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第26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V ol. 26 No.1 2005年1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Jan. 2005

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廖白玲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从70年代末以来逐渐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近期更掀起一阵“福学”热潮。本文试图探讨福克纳作品及相关资料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福克纳研究的特点,并就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提出商榷。

关键词: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5)01-0089-04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以其悲壮恢宏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处在新旧更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沉重的历史画卷。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新颖的艺术风格,国外研究者们对他的兴趣长盛不衰。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迅速升温,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历年来福克纳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无疑能够促使福克纳研究走向深入。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对福克纳的介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1936年翻译界的老前辈赵家璧先生在一本中国早期研究美国现代小说的专著里,以单独的一章评介了福克纳;另有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的短篇《伊莱》,及50年代《译文杂志》登载的《胜利》和《拖死狗》;此外袁可嘉在其1964年所撰写的《美英意识流小说述评》一文中也论及了福克纳和他的作品。然总体而言,此间中国对福克纳的译介可谓凤毛麟角。

直到70年代末福克纳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才真正在我国展开。1979年《文艺报》发表了李文俊撰写的论文“从海洋到闪烁的海洋——战后的美国文学”。该文对福克纳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使这位“留恋已逝的历史…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尝试各种表现方式”[1]的美国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再次走进国人尘封的记忆中。稍后袁可嘉在“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一文中以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为例,说明现代派文学在章法结构上具有变化突兀或多层次的特点。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于70年代末由《外国文艺》介绍到中国。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

收稿日期:2004-11-10

作者简介:廖白玲(1977—),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出了由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该文集收入了国外著名学者对福克纳的研究性论文,以及福克纳自己谈生活、艺术与创作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国内第一本以福克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它的问世是福克纳研究在我国起步的重要标志。

80年代我国对福克纳作品的译介情况如下:1984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李文俊翻译的《喧哗与骚动》;次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推出了《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集》;及至1988年5月,《世界文学》为福克纳编写专辑,其中收入了李文俊翻译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福克纳作品的文体风格以晦涩、朦胧、冗长著称,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中所使用的意识流、内心独白等现代派创作手法更为翻译增添了一层难度,李文俊先生的译作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和风貌,又兼顾了国内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可谓字字珠玑。

除作品外,这一时期我国还译介了一些有关福克纳的评论文章。例如由美国的沙贝尔撰写、张增武等翻译的“《弥留之际》的思维和语言”和艾·泰特著、启温译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等。这些作品和评论的初步译介无疑为我国早期的福克纳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福克纳研究在我国起步以来便受到了重视,80年代国内报刊发表了福克纳研究方面的论文20余篇。这些文章反映出福克纳研究在我国发展初期的种种特点:第一,绝大部分评论家都将目光集中在《喧哗与骚动》这部福克纳的代表作上,从小说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等方面阐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其中不乏精彩独到的论述。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刊发的江海林的“试析《喧哗与骚动》的小说技巧”一文以意识流手法、叙述角度、结构、时间为着眼点,论述了福克纳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苦苦探索,认为《喧哗与骚动》不同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作品,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混合体。第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在福克纳比较研究方面的颇有价值的文章。例如,程光炜和王丽丽的“沈从文与福克

89

纳创作视角比较”,以敏锐的眼光对沈从文与福克纳的创作基地湘西和约克纳帕塌法县进行对比,揭示两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淳厚的乡村生活与近代文明的强烈对照”[2],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背后普通人命运的关心”[2]。又如韩海燕在“威廉·福克纳和曹雪芹作品中的年轻女性”一文中将《萨特奥里斯》中的那西霞、《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分别与宝钗、黛玉进行了比较,指出《喧哗与骚动》与《红楼梦》的共同主题是大家族的没落,其观点之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第三,这段时期的某些评论文章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以1980年的“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绿头巾想到的”一文为例,作者在介绍了西方的批评家怎样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析爱米丽的“恋父情结”后,便用马列主义的文艺批评方法对精神分析法进行批判,指出爱米丽的悲剧实质在于她是没落的南方旧制度的象征和牺牲品。尽管作者的文艺观在一定程度上稍失偏颇,但其关于爱米丽悲剧实质的论述是基本正确的。

总之,80年代在李文俊等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福克纳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90年代我国先后两次举办了福克纳学术研讨会。1992年5月初由北大英语系和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联合组织的福克纳研讨会在北大召开,到会学者分别就福克纳作品的意义、价值取向、文体风格、技巧手法以及比较研究作了专题发言。这是我国首次召开福克纳专题研讨会,它体现了我国福克纳研究的新进展。1997年,时值福克纳诞辰百年之际,北京大学英语系、香港浸会大学英文系和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了国内首届国际福克纳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中国大陆等地的与会代表分别就福克纳与美国南方的关系、福克纳的成就与影响、阅读与讲授福克纳的方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两次研讨会的召开促使更多的学者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产生了兴趣。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90年代发表的“福学”论文已逾70篇之多。除论文之外,1997年还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专著—《威廉·福克纳研究》。作者肖明翰先生在书中深入地分析了福克纳和他的创作与美国南方社会、南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为当代中国的福克纳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90年代中国关于福克纳的论著还包括1998年肖明翰的《骚动的心灵》和1999年李文俊的《福克纳评传》,另外陶洁于1998年主编了论文集《福克纳的魅力》。中译福克纳传记也在这一时期问世,1994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顾连理翻译的《福克纳传》(戴维·明特著)。同一时期又有几部福克纳作品的译著出现在我国读者面前:199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去吧,摩西》(李文俊译),次年出版了陶洁翻译的《圣殿》;1998年蓝仁哲翻译的福克纳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八月之光》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推出了福克纳的封笔之作《掠夺者》(王颖、杨菁译)。此外,陶洁选编的《福克纳作品精粹》于1990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个时期的福克纳研究在广度、深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除《喧哗与骚动》外,福克纳的另外几部长篇小说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包括《圣殿》、《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和《八月之光》等。在中短篇小说方面评论家开始将目光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延伸至《老人》、《熊》、《夕阳》等其他福克纳的名篇上。第二,研究者不再局限于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开始从更多的角度、以更新的方法研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为例,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时间为着眼点的“《喧哗与骚动》中变异时空的美学价值”;以作品的叙事结构为切入点的“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以神话原型批评法为理论依据的“《圣经》和《喧哗与骚动》”等论文。在其他作品方面,较为突出的有肖明翰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押沙龙,押沙龙!》中的不可确定性的分析;章启平使用接受文学理论对《八月之光》中的反结构成分的探讨;李汉之对《圣殿》中的蒙太奇手法与创造性阅读的探索;王屹对《老人》的存在主义解读;以及石坚对《去吧,摩西》中的混血儿形象的剖析。此外学者们还从文化、心理分析、社会历史、作者生平等角度对福克纳的创作进行了整体性的探究。第三,90年代对福克纳的比较研究更加深入。1990年胡小林等对福克纳和莫言这两位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在“福克纳、莫言比较论”一文中阐述道:“中国青年作家莫言…非常巧妙高明地借鉴发扬了福克纳留下的技巧和传统,带着北方大地的雄浑气象和红高粱般火热醇厚的民族精神,在当代文坛上掀起了核裂变式的‘爆炸’”[3]。1992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肖明翰在福克纳比较研究方面的力作“巴金与福克纳的家庭小说比较”,文章通过对巴金与福克纳家庭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青年形象和妇女形象的对比分析,指出巴金与福克纳虽然文学气质大不相同,但他们的作品都致力于反映处于动荡年代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具有特殊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这时期的研究者在致力于考察福克纳对中国作家影响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他与国外某些作家的关系。邵旭东撰文探讨了福克纳作品《喧哗与骚动》与德国作家托·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之间可能存在的借鉴关系,以及两位作家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共通之处。孔耕蕻则在他的“《喧哗与骚动》、《高老头》叙事艺术异同论”一文中通过评析这两部作品的叙事艺术,阐明福克纳在巴尔扎克基础上有一种历史性的超越。

90年代涌现的福克纳研究的新成果,表明了我国福克纳研究正不断开拓、走向深化。

新世纪,我国福克纳研究进入繁荣时期。这首先表现在又有几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2000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90

推出了李文俊的第四部福克纳译著《押沙龙,押沙龙!》;9月,出版了陶洁所译的《坟墓的闯入者》。另外,南京译林出版社于2001年推出了陶洁所编的第二本福克纳作品集《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与80年代出版的《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集》相比,这本集子收入了《两个士兵》、《干旱的九月》、《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等原来没有的名篇。陶洁先生在前言部分指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情节鲜明,叙述技巧独具匠心,与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出版使我国研究者更加关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同时也使国内读者充分感受到福克纳讲故事的才能。21世纪我国对福克纳作品的译介成果中,笔者以为李文俊翻译的《押沙龙,押沙龙!》意义尤为重大。这部被福克纳自己称为“有史以来美国人所写的最好的小说” [4]中,长句比比皆是,结构错综复杂。李文俊先生本着“在中文用心读可以读懂的极限内,尽可能多地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 [4]的准则,凭借其精深的技艺,以极大的耐心和令人敬佩的毅力完成了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福克纳“最复杂、深奥,最具史诗色彩”[4]的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为中国学者更加深入全面地探索福克纳及其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这一时期我国的福克纳研究队伍迅猛壮大,除李文俊、陶洁、肖明翰等福克纳研究的干将外,又涌现出了更多的“福学”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3年短短的四年内,由我国学术期刊发表的关于福克纳研究的论文已达150余篇,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总和。笔者试图从个案分析、整体性探究和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我国福克纳研究出现的新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在对福克纳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时,研究者采用了比以往更为独特的批评视角。例如:易晓明的“作为关联物的他者—对《喧哗与骚动》的一种现象学解读”运用胡塞尔的“意向性”建构理论,分析了《喧哗与骚动》中人物之间的意念关系。作者阐述道,小说中的凯蒂只出现在昆丁、杰生和班吉的意念之中,是他们意识中的关联物,凯蒂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她真实的生命和内心的需求是永远被忽略的;冯季庆的“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我弥留之际》中呈现的语义学意义上的二项对立,并指出《我弥留之际》对死的序列的有向运作蕴涵了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评判和意识形态倾向;王卫东在对《押沙龙,押沙龙!》进行解构主义解读时指出,主人公“塞德潘身上体现了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他的形象似乎具有一定的虚无性,但他自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他的故事里呈现了美国南方的过去、进行着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内在情绪”[5];陈才忆则从生态批评学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在《熊》中所反映出的对具有毁灭性和邪恶性的美国白人文明的反思。

在对福克纳创作的整体性探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李常磊的“福克纳的时间哲学”,魏玉杰的“福克纳与后现代主义”,孔庆华的“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吴童的“魔怪形象之画廊—小议福克纳小说中的怪诞人物形象”和朱振武的“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等。其中朱振武的文章探讨了福克纳作为无意识范式主体在其女性形象创作方面的自主性活动,作者认为,福克纳在作品中描述的南方女性的形象之所以是被毁灭的女性,主要是因为“成长于美国南方的福克纳作为男性话语的代表在创作中把自己对南方生活和对生命的体验这一内心范式不由自主地转化为象征性范式的结果” [6]。“论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通俗意识”是朱振武的又一力作,文章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的西部幽默和方言口语、恐怖因素和传奇手法、哥特氛围与侦探模式,指出福克纳的小说创作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冲破了雅俗文学之间的界限,从而更好地实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另外,还有不少论文探讨了福克纳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立体交叉结构、基督教文化、象征手法、自卑情结、荒原情结和女性情结等,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比较研究方面,2001年出现了俞利军发表在《美国研究》上的论文“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作者认为,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均善于发掘家乡题材、突出苦难和暴力主题、运用现代技巧,且都富有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不及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但其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同年,章汝雯撰写了“艺术手法的继承思想内容的超越—评《宠儿》及《喧哗与骚动》”,对福克纳和托尼·莫里森这两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进行了比较。作者既论证了福克纳与托尼·莫里森在运用内心独白、多角度、蒙太奇等创作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又强调了二者在黑人形象的塑造上的差异: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善良纯朴、忠心耿耿,而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有着很强的自由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按照作者的观点,托尼·莫里森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福克纳的风格,在思想内容上却超越了她的前辈。本世纪在福克纳比较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还包括对《喧哗与骚动》与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没落主题和白痴视角的比较,对《喧哗与骚动》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结构比较,以及对福克纳、哈代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本结构的探究等。

综观中国各个阶段的福克纳研究状况,虽然我们在广度和深度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提一二。其一,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对福克纳的研究仍然以《喧哗与骚动》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少数代表作为主,发展不够平衡。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头四年见诸报刊的百余篇论文中,对《押沙龙,押沙龙!》的研究论文只占11篇,研究《我弥留之际》的只有5篇,研究《圣殿》和《八月之光》的只有2篇。我们期待研究者以开放的思想、广阔的视野评析福克纳的创作,从而促使更多的开辟崭新研究领域的论文问世。其二,福克纳一生创作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70余篇,这些作品许多都互相关联,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才能更清晰地窥见福克纳艺术探索的轨迹。而目前《大宅》、《小镇》、

91

《村子》、《野棕榈》、《修女安魂曲》、《寓言》等重要作品尚无缘与我国读者见面,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福克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福克纳的创作虽然以小说为主,但对其诗集《大理石牧神》、《绿枝》,以及一些散文、书信、画稿、评论文章及电影剧本的译介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福克纳丰富的创作生涯。我们呼吁更多高水平的年轻译者投身于对福克纳作品和资料的译介这个前提性的基础工作中,使这位对美国小说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作家在中国早日享有全集的待遇,以期尽快缩短我国福克纳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受到福克纳影响和启迪的中国当代作家中,还包括苏童、李锐、车前子等人。苏童的“香椿街”系列小说中的儿童叙述视角和南方情结、李锐的乡土小说中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们的生存方式的展现、以及车前子对于体现人性琐碎的语言繁复美的欣赏,均显露出为人类树碑立传的大师福克纳的影响。目前对福克纳与苏童等作家的比较研究尚无人涉足,相信这一新领域的拓展,在促进比较文学发展的同时,亦能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出路与走向的探索产生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文俊. (余断想译). 喧哗与骚动[J]..外国文学研究(人

大复印报刊资料), 1985,(3): 157.

[2]程光炜, 王丽丽. 沈从文与福克纳创作视角比较[J]. 外国

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85,(4): 32、35. [3] 胡小林, 刘伟. 福克纳、莫言比较论[J]. 外国文学研究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990,(8): 42.

[4]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 押沙龙,押沙龙!(译序)[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4.

[5] 王卫东. 塞德潘和南方历史—《押沙龙,押沙龙!》的解构

主义解读[J]. 广西社会科学, 2002,(5): 182.

[6] 朱振武.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J]. 外

国文学研究, 2003,(4): 34.

A Review of Faulkner Studies in China

LIAO Bai-l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China ) Abstract: William Faulkner is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and influential American novelists in 20th century. Faulkner studies begin rather late in China, while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since the end of 1970s. Recently China witnessed a high tide of Faulkner studies. This paper strives to explore the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of Faulkner and his works in China,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kner studie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further more, point ou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rrent Chinese researchers of William Faulkner.

Key words: China; Faulkner studies; review.

92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 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 所帮助。 一 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早在20年代,沈从文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所界定的“乡土文学”作家,但他却无缘进入《中国新文学大系》;30年代,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鲁迅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所作沈从文是“自新文学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1]之一的论断,是以史学眼光看沈从文的,但留下的也仅仅是一种结语似的判断,缺少具体的论述与阐释。而大量的评述沈从文的文字,或急于从政治上给沈从文定性,或仅就沈从文个别及部分 作品的创作倾向与特征作一般性评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2]、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3]、“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4]以及“停止抗战”[5]论的制造者。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 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6],是“《鸿鸾禧》里的穆季”[7]、“地主阶级的弄臣”[8]……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也许,当社会变革以一种激进方式被推进时,任何与这种激进方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综述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内容和要求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功能 开题报告是在学生接到教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由学生撰写的对于课题准备情况以及进度计划作出概括反映的一种表格式文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撰写,经指导老师签署意见及学院审定后生效。 撰写开题报告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有资料反映,美国科学家每年要用两个月时间组织和撰写开题报告,以便获得各方面对课题的资金支持。我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申请报告,也往往具有开题报告的性质。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对课题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让指导老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选题的意义何在,自己做这个题目的优势是什么,自己准备怎么做,会出什么结果,等等。并请指导老师帮学生作出如下判断:课题所确定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所选择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是否可行等。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开题报告的内容及时作出判断,此课题能否这样实施,要不要改变题目或研究方法;学生则可以在得到批准后按开题报告的安排来开展工作。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

云计算综述报告

云计算综述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已经成为了IT界的热门技术,甚至被视为将根本改变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技术。借助云计算,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瞬息之间,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的效能。云计算可以被视为网络计算和虚拟化的融合:即利用网格分布式计算处理能力,将IT资源构筑成一个资源池,再加上成熟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技术,是用户可以实时的监控和调配资源。 本文主要首先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然后介绍云计算的原理、核心技术,现状,最后是关于云计算的挑战及其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化云存储分布式计算 1 云计算的概念 计算机的应用模式大体经历了以大型机为主体的集中式架构、以PC机为主体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架构、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及基于Web2.0应用特征的新型架构。计算机的应用模式、技术架构及实现特征的演变史云计算发展的时代背景。 云计算由英文Cloud computing直接翻译而来。这样通俗的得技术术语,却难以找到业界统一的定义。云概念这个术语的诞生和使用纯属偶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人员都习惯性的将互联网画成一朵“云”来代表,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简化网络内部的技术细节和复杂机制来方便讨论新技术。 云计算的定义众多,目前广为认同的一点是,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一种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获得应用所需的资源(硬件、软件、平台)。云计算将计算从客户终端集中到“云端”,作为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计算通过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用户只关心应用的功能,而不关心应用的实现方式,应用的实现和维护由其提供商完成,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云计算不是一个工具、平台或者架构,而是一种计算的方式。

美国文学选读威廉,福克纳综述

P271 第二册 1. Sanctuary n. 避难所;至圣所;耶路撒冷的神殿 2. short value 冲击值 3. brilliantly adv.辉煌地;灿烂地;光亮地 4.disdain vt.鄙弃 5. sensationalism[sen'se??(?)n(?)l?z(?)m] n. 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 6. be baffled by 受挫;迷惑不解 7. density ['dens?ti] n. 密度. 8. intricacy n. 错综,复杂;难以理解 9. scarcely:adv. 几乎不,简直不;简直没有 10. prose [pr??z] n. 散文;单调 11.grip vt. 紧握;夹紧 12. boldness n. 大胆;冒失;显著 13. redefine [ri?d?'fa?n] vt. 重新定义 14. reaffirm vt. 再肯定,重申;再断言 15.New Albeny 纽约 16. reside vt. 住,居住;属于 17. modification n. 修改,更改 18.prototype n. 原型;原物;样板;模范;标准 19. Jefferson n. 杰弗逊 20. methical adj. 神话的;神话般的;在神话中涉及的

21. Sartoris n. 家族小说(小说名,亦翻作《萨托里斯》) 22. undistinguished adj. 平凡的;混杂的;听不清的;看不清的 23. commercially adv. 商业上;通商上 24. postage n. 邮资,邮费 P272 1 stamp 跺脚,踏地 2. exhaust vt. 排出;耗尽;使精疲力尽;彻底探讨 3. sublimate vt. 使升华;使高尚 4. apocryphal adj. 伪的;可疑的 5. comsmos n. 宇宙;和谐;秩序;[植]大波斯菊 6. resumed vt. 重新获得;重新占用:;恢复,重返 7. sequel n. 续集;结局;继续;后果 8. allegorical adj. 讽喻的;寓言的,寓意的 9. trilogy n. 三部曲;三部剧 10. Snopes不择手段的政客 11. incorporated v. 合并;包含;组成公司 P.273 1.extensively 广阔地、广大地 2. labored adj. 吃力的;费劲的;不自然的 3. script n. 手迹,手书,笔迹;手写本,稿本 4. omnivorously adv. 随手地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大数据云计算文献综述

大数据云计算文献综述 一个大数据的调查 摘要: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回顾大数据的背景以及当前发展状况。我们首先介绍大数据的一般应用背景以及回顾涉及到的技术,例如: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以及Hadoop。接下来我们着重大数据价值链的四个阶段,也就是:数据生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对于每个阶段,我们介绍应用背景,讨论技术难题以及回顾最新技术。最后,我们介绍几个大数据的代表性应用,包括企业管理,物联网,在线社交网络,媒体应用,集成智慧,以及智能电网。这些讨论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述以及对读者感兴趣的领域的蓝图。这个调查包括了对开放问题和未来方向的讨论。 关键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Hadoop 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 1、背景 1.1大数据时代的曙光 在过去的二十年,数据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内爆炸式增长。按照2011年来自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世界上总共的创建及复制的数据量达到1.8zb,在五年内增长了大约九倍[1]。在未来这个数字至少每两年增加一倍。在全球数据的爆炸增长下,大数据这个词主要来描述巨大的数据集。与传统的数据集相比,大数据通常包括非结构化数据,这需要更实时的分析。 另外,大数据也能在发现新价值上带来新优势,帮助我们帮助我们获得一个深入隐藏价值的认识,也导致新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样的数据集。

近日,行业产生兴趣的大数据的高潜力,许多政府机构公布主要计划加快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2]。此外,大数据问题往往覆盖在公共媒体,如经济学[3,4],纽约时报[5],和全国公共广播电台[6,7]。这两个主要的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还开通了专栏讨论大数据的挑战和影响[8,9]。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超越一切质疑[10]。 目前,与互联网公司的业务相关联的大数据快速增长。例如,谷歌处理的数据达数百拍字节(PB),Facebook的生成日志数据每月有超过10 PB,百度一家中国公司百度,业务流程有数十PB的数据,而阿里巴巴的子公司淘宝每天的网上交易产生几十太字节(TB)的数据。图1示出的全球数据量的热潮。当大型数据集的数量急剧上升,它也带来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如下: 图一、持续增长的数据 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IT)使其更容易以产生数据。例如,每分钟有平均72个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11]。因此,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从广泛分布的数据源中收集和整合大量的数据。 云计算和物联网(IOT)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大幅增长。云计算提供了安全措施,访问网站以及数据资产的渠道。在物联网的典范,遍布世界各地的传感器正在收集和传送数据到云端进行存储和处理。这样的数据在数量和相互关系将远远超过对IT架构和现有企业的基础设施的能力,以及它的实时要求也将极大地强调可用的计算能力。日益增长的数据造成怎样在当前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存储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异构数据集的问题。

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玫瑰”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2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3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4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5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6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7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8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1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 12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13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14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6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 1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8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9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20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21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2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24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25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 26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27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28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29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 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31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3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33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34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35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36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 37 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娱乐文化的影响 38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9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40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小海鸥的成长危机 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word版本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纵观目前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多,研究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二是研究高校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多,研究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三是研究城镇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多,研究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这种现状不利于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加强,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施,要想更进一步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开展本课题研究,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 2.选题意义: 本课题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贯彻落实了马列主义全面发展的观点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注了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关注了处于弱势的农村中小学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正像农民不富农村不活一样,如果农村广大的中小学不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那么它将永远薄弱,教育公平永难实现,素质教育仍将是一句空话。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因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的研究和推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了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为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科技平台,这将大大提高农

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引入和推广到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之中。 ②提高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③改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薄弱的现状。 ④促进教育的公平。 ⑤促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2.研究的内容 ①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信息化的程度。 ②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信息化现状的原因 ③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④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方法。 ⑥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推广。 3.主要观点 ①目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②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班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③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④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4.创新之处

云计算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

本文档包括该专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文献标题:An exploratory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作者:Aharony, Noa 期刊:The Electronic Library, 33(2), 308-328. 年份:2015 一、外文文献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影响云计算采用与否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Aharony, Noa Purpose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factors may influen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to adopt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 in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explai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tentions towards cloud computing, and to what extent d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plai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tentions to use cloud computing.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Israel during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2013 academic year and encompassed two groups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Researchers used seven questionnaires to gather the following data: personal details, computer competence, attitudes to cloud compu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self-efficacy. Findings - The current study found tha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cloud computing was impacted by several of the TAM variabl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competence. Originality/value - The study expands the scope of research about the TAM by applying it to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and cloud computing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traits, such as cognitive appraisal,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omputer competence when consider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Further, the current study proposes that if directors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assume that novel technologies may improve their organizations' functioning,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both the TAM and the issu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se factors may help them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workers. Keywords: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TAM, Cognitive appraisal,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innovation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recently presented is the

云计算技术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870727.html, 云计算技术研究综述 作者:刘永 来源:《软件导刊》2015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和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增加,云计算作为新兴计算模式受到广 泛关注。采用云计算不仅可满足海量数据处理需求,还可提高IT资源利用率、降低IT成本、简化IT管理。从云计算技术角度出发,介绍云计算概念及其优势、国内外研究现状、云计算关键技术及所面临的挑战,为云计算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技术;综述 DOIDOI:10.11907/rjdk.151976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9000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增长和社会对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的增加,使以往IT计算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各种计算的需求,促使诞生新一代计算模式——云计算。计算模式经历了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阶段,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模式,虽然提出和应用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具有巨大优势,因而受到各类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广泛关注,具有广阔前景。 实际上,许多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多年以前就已开始云计算相关研究和规划,为新一轮竞争作准备。2007年,Google、IBM等公司便与美国高校发起云计算计划,并取得初步成功。当前,Google、微软、Amazon等都推出各自“云计算”计划;国内华为等也正在进行云计算方面相关研究,世界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对云计算开展了深入研究。 1 云计算 1.1 云计算定义 自云计算概念提出来,其内涵不断丰富,但研究者们对云计算始终没有统一定义。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1]认为,云计算既是互联网上以服务形式 提供的各类应用,也是数据中心为这些服务提供支持的软硬件资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为[2]: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便捷、按 需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

《赫索格》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论《赫索格》中的“家” 学院:人文学院 学生姓名:连奇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B09中文(2)班 指导教师:汪汉利 起止日期: 2012年6月20日-2013年3月 20 2012年 6 月18日

《赫索格》中的“家” 连奇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继海明威与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当代作家,他那富有犹太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为他在美国当代文坛上赢得了盛誉。1976年,贝娄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赫索格》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评论的主要对象。仅以我国学者为例,中国知网(3月7日晚)《赫索格》“全文”搜索,就有多达924个相关词条,足见其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目前,国内涉及小说《赫索格》的索尔〃贝娄专著共有三部。一部是刘文松的博士论文《权力关系及其女性表征》。刘博士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评价了索尔〃贝娄的创作,特别是分析了贝娄笔下的人物形象,对《赫索格》中的两性关系进行了重点考察。该著作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是国内第一部贝娄研究专著。第二部著作是周南翼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贝娄》(2003年),该书虽然是贝娄的传记,但对贝娄的《赫索格》进行了评论。该著作引用欧美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贝娄创作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第三部是青年学者刘兮颖的《受难意识与犹太伦理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该书从伦理学角度对贝娄作品进行评价,其中相当一部分章节涉及小说《赫索格》。 博士论文方面,大陆以索尔〃贝娄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博士论文有:祝平撰写的博士论文《乌云后的亮光——索尔〃贝娄小说(1944—1975)的伦理指向》(2006年),是国内第一部贝娄研究的中文博士论文。该论文探讨了贝娄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作品,其中部分章节,是从伦理视角论述了贝娄小说《赫索格》。汪汉利的博士论文《索尔〃贝娄小说的文化渊源》(2008年)从文化视角分析贝娄小说,探讨贝娄小说与犹太传统文化、美国基督教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关系,也有相当一部分章节涉及小说《赫索格》。 期刊论文方面,有学者从伦理学角度讨论了小说《赫索格》。刘兮颖的《<赫索格>中的精神受难与道德困境》(《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认为,《赫索格》中的摩西〃赫索格是圣经中"摩西"原型的再现,小说通过赫索格失败的婚姻展示了传统犹太婚姻伦理道德的崩溃,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为女权运动的兴起,男性对自身地位的不确定感以及传统犹太家庭的瓦解。王小华的《犹太宗教伦理关照下的<赫索格>家庭伦理分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认为,赫索格的精神困境在于他道德行为与传统犹太伦理观的背离,而他那融合在联想和回忆中忏悔性质的自我剖析是对犹太宗教伦理的回归。赫索格的自我救赎得以实现则体现了作者的犹太伦理价值取向及犹太伦理价值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 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1)、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2)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3)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

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4)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吕芳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美“爆炸”文学影响》(5)一文中则更是不客气地指出,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那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笔调确实耀眼夺目,但在发表几篇力作后,莫言的感觉开始重复与泛滥。至《欢乐》、《红蝗》等篇,那种神秘感的丧失与泛性主义因素的过度介入,使莫言的感觉走上宿命之途。文中,吕芳还对此分析了原因,认为这与莫言在吸取马尔克斯影响时,没有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 二、对莫言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对此,评论界看法不一。 对于莫言《红高粱》中审丑描写,一些评论家是持包容甚至是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