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最实用的保健护理方法

骨髓炎最实用的保健护理方法
骨髓炎最实用的保健护理方法

骨髓炎最实用的保健护理方法

得了骨髓炎该怎么有效护理保健

一、护理

误区

在慢性骨炎疾病的治疗当中,由于各类患者存在这样那样的认识误区,极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有效治疗。那么,到底有哪些误区容易使患者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呢?这些误区究竟有哪些?会产生哪些后果?

二、神性依赖药物。

在长期与结核菌斗争的过程中,临床上常有部分病人因其知道结核菌的顽固性和难治性,本来经避部透皮式治疗和全身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后,已判定临床治愈,却总是表现出难以脱掉对药物的依赖性,经常怀疑自己的病未治愈,总是找借口和理由在局部用药和服用一些与本病有关或无关的药物。目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经常对症自购一些药物服用,时间一久,药物的毒性会寻找和固守自己的靶位,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2、“老毛病”和“久病成良医”现象:随着非处方药物更多地进入家庭。慢性骨髓炎病人的抗痨药物,辅助治疗药物随处可买到。有些患者常常认为是老毛病,自己也略知一二,不遵医嘱,只根据自己好恶或感觉,擅自停药、改药,从而出现某种药物重复使用,不但对细菌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增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甚至让细菌钻了耐药/赖药的空子,使治疗失败,导致病情难以控制。

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当作补药使用。因为医疗广告宣传的诱导和自己本身没能正确理解药物药理作用的内涵,片面地追求“药效”作用。本病病人往往把自己的病与这些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断章取义或将适应症对号入座,把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类药当作补药长期服用。维生素一类虽然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作为辅酶参与各种代谢功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它们在人体内含量甚微,如摄入过多,既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也不作为机体构成成分。维生素或维生素前体广泛存在于肉类、蔬菜、瓜果、粮食等食物中。平衡膳食,机体吸收能力正常,且无特殊需要,都可由饮食摄入满足,如把它作补品,不加限制地滥用,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许多骨结核病人喜欢服用维生素AD类药物,如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导致轻度、重度、严重中毒,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可有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搔痒,疲劳、软弱、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肝毒性反应血液系统改变等。维生素中毒高钙血症,肾钙质沉淀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所以,慢性骨感染疾病患者,不可偏信或自以为是地随便吃“补药”,再补出与之相关的药源性疾病来!(4)随意增减主渠道治病的药物用量。

有些骨与关节结核病人,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代谢过程不甚了解,只是感觉本药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随意停药、换药,又在用药上不能定时、定量,疗程又不分长短,病情好转时,又出现忘服、漏服药物现象,这往往也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治疗失败的原因。

5、模仿他人用药途径。长期的病痛折磨,折磨,病友之间产生同病相怜之情。

医治一样的疾病,不一样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常事,但病人有时就把自己的治疗方案与病友作比较后,任意作废,仿效别的病人“高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使用,忽略了一个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同一种疾病人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用药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何况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诱发、继发因素等,也没有考虑自己的临床症状、急缓程度,病菌抗菌谱的变化,病原菌的变异问题。所以还是要遵守医嘱用药,以免造成治疗失误。

6、多种相同族系里的药物并用。这种用药方法,加大了相同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反应,搅乱了人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人体微生态相互制约的本能,产生菌群失调症而掩盖了病情的转归。对本病的治疗判断容易造成失误,延误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的机会,从而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7、服用保健品或补品替代药品。不管市场上能起强身健体作用或且有滋补效果的保健药物,宣传的力度与防病治病的效力有多大,都不能替代对本病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针对性杀伤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更不应该把保健药物和治疗药品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冲击了治疗性药品的临床运用。在临床上经常发现,尤其是成年以后的慢性骨结核病人,因知道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大,而另选择了具有保健性的药物来替代治疗性药品的位置,还认为能收到治病防病双丰收的效果。在此,提醒患者,它不能替代治疗性药物的位置。保健品在治疗性药物参与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是一种辅助手段,对治疗本病有好处,但不能完全替代。

1、一般护理

1、急性骨髓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脉快、头痛等,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病情变化,有高热休克者,给予氧气吸入,激素治疗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应专人护理。

2、体温高于39.5℃者,需要给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药物降温时,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现虚脱,同时应及时擦洗及更换清洁干燥的衣裤,以免受凉。

3、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随时给病人饮水或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下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4、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垫起,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为了限制患肢活动,减少疼痛和减轻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牵引要注意肢体血液循环,凡发现肢体皮肤发紫、发冷、肿胀、麻木等,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找医生及时处理。伤口分泌物过多,脓血透过石膏,使石膏软化破坏等,应及时更换石膏或开窗更换敷料。

5、注意观察邻近关节有无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或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的征象。因为当脓液穿过干骺端进入关节腔时,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或炎症扩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脓肿等,若诊断穿刺证实有脓液者,常需切开排脓减压,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充他引流。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床单清洁,注意对伤口的隔离和敷料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6、气血不足者,除同服气血双补药物外,还就选用肌收口散,撒于创口内,使肉芽生长,而逐渐愈合。腐生肌膏。2、慢性骨髓炎病人的伤口处理:

慢性骨髓炎病人保持伤口排脓通畅,病变部位死腔的扩大引流,使死骨与病骨完全分离后,施行手术清除死骨,刮除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同时进行全身治疗。部分患儿因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增加,促使肢体过长,相反骺板受炎症破坏可致肢体缩短或发生病理性骨折后的畸形愈合。小儿患了骨髓炎,家长要耐心配合医生,

定期复诊并进行伤口换药,争取早日康复。

3、急性骨髓炎患者的注意事项

得了急性骨髓炎的患者一般都是小儿或是抵抗力差的老人,病情一般比较急迫,所以临床处理中一定要注意好相关的问题:

第一,急性骨髓炎症期(发病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脉快、头痛等,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病情变化,有高热休克者,给予氧气吸入,激素治疗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应专人护理。

第二,体温高于39.5℃者,需要给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

药物降温时,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现虚脱,同时应及时擦洗及更换清洁干燥的衣裤,以免受凉。

第三,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垫起,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为了限制患肢活动,减少疼痛和减轻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牵引要注意肢体血液循环,凡发现肢体皮肤发紫、发冷、肿胀、麻木等,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找医生及时处理。伤口分泌物过多,脓血透过石膏,使石膏软化破坏等,应及时更换石膏或开窗更换敷料。

第四,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随时给病人饮水或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下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第五,注意观察邻近关节有无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或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的征象。因为当脓液穿过干骺端进入关节腔时,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或炎症扩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脓肿等,若诊断穿刺证实有脓液者,常需切开排脓减压,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充他引流。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床单清洁,注意对伤口的隔离和敷料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尤其是结核性的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属于临床的急症,处理上注意好以后,愈后一般都是很好的,但是不恰当或是不全面的处理,容易留下后遗症,导致以后的慢性骨髓炎的发作!所以建议患者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就诊。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5599557.html,/gsy/hl/

急、慢性骨髓炎的护理

急、慢性骨髓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营养状况及精神变化。 2、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 6 次。 3、瘘管口周围皮肤颜色,引流的颜色、性质。 4、牵引时观察末梢血液循环。 5、生命体征、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卧硬板床休息,患肢石膏固定的患者,用软枕抬高患肢 20 ㎝,保持患肢功能位,以防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执行石膏固定患者 护理常规及评价标准。 (3)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 6 次。若体温高于39℃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并在 30 分钟内监测体温变化, 做好护理记录。

(4)在抗生素应用之前,抽血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采血宜在高热、寒战时进行。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观察疗效,慎防不良反应,警惕双重感染发生。 (5)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水量达 2500-3000 毫升为宜,以补充高热的消耗。 (6)确保切口灌注引流的通畅,术后 24 小时内滴入速度要快,冲洗量每 日可达 15 升;3 天后滴注速度减慢,每日灌注量为 5 升,7 日后每日灌注量为 3 升。 (7)观察冲洗引流的量、颜色。及时更换冲洗液,防止流空;及时倾倒引流液,防止引流液逆流。 (8)卧床休息,患肢皮肤牵引制动,避免早期下床负重,预防病理性骨折。 (9)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焦虑悲观心理。 (10)健康教育:加强营养,观察体温变化。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运动,包括踝泵运作和踝旋转动作,做收缩臀肌、下肢外展和直腿抬高运动,每日 3-5 次,每次 10-15 分钟。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饮食宜采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

慢性骨髓炎的早期症状

慢性骨髓炎的早期症状北京军联骨科 慢性骨髓炎并无时间限定,在小儿,大都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演变而来;在成人,其多为创伤后继发感染而形成。有的病例因细菌毒力低,一开始便呈慢性骨髓炎表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依其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一般慢性骨髓炎的诊断不难。那么,慢性骨髓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 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经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内,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elitis 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生物超氧多维愈骨术",引进德国超氧灭菌设备,其超级氧化作用对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等微生物有极强杀灭作用,全面清除病菌,同时不破坏自体免疫,益于术后恢复。 一般在急性期过后,仍有低热和局部肿痛,或已有窦道。有时临床上已愈合,但在数月或甚至数年后突然周身发热,患肢疼痛,原来的窦道口红肿,继而溃破。这是慢性骨髓炎的早期症状之一。 慢性骨髓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肿痛,局部组织的血运障碍,有炎性脓肿,伤口流脓流水,长期不愈合等等,主要是伤口不愈合发炎深至骨骼就可以诊断为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化脓性感染() A、骨髓 B、皮质骨,骨髓 C、骨骺板,骨髓 D、骨,骨膜 E、骨、骨髓、骨膜 正确回答 E 化脓性骨髓炎主要指化脓性骨髓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恢复药敏试验前,患者需要考虑静脉注射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抗生素的类型通常是根据临床经验来选择的。在报告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敏感抗生素改变药物治疗。

另外,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伤口处应消毒,换药。用碘伏和过氧化氢及时消毒伤口。此外,患者应加强营养,促进局部组织的恢复。在正常生活过程中,患者应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吃辛辣食物,避免熬夜、劳累。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细菌引起骨组织炎症。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B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有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血源、传播和创伤。血源性病原体通过血液通过远处病变感染骨骼,常发生在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形成脓肿,经皮质骨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然后通过哈氏管进入髓腔,阻断血液供应,形成死骨。 疾病概况 定义:一种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致密、松质骨和骨髓。 感染途径: 1血源:化脓性细菌在局部骨病变中循环,即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的重点通常是扁桃体炎、中耳炎、毛皮等。

2外伤性:直接感染、枪伤或其他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感染未及时彻底清创,即创伤性骨髓炎。骨关节负责时,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能引起化脓性感染。 三。软组织感染扩散到骨骼附近:如化脓性咽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指骨骨髓炎。 疾病分类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由各种感染因素引起的骨髓炎症。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骨髓炎主要是骨吸收和破坏。慢性骨髓炎的特点是死骨形成和新骨形成。 病因学 1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b型链球菌。 2一般来说,当主要病变治疗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会从位于皮肤或黏膜上的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然而,细菌栓系在长骨干末端的毛细血管中被阻塞并沉积在那里,引起感染。 三。可能是局部外伤。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01T09:31:07.6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07月(下)总第196期供稿作者:汪小琴任慧琳[导读] 一般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即行手术. 汪小琴任慧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骨三区 361002) 【关键词】化脓性骨髓炎;引流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521-01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的炎症反映;病变可侵入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它如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细菌的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化脓性骨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转变的,因此,急性期经过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其中临床护理对疾病转归有着重要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2010年以来采用切开引流、钻孔减压、髓内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4岁,平均47.5岁。病变部位:股骨15例,胫骨4例,跖趾骨2例。外伤9例,感染11例,其它1例。平均住院时间23d. 1.2治疗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全身支持疗法;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局部制动. 1.2.2手术治疗一般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即行手术.方法有局部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并同时置管灌洗.该方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护理体会 2.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尤其是体温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 2.2饮食:加强营养,可经口进食或静脉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鼓励喝酸奶和鲜奶,少食多餐,注意色香味,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2.3如行病灶清除术伤口放置引流管者应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情况,并要保持引流通畅。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如行髓腔内置管进行药物灌注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再污染。 2.4冲洗引流的护理:置管冲洗能使骨髓腔、关节腔内的积血、脓液、及坏死组织得到充分的引流,减少中毒症状,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也有较大的作用,使之直接作用于病灶内的细菌,使脓液中的蛋白酶得到足够的稀释而有利排出,感染易得到控制。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防止发生粘连,利于功能恢复。 2.5妥善固定引流管:冲洗引流时注意引流管的接头部分要固定牢固,以保证引流的通畅。冲洗瓶上应有明显的标记,交班要清楚,以防误用于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天要更换冲洗。术后开始几天创面渗出较多,为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冲洗液滴入的速度要快,150~300滴/min,1 000~2 000ml/h,并随时挤压引流管。正确记录冲洗液出入量,保持其出入量平衡。定期检查负压是否正常,负压大小根据引流情况调节,及时倾倒引流液,避免发生逆行感染。 2.6一般冲洗时间为2~3周,当体温正常、局部切口无炎症、引流液清亮时,夹闭滴入管观察2d,无异常反应即可拔出滴入管。继续引流3~4d后再拔负压引流管。保持继续引流的通畅,有效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应向家属及患者讲解置管引流的重要性,切勿自行拔出以增加再次置管的痛苦。 2.7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时应密切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静脉输液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2.8高热时应尽量不用一般的解热镇痛药以免出汗过多而发生虚脱,应给予额部置冰袋或50%酒精擦浴。 2.9如对瘦弱病人及衰竭者,固定后要特别注意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如用石膏及夹板固定必须注意保护好局部皮肤,以免损伤皮肤。另外要协助病人定时翻身,以防压疮发生。 2.10预防病理性骨折 由于骨质受炎症侵犯后,髓腔破坏,骨质疏松,一旦局部缺乏保护,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预防: a 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b 移动患肢时稳、准、轻 c 观察邻近关节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及身体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警惕骨组织感染后发生骨质疏松及破坏而骨折. 2.11功能锻炼的指导 局部炎症消退后及早开始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僵直、肌肉萎缩,促进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但需注意炎症情况,活动也不能过早过频。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肢端、足趾、踝关节,适时给予按摩。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全身键肢活动.术后第3天,协助患者作患肢等长收缩,逐渐加大力度等。 2.12预防性的护理 (1)加强营养,改善卫生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2)体位患肢保持功能位,防止过早负重而致病理性骨折.需待X线检查显示病变已恢复正常时,才能开始负重.(3)药物必须坚持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2周,以巩固疗效. (4)若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热痛流脓等提示转为慢性,需及时诊治. 3 小结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人若急性期未能彻底控制,机体抵抗力差,生活条件及卫生状态差,出院后有可能转为慢性,因此应给予出院后自我护理知识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艳。化脓性骨髓炎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杂志,2002(12):46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病因 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临床表现 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四肢骨两端最易受侵,尤以髋关节为最常见。临床上常见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急性骨髓炎起病时高热、局部疼痛,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的应急办法,致患者终生残疾。 诊断 本病患者常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和不适,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但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X线检查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可见骨破坏、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袭。椎间盘

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骨折和肿瘤,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 临床上需对骨髓炎的类型及与骨髓炎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 1.对于血源性骨髓炎,临床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特点是具全身性症状,发病10天内X线检查无改变,大多数病例没有既往发作的病史。 (2)亚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特点是不具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时已出现X线改变,病程超过10天,没有既往发作的病史。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特点是依据病情变化全身症状可有可无,X线改变常见,有既往感染发作的病史。 2.急性骨髓炎需鉴别的疾病 从全身来看,应于急性风湿热、急性白血病鉴别,从局部及X线所见,应与骨肉瘤、Ewing肉瘤、骨组织细胞增多症鉴别: (1)骨肉瘤通常好发于10~20岁,在四肢骨,大部分发生在长骨干骨骺部;偶尔发生在骨干部,和骨髓炎相比,其骨破坏、骨膜反应的范围比较局限,但有时X线鉴别困难;通过CT、MRI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鉴别是必要的。 (2)Ewing肉瘤常常与骨髓炎难以鉴别。Ewing肉瘤发病部位在四肢骨的骨干部;有时有剧痛,伴发热及局部热感;血沉升高;白细

-骨髓炎的护理常规

骨髓炎的护理常规 骨髓炎是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多发生在胫骨和股骨。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病灶清除术加置管冲洗。方法是:在髓腔或关节腔内放置灌注管、引流管。 灌注管连接生理盐水加抗生素滴入,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瓶. 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1病史:儿童常发生磕碰,外伤导致。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伴高热,寒战。 慢性骨髓炎在急性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而成。 1.2症状:感染局限于骨内时,患区剧痛,肢体不敢活动,局部皮温增高。 如骨膜下脓肿形成后红肿热痛明显,压痛明显。如脓肿穿破皮肤,体温可逐渐下降,局部形成窦道,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1.3心理社会反应: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预后,采取的手术等方案及术后康复的了解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程度,了解患者对手术及其术后并发症,自我形象紊乱等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对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 1.4同骨科护理观察要点。 2.护理问题 2.1体温过高 2.2疼痛 2.3焦虑疲乏、恐惧 2.4皮肤完整性受损 2.5躯体移动障碍

2.6潜在并发症 3.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 3.1.1一般护理:卧床休息,适当限制患肢活动,搬动时注意平托患肢,置患肢于功能位,可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预防患肢发生病理性骨折。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水量2500ml--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的消耗。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加强窦道形成的局部皮肤护理,预防压疮。3.1.2对症处理:观察生命体征,局部疼痛,肿胀,邻近关节有无红、肿、热、痛或积液出现。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感染,抗生素现配现用,以防降低疗效,按计划滴入,保持血液中的有效浓度,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改善疼痛,多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给予患肢制动,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疼痛,搬动时动作轻柔,减少物理刺激,预防病理性骨折,遵医嘱给予止痛。 3.1.3术前准备:同骨科病人术前准备。 3.2术后护理 3.2.1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多交流,病房多通风换气,防止引流液的恶臭使患者自尊受损,告知患者此为感染的常见现象,使用除臭剂保持空气清新。 3.2.2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标明灌注管(入),引流管(出),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防止管道堵塞,扭曲,漏液等。及时更换冲洗液,防止流空;及时倾倒引流液,防止逆行感染,每日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滴入管需高于创面60 ~70cm,引流瓶低于患肢50cm,保持有效冲洗,防止引流液逆流。根据冲洗后引流液的颜色和清亮度调节灌注速度,持续变速的进行术腔冲洗。术后24h 应快速滴入,避免血凝固或脱落的坏死组织堵塞管腔。三天后滴入速度减慢,每日灌洗量为5000ml,7天后灌洗量为3000ml。拔管指征:患者无发热,伤口

附骨疽

疽之生于筋骨部位的称为「附骨疽」。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初起见寒热往来,继则筋骨疼痛,表面不红不热,但痛如锥刺,不能屈伸转动,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溃后稀脓淋沥不尽,不易收口,易形成瘘管和死骨,待死骨脱出后,才能逐渐愈合,类于化脓性骨髓炎。凡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叫做附骨疽,又称骨痈、贴骨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的诊断要点好发于儿童,以10岁以下的男孩更为多见。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桡骨等长骨。有疔疮或损伤病史。初起即有寒战高热,溲赤口干,患肢疼痛彻骨,l~2日内即不能活动,继则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成脓约在得病后1—3月左右,身热持续不退,色红胖肿,骨胀明显。溃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成漏管。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死骨,日后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愈合。患肢活动功能一般影响不大。发病2周后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影模糊或骨破坏。发病4周后才能发现死骨。本病需与流注、髋关节流痰相鉴别。流注患处皮色不变,漫肿疼痛,为多发性,位于肌肉深部,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溃后不损伤筋骨。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且夹有败絮状物质,愈后往往形成残废。附骨疽的辨证分析本病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损伤筋骨的特点。本病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肌骨胀痛,疼痛彻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成脓期湿热郁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焮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但患肢疼痛可略缓解。溃后诸症渐伏,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可形成漏道。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原则。附骨疽的辨证论治风热炽盛型【证见】寒战、高热、面红,气热息粗,便秘溲赤,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黄连9克,栀子9克,黄芩9克,金银花15克,赤芍9克,当归尾9克,防风9克,连翘9克,蒲公英30克,羚羊骨30克(先煎),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寒战高热者,加柴胡12克。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1)醒消丸,成人每次6克,7岁以上减半,3~7岁服1/3量,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连服7日‘后停药3日。(2)新消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二香丸(张荣国《山东中医杂志》1987.6)处方:龟板3个(炙黄),蜈蚣10条,全蝎10克,当归30克,红花15克,生乳香30克,生没药30克,血竭30克,象牙粉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小儿酌减,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无论红肿、化脓或窦道形成均有特效;病在上者饭后服,病在下者饭前服。湿热郁滞型【证见】患部掀肿日增,疼痛,寒热交作或日晡尤甚,口干不甚喜饮。舌苔黄腻,脉滑数。【证见】清营托毒,化湿开郁。【方药】 1.主方金银花散(齐德之《外科精义》)加味处方:金银花15克,甘草9克,茯苓15克,苍术9克,黄柏12克,薏苡仁15克,土茯苓30克,炙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蒲公英30克,象贝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虎挣片,每次0.3克,每日2次吞服,儿童减半。(2)四季青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复方骨髓炎糖浆I方(罗安民验方)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当归尾15克,紫花地丁15克,桑枝15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薏苡仁10克,冬瓜仁10克,丝瓜络10克,桃仁10克,黄柏10克,生栀子10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化脓菌引起骨组织的炎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血源性者病菌自远处病灶经血行感染于骨,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形成脓肿,经骨皮质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又经哈弗氏管进入髓腔,阻断血运,形成死骨。 疾病简介: 定义: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的化脓性细菌感染。 感染途径: 1、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 2、外伤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3、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疾病分类: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发病病因:

1、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二位。 2、一般致病菌由位于皮肤或粘膜处的感染灶,在原发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入血循环。而菌拴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在此沉积,引起感染。 3、局部外伤可能是诱因。 病理: 病理: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包壳。 临床表现: 急性骨髓炎 年龄及部位:儿童多见,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 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但很少发现原发感染灶。 起病急骤。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寒战,高热至39ºC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 局部症状: 1.早期:患区剧痛,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 2.后期:局部水肿,压痛更为明显说明此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往后疼痛减轻,为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但局部红、肿、热、压痛则更加明显。各关节 可有反应性积液。如向髓腔播散,

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4-28T15:13:58.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董纪华 [导读]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和开放性骨折,如疖,痈,扁桃体炎,咽喉炎 董纪华 (十堰市西苑医院 44200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80-01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骨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儿童。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5例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总结如下。 (一)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和开放性骨折,如疖,痈,扁桃体炎,咽喉炎,中耳炎等化脓性感染。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完善相关辅检评价焦虑,恐惧程度,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及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状况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情况 2、身体状况症状是否缓解,引流是否通畅,患肢是否妥善固定,治疗效果如何,能否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3、心理和认知状况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过程、治疗和护理的了解程度 (三)护理措施 1、疼痛的护理 (1)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镇痛剂,缓解疼痛,解除其痛苦 (2)局部制动,保护患肢,搬动时动作轻,稳,减少刺激 2、高热的护理 (1)观察:严密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高于39℃,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床单;对持续高热者,协助其改变体位,以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冰敷降温时,冰袋可用干净的毛巾或软布包裹,避免发生冻伤。 (3)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大量水分,促进毒物和代谢产物的发生。 (4)口腔护理:每日2次,预防口腔感染,促进食欲,保持口腔清洁,促进舒适。 3、石膏固定的护理 局部固定后,保持其功能位置,以防畸形或病理性骨折,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不可在石膏上放置重物,密切观察固定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防止肢体缺血性坏死。 4、引流管的护理 (1)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骨膜钻孔、开创引流术后,常规行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引流,并保持其通畅,避免扭曲,间断挤压引流管,调整引流管位置,以防引流管阻塞。 (2)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时更换敷料,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及时更换冲洗液,及时倾倒引流液,防止引流液逆流。 5、给药护理 (1)观察用药的效果:必须早期接受联合、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用药3天后,中毒症状仍未减轻,应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用量。 (2)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该病静脉用药时间长,应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用肾毒性药物,应加强对尿的监测;警惕双重感染发生,注意有无静脉炎。 6、功能锻炼 加强局部功能及肌肉运动,可做踝关节运动,踝泵运动及踝旋转运动,下肢肌肉运动,直腿抬高运动等,坚持训练直至完全恢复为止。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2-07-12T15:23:11.9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袁天昕[导读] 骨髓炎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病人迁延成慢性骨髓炎。 袁天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150040) 【中图分类号】R6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030-02 【关键词】慢性脓性骨髓炎手术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正确和彻底治疗延续而来,或者未经治疗发展而来,由于病程较长,机体消耗较大,全身症状以营养不良比较明显,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脓液积聚,毒素吸收,导致毒血症,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主要是疼痛、流脓。顽固难治,需要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仍不能痊愈。有些因细菌毒力低,起病便呈慢性骨髓炎的表现。但目前,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药物的发展,对大多数病人,通过有计划的妥善治疗,也可以治愈。 1 临床表现及诊断 1.1 全身症状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的全身症状几乎不明显,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方有全身症状表现。 1.2 局部症状局部可有肿胀、疼痛和压痛。如有窦道,伤口流脓,偶有小块死骨排出,伤口长期不愈。由于炎症反复发作,或有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性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病灶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1.3 X线及CT等检查对本病的病理类型、病变类型及程度的判断均有意义。 (1)普通X线片可见骨质增生、增厚、骨髓腔不规则,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2)窦道造影可了解窦道的深度、径路、分布范围及其与死腔的关系。 (3)局限性骨脓肿的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或骨干皮质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密度增高为骨质硬化反应。 (4)硬化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为长骨骨干局限或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甚至消失,病骨密度增高常呈梭形。在骨质硬化区内一般无透明的骨破坏,但在病程较长的病例中,可见小而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 (5)CT及MRI检查对诊断、拟定手术方案均有极大帮助。 2 治疗 2.1 治疗原则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循环,为愈合创造条件。为达此目的,单纯药物治疗常不奏效,必须采用手术和药物综合疗法。所用药物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采用有效抗生素。 2.2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凡有死骨、死腔、窦道,有足够新骨形成包壳,能支持肢体发挥功能者,均应手术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和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形成未充分时应行保守治疗。 2.3 手术方法 (1)病灶清除开放引流法:常用奥尔(0rr)开放手术法,又称碟形手术。目的在于清除病灶,消除死腔,充分引流,以利愈合。其手术方法为:彻底切除窦道、周围的瘢痕组织,摘除死骨、异物,彻底刮除死腔中的肉芽组织,切除不健康的骨质及空腔边缘,使之外形呈碟形。注意只敞开死腔,不可过多切除骨质,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并注意少剥离骨周围软组织如骨膜等,以免进一步影响循环妨碍愈合,伤口不予缝合,用油纱布填充,外用石膏固定。2周后更换敷料,以后每4~6周更换一次,直至愈合。此法有一定的缺点即伤口长期不愈需多次更换石膏,臭味较大,邻近关节被固定过久,引起僵硬,肌肉萎缩,瘢痕也较大。在小部分病人,如软组织缺损过大,或不能缝合皮肤时,仍有使用价值。目前在临床上较少用。 (2)病灶清除抗生素灌注引流术:采用的是碟形手术改进法,在彻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后,彻底冲洗伤口,只定点缝合皮肤,不分层缝合。伤口内放两根细导尿管或塑料管,术后其中一根用生理盐水滴注引流,每1000ml生理盐水内加青霉素80万U,一日约2000m1,另一根作负压吸引。当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后1周左右。由于伤口有充分滴注冲洗引流,感染容易控制,骨腔凝血机化,而后骨化。大多数病人伤口在1个月内得到愈合。少数术后伤口不愈或复发的病人,大多是由于清除病灶不彻底引起的。再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和滴注引流后可获成功。术后伤口缝合切勿过紧,必须保持不断滴入,同时又能流出,以免引流不畅。滴注引流法的缺点是容易沾湿被褥,因此要防止潮湿,以免病人受凉,一般采用多量敷料吸水,塑料布和护架保护被褥。如用两根细导尿管,一根滴入液体,另一根用负压吸出(如胃肠减压器),可减轻上述情况。 (3)消灭死腔的手术:在股骨或胫骨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如死腔较大,可将切口邻近的健康肌肉从远端游离一段,形成有宽大蒂部循环良好的肌瓣,充填于骨腔内消灭死腔。操作时应保留肌瓣的血管和神经,肌瓣不宜太长,避免张力和扭转。庆大霉素一骨水泥链珠是临床上常用的消灭死腔的方法,将其置入病灶内,可在2~3周内不断释放有效浓度的庆大霉素,随着死腔内肉芽生长,每日逐渐抽出链珠,死腔被肉芽组织充填。 3 讨论 骨髓炎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病人迁延成慢性骨髓炎。也有一少部分病人,起病就呈慢性过程。形成慢性骨髓炎的原因较多,有致病菌和其他原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的其他原因有:在急性期未能及时、适当治疗,或未作治疗,且有大量死骨形成,没有及时清除,死腔、死骨依然存在。火器伤或外伤后有弹片等异物存留。感染局部有广泛的瘢痕组织及窦道形成,血液循环不佳,有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很快达到。反反复复形成慢性过程。 参考文献 [1]胥少汀,李照荣.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3,2(5):286-289. [2]黄永柜.慢性化脓性骨髓炎23例手术治疗[J].广西医学,2008,30(12):1941-1942. [3]覃静.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诊断:附80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0,22(4):854-855.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很多患者分不清化脓性关节炎与骨髓炎的区别,这两种病症对患者日常生活都有不良影响。严重时都需要截肢,由此可见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要想对症治疗,就需要患者提前区分化脓性关节炎与骨髓炎。包括疾病定义、病因和症状不等,患者尽早发现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即可避免截肢。 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是受感染引发的炎症,发病集中于关节和骨骼的区域。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会影响患者行走功能,都会引发局部红肿和疼痛症状。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严重时可危及患者性命,应区分治疗。 化脓性关节炎与骨髓炎的区别是什么? 一、疾病定义区别 化脓性关节炎是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关节引发的关节炎,可称为细菌性关节炎。此病症不受年龄限制,儿童、老年人、慢性关节病患者是常见的发病群体。发病范围可集中于膝、肘关节,会限制患者日常行动。 骨髓炎是指人体骨骼受到感染、破坏而形成的骨骼炎症,多集中于长骨区域。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偶见儿童群体。 二、病因区别 化脓性关节炎病因以细菌感染为主,常见的细菌类型有金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不等。不过以上这些都是直接感染,间接感染可包括关节手术、组织感染。 骨髓炎诱因与感染有关系,绝大多数是血源性微生物感染。常见的有厌氧菌、革兰阳性菌、分枝杆菌不等。骨折感染、骨手术治疗感染也是引发此病症的主因,也包括慢性感染。 三、症状区别 化脓性关节炎常症状包括单关节炎、身体发热、关节压痛、局部肿胀不等,骨髓炎症状多以局部疼痛、流脓、死骨为常见。 鉴于骨髓炎长期不处理会转变为慢性骨髓炎,影响患者关节,从而对患者性命产生威胁。在不危及患者性命前提下,不得不使用截肢手段。截肢手段会导致患者终身残疾,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要提前区分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病症,有利于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骨髓炎护理常规

骨髓炎护理常规 骨髓炎是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护理评估】 1.病史:急性骨髓炎未测底治疗,遗留下死骨,死腔,分泌物,以及窦道和瘢痕,长期不愈合,反复发作。 2.症状:可见患肢增粗,畸形,窦道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及窦道,急性发作期可有红肿,疼痛,压痛明显,已暂时闭合窦道破溃,流出臭味脓液或小死骨。 3.辅助检查:X线,CT检查可见脓腔骨密度增高的死骨。 【护理问题】 1.疼痛与局部组织损伤及神经受压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制动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外固定有关 4.有血管神经受损的危险与移位的关节压迫血管,神经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疾病治疗及正确功能锻炼的知识 6.恐惧与创伤,疼痛,制动等有关 7.自我形象紊乱与制动有关 【护理措施】 1.保守治疗护理 1.1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卧床休息,改善身体状况。 1.2患肢抬高制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防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1.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高热病人降温。 1.4控制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并观察用药反应。 1.5观察伤口及处理:术后注意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脱落等情况,保持引流通畅,注意有无寒战、发热、脉快,局部红肿并有压痛等复发感染的征兆。 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处理措施。碟形手术后需定时更换敷料。 2.术前护理: 2.1同骨科术前护理。 2.2加强营养。此手术的病人多伴有感染的全身症状,高热,体质消耗,抵抗力下降,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2.3对症治疗:疼痛时口服止痛药,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指导病人多饮水,严重者给予补液等全身支持治疗,增加抵抗力。 2.4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5患肢抬高,有益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制动,减轻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 3.术后护理 3.1同骨科术后护理。 3.2患肢抬高,保持冲洗管道的畅通。 3.3冲洗液瓶上要有明显的外用标记,避免误以为静脉液。 3.4记录冲洗液的出入量,保持平衡。根据手术刮除髓腔的大小而决定冲洗液量,一般为5000一10000m/d,持续24小时冲洗。 3.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冲洗管道。

骨髓炎病人的护理护理常规

骨髓炎病人的护理护理常规 一、定义 指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受到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病。 二、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1)起病急、寒战、高热、体温>39℃; (2)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呕吐、惊厥 (3)重者昏迷或感染性休克。 2、局部表现: (1)患肢持续剧痛、进行性加重; (2)主动与被动活动受限; (3)局部压痛; (4)局部皮肤改变; (5)可有窦道或病理性骨折; (6)邻近关节可有反应性关节积液。 三、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疼痛:与骨质破坏。 3、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活动受限有关。 4、焦虑:与疼痛、担心预后有关。 5、潜在并发症:病理性骨折。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2、术后 (1)局部伤口及引流情况 (2)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有无改变 (3)引流管是否通畅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病程长,治疗时间长,患者1常伴有焦虑等情绪,因此需加强心理护理。经常巡视病房,多和患者交谈,与患者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的人际关系。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状态,有目的地制定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加强营养:此手术的患者多伴有感染的全身症状,高热、体质消耗、抵抗力下降,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对症治疗: 高热的护理:①穿刺液体或血培养;②及时正确使用抗生素;③合理安排用药时间,注意配伍禁忌,观察用药后毒副作用及炎症控制情况;④物理降温:采取降温措施后30分钟,监测体温的变化;加强观察:注意口腔护理;必要时补液、吸氧或专人护理。 疼痛的护理:①制动:牵引或石膏固定,维持患肢于功能位。②保护患肢:尽量减少刺激或搬动。③配支被架;④药物镇痛。 (4)遵医嘱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5)患肢抬高,有益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术后护理: (1)根据病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2)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受压,防止松动脱出。冲洗液瓶上要有明显的外用标记,避免误认为是静脉补液。冲洗装置:滴入管应高于床面60-70cm,引流管应低于床面50cm,可连接负压装置。 (3)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用VSD材料+半透膜+三通连接管+负压吸引器进行负压吸引的技术。①术后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保持患肢功能位,用软枕将患肢垫高30°,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抗厌氧菌治疗不应忽视。②封闭持续负压的观察和护理确保压力合适,负压源的负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VSD材料是否塌陷,维持负压:持续高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重要特点,负压的高低和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到引流效果,一般应维持负压在60~80kPa(450~600mmHg),负压小于20kPa(150mmHg)引流效果明显不如负压大于60kPa(450mmHg)者,

手指骨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诊断

手指骨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诊断 医学信息2011年5月第24卷第5期MedicalInformation.May.2011.V o1.24.No.5 芷藤灵膏外治骨质增生292例 尹太阳.马士柱. (1.桐柏县第二人民医院骨伤科,河南桐柏474750;2.桐柏县朱庄乡朱庄村q-医特色诊所,474735) 骨质增生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症状,它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功能障 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骨科常见 的综合症状.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皆具有骨 质增生的病理改变.我院于1998年自制芷藤灵膏外用贴敷,治疗骨 质增生,资料完整者292例,现总结如下: 一 般资料:292例均系门诊病例,经理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效果 不佳而采用本法治疗.男168例,女124例,年龄以39—65岁为多, 占77%,病程最长23年,最短半年.本组病例70%以上为增生性脊 柱炎,次为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跟骨骨刺等.症状均有疼痛,僵 硬及压痛,功能活动受限等.x线检查均有程度不同的骨质增生改 变.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血瘀型和寒湿型,血瘀型147例,寒湿型 145例.血瘀型多有外伤史,痛有定处,局部酸痛或麻木,关节僵硬, 屈伸不利,舌边紫或有瘀斑,脉细或涩.寒湿型多有受寒凉或坐卧湿 地史,局部重着麻木疼痛,自觉发凉,得温则减,活动受限,舌苔白 滑,脉沉濡缓. 药物组成及配制:自芷60克,络石藤6O克,灵仙6O克,生川乌, 生马前子,麻黄,元胡各3O细辛20g,肉桂10g,血竭10g,蜈蚣20 条,全虫,骨碎补,乳香,没药各20g,土元18g,冰片适量.生马前子放 凉水中浸泡7天,每天换水一次,然后刮除外皮,切成薄片晾干.将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的炎症反映;病变可侵入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 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它如大肠杆菌、肺炎 链球菌等也可引起;细菌的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化脓性骨髓炎分 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 转变的,因此,急性期经过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其中临床护理对疾病转 归有着重要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2010年以来采用切开引流、钻孔减压、髓内冲洗负压引流治 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4岁,平均47.5岁。病变部位:股骨15例,胫骨4例,跖趾骨2例。外伤9例,感染11例,其它1例。平均住院时间23d. 1.2治疗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全身支持疗法;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局部制动. 1.2.2手术治疗一般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即行手术.方法 有局部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并同时置管灌洗.该方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经积极治疗和 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护理体会 2.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尤其是体温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 2.2饮食:加强营养,可经口进食或静脉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鼓励喝酸奶和鲜奶,少食多餐,注意色香味,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2.3如行病灶清除术伤口放置引流管者应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情况,并要保持引流通畅。如有 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如行髓腔内置管进行药物灌注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再污染。 2.4冲洗引流的护理:置管冲洗能使骨髓腔、关节腔内的积血、脓液、及坏死组织得到充分 的引流,减少中毒症状,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也有较大的作用,使之直接作用于病灶内的细菌,使脓液中的蛋白酶得到足够的稀释而有利排出,感染易得到控制。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防止 发生粘连,利于功能恢复。 2.5妥善固定引流管:冲洗引流时注意引流管的接头部分要固定牢固,以保证引流的通畅。 冲洗瓶上应有明显的标记,交班要清楚,以防误用于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天要 更换冲洗。术后开始几天创面渗出较多,为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冲洗液滴入的速度要快,150~300滴/min,1 000~2 000ml/h,并随时挤压引流管。正确记录冲洗液出入量,保持其 出入量平衡。定期检查负压是否正常,负压大小根据引流情况调节,及时倾倒引流液,避免 发生逆行感染。 2.6一般冲洗时间为2~3周,当体温正常、局部切口无炎症、引流液清亮时,夹闭滴入管 观察2d,无异常反应即可拔出滴入管。继续引流3~4d后再拔负压引流管。保持继续引流的通畅,有效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应向家属及患者讲解置管引流的重要性,切勿自行拔出 以增加再次置管的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