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教育个案

智障儿童教育个案
智障儿童教育个案

智障儿童教育个案

基本情况

我教学的其中一个班有一名轻度智障学生——杨XX。可能是由于课堂中绝大部分的知识,她都听不懂,于是就在课堂上开小差,刚开始还是自己管自己,可慢慢影响了周围的同学,以至周围的学生向我告状

干预过程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安排了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和她同桌,班中的一切活动让她照常参与。当她学习上有了困难时,同学们都能热情相助。有一次,她主动回答问题却答非所问,同学们没有一个取笑他,处处照顾她,帮助她。使该生非常感动。这同样也使她认识到帮助别人的必要性。因此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忙时她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2、创设条件,鼓励进步。

对智障学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怎样激发该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课内课外的结合,学校,家庭的配合是最好的办法。

⑴课内

我时常关注她上课的表现,有时让她回答简单的题目,虽然答非所问,但我从不因此嘲笑他,而是从鼓励为主,积极地引导她仅仅是一小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在班上大声地表扬她。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回答问题不仅正确率提高,而且能有条有理地说上一大段话。

⑵课外

我加强对她个别辅导。她接受能力差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因此,我每星期抽时间辅导她两次功课,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训练,当她学习有了点滴进步,我总是在班中大声地表扬他。,我也惊喜地发现,每次表扬过后,她总是以更努力的学习来回报我。当她学习有所松懈时,我总是给她提出善意的忠告,并严格地让她重做一遍。我想这样做,能使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终身受益。

⑶学校、家庭的同步教育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成中,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于一名智障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有了家庭的积极配合,学生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更何况该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有方法的。我经常和该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该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也了解该生在家中的情况。并且老师和家长针对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有目的,有方针的进行教育,

就更有利于她的成长。

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心理或生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性。”我相信这句话,也会在日常中努力找到最适合的处理方法。

孩子有某些先天的缺憾是一种不幸,学校和老师理应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只要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为这些孩子多付出一点,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孩子拥有一样绚烂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他们会拥有笑声和欢乐,会摘到进步的果实,会自信而快乐地迎接每一天。

(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0508952.html,/dts/publichomework/publichomework!public_homework_show.action?id=2086291& trainingid=119)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记录.doc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记录 教学案例一直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一 学生:何子昂 学校和班级:怀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 计划时间:2013年9月—2014年1月 一、学生基本情况: 1.何子昂,2003年3月29日出生,2012年入学。从小由爷爷带大,接受学前教育不系统。有智力障碍,说话不清楚,会自己吃饭,自己脱衣,自己穿衣。生活自理能力一般。 2.行为特点:刻板行为明显。 3.语言特点:语言简单,断续,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

力差,有时答非所问。 4.社会适应特点:喜欢与人亲近、但有时存在恐惧心理,不懂与人正常交流的礼貌,对不喜欢的人或陌生人常常斜视。紧张时发出无意识的"嗯嗯"声音、玩手指进行缓解。 二、长期目标: 1.刻板行为矫正:经过一学期的矫正,减轻对刻板行为的依赖,加深对行为本身的认识,使学生对适当行为有积极地理解和认识,体会到自主行为的乐趣。 2.社会适应行为矫正:一是减少紧张时发出无意"嗯嗯"声的次数。二是改掉扳手指头的依赖。三是减少对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斜视。四是帮助建立对陌生人的友善与信赖。 3.语言矫正:养成听话时与讲话者对视的习惯,加强目光交流。 三、短期目标 1.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文明行为的教育,生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与陌生人交往的教学,让其对陌生人形成客观的认识,降低不信赖感和敌对感。

2.通过适时、适度的交换座位改变学习、吃饭、排队等常规中的位置,让其适应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减轻刻板行为的心理依赖。 3.课堂上,时刻注意纠正其在课堂回答问题紧张时发出"嗯嗯" 声音、扳手指的行为,减少发声和扳手指的次数,并进行奖励,强化正面效果。 4.课堂和日常交往中,时刻注意强调学生与对话人的目光对视,善意的、微笑的对视可帮助她建立信心。 四、教育干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干预氛围。协调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要共同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语言、行为交流环境,以 正面鼓励为主,以善意的暗示为辅,建立信任关系,改进教育康复的水平和效果。 2.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对于孩子心理产生紧张、负面影响较为明显的干预策略要慎用,随时发现随时调整。 3.注意行为矫正的反复性。孩子的行为有反复的特点,尤其是当遇到不良的心理体验时容易退却和消极,产生对过去刻板行为的依赖,所以要时刻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进行矫正和肯定。

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融合

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个别化教学的关键 罗琳(金华市启明学校,321000) 摘要:自理能力个体生活适应的最基本能力,而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发展较同龄正常儿童落落后。因此,越来越多培智学校开始设置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前,对智障学生自理能力的教学主要采取个别化教学的方式,但是一些学校的个别化教学脱离了班级整体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个别教学,降低了对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训练效果。本研究即对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为智障儿童的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自理能力个别化教学以班级教学为基础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个体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个体照料自身生活、学习和保持生活环境整洁的劳动(陈洁,2003)。生活自理能力是生活适应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个体最明显的社会行为之一。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大多数人尤其是中重度障

碍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落后于同龄普通人群,这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带来了困难和障碍(许艳秋,2006)。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培智学校开始开发和实行以发展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和教材,实施一种功能性的实用生活教育。 以往培智学校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采取班级整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常识、健康教育、劳动技能等课程向儿童宣传关于卫生、劳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等课程训练智障儿童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种教学和训练使得一部分儿童掌握了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和技能,但由于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班级体整体训练的方式只能面向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不利于每个个体的发展(王艳杰,2006)。为解决班级授课带来的问题,一些教师尝试采用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训练,但这种分层的方法仍然面向一个层次的学生,而非针对个体,因此这种方法的训练效果仍然不理想。 随着特殊教育家倡导对每个个体的关注,也由于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个体差异逐渐增大,一些研究者(谭艳,2002;张友根,2004)开始提出和采用个别化教学方法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目前,这种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广泛,但很多学校在制定、实施个别化教学过程中存在脱离班级整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例如,许多特殊教师和学校在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较多考虑到某个个体的发展,较少考虑班级整体发展情况,这造成了个别化教学仅应用于少数教师重点关注的学生身上,而其他儿童,仍然接受班级集体教学的的形式,还有一些学校(李萍、姜丽萍、符丽燕、张琴辉,2007)将那些具有明显障碍的学生单独进行训练,这伤害了一些学生自尊和自信,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因此本研究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个别化教学为切入点,对如何以班级为背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智障学校个别化教学提供建议。 一、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特点是实施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的前提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李** 性别:男年龄:6岁 残疾类型:智障语言障碍类型: 语言发育迟缓 二:学生语言水平初评情况: 1、呼吸、构音器官正常。 2、字母发音方面:①单元音能正确发单元音a o e i u ü ②声母发音方面:t n q x zh ch sh z c s不能正确发音,能模仿发四声 3、仿说单音节词:能放说单音节 4、仿说双音节词:能仿说双音节之叠音。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不能仿说。 5、理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6、表达:能表达简单的需求 三、初评情况分析与训练策略 李**语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构音器官运动不灵活,而导致字母的发音部位方法不正确,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由于说词能力处在单音节阶段,所以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 四、制定实施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 1、提高李**构音器官的灵活性。 ①、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口部活动:张口闭口、下颌运动 20次/项 ②、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唇部活动:撅、咧嘴 20次/项 ③、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舌部活动:伸舌、翘舌 20次/项 2、加强声母发音矫正训练。 ①、声母n 及其声韵组合:拿奶奶牛女孩男孩你好 ②、声母l 及其声韵组合:喇叭老师长颈鹿狼萝卜脸 ③、声母zh ch及其声韵组合:猪手指吃饭叉子炒菜早晨 3、加强双音节词的发音训练(非叠音),提高理解能力。 双音节训练词表: ① 阿姨鳄鱼 ② 蚂蚁玉米乌龟耳朵企鹅 ③ 你好再见开门喝水训练看书弹琴吃饭睡觉老师 ④ 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名称) ⑤ 其他双音节词语(水果名称、动物名称、食物名称等),根据情况选训 4、加强三音节词的发音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三音节训练词表: ①abb 大姐姐布娃娃吃豆豆老奶奶 ②aab

小学特殊儿童案例

篇一:《特殊儿童案例分析》 学前阶段课程实施教学策略整合表 篇二:《特殊学生教育个案》 特殊学生教育个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案基本情况(略)朱胜祥,男,1987年7月出生。调节生,独生子。 二、问题行为概述 1,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见到老师还能热情的打招呼。 2、作业不拖拉,但上课不喜欢听讲,喜欢按自己的那一套来,成绩上不去。 3、上课态度不端正,有时看杂志有时就趴桌子。4,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身上的小毛病很多。 三、个案背景材料 1、独生子,深受父母宠爱,个性很强,自我为中心,任何事都是别人的错。 2、性格直爽外露,脾气急躁,爱为同学出头出面,愿意帮助人 四、个案疏导事例 任教几周后很快就注意到刘迪同学。其个性特点比较张扬外露,似乎在后排的同学当中 还有些号召力。在课堂上时发现她总是自顾自地和旁桌说话或看杂志,每当被我指出并制止 时,他便用一种极度厌恶的眼神投向我,言下之意是我干什么你管不着!你这人很令人讨厌! 这使我很反感转而想认真治治他。幸好我没有被他的行为气昏而直接喝令她站起来或大声训 斥厉数他的不是。

我通过侧面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发觉他本质不坏,甚至在同学 中间还有很强的号召力,只是因为被宠惯了,觉得所有的人都应看重他,在高中一下子受到 冷落,心理落差太大。 接下来的阶段,我对该同学展开了心理辅导。在一次下午课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话题是先从的他的优点谈起,当中我笑言他急公好义替人鸣不平快成了班上的"大哥大",他 听了好然有些脸红,但心里挺是高兴的,接着我又询问他上地理课的感觉怎么样,他承认自已读初中时就没对它感兴趣过,我作了点分析,然后我最后转到课堂纪律上,对他以纪律委员的身分提出要求后排一些同学的不守纪律的现象请他多照看照看。在以后的课堂表现上,他果然变得不那么轻松了,我有意请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他明显感觉到我在期待他的改变,而且每一点进步我都毫不保留地加以表扬鼓励,经常在下课后在他桌边停留片刻问问他这堂课感受如何,虽然只是片言只字,但已能让他感到自已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于是,我渐渐地看到了一个转移一种变化在进行着,可眼前的他与实际的他是一个样的吗?学校的他与家里的他是一个样的吗?我知道,这个问题还需要费心思深讨下去。 五、个案疏导策略分析 通过该同学心理转化一事,我强烈感受到每一个同学心中都为自已保留了一份洁净的天空,在他们的愿望里,无不希望自已能向着美好积极,向着真与善的方向发展,他们也曾把自已想象成受同学欢迎受老师喜爱受家长珍视的好孩子,也曾充满信心动力十足的对待学习热爱生活,可是生活的变数环境的复杂外部的干扰时时刻刻不停地在考验他们,当他们遭遇挫折感到迷茫需要寻求支援时,"上帝之手"并未出现,而不该有的责骂、轻视终使他们很快地滑向了理想天平的另一端。对很多问题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并且做好了,那我们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在对学生教育时,有的老师靠的是语言说服力和处理事情的技巧,而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与学生真情实意的交流交往,增进师生感情。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中,班主任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就张忆晨同学,沈老师也一定下了很大功夫。任课老师则应积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交流对学生的感触,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一名健康向上的学生。 反思教育学生不但要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还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成就感。 王艳飞 04,10 篇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开 题报告 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踏入了特殊学校的大门。一方面反映出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特殊教育研究的相对滞后,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研究。 近几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聋生生源逐渐减少智障学生生源越来越多,而在招收的智障学生中,中重度的比率占到 90%以上。因为自身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家庭对这类残疾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加强研究,重视智障学生特别是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和塑造。为此我们提出开展“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寻求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我校的教学与活动中实施这些策略与方法,逐渐改善我校中度智障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目前关于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与塑造的研究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稀少,能够查阅到的仅为极少数心理学方面的零星论文,而与本课题相似或相近的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或者说系统研究几乎属于空白。究其原因可能是智障学生的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障碍,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 35-40 至 50-55 之间,约占智力落后儿童总数的 20%。通过学习他们通常可以形成基本的交际技能和生活自理技能。但学术能力有限,其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经过训练也只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多数中度智力落后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异常,普通人通过观察其行为和身体的外部特征就可以较容易地判断其异常。例如,他们 的语言能力较差、社交能力也很有限、运动能力有缺陷、有特殊的面容等。对这类儿童

残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

残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

残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 一、定义 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指的是根据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制 定的有助于个体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方案。 一份编制良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 性和功能: 1.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协议按照法律的规定,教师在给残疾儿童实施教育教学之前,必须和有关的专业人员及家长共同拟订一份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关服务、评价方法等在内的书面协议,以保证残疾儿童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专业人员和家长等一旦在这份协议上签字,它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校方不按协议上的要求提供教育和服务,家长就可以到法院提请诉讼。 2.是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的指南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首先要根据残疾儿童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提出具有现实可能性 的长期目标,然后确定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相关的服务,教师就可以按计划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法和教学速度,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3.是特殊教育管理的工具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评价活动。通过这些评价活动,教师可以了解残疾儿童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学校

1.有关儿童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的说明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指的是在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业成就实际达到的水平。对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的说明一般包括:①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②儿童的残疾如何影响他参与普通教育计划。 2.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的确定长期教育目标,亦称为年度目标,是指根据儿童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确定的在学年结束时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它包括:①在学年结束时儿童参与普通教育计划所应达到的教育目标;②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提出的其他教育目标。 短期教学目标是指在实现长期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儿童必须达到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3.为儿童提供各种特殊教育、相关服务、辅助设施,以及对教师、行政人员提供支持的说明特殊教育是指为了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教育目标而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等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 相关服务是指为了使特殊教育产生明显的效果而提供的发展性、矫正性及其他适当的支持性服务,包括言语病理学服务、听力学服务、心理学服务、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娱乐、残疾儿童的早期鉴别和评估、咨询服务、以诊断或评估为目的的医学服务、学校卫生服务、校内社会工作服务及家长咨询和训练等。

关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案

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智障儿童的教育培训 一、智障的定义与分类: (一)智障的定义: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中的定义: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 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二)智障的分类(依据智商IQ程度): 1.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这类儿童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接近正常。这类学生就是咱们随班就读的对象。 2.中度智障:智商介乎35-49;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 3.重度智障:智商在20—34;在专门训练下,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上两类儿童到是我们特教中心培智班就读。 4.极重度智障:智商在20以下。这类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对其终生监护,我们特教中心的老师定期送教上门。 二、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简单了解)。 (一)智障儿童认知特点: 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的起点迟;2、生长的速度慢;3、达到的水平低。 (二)具体表现:

1、智障儿童的感知特征。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2、智障儿童的注意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4、思维特征:思维灵活性缺乏,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 5、语言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 6.情感特征: ①不稳定、不深刻。(表现为他们的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 ②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内容,他们却不发笑) 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 ④有病态性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 7.行为特征: ①主动性不足。(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 ②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如常常攻击别人)

第一章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概述

第一章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概述 第一节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历史探源 (一)中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重视了解学生个性,指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在教育时则按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如:同样问仁、问学、问孝,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答复都对症下药,由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各自长处,使学生成就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论语.先进》)。“因材施教” 孟子:(公元前372~前287),战国中期山东邹县人。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在当时,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他十分重视教育作用,教学法上继承孔子的因材施教,并有发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诸,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孟子为了适应不同程度、才质的学生,教育教学法各异。因人而异” 一)中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张载:(公元l020~1077),长安人,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先驱。张载的宇宙论、人性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民胞物与”,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他认为既然大家同根而生,每个人与万物都是相依为命的,应彼此爱护,对鳏寡孤独、残疾等不幸的人,好比是我们哀苦无告的亲兄弟应予特别的关怀照顾,在教育问题上,张载主张:“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礼记说》)。张载认为《论语》上孔子对“问同而答异者”是因人之才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言语,及所居之位“而有不同教答”(《正蒙·中正篇》)。张载主张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了解受教育者。“尽人之才” 王守仁(阳明):(公元l472~1528),明代浙江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御史。王阳明承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继承道学家陆象山“心即理”,有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主张教学随成长期度逐渐增高,因人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教学要按人的资质、能力与才能慢慢帮他,他又说,譬如良医治病,并不都有一定方剂,不问是何症候,必使人都能吃一服药就不行,教学与治病一样,要因人施教,他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学者,注意发展人的不同个性。 因人施教” 王夫之:(公元l619~1692),提出“教以教人之学”,他认为:“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具体异也其效亦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他认为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既要因材施教,又须考虑学者接受能力。他说:“曲尽人材,知之悉也……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教学要根据学者可接受性而教就其“可受之机”。他讲因材施教不是说一成不变之材,而是考虑到发展才性,要考虑诸多方面,教学要因势利导,补偏救弊,引导向上,矫正缺点,真理只有一个,但教人却因人而异(《四书训义》)。“教无定法 颜元:(1635~1704),清初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颜元十分重视教育,认为兴学校是一项重要措施。颜元认为各人禀赋不同,而教育功夫同样重要,要注意差异,他说:“人之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经过一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 , 或哭或笑。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还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 [3] ;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但由于她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行为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压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心理辅导难以见效,最终借助药物得以改善。此例也说明对于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必要时应考虑联合药物来进行控制。 1.2 案例 2 巍巍,男, 14 岁,智商 61 ,轻度智力残疾。因逃学 2 天 1 夜、说谎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特殊病例儿童的个案分析

特殊儿童个案记录 爱说谎的张文祺 案例: 在蹦蹦床上,孩子们都高兴得玩着,张文祺在李娜的旁边爬滑梯,下来的时候,正好脚踩在李娜的手上,李娜大叫了一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都看到了张文祺的举动,眼神示意了他一下,可张文祺依然没有将脚拿开,反而看着老师又把脚踩在了李娜身上……老师迅速拉开了张文祺……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踩李娜的时候,他却说“没踩”。 分析: 张文祺是七岁的孩子,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回答问题时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如何判断这个时期内幼儿的说谎行为呢?应从幼儿说谎动机入手,幼儿说谎分为有意和无意,孩子想用谎言安抚自己,拒绝正视现实,逃避惩罚。这种说谎使这个时期幼儿平衡内心的一种活法,对现实的歪曲,是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作为教育者,应极大重视幼儿人格的培养,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措施: 1 采用成语故事,儿歌,游戏等教育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 2 养些动植物,让幼儿学会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幼儿同情心。 3 如果幼儿是无意中说了慌,应注意教育的方法。 怎样对待起哄的张文祺 案例: 今天吃饭前,我照例请小朋友围在我周围,听老师讲故事。只听传来一声尖叫声,我寻着声音望过去,只见张文祺在发出怪叫,我提醒他不要发出声音,认真听老师讲故事。过了一会,又有小朋友发出了大声的说话声,还是张文祺,我生气了,把他请到我边上,讲完故事,我问小朋友们,为什么老师会把张文祺拉上来?小朋友们说是他不遵守纪律,太吵了。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老师要不要罚他呢?怎么罚?”这时,班上的小朋友对他遭到老师的批评感到异常兴奋,“罚他站在那里!”“不许吃饭!”“不许睡觉!”……由于几个小朋友的带领,全班小朋友几乎都在起哄,“帮”老师想罚他的办法。看着孩子们幸灾乐祸的样子,我呆了。分析: 幼儿在5—6岁时道德规范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水平,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耐心地指导。不断地强化,使幼儿的社会道德始终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对策: 1.提醒幼儿换位思考。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一、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弱智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现将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按心理现象分类分别叙述如下: 1.弱智儿童的感知特征。 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苏联心理学家K.N·维列索茨卡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画有儿童熟悉的物体的图片(如苹果、桌子、猫、铅笔等图片)给接受实验的人看,要他们认出图片上的物体。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三组: 成人组、正常儿童组(普通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弱智儿童组(辅读学校一年级学生)。 第一次图片呈现时间为22微秒(1微秒=1/1000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2%的物体,正常儿童能正确认出57%。弱智儿童不能正确认出任何一个物体。第二次图片呈现时间增加到42微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全部物体,正常儿童能认出95%的物体,而弱智儿童只能正确认出55%物体。弱智儿童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我们发现有些弱智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唐老鸭)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弱智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 弱智儿童感知范围窄、容量小。如用速示器以10秒时距呈现无意义的音节或符号,正常儿童可正确感知7个,弱智儿童只能感知 3、"4个。通过窗户看城市风景,正常儿童一眼望去,可同时“捕捉”到许多物体,而弱智儿童可看到的物体比正常儿童要少。

弱智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弱智儿童这一特点,在教读生字、课文时都必须放慢速度。 2.弱智儿童的注意特征。 在他们做某件事时,往往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一段时间,他们常常东张西望,摸这触那,或离开座位、或和他人讲话、打骂嘻闹,以致影响学习成效。他们也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吸引而分心,如窗外的风吹草动、鸟叫虫鸣;室内的电扇声、开抽屉声、甚至指导者所戴的耳环、项链、衣着等,都会不断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除非是他们深感兴趣的事物,否则很不容易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维持在特定东西上。他们往往像无头苍蝇般的瞎忙、胡忙,很少有特定目标存在。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人的记忆,从信息进来到牢记于头脑的过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就是说,当刺激停止时,在极短的时间(约1--2秒)内头脑中停留的映象。瞬时记忆是感知觉留下的直接映象,转瞬即逝。如经特别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不超过1分钟。例如,在电话本上查找电话号码,在你拔打后,就忘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或编码,对信息加以组织化、联想化、意义化,就成为长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如圆周率n为 3.",查出后要长久记住可用把它意义化的方法帮助记忆,可记为“伞已撕,已无救而漏”。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在记住一件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而进到长时记忆。而注意、复述、意义化、联想化策略的应用,是进到长时记忆所必须的。很多研究指出,弱智儿童注意力不佳,不善于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和自行组织所接受的信息,是记忆速度慢、遗忘快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长期记忆方面和平常人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将学习材料加以组

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

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莘庄镇小学邹烨彬在学校辅导班中, 大多数都是由于先天性的智力障碍而无法与智商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的孩子学习的地方, 但是每次在我去辅读班活动区域护导的时候, 都会发现一个眼神灵活, 但是行为十分古怪甚至偏执的孩子, 经询问辅读班老师后, 得知这个孩子并不是因为智力障碍而在辅读班学习的。 智力正常的孩子为什么会在辅读班上课呢?这里有些其他什么原因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个孩子的情况。一、基本情况 小徐,男, 9岁,辅导班学生。性格上,好动、略有些自闭。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差,吐字发音不清,经观察发现即使在辅读班里,也经常受到排挤。学习能力不差,对一些游戏、玩具往往一学就会,但是对于学习却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态度, 往往连老师布置的简单的写字作业都无法完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小徐从小就被父母遗弃,由一对老夫妻抚养长大,但是由于这对老夫妻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又都是聋哑人,所以小徐从小连说话都没有人教,过着“野孩子”一样的生活,随着老夫妻年龄的增大,已经无法承担抚养小徐的重担,于是由莘庄镇镇政府出面, 安排了一位在某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作为小徐的养父及临时监护人,负责照顾小徐的衣食住行。 二、辅导过程 (一情况分析 小徐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状况,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 而且又是被聋哑人抚养长大, 缺乏幼年时期必需的家庭教育, 导致其人格、心理发育的不健全, 作为一个“人”的“社会性”下降,这也就直接导致之后一段很长时间内小徐表现出的“自闭症”症状,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他人完全无法沟通交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过了这个年龄, 哪怕是亲生父

特殊教育概论教学辅导

国家开放大学浙江分部纪雪聪2016年9月 (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特殊教育诊断与安置 学习目标:了解特殊教育的诊断评估;掌握特殊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方法;了解特殊教育安置的形式;能根据个案特点和需求做出适当的安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个案特点和需求做出适当的安置 本章主要内容:特殊教育诊断是对具有显着个别差异的学生在接受特殊教育中进行心理特点、教育需求和成效的测评与分析,为作出相关的教育看决策提供依据。 特殊教育诊断分为安置诊断与教育诊断。安置诊断为教育安置决策提供依据,教育诊断为拟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教育安置就是特殊儿童入学招生的过程,由于特殊儿童具有显着的个体差异,通过安置诊断,客观、充分地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儿童的教育优势及问题,预测未来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教育安置。 我国的特殊教育安置目前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融合教育安置(含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级安置、特殊教育学校安置和送教上门。这四种教育安置,前面的受限制少,越往后面的安置形式受限制越大,因此,在安置中应该尽力将儿童安置在受限制少的教育形态中。 在教育安置的基础上,为每个具有显着差异的儿童建立个人档案(简称“个案”),个案是后续建立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基础。个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儿童的基本情况;(2)儿童安置诊断的资料,对儿童教育安置测评的相关资料;(3)儿童的过往的病历和相关记录;(4)儿童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记录的各种资料,安置的建议和安置形式的记载等。 一、特殊教育诊断 特殊教育诊断的含义 分析研判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在学习、生活、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与行为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教育安置、教育过程、教育策略与方法、教育成效作出评价。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摘要: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目前比较公认的教育方式是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本文针对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意义、制定别化教育计划的原则、步骤了详细论述,希望能对做好个别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个别差异又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样化,人的个别差异正在逐步扩大,这对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身心障碍较多,发育速度较慢,学习困难较多,因此,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更需按个体儿童在发育上的需要而定。实践证明,根据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全面发展。 一、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原因 (一)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进行个别化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存在特殊性、差异性。如智障儿童,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普通儿童相比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个体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智障儿童智障的原因、程度以及智障儿童的家庭状况、康复情况的差异,不同的智障儿童之间也存在个性、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个体内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智障儿童感知方面有缺陷但其在音乐方面有超常的能力。这些差异会给智障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特殊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以保证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好。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只有充分地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其进行个别化教育,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 (一)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儿童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清单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使用说明 为规我县3—6周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顺利实施和业务管理,平邑县残联委托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制定《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教育计划》,主要用于智障儿童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班级教学计划容涉及学期、月、周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个案研讨报告、康复训练效果分析等康复教育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智障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康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教育班级教学计划》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 一、班级教学计划的使用及填写 (一)《智障儿童基本情况一览表》 儿童监护人的基本信息,是老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信息,原则上每学期末家长会上与家长校对一次。 (二)《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分析一览表》 根据《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上评估容,分析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感官知觉、认知、语言交往、社会技能、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学习优势与弱势。原则上要求各康复机构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儿童的学习能力分析。 (三)《智障康复学期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主题的设计,遵循“孩子的学习就是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是学习”的原则,筛选与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原则上每月一个单元主题,二周一个单元主题之下的教学分主题。 ( 四)《智障康复学期教学计划》、《智障康复月教学计划》、《智障康复周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原则及儿童发展现状,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容,对教育工作作出长期和短期的安排,以确保康复教育工作有目的、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使康复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位智障儿童身上,以达到促进每位智障儿童康复的目标。 1.学期教学计划:是教育容的整体框架,为安排月计划、周计划指明方向。

特殊教育案例

“多动症”的他----教育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简述】: 李嘉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而且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打电脑游戏,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和家长交流及平时的细心观察,得知他的脑子并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五左右,出现不及格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爸爸比较粗暴,工作很累,工资却不高,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妈妈也附和着一起打。 【案例分析】:

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他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他在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他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 【案例处理、感悟与思考】: 对于这种孩子是属于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我采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 首先与其家长联系,应该更加关心帮助体谅他,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和所有教他的任课老师商量对他采用 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

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

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 一、关于个别化教学 (一)定义: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设计。更具体的说,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和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从而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 能得到适合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 (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的教学结果有明显而详尽的陈述。 2、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身心发展的现实状况、学业方面的饿所长所短等有详尽而全面的评价和描述。 3、教学内容和要求不统一。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或有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达 成不同的教学要求。 4、根据每个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运用成功的教学经验。 5、教学对象根据实际需要可多可少。 这一点和“个别教学”是有明显区别的。“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它可能是个别化教学,也可能不是。而个别化教学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组教学, 个别学习,集体教学等等形式。 6、运用适应学生个人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安排适应学生个人能力的学习时间。 7、教学过程有及时而经常的反馈。 (三)个别化教学的意义1、个别化教学可以保障智力落后儿童接受合适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 2、个别化可以充分发挥特殊教育的作用,有效地保障每一个智力落后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应有的进步。 3、 个别化教学还能够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 (一)定义: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是为了满足心智障碍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而提供的最为适合其发展、给予最恰当教育服务的书面文件。它既是心智障碍儿童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总体构想或规划,又是 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般情况下0-3岁儿童3个月要调整一次计划、3-6岁的儿童半年要调整一次计划、年龄大一点的一年要调 整一次计划。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1、智障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因此他们的教育需要与普通 教育显然不同,个别化教育计划非常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2、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 具备此技能帮助你更专业的去了解分析学生。(如果一个特殊特殊无个别教育计划,你从事的就不是特殊教育,个别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必须会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3、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个别化教育能够实施的总设计,是使智障儿童获得适合教育服务的重要保证。 4、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教师,家长,学校对某儿童实施教育的承诺,这一承诺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监督和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李齐(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长得胖乎乎的,非常讨人喜欢。他的接受能力和诵读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他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他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李齐,九岁,孟家庄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个案背景: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也时常在外打工,家中只剩爷爷奶奶和他三人。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但对他学习进行的辅导和督促很少。由于父母很少在家,因此李齐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李齐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李齐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

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李齐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与同学的矛盾和在校表现常常有暴力倾向。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停下来,等一等 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转而和父母搞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