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材料期末考试题(2015年)

生物医用材料期末考试题(2015年)
生物医用材料期末考试题(2015年)

生物医用材料期末知识点整理(2013)

一、概念

1、生物材料: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并能对其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的一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特殊功能材料,亦称生物材料。

2、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在宿主的特定环境和部位,与宿主直接或间接接触时引起适当的宿主反应和材料反映的能力,即能够被生物体或其组成单位接受或容纳的能力,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反应的一种概念。生物相容性分为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分子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

3、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及生命科学的原理及方法,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生物性代替物,以修复、重建或增进因创伤、疾病或老化而损坏的组织的工程。这一学科的应用领域直接与临床医学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是再生医学的一个分支。

4、聚合物分子量: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与重复单元数的乘积;或结构单元数与结构单元分子量的乘积。

5、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当非晶态聚合物从玻璃态到高弹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在高聚物发生玻璃化转变时,许多物理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会发生急剧变化,材料从坚硬的固体变成柔性弹性体;玻璃化转变是一个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性质;T g是聚合物作为塑料使用的最高温度,橡胶使用的最低温度。

6、生物材料的生物降解:指材料在生物体内通过溶解、酶解、细胞吞噬等作用,在组织长入的过程中不断从体内排出,修复后的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材料的位置,而材料在体内不存在残留。

7、生物材料的拓扑结构:生物材料微纳米级的物理结构(粗糙度、孔洞的大小及其分布、沟槽的深度宽度、纤维的粗细)接触诱导即细胞根据下层材料表面的拓扑形貌而取向生长。

8、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材料是指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纳米材料,在1~100纳米的尺度里。

9、药物控释系统:通过控释衣膜来定量匀速的向外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保持恒定。药物控制释放系统按释药机理分可分为扩散机理、化学反应机理和溶剂活化体系等三大类。10、智能水凝胶:水凝胶是在水中能够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能溶解的交联聚合物,亲水的能够在水凝胶中扩散。普通水凝胶对环境变化不敏感,智能水凝胶能感知外界环境的细微的物理化学变化,如PH、温度、压力、电场、磁场、离子强度、紫外光、可见光以及特异化学物质等的变化,并通过体积的溶胀和收缩来响应这些来自外界的刺激。

二、论述

1、简述生物材料的分类及其产业化发展趋势

(1)分类:

按医用材料的来源分类:天然生物材料、合成材料。

按医用材料的性质分类: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天然生物材料。

按医用材料在人体中的应用部位分类:硬组织材料、软组织材料、心血管材料、血液代用材料、分离透析材料。

按医用材料使用要求分类:非植入性材料、植入性材料、血液接触性材料、降解和吸收性材料。

(2)产业现状:

我国生物材料和制品所占世界市场份额不足1.5%;

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且产品单一;

同类产品与国外产品比,基本上属于仿制,自主知识产权较少;

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70-80%要依靠进口;

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3)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和升级:

(赋予材料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充分调动人体自我康复的能力,再生和重建被损坏的人体组织或器官,或恢复和增进其生物功能,实现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的永久康复。

深入研究生物材料的表面,发展表面改性技术及表面改性植入器械。

传统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改进和提高。)

生产和销售国际化:

(PS:参考文章《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

2、简述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以及改善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基本策略

(1)表面特性:

宏观特性>10um(疏水性、电荷、形貌、孔隙率、含水量、表面积、机械柔顺性)

微观特性>0.2um(表面上的颗粒、形貌、晶体结构尺寸)

纳米结构1-100nm(颗粒、形貌、元素组成、分子、分子键、晶体结构)

综合:生物材料表面的成分、结构、表面形貌、表面的能量状态、亲疏水性、表面电荷、表面的导电特征等。

(2)基本策略:

①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对材料的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材料表面的亲水性,使表面自由能降低到接近血管内膜的表面自由能值即可取得抗血栓性能,如使材料表面带上负电荷的基团芝加哥酸。

②对材料表面进行修饰以形成伪内膜,采用的方法有种植内皮细胞、涂布白蛋白涂层、导入磷脂基团表面和表面接枝改性等,这是材料改性最直接的方法,可改善血液与材料接触状况,防止破坏血液成分。

③利用生物化学手段在材料表面固化某些能干扰血液与表面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以改善其血液相容性,如表面肝素化。

3、组织工程支架的基本要求及其制备方法(三种以上)

(1)基本要求:

⑴符合生物安全性要求

⑵合适的可生物降解吸收性

⑶合适的孔尺寸、高孔隙率和相连的孔形态

⑷特定的三维外形

⑸高表面积和合适的表面理化性质

⑹与植入部位组织力学性能相匹配的结构强度

(2)制备方法:

⑴冷冻干燥(参数:溶液浓度、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冷冻速率等——冷冻后分为两相)

⑵致孔剂致孔(形成气体的盐致孔;水溶性致孔剂致孔;冰晶致孔)

⑶致热相分离(TIPS)(参数:聚合物浓度、溶剂、淬火过程及添加剂——与冷冻干燥本

质相同,均是相分离)

⑷微球基质(静电液滴、乳化)

⑸纤维支架(静电纺丝)

⑹管状支架(无纺网粘合、溶剂流涎和挤塑)

⑺三维支架制备技术

⑻超临界流体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无残留溶剂、制备非晶相聚合物支架、参

数:压差、减压速率)

⑼乳液冷冻干燥

4、生物材料理化性质及其构建细胞外微环境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理化性质:疏、亲水性、电荷、形貌、孔隙率、含水量、表面积、机械柔顺性、表面上的颗粒、晶体结构、分子、分子键、表面的能量状态、表面的导电特征、表面固有生物活性分子等。

(2)生物材料对细胞粘附与生长的影响:生物材料表面的亲疏水性、几何形态、表面电荷以及材料表面固有生物活性分子(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都对种子细胞的粘附起关键作用,一般认为亲水性和高表面能的材料表面有利于细胞粘附与铺展。

生物材料对细胞调亡的影响: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的死亡信号途径;生物材料影响细胞黏附导致的细胞凋亡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

(PS:参考论文《生物材料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什么是水凝胶,成胶机理有哪些?举例说明水凝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水凝胶是水溶胀的交联体型聚合物分子网络,一般由单体聚合而成或分子链之间通过氢键或强范德华力形成网络。

(2)成胶机理:

物理交联(物理凝胶):由非共价键交联形成,加热可以拆散范德华力交联,使冻胶溶解。化学交联(化学凝胶):高分子链之间以化学键形成的交联结构的溶胀体,加热不能溶解也不能熔融。

(3)应用:

水凝胶可以作为智能药物释放系统,如葡萄糖响应高分子配合物形成的胰岛素释放微囊:感知葡萄糖浓度—交换键合释放药物—患者的血糖浓度维持正常水平。

水凝胶PNVP可用于隐形眼镜。

由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PNVP、PHEMA等制成的非离子性水凝胶可用在与血液接触的领域,肝素化的水凝胶也可用作血液相容材料。

6. 什么是免疫吸附剂?如何制备?举例说明其应用。

(1)将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加入吸附剂中,以吸附血液中特异致病因子,这样的血液净化吸附剂称为免疫吸附剂。

(2)免疫吸附剂的制备需要将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或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配体)与固定配体的吸附材料(载体)结合,制成吸附剂(柱)。

(3)免疫吸附剂目前主要应用在肾或者其他器官移植及肾脏疾病、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上。

Eg1:器官移植:移植前使用免疫吸附治疗处于高敏免疫状态的患者,可迅速清除HLA抗体,使交叉配型转阴,减少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后,当移植物出现机能恶化,活检发现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使用强化免疫吸附并联用抗排斥药物,可使排斥反应逆转。

Eg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能有效清除患者血清中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补体及免疫复合物等,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有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和吞咽障碍的重症患者。现在用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已积累了许多经验,通过用色氨酸、蛋白A或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的方法可提高其作用的特异性。

7. 血液净化材料有哪些要求?

血液净化材料包括血液净化膜材料和血液净化吸附材料。

(1)临床上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对高分子膜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颁具备良好的通透性、吸附性、机械强度以及血液生物相容性,还有膜孔的大小等。

(2)为了弥补膜材料的不足,提高血液净化过程中毒物的清除率,减少副作用,研制具有高选择性的专一性吸附材料成为临床迫切需要。

对于这样的血液净化吸附材料,其载体要求:

①具有惰性,不与血液发生理化反应;

②具有良好的孔隙度,能够允许致病物质进入其内部结构;

③有一定机械强度,不发生微粒脱落;

④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⑤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可供偶联配基的活性基团。

对于吸附材料中专一性比较强的免疫吸附剂,对其的要求是:

①具备选择性或特异性;

②无毒和不溶解;

③不激活补体及凝血系统、不致敏;

④极少配基离解脱落;

⑤能再生;

⑥稳定性好;

⑦成本不高。

对免疫吸附剂配基的要求:

能与致病物质相互作用(最好是特异性的)、不易泄露、无毒。

8. 丝素蛋白是一种天然生物材料,有什么优点?举例说明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丝素蛋白的优点:

①无毒,对生物体无危险性;

②与其他天然纤维和许多高性能合成纤维相比,有独特的力学性能,强度高;

③在体内外可以缓慢降解为氨基酸;

④可以通过不同处理方法获得膜或其他形态,而且工艺相对简单;

⑤可以通过某些氨基酸的氨基和侧链的化学修饰较容易地改变表面性能;

⑥可作为缓释基质;

⑦可制作止血海绵。

(2)丝素蛋白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证明丝素蛋白可以多种形式(薄膜、膜、网状结构、海绵状等)在体外支持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体内促进组织的修复,尤其是三维的丝素蛋白支架扩大了丝素在干细胞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组织工程中最有前景的生物材料之一。

丝素蛋白与其他的多聚物的复合材料的应用:通过与其他多聚物的复合可以进一

步改进丝素蛋白的结构和特性,虽然有些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并未在体外实验证实,但是也有报道丝素蛋白和这些材料的混合可以作为伤口敷料促进伤口的愈合。

再生丝素蛋白水凝胶:水凝胶是丝素蛋白溶液在酸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添加一些添加剂使得其从溶液变为胶状。丝素蛋白水凝胶已经被研究用于生物活性因子的控制释放,比如质粒DNA

病毒和生长因子等。

丝素蛋白水凝胶通过冷冻干燥等进一步处理可以形成海绵状多孔丝素蛋白应用于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实验结果证明水凝胶形成的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在软骨细胞再生医学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丝素蛋白无纺网:丝素蛋白无纺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支持血管的再生,应用于承重骨骼的修复,如股骨、胫骨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维丝素蛋白支架的应用:研究发现,处理加工后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支持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可用于修复多样的骨缺损。这说明丝素蛋白三维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9.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举例阐述其在医学诊断及新药研发领域中的应用。

(1)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物理性能: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化学性能:表面活性及敏感性、催化性能;

(2)纳米材料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①遗传病诊断:纳米技术有助诊断胎儿是否有遗传缺陷。利用具有纳米级大小孔洞的半透膜或特殊的合成纳米管等,可把孕妇血液中的胎儿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诊断,而不需要进行羊水穿刺。

②病理学诊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纳米水平上解释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通过寻找特异性的异常纳米级结构改变,已解决肿瘤诊断的难题。

③影像学诊断:将纳米氧化铁造影剂静脉注射,在核磁共振图像中可以观察到病灶和正常组织的对比。

④微小探针技术:利用纳米级微小探针技术,向人体内植入传感器,可定位于体内或随血液运行,从而可反馈体内各种生物信息。

纳米材料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①纳米西药:纳米晶体技术可将药物微粒转变成稳定的纳米粒子,同时提高溶解性,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药效率。

②纳米中药:用一种特殊的物理制备技术,在常温条件下,将鲜活的中药原材料进行纳米级的超微粉碎,一方面将药材本身细胞壁完全击破,使得细胞中最为重要的核酸物质和其他有效活性成分充分溢出;另一方面将有效成分的大分子物质破碎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颗粒悬浮在原生母液中,再采用特殊的保鲜方法将活性有效成分完好地保持在其本然的鲜活状态。

10. 生物材料的降解及其调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意义。

(1)生物材料的降解指材料在生物体内通过溶解、酶解、细胞吞噬等作用,在组织长入的过程中不断从体内排出,修复后的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材料的位置,而材料在体内不存在残留的性质。

(2)材料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吸收机制主要是水解和酶解机制。

①生物材料在体内的水解机制:包括大块降解和表面降解两种水解方式。

对亲水或非晶体结构聚合物,其主要降解方式为侵蚀同时遍布整个聚合物的大块降解。

疏水或高晶体结构的聚合物,其主要降解方式为在聚合物表面侵蚀的表面降解方式。而侵蚀是通过水解、溶解与交链断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天然聚合物的降解,首先是水解或氧化降解为小分子,然后再被生物体吸收和排泄。

合成聚合物的降解主要是水解,其水解过程可以被酶、酸、碱催化。

固体聚合物在生物体内的降解阶段,材料由不溶于水的固体经过溶蚀、碎裂、溶解成水溶性小分子进入体液。随后在吸收阶段,进入体液的水溶性降解产物被巨细胞或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和代谢。

②生物材料在体内的酶解机制:

聚合物在体内经过水解阶段后,酶解机制启动,通过酶的作用将这些低分子质量聚合物片段转化为小分子代谢产物,将材料最终通过尿液、呼吸排出体外。酶及酶促氧化反应在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降解机制及其速度。其可能包括的机制有:酶促水解作用、酶促氧化作用、自由基作用等。

(3)材料降解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影响因素:聚合物种类、分子质量、结晶状态、熔融温度Tm、玻璃态转换温度Tg;植入部位的血循环及局部组织液的pH值均对降解有一定的影响。

降解速率的调控:

调整聚合物主链结构、通过单体的亲水性调整材料对水的渗透性、调整聚合物的物理形态即结晶状态、调整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调整材料的分子质量、材料加工方法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的调整。

(4)生物材料降解的研究意义:

生物医用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能完全降解由体内排出,也可能会有部分材料或其降解产物长期存在于人体内。生物医用材料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可能对人体有利也可能有害,因此对于材料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和途径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A型题 1. 肾单位不包括 A. 肾小球 B. 髓袢升支 C. 髓袢降支 D. 集合管 E.近曲小管 2. 正常情况下,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的物质是 A. 尿素 B. 尿酸 C. 肌酐 D. 葡萄糖 E.K+ 3. 肾小管的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是 A. 近曲小管 B. 远曲小管 C. 髓袢细段 D. 髓袢粗段 E.集合管 4. 正常代谢中肾小管对[HCO3ˉ]重吸收的主要部份是在: A.远曲小管 B.近曲小管 C.集合管- D.肾盂 E.髓袢 5. 正常代谢中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远曲小管 D.集合管 E.肾盂

6. 正常人每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达 A. 50L B. 80L C. 100L D. 180L E.300L 7. 肾小管髓袢升支的功能主要是 A. 重吸收水 B. 重吸收溶质 C. 重吸收水而不重吸收溶质 D. 水与溶质均重吸收 E.水与溶质均不重吸收 8. 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A. 尿素 B. 氨基酸 C. 肌酐 D. 谷胱甘肽 E. 肌酸 9. 理想的清除试验是: A.葡萄糖清除试验 B.Na+清除试验 C.BUN清除试验 D.内生肌酐清除试验 E.菊粉清除试验 10. 选择性指数反映了肾小球选择性的状态,当选择参数>0.2时: A.表示高选择性

B.表示低选择或非选择性 C.表示选择性不敏感 D.表示选择性非常敏感 E. 表示中度选择性 二、X型题 1.关于肾脏的基本结构,下列哪些正确: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C.肾小体由中央部的肾小球和包绕其外的肾小囊组成 D.肾小管分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 E.肾血管有二级毛细血管网 2.滤过膜通透性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不受肾小球系膜的调节 B.滤过膜面积 C.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 D.有效滤过压 E.肾血流量 3.下列哪些是肾小球滤过功能评价指标 A.肾小球滤过率 B.滤过分数 C.尿酶 D.尿蛋白选择指数 E.HCO3-排泄分数 4.利用不同物质的清除率可测定肾脏的哪些功能: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小管重吸收 C.排泌作用 D.肾血流量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范文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一、判断题(15个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激素信号传递发挥其生物()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化合物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 A、麦芽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6、物质脱下的氢经NADH呼吸链氧化为水时,每消耗1/2分子氧可生产ATP分子数量( ) A、1B、2C、3 D、4.E、5 7、糖原分子中由一个葡萄糖经糖酵解氧化分解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 A、1 B、2 C、3 D、4 E、5 8、下列哪个过程主要在线粒体进行( ) A、脂肪酸合成 B、胆固醇合成 C、磷脂合成 D、甘油分解 E、脂肪酸β-氧化 9、酮体生成的限速酶是( )

关于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分子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Ori :原核生物基因质粒的复制起始位点,是四个高度保守的19bp组成的正向重复序列,只有ori能被宿主细胞复制蛋白质识别的质粒才能在该种细胞中复制。 ARS:自主复制序列,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点,包括数个复制起始必须的保守区。不同的ARS序列的共同特征是一个被称为A区的11bp的保守序列。(2)Promoter:启动子,与基因表达启动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是结构基因的重要成分,它是位于转录起始位点5’端上游区大约100~200bp以内的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能活化RNA 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 (3)ρ-independent termination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指在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反应中,没有任何其他因子的参与,核心酶也能在某些位点终止转录。(强终止子)(4)SD sequence:SD序列(核糖体小亚基识别位点),存在于原核生物起始密码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的一种4~7个核苷酸的保守片段,它与16SrRNA3’端反向互补,所以可以将mRNA的AUG起始密码子置于核糖体的适当位置以便起始翻译作用。 Kozak sequence:存在于真核生物mRNA的一段序列,核糖体能够识别mRNA 上的这段序列,并把它作为翻译起始位点。 (5)Operator:操纵基因,与一个或者一组结构基因相邻近,并且能够与一些特异的阻遏蛋白相互作用,从而控制邻近的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Operon:操纵子,是指原核生物中由一个或多个相关基因以及转录翻译调控元件组成的基因表达单元。包括操纵基因、结构基因、启动基因。 (6)Enhancer:增强子,能强化转录起始的序列的为增强子或强化子Silencer:沉默子,可降低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一段DNA顺式元件。与增强子作用相反。 (7)cis-acting element :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trans-acting factor: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蛋白质。具有三个功能结构域,即DNA结合域、转录结合域、结合其他结合蛋白的结构域。 (8)Open reading frame (ORF):开放式阅读框架,是指一组连续的含有三联密码子的能够被翻译成为多肽链的DNA序列。它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 (9)Gene: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能转录且具有生物学功能的DNA/RNA的序列。) (10)DNA denaturation:DNA变性,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后完全变成单链

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A型题 1. 世界上第一个在显微镜下看到活细胞的人是 A. Robert Hooke B、Leeuwenhoek C、Mendel D、Golgi E、Brown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器 D、细胞质 E、细胞 3. 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A、中心法则 B、基因学说 C、半保留复制 D、细胞学说 E、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 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 A、Robert Hooke和Leeuwen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E、以上都不是 二、X型题 1. 当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热点集中在_______等方面 A、细胞信号转导 B、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调控 C、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D、干细胞及其应用 E、细胞的衰老及死亡 2. ______促使细胞学发展为分子细胞生物学 A、细胞显微结构的研究 B、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C、细胞工程学的发展 D、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E、克隆技术的发展 三、判断题 1.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2.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3. 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 英国学者Robert Hooke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5. 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填空题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 ?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第二章细胞的起源及进化 一、A型题 1. 由非细胞原始生命演化为细胞生物的转变中首先出现的是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器; D、核仁; E、内质网 2. 在分类学上,病毒属于 A、原核细胞 B、真核细胞 C、多种细胞生物 D、共生生物 E、非细胞结构生物 3. 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细胞是 A、细菌 B、双线菌 C、支原体 D、绿藻 E、立克次氏体 4.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 A、中心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复合体; E、溶酶体 5. 一个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含有 A、一条DNA并及RNA、组蛋白结合在一起; B、一条DNA及组蛋白结合在一起; C、一条DNA不及RNA、组蛋白结合在一起; D、一条以上裸露的DNA; E、一条以上裸露的DNA及RNA结合在一起 6. 关于真核细胞,下列哪项叙述有误 A、有真正的细胞核; B、体积一般比原核细胞大; C、有多条DNA分子并及组蛋白结合构成染色质; D、遗传信息的转录及翻译同时进行; E、膜性细胞器发达 7. 下面那种生物体属于真核细胞 A、酵母 B、蓝藻 C、病毒 D、类病毒 E、支原体 8. 下列哪种细胞属于原核生物 A、精子细胞 B、红细胞 C、细菌细胞 D、裂殖酵母 E、绿藻 9. 原核细胞的mRNA转录及蛋白质翻译 A、同时进行; B、均在细胞核中进行; C、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进行;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一、判断题(15个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 ) 1、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就是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 化膜,并在偏离等电点时带有相同电荷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就是因为它含有的不 饱与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就是二硫键。 (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 结合。 (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就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就是线粒体。(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就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

1、下列哪个化合物就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 A、麦芽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就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下列哪个: (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 酸 E、以上都不就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就是 (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 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与量无改 E、对 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就是: (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 E、DNA

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 一.填空题 1.DNA的物理图谱是DNA分子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片段的排列顺序。 2.核酶按底物可划分为自体催化、异体催化两种类型。 3.原核生物中有三种起始因子分别是IF-1、 IF-2 和IF-3 。 4.蛋白质的跨膜需要信号肽的引导,蛋白伴侣的作用是辅助肽链折叠成天然构象的蛋白质。 5.真核生物启动子中的元件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核心启动子元件和上游启动子元件。 6.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与调控、DNA重组技术三部分。 7.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感染 小鼠、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8.hnRNA与mRNA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两点: hnRNA在转变为mRNA的过程中经过剪接、 mRNA的5′末端被加上一个m7pGppp帽子,在mRNA3′ 东隅已逝 2 桑榆非晚!

末端多了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 9.蛋白质多亚基形式的优点是亚基对DNA的利用来说是一 种经济的方法、可以减少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随机的错误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活性能够非常有效和迅速地被打开和被关闭。 10.质粒DNA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分别是: SC构型、 oc 构型、 L构型。在电泳中最前面的是SC构型。 11.哺乳类RNA聚合酶Ⅱ启动子中常见的元件TATA、GC、 CAAT所对应的反式作用蛋白因子分别是TFIID 、SP-1 和 CTF/NF1 。 12.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大多以二聚体形式起作用,转 录因子与DNA结合的功能域常见有以下几种螺旋-转角-螺旋、锌指模体、碱性-亮氨酸拉链模体。 13.转基因动物常用的方法有:逆转录病毒感染法、DNA 显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法。 14.RNA聚合酶Ⅱ的基本转录因子有、TFⅡ-A、TFⅡ-B、 TFII-D、TFⅡ-E他们的结合顺序是: D、A、B、E 。 其中TFII-D的功能是与TATA盒结合。 15.酵母DNA按摩尔计含有32.8%的T,则A为_32.8%_,G 为_17.2%_和C为_17.2%__。 16.操纵子包括_调控基因、调控蛋白结合位点和结构基因。 17.DNA合成仪合成DNA片段时,用的原料是模板DNA 东隅已逝 3 桑榆非晚!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 及答案

**卫生职业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此卷适用于??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分) ? 人 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 ?、胸腺 ?、脾脏 ?、骨髓 ?、法氏囊 ? 细胞因子具备的特点是( ) ?、协同性 ?、重叠性 ?、多效性 ?、以上均是 ? 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结核杆菌 ?、葡萄球菌 .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外耳道 ?、尿道口 ?、胆囊 ?、眼结膜 .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 ?、 ?? ?、?? ?、 ◆? ?、?? ? ????????、????????说明此病人是( ) ?、具有免疫力 ?、感染过??? ?、乙型肝炎恢复期 ?、具有传染性 ?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 ?转化酶是( ) ?、 ???? ?、 ???? ?、 ?????? ?、 ????? ? 专职性???不包括( ) ?、树突细胞 ?、单核 吞噬细胞 ?、 细胞 ?、??细胞 ? 参与新生儿溶血症的??是( ) ?、??? ?、??? ?、??? ?、??? ?.下列哪个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性状特点( ) ?、金黄色菌落 ?、产生血浆凝固酶 ?、透明溶血环 ?、无致病性 二、填空题(每空 分,共 ?分) 、完全抗原具有( )和( )两种特性。 、肝炎病毒中 经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 )和( )。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有( )、( )和( )。 、在五类??中,分子量最大的是( );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 );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是( )。 三、名词解释:(每题分 ,共 ?分) 、抗体 、败血症 、免疫应答 、灭菌 四、简答题:(每题 ?分共 ?分) 、细菌的代谢产物有那些?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卷(生工、食品专业)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答案直接填在试卷上) 1.写出下列生化名词缩写的中文名称:C yt c 、 c A M P、I P3、 TPP 和GSH 。 2.HMP的限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是。 3.赖氨酸带三个可解离基团,它们pK分别为 2.18, 8.95, 10.53, 其等电点 为。 4.如果一个酶对A、B、C三种底物的米氏常数分别为Kma、Kmb和Kmc,且 Kma>Kmb>Kmc,则此酶的最适底物是。 5.当氨基酸溶液的pH>pI时,氨基酸以离子形式存在。 6.通常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氨基酸的共轭双键有紫外吸收能力。 7.在DNA指导下RNA的合成称为,需要酶的催化; 以RNA为模板而按照RNA中的核苷酸顺序合成DNA的过程称为,由酶催化;以mRNA为模板的蛋白质的合成称为蛋白质合成的部位是。 二、判断题(正确写√,错误写×,每题1分,共10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表格内,不按要求答题不得分) 1.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和核酸都是两性电解质。

2.2,4-二硝基苯酚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3.糖酵解途径中,所有与该途径有关的酶都存在于细胞浆中。 4.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以后留下的碳骨架进行氧化分解需要先形成能够进入 TCA循环的中间物。 5.有一小肽,用测N末端的方法未出现游离的α-NH2,则此肽必为环肽。 6.肾上腺素不是通过“第二信使学说”机制发挥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 7.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必须先提供戊糖,再合成嘧啶环。 8.核酸变性或降解时,出现减色效应。 9.叶酸、泛酸和烟酸都是维生素。 10.维生素B2称为核黄素,其辅酶形式是FAD和FMA。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12为单选题,13-15为多选题。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表格内,否则无效) 1. 氨基酸不具有的化学反应是 A.双缩脲反应 B.茚三酮反应 C.DNFB反应 D.PITC反应 2.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构象特征主要取决于 A.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力等构象维系力 B.肽链间及肽链内的二硫键 C.氨基酸的组成、顺序和数目 D.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 3.Sanger试剂是指 A.PITC B.DNFB C.DNS-CI D.对氯苯甲酸 4.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酶分子上的几个必需基团 B.酶分子结合底物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三维结构区 C.酶分子中心部位的一种特殊结构 D.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5. 在pH 6.0用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时,第一个被洗脱下来的氨基酸是什么?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精选.pdf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抗体: 3.ADCC作用: 4.超敏反应: 5.条件致病菌: 6.病毒的复制: 7.脓毒血症: 8.鞭毛: 9.细胞因子: 10.败血症: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2.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3.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结核杆菌 4.识别与清除病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这一免疫功能被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稳定 C.免疫防御 D.免疫耐受 5.T细胞表面标志不包括( ) A.CD2 B.CD3 C.MHCⅡ类分子 D.有丝分裂原受体6.MHC限制性是指( )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MHC限制 B.补体激活受自身MHC控制 C.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D.IgG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7.属Ⅰ型超敏反应( )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 血清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8.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9.Ⅳ型超敏反应特征( ) A.IC沉积血管壁 B.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C.血管扩张水肿 D.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0.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C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D.生来就有

2014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1、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化膜,并在偏离等电点时带有相同电荷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激素信号传递发挥其生物() 1、下列哪个化合物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 ) A、麦芽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6、物质脱下的氢经NADH呼吸链氧化为水时,每消耗1/2分子氧可生产ATP分子数量( ) A、1B、2 C、3 D、4. E、5 7、糖原分子中由一个葡萄糖经糖酵解氧化分解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 ) A、1 B、2 C、3 D、4 E、5 8、下列哪个过程主要在线粒体进行 ( ) A、脂肪酸合成 B、胆固醇合成 C、磷脂合成 D、甘油分解 E、脂肪酸β-氧化 9、酮体生成的限速酶是 ( ) A、HMG-CoA还原酶 B、HMG-CoA裂解酶 C、HMG-CoA合成酶 D、磷解酶 E、β-羟丁酸脱氢酶 10、有关G-蛋白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能结合GDP和GTP B、由α、β、γ三亚基组成 C、亚基聚合时具有活性 D、可被激素受体复合物激活 E、有潜在的GTP活性 11、鸟氨酸循环中,合成尿素的第二个氮原子来自 ( ) A、氨基甲酰磷酸 B、NH3 C、天冬氨酸 D、天冬酰胺 E、谷氨酰胺 12、下列哪步反应障碍可致苯丙酮酸尿症 ( )

期末考试分子生物学精彩试题

选择题 1.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C )。 A.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 作为疾病的致病剂 B.DNA 突变导致毒性丧失 C.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D.DNA 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 E.真核心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DNA 能相互混合并彼此替代 2.1953 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A )。 A.多核苷酸DNA 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 B.DNA 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亲本-子代双螺旋杂合链 C.三个连续的核苷酸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D.遗传物质通常是DNA 而非RNA E.分离到回复突变体证明这一突变并非是一个缺失突变 3.DNA 双螺旋的解链或变性打断了互补碱基间的氢键,并因此改变了它们的光吸收特性。以下哪些是对DNA 的解链温度的正确描述?(C,D ) A.哺乳动物DNA 约为45℃,因此发烧时体温高于42℃是十分危险的 B.依赖于A-T 含量,因为A-T 含量越高则双链分开所需要的能量越少 C.是双链DNA 中两条单链分开过程中温度变化范围的中间值 D.可通过碱基在260nm 的特征吸收峰的改变来确定 E.就是单链发生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时的温度 4.Watson和Crick提出的经典DNA双螺旋结构属于(B) A.A型B.B型C.Z型 5.多种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B) A.连续性B.简并性C.通用性D.摆动性 6.真核基因经常被断开(B,D,E )。 A.反映了真核生物的mRNA 是多顺反子 B.因为编码序列外显子被非编码序列内含子所分隔 C.因为真核生物的DNA 为线性而且被分开在各个染色体上,所以同一个基因的不同部分可能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D. 表明初始转录产物必须被加工后才可被翻译 E.表明真核基因可能有多种表达产物,因为它有可能在mRNA 加工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外显子重组方式 7.选出下列所有正确的叙述。(A,C ) A.外显子以相同顺序存在于基因组和cDNA 中 B.内含子经常可以被翻译 C.人体内所有的细胞具有相同的一套基因 D.人体内所有的细胞表达相同的一套基因 E.人体内所有的细胞以相同的方式剪接每个基因的mRNA 8.下列哪些基因以典型的串联形式存在于真核生物 基因组?(B,C ) A.珠蛋白基因B.组蛋白基因 C.rRNA 基因D.肌动蛋白基因 9.细胞器基因组( A )。

医学生物学复习资料

医学生物学解答题 (一)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是什么?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氨基酸每个氨基酸的α-碳上连接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R基团。20种氨基酸结构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R基团结构的不同。 (四)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级结构?在哪级结构上表现出生物学活性? 一二三四级结构;三级结构 (六)蛋白质的变构与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在医学上有何重要用途? 变构:在生物体内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某些代谢中间物或变构剂能是蛋白质的构象发生轻微变化,从而使其生物活性发生改变,使其更有效地完成生理功能。这种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称为变构或变构调节。 变性: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紫外线照射等,或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的影响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作用:当在保存蛋白质制剂,如酶、血清、疫苗时,需要低温保存,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而当用高压、高温、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杀菌时,可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七)酶的化学本质及特性是什么? 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 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3、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4、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5、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7.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八)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磷酸、戊糖、碱基是如何构成核苷酸的?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苷中戊糖5’位碳上的羟基(—OH)和磷酸上的氢(—H)结合,脱掉一分子的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核苷酸,即单核苷酸,其连接键为磷酸酯键。(九)什么是3,-5,磷酸二酯键?什么是多核苷酸的5,端和3,端? 是由前一个核苷酸戊糖3’碳位上的羟基与后一个核苷酸戊糖5’碳位磷酸上的氢结合,在核酸聚合酶的催化下,脱掉一分子连接而成。 在戊糖5’碳位上油磷酸基游离者,称为5’端,即首段。而戊糖3碳位上油羟基游离者,称为3端,即尾端。 (十三)DNA的功能? 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DNA分子要进行自我复制,然后经过细胞分裂,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细胞,并且在子代细胞中,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才能表达出相应的遗传性状。:1.DNA的半保留复制。2.DNA的转录。 (十四) RNA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tRNA(转运RNA), rRNA(核糖体RNA), mRNA(信使RNA)。还有核酶和微小RNA等。功能:mRNA 从细胞核内的DNA分子上转录出遗传信息。并带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tRNA 是识别被激活的氨基酸,合成氨酰-tRNA复合体,并借自身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咬合’,将携带的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供合成蛋白质需要。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试卷B卷+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试卷说明: 1.本试卷为【闭卷】 2.本试卷共3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 3.考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笔迹答题;其他笔迹答题无效。 4.阅卷老师阅卷、登记成绩必须使用红色笔迹。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适用年级:2019级适用专业:护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胸腺 C 腔上囊 D脾 2.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 A IgG B IgD C IgA D IgM 3.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 外毒素 B 内毒素 C 抗毒素 D 细菌素 4.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主要决定于( ) A 核质 B 细胞壁 C 核膜 D 磷壁酸 5.杀灭包括芽胞的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作() A 消毒 B 免疫 C 杀菌 D 灭菌 6.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 CM B dM C uM D nM 7.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者是() A 肉毒毒素 B 神经毒素 C 破伤风痉挛毒素 D 外毒毒素 8.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 A细胞膜 B 细胞壁 C 芽孢 D 细菌 9.酒精消毒最适宜的浓度() A 25% B 35% C 45% D 75% 10.变异最易出现在() A 稳定期 B 不稳定期 C 迟缓期 D 对数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甲硝唑常用于治疗___________。 2.免疫球蛋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亚急性心内膜炎由___________引起。 4.疾病传染过程包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要内容。 5.HIV传播途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细菌合成的代谢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缺乏_____________可以存活。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破伤风杆菌芽孢抵抗力强。() 2.最常引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是腺病毒。() 3. AIDS的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阳性菌也可产生。() 5.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科学家是伊凡诺夫斯基。()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一、判断题(15个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 ) 1、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化膜,并在偏离等电点时带有相同电荷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化合物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A、麦芽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 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 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有详细答案)

绪论 思考题:(P9) 1.从广义和狭义上写出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广义上讲的分子生物学包括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的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的概念,即将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结构与功能、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什么是反向生物学?什么是 后基因组时代? 研究内容: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DNA重组技术和结构分子生物学。 反向生物学: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离体定向诱变的方法研究已知结构的基因相应的功能,在体外使基因突变,再导入体内,检测突变的遗传效应,即以表型来探索基因结构。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细胞全部基因的表达图式和全部蛋白质图式,人类基因组研究由结构向功能转移。 3、写出三个分子生物写学展的主要大事件(年代、发明者、简要内容) 1953年Watson和Cl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72~1973年,重组DNA时代的到来。H.Boyer和P.Berg等发展了重组DNA 技术,并完成了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 1990~2003年美、日、英、法、俄、中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解读人类遗传密码。 4、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已经掌握了模式生物的所有遗传密码。又迎来了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的研究重点由结构向功能转移。相关学说理论相应诞生,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四章 思考题:(P130) 1、基因的概念如何?基因的研究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概念:基因是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突变单位以及控制形状的功能单位。 发展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从细胞的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基因的染色体遗传学阶段。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DNA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分

医学微生物期末考试

登陆QQ邮箱,对比重点是否有出路 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潜伏感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致病菌大量繁殖,即可使疾病复发。 4、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5、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6、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7、条件致病微生物: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8、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 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9、菌落: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 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1、半数感染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13、微生物: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 的微小生物。 14、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5、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17、菌群失调症: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18、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19、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如HIV的艾滋病和麻疹病毒的亚急性脑。。 20、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1、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