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章

物理化学第章
物理化学第章

第九章电解质溶液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溶液是电中性的,正、负离子所带电量相等,所以正、负离子离

子的迁移数也相等。

2.离子迁移数与离子速率成正比,某正离子的运动速率一定时,

其迁移数也一定。

3.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其价态有关系。

4.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5.电解池通过l F电量时,可以使1mol物质电解。

6.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时要用直流电桥。

7.无限稀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无限稀摩尔

电导率之和,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8.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Λ可以由Λm作图外推到c1/2 = 0得到。9.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10.对于BaCl2溶液,以下等式成立:

(A) a = γm;(B) a = a+·a - ; (C) γ± = γ+·γ - 2;

(D) m = m+·m-;(E) m±3 = m+·m-2; (F) m± = 4m±3。

11.若a(CaF2) = 0.5,则a(Ca2+) = 0.5,a(F-) = 1。

二、单选题:

1.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

(A) 0.1M KCl水溶液; (B) 0.001M HCl水溶液;

(C) 0.001M KOH水溶液;(D) 0.001M KCl水溶液。

2.对于混合电解质溶液,下列表征导电性的量中哪个不具有加和性:

(A) 电导; (B) 电导率;

(C) 摩尔电导率; (D) 极限摩尔电导。

3.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则溶液的

电导率κ与摩尔电导Λm变化为:

(A) κ增大,Λm增大;(B) κ增大,Λm减少;

(C) κ减少,Λm增大;(D) κ减少,Λm减少。

4.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电解质溶液被冲稀时,其摩尔电导变化为:

(A) 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增大;

(B) 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减少;

(C) 强电解质溶液增大,弱电解质溶液减少;

(D) 强弱电解质溶液都不变。

5.分别将CuSO4、H2SO4、HCl、NaCl从0.1mol·dm-3 降低到

0.01mol·dm-3,则Λm变化最大的是:

(A) CuSO4 ;(B) H2SO4 ; (C) NaCl ; (D) HCl 。

6.影响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λ的是:①浓度、②溶剂、③温度、

④电极间距、⑤离子电荷。

(A) (1)(2); (B) (2)(3);

(C) (3)(4); (D) (2)(3)(5)。

7.科尔劳施的电解质当量电导经验公式Λ = Λ∞ - Ac1/2,这规律适用于:

(A) 弱电解质溶液;

(B) 强电解质稀溶液;

(C) 无限稀溶液;

(D) 浓度为1mol·dm-3的溶液。

8.已知298K,?CuSO4、CuCl2、Na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λ∞分别为a、b、c(单位为S·m2·mol-1),那么Λ∞(Na2SO4)是:

(A) c + a - b;(B) 2a - b + 2c;

(C) 2c - 2a + b;(D) 2a - b + c。

9.已知298K时,(NH4)2SO4、NaOH、Na2SO4的Λ∝分别为3.064 × 10-2、

2.451 × 10-2、2.598 × 10-2 S·m2· mol-1,则NH4OH的Λ∝为:

(A) 1.474 × 10-2;(B) 2.684 × 10-2;

(C) 2.949 × 10-2;(D) 5.428 × 10-2。

10.相同温度下,无限稀时HCl、KCl、CdCl2三种溶液,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l-离子的淌度相同;

(B) Cl-离子的迁移数都相同;

(C) Cl-离子的摩尔电导率都相同;

(D) Cl-离子的迁移速率不一定相同。

11.某温度下,纯水的电导率κ = 3.8 × 10-6S·m-1,已知该温度下,

H+、OH-的摩尔电导率分别为3.5 × 10-2与2.0 × 10-2S·m2·mol-1,

那么该水的K w是多少(单位是mol2·dm-6):

(A) 6.9 × 10-8 ;(B) 3.0 × 10-14 ;

(C) 4.77 × 10-15 ; (D) 1.4 × 10-15 。

12.不能用测定电解质溶液所得的电导来计算出的物理量是:

(A) 离子迁移数; (B) 难溶盐溶解度;

(C) 弱电解质电离度; (D) 电解质溶液浓度。

13.用同一电导池测定浓度为0.01和0.10mol·dm-3的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前者是后者的10倍,则两种浓度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A) 1∶1 ; (B) 2∶1 ;

(C) 5∶1 ; (D) 10∶1 。

14.有一个HCl浓度为10-3M和含KCl浓度为1.0M的混合溶液,巳知K+与

H+的淌度分别为6.0 × 10-8、30 × 10-8 m2·s-1·V-1,那么H+与K+的迁

移数关系为:

(A) t(H+) > t(K+);(B) t(H+) +);

(C) t(H+) = t(K+);(D) 无法比较。

15.已知298K时,λ(CH3COO-) = 4.09 × 10-3S·m2·mol-1,若在极稀

的醋酸盐溶液中,在相距0.112m的两电极上施加5.60V电压,那么

CH3COO-离子的迁移速率(m·s-1):

(A) 4.23 × 10-8 ;(B) 2.12 × 10-6 ;

(C) 8.47 × 10-5 ;(D) 2.04 × 10-3 。

16.离子运动速度直接影响离子的迁移数,它们的关系是:

(A) 离子运动速度越大,迁移电量越多,迁移数越大;

(B) 同种离子运动速度是一定的,故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其迁移数相同;

(C) 在某种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速度越大,迁移数越大;

(D) 离子迁移数与离子本性无关,只决定于外电场强度。

17.Li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为115.03 × 10-4S·m2·mol-1,在其溶液里,25℃时阴离子的迁移数外推到无限稀释时值为0.6636,则Li+离子的

摩尔电导率λm(Li+)为(S·m2·mol-1):

(A) 76.33 × 10-4;

(B) 38.70 × 10-4;

(C) 38.70 × 10-2;

(D) 76.33 × 10-2。

18.25℃时,浓度为0.1M KCl溶液中,K+离子迁移数为t(K+),Cl-离子

迁移数为t(Cl-),这时t(K+) + t(Cl-) = 1,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

0.1M NaCl,则t(K+) + t(Cl-)应为:

(A) 小于1 ; (B) 大于1 ;

(C) 等于1 ; (D) 等于1/2 。

19.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应选用下列哪一对电解质溶液:

(A) HCl与CuSO4 ;

(B) HCl与CdCl2 ;

(C) CuCl2与CuSO4 ;

(D) H2SO4与CdCl2 。

2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Λ都可以由Λm与c1/2作图外推到c1/2 = 0得到;

(B) 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C) 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

(D) 若a(CaF2) = 0.5,则a(Ca2+) = 0.5,a(F-) = 1 。

21.在25℃,0.002mol·kg-1的CaCl2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1,

0.02mol·kg-1CaSO4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2,那么:

(A) (γ±)1 ±)2 ; (B) (γ±)1 > (γ±)2 ;

(C) (γ±)1 = (γ±)2 ; (D) 无法比较大小。

22.质量摩尔浓度为m的H3PO4溶液,离子平均活度系数为γ±,则溶液中

H3PO4的活度a B为:

(A) 4m4γ±4; (B) 4mγ±4;

(C) 27mγ±4; (D) 27m4γ±4。

23.将AgCl溶于下列电解质溶液中,在哪个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最大:

(A) 0.1M NaNO3; (B) 0.1M NaCl;

(C) 0.01M K2SO4;(D) 0.1MCa(NO3)2。

24.一种2-2型电解质,其浓度为2 × 10-3mol·kg-1,在298K时,正离

子的活度系数为0.6575,该电解质的活度为:

(A) 1.73 × 10-6 ;(B) 2.99 × 10-9 ;

(C) 1.32 × 10-3 ;(D) 0.190 。

25.电解质B的水溶液,设B电离后产生ν+个正离子和ν-个负离子,且

ν = ν+ + ν-,下列各式中,不能成立的是:

(A) a± = aB ;(B) a± = aB1/ν;

;(D) a± = (a+ν+·a-ν-)1/ν。

26.下列电解质溶液中,何者离子平均活度系数最大:

(A) 0.01M NaCl ; (B) 0.01M CaCl2 ;

(C) 0.01M LaCl3 ; (D) 0.02M LaCl3 。

27.浓度为1mol·kg-1的CuSO4浓度的离子强度I1,浓度为1mol·kg-1的NaCl浓度的离子强度I2,那么I1与I2的关系为:

(A) I1 = ?I2; (B) I1 = I2 ;

(C) I1 = 4I2 ; (D) I1 = 2I2 。

28.德拜-休克尔理论导出时,未考虑的影响因素是:

(A) 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电离;

(B) 每一个离子都是溶剂化的;

(C) 每一个离子都被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包围;

(D) 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导致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

29.能证明科尔劳乌施经验式(Λm = Λ∞ - Ac1/2) 的理论是:

(A)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的电离理论;

(B) 德拜-休克尔(Debye-Huckel)的离子互吸理论;

(C) 布耶伦(Bjerrum)的缔合理论;

(D) 昂萨格(Onsager)的电导理论。

3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

(B) 电解池通过l F电量时,可以使1mol物质电解;

(C) 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率时要用直流电桥;

(D) 无限稀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无限稀

摩尔电导率之和,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答案:

一、判断题答案: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电解质分子中正、负离子所带电荷不一定为1。

6.错,当电流通过电解池时,两极将发生电极反应,电解质浓度发生变化。7.错,强电解质也适用。

8.错,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9.错,适用于强电解质稀溶液。

10.a、e正确,其余错。

11.错,a(CaF2) = a(Ca2+)·a2(F-)。

12.错,电极反应为,。

二、单选题答案:

1. B;

2. C;

3. B;

4. A;

5. A;

6. D;

7. B; 8. B; 9. 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B; 18.A;

19.B; 20.C; 21.B; 22.D; 23.D; 24.A;

25.A; 26.A; 27.C; 28.B; 29.D; 30.A。

物理化学第一章课后答案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参考答案 第一章气体 一、思考题 1. 如何使一个尚未破裂而被打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采用了什么原理 答:将打瘪的乒乓球浸泡在热水中,使球壁变软,球中空气受热膨胀,可使其恢复球状。采用的是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 在两个密封、绝热、体积相等的容器中,装有压力相等的某种理想气体。试问,这两容器中气体的温度是否相等 答:不一定相等。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若物质的量相同,则温度才会相等。 3. 两个容积相同的玻璃球内充满氮气,两球中间用一玻管相通,管中间有一汞滴将两边的气体分开。当左球的温度为273 K,右球的温度为293 K时,汞滴处在中间达成平衡。试问: (1)若将左球温度升高10 K,中间汞滴向哪边移动 (2)若两球温度同时都升高10 K, 中间汞滴向哪边移动 答:(1)左球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推动汞滴向右边移动。 (2)两球温度同时都升高10 K,汞滴仍向右边移动。因为左边起始温度低,升高10 K所占比例比右边大,283/273大于303/293,所以膨胀的体积(或保持体积不变时增加的压力)左边比右边大。 4. 在大气压力下,将沸腾的开水迅速倒入保温瓶中,达保温瓶容积的左右,迅速盖上软木塞,防止保温瓶漏气,并迅速放开手。请估计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软木塞会崩出。这是因为保温瓶中的剩余气体被热水加热后膨胀,当与迅速蒸发的水汽的压力加在一起,大于外面压力时,就会使软木塞崩出。如果软木塞盖得太紧,甚至会使保温瓶爆炸。防止的方法是灌开水时不要太快,且要将保温瓶灌满。 5. 当某个纯物质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不断升高平衡温度,这时处于平衡状态的气-液两相的摩尔体积将如何变化 答:升高平衡温度,纯物的饱和蒸汽压也升高。但由于液体的可压缩性较小,热膨胀仍占主要地位,所以液体的摩尔体积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蒸汽易被压缩,当饱和蒸汽压变大时,气体的摩尔体积会变小。随着平衡温度的不断升高,气体与液体的摩尔体积逐渐接近。当气体的摩尔体积与液体的摩尔体积相等时,这时的温度就是临界温度。 6. Dalton分压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Amagat分体积定律的使用前提是什么 答:实际气体混合物(压力不太高)和理想气体混合物。与混合气体有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力下才能使用,原则是适用理想气体混合物。

物理化学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各种系统、环境、热力学状态、系 统性质、功、热、状态函数、可逆过程、过程和途径等。 2.能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功与热的取号,会计算常见过程中 的, , Q W U ?和H ?的值。 3.了解为什么要定义焓,记住公式, V p U Q H Q ?=?=的适用条件。 4.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能熟练地运用热力学 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可逆或不可逆的等温、等压和绝热等过程中, , , , U H W Q ??的计算。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 学好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学好化学热力学的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了在恒 定组成的封闭系统中,能量守恒与转换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就要掌握热力学的一 些基本概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通过听老师讲解、看例题、做选择题和做 习题等反反复复地加深印象,才能建立热力学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这些概念。 例如,功和热,它们都是系统与环境之间被传递的能量,要强调“传递”这 个概念,还要强调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的传递过程。功和热的计算一定要与变 化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譬如,什么叫雨?雨就是从天而降的水,水在天上称为云, 降到地上称为雨水,水只有在从天上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才被称为雨,也就是说, “雨”是一个与过程联系的名词。在自然界中,还可以列举出其他与过程有关的 名词,如风、瀑布等。功和热都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但是,它们一定要与传递 的过程相联系。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被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除热以外, 其余在系统与环境之间被传递的能量称为功。传递过程必须发生在系统与环境之 间,系统内部传递的能量既不能称为功,也不能称为热,仅仅是热力学能从一种 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同样,在环境内部传递的能量,也是不能称为功(或热) 的。例如在不考虑非膨胀功的前提下,在一个绝热、刚性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 燃烧甚至爆炸等剧烈变化,由于与环境之间没有热的交换,也没有功的交换,所 以0, 0, 0Q W U ==?=。这个变化只是在系统内部,热力学能从一种形式变为

物理化学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习题 一、选择题 1.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1) 等温压缩,(2) 绝热压缩到具有相同压力的终态,以H1,H2分别表示两个终态的焓值,则有:( ) (A) H1> H2(B) H1= H2 (C) H1< H2(D) 无法比较 2. 下列的过程可应用公式ΔH=Q进行计算的是:( ) (A) 不做非体积功,终态压力相同但中间压力有变化的过程 (B) 不做非体积功,一直保持体积不变的过程 (C) 273.15 K,pθ下液态水结成冰的过程 (D) 恒容下加热实际气体 3. 非理想气体进行绝热自由膨胀时,下述答案中哪一个错误?() (A) Q=0 (B) W=0 (C) ΔU=0 (D) ΔH=0 4. 已知:Zn(s)+(1/2)O2??→ZnO Δr H m=351.5 kJ·mol-1 Hg(l)+(1/2)O2??→HgO Δr H m= 90.8 kJ·mol-1 因此Zn+HgO??→ZnO+Hg 的Δr H m是:( ) (A) 442.2 kJ·mol-1(B) 260.7 kJ·mol-1 (C) -62.3 kJ·mol-1(D) -442.2 kJ·mol-1 5. 在一个密闭绝热的房间里放置一台电冰箱,将冰箱门打开,并接通电源使其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室内的平均气温将如何变化? ( ) (A) 升高(B) 降低 (C) 不变(D) 不一定 6. 对于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有下述四种理解: (1) 状态一定,热力学能也一定 (2) 对应于某一状态的热力学能是可以直接测定的 (3) 对应于某一状态,热力学能只有一个数值,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值 (4) 状态改变时,热力学能一定跟着改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 (1),(2) (B) (3),(4) (C) (2),(4) (D) (1),(3) 7. 按下列路线循环一周,哪种情况是系统对环境做功:( ) 8. 在一定T,p下,汽化焓Δvap H,熔化焓Δfus H和升华焓Δsub H的关系为:( ) (A) Δsub H>Δvap H(B) Δsub H>Δfus H (C) Δsub H=Δvap H+Δfus H(D) Δvap H>Δsub H 上述各式中,哪一个错误?

《简明物理化学》第二章答案

1. 2mol 298K ,5dm 3的He(g),经过下列可逆变化: (1) 等温压缩到体积为原来的一半; (2) 再等容冷却到初始的压力。 求此过程的Q W U H S ???、、、和。已知=),(,g He C m p ?K -1?mol -1。 解:体系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W=W 1+W 2=nRTln 1 2V V +0=2××298×=-3435(J) Q=Q 1+Q 2=W 1+ΔU 2=-3435+n m v C ,ΔT=-3435+n m v C ,(298-298/2) ; =-3435+(-3716)=-7151(J) ΔU=ΔU 1+ΔU 2=ΔU 2=-3716(J) 2. ΔS=ΔS 1+ΔS 2=nRln 12V V +? 21,T T m v T dT nC =2××+2××1-?K J 理想气体从40℃冷却到20℃, 同时体积从250dm 3 变化到50dm 3。已知该气体的m p C ,=?K -1?mol -1,求S ?。 解:假设体系发生如下两个可逆变化过程 250dm 3 等温 50dm 3 等容 50dm 3 40℃ ΔS 1 40℃ ΔS 2 20℃ ΔS=ΔS 1+ΔS 2=nRln 12V V +? 21,T T m v T dT nC =10Rln 250 50 +10×4015.2732015.273++ =(1-?K J ) 》 3. 2mol 某理想气体(m p C ,= J ?K -1?mol -1)在绝热条件下由,膨胀到,求该过程的 Q W U H S ???、、、和。 解: 绝热 膨胀 ∵m p C ,=11--??mol K J ∴ m v C ,=1 -?K J 且Q=0 ΔU= ? 2 1 ,T T m v dT nC =2×× W=-ΔU=2930(J) 等温压缩 等容冷却

物理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判断题(说法正确否): 1.自然界发生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 2.不可逆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3.熵增加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4.绝热可逆过程的?S = 0,绝热不可逆膨胀过程的?S > 0,绝热不可逆压缩过程的?S < 0。 5.为了计算绝热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可以在始末态之间设计一条绝热可逆途径来计算。 6.由于系统经循环过程后回到始态,?S = 0,所以一定是一个可逆循环过程。 7.平衡态熵最大。 8.在任意一可逆过程中?S = 0,不可逆过程中?S > 0。 9.理想气体经等温膨胀后,由于?U = 0,所以吸的热全部转化为功,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吗 10.自发过程的熵变?S > 0。 11.相变过程的熵变可由 T H S ?= ?计算。 12.当系统向环境传热时(Q < 0),系统的熵一定减少。 13.一切物质蒸发时,摩尔熵都增大。 14.冰在0℃,p 下转变为液态水,其熵变 T H S ?= ?>0,所以该过程为自发过程。 15.自发过程的方向就是系统混乱度增加的方向。 16.吉布斯函数减小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17.在等温、等压下,吉布斯函数变化大于零的化学变化都不能进行。 18.系统由V 1膨胀到V 2,其中经过可逆途径时做的功最多。 19.过冷水结冰的过程是在恒温、恒压、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进行的,由基本方程可得?G = 0。 20.理想气体等温自由膨胀时,对环境没有做功,所以 -p d V = 0,此过程温度不变,?U = 0,代入热力学基本方程d U = T d S - p d V ,因而可得d S = 0,为恒熵过程。 21.是非题: ⑴“某体系处于不同的状态,可以具有相同的熵值”,此话对否? ⑵“体系状态变化了,所有的状态函数都要变化”,此话对否? ⑶ 绝热可逆线与绝热不可逆线能否有两个交点? ⑷ 自然界可否存在温度降低,熵值增加的过程?举一例。 ⑸ 1mol 理想气体进行绝热自由膨胀,体积由V 1变到V 2,能否用公式: ???? ??=?12 ln V V R S 计算该过程的熵变? 22.在100℃、p 时,1mol 水与100℃的大热源接触,使其向真空容器中蒸发成 100℃、p 的水蒸气,试计算此过程的?S 、?S (环)。 23. ? ??? ??=?12ln V V R S 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24.指出下列各过程中,物系的?U 、?H 、?S 、?A 、?G 中何者为零?

物理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判断题(说法正确否): 1.自然界发生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 2.不可逆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3.熵增加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4.绝热可逆过程的?S = 0,绝热不可逆膨胀过程的?S > 0,绝热不可逆压缩过程的?S < 0。 5.为了计算绝热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可以在始末态之间设计一条绝热可逆途径来计算。 6.由于系统经循环过程后回到始态,?S = 0,所以一定是一个可逆循环过程。 7.平衡态熵最大。 8.在任意一可逆过程中?S = 0,不可逆过程中?S > 0。 9.理想气体经等温膨胀后,由于?U = 0,所以吸的热全部转化为功,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吗? 10.自发过程的熵变?S > 0。 11.相变过程的熵变可由 T H S ?= ?计算。 12.当系统向环境传热时(Q < 0),系统的熵一定减少。 13.一切物质蒸发时,摩尔熵都增大。 14.冰在0℃,p 下转变为液态水,其熵变 T H S ?= ?>0,所以该过程为自发过程。 15.自发过程的方向就是系统混乱度增加的方向。 16.吉布斯函数减小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17.在等温、等压下,吉布斯函数变化大于零的化学变化都不能进行。 18.系统由V 1膨胀到V 2,其中经过可逆途径时做的功最多。 19.过冷水结冰的过程是在恒温、恒压、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进行的,由基本方程可得?G = 0。 20.理想气体等温自由膨胀时,对环境没有做功,所以 -p d V = 0,此过程温度不变,?U = 0,代入热力学基本方程d U = T d S - p d V ,因而可得d S = 0,为恒熵过程。 21.是非题: ⑴“某体系处于不同的状态,可以具有相同的熵值”,此话对否? ⑵“体系状态变化了,所有的状态函数都要变化”,此话对否? ⑶ 绝热可逆线与绝热不可逆线能否有两个交点? ⑷ 自然界可否存在温度降低,熵值增加的过程?举一例。 ⑸ 1mol 理想气体进行绝热自由膨胀,体积由V 1变到V 2,能否用公式: ???? ??=?12 ln V V R S 计算该过程的熵变? 22.在100℃、p 时,1mol 水与100℃的大热源接触,使其向真空容器中蒸发成 100℃、p 的水蒸气,试计算此过程的?S 、?S (环)。 23. ? ??? ??=?12ln V V R S 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24.指出下列各过程中,物系的?U 、?H 、?S 、?A 、?G 中何者为零? ⑴ 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 ⑵ 实际气体节流膨胀过程; ⑶ 理想气体由(p 1,T 1)状态绝热可逆变化到(p 2,T 2)状态; ⑷ H 2和Cl 2在刚性绝热的容器中反应生成HCl ; ⑸ 0℃、p 时,水结成冰的相变过程; ⑹ 理想气体卡诺循环。 25.a mol A 与b mol B 的理想气体,分别处于(T ,V ,p A )与(T ,V ,p B )的状态,等温等容混合为 (T ,V ,p )状态,那么?U 、?H 、?S 、?A 、?G 何者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 26.一个刚性密闭绝热箱中,装有H 2与Cl 2混合气体,温度为298K ,今用光引发,使其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第二章答案

2.15 容积为0.1m3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有一绝热隔板,其两侧分别为0℃,4mol的Ar(g)及150℃,2mol的Cu(s)。现将隔板撤掉,整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求末态温度t及过程的ΔH 。 已知:Ar(g)和Cu(s)的摩尔定压热容C p,m分别为20.786J·mol-1·K-1及24.435 J·mol-1·K-1,且假设均不随温度而变。 解: 恒容绝热混合过程Q = 0 W = 0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过程ΔU=ΔU(Ar,g)+ΔU(Cu,s)= 0 ΔU(Ar,g) = n(Ar,g) C V,m (Ar,g)×(t2-0) ΔU(Cu,S) ≈ΔH (Cu,s) = n(Cu,s)C p,m(Cu,s)×(t2-150) 解得末态温度t2 = 74.23℃ 又得过程 ΔH =ΔH(Ar,g) + ΔH(Cu,s) =n(Ar,g)C p,m(Ar,g)×(t2-0) + n(Cu,s)C p,m(Cu,s)×(t2-150) = 2.47kJ 或ΔH =ΔU+Δ(pV) =n(Ar,g)RΔT=4×8314×(74.23-0)= 2.47kJ 2.17 单原子理想气体A与双原子理想气体B的混合物共5mol,摩尔分数y =0.4, B 始态温度T1=400K,压力P1=200kPa,今该混合气体绝热反抗恒外压p=100kPa 膨胀到平衡态,求末态温度T2及过程的W,ΔU及ΔH。

2.21 已知水(H2O,l)在100℃的饱和蒸气压p s=101.325kPa,在此温度、压力下 水的摩尔蒸发焓。求在100℃,101.325kPa下使1kg水蒸气全部凝结成液体水时的W,Q,ΔU,ΔH和ΔH。设水蒸气适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解: 题给过程的始末态和过程特性如下: n = m/M = 1kg/18.015g·mol-1 = 55.509mol

物理化学傅献彩上册习题答案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思考题.:1. 一封闭系统,当始终态确定后:(a )当经历一个绝热过程,则功为定值;(b )若经历一个等容过程,则Q 有定值:(c )若经历一个等温过程,则热力学能有定值:(d )若经历一个多方过程,则热和功的和有定值。 解释:始终态确定时,则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可以确定,非状态函数则不是确定的。但是热力学能U 和焓没有绝对值,只有相对值,比较的主要是变化量。 2. 从同一始态A 出发,经历三种不同途径到达不同的终态: (1)经等温可逆过程从A→B;(2)经绝热可逆过程从A→C;(3)经绝热不可逆过程从A→D。 试问: (a )若使终态的体积相同,D 点应位于BC 虚线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b )若使终态的压力相同,D 点应位于BC 虚线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参见图 12p p (a) (b) 图 2.16 解释: 从同一始态出发经一绝热可逆膨胀过程和一经绝热不可逆膨胀过程,当到达相同的 终态体积V 2或相同的终态压力p 2时,绝热可逆过程比绝热不可逆过程作功大,又因为W (绝热)=C V (T 2-T 1),所以T 2(绝热不可逆)大于T 2(绝热可逆),在V 2相同时,p=nRT/V,则p 2(绝热不可逆)大于 p 2(绝热可逆)。在终态p 2相同时,V =nRT/p ,V 2(绝热不可逆)大于 V 2(绝热可逆)。 不可逆过程与等温可逆过程相比较:由于等温可逆过程温度不变,绝热膨胀温度下降,所以T 2(等温可逆)大于T 2(绝热不可逆);在V 2相同时, p 2(等温可逆)大于 p 2(绝热不可逆)。在p 2相同时,V 2(等温可逆)大于 V 2(绝热不可逆)。 综上所述,从同一始态出发经三种不同过程, 当V 2相同时,D 点在B 、C 之间,p 2(等温可逆)>p 2(绝热不可逆)> p 2(绝热可逆)当p 2相同时,D 点在B 、C 之间,V 2(等温可逆)> V 2(绝热不可逆)>V 2(绝热可逆)。 总结可知:主要切入点在温度T 上,绝热不可逆做功最小。

物理化学第二章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mol 理想气体在恒定压力下温度升高1℃,求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 解:理想气体n = 1mol 对于理想气体恒压过程,应用式( 2.2.3) W =- p amb V -=p(V2-V1) =-(nRT2-nRT1) =- 1mol 水蒸气 (H2O,g)在 100℃,下全部凝结成液态水。求过程的功。假设:相对于水蒸气的体 积,液态水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解: n = 1mol 恒温恒压相变过程 ,水蒸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 应用式( 2.2.3) W =- p amb V =-p(V l -V g ) ≈ pVg = nRT = 在25℃及恒定压力下,电解 1mol 水(H2O,l),求过程的体积功。 H2O(l)= H2(g) + 1/2O2(g) 解: n = 1mol 恒温恒压化学变化过程, 应用式( 2.2.3) W=-p amb V =- (p2V2-p1V1)≈- p2V2 =-n2RT=- 若途径 a 的 Q a=,Wa=-;而途径 b 的Q b=系统由相同的始态经过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末态。 -。求 W b. 解 :热力学能变只与始末态有关,与具体途径无关 ,故ΔU a=ΔU b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Qa + Wa = Q b + W b ∴ W b = Q a + W a-Q b = -

始态为 25℃,200 kPa 的 5 mol 某理想气体,经途径 a ,b 两不同途径到达相同的末态。途 经 a 先经绝热膨胀到 -28.47℃, 100 kPa ,步骤的功 ;再恒容加热到压力 200 kPa 的末态,步骤的热 。途径 b 为恒压加热过程。求途径 b 的 及 。 解:先确定系统的始、末态 V 1 = nRT 1 =5 ×8.314 ×298.15 3 P 1 = 0.0619 m 200000 V 2 = V = nRT = 5 ×8.314 ×244.58 = 0.1016 m 3 P 100000 U = W a + Q a = (-5.57 + 25.42 )kJ = 19.85kJ 对于途径 b ,其功为 W b = - p 1 V = -200000(0.1016-0.0619) J = -7.932k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4mol 某理想气体,温度升高 20℃ , 求 ΔH-ΔU 的值。 解:根据焓的定义 -3 水 (H 2 在 ℃ 下:( )压力从 增 已知水在 25℃ 的密度 ρ =997.04kg ·m。求 1mol 100kPa O,l) 25 1 加至 200kPa 时的 H;(2)压力从 100kPa 增加至 1Mpa 时的 ΔH。假设水的密度不随压力改 变,在此压力范围内水的摩尔热力学能近似认为与压力无关。 -3 -3 -1 解 : 已知 ρ= 997.04kg ·m H2O = × 10 kg mol · M

物理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各种系统、环境、热力学状态、系统性质、功、热、状态函数、可逆过程、过程和途径等。 2.能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功与热的取号,会计算常见过程中的Q,W, U和 H的值。 3.了解为什么要定义焓,记住公式U Q V , H Q p的适用条件。 4.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能熟练地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可逆或不可逆的等温、等压和绝热等过程中, U, H, W, Q的计算。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 学好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学好化学热力学的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了在恒 定组成的封闭系统中,能量守恒与转换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就要掌握热力学的一 些基本概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通过听老师讲解、看例题、做选择题和做习 题等反反复复地加深印象,才能建立热力学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这些概念。 例如,功和热,它们都是系统与环境之间被传递的能量,要强调“传递”这个概念,还要强调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的传递过程。功和热的计算一定要与变化的过 程联系在一起。譬如,什么叫雨?雨就是从天而降的水,水在天上称为云,降到地 上称为雨水,水只有在从天上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才被称为雨,也就是说,“雨” 是一个与过程联系的名词。在自然界中,还可以列举出其他与过程有关的名词,如风、瀑布等。功和热都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但是,它们一定要与传递 的过程相联系。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被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除热以外, 其余在系统与环境之间被传递的能量称为功。传递过程必须发生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部传递的能量既不能称为功,也不能称为热,仅仅是热力学能从一种形式变 为另一种形式。同样,在环境内部传递的能量,也是不能称为功(或热)的。例如在 不考虑非膨胀功的前提下,在一个绝热、刚性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 燃烧甚至爆炸等剧烈变化,由于与环境之间没有热的交换,也没有功的交换,所 以 Q 0, W 0, U 0 。这个变化只是在系统内部,热力学能从一种形式变为

第五版物理化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mol理想气体在恒定压力下温度升高1℃,求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解:理想气体n = 1mol 对于理想气体恒压过程,应用式(2.2.3) W =-p ambΔV =-p(V2-V1) =-(nRT2-nRT1) =- 1mol水蒸气(H2O,g)在100℃,下全部凝结成液态水。求过程的功。假设:相对于水蒸气的体积,液态水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解: n = 1mol 恒温恒压相变过程,水蒸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应用式(2.2.3) W =-p ambΔV =-p(V l-V g ) ≈ pVg = nRT = 在25℃及恒定压力下,电解1mol水(H2O,l),求过程的体积功。

H2O(l) = H2(g) + 1/2O2(g)解: n = 1mol 恒温恒压化学变化过程, 应用式(2.2.3) W=-p ambΔV =-(p2V2-p1V1)≈-p2V2 =-n2RT=- 系统由相同的始态经过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末态。若途径a的Q a=,Wa=-;而途径b的Q b=-。求W b. 解: 热力学能变只与始末态有关,与具体途径无关,故ΔU a= ΔU b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Qa + Wa = Q b + W b ∴ W b = Q a + W a-Q b = - 始态为25℃,200 kPa的5 mol某理想气体,经途径a,b两不同途径到达相同的末态。途经a先经绝热膨胀到 -28.47℃,100 kPa,步骤的功;再恒容加热到压力200 kPa的末态,步骤的热。途径b为恒压加热过程。求途径b的及。

解:先确定系统的始、末 态 311106190200000 1529831485m ...P nRT V =××== 3210160100000 58 24431485m ...P nRT V V =××== = kJ .kJ )..(Q W U Δa a 85194225575=+=+=- 对于途径b ,其功为 kJ .J ..V Δp W b 932706190101602000001-)-(--===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4mol 某理想气体,温度升高20℃, 求ΔH-ΔU 的值。 解:根据焓的定义

物理化学第一章讲义

第一章气体的pVT 关系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 §1.3 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1.4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5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理想气体模型、摩尔气体常数,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理解混合物的组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掌握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3.了解气体的临界状态和气体的液化,理解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4.了解真实气体的pV m - p图、范德华方程以及压缩因子和对应状态原理。 教学难点:1.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前言 宏观的物质可分成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 气态:气体则最为简单,最易用分子模型进行研究。 液态:液体的结构最复杂,对其认识还很不充分。 固态:结构较复杂,但粒子排布的规律性较强,对其研究已有了较大的进展。 当物质的量n确定后,其pVT 性质不可能同时独立取值,即三者之间存在着下式所示的函数关系:f(p,V, T)= 0也可表示为包含n在内的四变量函数式,即f(p,V,T,n)= 0这种函数关系称作状态方程。 §1-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气体的基本实验定律: 波义尔定律:PV = 常数(n,T 恒定) 盖·吕萨克定律:V/T = 常数(n,p恒定) 阿伏加德罗定律:V/n=常数(T,p恒定) ( 2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上述三经验定律相结合,可整理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p: Pa(帕斯卡)V: m3(米3) T:K(开尔文) R(摩尔气体常数): J·mol-1·K-1(焦·摩尔-1·开-1)) 因为摩尔体积V m = V/n,气体的物质的量n=m /M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常采用下列两种形式:p V m=RT、pV=(m/M)RT 2.理想气体模型 (1)分子间力:分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按照兰纳德一琼斯的理 论:E=E吸引+E排斥=-A r6+B r12 由图可知:

物理化学第二章作业及答案

第二章 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2007-4-24 §2.1 均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练习 1 水溶液(1代表溶剂水,2代表溶质)的体积V 是质量摩尔浓度b 2的函数,若 V = A +B b 2+C (b 2) 2 (1)试列式表示V 1和V 2与b 的关系; 答: b2: 1kg 溶剂中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b 2=n 2, 11 2222,,,,2T P n T P n V V V B cb n b ???? ??===+ ? ? ?????? ∵ V=n 1V 1+n 2V 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 V 1=(1/n 1)(V -n 2V 2)= (1/n 1)( V -b 2V 2)= (1/n 1)(A+Bb 2+c(b 2)2-Bb 2-2cb 2)= (1/n 1)[A-c(b 2)2] (2)说明A ,B , A/n 1 的物理意义; 由V = A +B b 2+C (b 2)2 , V=A; A: b 2→0, 纯溶剂的体积,即1kg 溶剂的体积 B; V 2=B+2cb 2, b 2→0, 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偏摩尔体积 A/n 1:V 1= (1/n 1)[A-c(b 2)2],∵b 2→0,V = A +B b 2+C (b 2)2, 纯溶剂的体积为A, ∴A/n 1 为溶剂的摩尔体积。 (3)溶液浓度增大时V 1和V 2将如何变化? 由V 1,V 2 的表达式可知, b 2 增大,V 2 也增加,V 1降低。 2 哪个偏微商既是化学势又是偏摩尔量?哪些偏微商称为化学势但不是偏摩尔量? 答: 偏摩尔量定义为 ,,c B B T P n Z Z n ???= ????所以,,c B B T P n G G n ???= ???? ,,c B B T P n H H n ???= ???? ,,c B B T P n F F n ?? ?= ???? ,,c B B T P n U U n ?? ?= ? ??? 化学势定义为: ,,c B B T P n G n μ???= ????= ,,c B T V n F n ??? ????= ,,c B S V n U n ??? ????= ,,c B S P n H n ?? ? ? ??? 可见,偏摩尔Gibbs 自由能既是偏摩尔量又是化学势。,,c B T V n F n ??? ????= ,,c B S V n U n ??? ????= ,,c B S P n H n ?? ? ? ???是化学势,但不是偏摩尔量。 3 25℃时 物质的量分数为0.4的甲醇水溶液,如果往大量此溶液中加1mol H 2O ,溶液体积增加17.35cm 3,如果往大量此溶液中加1mol CH 3OH 溶液体积增加39.01cm 3。试计算(1)将0.4mol CH 3OH 和0.6mol H 2O 混合时,混合溶液的体积。(2)此混合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已知25℃时甲醇密度为0.7911g cm -3,水的密度为0.9971g cm -3。 答:χB =0.4 V H2O =17.35cm 3, V 甲醇=39.01cm 3 (1) V=n 1V 1+n 2V 2=0.4×39.01+0.6×17.35= 26,01cm 3 (2) 混合前:V=(0.4×32/ρ甲醇)+ (0.6×18/ρ水)=(0.4×32/0.7911)+(0.6×18/0.9971)=27.01cm 3 ΔV=26.01-27.01=-1.0cm 3

《物理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体系和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情况,可将体系分成、、 。 2、强度性质表现体系的特征,与物质的数量无关。容量性质表现 体系的特征,与物质的数量有关,具有性。 3、热力学平衡状态同时达到四种平衡,分别是、、 、。 4、体系状态发生变化的称为过程。常见的过程有、 、、、。 5、从统计热力学观点看,功的微观本质是,热的微观本质是 。 6、气体各真空膨胀膨胀功W= 0 7、在绝热钢瓶中化学反应△U= 0 8、焓的定义式为。 二、判断题(说法对否): 1、当体系的状态一定时,所有的状态函数都有一定的数值。(√) 2、当体系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所有的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χ)3.因= ΔH, = ΔU,所以与都是状态函数。(χ) 4、封闭系统在压力恒定的过程中吸收的热等于该系统的焓。(χ) 错。只有封闭系统不做非膨胀功等压过程ΔH=Q P 5、状态给定后,状态函数就有定值;状态函数确定后,状态也就确定了。(√) 6、热力学过程中W的值应由具体过程决定( √ ) 7、1mol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经过不同的循环途径后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

不变。( √ ) 三、单选题 1、体系的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状态函数的是( C ) A 、T、P、V、Q B 、m、W、P、H C、T、P、V、n、 D、T、P、U、W 2、对于内能是体系的单值函数概念,错误理解是( C ) A体系处于一定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内能 B对应于某一状态,内能只能有一数值不能有两个以上的数值 C状态发生变化,内能也一定跟着变化 D对应于一个内能值,可以有多个状态 3下列叙述中不具有状态函数特征的是(D ) A体系状态确定后,状态函数的值也确定 B体系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值只由体系的始终态决定 C经循环过程,状态函数的值不变 D状态函数均有加和性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物体温度越高,说明其内能越大B物体温度越高,说明其所含热量越多C凡体系温度升高,就肯定是它吸收了热 D凡体系温度不变,说明它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5、下列哪一种说法错误( D ) A焓是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 B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焓变△H才与体系吸热相等 C焓是状态函数 D焓是体系能与环境能进行热交换的能量

简明物理化学第二章答案

1. 2m o l 298K ,5d m 3的H e (g ),经过下列可逆变化: (1) 等温压缩到体积为原来的一半; (2) 再等容冷却到初始的压力。 求此过程的Q W U H S ???、、、和。已知=),(,g He C m p ?K -1?mol -1。 解:体系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W=W 1+W 2=nRTln 1 2V V +0=2××298×=-3435(J) Q=Q 1+Q 2=W 1+ΔU 2=-3435+n m v C ,ΔT=-3435+n m v C ,(298-298/2) =-3435+(-3716)=-7151(J) ΔU=ΔU 1+ΔU 2=ΔU 2=-3716(J) 2. ΔS=ΔS 1+ΔS 2=nRln 12 V V +?21,T T m v T dT nC =2××+2××1-?K J 理想气体从40℃冷却到20℃,同时体积从250dm 3 变化到50dm 3。已知该气体的m p C ,=?K -1?mol -1,求S ?。 解:假设体系发生如下两个可逆变化过程 250dm 3 等温 50dm 3 等容 50dm 3 40℃ ΔS 1 40℃ ΔS 2 20℃ ΔS=ΔS 1+ΔS 2=nRln 12V V +?21,T T m v T dT nC =10Rln 250 50+10×4015.2732015.273++ =(1-?K J ) 3. 2mol 某理想气体(m p C ,= J ?K -1?mol -1)在绝热条件下由,膨胀到,求该过程的 Q W U H S ???、、、和。 解: 绝热 膨胀 ∵m p C ,=11--??mol K J ∴ m v C ,=1-?K J 且Q=0 ΔU=?2 1,T T m v dT nC =2×× W=-ΔU=2930(J) 等温压缩 等容冷却

关于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5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100 ?C,另一个球则维持0 ?C,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 因此, 1.8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中,两侧分别有同温、不同压的H2与N2,P(H2)=20kpa,P(N2)=10kpa,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1)保持容器内温度恒定,抽去隔板,且隔板本身的体积可忽略不计,试求两种气体混合后的压力; (2)计算混合气体中H2和N2的分压力; (3)计算混合气体中H2和N2的分体积。 第二章 2.2 1mol水蒸气(H2O,g)在100℃,101.325kpa下全部凝结成液态水,求过程的功。假设:相对水蒸气的体积,液态水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2.11 1mol某理想气体与27℃,101.325kpa的始态下,先受某恒定外压恒温压缩至平衡态,在恒容升温至97.0℃,250.00kpa。求过程的W,Q, ΔU, ΔH。已知气体的体积Cv,m=20.92J*mol-1 *K-1。 2.15 容积为0.1 m3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有一绝热隔板,其两侧分别为0 ?C,4 mol 的Ar(g)及150 ?C,2 mol的Cu(s)。现将隔板撤掉,整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求末态温度t及过程的。已知:Ar(g)和Cu(s)的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 及,且假设均不随温度而变。 解:图示如下 假设:绝热壁与铜块紧密接触,且铜块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则该过程可看作恒容过程,因 此 假设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 ,则 2.25 冰(H2O,S)在100kpa下的熔点为0℃,此条件下的摩尔熔化焓ΔfusHm=6.012KJ*mol-1 *K-1。已知在-10~0℃范围内过冷水(H2O,l)和冰的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Cpm(H2O,l)=76.28J*mol-1 *K-1和Cpm(H2O,S)=37.20J*mol-1 *K-1。求在常压及-10℃下过冷水结冰的摩尔凝固焓。 O, l)在100 ?C的摩尔蒸发焓。水和2.26 已知水(H 2 水蒸气在25~100℃间的平均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Cpm(H2O,l)=75.75J*mol-1 *K-1和Cpm (H2O,g)=33.76J*mol-1 *K-1。求在25?C时水的摩尔蒸发焓。

物理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气体的pVT关系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R=8.314472Pa·m3·mol·K-1) 根据V m=V/n,n=n/M可得 pV m=RT pV m=(m/M)RT 根据ρ=m/V和理想气态方程可以求出气体的ρ、V、T、n、M、ρ各种性质。 ρ=pM/RT、M=ρRT/p=RTM/Pv、m=Pvm/RT、n=Pv/RT 二、理想气体模型 (一)、分子间作用力:两个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势能与距离r的6次方成反比,相互排 除势能与距离r的12次方成反比。 (二)、理想气体的微观上的两个特征 1、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2、分子本身不占体积。 (三)、在任何温度和压力下均符合理想气体模型或服从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图一:兰纳德-琼斯势能曲线示意图 (四)、摩尔气体常数 当压力趋于零的极限条件下,各种气体pVT均服从pV m=RT的定量关系,R是一个对 各种气体都适用的常数。R=8.314472Pa·m3·mol·K-1 三、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一)、范德华方程 (p+a/V2m)(V m-b)=RT 将V m=V/n带入可得(p+n2a/V2)(V-nb)=nRT a只与气体的种类有关,与温度条件无关。(a/V m2)又称为内压力说明了分子间相 互吸引力对压力的影响反比于分子间距离r的6次方。一般分子间作用力越大,a越大。 a的单位是Pa·m6·mol-2 b应该与气体的温度有关。b是体积修正项,表示每摩尔真实气体分子本身占有体 积儿时分子自由活动空间减少的数值。b的单位是m3·mol-1。 范德华认为真实气体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导致气体的压强比理想气体小即 p=(p理+a/V2m),体积在考虑了分子本身占有的体积b之后自由活动空间应该是(V m-b)。 范德华方程是一种被简化了的真实气体的数学模型,在任何温度、压力条件下均符 合范德华方程的气体叫范德华气体 (二)、维里方程 pV m=RT(1+Bp2+Cp3+Dp4+……) 维里方程是纯经验方程,当压力p→0,摩尔体积V m→0时,维里方程还原为理想气 态方程。在计算精度不高时,只用到维里方程的第二项。 四、临界参数 每种液体都存在一个特殊的温度,在该温度以上,无论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气 体液化。这个温度称为临界温度。临界温度T c时的饱和蒸汽压称为临界压力,用p c表 示。临界压力是临界温度下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 物质的摩尔体积称为临界摩尔体积,用V m,c表示。物质处于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下的状 态称为临界状态。此时气、液两相的摩尔体积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相界面消失。

第五版物理化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1mol理想气体在恒定压力下温度升高1℃,求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 解:理想气体n = 1mol 对于理想气体恒压过程,应用式(2、2、3) W =-p ambΔV =-p(V2-V1) =-(nRT2-nRT1) =-8、314J 2、2 1mol水蒸气(H 2 O,g)在100℃,101、325kPa下全部凝结成液态水。求过程的功。假设:相对于水蒸气的体积,液态水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解: n = 1mol 恒温恒压相变过程,水蒸气可瞧作理想气体, 应用式(2、2、 3) W =-p amb ΔV =-p(V l -V g ) ≈ pVg = nRT = 3、102kJ 2、3 在25℃及恒定压力下,电解1mol水(H2O,l),求过程的体积功。 H2O(l) =H2(g) + 1/2O2(g) 解: n = 1mol 恒温恒压化学变化过程, 应用式(2、2、3) W=-p amb ΔV =-(p 2 V 2 -p 1 V 1 )≈-p 2 V 2 =-n 2 RT=-3、718kJ 2、4 系统由相同的始态经过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末态。若途径a的Q a=2、078kJ,Wa=-4、157kJ;而途径b的Q b=-0、692kJ。求W b、 解: 热力学能变只与始末态有关,与具体途径无关,故ΔU a= ΔU b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Qa + Wa = Q b + W b ∴ W b = Q a + W a-Q b = -1、387kJ 2、5 始态为25℃,200 kPa的5 mol某理想气体,经途径a,b两不同途径到达相同的末态。途经a先经绝热膨胀到 -28、47℃,100 kPa,步骤的功;再恒容加热到压力200 kPa 的末态,步骤的热。途径b为恒压加热过程。求途径b的及。 解:先确定系统的始、末 态

物理化学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一. 单项选择题 1.体系的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状态函数的是( ) A.T,p,Q B.m,Q p,V C.T,p,U D.T,p,W 2.H2和O2在绝热的钢瓶中反应生成水,在该过程中( ) A.?H=0 B.?U=0 C.?T=0 D.?p=0 3.反应H2(g)+O2(g)=H2O(g) 的恒压热效应为?H,则该反应热为( ) A.H2(g)的燃烧热 B.H2O(g)的生成热 C.H2O(l)的生成热 D.H2O的生成热 4.在等压下,进行一个反应 A + B → C,若?r H m > 0,则该反应一定是(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C.温度升高 D.无法确定 5.热力学第一定律仅适用于什么途径( ) A.同一过程的任何途径 B.同一过程的可逆途径 C.同一过程的不可逆途径 D.不同过程的任何途径 6.理想气体在可逆等温过程中( ) A.内能增加 B.内能不变 C.内能下降D.熵增大 7.对于实际气体,处于下列哪种情况时,其行为与理想气体相近?( )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 C.低温高压D.低温低压 8.下列各物理量中,哪一组皆属体系的强度性质?( ) A.H、V m B.C p 、T C.V m、T D.V、ρ 9.一定量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 A 态变化到 B 态,变化过程不知道,但若 A 态与 B 态 两点的压强、体积和温度都已确定,那就可以求出( ) A.气体膨胀所做的功B.气体内能的变化 C.气体分子的质量D.热容的大小 10.在1 个标准压力下,当10-3 m3气体从0℃升温到273℃时,其体积将变为( ) A.2.5 ×10-3 m3 B.2.0 ×10-3 m3 C.3.0 ×10-3 m3D.0.5 ×10-3 m3 11.体系经过一个循环过程以后,其焓的变化( ) A.一定为零 B.一定为正值 C.一定为负值 D.一定是温度的函数 12.对于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下列哪一组描述是正确的?( ) A.W>0 Q=0 ?U<0 ?H=0 B.W=0 Q=0 ?U=0 ?H>0 C.W=0 Q=0 ?U=0 ?H=0 D.W>0 Q=0 ?U=0 ?H=0 13.体系的下列各物理量中哪个不是状态函数?( ) A.H B.G C.Q v D.U 1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适用于( ) A.理想气体 B.封闭体系 C.孤立体系 D.敞开体系 15.下述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