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

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北岸,江北战场划归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下辖23个军,主力部署北起大别山以北蜿蜒而下止与长江北岸,江南战场由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辖27个军,主力配属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南北两军共117个师总兵力达1100000人,这些部队一半是徐州会战突围保存下来的,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

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武汉会战勇士谱》陈玉先绘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中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也英勇作战,击沉、击伤日军舰艇及运输船只共50余艘,击落日机10余架,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基本上全军覆没。

中日双方布阵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在皖中-皖西、赣北-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军进攻的大会战。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开始。9月6日,广济失陷。29日,日军攻陷长江要塞田家镇。至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于敌手,武汉会战结束。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战役)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在徐州失守后,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50个军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4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挥23个军所部负责江北防务;第九战区司

令长官陈诚指挥27个军负责江南防务。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

武汉会战地图

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军共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冈村宁次指挥第11军5个半师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2军4个半师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以及海军及川古志郎第3舰队120余艘舰艇,日本第一个飞上天的飞行员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团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斗、九江战斗、黄梅战斗、广济战斗、田家镇战斗、瑞昌战斗、马头镇战斗、星子战斗、万家岭大捷、富金山战斗、信阳战斗。

波田支队序战

波田支队(台湾混成旅)由芜湖溯江西进,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川军27集团军杨森部作战不力,一夜间就被逐出城外,蒋介石大怒,致电杨森,“轻弃名城,腾笑友邦”。要他反攻安庆,杨森回电,徐源泉的26集团军挡不住日军第六师团的攻击,暴露了他的侧背,他不得已才退出安庆,这事也就不了了

之。波田支队[1]在攻占安庆后,继续搭乘海军舰艇沿长江西进,6月下旬抵达了江防要塞马当的封锁线外。马当

蒋介石武大视察武汉会战部队

要塞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中国军队经营了几个月,耗资无数,坚固异常,是阻拦日本海军的坚固堡垒,蒋介石对它寄于厚望,认为它至少能阻止日军攻势一个月左右。日本海军首先试图从江上打开通道,无奈水雷、沉船和人工暗礁太多,而且扫雷艇在守军的炮火下也无法扫雷。见江上行不通,日军就改为陆路迂回进攻,而马当要塞附近守军为李韫珩的16军,两周前,李韫珩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大敌当前竟然还办了一个为期两周的“抗日军政大学”。6月24日,李韫珩还大肆铺张地办了一个隆重的结业典礼,邀请了16军各级军官和当地士绅参加。日军肯定事先得到了这个情报,于是6月24日凌晨,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还好,防守马当要塞长山核心阵地的海军陆战队2大队没有派人参加结业典礼。在总队长鲍长义的指挥下,2大队顽强抵抗,打退了了波田支队的三次大规模集团冲锋。鲍长义这边打得昏天暗地,李韫珩那边结业典礼则开得隆重得很,讲完话之后又有用餐,喝得一塌糊涂。见16军暂时指望不上,鲍长义赶紧发报给在武汉的老上司谢哲刚。谢哲刚一看电报,吃惊不小,立马报告了蒋介石,同时还紧急请空军出动。蒋介石看了谢哲刚送来的电报,更是大吃一惊,马上打电话给在田家镇视察的白崇禧,让他想办法。白崇禧很快就反应过来,看了一下地图就马上打电话到彭泽的167师,要师长薛蔚英立刻率部增援长山。这边李韫珩和鲍长义通过电话后也反应过来了,这么巧也一个电话打到167师。薛蔚英一下子接到了两个不一样的命令,白崇禧命令他从公路火速驰援,李韫珩则叫他走小路。面对两个不一样的命令,薛蔚英想了很长时间,最后出于对

老杂牌白副总长的鄙视,选择了听李韫珩的走小路。这边鲍长义的2大队在坚持了两天后,伤亡已经过半,而且炮弹也打光了。为了避免全军覆没,2大队不

武汉会战

得不撤离阵地。日军占领长山阵地后,16军一度反击,但很快就失败了,连马当炮台也跟着丢了。老蒋见自己希望能守一个月的马当竟然连一周都没守到就丢了,连夜把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叫过去骂了一顿。陈诚立马命令16军和49军反攻马当。日军依托马当坚固的一级国防战备工事顽强抵抗,使中国军队的进攻屡屡受挫、伤亡惨重,陈诚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退守彭泽。老蒋对这个结果实在是太不满意了,李韫珩被撤职查办,薛蔚英被枪毙。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6月29日彭泽失守。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经过一番拉据战,日军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还乘势扑向了湖口,7月4日,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占领湖口后,疲惫不堪的日军休整了十几天,22日继续出发向下一个江防重镇九江挺进。23日凌晨,日军又故伎重演,冒雨潜入鄱阳湖,终于在姑塘以南的预11师登陆成功。守军不知什么原因,日军12点就已经登陆了,直到四点才报告上面呼叫增援,后面来援的顾家齐128师又是由湘西土著改编而成的,碰上日军没打几下就被打得溃散而逃。稳固登陆场后,106师团在舰炮掩护下向纵深推进,配合正面进攻的波田支队包围九江。见整体态势不利,张发奎命令第2兵团转进,放弃九江,退往二线阵地金官桥一带防守。

长江南岸作战

攻战九江后,南岸的日军兵分两路,松浦的106师团则沿南浔路攻向德安。波田支队和海军陆战队搭乘海军舰艇继续沿江西进,攻击下一个要点瑞昌;8月11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强行登陆成功,并击破守军孙桐萱的第12军的反击,向瑞昌进攻。第3集团军在汤恩伯第32军团增援下奋力抗击。8月下旬,日第9师团也在在舰艇的护送下抵达瑞昌,前锋第6旅团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鲤鱼山、笔架山等要地,8月24日攻占瑞昌。占领瑞昌后,丸山政男的第6旅团本应该往西南攻击,切断粤汉铁路,可是看到南浔路106和101师团竟然被薛岳的第1兵团打得寸步难进,觉得不可思议,一多事就杀了过来。丸山率部进入岷山山脉,直插南浔路正面守军的背后。防守岷山的是川军王陵基部是保安队改编的,战力薄弱,一触即溃,薛岳还以为川军谎报军情,就命令74军派一个团去驱赶岷山之敌,掩护南浔路正面守军侧背的安全。74军派去的一个旅差点被包了饺子。151旅周志道立马回过味来,一面率部队边打边撤。王耀武接到报告也害怕151旅有什么不测,急忙率51师其它部队前往支援,谁知51师一起上也不是对手。51师被打得节节后退,俞济时这时终于搞清了敌人的兵力和番号,也急忙率74军其它全部部队赶往支援。但还是不支节节败退。到9月3日,丸山支队占领回马岭,南浔路正面守军第4军、64军、18军等部侧背受威胁被迫撤退,退到下一道防线乌石门阵地继续坚守。丸山来如狂潮的攻势终于被顶住了。丸山旅团自己回瑞昌会合第9师团归建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同时以第27师团向箬溪方向进犯。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在此期间,守军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田家镇对面的富池口要塞也因为18师师长李芳郴弃职潜逃,军心动摇,于9月24日失陷,日本人终于打开了通向武汉的长江水路。第2兵团组织第6、第54、第75、第98军和第26、第30军团等部在阳新地区加强防御,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

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岳阳急进,以期截断粤汉铁路,遭到第54军陈烈部阻击。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李汉

川军名将杨森及参加武汉会战

魂和欧震第4军、李玉堂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只好转攻70军李觉的金官桥阵地,谁知的70军依托庐山上的天险顽强抵抗,松浦的进攻又受挫了。8月20日,冈村宁次命日军第101师团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王敬久防线,攻占星子,协同第106师团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以保障西进日军的南侧安全。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以叶肇第66军、俞济时第74军、第4、陈宝安第29军等部协同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马回岭地区与之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中国军队击伤日101师团长伊东政喜,9月底,见南浔路进展如此慢,冈村急得要命。通过空中侦察他发现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南浔路与瑞武路之间的防守间隙越来越大,这时派一支奇兵从这个缝隙穿过去突然出现在守军的背后,那么南浔路正面20万中国守军就有可能被日军的三个师团合围。冈村亲自为松浦筹划了一切,他把106师团分成五部分,以便能隐蔽地穿过国军防线的缝隙以及在受攻击时能相互支援。9月25日,106师团正式开始行动,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因地图失误而迷路。被薛岳发现指挥第4、第66、第74军等部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团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等部击退。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日军第106师团被歼3000余人,这是赣北地区主要作战中歼敌最多的一役。第106师团在连遭两次歼灭性打击之后已失去进攻能力,即在南浔路北段地区担任守备任务,进行休整补充,原定与第101师团进攻南昌的任务被迫取消。万家岭大捷后,正当薛岳兵团重新部署之际,被阻于隘口以东的日军第101师团不断向德安以北隘口一带实施小规模的攻击,企图牵制薛

岳兵团的行动。武汉撤守以后,薛岳兵团主力向修水以南转移,日军乘虚向德安发动进攻。当时担任德安城及附近地区防守的是第32军的第139师(附第141师的第723团)。10月27日,日步兵、炮兵、航空兵协同,猛攻德安城北的义峰山。第139师第716团团长柴敬忠阵亡。阵地失守,日军攻入城内。第723团团长王启明率所部坚守城内东南城区,与日军进行巷战,逐屋争夺,寸土必争,并组织反击,一度将突入城内的日军击退,坚持战斗3昼夜方奉令撤出。此事颇为当时舆论所称颂。冯玉祥曾作诗赞之。在整个赣北地区的作战中,第1兵团较好地完成第九战区所赋予的阻止日军向南扩展的任务,不仅打破了日军攻占武昌的企图,而且给日军第11军的第106、第101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

长江北岸作战

6月初,日军第六师团从合肥南下;突破了徐源泉第26集团军的防御,13日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17日攻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7月24日,日军第11军第6师团在稻叶四郎指挥下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一路血战,相继突破第31、第68军、84军防线,至8月3日,先后攻占太湖、宿松、8月4日经过激烈的巷战终于占领了广济的门户黄梅。丢掉黄梅后,五战区代理司令白崇禧立即指挥部队反击,但日军据险死守,还施放大量毒气,进攻部队损失惨重。见强攻不行,白崇禧就调部队侧击日军的后方,8月26日李品仙兵团收复太湖、潜山,切断了日军第6师团的陆上补给线和陆上退路,使稻叶处境艰难。白崇禧抓住机会,指挥正面对峙的28军、84军等部队趁机猛攻,意图全歼曾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累累罪行的第6师团。这一回白崇禧的布局虽然高明,但还是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第6师团据险死守,同时施放大量毒气,死撑硬顶渡过了难关。冈村也立刻派遣海军在九江对面的小池口开辟了补给通道,为第6师团被给弹药和补充兵员。稻叶得到补充后,8月30日开始反攻,白崇禧虽然亲临前线督战,但也于事无补。在日军的猛攻下,28军、68军和84军伤亡惨重,而且预备队用尽,但还是无法扼止日军的攻势,被迫向广济撤退。日军见守军撤退,立马尾随追击到了广济,在广济又是一番激烈的厮杀,中国军队最后不支撤退,田家镇的门户广济于9月6日失守。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第6师团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进攻,在广济就地休整7天,并补充了新兵3200人和一些武器装

备。接着稻叶第6师团先以一个旅团攻击东界岭,试图单独从公路西进,可是遇到顽强抵抗、屡屡碰壁,不得不回头于9月15日派今村支队从广济出发,开始来砸田家镇要塞的大门了。田家镇是长江最重要的江防要塞,是屏障武汉的最重要的门户,要是田家镇丢了,武汉可以说得上是朝不保夕。对于如此重要的地方,国军当然是重兵把守,第11军团长李延年率第2军驻守要塞,外围覃联芳84军、张义纯48军和刘汝明68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刚开始富池口还没丢失,田家镇只是遭到今村支队的攻击,压力并不大。在天气不好,日本空军不能出动时,外围的三个军又不断的围攻今村支队,使得稻叶两次大规模增援今村支队维持攻势。9月24日富池口被沿江西上的波田支队攻陷,天气又好转过来,情况顿时变得不妙了,日军开始海陆空立体攻击。空军一来就是上百架,炸得国军直恨入地无门。海军一来也是上百艘舰艇,还载着海军陆战队从江上向田家镇猛攻,得到增援的今村支队又趁势从陆路猛攻,29日国军不得不从田家镇撤退,长江的大门被撞开了。冈村宁次为了抢在日本第二军前面抢占汉口,特别组织了快速纵队,由36旅旅团长牛岛满率领长途奔袭,并期望能在武汉以北和第二军会师以截断五战区大军的退路。

大别山北作战

武汉会战中儿童在宣传献金救国

日本第2军因为北边的张鼓峰事件,行动晚了许久,直到8月22日,东久迩宫稔彦王才从合肥带队出发。8月27日,第2军同时向大别山的门户六安和霍山进攻。刚开始日军强攻守军正面阵地,守军依托外围工事和城墙顽强抵抗,顶了两天,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和以前一样,日军见正面强攻不行,又使出了正面进攻的同时,侧后迂回的老招数。守军也是老样子,一点防备都没有,日军迂回成功,守军被迫撤退。攻占六安、霍山后,第2军兵分两路。左路第13、16师团穿越大别山北麓直逼

武汉,右路直捣罗山、信阳,迂回武汉。左路第13师团9月2日逼近叶家集,开始进攻富金山。富金山靠叶家集很近,在商六公路的南翼,在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日军想绕过去都不行,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进攻富金山了。守富金山的是宋希濂71军的两个师和原东北军51军的114师,由宋希濂统一指挥。宋希濂以他最精锐的德式师36师守中间的主阵地,原东北军114师守左边,右边是88师。日军进攻矛头首先是直指中间36师的主阵地。日军进攻模式可谓是千篇一律,先以飞机轮番轰炸,再以重炮集中轰击,最后步兵冲锋。富金山不算很险要,坡面根本就不怎么斜,但36师不愧是中央王牌,拼死据守,使日军攻势屡屡受挫,直到9月6日,日军还在山脚下仰望山顶无可奈何地苦笑。见36师实在太硬,日军没办法只好转攻左翼的114师,同时使出了奇兵迂回后方的招数。这一回日军的迂回部队被88师发现了,被打了个伏击,损失了400多人,不得不原路返回,真是偷鸡不行蚀把米。同时正面进攻的部队也被打退了。第13师团荻洲立兵真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向东久迩宫求援。9月11日,日军的增援部队16师团到达富金山,中国守军因为奉行节节抵抗,避免决战,所以防守的部队一般是没有援军的,只有防守的时间限制,守到时间就可以撤了。面对增加一倍的日军,宋希濂也没有办法,经过九日的激战,守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好撤离阵地,转移到沙窝、小界岭一线阵地。日军乘胜追击国军,连占叶家集和商城,逼近小界岭防线。小界岭防线是大别山北麓最后一道阻挡日军的稳固防线,如被突破,日军就将越过大别山山脉,沿公路一路顺畅无阻地前进,国军将无可以依托的有利地形来阻击日军。小界岭防线由宋希濂的71军、田镇南的30军和冯安邦的42军来防守,其中71军缺36师(36师富金山一役,只剩下800多人),孙连仲这一回让富金山一役已经损失惨重的71和30军来防守小界岭防线的头沙窝,比较完好的冯安邦42军则独自防守小界岭防线的头尾新店。守军三个军利用地形优势,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从9月18日一直打到10月下旬,第13和16师团终于突破了小界岭防线,穿越了大别山,于10月25日占领麻城,可是这时国军已经放弃武汉了。日军第2军左路军行程不畅,右路军与之相比稍好一点,第3和第10师团猛攻固始,一番激战后于9月7日占领该城。接着,两个师团沿公路西进潢川,撞上了国军一代名将张自忠。张自忠从9月9日一直打到9月19日,整整守了10天,比原来预定的守七天整整超了三天,最后还能在敌人面前安全

撤退。日军占领潢川后,直捣罗山、信阳,胡宗南的第1军、46军早已在那里严阵以待。胡宗南的第一军是当时国民党军队装备最好的,有邱清泉的坦克部队(当时国军唯一的坦克部队)和彭孟缉的炮兵旅(当时最大的炮兵编制)。胡宗南坐拥国军最好的装备,用三个军七个师与日军已经血战数次的两个师团激战20多天竟然还处于下风,最后10月12日丢了信阳,李宗仁曾“电令胡宗南自信阳南撤,据守桐柏山、平靖关,以掩护鄂东大军向西撤退。然胡氏不听命令,竟将其全军7个师向西移动,退保南阳,以致平汉路正面门户洞开。武汉会战打到了10月中间,外围要点尽失,如果还要守,就只能固守城垣了。更要命的是,蒋介石没想到这时日军竟然还能分兵在广东登陆并很快于21日占领华南重要港口广州。

日军突袭广州

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了,但与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却显得很松懈,粤军竟然被抽调半数去参加武汉会战,蒋介石认为日军已经倾尽全力在武汉会战上面了,不可能还能抽出兵力在其它的方向上面进攻,本来,日军由于兵力不足,还打算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再抽调兵力来进行进攻广州的作战的,谁知在武汉会战国军顽强抵抗,使得战局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等不及了,迅速抽调三个师组成21军,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在海军第5舰队司令长官盐泽幸一支援下,奇袭广州。广东这边到是听到一点风声,广东省长吴铁城还向重庆作了报告,可是蒋介石居然以为这是日本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试图让国军从武汉战场抽出兵力支援广东。不给增加兵力也就算了,10月10日,老蒋竟然还发报让余汉谋再调一个师去武汉战场。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2.7万匹马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已经攻到广州近郊。余汉谋的12集团军仅仅10天就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无奈之下,余汉谋下令广州守军撤退,广州于21日下午沦陷。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又吸取去年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做孤城困守,决定迅速放弃武汉。10月25日,日军占领汉口,次日占领武昌,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

武汉会战总结

战役结果和影响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中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而在日军已经占领的后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装成长起来,大片的国土又被收复。用日军自己的话说,日军占领的“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因而可以这样说: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保守。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

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日本国力损耗过巨急剧表面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物资缺乏,主要依赖输入,而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而对日来说,对战争规模起着制约作用的,实际上还是它的黄金储备量。它意味着日本的正币储备量从最初就限定了这场战争。日本发动了战争,却又千方百计地“谋求早期解决”,为了维持侵华战争,“昭和十二年(1937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到翌年的6月,为了进行武汉会战,“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扩建的军队。更由于兵员的不断增加,国内劳力、粮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9年,日本军费的支出已达61.56亿日元,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家的储备量,从而使“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已经失去了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从而“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以致其参谋总长和陆相自称:“外强中干是中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编制、装备和部队战斗力,总的来看比会战前有所下降。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变其政治和军事战略,企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重要原因。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中国幅员广大,日军可以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而日军的惯用战法就是迂回包围,即使从阵地防御的角度来看,在作战指导上也有不足与失误:兵力分散,以连绵不断的一线式阵地进行防御战斗,而且逐次使用兵力,缺乏有力的战略预备兵团;会战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处处追随在敌人行动之后,不少措施类似“挖肉补疮”;在指挥体系上,受人事关系影响过大,许多兵力调配不是以作战需要为依据,而是按派系及资历任官,职务与所属兵力不适应,造成“屋下架屋,床上叠床”的弊病;命令、报告的转达,自军事委员会至基本战略单位的师,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

军、军团、军5个层次才能到达,难免贻误战机。当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在其《私人回忆资料》中所写《武汉会战之教训》比较符合实际。他认为:“⑴指导计划固应按各时期情况适宜变更,但如变更频繁,有使作战军不能追随之苦。此次会战中之最高指导即有此弊。⑵指导计划须顾虑部队现状及实力,尤其在持久战之基本原则上,其始终目的何在,似应预先计及,否则处处追随敌人,对作战试探性之处置,必难贯彻始终。例如此次武汉撤退时机,原来决定在8月底,后改为9月18日,又改为9月底、双十节。直至10月20日,领袖尚在武汉。于是转战数月之残破部队不能不在金牛、保安线上竭力苦撑,以致以后转移未能按照计划实施,陷于溃退。⑶无训练部队绝对不能作战。如此次王陵基部见敌即溃,致影响全局战斗之处,实不胜举。⑷对装备优良之敌,以诱至山地决战有利。因一到山地,则敌之优点即难发挥,结果与我相等,而我再以旺盛的精神临之,必易成功。如万家岭之役是也。”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保守。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

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也英勇作战,击沉、击伤日军舰艇及运输船只共50余艘,击落日机10余架,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基本上全军覆没。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击毙了多少侵华日军

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一位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张忠义先生,旁征博引日军史料,也得出一个接近的数字,万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则为48万,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则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后的数字——55万。当然,也有对此持有异议的专家学者,比如社科院的刘大年教授,就根据国民党军战地统计数字计算,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00万人。

美国方面使用的是日军提供的公布材料,按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对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一直就有异议。

第一方面的异议是日军的阵亡人数和对手公布的往往差距很大,比如国民党军在台儿庄战役中,认为至少击毙日军一万二千余人,而日军公布的阵亡人员只有两千余,相差六倍之多。一些学者如张忠义先生将其归结为中国军队对战果的夸大。

国军对战果夸大可能有之,但日军的作战记录中,却有很多令人费解之处。

例如日军在作战记录中,经常可见“苦战”字样,而公布的伤亡却极小。以攻占洛阳为例,整个战役,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区区55人。但其中又分明记载了多次激战,如停车场肉搏战、禹王庙对攻等等,伤亡人数颇有些对不上号。又如抗战初期的山西万全之战,日军有记录称此战中步兵第三联队几乎全军覆没,原因是第

三联队本身属于二二六兵变的主力,这些官兵都属于当时的叛军,但惩罚迟迟未作,送他们到中国战场,其意义就是让他们能够“光荣地死”。第三联队的官兵为了洗刷耻辱,在万全城下发动了自杀性的冲锋(不炮击摧毁城墙,直接进行云梯登城),大部战死沙场。然而,与此矛盾的是,同时公布的战报中,第三联队的伤亡合计不超过一百人。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靖国神社中供奉的灵位,与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不符,并且逐年增加,仿佛越来越多的阵亡人员从地底下冒出来一般。

看来,日本的战报,还真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种战报的权威性早就受到质疑,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就多次发现日军力图以掩饰自己伤亡的做法造成美军的错觉,并鼓舞自己的斗志。

虽然日方战报的数据说不通,但作为外国人,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怀疑。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的资料统计,却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新的证据。虽然还无法断定到底有多少日军阵亡中国,但其统计的数字,至少证明无论军事博物馆还是何应钦将军,提供的数字都过于保守了。而日军的战报,则在这些翔实的统计数字面前,彻底失去了可靠性。

比如,日本权威历史学家伊藤正德(《帝国陆军史》的作者)在他的书中,记录战死在中国的日军,共计78万9370人。

而我最近买到的一册日本读卖新闻社编辑的《中国慰灵》,则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字。这本书,是一套记录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情况,追悼亡灵的系列图书,包括《缅甸慰灵》、《满州慰灵》、《瓜岛慰灵》等,《中国慰灵》是其中的第五部。

在这一册图书中,读卖新闻社记者统计的日军在中国阵亡总数,超过七十万人,其中不包括苏联红军、抗日联军在东北和中国远征军在印缅的战果。这是战死

和战病死的合计人员数字,这符合阵亡人员统计的原则,美日统计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南洋的伤亡人数,也是这两个数字的总和。

这部书中提供的资料,推翻了日本军部所公布数字的权威性。比如,豫湘桂战役中的长衡会战(日军称为湘桂作战),日本军部提供的数据是日军共计阵亡12209人,而读卖新闻的纪录,则日军此战的总阵亡人数,超过十万。

虽然,这还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已经比早期美国学者所提供的多了一半……而一半,就是二十多万日本兵埋骨在了中国的土地。至少,这是日本方面的数字,而且,看目前的趋势,随着日方史料的渐渐披露,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这让我觉得可以松口气,因为刚看了张忠义先生的《抗战八年中国并未取胜》,结尾处张先生以“良药苦口”为重点,点醒世人道:“当年4亿民众难奈60万侵华日军何,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悲剧,但愿不要重演!“

我这个普通工程师发现的这一点点日本史料,也许能让张先生安心些,如果侵华的日军只有60万,看来还真不至于让我们的4亿民众无力回天,只怕还要再发照会让日本派10万人来才够埋(还没算打残废的)。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 1------------第二次淞沪会战2------------徐州会战 3------------武汉会战 4------------平型关大捷 5------------雁门关伏击战6------------台儿庄战役 7------------百团大战 8----------南昌会战

1第二次淞沪会战(1937.08.13 - 11.12)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 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亦向上海增兵。 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 并扫荡浦东之敌。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同日,日本下达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9、第11师(欠天谷支队)等部,作战任务为“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8月17日,中国军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8月19日,中国军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廉所属第36师加入战斗,与第88师、第87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中国军队进展困难。第36师第215团第2营300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军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高频考点

抗日战争高频考点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毛泽东指出:“目前时局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对此,一切阶级和政治势力都应做出回答。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英美的走狗有可能遵照其主子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在于不相信许多中间阶层有参加抗日的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二)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全军共4.6万人。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1.03万人。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中国各党各派一致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从上海移居香港,于1938年6月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海外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在祖国存亡危急的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二、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 分别是: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滇缅之战,湘西会战,太原会战 1.淞沪会战 简介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1] 这次战役,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先后投入陆,海,空与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动用舰船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战车300余辆,狂妄地宣称1个月内占领上海。当时的国民政府先由冯玉祥,后由蒋中正(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总队,总计兵力约70万余师,奋勇迎战。 战果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粉碎了他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它是我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这次战役,日伤亡6万多人,被我军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余艘。但是我军以落后的武器死守被日军优势火力控制的战线,加上指挥失当,伤亡重大,有大约30万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军团级干部损失过半,导致我军中下层出现断层,致使我军战力在后续出现下滑。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2.上高会战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歼灭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蒋介石对担任攻击主力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一面,此为国民革命军中最高奖励。 背景 当时,日寇企图拔掉驻守在上高的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这颗钉子,于元月份开始,盘踞在南昌的日军,陆续将派往鄂西及武汉的部队调返原驻地,并积极补充兵员,增加给养。日军积极进行渡河及夜战演习,并有侵华日空军第3飞行团主力先后飞抵南昌机场。日军拟兵分三路,总兵力约6.5万人,配有战车40辆,飞机150架,以第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为总指挥。 战斗过程 1941年3月15日,圆部和一郎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由安义、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区进攻,企图攻歼国民党军第9战区第19集团军主力。 安义;中路日军第34师团占领高安后,向官桥、泗溪等地继续攻击;南路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一部在独城、经楼地区被国民党军第49军阻击,主力被阻止在灰埠,被迫渡江北上与第34师团会合。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于19日下决心: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抗击,诱日军进入上高地区予以围歼。当即电令:“严饬各军积秀对敌猛攻,务将深入之敌,歼灭于高安锦河南北地区。”为了增强罗集团的攻击力量,第战区长官部抽调王陵基川军陈良基、傅翼两个师由三都导区兼程南下。各军慑于军律之森严,又知援军即将到达,士气大振,奋勇争先与敌搏斗,围歼日军第34师师团之战于上高地区展开。 日中路军第34师团本已陷入绝境,而第34师团夺取上高的野心却未死,自19日经余程万师阻止于泗水东岸泗溪附近后,20日第34师团又采取锥形突入之战术,集中大炮十余门、飞机30余架,集中轰击泗水西岸唐、港西罗地区,阵地被毁,敌军遂乘机分由档口、港西

抗日战争

第五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的基础知识:中国抗战胜利是什么时候? 生:1945年8月15日 师:对。那么中国抗日战争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 生:回答 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间经历了八年。中国抗战八年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罪恶的侵略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1937.7.7——1945.8.15 [探究新课] 师:同学们认为日本侵华这一事件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 生:必然 师:我们都知道战争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那么日本为什么还要全面侵华呢?可以说,日本侵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它是各种因素共同推动下的结果。(展示PPT)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国策基准: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国策基准》)。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 (2)现实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1929——1933)(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到冲击,面临着困境。为了摆脱危机,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2015年8月12日10:54 阅读2131 1.1927 年6 月27 日,针对中国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形势,为制定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会上宣读了《对华政策纲要》,表明了日本对华动用武力的强硬政策。 A.“北方会议” B.“东方会议” C.“西方会议”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A.万宝山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方针和政策是()。 A.“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B.“一致对外”的方针和“积极抵抗”政策 C.“全面抗战”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4.九一八事变后,1931 年9 月20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等主张。 A.《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B.《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C.《对日战争宣言》 5.1932 年5 月5 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该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产物,规定日军可留驻上海,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条件。 A.《淞沪停战协定》 B.《何梅协定》 C.《秦土协定》 6.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临刑前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著名将领是()。 A.冯玉祥 B.杨虎城 C.吉鸿昌

7.1934 年7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7 军团为主,由军团长寻淮洲率领,准备进行抗日斗争的部队名称是()。 A.北上抗日先遣队 B.抗日义勇军 C.抗日同盟军 8.1935 年10 月1 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发表了著名的()。 A.《八一宣言》 B.《战争指导方案》 C.《自卫抗战声明书》 9.1935 年12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史称()运动。 A.五四 B.一二九 C.一二一六 10.1935 年12 月17 日至25 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11.1935 年12 月27 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报告,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2.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着重争取在西北的国民党军队上层人士是()两位著名将军。 A.宋哲元与王以哲 B.冯玉祥与吉鸿昌 C.张学良与杨虎城 13.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作战,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1935 年 11 月,()在反对日、伪军对哈尔滨东部地区的“讨伐”中在左撇子沟与敌人激战一日,不幸受伤被俘,1936 年8 月英勇就义。 A.杨靖宇

抗日战争国军大型会战统计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的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且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寇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沪会战后,日寇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寇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寇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是,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日寇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是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

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寇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日寇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中国军队包围。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中国军队最终功亏一篑。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是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日寇4万人,近10万日寇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寇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汉会战之后,日寇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省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消灭毙伤日寇1.3万人,第5战区官兵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寇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抗日战争重点及练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抗日战争重点及练习 作者:尹志国转贴自:中学历史在线 第六单元抗日战争时期 一、阶段特征: 1937年7月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是抗日民族战争时期。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全民族抗战。有三条线索: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智力投资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的路线。在2条不同根本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全国性抗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积极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大举进攻,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的会战。国民党军队虽然英勇抗击,但由于执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断丧师失地。中共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于日本的政治诱降,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皖南事变,发动反共浪潮。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组织百团大战,今年的经济烦躁的斗争。同时抗日根据地还采取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措施,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九四四年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经过反复为了争取抗战胜利中共召开七大,为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整顿条件。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二、分析下列的现象 1、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动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年的八一宣言发表前是抗日反蒋阶段,从八一宣言发表到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到一九三七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联蒋抗日的阶段看这是利好,由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加上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中关系逐渐脱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存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是导致统一战线破裂的主要因素抗日民族统一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5日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①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方针 ③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④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日有机可乘 ⑤欧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苏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过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3.国民政府政策:不抵抗政策 4.结果: ①东北三省沦陷 ②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二、七七事变 1.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 ①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总结:防御阶段日军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哪些?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③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事件时间表-个人整理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1921年9月广东海陆丰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农民运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奋起抵抗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签订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旬华北事变开始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5月宋庆龄等发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5月31日成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中国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指挥、副总指挥 1937年8月13日上海第二次事变,即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22日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计战线正式成立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叶挺、项英任正副军长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3月16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叛国投敌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5月16日枣宜会战,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南瓜店殉国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8月到12月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标志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到达顶点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商讨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战败后的处理问题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川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开进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在密苏里军舰)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正式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了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中*队将70多万兵力调往淞沪战场。随着日军持续增援,中*队逐渐处于劣势。11月12日,上海沦陷。中*队共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等部,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长江口南岸川沙口、狮子林直至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成功。日本援军在日海、空军的强大支持下,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一线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包抄中国上海守军的后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故技。 历史战争故事: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3日,企图攻占太原的日军先头部队进抵平型关附近,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设伏。25日8时30分,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进入伏击圈,八路军设伏部队居高临下,向敌猛烈射击,将其分成几段,各个歼灭。战至下午1时,日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 1937年9月25日,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重要胜利——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的平

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外政策倒退的原因

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外政策倒退的原因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部队在正面战场尽管节节败退丧失了大片领土,但是日本军队装备精良,军队训练有素是客观的原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的功勋和事实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了多次反共的“摩擦”事件。国民党内外政策不断倒退。 由于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改变,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兵力吃紧,日军的兵力开始显得很分散,暂时没有力量对国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日本侵略者被迫改变对华侵略的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执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这便大大的缓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压力,给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倒退提供了可能。 这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是相互关联的。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中国,它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追崇共产主义,想要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中国的共产党存在着永远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矛盾。这种意识形态的矛盾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对立并斗争的根源之所在,同样这也是最终国共两党无法合作并走向内战的根本原因。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便决定了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

抗日战争时期名词解释(历史学考研)

1.“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坚持校内罢课;成立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沿铁路下农村,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解析】“一二?九”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开创了青年运动与工农和民族解放战争结合的道路。这是国内人民抗日情绪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应牢固掌握。 2.日本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时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解析】大陆政策是日本侵略中国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复习时要注意与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比较。 3.台儿庄战役:1938年初,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板垣第五师团和矶谷第十师团,约九个联队,侵入山东南部,企图与南京、镇江、芜湖渡江北上的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其中北线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计划分两路南下,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板垣师团3月中旬被打败,退守莒县待援。从3月下旬起,矾谷师团猛攻台儿庄。3月底4月初,中国军队与攻入台儿庄寨内之日军反复巷战,大大消耗了矶谷师团的实力。到4月6日,取得了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时期非常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台儿庄战役毙敌1万余人,捷报传遍全国。此役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忱,振奋了民族精神。 4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撒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及答案)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1937年8月,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中共中央政治扩大会议是: A.遵义会议B.延安会议 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第一个胜利的战役是: A.平型关B.台儿庄战役C.淞沪战役 D.忻口会战 3.1938年,国民党战场李宗仁将军指挥的著名战役是: A.淞沪战役 B. 忻口会战 C. 台儿庄战役D.南京保卫战 4. 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加以考察的根据是: A.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B. 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存在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退,日军占地甚广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 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6.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 革命对象不同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雅尔塔协定》的签订B.《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C.《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D.《开罗宣言》的公布 8.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D.农民问题 9.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1945年7月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会议是: A. 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波茨坦会议D.雅尔塔会议11.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方针是: A.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 B.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 C.运动游击战 D.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2. 1937年7月在北平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 A.宋哲元B.佟麟阁 C.张自忠D.王铭章 13.华北八路军深入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A.晋察冀B.晋绥C.晋冀鲁豫D.山东 14.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 A.要不要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抗战 B.要不要给群众以民主 C.要不要给人民解决民生问题 D.要不要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1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 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B.独立自主原则 C.退让政策D.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16.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了:

抗日战争教案(一)

抗日战争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新课程: 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全方位介绍了中国抗战艰辛历程。要充分认识中共在面对复杂形势之下,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调整策略推动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

抗日战争简答题

1、1935年至1937年,日本侵华和中国国内先后有哪几次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什么事件,标志了什么?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3、在陕西西安华清池旅游,可看到骊山上有一亭叫做“兵谏亭”。此亭为纪念哪两位将军?在此处何时又发生何事?张学良,杨虎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4、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成为主要矛盾。 5、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当年传唱于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为何时的何事而写?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 7、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8、抗战初期日军的进攻特点及原因 特点:速战速决。原因:日本是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具

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其军事力量优于中国。 9、抗日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10、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有哪些? 第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1、全面抗战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是进行人民战争,全民战争,二是坚决抗战,反对任何妥协、投降。 12、1941年—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国民党的堵截封锁,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13、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的侵华方针是什么? 重点进攻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4、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人物、地点、战役重点。 1940年8月至12月,彭德怀、朱德,华北地区,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 15、抗日战争中中国胜利的战斗或战役以及指挥官。 平型关大捷、林彪,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百团大战、彭德怀。

中国抗日战争部分知识点整理

伟大的抗日战争 【基本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 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 战略相持(38、10-44)、 战略反攻(局部反攻与大反攻,44-45、8)。 三种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傀儡政权(伪满、伪汪)、 抗日民主政权 四条线索:日侵华、国民党抗日及态度演变、 中共抗日、抗战时期国共关系 四个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抗日根据地)、 沦陷区、游击区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必然性)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亚太(大陆政策、《田中奏折》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2、直接原因:摆脱危机 3、客观时机:国共内战;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 二、日本侵华战争的经过和罪行 1.日本局部侵华 #日本为何要首先侵略东北?# 1)霸占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计划,早在甲午战争就觊觎东北; 2)东北地理位置重要; 3)东北物产丰富; 2.日本全面侵华 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不允许张学良20万关东军抵抗,而是对中共进行全力围剿的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抵抗政策不得人心,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 1933年4月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官训话首次提出。

3.日军的罪行 (1)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 (2)南京大屠杀1937.12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试验 (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化学战 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溥仪·伪满洲国(1932) ——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 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志) 三、中国军民的抗战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抗日第一阶段:1931—1937年)背景: ①九一八后,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②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全国各界自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①自发性、形式多样 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2,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在这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战役。 在抗日第一阶段,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其中的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3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是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而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抗日战争的第二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同时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百团大战是这里面最为成功的战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