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D2. 下列哪一位不是唐朝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白居易答案:C3. “清明上河图”是哪个朝代的画家张择端所绘?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4. 中国传统戏剧中,扮演年轻女性角色的行当是?A. 生B. 旦C. 净D. 丑5.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元宵节C. 圣诞节D. 端午节答案:C6.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不包括以下哪一部?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诗经答案:D7.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什么?A.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儿童角色、滑稽角色B. 儿童角色、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C.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儿童角色D. 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儿童角色、滑稽角色答案:A8. “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什么?A. 民间歌谣、宫廷乐歌、祭祀歌曲B. 宫廷乐歌、民间歌谣、祭祀歌曲C. 祭祀歌曲、民间歌谣、宫廷乐歌D. 祭祀歌曲、宫廷乐歌、民间歌谣答案:A9.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10. 下列哪一位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的国宝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_______。
答案:兰亭序2.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________。
答案:《水浒传》3.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是中国的________。
答案:敦煌莫高窟4.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被称为________。
答案:殿试5.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被称为________。
80道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

1. 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____。
答案:印刷术2. 孔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哪个省?答案:山东省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答案:曹雪芹4. 京剧中的“生”通常指的是什么角色?答案:男性角色5. 长城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公里?答案:约2万公里6.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答案:牡丹7.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指哪三位帝王?答案:伏羲、神农、黄帝8.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答案:隋朝9.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答案:武则天10. 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是哪一天?答案:农历九月初九11. 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其编撰者是谁?答案:许慎12.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孙悟空13.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哪个?答案:台湾岛14. 中国的传统医学称为____。
答案:中医或中医药15.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答案:秦始皇(嬴政)16. 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个的是?答案:鼠17. 中国的首都是哪座城市?答案:北京18. 中国的国粹之一是?答案:京剧19.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答案:长江20.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答案:儒家学派21. 中国的春节又被称为什么?答案:农历新年或新年22. 中国的国石是什么?答案:翡翠(或和田玉,根据不同标准)23.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五声音阶,分别是宫、商、角、____和羽。
答案:徵24.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指哪三个国家之间的对峙?答案:魏、蜀、吴25.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什么?答案:《道德经》26. 中国的国歌是什么?答案:《义勇军进行曲》27.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案:红色28. 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除了京剧外,还有哪些?请列举两种。
答案:越剧、黄梅戏、豫剧等(任选两种)29.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主要用于纪念什么?答案:纪念先人或扫墓30. 中国的国树是什么?答案:银杏树(或柏树,根据不同标准)31. 中国的四大名绣指的是哪四种刺绣?答案:苏绣、湘绣、粤绣、蜀绣3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谁?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33. 中国的国鸟是什么?答案:丹顶鹤(或朱鹮,根据不同标准)34.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四合院是哪种类型的住宅?答案:北方传统的民居类型3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古代诗人?答案:屈原36. 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有几根弦?答案:两根弦37. 中国的国酒是什么?答案:茅台酒38. 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几种主要书体?请列举三种。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传统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的《》。
6.“天下第一关”指()。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和()。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神农。
24.“三教”指儒教、()、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28.“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
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1.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 A 考查古文化常识,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此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月十五日。
7.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A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 14. 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下列对其写作特色描写不正确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B)。
A、从文本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
B、从语言风格上看,与《尚书》相同,都比较“佶屈聱牙”。
(正确答案)C、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D、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富有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2、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D)。
A、龙虎尊B、马踏飞燕C、四羊方尊D、司母戊鼎(正确答案)3、下列采用干支纪年法可表示为“辛亥年”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D)。
A、2011年B、2014年C、2010年D、1911年(正确答案)4、下列诗句中表示“元宵节”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A)。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正确答案)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5、谥号通常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
下面属于“同情”类别谥号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D)。
A、周穆王B、晋灵公C、隋炀帝D、汉哀帝(正确答案)6、下面各组词语中,拼写无误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A)。
A、义愤填膺莫衷一是锲而不舍(正确答案)B、相形见拙俗不可耐不言而谕C、叹为观止断章取意嗟来之食D、强聒不舍心无旁鹜惨绝人寰7、下列对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理解正确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A)。
A、主要运用了叙事的写作手法。
(正确答案)B、用“参”“商”二宿比喻朋友间不得相见。
C、表现了乱离时代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
D、以“人生不相见”开篇奠定了一种苍凉的感情基调。
8、通过学习本书,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B)。
A、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呼人。
A.郡望、爵名、号B.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官职、谥号、号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A.孤足下不才B.愚仆小子C.妾寡人臣D.孤不谷竖子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7.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9. 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授予官职”。
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
C “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权”“表示代理官职。
“视事”任职。
“下车”,官吏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
D“悬车”“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
“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
10. 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
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等。
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
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
11.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
“入”是指从京城调入地方为官。
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空缺官职。
12.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告别。
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
“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
C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D《后汉书.刘宠传》中“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下车:官吏初到任。
13.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
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1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
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
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15.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
16.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山之南、水之北B 山之南、水之南C 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
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的“河”就专指黄河。
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
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二)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
“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六亲泛指亲属。
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
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