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文化的竞争与交流可以说是科学精神萌芽的肥沃土壤。

2、地域的封闭。一些睿智的学者在考察人类文明时,发现越在早期,地域因素对文化越有着强大的塑造与定型作用。当然,地域因素的利弊是随着历史、时代的转换而变化的。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在中西交通发达之际,成为最活跃、最繁荣的欧洲城市,但当奥斯曼帝国阻断了这条道路后,它的优势也随之消失。

同样,在上古、中古,荒蛮的中国东夷及岭南地区在近现代却因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而成为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从大的方面讲,地域因素往往制约着一个文化圈、一个国家的发展形态,这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明显。中华文化圈在早期被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其东面濒临浩瀚汹涌的太平洋,这个大洋没有地中海的温驯与平静,其西面与北面是荒寒的戈壁、沙漠、高原,南面是热带丛林,这些不利的条件在早期都不利于文化的交流,这也是造成中华文化圈单一和封闭的重要原因。

3、绝对皇权的存在。

真正的学术自由与科学精神产生在权力的缝隙与边缘地带。绝对的权力首先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其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思想界的封闭和科学精神的匮乏。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不仅未在中国产生,也未能在欧洲之外的任地区产生的深层原因。欧洲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形成一种权力的天然平衡机制,这是孕育现代欧洲民主的土壤。在欧洲,没有形成过绝对皇权、相权与教权,而是形成了王权、教权、贵族三种势力的相互制衡。商业经济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萌芽便易于在这种权力的制衡与规约中产生。而此制衡与规约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每一种权力都谋求一种稳定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在权力的协约中,规范性的法律产生,而其中特别是民法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资本主义商业有了最基本的保护。而资本义的发展是近代科学产生的真正强大动力。

4、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从总体上说来,中国人的思想是受儒家重农的实用主义精神影响最大,自春秋后,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就决定了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农业才是真正的生产,而商人只消耗的,损人利己的寄生虫。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在欧洲,却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政府、民间都极其重视商业经济。商人势力一直是社会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商业也是最活跃的力量,它冲击着一切现成的、僵滞的生产结构与文化机制。它如水的流动,无处不在,它所到之处,既带来清新的思想,也带走本地最先进的思想。很多人以为,商业是讲实利的,科学是求真知的,所以它们根本不相容。这其实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实际上,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讲究秩序、规律、思辨,而这对商人分析市场、管理经济极其有用,另外,商业要进行较长的时间、较广阔的空间周转,这对技术的更新有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这种技术在商业蓬勃发展之时,便不能再依靠传统的缓慢经验积累,而要依靠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对技术进行一种全面的更新换代。可以说,重商主义及商业的流动性是科学精神诞生的又一沃土。

5、逻辑思辨的缺乏。有一句话是说,中国人不怕简,印度人不怕繁。这是道出了中两种文化的分歧所在。印度的佛学是极复杂的学问,其繁难的程度让中国人视之为畏途。但这种繁难中孕藏着一种极强的逻辑思辨精神,这种逻辑思辨精神是刺激科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印度科学并没有产生,这有很多其它

因素,但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就肯定就不会有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重分析的科学)。但印度人传统思想一旦和这种近代科学遇合,其发展优势顿时突显,这就是其软件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逻辑思辨尤以欧洲为发达。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逻辑学便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而早在柏拉图之时创立的柏拉图学园便已将西方的科学思辨精神推向了一个高峰。数学被称为科学中的科学,是最具思辨性的学科,它可以不依赖任何现实的东西而可作最深层的推导,甚至可推向根本违背现实并认为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但这却不防碍它在数学存在。数学的长期发展和兴盛是近代科学诞生的基础。而数学精神根本上是一种思辨精神。

6、学科不分家。我们要清楚,所谓的近代科学并不是科学的全部,中国古代有科学但不是近代科学。因为近代科学只是重分析或重实证的科学。这种科学可以对某种现象、某种事物作极端的深入的分析,而可以不顾及其余,重视点的切入,面的展开,而并不重视系统的把握与复杂现象的研究。相对于近代科学的分析实证科学,还有现代的系统科学以及最新的混沌与分形科学。中国古代有科学,但不是近代科学,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中国就有了系统科学或混沌科学,但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科学离近代科学远,而离现代系统科学与混沌科学近。中国古代学科是不分家的,混沌一体,这源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即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大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在若干方面是契合的。从这种宇宙观出发,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是自足自满的,它和大宇宙有一种天然的对应和吻合。而这种最新的分形科学是吻合的。在分形科学看来,任何事物从其整体到局部,都有一种最原始的自相似性,就如英国海岸线,其任何一个局部都与其整体相似,哪怕切到再小,它都有海岸线的弯曲弧度,而没有近代科学所认为的那样,到了一个极小的局部,就可将其视为理想的直线。在分形学看来,这种理想的直线状态是不存在的,当然,这种局部和整体的相似性并不是绝对相同,而是永远大体相似。同样的,在宇宙中,一个作为局部的太阳系与作为整体的银河系有自相似性,而作为局部的银河系又与作为整体的宇宙有自相似性。小到一个人,也和这个宇宙相似。这就是中国的一句俗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故而,人身体的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能脱离身体这个整体来看待。而西方医学正是在这点上犯了毛病,它将人看作一个无机的物质体,每一个局部可单独看待,这个治疗某些生理疾病,但无法完全治合。这就因为人的局部和它的整体也具有自相似性,只有将其当作整体看待,才能真正治合。这就是中医的长处。

当然,中国有古老的系统学、混沌学,但也因其为太过重视统一和谐,而导致了具体分析的缺乏,导致了学科难以独立,这造成了真正的近代科学难以诞生。没有经历近代科学的洗礼,我们便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代系统学或混沌分形学等同,而应看到这其中的不足,找到中国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契合处,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所在。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分析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分析 作者:陈金清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刊名: 理论月刊 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2003(12) 被引用次数:4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付彬.赵拥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浅析[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廖廷弼.唐艳明.唐华山.LIAO Ting-bi.TANG Yan-ming.TANG Hua-shan浅析中国近代不能诞生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 3.邹祖斌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之原因[期刊论文]-兵团党校学报2005(3) 4.刘晓飞.姜文化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透析——基于传统伦理文化观维度[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8(1) 5.高天云从哲学层面谈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期刊论文]-理论界2005(2) 6.王简辞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02(5) 7.朱泽忠.Zhu Zezhong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衰落原因之分析[期刊论文]-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8.祝江斌.冯斌关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7,20(2) 9.马保玉浅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期刊论文]-科技风2008(23) 10.赵淮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剖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4(20) 引证文献(4条) 1.祝江斌.冯斌关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 2007(2) 2.朱红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之文化探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14) 3.付彬.赵拥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浅析[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4.杨宁芳中国科技在明末清初开始落后的原因探究——对确立科学发展观的一点启示[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e14798493.html,/Periodical_llyk200312022.aspx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篇一 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 然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中心转移到了西方,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 本文从四方面谈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封建社会;科技落后;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但是到了近代却一落千丈。 然后从封建体制上,传统文化上,封建教育制度上列出这样那样的长长的弊端,大有要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鞭尸的气势。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问题和解答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儒家文化不只是在近代才存在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弊端也存在了两千年了。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技灿烂,唯独近代就落了?所以上面的问题的解答两者都存在问题。我大胆的认为,整个世界在近代以前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所以科技无从谈起。 科学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近代之前这种体系根本就没有建立。 比如说力学方面,难道说发现“两个不同重量铁球同时落地”就叫科学吗?难道发现你推别人时自己也会后退就是科学吗?表象的发现不是科学,只有当牛顿出来时,才有了力学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力学解释了我们生活中一系列疑问,各种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才会依托经典力学基础发展起来,同时会把古代所谓的“科学”纳入进来。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因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是因为地球引力大小与质量正相关,你推别人自己受力可以再牛顿第三定律找到解释。 我们会发现难道难道更谈不上谁的科技强于谁了。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从公元前6世纪到1500年,中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所以中国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 然而从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到了近代一落千丈,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局面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社会一度衰退呢?正确面对和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建立科技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就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作一分析。 一、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的长期存在,是阻碍我国科技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与西欧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给近代科学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相比,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直接限制和否定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政治制度早熟的国家,在经济基础上没有做好统一的准备的时候,政治上就已经建立了帝国制的中央集权制,这使得必须在政治、文化上动用一切力量去遏止小农经济固有的分裂倾向。 那么怎么才能遏制呢,就要是要求全国整齐划一,在政治政策、文化上都要趋于一致,不能搞特殊化,但是各地又是有差异,强行要求各地一致会产生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统治阶层为了消弭冲突,在文化上就会倾向于追求一统,追求不求变不求新的文化,因为任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的文化因素浅析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的文化因素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若干方面的特点入手,分析近代以来阻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文化因素。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文化因素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曾经的辉煌到了近代却成了落后?本文将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入手,简要分析我国科学技术衰退的原因。 一、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相应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发展要求要有 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文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 向和目标具有选择和导向作用。 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 同而各有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内涵的科学技术,一种文化可以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同样在这种文化中存在的缺陷也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自然”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人文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自然现象、自然知识的关注。中 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法则,是社会生活秩序的建立,而缺乏 对自然的研究。认为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二者是一致的,没有认识到自然界的独 特性和运动的规律性,过分强调对人、对社会的探究,忽视了对自然的研究,从 而导致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缺失。 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论:“儒家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天),他们使用‘道’一词, 只要地———如果不是唯一的———是指人类社会里的理想道路或秩序,这在他们对待精神世界和知识的态度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 象就是人本身。” 2.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直觉、轻逻辑”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明清哲学,以理气之辩、心物之辩、格物致知等问题为 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反省实现自 我认知,从人的内心中找寻世间万物的真理,强调“内心的认知是万物的尺度”, 内心的认知是自然万物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不存在的依据。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写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在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找出因果关系。”科学发展史表明,形式逻辑是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 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 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3.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政务、轻学术”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社会是官本位至上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更多的是国家政务,“学而优则仕”则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精力和学习的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分析 从类人猿到进化成人类,再到后来,人类学会用智慧,出现了文明和科技。历史的车轮慢慢行进,一切一切都在不停得变化。四处都存在着竞争,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因素。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希望中国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希望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近代的中国科技落后,被帝国主义踩在脚底下,没有自己的主权。为什么中国科技在近代会一度衰退了呢? 中国的科学技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很难画出一道杠杠来,一般认为自明朝中叶。因为元朝马可波罗来华的时候,还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得傻了眼。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装备还优于西方,但到1492年,即明弘治年间,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到了美洲,我们却放弃了海外探索。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的时候,西方在天文、历算和火器方面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了,以至于徐光启等官员要虚心地向他学习。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众说纷纭。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一,历史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力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统治对科技发展的阻碍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封闭的环境削弱了国人的创新思维导致国人创新思维减少的环境因素主要指落后的社会制度、闭关锁国的国策等。没有了创新思维,何来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又怎能不落后? 首先,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西方在16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更加完善的封建主义社会,它不但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在思想领域压制创新思维。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势力反对变革,这是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块大绊脚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6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在先进的基础上并未产生世界意义的近代科学。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的观点。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都是充分运用形式逻辑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形式逻辑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科学。同样,关于实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缺乏观察和实验研究,牛顿力学也是不可能建立的。物理学如此,近代诞生的其他学科门类亦如此。因此爱因斯坦强调逻辑和实验在近代科学建立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正确的。然而,有充分的事实证明,虽然我国古代提出了不少辩证逻辑思想,但形式逻辑却很不发达,始终未能发展出一套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形式逻辑方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实验方法也未在我国近代获得广泛运用和发展。由于这两方面条件的不成熟,中国当然很难产生近代科学。 二,经济原因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摘要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但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开始生机勃勃发展之际,它却反而进展迟缓,越来越落到了西方的后头。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为什么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却到了西方国 治、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认真总结中国科技近几百年来发展迟滞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国现在科技文明有许多启示。 关键词 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正文 从类人猿到进化成人类,再到后来,人类学会用智慧,出现了文明和科技。历史的车轮慢慢行进,一切都在不停得变化。在这个充满竟争的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因素。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希望中国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希望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近代的中国科技落后,被帝国主义踩在脚底下,没有自己的主权。为什么中国科技在近代会一度衰退了呢? 中国的科学技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很难画出一道杠杠来,一般认为自明朝中叶。因为元朝马可波罗来华的时候,还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得傻了眼。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装备还优于西方,但到1492年,即明弘治年间,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到了美洲,我们却放弃了海外探索。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的时候,西方在天文、历算和火器方面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了,以至于徐光启等官员要虚心地向他学习。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众说纷纭。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近代中国的统治制度即封建专制统治制度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方确立了统治地位并繁荣发展,相反的,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专制统治不仅抑制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严重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阻碍维,进而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 首先,古代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低下而且待遇十分微薄。商鞅提出,管理国家必使利出一孔。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一着过要求,一方面垄断全国的土地、资源、控制各行各业的生产,独占天下之利并独占一切获利之途;一方面通过选举制和科举制操纵天下人的荣辱沉浮。知识分子舍入仕即无进身的阶梯,科学技术非直接服务于朝廷既无应有的地位。科学事业和科技人员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 其次,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中国古代高品位的科技产品,高水平的技师工匠,几乎全部为统治阶级所支配、所占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封建等级制度严格地限制着各类科技产品的使用。中国没有产品更新换代的观念和大幅度生产效率的迫切要求。缺乏能够刺激工业和科学技术爆发革命的因素。 再次,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是世世代代的个体小农经济和千百年沿袭不变的伦理道德传统。因此,封建统治着对一切非官方科学技术存在天生的恐惧心理是必然的。 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能提供强大无比的动力呢?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发达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要求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的。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必然要求,成为一个持续的、

中国近代为什么没有科学

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近代为什么没有科学 专业:商务策划管理 班级: 1101 姓名:刘羽佳 学号: 01119008

纵观古今,中国古代无疑是一个高速发展集各类先进科学为一体的社会,存在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若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惊叹的奇巧精致的工艺品,还有对整个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伟大技术发明。但是,一个产生过无数光辉科技成果、哺育过无数智慧人物的国度,为什么在近代科技史上被大踏步前进的欧洲远远抛在后面了?这一离奇的历史事实背后的原因便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不少国内外学者试图揭开这个秘密,其中包括德国历史学家魏特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中国学者任鸿隽、钱宝琼、等,无疑收效甚微。但是在今天,由于改革开放,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和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课题便再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而人们对这个课题的结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的: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本体观念,只关注整体思想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来说,较多地注意实际经验的总结、实用知识的积累和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没有上升成为具有严密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科学技术成就本身出发,考察科学思想、概念、定律、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月段,并且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特点、成熟程度等,从中寻找问题的一部分答案。 例如下列几门学科的情况:中国古代有众多的农学著作,它们对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起了某种指导作用,但其内容都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其水平没能超出直接生产经验的范围。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九章算术》是以解各类应用题为基本内容的,这部奠基性著作所开创的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以数算为中心,缺少逻辑推演,未能形成以公理为基础的逻辑演绎体系。众所周知,以公理为基础的逻辑演绎体系,不仅是西方数学的特色,也影响了近代以来力学、物理学和许多其它科学学科的体系结构。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和修改历法,其中大量内容是对观测到的天文现象的直接记录,而没能产生像古希腊人欧多克索、喜帕克斯等所构造起来的宇宙几何模型。因为在天文学研究中未能充分应用数学工具,未能导致对行星运动规律性的追求和探索。反之,对天文现象的研究和解释常常被星象学的乌云所笼罩,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了皇权和迷信的附庸。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把朴素的辩证法和丰富的医疗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放了现代医药学还不能完全取代的富于经验色彩的独特的中医中药学。但是,中国古代医学忽视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了解,缺乏解剖学基础。低水平的物理又使药理学的研究不可能深入。这样,中国古代医药学便成了经验性相当浓厚的独特体系,以至于在20世纪的科学技术背景下才能把理论因素逐步注入其中。而与注重经验和实用的科学传统相联系。 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色彩和命运。包括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在内的一系列伟大发明,一般都有很长的孕育阶段,而且逐步完善的过程异常缓慢;技术和工匠的生产技艺联系在一起,属于“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技巧,通过祖传秘诀的方式在一代代匠人之间流传,缺乏普遍化的途径。这不仅使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受到了限制而且在历次社会动荡中造成了一些重要发明的失传,大大减缓了技术进步的节奏和幅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上述特点和弱点,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裹足不前、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忽略物的观念,偏重事的观念 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其得以蕴育、产生和繁荣进步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考察,

中央集权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 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科学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所以在各国的发展战略中被放在突出位置。中国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自强运动以来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又把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格外重视。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还严重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1。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五月十八日》)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

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的角度理解历史,将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落后的原因提出新的解释。 第一章前言 一提到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李约瑟难题,在科学技术史领域李约瑟几乎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代名词,而李约瑟难题则意味着对于“中国近代科学何以落后”这一现象的探索。 李约瑟的问题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其核心内容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对自然的数学化假设及其所蕴含的先进技术——只产生于伽利略时代的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一直享有比西方更辉煌文明的中国?今天的科学史家将这一关于科学革命和中国科学与技术演化状态的比较问题称为“李约瑟问题”。 不过,最近的研究揭示李约瑟问题并不始于李约瑟。最早注意到中国在科学上的“落后”的是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马窦、庞迪我等人都指出了中国知识界在科学知识上的落后。(利马窦,p347;张铠,p415)1728年,法兰西科学院秘书梅德朗在给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了“落后”问题,后者也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释。(韩琦,p289-298)同时代和稍后的众多欧洲思想家和科学家也先后涉足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文化的竞争与交流可以说是科学精神萌芽的肥沃土壤。 2、地域的封闭。一些睿智的学者在考察人类文明时,发现越在早期,地域因素对文化越有着强大的塑造与定型作用。当然,地域因素的利弊是随着历史、时代的转换而变化的。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在中西交通发达之际,成为最活跃、最繁荣的欧洲城市,但当奥斯曼帝国阻断了这条道路后,它的优势也随之消失。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潮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中国抑制科学发展思想层面的原因,以及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兴起和演化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二字的人。从此科学与民主并行于中国。虽然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对文明演进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兴起和演化的,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贤人格下造成的以善伤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圣贤人格作为中国人格的理想模式,不仅是中国人人格趋达的目标,而且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衡量知识的尺度。中国人的偏善性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取向上:由于圣贤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型人格,所以做圣贤人的主要条件就是要饱读道德文章,掌握一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除了知识取向的偏善性之外,中国人的

偏善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上:在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用自然现象的突变来论证重大人世变化的例子。伦理本位主义容纳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人际关系,它的无限扩大绝对不能容忍异于伦理的自然规律的独立存在,这样,自然规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研究的客观对象。因此,中国古代虽然开放过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纯粹理性的欠缺,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生产经验,知识学问没有一个严密的合理化系统为基础,以致最终并没有结出现代文明之果。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 根据科学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器物的科学观、方法论的科学观、启蒙的科学观三个部分。 首先是器物的科学观: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首批知识分子睁眼看到的世界,正是自己缺乏科学技术这一物质事实。为抵抗列强侵略,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发端为鸦片战争。林则徐督粤时,曾购置新式船只,并打算设厂仿照。魏源明确提出在沿海设船厂,鼓励商民投资办厂,即造军用品也造民用工业产品,聘用法美技术人员设计操作和指导,中国派员跟随学习。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造利器用以制敌的同时,又出现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汪文泰、杨炳、萧令裕等分别编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海录》、《英吉利记》等。在他们看来,西方近世文明之长,主要在于“器”:魏源曾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农书,被欧美学者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这部著作是()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 C.《农书》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6世纪”“黄河流域”“农书”等信息可知是《齐民要术》,故选B 项。 【答案】B 2.(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按此说法,下列最不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①四大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③任何科技发明的结果都是有益的 ④四大发明自古以来享誉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四大发明并没有直接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排除③; 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3.(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A.《中国通史》对分封制的评述 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 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 【解析】A、C、D三项都是后人的记述和评价,并非原始资料,应排除三项。 【答案】B 4.(2011·沈阳联考)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观点;“纸卷轴”反映的是造纸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后习题汇编

思考题汇编 1. 什么是科学?结合自己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了解,想一想中国有没有科学。一般地讲,在传统中,对于究竟何为科学有以下几种看法: (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文化。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创造性、逻辑性 2谈一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起源于哲学家,而技术起源于劳作的工匠。二者基本上是分离的。 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商业发展,科学和技术才密切结合。 到了19世纪,技术才渐渐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制度化。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见表格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手段;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技术对科学提出课题;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变可能为现实。 3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方法论角度体现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中,被实验检验。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和归纳分类。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 力学成为主导学科2. 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中的具体应用:(1)伽利略的数学+实验方法: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证明。 ⑵牛顿的“归纳-演绎方法”: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通过数学演绎获得的结论必须回到实验 3. 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4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并谈谈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影响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为争夺地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推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C.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D.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一方面导致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为了商品市场和原料而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A.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发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 B.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而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由于各国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的差异、经济的不平衡而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D.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得到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古代中国不同 时期的文学特色。 3、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点讲解】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成就概况影响备注 四大发明造纸术 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古代书写材料演进:商代甲 骨—西周青铜器—春秋竹 简、木犊、缣帛—西汉麻纸 (争议中)—东汉纤维纸 (蔡侯纸) 廉价耐用的纸张代替了羊皮纸和 小牛皮纸,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 化的发展。 我国古 代最杰 出的科 技成就印刷术 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 宗教改革,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和传播 火药 ①唐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 录 ②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③两宋广泛使用于军事 ①结束欧洲的冷兵器时代,改变 人类作战方式; ②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 力的重要武器; ③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 业的发展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用于航海 ①促进了远洋航行; ②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 证; ③引发了西方殖民扩张 数学成就十进位 值制 ①逢十进一; ②春秋战国出现算筹计数法 ①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美妙的 发明之一”; ②中国是最早使用的国家 数学发 展与社 会经济 发展尤 其是农 业发展《九章 算术》 ①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运算方法; 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 ①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 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