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1.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 源自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

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统计有126种之多,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我认为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还有以下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请用传播的思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现象: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传播的信息是什么?它所使用的符号有哪些?它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是什么?最终是否达到效果?为什么?

商家进行促销活动,最大目的就是吸引顾客,提高销量,销售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的手段。

使用了语言符号,如利用广告、海报、条幅上的文字描述来吸引顾客。

也使用了非语言符号中的伴生符,如特别的pop设计、使用了一面用“奖”

字装饰的“红墙”、在宣传海报上将“5折”“大抽奖”这样的文字放大加粗,形成醒目的视觉效果。还使用了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非语言符号,比如新品和奖品展示、文艺表演、放烟花礼炮、剪彩等方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促成消费者的冲动购买。

商家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是营造出有利于传达品牌信息和活动信息的环境,通过旺盛的人气引发消费者的从众购买心理,最大程度的抢夺到竞争对手柜台前的顾客。

3.简述西方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特点

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经验学派研究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批判学派从宏观入手,强调用一种整体的眼光把大众传播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尤其重视大众传播制度与整个社会、政治统治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的方法多为思辨的、定性的、批判的方法。其社会观也是坚持认为现有社会具有种种弊端,主张以激烈的社会变革来突破现状。他们也经常采纳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批评学派反对只注重微观效果分析的经验学派,认为他们的研究非常肤浅,分析的只是社会的表象而非传播的本质。批判学派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美国传播研究的缺点,而且能从另一个角度对复杂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但其观点也经常有失偏颇,他们的研究容易走向“头重脚轻”的极端。

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在于:

1)研究内容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

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

2)研究方法不同:经验学派更关注事实判断,强调从事实出发,通过

量化与统计得到实证结论;而批判学派更关注价值判断,带有思辩特征。

3)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性的立场,而批

判学派对现状持否定性的立场。

4.请阐述噪音对整个传播过程所起到的影响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E.Shannon)曾经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传播中”噪音“的概念,即由于技术故障或技术不完善所造成的干扰并使得发出信号与接受信号之间出现信息失真。一部分噪音是技术性故障,比如光电转化失真,画面不清晰不稳定,同期声录制粗糙,口播字幕失误等,这些可以通过硬件技术和行业培训的完善予以消除或减弱;而另一部分噪音则来源于受众心理上的抵触、怀疑、漠然等消极因素,它严重影响传播效果。

5.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和功能

特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特定范围有效性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

信息的功能:认识功能、社会功能。

6.请你举出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意义的例子

翘大拇指( thumb )。在中国,翘大拇指表示“好”,用来称赞对方干得不错、了不起、高明、这个意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一样的。英美人伸大拇指,向上翘,意为“ It's good. ”或“ It's OK. ”。伸大拇指,向下翘,意为“ It's bad. ”或“ I don't agree it. ”。但是在一些国家还有另外的意思。比如,在日本,它还表示“男人”、“你的父亲”、“最高”;在韩国,还表示“首领”、“自己的父亲”、“部长”和“队长”;

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则表示“祈祷命运”;到了法国、印度,在拦路搭车时可以使用这一手势;在尼日利亚,它又表示对远方亲人的问候。此外,一些国家还用这一手势指责对方“胡扯”。

将拇指和食指( forefinger )弯曲合成圆圈,手心向前。这个手势在美国表示“ OK ”;在日本表示钱;在拉丁美洲则表示下流低级的动作。

7.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

1) 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

民们可以借助屏幕的遮蔽,掩饰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年龄,隐瞒自己的性别,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网络自由交流。网络交流当中,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伦,没有贵贱之等、亲疏之分,没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更没有爵赏之施、上下之际。许多年轻人用自我标准去评价长辈或上级领导,凡不合自我标准的长辈或领导就不尊重,用利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的决策,凡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就不执行或消极执行。这是一种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予以重视并有效地加以修正,容易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而出现社会的无序。

2) 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肆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误导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

3) 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

方式尤其是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和书写工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第二、词汇方面,错别字替代、拼音缩写、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谐音、直接用英文单词替代、中英文音译、转变现有词语的意思、用方言音替代词语。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8.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认为重要的人际传播

谈话技巧

(1)内容明确: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避免涉及内容过广。

(2)重点突出:重点内容应适当重复,以加强对象的理解和记忆。

(3)语速适当:谈话的速度要适中,适当停顿,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4)注意反馈:交谈中,注意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时了解对象的理解程度。

倾听技巧

(1)集中精力: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专心,不要轻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到“倾心细听”。

(2)及时反馈:双目注视对方,积极参与,表明对对方的理解和关注。

9.请结合现实谈谈让自己变得有人缘?

1)适度沟通,不需给朋友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沟通可以很简短,聊五分钟

电话或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了解你朋友的作息时间,不要太早或太晚打电话给朋友。若有危急的情况,你就要马上通知朋友,不需介意妨碍他们休息。

2)知道别人如何看待你,问一个忠实的朋友,他是如何评价你与别人相处。

注意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努力改变。

3)不要攀比,不要让友情变成一个隐蔽之争,去比较谁最有钱,有最好的衣

服或最酷的汽车。不与朋友争吵。这种做法只会把友谊变成不良的攀比。

4)建立一个健康的,现实的自我形象。虚荣和自卑,会妨碍你交新朋友。

5)决心提高自己。培养诚实,慷慨,谦逊,使你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受人

尊敬和吸引人的朋友。

6)避免无休止的抱怨。不停抱怨是令人厌倦和使友谊离你而去。与你的密友

谈谈如何改变你生活中不愉快的部分。

7)采取积极的人生观。试图找到幽默的东西。笑是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8)倾听。关心你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不要总是谈论自己的问题,

若你只热衷于自己的想法,友情是不会长久的。

10.简述组织传播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

1)经验-功能学派: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

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经验

-功能学派具有杜威实用主义的明显特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

认为,人类传播学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来源于多数人经验的自明。

它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形式上价值中立,但是被调查对象不会是客观

的,是有观点和有情感的。

2)技术控制论学派:当媒介(机器)作为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强大时,社会

机器化,把人的行为按照机器活动的原理来理解或者努力让机器拟人化,

像人一样思维和传递信息,人与机器对话,等等,这些畅想导致科学上

的一些成果,诸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它们从自然科学角度

论证传播现象,不仅为经验-功能学派提供了传媒功能的认识模式,也

启发了一批又一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关注媒介(机器)本身如何影响

社会和人的发展,构成了传播学的又一个方法论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

的理论中,控制论思想起着核心作用。控制论重视的是原因对结果的决

定作用。控制论的另一个概念是“系统平衡”。

3)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反对将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直接搬用到对人的传播现象的研究上,承认传播学研究的主体

是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把传播和传媒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背

景下研究,把传媒视为有一定价值倾向的中介,因而视野广阔,具有很

强的理论思辨色彩。由于这个学派分散和个性化较强,观点带有较多的

个人生活背景和书斋研究的特征。

11.谈谈郭庆光对大众传播下了怎样的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2.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受众是信息产品的目的地;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是传播效果的反馈源。

13.简述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

论。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思想主旨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

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

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

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

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

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

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

2)自由主义理论: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

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代表:弥尔顿《论出版的自由》、

约翰?米尔《论自由》。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①个人

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个人权

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

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判断正误的能力。③真理只有在

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自由

论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

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

闻受众提供尽可能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判断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

出尽可能真切的结论。

3)社会责任理论:1947年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报刊》(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T.B.佩特森,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这一理论

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

技”。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

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的著作之中。

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责

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

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

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

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

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作

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

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该理论的

研究者彼得森在落笔时既肯定了社会责任论正在日益兴盛的前景,

也看到了它还有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一面。这无疑是个正确的。

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

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

园中看到它的茎。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

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

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

“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

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

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施拉姆曾撰写过许多较为客观、公

正的学术著作,但他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上则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主

观性和“冷战”色彩。麦奎尔(D·McQuail)的分析则冷静得多:

“毫不奇怪,该理论并不赞成自由表达,但它建议传媒在社会上和

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任务。”而且,“它在其祖国,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

14.传媒的社会控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

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2)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3)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

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

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4)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

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

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课后习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

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1)劳动促进社会成员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2)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拉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最终经过漫长的速度和发展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4. 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

重要意义: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局限性:第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记录性较差,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时空局限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

重大贡献:信息进行批量生产。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第五个阶段:互连网传播时代

5.什么是信息社会?他具有那些特点?

信息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产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3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6.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是说象征符在与其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7.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的体态符号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理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8.什么是意义?意义如何产生的?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产生: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意义。

9.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

10.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11.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形成了人们称之为直线模式。

循环模式是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单向的,后者是双向的,互动的。

12.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13.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用;

4)传播学不仅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

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人类社会的结构。

14.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和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他的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15.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特点: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信息意义更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16.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将个体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绳,调节和控制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使其连续性得到保持。

17.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怎样形成的?

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18.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9.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2。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3。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20.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1)公关宣传。作用: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等。

2)广告宣传。作用:它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作用:它主要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

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起效果非常显著。

21.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那些特点?

所谓的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

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基本)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3)施拉姆的功能理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

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23.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24.试析电视的媒体特性。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25.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26.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信息环境。

27.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的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传播活动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它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及广大受众的关系。言论自由与权利、言论出版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传播制度也有不同的性质。

28.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极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它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它的主要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极权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利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

29.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它的核心反映了资本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它的主要原则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判政府和官吏,这种批判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0.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它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任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它的几个原则是: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任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共性

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31.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饿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32.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饿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片面过分强调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忽略了受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

33.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34.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35.试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6.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37.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1.社会责任理论 20C后传媒垄断程度上升,自由主义理论强调传播者的权利忽视公众、谈论思想自由忽视传播的私有营利性质转变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40年代《自由与负责报刊》强调大众传媒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目的:防止传媒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及传媒内容的庸俗化导致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 主要原则: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 标准 c.媒介是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和传播宗教、种族歧 视内容 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评价:媒介自律很难做到,该理论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2.枪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产生背景:20C初,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一时期,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对传播媒介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 主要观点: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是对20C初至30年代末的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子弹论的缺陷: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3.群体压力和群众心理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为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处于这种担忧。 4.容器人电视人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将软件社会的转变》,将印刷媒介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提出“电视人”的概念。它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中野:《现代人的信息行为》,用“容器人”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电视为主的媒体环境中长大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封闭,“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希望与他人接触,但不能输入对方的内部。 “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媒介依存症的特点:a.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b.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c.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d.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5.电子乌托邦 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评价:“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6.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怀特将其引进新闻研究领域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 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 ?非人类传播 ① 自然传播; ② 植物传播; 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 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 ② 人际传播;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传播学复习资料

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或者说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开传达事实真相、表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其中,传播机构可以是官方的、半官方的,或者是民间的,“大众”广泛地分布在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关系松散。 2、5W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3、数学模式 1949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和韦弗发表了《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数学传播模式,即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是指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噪音)—噪音来源 4、内省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内省智能的概念,其核心成分为发展可靠的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己之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借此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5、社会交换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借鉴和修改了经济学中“理性经纪人”的假设,认为人际传播之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报偿与付出的交换代价大小的互换。这种交换理论强调人际传播是为了从他人处获得回报,与他人交流要符合自我利益。 6、拟剧理论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代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拟剧论”。“拟剧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包括:①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②戈夫曼将表演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幕后行为。③“拟剧论”的实质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理性形象的策略。 7、知沟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媒介丰裕度模型 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媒介丰裕度模型”,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被称为是丰裕媒介,而不具备或只具备上述少数特征的渠道则被称为是匮乏媒介。在组织传播中,所有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均可根据这四项标准在“丰裕”与“匮乏”之间得到排列。 而组织的传播任务有着不同程度的歧义性。所谓歧义性就是指对某一问题多种相互矛盾的理解和认识。管理者应选用与歧义性任务相匹配的相应媒介。歧义性高的任务,使用媒介丰裕度高的传播媒介,效果更好;而歧义性低的任务,则使用媒介丰裕度低的传播媒介效果更好。使用丰裕度高的媒介处理歧义性低的任务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 议程设置论 C. “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 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 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 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C. 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 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 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D. 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 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 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B.双项直线性C.单项循环性D. 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 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