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

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

1.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2.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合即可)

3应放在第②③段之间。这样既能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能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4.D

5.本文主要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大量的诗词等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6.示例一: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点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出文章说明的中心。

示例二: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有欠生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物候因地而变。“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因时而变。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语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是从使用语言的角度,二者无法表达;“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是从现象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意思理解合理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梳理。词语段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观察原文,语句“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前一句所写的内容承接第②段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第③段对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明。所以应该放在②③段之间。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

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现象。D项不属于此现象。故答案为D。5.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作答时,先明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说明即可。本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取相关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如:文章3~6段中大量的引用唐宋诗词等事例,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同时,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6.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既可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比《大自然的语言》好,也可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比《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可从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的角度来分析;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好,可从题目的生动形象角度来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十里,何时花开

何孟洁

①来到户外,十里春风扑面而来,又见草长莺飞,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暖春赏花季。那么,花何时会开?这背后有什么科学秘密吗?

②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气象部门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推测花期,发布花期预报,比如北京市气象部门自2015年起对公众发布樱花花期预报。2017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气象资料预测,玉渊潭公园的杭州早樱(最早开花品种)的开放时间比往年平均开放时间提前近半个月,预计杭州早樱将在3月20日前后进入观赏期,市民们有望看到公园里三分之一以上的樱花绽放。

③花开花谢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影响植物物候期的各个气象要素中,气温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准确预报樱花开放期,气象专家对去冬今春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

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北京城区气温持续偏高2℃左右,特别是2月24日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5℃,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近四成。

④光、温、水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三个气象条件,在影响花期的环境条件中,气象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植物开花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温。如春季开花的植物,一般都要满足一定的积温条件。其中,冬末初春平均气温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气温高则花期早,反之则花期晚,尤其是开花前30天至40天的积温高低最为关键。

⑤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的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温上升,我国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我国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其变化的趋势与我国春季温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地理分布上,除华南外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地区等地,早春与晚春物候均有提前趋势。

⑦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一般春季开花的植物,是以积温作为开花的温度条件进行预报,当累积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植物便会开花。但是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

⑧导致花期变化的气象原因综合起来非常复杂,开花前几天的温度变化会对花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花期的提前预测比较困难,必须实时监测每天的天气状况。据了解,目.前.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⑨而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界限温度和积温指标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物候观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才能得到,由于缺少物候观测资料,对物候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准确度的实现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气象和园林部门正在携手做好花期预报。如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已与上海气候中心合作,开展上海城区主要园林植物花期预测及物候期气候响应研究,希望建立花期预测的数学模型,提高市民赏花的“气象指数”。

(选自《光明日报》) 7.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8.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9.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说说文章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据了解,目前

..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11.通读全文,简要分析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

【答案】

7.C

8.①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与花期的关系。9.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温条件对花期(植物物候期)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0.“目前”是表示限制的,说明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只是截至作者

撰稿时的预报水平,不排除以后科技发展了,预报水平会提高,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1.①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的,而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②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

【解析】

7.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说明文段落的划分要结合说明顺序来确定。C项正确,①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与花期的关系。③④⑤⑥从不同方面说明花期与气候、气象等的关系,⑦⑧⑨分析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

8.本题考查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文中以设问句的形式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与花期的关系。

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温条件对花期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目前”是表示限制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可以从第七段和第九段中进行归纳总结。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近代“问天”第一人

武茂昌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是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

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12.从全文来看,科学家竺可桢的爱国与报国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作者在记叙竺可桢的事迹时,采用了什么顺序?请找出相关语言标志。

14.第⑥段画线语句中引用毛泽东的话,有何作用?

15.透过下面句子中的大量数据,你能看出竺可桢身上具有什么闪光点?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答案】

12.留学美国,学成后拒绝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毅然归国;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并将天气预报“主权”从外国人手中收回;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写出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出农业发展的设想;80多岁编撰出版《物候学》,开创中国物候学研究新纪元。

13.时间顺序。语言标志:1890年,1910年,1918年,1927年,1930年元旦,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1970年后,1973年春节刚过,1974年2月7日凌晨。

14.突出了竺可桢所写的论文对我国农业发展价值之大,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

15.持之以恒,执着以求。

【分析】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抓住两个词语,“爱国报国”指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把满腔热情报效给祖国的意思,竺可桢的行动是“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地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等具体事件可以来概括。

1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由语言标志:1890年,1910年,1918年,1927年,1930年元旦,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1970年,这些标志性词语可看出是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清晰、一目了然地介绍了竺可桢的重要事迹,使读者系统的了解他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14.第⑥段写竺可桢写出的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出农业发展的设想,引用毛泽东的话,突出了竺可桢所写的论文对我国农业发展价值之大,其重要性

是非同一般。

15.确切的数字的运用,“38年”连续时间之长,“一天未断”从未断,“800多万”书写字数之多,从而表现竺可桢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精神。

评课用语

精彩评课语句 1、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 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2、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3、整个识字过程,始终注重儿童中心,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4、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 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5、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做做小科学找出大自然的语言,从而培养学 生浏览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 验力。 6、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7、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本人从教十几年来,积极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校内外听课近千节。除了 学到许多课堂教学经验以外,还积累了一些关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习 作指导、口语交际等课型的评课语言,现将拙评整理出来,还望各位多加指点。 语文评课: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 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回顾_拓展五》教案(人教版)

《回顾拓展五》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本组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形象。 2、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本组课文的人物形象,能结合事例来展现人物特点,表达对人物的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向更加广泛的课外阅读延伸,体验名著带给自己的无限心灵愉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本组课文中的人物图片,学生欣赏。 导入:同学们,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让我们对名著更加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近他们,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交流话题一 1、课件出示话题: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说说你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并说出理由。也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和同学展开讨论。 2、小组内交流。 (1)说一说本组课文中共结识了哪些名著中的人物。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说出原因。 (4)交流自己最不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说出原因。 (5)就小组内共同感兴趣的人物,展开交流。(可以围绕人物的外貌、性格、语言、品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6)全班交流。 三、交流话题二 1、课件出示话题:从课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如,蔺相如和廉颇,诸葛亮和周瑜、鲁肃,加以比较,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1)选定两三个人物,准备交流。 (2)先概括人物共有的性格、特点。 (3)交流人物各自的特点。 (4)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谈谈对人物的综合评价。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组选择的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是:能以大局为重,关键时刻可以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2:蔺相如有勇有谋,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刻,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维护赵国的尊严;渑池会上,秦王侮辱赵王,他用与秦王拼命的方式,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而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却主动避让,这种以大局为重的博大胸怀,实在令人敬佩。 生3:廉颇作为一员老将,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他威震朝野,就连秦王也畏惧他几分。当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超越他时,他便毫不遮掩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当他得知蔺相如主动避让,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时,他马上放下架子,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赵国能有这样一位良将,也是赵国的福分。 师:《史记》中还有更多更精彩的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阅读。 四、交流话题三 1、课件出示话题:如果你还读了原著或原著节选,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同学交流你的阅读感受。 2、小组内交流。 (1)说说自己读过哪篇文章的原著或原著节选,对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 (2)说说自己在阅读名著时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小结:要想对人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我们可以阅读原著或原著节选,把人物放到更广阔、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之中,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样,人物形象才能更加具体、丰满,性格特征才能更加全面、透彻。

(完整版)语文听课评课常用语.doc

语文评课: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 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 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10、 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 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 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 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 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 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 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 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陶。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 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5、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2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萌.发(míng)物候.(hòu)记载.(zǎi)翩.然(piān) B.融.化(róng)耕.地(gēng)荣枯.(gū)延迟.(chí) C.悬殊.(shū)海棠.(táng)刺槐.(huái)孕.育(yùn) D.适宜.(yì)榆.树(yú)次第.(dì)土壤.(rǎng)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苏醒炎热植物哀草连天 B.暗示侯鸟昆虫花香鸟语 C.湿度观测播种草长鹰飞 D.损失短促苹果相差无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院子里的桃花次第 ..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 ..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 ..,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 ..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只排列序号)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恰当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 ..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1)选文按照顺序进行描写性说明。 (2)加点词“苏醒”用得巧妙,请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2019广东江门二中三月月考,12—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完整版)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5篇)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马上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今后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差不多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通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特别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农谚中的物候 在古代就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我国现代物候学进展的推动者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特别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基本上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进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托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许多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惋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基本上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差不多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进展,物候学的差不多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缘故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究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盼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纳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久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谈谈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牢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晰,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阅读课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3.训练学生初步拟题的思维,并尝试设计答案。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1.《紫藤萝瀑布》通过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萝伶仃的对比,表达自己经历文革后对于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外形特点到内在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情怀。 3.《一棵小桃树》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二、概念解析 1.托物言志:就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2.写出下列事物常常用来表达怎样的志趣。 松、竹、梅:高洁的志向 泥土:谦逊的情怀 蜡烛:无私奉献 浮萍:漂泊不定 大雁:思乡怀人 三、考点透析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构思),理解主要内容(概括),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主题)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着眼于考察文章细部、字里行间的情感)。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动植物、风雨雷电等外在自然形象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感悟升华、拓展类)。 四、鉴赏托物言志写法的步骤 8 /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 1.找出所托之物:看题目、看主要描写对象。 2.找出所托之物的特点:通过细节描写看特征,透过表面看本质,看作者究竟写出了物的什么特点。 3.推测所言之志: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要领会作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江秋莲 教材分析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语文评课语大全

2017年小学各年级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一)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10、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二)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五年级阅读复习公开课教案

《阅读复习》教学设计执教者:王新东 学生学情分析 对待一篇短文,一些学生由于识字量的原因,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读通短文,初步理解短文的能力不强,要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始答题。阅读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的理解力,学会读懂课文,知道短文的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能理解短文的意思,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将平时所学的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加以总结,能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教学难点 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读懂短文,解决相关问题。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师说: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Suān ní)。天蓬恶杀下云梯,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人号铁牛儿。 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忽见一大将闪出,面如重枣、二尺长髯(cháng rán)、凤眼蚕眉,胯下赤免追风仰天长啸、手中青龙偃yǎn月冷射秋月。这位是谁呢? 抓耳挠腮、火眼金睛、腾云驾雾、伸张正义,这位又是谁?这几个简单的词语、一两句话,我们读到了几个不一样的人物,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不少的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收获不少!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二、回顾短文阅读常见的题型 1、看来同学们从一次次的阅读练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的收获。现在谁来说说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中都有哪些类型? 2、学生的交流 课件出示:小学语文阅读常见的题型 ●概括段落或全文内容、加标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读短文后的收获、启发。 ●给短文加标点。 ●1、判断修辞2、仿写。 ●1、找中心句。2、“过渡句”以及作用。3、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句子的转换2、修改病句3、查字典4、关联词语造句或选择填空 5、词语的拓展延伸6、“名言”或“古诗句”7、近,反义词。 3、这些题目我们怎样去解答?

初中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类文阅读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简案-第五单元拓展阅读课-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拓展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生按要求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便于汇报交流。培养学生阅读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汇报,小组竞赛等活动,能够更多的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并整理归纳,课中的互动、汇报、交流。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 二、小组竞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的世界遗产,进行一次竞赛活动。我们分成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相信大家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色。 第一关:词语概括。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介绍的世界遗产的特点。 第二关:句子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青华园学校王书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情景导入 - 预习检查 - 朗读感知 - 阅读探究 - 课后反思。 2.朗读感知、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 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 图片,我想大家可能对大自然的语言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板书文题和作者 )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2.正音正字。 3.词语释义。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 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 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 2.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 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3)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3.依据文章内容,怎样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 3):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4~ 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6~ 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 11~ 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从文章整体看是什么顺序 ?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是 按逻辑顺序来写的,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 (2)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 10 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 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 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 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5.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拓展:出示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道理。 ①“清明前,开秧田”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张玉峰 姜丽: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刘允秀:张老师在课堂中紧紧地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揣摩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些目标。从教学程序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地体味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对说明方法进行探究中,放手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体、准确的默读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习惯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平时似乎会默读,但又不确定到底该怎样默读的问题。 魏杰:张老师在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了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物候知识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物候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很好的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导入和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科学的魅力,使说明文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蒋新桃:从教师基本功看,本科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优美,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果一定要说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那么张老师在授课中没有做板书设计,简而言之,本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生成性很强的课,学生了解了物候学有关知识,强化了说明文文体和写作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强。 马立梅: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很严密。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很高,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此文任务奠定了基础。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氛围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不足之处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语文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语文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10、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5、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2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