏膜浆膜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主要由肝合成凝血酶

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减少以及脾肿大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

3)胆色素代谢障碍:因肝细胞坏死及肝内胆管胆汁淤积而出现的肝细胞性黄疸,多见于肝硬化晚期。

4)蛋白质合成障碍:肝细胞受损伤后,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使血浆蛋白降低。同时由于从胃肠道吸收的一些抗原性物质不经肝细胞处理,直接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刺激免疫系统合成球蛋白过多,故出现血浆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的现象。

5)肝性脑病(肝昏迷):是肝功能极度衰竭的结果,主要由于肠内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解毒而引起的氨中毒,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又一原因。

肝硬化往往因引起并发症而死亡,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肝性脑病、感染肝炎、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呼吸系统损伤、腹腔积液。

诊断

代偿期慢性肝炎病史及症状可供参考如有典型蜘蛛痣、肝掌应高度怀疑。肝质地较硬或不平滑及(或)脾大>2cm,质硬,而无其他原因解释,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依据。肝功能可以正常。蛋白电泳或可异常,单氨氧化酶、血清P-Ⅲ-P升高有助诊断。必要时肝穿病理检查或腹腔镜检查以利确诊。失代偿期症状、体征、化验皆有较显著的表现,如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明显脾肿大有脾功能亢进及各项肝功能检查异常等,不难诊断。但有时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对于肝硬化,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有:(实诊194页)

(1)血常规枪查

代偿期多正常;失代偿期可不同程度贫血,脾功能亢进者,WBC和PLT减少。

(2)尿液检查

代偿期一般无变化;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瘟时,尿中胆红索阳性,尿胆原减少或阴性;肝细胞损伤引起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亦可增加;有时可见到尿蛋白、管型和血尿,部分患者尿糖阳性。

(3)粪便检查

代偿期正常;失代偿期粪便中可见脂滴,部分患者可见淀份颗粒和肌纤维,有上消化道出血时便潜血阳性或可见柏油样便。

(4)临床化学检查

代偿期肝硬化血液化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轻度改变;失代偿期肝脏有较严重的全面损害时,肝功能发生障碍,血液化学检验可出现明显改变。

A血清蛋白质测定和蛋白电泳分析血清总蛋白正常、降低或升高,自蛋白减低.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A/G小于等于1);血清蛋白电泳分析γ球蛋白明显增高,白蛋白减低,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轻度增高。

B血清胆红素检查重型肝硬化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增高。血清胆红素持续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C血清胆汁酸检查总胆汁酸(TBA)不仅可反映肝细胞损害,还有助于评估预后和提示病变复发。文献报道,肝硬化病例中,TBA> 50μ.mol/L者,病死率为67%。

D 血清酶检查

D1转氨酶:代偿期肝硬化或不伴有活动性炎症的肝硬化,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多为正常;肝硬化活动期可升高;ALT和AST常为轻、中度改变,一般以ALT增高较明显,伴有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升高。酒精性肝硬化AST/ALT>2。

D2 MAO(单胺氧化酶)和PH(脯氨酰羟化酶):随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展,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酶活性不断地高。MAO在重症肝硬化和伴肝癌的肝硬化时明显增高,

早期肝硬化时升高不明显;PH在肝硬化时亦明显升高,而且其活性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程度相平行。

D3 y-GT (y谷氨酰基转移酶)和ALP(碱性磷酸酶)y-GT升高者占90%,,ALP增高者占70%,γ-GT在肝炎后肝硬化可增高,在胆汁淤滞性肝硬化及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升高;ALP活性增高主要是肝型和小肠型ALP;合并肝癌时γ-GT和ALP均明显升高。

E纤维化的其他血清指标血清PIIIP(III型前胶原末端肽)、IV型胶原(CIV)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NC1片段)及LN、FN、UN、HA等指标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清PIIIP是敏感的肝纤维化指标,其升高只发生在肝硬化的早期,故为肝硬化早期化学指标。

F凝血酶原时间(肝)代偿期可正常,失代偿期延长,注射维生素K不能纠正。(5)免疫学检查

a IgG,lgA增高,以IgG增高最显著,与γ球蛋白增高相平行。

b 部分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自身抗体(ANA、SMA、AMA等)阳性。

c. 半数以上患者T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CD3、CD4、CDS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低。

d 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可辅助病因诊断。假如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后演变来的,则HBV、HCV和HOV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可为阳性;亦可在上述基础上与HA V 和HEV重建感染,病情加重。

e AFP检测在活动性肝硬化时可升高;合并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升高。如转氨酶正常而AFP持续升高,应怀疑是原发性肝癌。

(6)腹水检查抽腹腔积液做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A)测定、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

(7)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

(8).影像学检查

a.X线检查食管-胃底钡剂造影,可见食管-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b.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大,腹腔积液。

c.CT检查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肝门增宽、脾大、腹腔积液。)

(9)门静脉压力测定

经颈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二者之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反映门静脉压力。正常多小于5mmHg,大于10mmHg则为门脉高压症。

治疗

.早期肝硬化是因组织结构紊乱而致肝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主要在于早期发现和阻止病程进展,延长生命和保持劳动力。

(一)针对肝硬化的治疗

1.支持治疗

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以补充热量,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C、胰岛素、氯化钾等。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病情较重者可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浆。

2.肝炎活动期

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如肝泰乐、维生素C。必要时静脉输液治疗,如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类制剂等。

3.口服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心得安(应从小量开始,递增给药),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等

4补充B族维生素和消化酶如维康福、达吉等。

5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可服用升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氨肽素等),必要时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术治疗。

6腹腔积液的治疗①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限制水、钠摄入。②利尿剂治疗如双氢克尿噻,隔日或每周1~2次服用。氨苯蝶啶,饭后服用。主要使用安体舒通和速尿。如利尿效果不明显,可逐渐加量。利尿治疗以每天减轻体重不超过0.5公斤为宜,以免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渐消退者,可将利尿剂逐渐减量。③反复大量放腹腔积液加静脉输注白蛋白用于治疗难治性腹腔积液。每日或每周3次放腹腔积液,同时静脉输注白蛋白。

④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每周定期少量、多次静脉输注血浆或白蛋白。⑤腹腔积液浓缩回输用于治疗难治性腹腔积液,或伴有低血容量状态、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肝肾综合征病人,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大量腹腔积液急需缓解症状病人。⑥腹腔-颈静脉引流术即PVS术,是有效的处理肝硬化、腹腔积液的方法。但由于其有较多的并发症,如发热、细菌感染、肺水肿等,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⑦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创伤小,安全性高。适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和难治性腹腔积液,但易诱发肝性脑病。

(7)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适应证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巨脾伴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高危患者。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

(8)肝脏移植手术适用于常规内外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肝病。包括难以逆转的腹腔积液;门脉高压症,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肝功能损害(Child分级C级);出现肝肾综合征;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

(二)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1.一般适应证

包括:①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 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 ≥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Ⅲ);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

(三)其他治疗

1.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和α胸腺素在急慢性乙肝中常用,可调节机体免疫。

2.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保肝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

(四)并发症的治疗

1.自发性腹膜炎选用主要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并兼顾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环丙沙星等。根据药敏结果和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调整抗菌药物。用药时间1~2周。

2.肝肾综合征肾功能的改善有赖于肝功能的好转,故治疗重在肝脏原发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治疗。①迅速控制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等诱发因素。②控制输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③扩容治疗选用右旋糖酐、白蛋白、血浆、全血及自身腹腔积液浓缩回输等,少用或不用盐水。可与利尿剂及小剂量强心药联用。④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如多巴胺、前列腺素E2可改善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⑤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适用于急性病例,有肝再生可能者,或有可能做肝移植者。否则只是延长患者的死亡过程而

已。⑥外科治疗与肝移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适用于肝硬化伴有顽固性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者。但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术后仍需辅以透析治疗。肝移植术是目前公认的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⑦其他治疗:避免强烈利尿、单纯大量放腹水及使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3.肝性脑病①消除诱因、低蛋白饮食。②纠正氨中毒:口服乳果糖,乳果糖可酸化肠道、保持大便通畅、改变肠道pH值,使肠道产氨量及吸收氨量减少,并能减少内毒素血症及其他毒性物质吸收。一般与谷氨酸钠合并使用可抵消副作用,增强疗效。门冬氨酸钾镁:与氨结合形成天门冬酰胺而有去氨作用。③支链氨基酸治疗、拮抗相关性毒素。④积极防止脑水肿。⑤各种顽固、严重的肝性脑病、终末期肝病可行人工肝、肝移植术。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护,扩容、输血、降低门脉压(生长抑素、奥曲肽、硝酸甘油+垂体后叶素)、止血、抑酸、三

管压迫止血、内镜治疗、胃冠状静脉栓塞、外科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

5.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目前可应用手术、介入(血管栓塞+CT导引局部消融)、局部放疗(γ刀、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等治疗手段个体化治疗肝癌。利卡汀、索拉菲尼、基因治疗、生物治疗可防止复发。

预后

肝硬化的预后与病因、肝功能代偿程度及并发症有关。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肝淤血等引起的肝硬化,病因如能在肝硬化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前予以消除,则病变可趋静止,相对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好。Child-Pugh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A级最好,C级最差。死亡原因常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肝移植的开展已明显改善了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预防

预防本病首先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给予积极治疗。注意饮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预防的积极措施。对于有上述病因而疑有肝硬化者应及时进行全面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争取在代偿期得到合理积极治疗,防止向失代偿期发展。定期体格检查,同时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补充: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伴数患者有肝肿大,约25%有脾肿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GT升高常是惟一的阳性发现,日轻夜重的瘙痒可作为首发症状。患者可先有疲乏感,并可引起抑郁症,之后出现瘙痒。少数患者黄疸作为首发表现,此类患者常有肝脾肿大,可有黄疣、角膜色膜环、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肤色素斑,皮肤变粗、变厚,可能与抓伤和维生素A缺乏有关。

2.无黄疸期少数患者血清胆固醇可高达8g/L,掌、跖、胸背皮肤有结节状黄疣,也有沿膝、肘、臀肌腱、神经鞘分布者,杵状指,长骨骨膜炎可伴有疼痛与压痛。

3.黄疸期临床黄疸的出现标志着黄疸期的开始,黄疸加深预示病程进展到晚期,寿命短于2年,此时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软化、椎体压缩,甚至发生肋骨及长骨骨折,这些与维生素D 代谢障碍有关。

4.终末期血清胆红素直线上升,肝脾明显肿大,瘙痒,疲乏感加重。慢性肝病征象日趋加重,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腹腔积液的患者增多。由于铜的沉积,少数可见角膜色素环。由于肠腔内缺乏胆盐,脂肪的乳化和吸收不良,可发生脂肪泻,此时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吸收不良,可产生夜盲、皮肤角化、骨骼变化及凝血机制障碍。胆管造影示大胆管正常,小胆管扭曲。最后为肝功能衰竭,曲张静脉破裂、肝性脑病、腹腔积液、水肿伴深度黄疸,往往是终末期表现。

肝硬化

肝硬化 掌握要点 肝硬化的概念、病因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失代偿)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治疗(一般处理、腹水) 概况(1) 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的后期阶段。 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结节性再生、肝逐渐变形、变硬。 临床—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 病因: 酒精性、病毒感染、其他原因肝脏纤维化腹水、门脉高压(出血)、肝性脑病、肝癌。 病毒性肝炎 1、主要为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 2、肝炎后肝硬化多数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少数病例如病程缓慢迁延,炎性坏死病变较轻但较均匀,亦可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3、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数月,长至数拾年。 慢性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经脂肪肝而发展为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理。 80g, 4年---肝纤维化 80g, 10年---肝硬化 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持续存在,可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继而形成肝硬化(继发性)。 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肝内细小胆管炎症与梗阻所致者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循环障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症(Budd –Chiari 综合症),可致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在形态上呈小结节性。 药物及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可损害肝脏。 如长期服用异烟肼、四环素、双醋酚汀、甲基多巴等,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磷、砷、氯仿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中毒性(药物性)肝硬化。 代谢性疾病 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致某些物质因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 营养障碍

肝硬化早期症状及考点

肝硬化早期症状及考点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也是各类医疗考试重点考的一个疾病。所以,今天中公医疗卫生网主要和大家分享肝硬化临床表现的相关内容。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很好理解,肝硬化就是肝脏质地变硬等一些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身体发生一系列的临床表征。此期通常会考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与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注意区分。 这种病理变化会引起我们身体发生什么样的症状呢?肝硬化病程缓慢,潜伏期长,临床上把它分为两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身体还能代替补偿肝脏的功能,此期症状可无可轻,主要是消化系统症状。重点在于失代偿期的症状,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全身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我们先来看下肝功能减退的症状,此期病人一般状况较差,精神不振,面色晦暗呈现肝病面容。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肝功能严重减退者会出现黄疸。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导致凝血障碍,会出现出血的症状,从而导致贫血。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减弱,病人体内雌激素增多,部分病人会出现蜘蛛痣、肝掌的病理特征。 针对于以上临床表现,考试中经常会考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临床表现的是?蜘蛛痣形成的原因是?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

现?所以大家要着重记忆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再来看下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由于门静脉高压致脾静脉压力增高。脾淤血而肿胀,形成脾大。门静脉压力增高,来自消化器官和脾脏的回心血液流经肝脏受阻,使门腔静脉交通支开放并扩张,建立起侧支循环,临床上重要的侧支循环有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门静脉压力增高,组织间液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等因素引起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腹水。 以上就是肝硬化临床表现的重点内容,大家要重点记忆,以利于顺利的通过考试。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 (Cirrhosis) 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 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 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 级。虽可有轻度乏力、 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 <35 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 60% 。血清 ALT 及 AST 轻度升高, AST 可高于 ALT , -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 Child-Pugh B 、C 级。有明显肝功 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 <35g/L ,A/G<1.0 ,明显黄疸,胆红 素>35 mol/L ,ALT 和 AST 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 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 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 ALT 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二 . 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1. 血常规检查代偿期多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 亢进可发生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和血 小板均减少。

肝硬化病历模板

主诉:再发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1周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症状;无发热及下肢水肿。未引起注意和重视,后来上述症状表现逐渐加重,随即到当地医院,做相关系统检查,报告结果提示:1.病毒性乙型肝炎。2.肝硬化。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又复出现,疑似肝病复发;遂即来我院门诊,以“肝硬化”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不振,睡眠差,小便黄,大便无异常。 即往史: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否认有“结核、伤寒”及其它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及献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其它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家庭和睦。 家族史:父母已故,原因不详。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36.5℃ P 80次/分 R 20次/分 BP 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精神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区压痛叩击痛,肝脾肋缘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巩膜无黄染。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肋缘未触及,脾肋下3cm。肠鸣音正常。肝区压痛叩击痛明显。双肾区无叩击痛。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 3.96×1012/L WBC 6.8×109/L Hb 123.0g/L PLT 183×109/L,生化血示:ALT:125U/L AST:131U/L,腹部彩超示:1.肝弥漫性结节性改变,2.脾大脾内强回声并脾静脉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 入院前诊疗经过:患者在院外行护肝治疗,一直服用拉米夫定、普耐洛尔以求护肝及防治出血并发症。现患者腹壁静脉曲张程度有加重,迂曲静脉扩张到胸壁,迂曲的静脉团增多,遂入我科以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红细胞4.02×10∧12/L,白细胞5.08×10∧12/L,血红蛋白124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0%,淋巴细胞百分比16.5%,血小板2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8.7%。 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凝示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浆凝血酶原比值1.56,PT国际标准化比值1.64,纤维蛋白原含量4.78g/L。 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TP53.0g/l,ALB25.4g/l,A/G0.92,TBIL20.1umol/l,DBIL15.1umol/l,IBIL5.0umol/l,ALP197.5u/l,GGT32.2u/l,BUN7.388mmol/l,CREA54.2umol/l,BUN/Crea136,尿酸716umol/l,K+3.3mmol/l,Na+132.2mmol/l,CL-101.6。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 乙肝两对半示:HBsAAg(-),HBV-DNA复制水平无。 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CA199、AFP及CA153均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心影稍增大,右膈及肋膈角显示不清。 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 食道钡餐X线:检查见食道中下段静脉曲张。 B超:探查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及剑突下未探及肝脏,脾厚85mm,肋下80mm ×50mm,门静脉宽18mm、距体表5mm深处腹壁可探及多条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血管,盘曲重叠成团,内径7——18mm,肝前见夜行暗带9mm。 进一步诊断: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诊断依据: 1.男性患者,38岁。 2. 有肝炎病史,七月前于我科住院,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 3.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 血常规示:血小板210×10∧9/L。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K+3.3mmol/l,Na+132.2mmol/l。 6.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食道钡餐X线检查见食道中下段静脉曲张。B超探查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及剑突下未探及肝脏,脾厚85mm,肋下80mm×50mm,门静脉宽18mm、距体表5mm深处腹壁可探及多条弯弯曲曲宽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肝硬化得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门脉高压循环) 肝硬化就是一种常见得慢性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与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与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与肝功能障碍,称为肝硬化。 肝硬化得分类 国际上按形态上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型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得早期硬变)。 我国采用得就是结合病因、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得综合分类法: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与色素性肝硬化等。以上除坏死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外,其余均相当于小结节型。其中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其次就是坏死后肝硬化,其她类型少见。 病理改变 一、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在欧美以长期酗酒者多见(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就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化)。 肉眼变化,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得1500减至1000g 以下。肝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大小较一致,最大直径不超过1cm、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全肝。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得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得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现象。再生得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常出现双核肝细胞。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②假小叶外周增生得纤维组织中有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胆管受压而出现胆汁瘀积现象,同时也可见到新生得细小胆管与无管腔得假胆管。 二、坏死后肝硬化 坏死后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化与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就是在肝实质发生大片坏死得基础上形成得。 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之处在于肝变形明显,肝左叶明显萎缩,结节大小悬殊,直径在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切面见结节周围得纤维间隔明显增宽并且厚薄不均。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得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得变性与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得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其内有较多得炎细胞浸润与增生得胆小管。 三、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阻塞,胆汁淤积而引起得肝硬化,较少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更为少见。 (1)继发性胆汁肝硬化 常见原因为胆道系统得阻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对肝外胆道得直接阻塞或外在压迫,引起胆管狭窄或闭锁。在儿童患者多为肝外胆道先天闭锁,总胆管得囊肿等。 早期肝体积常轻度增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硬度中等,相当于不全分隔型。肝外观常被胆汁染成深绿或绿褐色。镜下肝细胞胞浆内胆色素沉积。肝细胞因淤胆而变性坏死,表现为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呈网状,核消失,称为网状或羽毛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胆栓形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硬化(Cirrhosis)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 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 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纯,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二.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1.组织病理学检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至今仍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1994年国际慢性肝炎新的分级、分期标准建议将肝脏纤维化作为病情分期的依据,与分级(主要是炎症、坏死的程度)分别评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干组织评分方法包括Knodell, Scheuer, Ishak, Metavir, Chevallier等系统。我国1995和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也采用了相应的分级、分期标准,王泰龄教授也发表了改进了的肝纤维化的半定量积分系统。利用常规HE染色和各种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可从肝组织标本获得许多的有关纤维化方面的信息;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各种技术更能提供定量的资料以便于观察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目前在B超引导下采用自动肝穿枪进行肝活检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很高,病人的痛苦也很小。但肝活检也

复习指导:肝硬化临床表现

复习指导:肝硬化临床表现 起病常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体征,根据是否出现黄疸、腹腔积液等临床表现和食管静脉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一)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病人无特异性症状。常在肝活检或手术中发现。可有食欲减退、乏力、消化不良、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同慢性肝炎,鉴别常需依赖肝脏病理。 (二)失代偿期肝硬化 1.症状 (1)食欲减退:为最常见症状,在进展性肝病病人中十分明显,有时伴恶心、呕吐。 (2)乏力:为早期症状之一,其程度自轻度疲倦感到严重乏力,常与肝病活动程度一致。 (3)腹胀:为常见症状,可能由于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腔积液和肝脾肿大所致。 (4)腹痛:常常为肝区隐痛,与肝肿大累及包膜有关,有脾周围炎时可有左上腹疼痛,也可因伴发溃疡病、胆道及肠道感染引起。 (5)腹泻:较普遍,常与肠壁水肿,吸收不良和肠腔菌群失调有关。 (6)体重减轻:为多见症状,晚期病人伴腹腔积液及浮肿时会使体重减轻不明显。 (7)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粘膜紫斑或出血点,女性常有月经过多。 (8)内分泌系统失调:男性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常有闭经及不孕。肝硬化病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表现为高血糖、糖耐量试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性胰岛素抵抗。进展性肝硬化伴严重肝细胞功能衰竭病人常发生低血糖。 2.体征 患者常呈慢性病容,面色黝黑,面部有考试大网站毛细血管扩张、口角炎等。皮肤表现常见蜘蛛痣、肝掌,可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胸、腹壁皮下静脉可显露或曲张,甚至在脐周静脉突起形成水母头状,静脉上可听到静脉杂音。黄疸常提示病程已达到中期,随着病变进展而加重。1/3病人常有不规则发热,与病情活动及感染有关。胸腔积液、肝性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常发生在晚期病人。

肝硬化早期症状

肝硬化早期症状

————————————————————————————————作者:————————————————————————————————日期: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 当一个肝病患者出现了肝硬化症状,说明其肝病已经进入了后期,非常危险,而且治疗难度很大。因此,肝病患者千万要注意防肝硬化于未然。但是,由于肝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器官,没有痛觉神经,患者一般较难发现肝硬化症状。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以便患者们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脸消瘦、面黝黑,1/3以上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其面部、眼眶周围皮肤较病前晦暗黝黑,这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黑色素生成增多所致。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二:慢性消化不良症状:食纳减退、腹胀或伴便秘、腹泻或肝区隐痛,劳累后明显。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三:主要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少数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之四:少数肝硬化的早期症状可见蜘蛛痣,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一般无压痛。脾脏可正常或轻度肿大。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五:肝硬化的早期症状还包括乳房胀、睾丸缩,肝脏对人体血液中性激素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肝硬化的早期症状时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男性可见乳房增大、胀痛,睾丸萎缩。对女性来说,肝硬化也会引起月经紊乱、乳房缩小、阴毛稀少等。 肝硬化患者在平时要注意休息,可以做适当的运动,要完全戒酒,保持愉快的心态。为了辅助肝硬化的治疗,患者还要适当地补硒,因为硒这种“神奇的护肝因子”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并且能够抗氧化,修复肝脏细胞的损伤,从而加速肝硬化病情的好转。补硒一定要选择安全、有效的产品。 【肝硬化的危害】 肝硬化的并发症对患者有很大的威胁。 1、首先是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常常导致肝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受到粗糙食物、化学物质或腹内压升高等因素刺激时,曲张的血管极易破裂,发生大出血。 2、其次是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引发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肝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这些并发症预后极差,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4、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加之门一体静脉间侧支循环的建立,

按病理形态分类可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按病理形态分类可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地早期硬变). 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原因 引起肝硬化地病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所致,如乙肝、丙肝等.同时还有酒精肝、脂肪肝、胆汁淤积、药物、营养等方面地因素长期损害所致.b5E2R。 一、病毒性肝炎:目前在中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地主要因素. 二、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是引起肝硬化地因素之一.目前认为酒精对肝脏似有直接毒性作用,它能使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排列不整,甚至出现乙醇透明小体,是肝细胞严重损伤及坏死地表现.p1Ean。 三、营养障碍:多数学者承认营养不良可降低肝细胞对有毒和传染因素地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地间接病因.动物实验证明,喂饲缺乏胆碱或蛋氨酸食物地动物,可经过脂肪肝地阶段发展成肝硬化.DXDiT。 四、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黄磷、氯仿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异烟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喋呤()、甲基多巴,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黄曲霉素也可使肝细胞发生中毒损害,引起肝硬化.RTCrp。 五、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心包炎可使肝内长期淤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也称为心源性肝硬化.5PCzV。 六、代谢障碍:如血色病和肝豆状核变性(亦称病)等. 七、胆汁淤积: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时高浓度地胆红素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久之可发生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所致者称原发胆汁性肝硬化,由肝外胆管阻塞所致者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jLBHr。 八、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时由于虫卵在汇管区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成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可引起显著地门静脉高压,亦称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xHAQX。 九、原因不明: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称为隐源性肝硬化. []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肝硬化地主要发病机制是进行性纤维化.正常肝组织间质地胶原(和Ⅲ型)主要分布在门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肝硬化时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多并沉着于小叶各处.随着窦状隙内胶原蛋白地不断沉积,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减少,使肝窦逐渐演变为毛细血管,导致血液与肝细胞间物质交换障碍.肝硬化地大量胶原来自位于窦状隙(腔)地贮脂细胞(细胞),该细胞增生活跃,可转化成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初期增生地纤维组织虽形成小地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的危险信号:(1)长期疲乏,不能胜任工作;(2)反复腹胀;(3)食欲减退,厌油腻;(4)便溏;(5)长期尿黄;(6)体重下降;(7)面部色素沉 着加深--肝病面容;(8)肝掌;(9)反复出现蜘蛛痣;(10)脚踝水肿;(11)粒细胞或 血小板减低;(12)反复或长期肝功能异常;(13)GGT高出正常值2倍以上;(14)长期 小黄疸不退或间接胆红素异常升高;(15)脾中度肿大;(16)肝包膜不光滑;(17)肝区 出现结节;(18)纤维化指标持续升高。出现上述情况需要立即评估病情是否进入肝硬化, 采取适当治疗。 乏力腿酸:与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平行;主要由于转化乳酸成为糖原能力下降导致,所以 运动后乳酸蓄积于肌肉;乳酸过多让人易怒、没有耐心,情绪容易波动,睡眠差、学习能力 下降、视力不好、眼睛酸涩;长期疲乏是进入肝硬化的先兆。 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肝硬化的消化道症状较慢性肝炎阶段更加明显;门脉高压导致 胃肠道、胰腺、胆囊等水肿,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腹胀,重者可引起恶心、呕吐、鼓肠;免疫力下降,肠道局部分泌型免疫功能不足,出现溏泄;胆汁酸障碍,消化肉类、油脂 能力下降,患者多厌油; 尿黄:肝脏摄取衰老分解的红细胞释放的胆红素,加工成能够直接从肾脏排泄的直接胆 红素,经胆汁排泄到肠道,如果肝细胞坏死,胆红素从肝细胞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胆红素浓 度升高,会在皮肤、巩膜等处沉积,形成黄疸,小便也会发黄;长期尿黄体现肝脏炎症有活 动性。 脚踝水肿:白蛋白降低和水钠的潴留引起下肢水肿,早期肝硬化常在脚踝部轻度可凹形 水肿;病情加重进入肝硬化中晚期可引起整个下肢的水肿。 腹水:(1)门静脉压力升高超过300cm水柱,腹腔脏器、肠系膜的组织液漏入腹腔;(2)肝脏合成能力下降导致白蛋白降低30g/L以下,腹腔脏器、肠系膜的毛细血管内的水分向腹腔内外渗;(3)肝静脉压力升高,肝淋巴液增多,从肝包膜向腹腔渗漏;(4)激素代 谢紊乱,体内水、钠潴留。腹水形成后,肠道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 症状,容易被细菌寄生,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静脉曲张:门静脉压力升高后,血液会经其他通路流回心脏;主要有三大静脉丛形成静 脉曲张,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可因粗糙食物、胃酸、腹压加大诱发破裂出血;腹壁静 脉曲张;直肠静脉曲张,患者容易发生痔疮,反复不愈,有发生肛周脓肿的危险。 胸水:大量腹水可经横膈膜转移到胸腔;继发感染可致严重的胸膜炎、肺部感染;继而 引起心衰威胁生命。 脾肿大:慢性肝炎的脾肿大原因和免疫消耗有关。肝脏固有单核细胞消耗和功能不足, 脾脏代偿性功能亢进,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造成脾肿大;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刺激脾功能亢进过度产生免疫球蛋白;脾肿大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吞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造成肝硬化患者贫血、血小板降低、粒细胞降低,以血小板减少 最明显。 转氨酶升高(ALT\AST):5倍正常值以下为轻度升高,15倍以下为中度升高,15倍以 上为明显升高;肝硬化主要特征为AST较ALT高,酒精性肝硬化最明显; γ谷氨酸转肽酶(GGT,γ-GT)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加深,肝硬化常在2倍正常值以上。 碱性磷酸酶(ALP):提示伴随淤胆。肝硬化患者碱性磷酸酶升高提示病情加重、进展;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LB/GLB):肝硬化常有ALB降低,GLB升高;白蛋白降低是腹 水形成的重要原因;白蛋白降低是肝硬化直接证据;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Cirrhosis)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 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 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 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 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二.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代偿期多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可发生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病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 1.病毒性肝炎 目前在中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2.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 3.营养障碍 多数学者承认营养不良可降低肝细胞对有毒和传染因素的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的间接病因。 4.工业毒物或药物 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黄磷、氯仿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异烟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蝶呤、甲基多巴,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黄曲霉素也可使肝细胞发生中毒损害,引起肝硬化。 5.循环障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可使肝内长期淤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也称为心源性肝硬化。 6.代谢障碍 如血色病和肝豆状核变性(亦称Wilson病)等。 7.胆汁淤积 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时高浓度的胆红素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久之可发生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所致者称原发胆汁性肝硬化,由肝外胆管阻塞所致者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8.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时由于虫卵在汇管区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成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可引起显著的门静脉高压,亦称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9.原因不明 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称为隐源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1.代偿期(一般属Child-Pugh A级) 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 2.失代偿期(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有肝功损害及门脉高压症候群。 (1)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

肝硬化诊疗指南

肝硬化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慢性肝病病史。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工业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血色病等。 2.仔细注意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等。 (二)体格检查:失代偿期:主要是慢性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症侯群。肝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皮肤色素沉着,肝掌,蜘蛛痣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等;门脉高压主要是腹水,脾大,侧肢循环建立的表现如胃食道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显露等。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代偿期常正常,失代偿期常有轻重不等贫血;脾亢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2.尿常规:多正常,失代偿期可出现胆红素及尿胆原增加。

3.肝功能试验:代偿期多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有升高。总胆固醇低于正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显著降低;蛋白电泳示白蛋白减少,gama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有不同程度延长。 4.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蛋白带增高,常以lgG最显著;肝炎病毒标志物因病因不同,而分别呈阳性; 5.超声显像:可显示肝脏形态学改变,如大小,肝叶比例,肝表面不平等;脾脏常增大;门脉高压症还可见肝脏内血管及肝外门脉及其属支的扩张;腹水时可见腹腔积液。 6.CT显像临床诊断困难时,CT图像有助于更早诊断肝硬化。其表现同B超显像。 7.食道X钡餐检查:可见静脉曲张时的X线表现:如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胃底静脉曲张时可见菊花样充盈缺损。 8.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的部位及程度,阳性率高于X线钡餐;

9.肝组织活检通过肝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可早期诊断肝硬化和肝硬化程度及肝细、变性坏死的情况,准确诊断肝硬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的症状及体征。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其中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及?-球蛋白增高,是诊断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重要依据。 3.病因根据:慢性肝炎,长期酗酒,血吸虫病等。 鉴别诊断 1.早期肝硬化须与慢性肝炎鉴别。 2.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肿瘤、卵巢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慢性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慢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鉴别。 3.肝硬化脾肿大者须与有脾肿大的血液病、早期血吸虫病、慢性疟疾等鉴别。 4.肝硬化肝肿大者应与原发性肝癌、血液病等引起的肝大相鉴别。

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

————————————————————————————————作者:————————————————————————————————日期:

第十章病理学 第四节门脉性肝硬化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 熟悉门脉性肝硬化的并发症、门脉高压症及腹水的形成机制;肝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3. 了解门脉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二、典型案例(请重点看此部分内容,按照病理教学特点,我参照您给的病例做了修改,如 有不恰当处请指出并修改!) (一)病例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诊断能这样命名吗?病理诊断应是门脉性肝硬化) 患者,男,43岁,工人。因吃硬食后感到上腹部不适,呕出暗红色液体(还是鲜红色?)数口,出现面色苍白、精神异常伴意识不清而就诊。6年前患者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未系统治疗(还是用未正规治疗?)。近半年来患者自觉乏力,胃口差,有时出现牙龈出血和少量鼻出血。近1个月来常感到腹胀,腹部逐渐隆起,尿量减少,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患者否认其他病史及家族史。 入院后进行体格检查,体温(T)37.2℃,脉搏(P)98次/分,呼吸(R)25次/分,血压(BP),10.6/8.0 kPa(80/60 mmHg)。肝病面容,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颈部、前胸见多个散在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心率98次/分,律齐,无杂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腹部膨隆,腹壁脐周静脉怒张,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cm,腹部柔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查体扑翼样震颤(+),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RBC)2.4×1012/L,血红蛋白(HGB)82g/L,白细胞(WBC)3.7×109/L,血小板(PLT)75×109/L,白细胞分类示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5。肝功能试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5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0U/L,血清白蛋白(A)30g/L,血清球蛋白(G)40g/L,血清总胆红素(STB)45μmol/L,结合胆红素(CB)24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21μm ol/L;血氨105μmol/L。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22秒。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HBV-DNA 1.8×105/mL。(HBV-DNA <1.00E+03IU/mL,高灵敏HBV-DNA定量检测:1.03E+6IU/mL。)甲胎蛋白26 μgl/L。B超:肝实质弥漫性损伤、肝被膜增厚,肝脏缩小,表面不光滑,呈结节样改变,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增大,腹腔积液。 入院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止血、输血、补液、利尿、抗病毒药拉米夫定等对症支持治疗。第3天再次呕血,量约900mL,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烦躁、昏迷,血压测不到,各种反射消失,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解剖】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口、鼻腔内有少量凝血块,颈部、前胸散在蜘蛛痣10余个,腹壁脐周静脉怒张,腹腔内有淡黄色澄清液体约3000mL,双下肢浮肿。

肝硬化病历模板

姓名:****科室:中西科住院号:000000*** 入院记录 主诉:再发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1周余。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症状;无发热及下肢水肿。未引起注意和重视,后来上述症状表现逐渐加重,随即到当地医院,做相关系统检查, 报告结果提示:1 ?病毒性乙型肝炎。2?肝硬化。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岀院。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又复岀现,疑似肝病复发;遂即来我院门诊,以“肝硬化”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不振,睡眠差,小便黄,大便无异常。 即往史: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否认有“结核、伤寒” 及其它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及献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其它特殊不良嗜好。婚育史:适龄结婚,家庭和睦。家族史:父母已故,原因不详。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 5°CP80 次/分R20 次/分BP130/80mmHgo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精神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痫。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 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纟甘,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区压痛叩击痛,肝脾肋缘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肝硬化治疗指南

肝硬化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疾病分类 按病理形态分类可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原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所致,如乙肝(Hepatitis b)、丙肝(Hepatitis c)等。同时还有酒精肝(Alcohol liver)、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胆汁淤积(Cholestasis)、药物、营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损害所致。 一、病毒性肝炎:目前在中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二、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目前认为酒精对肝脏似有直接毒性作用,它能使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排列不整,甚至出现乙醇透明小体,是肝细胞严重损伤及坏死的表现。 三、营养障碍:多数学者承认营养不良可降低肝细胞对有毒和传染因素的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的间接病因。动物实验证明,喂饲缺乏胆碱或蛋氨酸食物的动物,可经过脂肪肝的阶段发展成肝硬化。 四、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黄磷、氯仿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异烟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喋呤(mtx)、甲基多巴,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黄曲霉素也可使肝细胞发生中毒损害,引起肝硬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门脉高 压循环)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称为肝硬化。 肝硬化的分类 国际上按形态上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型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我国采用的是结合病因、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法: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和色素性肝硬化等。以上除坏死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外,其余均相当于小结节型。其中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其次是坏死后肝硬化,其他类型少见。 病理改变 一、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在欧美以长期酗酒者多见(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化)。 肉眼变化,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的1500减至1000g 以下。肝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大小较一致,最大直径不超过1cm.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全肝。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现象。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常出现双核肝细胞。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②假小叶外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胆管受压而出现胆汁瘀积现象,同时也可见到新生的细小胆管和无管腔的假胆管。 二、坏死后肝硬化 坏死后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化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是在肝实质发生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之处在于肝变形明显,肝左叶明显萎缩,结节大小悬殊,直径在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切面见结节周围的纤维间隔明显增宽并且厚薄不均。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其内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和增生的胆小管。 三、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阻塞,胆汁淤积而引起的肝硬化,较少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更为少见。 (1)继发性胆汁肝硬化 常见原因为胆道系统的阻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对肝外胆道的直接阻塞或外在压迫,引起胆管狭窄或闭锁。在儿童患者多为肝外胆道先天闭锁,总胆管的囊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