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及思想简介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孔子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就采用了这个时间顺序来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也按照这个时间分段,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借助故事和对话来介绍孔子的思想。
01孔子的家世孔子一生推崇周朝文化。
晚年,他很难过,因为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
他确实是被周朝灭了的商朝后裔。
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纣王的兄长。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天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微仲衍,孔子就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子孙。
微仲衍把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宋公,这是第2代。
宋公佑有两个儿子:夫差和傅斯,后者继承皇位,夫差和是孔子的祖先,是第三代。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也就是第7代。
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连做宋穆公、宋殇公两朝大司马,这是第8代。
到了木金父这一带,他的父亲孔父嘉被权臣陷害致死,只好举家逃往鲁国,身份也降为依靠俸禄为生的的”士”,这是第9代。
孔防叔是木金父的孙子,这是第11代。
叔梁纥(hé)是孔防叔的孙子,这是13代。
叔梁纥六十几岁娶了15岁的颜徵在,老来得子,取名孔丘,是为孔子。
由孔子的家世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没落的家族,身份从王室一步步下降为诸侯、公卿和士。
实际上孔子的生母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身份,因此在很多记载中,这段婚姻是不被认可的,《史记》中也把两人的结合叫做野合,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身份连个士都算不上。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十八岁的颜徵在只好从大家庭里搬出来到鲁国首都曲阜艰难地生活。
更为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02十五志于学孔子的母亲虽然年轻,但对教育懂得很多。
她买了一个礼器作为孔子的玩具。
就这样,她在和孔子玩耍的时候,对礼乐产生了兴趣。
她成功地引导了孔子的利益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向孔子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理想社会是礼仪指导下的社会;理想的人是一个言行举止得体的人。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心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心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根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成长于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动荡岁月。
他早年丧父,靠着治学、教书的收入养家。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迅速引起了一批学生的注意,他的教学方法也备受推崇。
后来,孔子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派,拥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及其学派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
1. 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可以实现仁的境界。
2. 礼:礼仪尊重传统与仪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 义: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虚心谦让,团结合作,遵守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义的原则,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 智:儒家注重追求智慧和知识。
孔子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5. 信:儒家思想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三、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注重道德和德政,提出了君主应该为民做好事的理念。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君主和政治家,推动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例如,汉朝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实行了“仁政”,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一、孔子生平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候中国分为诸侯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备受困扰。
孔子致力于思考人性、伦理和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教育实践来影响后世。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一)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Ren),也被称为“仁德”。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表现出同情、宽容和关爱。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准则,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性格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孔子的作品和影响(一)《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他对教育、政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以“身教”来教育他的学生。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以及提问、辩论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基本的社会思想
▪ 孔子的社会思想是以“礼”为标志的一套社 会制度、社会规范等思想。
▪ 礼的主要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有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在这 种制度下,每个等级的人都安于自己的地位, 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井然有序。
以礼治国的社会控制思想
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德混乱状况极为反感,他认为只有回到古, 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才能稳定社 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 “礼”和”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严格遵守礼仪制度,把自己的一言一 行规范,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就实现了 “仁”的理想了。 “礼”即周礼,“仁”则是孔子“礼”中的核心。
何谓“仁”?子曰:“爱人。” 仁,从字形上看是两个人,也就是人爱 人。具体的说,有仁德的人,自己要想 有所建树的同时也一定要帮助他人成功, 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帮助他人达到,这 样以自己为例,推及到他人,这就是实 行了仁德。反过来,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 别的,“亲亲有术,尊贤有别。”这种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和目标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要勤学多思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必然包括了经济上的贫富分 化,特别是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积累财富超过了奴 隶主贵族,但是对此孔子不以为然。
传统的一些解释都说老百姓要安贫乐贫,以利 于维护封建统治。这只是后世孺子的借题发挥。孔 子的本意是针对新兴暴发户的,是没落贵族阶层在 财富面的一种矜持清高姿态。在义和利之间,宁守 清贫而坚守礼义。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子简介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3篇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欢迎查阅与参考。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的故事简介篇二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 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 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 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 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 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 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19.10.2020
6
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 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 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 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 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 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19.10.2020
7
孔子
早年丧父 中年丧妻 晚年丧子 小时孤儿 中年漂泊 晚年孤独
19.10.2020
5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 败,叛鲁奔齐。
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 为大司寇。
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 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
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 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 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语》的“论” 读lún,意为按一定顺序编排。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 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 学生的言语行事。
19.10.2020
9
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
19.10.2020
10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 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 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 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 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 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 语》里面去找智慧……
19.10.2020
11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 乃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义, 《论语》有“东方圣经”之称,近年来的高 考题不断出现以《论语》里的语录作为作 文的话题趋势: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 , 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
19.10.2020
1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19.10.2020
至圣孔子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先 师
2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 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
8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
由 《论语》是孔子在上课的时候讲的话,是学生记下 来的课堂笔记。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 编纂起来而成为一部体现孔子思想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 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19.10.2020
13
第 一 专 题
19.10.2020
1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 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 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 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 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 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孩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 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9.10.2020
12
《论语》富有哲理,影响深远,值得反 复阅读,并付之于行动。
《论语》是做人的根本,老中青少幼 婴都应该精读,并以身作则。
《论语》中有很多做人的准则,学习 《论语》并把它付诸行动,肯定会得 到不一样的人生。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
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 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 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 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 《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10.2020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 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 段的总结.
19.10.2020
15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中举出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法律惩罚/精神鼓励)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
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 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
19.10.2020
4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 苦的生活,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 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 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 鲁国。
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后做过仓 库管理员,做过会计出纳,担任过牧场管理 员,主管建设。
19.10.2020
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 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 中的作用。
19.10.2020
16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解释“冉有仆”、“庶矣哉”、“又何加焉”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