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的任务是为了树木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树木生长发育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以快速、持久、充分地发挥树木在园林中的功能。园林绿地土、肥、水、管理的关键是从土壤改良入手,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改良土壤,并同时进行松土除草、地面覆盖、施肥、灌水与排水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等,以满足树木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一节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地,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库和储存库,也是许多微生物活动的场所。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树木生长的状况,树木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植物景观效果,所以分析了解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其管理措施,是从事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工作者主要任务之一。

一、树木对土壤的要求

1.树木对土壤的要求是有选择的,在生产实践中,有的是因树种选择土壤,有的是因土壤选择树种。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该是不同的树种栽植在相适应的土壤上,如喜酸性的植物则栽在酸性土壤上;而耐盐碱的植物种在含盐碱高的地段;耐水湿的树木栽在湖边、河边或低湿地;在高山和干旱地则种耐干旱的植物。总体来说,就是做到适地适树。

2.一般来说,植物都喜欢保水保肥和通气良好的土壤,而树木也不例外。粘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好,但通气和排水能力差;而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但通气能力好。无论哪种土壤,其腐殖质含量直接影响水分和肥分的保持,以及物理性状的优劣,因此对土壤施有机肥很重要。

3.树木生长地下层土壤排水的好坏对其生长有直接的影响,水分过多或积水(耐水湿的除外)往往会引起烂根,故树木生长地的下层土壤应该排水良好不能积水;同时地下水位也不能过高,过高造成土层薄,湿度大,透气性差,使树木生长不良。同时树木生长也要一定的土层厚度,从调查得知,小灌木、大灌木、浅根性乔木、深根性乔木等要求土层厚度分别为45cm、60cm、90cm、150cm。

4.栽植地的土壤要求充分风化,如果土壤没有充分风化则孔隙度低,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弱或无,致使肥力极低,树木生长不好。在实践中,常常遇到填方地段或新堆的土山,如做好地形后立即栽植植物,因土壤没有很好的风化,会使树木生长不良。深翻和耕地(尤其是秋耕)是促进其风化的最好措施。

二、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应采用的技术措施

“见缝插绿”是园林绿化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能够绿化的地区和地段都应种树、种花、种草。由于园林绿化的特殊性,所涉及的土壤条件及其范围、面积是很复杂的,既有各种自然土壤,又有人为干预过的各类型的土,偶尔还会遇到田园肥土,而面积有大有小。从用途、性质、通气和肥力特征以及干扰等情况来看,园林绿地的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高密度人口和特殊的城候条件的干扰,又受地域性和植被及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其特点:土壤层次紊乱;土壤中外来侵入体多而且分布较深;市政广场、管道等设施多;土壤物理性质差(特别是通气、透水不良);土壤中缺少有机质;由于污水的影响,土壤pH偏高等等。总之园林绿地土壤条件是很复杂的。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田园肥土:最适合树木的生长,实际中遇到的不多。

2.荒山荒地:其土壤未很好的风化,孔隙度低,肥力差。需要采用深翻熟化和施有机肥的措施。

3.水边低湿地:土壤一般的都很紧实,通气不良,多带盐碱。在水边应该种植耐水湿的植物;低湿地可以通过填土和施有机肥或松土晒干等措施处理,还可以深挖成为湖。

4.煤灰土或建筑垃圾:煤灰土是人们生活及活动残留的废弃物,如煤灰、树叶、莱叶、菜根和动物的骨头等,其对树木的生长有利无害。可以作为盐碱地客土栽植的隔离层。大量的生活垃圾以掺人一定量的好土作为绿化用地。

建筑垃圾是建筑后的残留物,通常有砖头、瓦砾、石块、木块、木屑、水泥、石灰等。少量的砖头、瓦砾、木块、木屑等存留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对树木生长无害。而水泥和石灰及其灰渣则有害于树木的生长,必须清除。

5.市政工程的场地:城市的市政工程是很多的,如市内的水系改造、人防工程、广场的修筑、道路的铺装等等。土壤多经过人为的翻动或填挖而成,结果将未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层,使土壤结均不良,透气不好,肥力降低。加之,机械施工碾压土地,土壤紧实度增加。如过去首都体育馆两侧种植的油松因施工时用压路机碾压过地基,栽植时只将种植坑内土壤翻松,结果树穴内外紧实度不相同。油松的根系只能在坑内生长,不能延伸到树穴的外面,本来油松的根可在20㎡左右的面积自由分布,实际根系只能在1.8㎡左右的树穴内生长。结果油松栽植时间不长就很快衰老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深翻栽植地的土壤或扩大种植穴和施有机肥。同时还要注意老城区的影响,因为老城区大多经过多次的翻修,造成老路面、旧地基与建筑垃圾及用材等的遗留,致使土壤侵入体多。老路面与旧地基的残存,会影响栽植其上树木的生长,使该地段透水和透气不良.同时还会阻碍树木根系往深处伸展。

6.污水的影响:生产、实验和人们生活排除的废水,多数对树木的生长不利,应将其排走或处理。可设置排污水的管道或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国家的规定:“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物不回收,不准予开工”。

7.、建筑的影响:建筑对树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建筑用地因修建地基时用机械碾压或夯轧过,土壤很紧实,通气不良,树木在其上不能生长。因此,在建筑周围栽植树木前应进行深翻土壤或相应地扩大种植穴。另外在寒冷的地区,建筑的南北面土壤解冻的时间不同,如在哈尔滨建筑的北面比南面土壤解冻晚一周,所以,在该地区栽树时,建筑的南北面最好不同期施工,以节省劳力。

8.人工地基:人工修造的代替天然地基的构筑物,如屋顶花园、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贮水池等的上面均为人工地基。人工地基一般是筑在小跨度的结构上面,与自然土壤之间有一层结构隔开,没有任何的连续性,即使在人工地基上堆积土壤,也没有地下毛细水的上升作用。由于建筑负荷的限制,土层的厚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天然地基由于土层厚、热容量大,所以地温受气温的影响变化小,土层越厚,变化幅度越小,达到一定深度后,地温就几乎恒定不变。人工地基则有所不同,因土层薄其温度既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而且又受下面结构物传来的热量影响,所以土温的变化幅度较大,土壤容易干燥,湿度小,微生物的活动弱,腐殖质形成的速度较慢。由于种种原因,人工地基的土壤选择非常重要,特别是屋顶花园,要选择保水保肥强的土壤,同时应施入充分腐熟的肥料。如果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水后水分和养分很易流失,致使植物生长不良。

为了减轻建筑的负荷,节省经费开支,选用的植物材料体量要小、重量要轻;同时土壤基质也要轻,应混合保水保肥和通气性强的各种多孔性的材料,如蛭石、珍珠岩、

煤灰土、泥炭、陶粒等。土壤最好使用田园土,没有时可用壤土加堆肥,土与轻量材料的体积混合比约为3:l。土壤厚度如有30cm以上时,一般可不要经常浇水。

9.人流的践踏和车辆的碾压:致使土壤密实度增加,容重可达1.5—1.8g/m3,土壤板结孔隙度小、含氧量低,树木会烂根以至死亡。受压后孔隙度的变化与土壤的机械组成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土壤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孔隙度变化不同,粒径越小受压后孔隙度减少的越多,粒径大的砾石受压后几乎不变化。沙性强的土壤受压后孔隙度变化小;孔隙度变化较大的是黏土,需要采用深翻和松土或掺沙、多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改变。

10.海边盐碱地:沿海地区的土壤非常复杂,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闪地,有的是填筑地。不管是闪地和填筑地均多带盐碱,如为沙性土,其内的盐分经过一定时间的雨水淋溶能够排除。如果为黏性土,因排水性差,会长期残留。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必须经过土壤改良(见盐碱地改良)方可栽植。另外,海边的海潮风很大,空气中的水汽含有大量的盐分,会腐蚀植物叶片,所以应选用耐海潮风的树种。如海岸松、柽柳、银杏、杜松、圆柏、糙叶树、木瓜、女贞、木槿、黑松、珊瑚树、无花果、罗汉松等。

11.酸性红壤: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常遇到红壤。红壤呈酸性反应,土粒细,土壤结构不良,水分过多时,土粒吸水成糊状;干旱时水分容易蒸发散失,土块变紧实坚硬,又常缺乏氮、磷、钾等元素,许多植物不能适应这种土壤,因此需要改良。可增施有机肥、磷肥、石灰等或扩大种植面,并将种植面与排水沟相连或在种植面下层设置排水层。江西的经验,在冬季种植干旱的肥田萝卜、豌豆等为宜;待土壤肥力初步改善后,种植紫云英、苕子、黄花苜蓿等豆科绿肥;.夏季可种猪屎豆作绿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可种胡枝子、紫穗槐等;热带瘠薄地可种毛蔓豆、蝴蝶豆、葛藤等多年生绿肥。

PH低于4时,应增施化肥,如碳酸钙、生石灰、硝石灰等,矫正土壤酸性反应,施用量应事先采取土样,实验性的加石灰,求出达到需要的pH左右的石灰需要量,实际上;因为石灰的混合很难全部均匀,有时也要流失,故施用量应比实验数值要多一些。

12.工矿污染地:是指受来自矿山和工厂的有害成分污染过的土地。这种地段往往不能种植植物,如果需要绿化必须换好土,别无他法。

除上述以外,园林树木的栽植有可能遇到盐碱很强的地段,还有重黏土或沙砾土等,如遇到这些情况,通常进行客土栽植。

第二节城市土壤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表现得最为显著,因此城市形成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的气候、土壤、水分、大气和生物的条件与园林树木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城市气候特点与树木生长

城市气候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升高,热岛效应明显;风速减小,相对湿度降低;有云天气增多,雨量增加;太阳辐射降低,晴天减少。

1.城市的气温特点与热岛效应

全世界范围的有关资料表明,城市气温一直在增高,这一现象除了可能因为温室效应外(温室效应导致每10年平均增温0.3℃),主要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结果。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其成因在于人类对原自然下垫面的改造,改变了地表的热交换及大气动力学特性,使城市具有一种特殊的水平和垂直的温度结构。从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来说,市中心区温度最高,向市外逐渐减低,农村的温度最低。用闭合等温

线表示城市气温的分布,其形状似小岛,故被称作热岛。

2.城市湿度特点

城市大气湿度明显不同于乡村。这主要是因为,城区大面积的铺装表面使得降水大多以地表径流流失,而仅有少量的植被使得蒸腾作用大大减小。其特点表现为城市日平均绝对湿度要比郊区低,而在夜间城市的绝对湿度反而比郊区高而形成“湿岛”。

3.城市辐射特点

总的说来,城市接收的总太阳辐射少于乡村,这是因为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增加,降低了大气的透明度而使太阳直接辐射明显减少。虽说城市接受的总辐射量减少,但因为城市环境中铺装表面的比例大,导致下垫面的反射率小而减少了反射辐射,因此即使城市环境的短波辐射减少了10%左右,但反射率的差异使城市接受的净辐射却并不因为总辐射降低而减少,实际上与周围农村相差并不明显。城市环境中太阳辐射的波长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集中表现在短波辐射的衰减程度大,而长波辐射变化不明显,辐射能组成中的紫外辐射部分减少。

4.城市的风

城市风速平均要比郊区低10%~20%。另外,城市的风速随地区的不同差异明显,高的建筑物会使风在其迎风面产生强烈的旋涡,而当盛行风和高大建筑物间的街道走向一致时,会因狭管效应而增加风速15%~30%,如果风向与街道成一定的角度则受阻而风速减小。

二、城市的土壤特点

城市土壤是城市或城郊地区的一种非农业土壤,通过回填、混合、压实等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形成表面层大于50cm的土壤。因此城市土壤不同于自然土壤,是极大程度地改变自然土壤的结构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

(一)城市土壤类型

城市绿地土壤和农田土壤、自然土壤不同,其形成和发育与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建设关系密切。由于绿地所处的区域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两类不同的城市绿地土壤类型。

1.城市扰动土主要指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的土壤。由于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其土体受到大量的人为扰动,没有自然发育层次,一般含有大量侵入物;土壤表层紧实,透气性差;土壤容重偏大,土体固相偏高,孔隙度小,这些都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就其养分含量来看,高低相差显著,分布极不均匀。按侵人物的种类约可分为3种:

(1)以城市建设垃圾污染物为主。混有砖瓦、水泥块、沥青、石灰等建筑材料,侵人物量少可人工拣出,量大则无法种植。因土体有碱性物质的侵入,土壤pH呈碱眭,但一般无毒。

(2)以生活垃圾污染物为主。在旧城的老居民区中,土体中混有大量的炉灰、煤渣等,有时几乎全部由煤灰堆埋而成,土壤pH高,呈碱性,一般也无毒。但肥效极低,影响种植。

(3)以工业污染物为主。因工业污染源不同,土体的理化性状变化不定,同时还常含有毒物质,情况复杂,故应调查、化验后方可种植。

2.城市原土(指未扰动的土壤)位于城郊的公园、苗圃、花圃地以及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前预留的绿化地段,或就苗圃地改建的城区大型公园。这类土壤除盐碱土、飞沙地等有严重障碍层的类型外,一般都适绿化植树。

(二)城市土壤的特点

(一)城市土壤结构凌乱

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呈现岩性不连续特性,这导致不同土层的结构、质地、有机质含量、pH 、容重及与其有关的通气性、排水性、持水量和肥力状况的显著差异。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土层排列凌乱,许多土层之间没有发生学上的联系。腐殖质层被剥离或者被埋藏,其它土层破碎且没有统一的出现规律,土层深浅变异较大。大多数城市土壤缺少发生学的A层和B层,土壤剖面中包含不同颜色和厚度的人造层次,层次之间过渡明显。

此外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常产生一些废物,如建筑和家庭废弃物、碎砖块和玻璃、沥青碎块、木炭、煤渣、钢渣、混凝土块、金属铁钉、陶瓷、骨头等,需要进行处理。其中填埋是处理废物常用方法。把一些废物填埋于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和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土壤碎块混合在一起,有些层次完全由固体废弃物组成,改变了土层次序和土壤组成,也影响了土壤的渗透性和生物化学功能。

(二)城市土壤紧实度大、通透性差

紧实度大是城市土壤的重要特征。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人踩车压,以及各种机械的频繁使用,土壤坚硬,密度逐渐增大,特别是公园、道路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土壤容重很高,土壤的孔隙度很低,在一些紧实的心上或底土层中,孔隙度可降至20%~30%,有的甚至小于l0%。压实导致土壤结构体破坏、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紧实度增加,持水量减少。如在我国哈尔滨市,城市绿化用地20~40cm土壤容重分别比森林土壤和农业土壤提高17.7%~43.7%和35.4%~93.9%,总孔隙度降低1.9%~13%和34.1%~52.4%,土壤饱和持水量分别降低16.6%~39.5%和60%。土壤“上虚下实”有利于土壤的水分人渗,而城市土壤则经常是“上实下虚”。

此外,土壤紧实度大还会对溶质移动过程和生物活动等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城市公园游人较多,地面受到践踏,土壤板结,密实度高,透气性降低,有的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仅留下很小的树盘,影响了地上与地下气体交换,使植物生长环境恶化。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气性差,在这样的土壤中根系生长严重受阻,经调查,油松、白皮松、银杏在土壤硬度1~5kg/cm2时,根系多;5~8kg /cm2时,根系较多;15kg/cm2时,根系少;大于15kg/cm2时,无根系。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死亡,使园林植物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长期下去,必然出现枯梢和焦叶,树木长势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枯死。

城市地面硬化造成城市土壤与外界水分、气体的交换受到阻碍,使土壤的通透性下降,大大减少了水分的积蓄,造成土壤中有机制分解减慢,加剧土壤的贫瘠化;根系处于透气、营养及水分极差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园林植物生长衰弱,抗逆性降低甚至会导致其死亡。如冯万忠等对保定市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表层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与自然土壤相比,城市土壤普遍存在压实现象,pH值呈中性和微碱性,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偏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土壤肥力由高及低为:农田>林地>交通区>居住区>建筑区>商业区。

(三)城市土壤pH值偏高

城市土壤向碱性的方向演变,pH值比周围的自然土壤高,这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明显,如广州市pH值明显升高,以中性和碱性所占比例较大。土壤反应多呈中性到弱碱性,弱碱性土不仅降低了土壤中铁、磷等元素的有效性,也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及对其它养分的分解。城市土壤pH值升高的原因比较多,如融化道路积雪的氯化钙、氯化钠等盐类溶解后进入土壤、土壤中的建筑垃圾等使城市土壤的pH值发生改变,通常为偏碱性,由于pH值升高,土壤中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如河南太昊陵内由于土壤中含有石灰及香灰

等侵入物,许多古柏根部土壤pH值在8.5左右,古柏长势衰弱,亟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生长环境,促进古树健壮生长。而某些工业区附近可出现土壤的强酸性反应。

(四)高盐基饱和度和次生盐渍化

高盐基饱和度是大多数城市土壤的典型特征。城市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以交换性Ca2+、Mg2+为主,位于道路旁的草坪土壤交换性Na+、K+为主,其中交换性Na+可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5%~10%。此外,城市土壤还经常面临次生盐渍化的问题。目前许多城市用污水灌溉园林绿地,而城市污水中含盐量较高,长期使用会引起土壤盐渍化。城市土壤盐分的积累会造成土壤水势低于根系水势,阻碍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对植物生长造成威胁。

(五)城市土壤固体入侵物多,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元素缺乏

由于城市土壤很多是建筑垃圾土,建筑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后留下的砖瓦和块、砂石、煤屑、碎木、灰渣和灰槽等建筑垃圾,在形成单一坚硬夹杂物层的地方,常会使根无法穿越而限制其分布深度和广度。土壤中固体类夹杂物含量适当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尤其是粘重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促进根系生长;但含量过多,会使土壤持水能力下降,缺少有机质。同时,渣砾本身占有一定体积,使土壤相对减少,进而降低土壤水分的绝对含量,常使城市植物的水分逆境加剧,尤其早春供水不足。城市土壤中有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后的场地,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将未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层,土壤缺少有机质,而且由于城市清洁活动园林植物的枯枝落叶又被及时清理,土壤矿质元素缺乏,肥力下降。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供应枝、叶、干生长,同时又将枯枝落叶残留物归还地表,通过微生物分解还原进入土壤,而这些物质再次被植物利用,养分运输周而复始,形成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然而由于城市清洁活动,造成土壤养分元素自然循环受到破坏。再加上目前园林绿化管理粗放、施肥无针对性,致使土壤养分失衡。同时园林植物特别是开花植物每年要从土壤有限的营养中定向吸取养分,造成土壤某些养分缺乏,土壤养分收支失去平衡,产生病毒及各种有害细菌,导致城市土壤愈来愈贫瘠,植物生长不良。如卓文珊等对广州市7个功能区绿地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城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磷含量则略高,土壤肥力以新居住区为最好,其次为公园,其后依次为老工业区,新开发区,老居住区,交通区,商业区[5]。

(六)城市土壤生物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原有自然生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沥青、混凝土地面和建筑物等人工景观。城市土壤表面的硬化、生物栖息地的孤立、人为干扰与土壤污染的加重等,造成城市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多样性水平降低,生物的种类、数量远比农业土壤、自然土壤少,且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生物的侵染。

(七)城市土壤污染严重

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人们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水泥、石灰、炉渣等废物残渣,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理化性质变坏,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土壤的组分和性质。城市污染物主要有污水、污泥和固体废物等。污水成分复杂,它的悬浮物、有机物、可溶性盐类、合成洗涤剂、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成分,进入土壤后可以改变土壤水的性质或成为土壤的组分,影响土壤水分功能的发挥,抑制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活性及物质循环功能。固体废弃物大都含有重金属,甚至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经过长期暴露,被雨水冲洗和淋溶后,溶入水中,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长期以来导致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城市环境中对树木康危害较大而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的土壤污染。由于有害物质沉淀堆积,以及病原微生物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当超过土壤自净能

力时,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土壤微生物活力受抑制或破坏,肥力渐降或盐碱化,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土壤污染物又向环境输出转化,使大气、水体等进一步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非常严重,应该予以重视。

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及某些有毒物质,如砷、镉、过量的铜和锌等,能直接影响树体生长和发育或在体内积累。高浓度的铅(800ml·L—1)胁迫,在短时间内足以引起树木叶片的急性生理伤害,其表现是植物细胞内的活性氧反应加剧,活性氧含量增加,类囊体膜和质膜破坏,叶绿素含量下降,质膜透性加大;“酸雨”使土壤酸化,使氮不能转化为供树体吸收的硝酸盐或铵盐,使磷酸盐变成难溶性的沉淀,使铁转化为不溶性的铁盐,从而影响植株生长。碱性粉尘(如:水泥粉尘)能使土壤碱化,使树木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变得困难,并引起缺素症。

土壤污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持续性,如某些农药在土中自然分解需几十年,故难以采取大规模的消除措施。

第三节城市土壤改良

一、园林树木的土壤管理

土壤是园林树木生长的基础,它不仅支持、固定树木,而且还是园林树木生长发育所需生活条件的主要供给地。园林树木土壤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多种综合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保证园林树木健康生长所需养分、水分、空气的不断有效供给,因此,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园林树木的生长好坏;同时,结合园林工程的地形地貌改造利用,土壤管理也有利于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并能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与尘土飞扬的发生。

(一)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

园林树木生长的土壤条件十分复杂,既有平原肥土,更有大量的荒山荒地、建筑废弃地、水边低湿地、人工土层、工矿污染地、盐碱地等,这些土壤大多需要经过适当调整改造,才适合园林树木生长。不同的园林树木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但良好的土壤是要能协调土壤的水、热、气、肥。一般说来,高度肥沃的土壤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土壤养分均衡:肥沃土壤的养分状况应该是缓效养分、速效养分,大量、中量和微量养分比例适宜,养分配比相对均衡。一般而言,比例适宜的肥沃土壤,树木根系生长的土层中应养分储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应在1.5%--2%以上,肥效长,心土层、底土层也应有较高的养分含量。

2.土体构造适宜:与其它土壤类型比较,园林树木生长的土壤大多经过人工改造,因而没有明显完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园林树木生长的土体构造应该是,在1----1.5米深度范围内,土体为上松下实结构,特别是在40----60厘米,树木大多数吸收根分布区内,土层要疏松,质地较轻;心土层较坚实,质地较重。这样,既有利于通气、透水、增温,又有利于保水保肥。

3.物理性质良好:物理性质主要指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及其比例,它们是土壤通气性、保水性、热性状、养分含量高低等各种性质发生和变化的物质基础。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园林树木要求土壤质地适中,耕性好,有较多的水稳性和临时性的团聚体,适宜的三相比例为,固相物质40---57%,液相物质20---40%,气相物质15---37%,土壤容重为1—1.3克/立方厘米。

二、土壤改良的方法

(一)土壤耕作改良

合理的土壤耕作可改善土壤的水分和通气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快土壤的熟化进程,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由于大多数园林树木都是深根性植物,根系活动旺盛分布深广,通过土壤耕作为根系提供更广的伸展空间,以保证树木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水、肥、气、热的不断需要。土壤的合理耕作应包括:

1.深翻熟化深翻就是对园林树木根区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深度翻垦,主要目的是加快土壤的熟化,使“死土”变“活土”,“活土”变“细土”,“细土”变肥土。这是因为深翻能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理化性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为树木根系向纵深伸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树木的抵抗力,使树体健壮,新梢长,叶色浓,花色艳。

(1)深翻时期。深翻时期包括园林树木栽植前的深翻与栽植后的深翻。前者是在栽植树木前,配合园林地形改造,杂物清除等工作,对栽植场地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深翻,并曝晒土壤,打碎土块,填施有机肥,为树木后期生长奠定基础;后者是在树木生长过程中进行的土壤深翻。

实践证明,园林树木土壤一年四季均可深翻,但应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园林树木的类型适时深翻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深翻主要在以下两个时期:

①秋末:此时树木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养分开始回流转入积累,同化产物的消耗减少,如结合施基肥更有利于损伤根系的恢复生长,甚至还有可能刺激长出部分新根,对树木来年的生长十分有益。同时,秋耕可松土保墒有利于雪水的下渗,一般秋耕比未秋耕的土壤含水量要高3%~7%;如秋耕后经大量灌水,可使土壤下沉,根系与土壤能进一步密接有助根系生长。

②早春:应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进行。此时树木地上部分尚处于休眠状态,根系则刚开始活动生长较为缓慢,伤根后容易愈合和再生。从土壤养分季节变化规律看,春季土壤解冻后土壤水分开始向上移动,土质疏松操作省工,但土壤蒸发量大易导致树木干旱缺水,因此在多春旱、多风地区,春季翻耕后需及时灌水,或采取措施覆盖根系,耕后耙平、镇压,春翻深度也较秋耕为浅。

(2)深翻次数与深度

①深翻次数:土壤深翻的效果能保持多年,因此没有必要每年都进行深翻。但深翻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土壤特性有关,一般情况下黏土、涝洼地深翻后容易恢复紧实,因而保持年限较短,可每1~2年深翻耕一次;而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疏松透气的沙壤土保持较长时间,一般可每3~4年深翻耕一次。

②深翻深度:理论上讲,深翻深度以稍深于园林树木主要根系垂直分布层为度,这样有利于引导根系向下生长,但具体的深翻深度与土壤结构、土质状况以及树种特性等有关。如土层浅、下部为半风化岩石,或土质黏重,浅层有砾石层和黏土夹层,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以及对深根性的树种深翻深度宜较深,可达50~70cm,相反可适当浅些。

(3)深翻方式。园林树木土壤深翻方式,主要有树盘深翻与行间深翻两种。树盘深翻是在树木树冠边缘,即树冠的地面垂直投影线附近挖取环状深翻沟,有利于树木根系向外扩展,这适用于园林草坪中的孤植树和株间距大的树木。行间深翻则是在两排树木的行中间,沿列方向挖取长条形深翻沟,用一条深翻沟达到对两行树木同时深翻的目的,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呈行列布置的树木,如风景林、防护林带、园林苗圃等。

此外,还有全面深翻、隔行深翻等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深翻均应

结合施肥和灌溉,可将上层肥沃土壤与腐熟有机肥拌和填入深翻沟的底部,以改良根层附近的土壤结构,为根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将心土放在上面可促使心土迅速熟化。

2.中耕通气中耕不但可以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泛碱,改良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还有利于难溶性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而且,通过中耕能尽快恢复土壤的疏松度,改进通气和水分状态,使土壤水、气关系趋于协调,因而生产上有“地湿锄干,地干锄湿”之说。此外,早春季进行中耕,还能明显提高土壤温度,使树木的根系尽快开始生长,并及早进入吸收功能状态,以满足地上部分对水分、营养的需求。当然,中耕也是清除杂草的有效办法,减少杂草对水分、养分的竞争,使树木生长的地面环境更清洁美观,同时还阻止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通常各地城市园林主管部门对当地各类绿地中的园林树木土壤中耕次数都有明确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一般每年土壤的中耕次数要达到2~3次。土壤中耕大多在生长季节进行,如以消除杂草为主要目的的中耕,中耕时间在杂草出苗期和结实期效果较好,这样能消灭大量杂草,减少除草次数。具体时间应选择在土壤不过于干,又不过于湿时,如天气晴朗或初晴之后进行,可以获得最大的保墒效果。

中耕深度一般为6~lOcm,大苗6~9cm,小苗2~3cm,过深伤根,过浅起不到中耕的作用。中耕时,尽量不要碰伤树皮,对生长在土壤表层的树木须根,则可适当截断。

3.客、培土壤

(1)客土。在栽植园林树木时对栽植地实行局部换土,通常是在土壤完全不适宜园林树木生长的情况下需进行客土。如在岩石裸露,人工爆破坑栽植或土壤十分黏重,土壤过酸、过碱以及土壤已被工业废水、废弃物严重污染等情况下,这时就应全部或部分换人肥沃土壤以获得适合的栽培条件。

(2)培土。是在园林树木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在树木生长地添加部分土壤基质,以增加土层厚度,保护根系,补充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的措施。

在我国南方高温多雨的山地区域,常采取培土措施。在这些地方,降雨量大,强度高,土壤淋洗流失严重,土层变得十分浅薄,树木的根系大量裸露,树木既缺水又缺肥,生长势差,甚至可能导致树木整株倒伏或死亡,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培土。

培土应是一项经常性的土壤管理工作,应根据土质确定培土基质类型。如土质黏重的应培含沙质较多的疏松肥土甚至河沙;含沙质较多的可培塘泥、河泥等较黏重的肥土以及腐殖土。培土量视植株的大小、土源、成本等条件而定,.但一次培土不宜太厚以免影响树木根系生长。

(二)土壤化学改良

1.施肥改良土壤的施肥改良以有机肥为主。一方面,有机肥所含营养元素全面,除含有各种大量元素外,还含有微量元素和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激素、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酶等,能有效地供给树木生长需要的营养。另一方面,有机肥还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其有机胶体又可改良沙土,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良黏土的结构,增加土壤的空隙度,缓冲土壤的酸碱度,从而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施肥改良常与土壤的深翻工作结合进行。一般在土壤深翻时,将有机肥和土壤以分层的方式填入深翻沟。生产上常用的有机肥料有厩肥、堆肥、禽肥、鱼肥、饼肥、人粪尿、土杂肥、绿肥以及城市中的垃圾等,这些有机肥均需经过腐熟发酵才可使用。

2.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主要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与有效性,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等,因此与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当土壤pH过低时,土壤中活性铁、铝增多,磷酸根易与它们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沉淀,造成磷素养分的无效化。同时由于土壤吸附性氢离子多,黏粒矿物易被分解,盐基离子大部分遭受淋失,不利于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相反,当土壤pH过高时,则发生明显的钙

对磷酸的固定,使土粒分散,结构被破坏。

绝大数园林树木适宜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然而,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地酸性和碱性土面积较大。例如,据重庆市园林科研所的杨新敏调查,该市主要公园、苗圃、风景区土壤PH<6.5的酸性土壤占40%,6.5---7.5的中性土占20%,PH>7.5的碱性土占40%。一般说来,我国南方城市的土壤PH偏低,北方偏高,所以,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土壤管理工作。

(1)土壤的酸化处理。土壤酸化是指对偏碱性的土壤进行必要的处理,使之pH有所降低,符合酸性园林树种生长需要。目前,土壤酸化主要通过施用释酸物质进行调节,如施用有机肥料、生理酸性肥料、硫磺等,通过这些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产生酸性物质,降低土壤的pH。据试验,每667m2施用30kg硫磺粉,可使土壤pH从8.0降到6.5左右;硫磺粉的酸化效果较持久,但见效缓慢。对盆栽园林树木也可用1:50的硫酸铝钾,或1:180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浇灌植株来降低盆栽土的pH。

(2)土壤碱化处理。土壤碱化是指对偏酸的土壤进行必要的处理,使之土壤pH有所提高,符合一些碱性树种生长需要。土壤碱化的常用方法是向土壤中施加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但以石灰应用较普遍。调节土壤酸度的石灰是农业上用的“农业石灰”,即石灰石粉(碳酸钙粉)。使用时,石灰石粉越细越好,这样可增加土壤内的离子交换强度,以达到调节土壤pH的目的。市面上石灰石粉有几十到几千目的细粉,目数越大,见效越快,价格也越贵,生产上一般用300~450目的较适宜。石灰石粉的施用量(把酸性土壤调节到要求的pH范围所需要的石灰石粉用量)应根据土壤中交换陛酸的数量确定,其需要量的理论值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石灰施用量理论值=土壤体积×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一盐基饱和度)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个理论值还应根据石灰的化学形态不同乘以一个相应的经验系数。石灰石粉的经验系数一般取1.3~1.5。

(三)、疏松剂改良

近年来,有不少国家已开始大量使用疏松剂来改良土壤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并有专门的疏松剂商品销售。如国外生产上广泛使用的聚丙烯酰胺,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使用时,先把干粉溶于80℃以上的热水,制成2%的母液,再稀释10倍浇灌至5厘米深土层中,通过其离子键、氢键的吸引,使土壤连接形成团粒结构,从而优化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其效果可达3年以上。

土壤疏松剂可大致分为有机、无机和高分子三种类型,它们的功能分别表现在,膨松土壤,提高置换容量,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多孔穴,协调保水与通气、透水性;使土壤粒子团粒化。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疏松剂以有机类型为主,如泥炭、锯末粉、谷糠、腐叶土、腐殖土、家畜厩肥等,这些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效果较好,但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腐熟,并在土壤中混合均匀。

(四)、土壤的生物改良

1.植物改良在城市园林中,植物改良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种植地被植物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加土壤可给态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蒸发,控制杂草丛生,减少水、土、肥流失与土温的日变幅,有利于园林树木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在增加绿化量的同时避免地表裸露,防止尘土飞扬,丰富园林景观。因此,地被植物覆盖地面,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生物改良土壤措施。

在城市园林中对以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结合增加园林景观效果需要的地被植物要求是,适应性强,有一定的耐阴、耐践踏能力,根系有一定的固氮力,枯枝落叶易于腐熟分解,覆盖面大,繁殖容易,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常用种类有五加、地瓜藤、胡枝子、金银花、常春藤、金丝桃、金丝梅、地锦、络石、扶芳藤、荆条、三叶草、马蹄金、萱

草、麦冬、沿阶草、玉簪、百合、鸢尾、酢酱草、二月兰、虞美人、羽扇豆、草木犀、香豌豆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种间关系,应根据习性互补的原则选用物种,否则可能对园林树木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多年生深根性地被植物,如紫花苜蓿等,不但消耗水分、养分较多,对园林树木影响较大,除注意肥、水管理外,不宜长期选种,当植株和根系生长量大时,可及时翻耕,达到培肥的目的,而且根系分泌物皂角苷对蔷薇科植物根系生长不利,需特别注意。此外,国外有人认为,在土壤结构差的粉沙、粘重土壤中种植禾本科地被植物改土效果尤其明显。

2.动物改良在自然土壤中,常常有大量的昆虫、原生动物、线虫、环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存,它们对土壤改良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土壤中的蚯蚓,对土壤混合,团粒结构的形成及土壤通气状况的改善都有很大益处。一些微生物,它们数量大、繁殖快、活动性强,能促进岩石风化和养分释放,加快动植物残体的分解,有助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物质转化,所以,利用有益动物种类也不失为一种改良土壤的好办法。

利用动物改良土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土壤中现有有益动物种类的保护,对土壤施肥、农药使用、土壤与水体污染等进行严格控制,为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推广使用根瘤菌、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等生物肥料,这些生物肥料含有多种微生物,它们生命活动的分泌物与代谢产物,既能直接给园林树木提供某些营养元素、激素类物质、各种酶等,刺激树木根系生长,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

(五)盐碱地的土壤改良

对于盐碱地的改良技术,一般有3种方法。第一,客土改良。即将盐碱化的城市土壤上层30cm土壤取走,更换未盐碱化土壤,再加以绿化。但使用此种方法在绿化4年后表土便开始盐碱化,效果不明显,且费时费力,成本较高,由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仍是施工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做法;第二,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大穴整地,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等方法。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的目的。第三,在树穴地表覆盖秸秆、稻草、树皮、地膜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地表积聚。第四,对盐碱土增施石膏、磷石膏、黑矾等化学改良物质,可降低碱性,还可置换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同时磷元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达到改良的目的。

(六)土壤污染防止

1.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危害: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积累的有毒或有害物质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从而对园林树木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土壤污染一方面直接影响园林树木的生长,如通常当土壤中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达到2.2—2.8毫克/公斤土壤时,就有可能使许多园林树木的根系中毒,丧失吸收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污染还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衰竭,引发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等连锁污染,因此,土壤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2.土壤污染的途径:城市园林土壤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两大方面,根据土壤污染的途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水质污染:由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排放、灌溉而引起的土壤污染。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镉、铜、锌、铬、铅、镍、砷、硒等有毒重金属元素,对树木根系造成直接毒害。

(2)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泥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片土地,并随运输迁移不断扩大污染面,而且含有重金属及有毒化学物质。

(3)大气污染:即工业废气、家庭燃气以及汽车尾气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大气污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或氟化氢,它们分别以硫酸和氢氟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前者可形成酸雨,导致土壤不同程度的酸化,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后者则使土壤中可溶性氟含量增高,对树木造成毒害。

(4)其它污染:包括石油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化肥、农药等。

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污染源,禁止工业、生活污染物向城市园林绿地排放,加强污水灌溉区的监测与管理,各类污水必须净化后方可用于园林树木的灌溉;加大园林绿地中各类固体废弃物的清理力度,及时清除、运走有毒垃圾、污泥等。

(2)生产措施: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执行科学的施肥制度,大力发展复活肥、可控释放型等新型肥料,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在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加入石灰、膨润土、沸石等土壤改良剂,控制重金属元素的迁移与转化,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采用低量或超低量喷洒农药方法,使用药量少,药效高的农药,严格控制剧毒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使用范围;广泛选用吸毒、抗毒能力强的园林树种。

(3)工程措施:常见的有客土、换土、去表土、翻土等。客土法就是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大量的干净土壤,在表层混合,使污染物浓度降到临界浓度以下;换土就是把污染土壤拿走,换入干净的土壤。除此之外,工程措施还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法以及近年来为国外采用的电化法等。工程措施治理土壤污染效果彻底,是一种治本措施,但投资较大。

第四节园林树木的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一般生长在人工化的环境条件下,因此其水分与营养的获得均有别于自然条件中的树木,多数树木生长在干旱、肥力不足的土壤中,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而且常常处于环境胁迫的情况下,为了促使园林树木的正常生长,在日常的管理与养护中,树木的水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园林树木的水分管理

(一)、水分管理的意义

园林树木的水分管理,就是根据各类园林树木对水分要求不同的生态学特性,通过多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来满足树木对水分的合理需求,保障水分的有效供给,达到园林树木健康生长和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它包括园林树木的灌溉与排水两方面的内容。园林树木水分科学管理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确保园林树木的健康生长及其园林功能的正常发挥水分是园林树木生存不可缺少的,而水分缺乏会使树木处于萎蔫状态,受旱植株轻者叶色暗浅,干边无光泽,叶面出现枯焦斑点,新芽、幼蕾、幼花干尖、干瓣并早期脱落,重者新梢停止生长,往往自下而上发黄变枯、落叶,甚或整株干枯死亡。但水分过多会造成植株徒长,引起倒伏,抑制花芽分化,延迟开花期,易出现烂花、落蕾、落果现象。特别是当土壤水分过多时,土壤缺氧而引起厌氧细菌活动,由此产生大量有毒物质的积累,导致根系发霉腐烂,窒息死亡;水分缺乏则会使树木处于萎焉状态,受旱植株,轻者叶色暗浅,干边无光泽,叶面出现枯焦斑点,新芽、幼蕾、幼花干尖、干瓣,早期脱落,重者新稍停止生长,往往自下而上发黄变枯、落叶,甚或整株干枯死亡。

2.改善园林树木的生长环境水分不但对城市园林绿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还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在高温季节进行喷灌可降低土温,同时树木还可借助蒸腾作用来调节温度,提高空气湿度,使叶片和花果不致因强光的照射而引起“日烧”,避免了强光、高温对树木的伤害;在干旱的土壤上灌水,可以改善微生物的生活状况,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生产中不合理的灌溉,还有可能给园林绿地带来地面侵蚀,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营养物质淋失,土壤盐渍化加剧等,不利于园林树木的生长。

3.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护成本我国是乏水国家,水资源十分有限,应节约并合理利用每一滴水。而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树木的灌溉用水大多为自来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树木水分管理方案,实施先进的灌排技术,来确保园林树木的水分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损失浪费,降低园林的养护管理费用,是我国城市园林现阶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园林树木的需水特性

正确全面认识园林树木的需水特性,是制定科学的水分管理方案,合理安排灌排工作,适时适量满足树木水分需求,确保园林树木健康生长,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依据。园林树木需水特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园林树木种类与需水不同的种类、品种在水分需求上有较大差异。一般说来,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花、果、叶量大的种类需水量较大,相反需水量较小。因此,通常乔木比灌木,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阳性树种比阴性树种,浅根性树种比深根性树种,中生、湿生树种比旱生树种需要较多的水分。有些树木则很耐旱,如国槐、刺槐、侧柏、柽柳等。有些则耐水淹,如杨、柳。观花树种,特别是花灌木的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均比一般的树种要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需水量大的种类不一定需常湿,需水量小的也不一定可常干,而且园林树木的耐旱力与耐湿力并不完全呈负相关。应根据四季气候不同适时浇灌。根据树种的习性而浇水。

2.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时期与需水就生命周期而言,种子萌发时,必须吸足水分,以便种皮膨胀软化,需水量较大;在幼苗时期,树木的根系弱小,于土层中分布较浅抗旱力差,虽然植株个体较小总需水量不大,但也必须经常保持表土适度湿润;随着植株体量的增大,总需水量应有所增加,个体对水分的适应能力也有所增强。

在年生长周期中,生长季的需水量大于休眠期。3-6月份:干旱少雨。树木发育旺盛。需水量大。一般都需要灌水。6-9月份:雨季。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不需要多灌水。若雨水过多时,应注意排水。若大旱之年,应灌水。9-11月份:应使树木组织生长更充实,充分木质化,增强抗性,准备越冬。一般不应再灌水,以免引起徒长。如过于干旱,也可适量灌水。11-2月份:树木停止生长。为使树木顺利越冬,不因冬春干旱而受害,在进入休眠前(北京11月中旬)应灌封冻水(冻水)。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越冬尚有一定困难的边缘树种一定要灌封冻水。

秋冬季气温降低,大多数园林树木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即使常绿树种的生长也极为缓慢,这时应少浇或不浇水,以防烂根;春季开始,气温上升,随着树木大量的抽枝展叶,需水量也逐渐增大,即在早春由于气温回升快于土温,根系尚处于休眠状态,此时吸收功能弱,树木地上部分已开始蒸腾耗水,因此,对于一些常绿树种应进行适当的叶面喷雾。

在生长过程中,许多树木都有一个对水分需求特别敏感的时期,即需水临界期,此时如果缺水将严重影响树木枝梢生长和花的发育,以后即使更多的水分供给也难以补偿。需水临界期因各地气候及树木种类而不同,就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呼吸、蒸腾作用最旺盛时期,以及观果类树种果实迅速生长期都要求充足的水分。由于相对干旱会促

使树木枝条停止加长生长,使营养物质向花芽转移,因而在栽培上常采用减水、断水等措施来促进花芽分化。如对梅花、桃花、榆叶梅、紫薇、紫荆等花灌木,在营养生长期即将结束时适当扣水,少浇或停浇几次水,能提早并促进花芽的形成和发育,从而达到开花繁茂的观赏效果。

3.园林树木栽植年限与需水显然,树木栽植的年限越短需水量越大。刚刚栽植的树木,根系损伤大吸收功能弱,根系在短期内难与土壤密切接触,常常需要连续多次反复灌水,方能保证成活,如果是常绿树种,还有必要对枝叶进行喷雾。新栽植的树木一定要灌3次水,方可保证成活。新植乔木需要连续灌水3-5年;新植灌木最少5年;新栽常绿树尤其常绿阔叶树,常常在早晨向树上喷水。定植多年且正常生长开花的树木,除非遇上大旱,树木表现迫切需水时才灌水,一般情况则根据条件而定。树木定植经过一定年限后,进入正常生长阶段,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需水的迫切性会逐渐下降不必经常灌水。

4.园林树木用途与需水生产上,因受水源、灌溉设施、人力、财力等因素限制,常常难以对全部树木进行同等的灌溉,而要根据园林树木的用途来确定灌溉的重点。一般需水的优先对象是观花灌木、珍贵树种、孤植树、古树、大树等观赏价值高的树木以及新栽树木。

5.树木立地条件与需水生长在不同地区的园林树木,受当地气候、地形、土壤等影响,其需水状况有差异。在气温高、日照强、空气干燥、风大的地区,叶面蒸腾和株间蒸发均会加强,树木的需水量就大,反之则小。由于上述因素直接影响水面蒸发量的大小,因此在许多灌溉试验中,大多以水面蒸发量作为反映各气候因素的综合指标,而以树木需水量和同期水面蒸发量比值反映需水量与气候间的关系。土壤的质地、结构与灌水密切相关。盐碱地,就要“明水大浇”、“灌耪结合”,最好用河水灌溉。沙地,容易漏水,保水力差,灌水次数应当增加,亦可小水勤浇,并施有机肥增加保水保肥性。低洼地,也要“小水勤浇”,注意不要积水,并应注意排水防碱。较粘重的土壤,因其保水力强,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应当减少,并施入有机肥和河沙,增加通透性。

6.管理技术措施与需水管理技术措施对园林树木的需水情况有较多影响。一般说来,经过合理的深翻、中耕、客土,施用丰富有机肥料的土壤,其结构性能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水分的有效性高,能及时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因而灌水量较小。

在全年的栽培养护工作中,灌水应与其他技术措施密切配合、以便在互相影响下更好地发挥每个措施的积极作用。例如,灌水与施肥相结合,做到“水肥结合”这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施化肥的前后,应该浇透水,既可避免肥力过大、过猛,影响根系吸收或遭毒害,又可满足树木对水分的正常要求。河南鄢陵花农对酸性花木研制的“矾肥水”就是水肥结合措施的典范,并有防治缺绿病和地下虫害之效。

此外,灌水应与中耕除草、培土、覆盖等土壤管理措施相结合。因为灌水和保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墒做得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满足树木对水分的要求并减少经常灌水之烦。如山东菏泽花农栽培牡丹时就非常注意中耕,并有“湿地锄干,干地锄湿”和“春锄深一犁,夏锄刮破皮”等经验。当地常遇春旱和夏涝,但因花农加强了土壤管理,勤于锄地保墒,从而保证了牡丹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少了旱涝灾害与其他不良影响。

二、园林树木的灌溉

(一)灌水的时期

灌水时期由树木在一年中各个物候期对水分的要求,气候特点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

律等决定。用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确定具体的灌水时期,是较可靠的方法。土壤能保持的最大水量称为土壤持水量。一般认为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土壤中的水分与空气状况,最符合树木生长、结实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当土壤含水量低至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时,就需要补充水分。

土壤含水量包括吸湿水与毛管水。可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都是可移动的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减少到不能移动时的含水量,称为“水分当量”o土壤水分低到水分当量时,树木吸收汞分困难,必将导致树体缺水。所以,必须在土壤含水量达水分当量以前及时进行灌溉。如果此时土壤含水量继续减少,植物最终枯萎死亡,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据前人研究,萎蔫系数大体相当于各种土壤水分当量的54%。因此,以土壤含水量达到萎蔫系数时进行灌水,显然是不正确的。

在某一地段,如果已经熟悉其土质并经多次含水量的测定,也可以凭经验进行触摸和目测,判断其大体含水量,以确定其是否需要灌溉。如壤土和沙壤土,手握成团,挤压时土团不易碎裂,说明土壤湿度约为最大持水量的50%以上,一般可不必进行灌溉。如手指松开,轻轻挤压容易裂缝,则证明水分含量少,需要进行灌溉。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用仪器指示灌水时间和灌水量,早已在生产上应用。目前国外用于指导灌水,最普遍采用的仪器是张力计(Tensiometer,又称土壤水分张力计)。安装张力计可省去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并可随时迅速了解树木根部不同土层的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的灌溉,以防止过量灌溉所引起的水分和养分的损失。

确定树木是否需要灌水,还可以通过灌水时期的生物学指标测定,如直接测定树木地上部分生长的状况,包括测定果实的生长率、气孔的开张度、树干和枝条的生长、叶片的色泽和萎蔫系数等,此外也可以用叶片的细胞浓度、水势等作为灌水时间的生理指标。

目前在生产上,除栽植时要连灌三遍水外,大体上还是按照物候期进行浇水,基本上分为休眠期灌水和生长期灌水。

1.休眠期灌水:是在秋冬和早春进行。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等地降水量较少,冬春严寒寒干旱。因而此期灌水非常必要。秋末或冬初的灌水(北京为1月上、中旬)一般称为灌“冻水”或“封冻”水,冬季土壤结冻,放出潜热有提高树木越冬能力和防止早春干旱的作用,故在北方地区,这次灌水是不可缺少的。在我国的南方有很多地方,在初冬给树木也灌“冻水”,并在水中加入粪稀,做得非常细致。对于边缘的和越冬困难的树种,以及幼树等,初冬灌“冻水”更为必要。

我国的北方,在漫长的冬季,雨水很少,加之春季风多,土壤非常干旱,特别是倒春寒比较长的年份,早春灌水非常重要,不但有利于树木顺利通过被迫休眠期,为新梢和叶片的生长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有利于开花与坐果。早春灌水促使树木健壮生长,是花繁果茂的一个关键措施。

2.生长期灌水:分为花前灌水、花后灌水、花芽分化期灌水。

(1)花前灌水:在北方早春经常出现风多雨少的干旱现象。及时灌水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是解决树木萌芽、开花、新梢生长和提高坐果率的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防止倒春寒和晚霜的为害。盐碱地早春灌水后,并同时进行中耕可起到压盐碱的作用。花前水可在萌芽后结合花前追肥进行;花前水的具体时间,要因地,因树种而异。

(2)花后灌水:大多数树木在花谢后半个月左右是新梢迅速生长期和幼果发育的时期,此时如果水分不足,则抑制新梢生长,对于果树则会引起大量落果。尤其北方各地春天风多。地面蒸发量大,适当灌水以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前期可促进新梢和叶片生长,扩大同化面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坐果率和增大果实。同时,对后期的花芽分化也有一定的良好作用。没有灌水条件的地区,也应积极做好保墒措施,如盖草、盖沙等。

(3)花芽分化期灌水:此次水对观花、观果树木非常重要,因为树木一般是在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时,花芽开始分化。此时也是果实迅速生长期,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分,若水分不足,则影响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因此,在新梢停止生长前及时而适量地灌水,可促进春梢生长而抑制秋梢生长,有利于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

在北京一般年份,全年灌水6次左右。一般安排在3、4、5、6、9、11月份每月各一次。干旱年份和土质不好的或因缺水生长不良者应增加灌水次数。在西北干旱地区,灌水次数还应适当增加。

(二)灌水量

灌水量同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树种、品种、不同规格的植株,不同的生长状况、不同砧木以及不同的土质等都会影响灌水量。在灌水时一定要灌足水分,切忌表土打湿而底土仍然干燥。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少些;不耐旱的树种灌水量要多。盐碱土地区,灌水量每次不宜过多,灌水浸润土壤深度不要与地下水位相接,以防返碱和返盐。土壤质地轻,保水保肥力差的地,也不宜大水灌溉,否则会造成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随重力水淋失,使土壤逐渐贫瘠。

100cm深处。适宜的灌水量一般一般已达花龄的乔木,大多应浇水令其渗透到80

——

以达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为标准。

目前果园根据不同土壤的持水量、灌溉前的土壤湿度,土壤容重、要求土壤浸湿的深度,计算一定面积灌水量,即:

灌水量=灌溉面积×土壤浸湿深度×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一灌溉前土壤湿度)灌溉前的土壤湿度,每次灌水前均需测定,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浸湿深度等项,可数年测定一次。

在应用此公式计算出的灌水量,还可根据树种、品种、不同生命周期、物候期以及日照。温度、风干旱持续的长短等因素,进行调整,酌增酌减,以更符合实际需要。这一方法在园林中可以借鉴。如果在树木生长地安置张力计,则不必计算灌水量,灌水量和灌水时间均可由真空计嚣的读数表示出来。

(三)园林树木的灌溉方式

1.灌水方法灌水方法正确与否,不但关系到灌水效果好坏,而且还影响土壤的结构。正确的灌水方法,要有利水分在土壤中均匀分布、充分发挥水效、节约用水量、降低灌水成本、减少土壤冲刷,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水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正朝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使灌水效率和灌水效果均大幅度提高。常用水源有地下水(自来水、井水)、地表水(河、湖、池塘)以及中水(工业及生活废水处理后)。河水、井水和池塘水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质,是较好的灌溉用水。为了节约用水可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排放的污水作灌溉用,但是,用前必须经过化验,确实不含有害有毒物质的水才能用,否则不能作灌溉用水。

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将园林树木的灌水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地上灌水。

①机械喷灌:是固定或拆卸式的管道输送和喷灌系统,一般由水源、动力、水泵、输水管道及喷头等部分组成,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灌水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园林苗圃、园林草坪以及重要的绿地系统。

机械喷灌的优点是:灌溉水首先是以雾化状洒落在树体上,然后再通过树木枝叶逐渐下渗至地表,避免了对土壤的直接打击、冲刷,基本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既节约用水量又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可保持原有土壤的疏松状态。同时,机械喷灌还能迅速提高树木周围的空气湿度,控制局部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为树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机械喷灌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不高,可以节约劳力提高工作效率。

而机械喷灌的缺点主要有:可能加重某些园林树木感染真菌病害;灌水的均匀性受风影响很大,风力过大,会增加水量损失;同时,喷灌的设备价格和管理维护费用较高,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但总体上讲,机械喷灌还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灌溉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②移动式喷灌:一般由城市洒水车改建而成,在汽车上安装贮水箱、水泵、水管及喷头组成一个完整的喷灌系统,灌溉的效果与机械喷灌相似。由于汽车喷灌具有移动灵活的优点,因而常用于城市街道行道树的灌水。

③人工浇灌:虽然人工浇灌费工多、效率低,但在交通不便、水源较远、设施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灌水方法。人工浇灌大多采用树盘灌水形式,灌溉时以树干为圆心,在树冠边缘投影处用土壤围成圆形树堰,灌水在树堰中缓慢渗入地下。人工浇灌属于局部灌溉,灌水前最好应疏松树堰内土壤,使水容易渗透,灌溉后耙松表土以减少水分蒸发。

(2)地面灌水。地面灌水可分为漫灌与滴灌两种形式。前者是一种大面积的表面灌水方式,因用水极不经济也不科学,生产上已很少采用;后者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先进灌溉技术,它是将灌溉用水以水滴或细小水流形式,缓慢的施于植物根域的灌水方法。滴灌的效果与机械喷灌相似,但比机械喷灌更节约用水。不过滴灌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较差,而且耗管材多,对用水要求严格,容易堵塞管道和滴头。

目前国内外已发展到自动化滴灌装置,其自动控制方法可分时间控制法、电力抵抗法和土壤水分张力计自动控制法等,而广泛用于蔬菜、花卉的设施栽培生产中,以及庭院观赏树木的养护中。滴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水泵、化肥罐、过滤器、输水管、灌水管和滴水管等。

(3)地下灌水。地下灌水是借助于地下的管道系统,使灌溉水在土壤毛细管作用下,向周围扩散浸润植物根区土壤的灌溉方法。地下灌水具有地表蒸发小、节省灌溉用水、不破坏土壤结构、地下管道系统在雨季还可用于排水等优点。

地下灌水分为沟灌与渗灌两种。沟灌是用高畦低沟方法,引水沿沟底流动来浸润周围土壤。灌溉沟有明沟与暗沟,土沟与石沟之分,石沟的沟壁设有小型渗漏孔。渗灌是采用地下管道系统的一种地下灌水方式,整个系统包括输水管道和渗水管道两大部分,通过输水管道将灌溉水输送至灌溉地的渗水管道,它做成暗渠和明渠均可,但应有一定比降。渗水管道的作用在于通过管道上的小孔,使灌水渗入土壤中,目前常用的有专门烧制的多孔瓦管、多孔水泥管、竹管以及波纹塑料管等,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多孔瓦管。

(四)城市绿地排水

1.排水的必要性排水是为了减少土壤中多余的水分以增加土壤空气的含量,促进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流,提高土壤温度,激发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改善树木营养状况,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全面改善。

排水不良的土壤经常发生水分过多而缺乏空气,迫使树根进行无氧呼吸并积累乙醇造成蛋白质凝固,引起根系生长衰弱以至死亡;土壤通气不良造成嫌气微生物活动促使反硝化作用发生,从而降低土壤肥力;而有些土壤,如黏土中,如大量施用硫酸铵等化肥或未腐熟的有机肥后遇土壤排水不良,这些肥料将进行无氧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严重影响树木地下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因此排水与灌水同等重要。

2.排水的条件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排水:

(1)树木生长在低洼地,当降雨强度大时汇集大量地表径流,且不能及时宣泄,而形成季节性涝湿地。

(2)土壤结构不良,渗水性差,特别是土壤下面有坚实的不透水层,阻止水分下渗,

形成过高的假地下水位。

(3)园林绿地临近江河湖海,地下水位高或雨季易遭淹没,形成周期性的土壤过湿。

(4)平原与山地城市,在洪水季节有可能因排水不畅,形成大量积水。

(5)在一些盐碱地区,土壤下层含盐量高,不及时排水洗盐,盐分会随水的上升而到达表层,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对树木生长很不利。

3.排水方法园林树木的排水通常有以下四种:

(1)明沟排水。明沟排水是在地面上挖掘明沟,排除径流。它常由小排水沟、支排水沟以及主排水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在地势最低处设置总排水沟。这种排水系统的布局多与道路走向一致,各级排水沟的走向最好相互垂直,但在两沟相交处应成锐角相交(45。~60。),以利水流畅,防止相交处沟道淤塞,且各级排水沟的纵向比降应大小有别。

(2)暗沟排水。暗沟排水是在地下埋设管道形成地下排水系统,将地下水降到要求的深度。暗沟排水系统与明沟排水系统基本相同,也有干管、支管和排水管之别。暗沟排水的管道多由塑料管、混凝土管或瓦管做成。建设时,各级管道需按水力学要求的指标组合施工,以确保水流畅通,防止淤塞。

(3)滤水层排水。滤水层排水实际就是一种地下排水方法,一般是对低洼积水地以及透水性极差的立地栽种树木,或对一些极不耐水湿的树种在栽植初采取的排水措施。即在树木生长的土壤下面填埋一定深度的煤渣、碎石等材料,形成滤水层,并在周围设置排水孔,遇积水就能及时排除。这种排水方法只能小范围使用,起到局部排水的作用。

(4)地面排水。这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经济的一种排水方法。它是通过道路、广场等地面,汇聚雨水,然后集中到排水沟,从而避免绿地树木遭受水淹。不过,地面排水方法需要设计者经过精心设计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园林树木的营养管理

(一)园林树木营养管理的重要性

营养是园林树木生长的物质基础,树木的营养管理就是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与调节树木营养状况的经营活动。园林树木和所有的绿色植物一样,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并不断从周围环境,特别是土壤中摄取各种营养成分。与草本植物相比,园林树木多为根深、体大的木本植物,生长期和寿命长,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数量很大;再加之树木长期生长于一地,根系不断从土壤中选择性吸收某些元素,常使土壤环境恶化,造成某些营养元素贫乏;此外,城市园林绿地土壤人流践踏严重,土壤密实度大,密封度高,水气矛盾突出,使得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同时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常被彻底清除,营养物质被带离绿地,极易造成养分的枯竭。如据重庆市园林科研所调查,重庆园林绿地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偏低,近一半土壤保肥供肥力较弱,尤其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水平低,若碱解氮和速效磷分别以60pmm和5pmm作为缺素临界值,调查区土壤有58%缺氮,45%缺磷。因此,只有正确的施肥,才能确保园林树木健康生长,增强树木抗逆性,延缓树木衰老,达到花繁叶茂,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二)园林树木与营养

1.园林树木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及其作用园林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大气中吸收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铜、锌、硼、钼、锰、氯等几十种化学元素作为养料,尽管园林树木对各种营养元素需要量差异很大,但对树木生长发育来说它们都是同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

碳、氢、氧是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它们基本上能从空气和土壤中获得以满足树木生长需要,一般情况下不会缺乏。氮、磷、钾被称为植物的营养三要素,树木的需要

量远远超过土壤的供应量,其他营养元素由于受土壤条件、降雨、温度等影响也常不能满足树木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元素给予适当补充。

现将主要营养元素对园林树木生长的作用介绍如下:

(1)氮。氮能促进园林树木的营养生长和叶绿素的形成,但如果氮肥施用过多,尤其是在磷、钾供应不足时,会造成徒长、贪青、迟熟、易倒伏、感染病虫害等,特别是一次性用量过多时会引起烧苗,所以一定要注意合理的施肥。不同种类的园林树种对氮的需求有差异,一般观叶树种、绿篱、行道树在整个生长期中都需要较多的氮肥,以便在较长的时期中保持美观的叶丛,翠绿的叶色;而对观花种类来说,只是在营养生长阶段需要较多的氮肥,进人生殖生长阶段以后,应该控制使用氮肥,否则将延迟开花期。

(2)磷。磷肥能促进种子发芽,提早开花结实期,这一功能正好与氮肥相反。此外磷肥还使茎发育坚韧不易倒伏,增强根系的发育,特别是在苗期能使根系早生快发,弥补氮肥施用过多时产生的缺点,增强植株对于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抵抗力,因此园林树木不仅在幼年或前期营养生长阶段需要适量的磷肥,而且进入开花期以后磷肥需要量也是很大的。

(3)钾。钾肥能使园林树木生长强健,增强茎的坚韧性不易倒伏,并促

进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钾还能促进根系的扩大,使花色鲜艳,提高园林树木的抗寒性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但过量的钾肥使植株生长低矮,节间缩短,叶子变黄,继而变成褐色而皱缩,甚至可能使树木在短时间内枯萎。

(4)钙。钙主要用于树木细胞壁、原生质及蛋白质的形成,促进根的发育。

(5)硫。硫为树木体内蛋白质成分之一,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并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硫还可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不过硫在树体内移动性较差,很少从衰老组织中向幼嫩组织运转,所以利用效率较低。

(6)铁。铁在叶绿素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缺铁时,叶绿素不能形成,因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将受到严重影响。铁在树木体内的流动性也很弱,老叶中的铁很难向新生组织中转移,因而它不能被再度利用。在通常情况下树木不会发生缺铁现象,但在石灰质土或碱性土中,由于铁易转变为不可给态,虽土壤中有大量铁元素,树木仍然会发生缺铁现象而造成“缺绿症”。

2.园林树木营养诊断园林树木营养诊断是指导树木施肥的理论基础,根据树木营养诊断进行施肥,是实现树木养护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营养诊断是将树木矿质营养原理运用到施肥措施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能使树木施肥达到合理化、指标化和规范化。

园林树木营养诊断的方法很多,包括土壤分析、叶样分析、外观诊断等,其中外观诊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通过园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缺少某种元素时,在植株的形态上呈现一定的症状来判断树体缺素种类和程度,此法具有简单易行、快速的优点,在生产上有一定实用价值。

3.造成园林树木营养贫乏症的原因引起园林树木营养贫乏的具体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营养元素缺乏。这是引起贫乏症的主要原因。但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到什么程度会发生贫乏症却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树木种类不同,即使同种但品种不同以及生育期、气候条件不同都会有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理论上说,不同树种都有对某种营养元素要求的最低限值。

(2)土壤酸碱度不适。土壤pH影响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即有效性。有些元素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有效性高,当土壤pH趋于中性或碱性时有效性降低;另外一些则相反,如铁、硼、锌、铜随着pH下降有效性迅速增加,钼则相反其有效性会随pH提高而增加。

(3)营养成分的平衡。树木体内的正常代谢要求各营养元素含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否则会导致代谢紊乱,出现生理障碍。一种元素的过量存在常常抑制另一种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这就是所谓元素间“颉颃”现象。这种颉颃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当其作用比较强烈时就导致树木营养贫乏症发生。生产中,较常见的颉颃现象有磷一锌、磷一铁、钾一镁、氮~钾、氮一硼、铁一锰等。因此在施肥时需注意肥料的选择搭配,避免一种元素过多而影响其他元素作用的发挥。

(4)土壤理化性质不良。这里所说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指与养分吸收有关的因素。正常而旺盛的地上部生长有利于根系的良好发育,而根系分布越广吸收的养分数量就越多,可能吸收到的养分种类也越多。但如土壤坚实,底层有漂白层、地下水高、盆栽容器太小等都限制根系的伸展,从而加剧或引发营养贫乏症。在地下水位高的立地环境生长的树木极易发生缺钾症,而在钙质土壤中高地下水位会引发或加剧缺铁症等。

(5)不良的气候条件。主要是低温的影响。低温一方面减慢土壤养分的转化,另一方面削弱树木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故低温容易促发缺素。实验证明,在各种营养元素中磷是受低温抑制最大的一个元素。雨量多少对营养缺乏症发生也有明显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过旱或过湿来影响营养元素的释放、淋失及固定等,例如干旱促进缺硼、钾及磷;多雨容易促发缺镁。此外光照也影响元素吸收,光照不足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以磷最严重。因而在多雨少光照而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施磷肥的效果特别明显。

(三)园林树木施肥原理

1.根据树木种类合理施肥树木的需肥与树种及生长习性有关。例如泡桐、杨树、重阳木、香樟、桂花、茉莉、月季、茶花等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的种类,就比柏木、马尾松、油松、小叶黄杨等慢生耐瘠树种需肥量要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树种调整施肥用量。

2.根据生长发育阶段合理施肥总体上讲,随着树木生长旺盛期的到来需肥量逐渐增加,生长旺盛期以前或以后需肥量相对较少,在休眠期甚至就不需要施肥;在抽枝展叶的营养生长阶段,树木对氮素的需求量大,而生殖生长阶段则以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为主。根据园林树木物候期差异,施肥方案上有萌芽肥、抽枝肥、花前肥、壮花稳果肥以及花后肥等。就生命周期而言,一般处于幼年期的树种,尤其是幼年的针叶树生长需要大量的化肥,到成年阶段对氮素的需要量减少;对古树、大树供给更多的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抵抗力。

3.根据树木用途合理施肥树木的观赏特性以及园林用途影响其施肥方案。一般说来,观叶、观形树种需要较多的氮肥,而观花、观果树种对磷、钾肥的需求量大。有调查表明,城市里的行道树大多缺少钾、镁、磷、硼、锰、硝态氮等元素,而钙、钠等元素又常过量。也有人认为,对行道树、庭阴树、绿篱树种施肥应以饼肥、化肥为主,郊区绿化树种可更多的施用人粪尿和土杂肥。

4.根据土壤条件合理施肥土壤厚度、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含量、酸碱度高低、土壤结构以及三相比等均对树木的施肥有很大影响。例如,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酸碱度及肥效直接相关,土壤水分缺乏时施肥,可能因肥分浓度过高树木不能吸收利用而遭毒害;积水或多雨时养分容易被淋洗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另外,如上所述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营养元素的溶解度,这些都是施用肥料时需仔细考虑的问题。

5.根据气候条件合理施肥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施肥的主要气候因子。如低温,一方面减慢土壤养分的转化,另一方面削弱树木对养分的吸收功能。试验表明,在各种元素中磷是受低温抑制最大的一种元素,干旱常导致发生缺硼、钾及磷,多雨则容易促发缺镁。

6.根据营养诊断合理施肥根据营养诊断结果进行施肥,它能使树木的施肥达到

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导读: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 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 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了解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做好起草工作,现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向环境保护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6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徐建李义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已关闭搬迁以及拟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污染地块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放射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所称污染地块,是指因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者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害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存在人体健康或者生态环境风险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疑似污染地块,是指土壤及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尚未被确定为污染地块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是指将污染地块开发建设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公园、城市绿地、游乐场等公共设施用地。 第四条【管理职责】?环境保护部对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第五条【标准规范】?环境保护部制定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 开展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报告等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效果负责。 第六条【责任承担】?按照“污染者担责”原则,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无法认定的,由土地使用权人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者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土地使用权已经收回、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依照前三款规定承担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统称地块责任人。 第七条【技术单位】?从事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技术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作物水肥管理

第四章土肥技术 7,土壤保肥性.指土壤保蓄,吸收养分的能力.它主要有生物,机械,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几种保肥机制.其中最主要是物理化学的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许多颗粒非常非常小(直径在1-100毫微米),称作土壤胶体,它有巨大的表面积,常带有负电荷,可以同施到土壤中肥料分解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而起到保肥蓄肥,减少流失的作用. 8,土壤供肥性.肥沃的土壤既能保肥,又能及时供肥,做到"需肥能供,余肥能保,供保协调,肥力稳长".不少土壤不能很好协调这对矛盾,如我市水稻土最主要的土种青紫泥田,它往往保肥性好,但供肥性相对较差,前期不易早发;反之,山区砂土性质则相反,往往保肥性差,如大量施用肥料易流失,但供肥性相对较好,前期易早发,但后期易脱肥早衰.改良土壤主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客土来协调这对矛盾. 9,土壤酸碱度(即pH值).如山区红黄土壤多为酸性土,要施用石灰和增施有机肥来改良.沿海土壤多为微碱性土壤,一般多采用灌水洗盐或种水生作物(如水稻)等措施来改良. 2,耕层深厚,犁底层适中.高产土壤必须有深厚的耕作层和适宜的犁底层.耕作层一般要求在15-20厘米,土层疏松,微团粒结构多,有大量的锈纹和鲜明的鳝血斑块.土壤质地要求砂粘适中,如过砂,作物易早发,但保肥性差,后期易脱力早衰;如过粘,保肥性好,但作物早发慢,后期又易贪青迟熟.犁底层一般要求在10-15厘米,适宜的犁底层有利于土壤保肥保水,又不致于因过厚造成耕层滞水,产生次生潜育层,毒害根系.. 三,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通过"二旱一水"(即大麦-玉米-晚稻)种植比"一旱二水"(即大麦-早稻-晚稻)土壤容重减小,非毛管孔隙度增加,耕性变好. 3,物理性质好.复合肥大多成颗粒状,结构稳定,便于贮藏和运输,施用方便.应用复合肥,可较有效地防止笑苗哭稻,缺素,中毒,肥害等情况的出现. 但复合肥也存在养分含量固定,不能同时满足各种作物和土壤的需要;施用技术要求不能同时达到,如磷宜基施,氮宜追施;有的复合肥目前价格偏高等不足之处.总的讲,复合肥的优点是明显的,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农户的欢迎. 三,复合肥的识别 因个别厂商不法经营,在市场上常常出现伪劣复合肥料,因此如何识别真假复合肥是一项重要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看:即简易识别法.外包装袋上是否符合复合肥包装要求,三证(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产品标准)是否齐全,有效,字体是否清晰;颗粒是否均匀,不能出现未成粒及面粉状,手碰不易碎,光滑有感,颜色一致单纯,不能有杂色出现. 二搓:即手捏感觉法.真正的复合肥经过一套复杂程序,或挤压或园盘造粒而成,且经一定温度熔融冷却再烘干而成,颗粒固性较好,硬度强而一致,手捏不轻易碎,碎后有粘着感,并可见晶体状原物.否则,至少视为不合格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 三嗅:即嗅味法.用手拿一小撮复合肥放在鼻前嗅一嗅,如嗅到氨味,则为低浓度复合肥,内含碳铵,若出现其它异味,则可至少怀疑为不合格产品;25%以上合格的复合肥一般具有成份稳定,不会分解也不会出现异味,高浓度复合肥也不能出现氨味.还可放在铁皮上火烧嗅味,有氨味说明含有氮,出现黄色火焰表明含有钾的成份. 四溶:即溶解性.优质复合肥水溶性较好,浸于水中,绝大部分能溶解,即使有少量沉淀物也较细小,而假冒伪劣的则难溶于水,残渣粗糙而坚硬. 当然,若在条件许可下,经实验室的化验测定会更好,更踏实. 3,按复合肥性质选购.按标准生产的复合肥不论是高浓度,低浓度,还是三元,二元复合肥,其浓度百分比均指氮,磷,钾的含量,不包括中量元素及微量元素,个别不规范的表示法将大中微量元素

果园土壤管理制度教案

果园土壤管理制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照片:“老人在秋季苹果丰收的情境下目光注视着远方,憧憬着明天的美好生活,孩子秋季苹果丰收的情境下欣喜地笑着。想着自己的花衣服。” 师:“在果园周年管理技术中,那些技术措施能够使果树丰产稳产,提高果实品质?”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土壤管理技术,上课时我们学习了深翻和熟化。咱们先共同回忆上课时的主要内容。 1、土壤深翻时期和方法? 2、为什么说秋季深翻一般在秋季采收后至落叶前进行 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果园土壤管理制度”(板书) 二、果园土壤管理制度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 3、总体介绍果园的土壤管理制度 ①清耕法、②生草法、③清耕覆盖作物法 ④果园覆盖⑤果园间作 4、同学们结合导学提示的内容,分工合作,找一找学习单上的内容。(学生先自学、教师巡视)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土壤管理制度的优缺点。 ①清耕法:主要在成龄果园采用,指园内不种植作物,保持土壤表层疏松、无杂草状态。 优点:果园清耕有利于土壤营养物质转化分解和促进根系吸收利用。缺点:长期清耕,土壤有机质会迅速减少,土壤结构也会受到破坏,影响果树生长发育。水土流失,产量不稳定。品质下降。 师:“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能够使果园不生杂草,土壤表层疏松,这样的果农一定勤快” “下面咱们见识一下懒果农的做法” ②生草法:指在果树行间种植多年生豆科或禾本科植物等,全年进行多次刈割,覆盖于树盘地面或饲养牲畜。 优点:果园生草有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夏季降低温度,冬季提高地温,且地温变化幅度减小。果园生草还能增加果园天敌数量,从而降低害虫虫口密度,抑制果园杂草生长,山地果园能防止水土流失。 师:“虽然它们是无人知道的小草,但它们要生长,就需要水肥” 缺点:生草会与果树竞争水分和养分,所以生草栽培的前几年应适当加大施肥量,同时要选择根层分布能和果树根系错开的草种。 师:“目前果园土壤管理中改革的方向就是用生草法代替清耕法。较理想的草种:矮生草木犀、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根瘤菌)黑麦(有很好的固氮作用) (出示白三叶草图片)

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肥管理是重要的环节。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将水分灌溉与肥料施用融为一体,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该技术主要借助于灌溉系统,将灌水和施肥相结合,利用灌溉系统中的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和肥一体化利用与管理,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并可按照不同蔬菜作物、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生长季节的水、肥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水肥耦合效应最佳的技术模式,由于该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有效改善了产品品质,提高了设施蔬菜产品的安全性。推广该项技术可有效解决设施蔬菜、瓜果等作z物生产中灌溉和施肥用量过大、利用率低、成本过高、土壤盐渍化和酸化加剧的问题。 增产增效情况:与传统设施蔬菜施肥、灌溉技术相比,该技术可节水30%~51%、节约化肥35%~42%、节省农药约15%~30%。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设施番茄、黄瓜等蔬菜不同生育期、不同生长季节的需肥特点,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在设施蔬菜苗期、生长期、结果期等阶段进行合理施肥。目前,市场上许多多元化肥均可施用。 ②合理灌溉技术。确定作物需水量、微灌作物日耗水强度、土壤湿润比、灌水均匀度、微灌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明确灌水定额、灌水周期、每次灌水时间、灌水次数与灌水总量等。重点推广应用膜下暗灌和膜下滴灌技术,选择适宜的灌溉设备,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按需进行合理灌溉。 ③水肥耦合技术。在选择适宜的灌溉设备和平衡配方肥的基础上,将水、肥管理加以整合,在灌溉的同时,实现施肥。 2.配套技术 ①喷滴灌设施配套并标准化,科学选用适宜滴头,保护地蔬菜栽培宜采用内镶式薄壁滴灌管、滴灌带和迷宫式滴灌管,经济耐用、使用方便。 ②高垄覆膜栽培技术。 ③有机肥施用技术。蔬菜肥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很难实现有机肥的补充,因此,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一次性施入足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非常必要。重点推广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技术。

土肥水管理技术

土肥水管理技术 主讲人:丁淑红 1、耕作和除草:核桃园进行深耕埋入绿肥或压入有机肥是提早幼树结果和大树丰产的有效措施,深耕时期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春季于萌芽前进行,夏秋两季在雨后进行,并结合施肥和将杂草埋入土内。应从定植穴处逐年向外进行深耕,深度以60-80公分为宜,但须防止损伤直径1公分以上的粗根。 栽植后在穴周围每年挖2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沟,同时施入大量农家肥,深翻扩穴不可中断,否则将对根有损伤。 深翻施肥的时间应在9月上旬(打核桃后)及早进行,这时正是核桃采收后,新梢停止生长,树体营养消耗转向营养积累,地上部转入地下部,深翻改土施入的矿元素促进了地上部有机营养的积累,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施肥量:每年施入化肥以硝铵1斤,磷肥一斤,1-2担农家肥,根处追肥以尿素200至300倍萌芽后连喷三次,七月份为了提高枝条抗旱能力可隔半月连喷3次2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 施肥方法:将表层土和肥料混匀填入30厘米以下的沟中,生土填到30厘米以上。

成年果园每年4-9月除草2-3次,除草的主要季节是夏季高温干旱时期,要将杂草锄尽,减少杂草与树苗竞争水肥,其它季节只除去对核桃生长有影响的杂草就行了,低矮的杂草不宜除尽。 2、间作:核桃幼树生长较慢,在核桃园中进行间作,不仅增产油粮和其它经济作物,而且能促进核桃生长,提高产量。但不宜间作高杆作物,并要注意轮作。各地实践经验证明:核桃幼龄期以间作瓜、薯类为宜;中龄树可间作中草药和绿肥植物等较为适宜;老龄树可间作小麦及其他喜光作物。春播作物产量较高,对树体生长发育无大影响,但在5-6月间要加强肥水管理,树下要留出直径1米以上的树盘,以解决争肥争水的矛盾。 3、施肥:核桃树肥水要求高,即使是土层厚的核桃林,也要加强肥水管理。要发芽钱前、落花后、7月上旬果实硬核期和土地封冻前分四次施肥,对发芽、生枝、开花有利,促使果实肥大,种仁饱满。以基肥,绿肥为主,配合施用复合肥,成年树每株约需基肥和绿肥100-200公斤,人粪尿或尿50-100公斤。也可以结合行间间种作物施肥,特别市4-5月份,正是核桃树和作物需肥时候。在株间将制的绿肥或直接将绿肥植物的鲜枝叶及杂草,铲碎后翻入沟内,对于提高土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蔬菜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4034306.html,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蔬菜中的应用 作者:吕冬立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2期 摘要:传统设施蔬菜灌溉与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大水大肥”的粗放管理,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环境风险也显著增加,这种模式下灌溉水及肥料投入量可能是作物实际需求量的2~3倍,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棚室连作障碍,而且会导致肥料深层淋失,降低蔬菜品质等 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以水调肥、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可以做到定时、定量、均匀的供水供肥,大大提高了水肥的使用效率及精准性,从而提高蔬菜的品质及产量。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设施蔬菜;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09 所谓水肥一体化是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按照土壤实际养分含量及作物种类需肥规律兑成肥液,再与灌溉同时通过压力系统及可控管道系统形成滴灌,用肥水可控的浸润作物根系生长区域,准确的将肥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周围的土壤中,提高肥水控制的精确性。 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与传统灌溉及施肥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节约用水 在杨技术中,水肥灌溉主要通过可控管道来进行,灌溉水与肥料互相融合制成灌溉液,通过管道将灌溉液输送至作物根系发育区域。 1.2 减少施肥用量 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了施肥的便捷性与精确性,更易于作物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1.3 节药 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大降低了灌水量,减少了农药的投入。 1.4 节约人工成本 水肥一体化技术中无需进行人工开沟、撒肥等人力作业,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

果园土壤管理技术之免耕技术

果园土壤管理技术之免耕技术 果园免耕制就是不耕耘土壤,采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土壤调理剂来改善土壤结构的一种土壤管理办法。 一、灭生性除草剂1、百草枯:属有机杂环类,是当前果园除草效果较好的药剂。待草长满地之后,喷400倍20%百草枯,可完全、迅速杀死杂草。但不彻底,大约1个月后杂草还会复生,需要连续应用。 2、草甘膦:属有机磷除草剂,可用10%的草甘膦200-300克倍液喷布长满草的园地,喷后10天杂草开始死亡,20天后可全部死亡。深根性的茅草、芦苇等也不能幸免,所以是果园比较理想的一种除草剂。 二、选择性除草剂1、利谷隆:属陈代脲类,是一种高效低毒选择性除草剂。生产剂型为50%可湿性粉剂。用来杀除果园中的阔叶和禾本种杂草。待杂草出土后每亩用药150-250克,兑水40-50公斤喷洒杂草,残效期3-4个月。被杂草吸收后破坏其光合作用,最后因饥饿而死亡。 2、扑草净和西玛津:属三氮苯类、选择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生产型为50%可湿性粉剂。在果园中1年生杂草大量萌发初期,在土壤

湿润条件下,每亩用药250-300克,兑水30-50公斤喷洒地面,该两种药被杂草吸收后抑制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使杂草饥饿而死。 3、地乐安和氟乐灵:属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生产剂型为48%的地乐胺乳油和48%的氟乐灵乳油。于杂草出土时,每亩用100-200克,兑水50-100公斤喷洒地面,被杂草吸收后能破坏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草的目的。 4、甲草胺(拉索):属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剂型为43%甲草胺乳油。于杂草出土前每亩用100-200克,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施于土壤表面,被杂草幼根、幼芽吸收后破坏蛋白酶,阻止蛋白质合成,导致杂草死亡。 三、注意事项1、交替使用除草剂:因为长期使用同一种除草剂会使杂草增加抗性,降低药效,使杂草群落发生变化。 2、使用除草剂应注意安全,灭生性除草剂防止喷到果树上而伤害树体,同时注意不要伤害人和牲畜等。 3、除草剂的使用效果与土壤、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4、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注意不要对果树和间作物产生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 (一)技术特点 本技术将设施蔬菜生产过程的水、肥环节加以科学有效耦合,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和不生长季节的水、肥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设施内部的空气湿度和设施土壤的盐分积累,达到设施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该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产品品质,提高了设施蔬菜产品的安全性。(二)技术原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三)具体操作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其主要技术要领须注意以下四方面: 1、首先是建立一套滴灌系统 在设计方面,要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地、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设计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长度、灌区面积等。水肥一体化的灌水方式可采用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泵加压滴灌、重力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特别忌用大水漫灌,这容易造成氮素损失,同时也降低水分利用率。 2、施肥系统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是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示意图 一、如何评价农田土壤污染?目前,农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也有的采用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来评价农田土壤污染情况。即:低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认为基本良好,农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明还没有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示受到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数(实测值/二级标准值)法,进行农田土壤污染的分级评价:将土壤污染指数细分为1.0~2.0、2.0~3.0、大于3.0,分别定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补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在2017年5月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

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标准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计划出台。二、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主要以原位修复技 术为主,其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三大类型。示意图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时也包括动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法。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深层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盖清洁土壤(客土法)、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清洁土壤(换土法)将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热处理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一些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砷等从土壤中解吸出来,或者进行热固定的一种方法。化学修复技术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通过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与土壤中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进行固定、解毒、分离提取的一种方法。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 术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1)可行性原则一是技术上可行,选用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效果比较好,能达到预期目标,能大面积实施和推广;二是经济上可行,治理成本不能太高,让农村、农户能够承受,便于推广,应尽量采用成熟度高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2)安全性原则尽可能选

果园土壤管理制度

含义优缺点(作用) 清耕法果园内不种任何作物,经常进行耕作,使土壤保持疏松和无杂草状态。其作法是:秋耕一次,春季及时浅翻,生长季节多次中 耕除草优点:有利于土壤营养物质转换分解和促进根系吸收利用 缺点:长期清耕,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被破坏,山坡地冲刷严重。 生草法:除树盘外,在果树的行间播种禾本科、豆科等草种,全年多次进行刈割,覆于树盘表面或饲养牲畜。优点: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夏季降低地温,冬季提高地温,且地温变化幅度小。还能增加果园天敌数量,从而降低虫口密度,抑制杂草生长,防止水土流失 缺点:(1)生草会与果树竞争水分养分。所以生草栽培的前几年应适当加大施肥量,同时要选择根层分布能和果树根系错开的草种。(2)长期生草一引起果树根系上翻,分布变浅。一般在生草3-5年应上翻一次。 清耕—覆盖作物法在果树生长前期保持清耕,后期种覆盖作物,待覆盖作物成长后, 适时翻入土中作有机肥。 1.前期清耕,蓄存水分和养分; 2.后期覆盖作物,吸收过剩的水分养分,可促进果实成熟和着色,提高含糖量,增进品质,有利于枝条充实安全过冬; 3.覆盖作物长成后翻入土中,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果园覆盖法在树冠下或株间覆盖作物秸秆或杂草绿肥或塑料薄膜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覆盖塑料薄膜改善水分‘温度和营养条件,有利于果树生 长,还能防止桃小食心虫上树,减少用药 果园间作果园幼树阶段及覆盖率低的成年果园在果树行间种植作物的方法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能,对土壤起到覆盖作用。山地保持水土,沙地防风固沙,减少草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 1.优良间作物应具备的条件与选择:生长期短;前期吸收水分养分少,大量需水’需肥时期与果树错开;植株矮小,不影响果树光照条件;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与果树没有共同病虫害,不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秸秆易腐烂,肥力高,可充当有机肥。 选择:北方地区常见间作物有豆类、薯类、麦类、草莓等。 ①土壤瘠薄的山地果园,可间作谷子绿肥等耐寒耐瘠薄的作物 ②丘陵果园,可间作麦类豆类、谷子、绿肥等作物 ③沙地果园,可间作花生、薯类 ④城市郊区平地果园,土层厚,土壤肥沃,肥水条件好,除间作粮油作物外,,还可适当间作蔬菜和药用植物 时期原因注意事项 秋季深翻一般在采果后落叶前结合秋施基肥 进行,为深翻的最适宜时期此时地上部生长缓慢,营养开始下运,正值根系生长的第三个高峰时期,伤根容易愈 合,并促发新根 一般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深翻后及时浇水。冬季干旱寒冷地 区秋季深翻易造成旱害和冻害 春季深翻应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早进行此时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根系开始生长,伤根容易愈合并再生新根宜早不宜迟,深翻后及时浇水。风大干旱缺水地区及寒冷地 区不易春季深翻 冬季深翻入冬后至土壤结冻前进行及时压平土壤保护根系以免冻根。翻后墒情不好及时浇水。 寒冷风沙大地区不易冬季深翻 夏季深翻最好在新梢停长雨季来临前进行,结 果多的大树不宜在夏季深翻缺乏灌溉条件的山地果园适于夏季深翻。此时根系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翻后降雨土 壤塌实快,不至发生吊根或失水现象,伤根易愈合,还能刺激发生大量新根深土壤疏 松,能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山区水土保持翻后, 此以免引起落果落叶。一般结合施绿肥进行时深翻不易伤根 太多

设施蔬菜栽培五项实用技术蔬菜(栽培管理)

设施蔬菜栽培五项实用技术蔬菜,栽培管理 近年来,设施蔬菜栽培迅速发展,表现在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品质改良等方面。广大菜农朋友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些适宜棚室蔬菜生产的先进经验,现将其中五项实用技术进行总结推广,供各地菜农参考。 一、浇水后快速定植菜苗技术 1.技术操作要求。蔬菜定植前,先在定植沟内浇足水,待水渗完后,左手提上穴盘苗,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抓住菜苗茎秆,把菜苗带基质坨完整拔出,然后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基质坨,沿水渗后留下的水位线,根据株行距将菜苗的基质坨按进泥中,使基质坨的四周与泥土紧密接触,基质坨上表面露出。 2.技术评价。该项技术主要优点有五个:一是提高劳动效率,省去了挖穴、散苗、培土等工序,比传统的定植技术提高工效5倍以上。二是解决了定植深浅不一的问题:水后定植菜苗的深度容易掌握,一般不会出现定植过深或过浅的问题。三是解决了因地不平整,同一行苗浇水量不均的问题。传统定植技术的操作流程是先栽苗后浇水,栽苗时,没法掌握把同一行苗栽到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常常出现个别苗浇不到水或浇水较少。应用此项技术,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四是促使根系生长快。定植后,因基质坨表面露出,根系的透气性好,阳光照射可使幼苗根系周围的温度比传统定植技术的高,发根速度快。五是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应用此项技术特别要注意: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把基质坨捏散,无法完成带土定植程序。该项技术仅

适宜于对穴盘苗的定植。 二、设施蔬菜深翻松土技术 1.技术操作要求。日光温室因长期不能深耕,土壤耕层往往不到20厘米,下面就形成不透水的犁底层,浇水时,多余水不能下渗,积水会造成大量死苗现象。此项技术的操作要求,就是在前茬蔬菜收获后,土壤适墒时,采用人工翻地,或拖拉机深松犁深松,深松深度达40厘米。 2.技术评价。该项技术主要优点有五个:一是可打破因深翻不到位逐年提高的犁底层。二是打破犁底层后,通过浇水,可以使犁底层的部分盐分下渗到土壤深层,从而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三是打破犁底层后,土壤增厚,理化性状改善,有利于蔬菜形成较大的根系,促进植株健壮,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四是土壤的透气性增强,更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目的。五是土壤活土层加厚,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根系呼吸强度加大,减少根系窒息死亡的发生。应用此项技术应注意防止浇水过量问题,因犁底层被打破后,一旦浇水量过大时,肥水会下渗到土壤较深层,造成水肥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 三、番茄授粉器高效授粉技术 1.技术操作要求。番茄授粉器是由电瓶、高频振动棒和连接线组成。电瓶充电8小时,使用时,把电瓶和高频振动棒连接线连接好。授粉时,把电瓶盒的背带挎到肩上,右手握住高频振动棒的手柄开关处,打开开关,高频振动棒开始震动,振动棒的尖端放到已开花的花序的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的任务是为了树木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树木生长发育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以快速、持久、充分地发挥树木在园林中的功能。园林绿地土、肥、水、管理的关键是从土壤改良入手,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改良土壤,并同时进行松土除草、地面覆盖、施肥、灌水与排水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等,以满足树木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一节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地,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库和储存库,也是许多微生物活动的场所。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树木生长的状况,树木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植物景观效果,所以分析了解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其管理措施,是从事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工作者主要任务之一。 一、树木对土壤的要求 1.树木对土壤的要求是有选择的,在生产实践中,有的是因树种选择土壤,有的是因土壤选择树种。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该是不同的树种栽植在相适应的土壤上,如喜酸性的植物则栽在酸性土壤上;而耐盐碱的植物种在含盐碱高的地段;耐水湿的树木栽在湖边、河边或低湿地;在高山和干旱地则种耐干旱的植物。总体来说,就是做到适地适树。 2.一般来说,植物都喜欢保水保肥和通气良好的土壤,而树木也不例外。粘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好,但通气和排水能力差;而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但通气能力好。无论哪种土壤,其腐殖质含量直接影响水分和肥分的保持,以及物理性状的优劣,因此对土壤施有机肥很重要。 3.树木生长地下层土壤排水的好坏对其生长有直接的影响,水分过多或积水(耐水湿的除外)往往会引起烂根,故树木生长地的下层土壤应该排水良好不能积水;同时地下水位也不能过高,过高造成土层薄,湿度大,透气性差,使树木生长不良。同时树木生长也要一定的土层厚度,从调查得知,小灌木、大灌木、浅根性乔木、深根性乔木等要求土层厚度分别为45cm、60cm、90cm、150cm。 4.栽植地的土壤要求充分风化,如果土壤没有充分风化则孔隙度低,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弱或无,致使肥力极低,树木生长不好。在实践中,常常遇到填方地段或新堆的土山,如做好地形后立即栽植植物,因土壤没有很好的风化,会使树木生长不良。深翻和耕地(尤其是秋耕)是促进其风化的最好措施。 二、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应采用的技术措施 “见缝插绿”是园林绿化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能够绿化的地区和地段都应种树、种花、种草。由于园林绿化的特殊性,所涉及的土壤条件及其范围、面积是很复杂的,既有各种自然土壤,又有人为干预过的各类型的土,偶尔还会遇到田园肥土,而面积有大有小。从用途、性质、通气和肥力特征以及干扰等情况来看,园林绿地的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高密度人口和特殊的城候条件的干扰,又受地域性和植被及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其特点:土壤层次紊乱;土壤中外来侵入体多而且分布较深;市政广场、管道等设施多;土壤物理性质差(特别是通气、透水不良);土壤中缺少有机质;由于污水的影响,土壤pH偏高等等。总之园林绿地土壤条件是很复杂的。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

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 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养护,根据树木不同的生长需要和特定要求,及时采取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灌水、中耕除草等园林技术措施;二是管理,如绿地的清扫保洁等园务的管理工作等。根据一年中四季特色的不同,将养护管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1、冬季阶段:12月及次年1、2月份、气温普遍在0度以下,树木进入休眠期。 2、春季-初夏阶段: 3、 4、 5、6月份,3-4月份大地回春,各种树木陆续发芽,展叶开始生长;5-6月份气温迅速上升,树木进入生长期。 3、盛夏阶段:7、8、9月份,气候高温多雨,正是树木生长的旺盛时期。 4、秋季阶段:10、11月份,气温回落,落叶树疏叶、树木准备进入休眠期。 根据以上划分的四个阶段分别应安排的养护和管理任务为: 冬季阶段: (一)养护 (1)整形、修剪:各种树木除常绿树木和一些冬季不宜修剪的树木,应在休眠期作一次修剪。 (2)防治虫病:用挖蛹虫,刮树皮等方法消灭各种越冬虫源。 (3)积肥、积雪:利用冬闲时期应大搞积肥;下雪后,及时堆雪

于树根处,以增加土壤水封,堆安全越冬和次年生长大有好处,若雪量较大,积压枝头,应立即组织人员对枝头积雪进行敲打,保证树体不受损坏。 (二)管理 (1)维护巡查:加强对各路段、公园、小游园树木的看管保护,以减少人为的破坏。 (2)检修机械:冬季时期要抽空把一年内树木养护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用的机械、车辆、工具检修、保养完备,以便来年使用。 春季-初夏阶段 (一)养护 (1)修剪、除草:在冬季整形修剪的基础上进行复剪,并适时进行剥芽、去蘖;对影响绿地景观的杂草、稗草人工清除。 (2)施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树木进行施肥(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营养条件,保证树木的生长需要。 (3)病虫防治:春天树木病虫害的特征不是很明显,主要是花卉病虫害防治,此阶段可以利用人工捕打诱杀及喷药对刺蛾、虫瘿、蚜虫、白粉病、花叶病、溃疡病、锈病进行清除。 (二)管理 (1)拆除防寒物:防止包裹物滋生病虫、裹紧后影响树木生长。 (2)补植缺株:对于冬天的死苗、缺苗进行补植。 (3)维护巡查。 盛夏阶段

第一章 水肥一体化技术基本原理

第一章水肥一体化技术简介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作物生产的目标是用更低的生产成本去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经济效益。从作物的生长要素来看,其基本生长要素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和养分。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前三个因素是人为难以调控的,而水分和养分因素则可人为调控。因此,要实现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合理调节水肥的平衡供应非常重要。 在水肥的供给过程中,最有效的供应方式就是如何实现水肥的同步供给,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在给作物提供水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作用,实现水肥的同步供应,即水肥一体化技术。那么,什么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呢?狭义讲,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由灌溉管道带到田间每一株作物,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如通过喷灌及滴灌管道施肥。 图1-1 雷州半岛的香蕉园通过滴灌施用硫酸钾镁肥

图1-2 山地砂糖桔果园通过滴灌系统施用氯化钾 图1-3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通过滴灌系统施肥的场面 广义讲,就是水肥同时供应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根系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除通过灌溉管道施肥外,如淋水肥、冲施肥等都属于水肥一体化的简单形式。

图1-4 广东冬种马铃薯地区拖管淋水肥的场景 图1-5 菜农挑担淋水肥的场景

图1-6 海南西瓜种植户通过膜下水带施液体肥的场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种植业生产的一项综合水肥管理措施,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优质、高效、环保等优点。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外有一特定词描述,叫“FERTIGATION”,即“FERTILIZATION(施肥)”和“IRRIGATION(灌溉)”各拿半个字组合而成,意为灌溉和施肥结合的一种技术。国内根据英文字意翻译成“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加肥灌溉”、“水肥耦合”、“随水施肥”、“管道施肥”、“肥水灌溉”、“肥水同灌”等多种叫法。“水肥一体化”这个称谓目前被广泛接受,而“管道施肥”笔者认为更加形象贴切,肥料自身不会从管道流动,必须要溶解于水才能随管道流动。这很容易区别于传统的施肥。针对于具体的灌溉形式,又可称为“滴灌施肥”、“喷灌施肥”、“微喷灌施肥”等。 灌溉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的蒸腾失水及土面蒸发失水,必须要源源不断补充土壤水分作物才能正常生长。而水肥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这要从植物是如何吸收养分说起。植物有两张“嘴巴”,根系是它的大嘴巴,叶片是小嘴巴。大量的营养元素是通过根系吸收的。叶面喷肥只能起补充作用。施到土壤的肥料怎样才能到达植物的嘴边呢?通常有三个过程。一个叫扩散过程。肥料溶解后进入土壤溶液,靠近根表的养分被吸收,浓度降低,远离根表的土壤溶液浓度相对较高,结果产生扩散,养分向低浓度的根表移动,最后被根系吸收。第二个过程叫质流。植物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叶片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这是植物的生理现象),导致水分损失。根系必须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分供叶片蒸腾耗水。靠近根系的水分被吸收了,远处的水就会流向根表,溶解于水中的养分也跟着到达根表,从而被根系吸收。第三个过程叫截获,即养分正好就在根系表面而被吸收。扩散和质流是最重要的养分迁移到根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水做媒介。因此,肥料一定要溶解才能被吸收,不溶

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措施

1.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技术措施 1.1 修剪 1.1.1 园林树木修剪应依据园林绿化功能的需要和设计的要求,在不违背树木的生长特性和自然分枝规律的前提下(特型树木除外),充分考虑树木与生长环境的关系,并根据树龄及生长势强弱进行修剪。 1.1.2 每年修剪树木前必须制定修剪技术方案,并对工人进行培训,认真贯彻后方可进行操作,做到因地制宜,因树修剪。 1.1.3 自然型树木的修剪应以树木自然分枝习性所形成的树冠形状为基础进行修剪。 1.1.4 造型树木的修剪应根据园林绿化对树木的特定要求,适当控制树木部分枝干,按照绿化美化要求把树木剪成各种理想形态。 1.1.5 园林树木修剪的时期 1.1.5.1 园林树木可在休眠期和生长期进行修剪,但更新修剪必须在休眠期进行。 1.1.5.2 有严重伤流和易流胶的树种应避开生长季和落叶后伤流严重期。 1.1.5.3 抗寒性差的、易抽条的树种宜于早春进行。 1.1.5.4 常绿树的修剪应避开生长旺盛期。 1.1.5.5 绿篱、色块、黄杨球等修剪必须在每年的5月上旬和8月底以前进行。 1.1.6 乔木修剪 1.1.6.1 凡主轴明显的树种,修剪时应注意保护中央领导枝,使其向上直立生长。原中央领导枝受损、折断,应利用顶端侧枝重新培养新的领导枝。 1.1.6.2 应逐年调整树干与树冠的合理比例。同一树龄和品种的林地,分枝点高度应基本一致。位于林地边缘的树木分枝点可稍低于林内树木。 1.1.6.3 针叶树应剪除基部垂地枝条,随树木生长可根据需要逐步提高分枝点,并保护主尖直立向上生长。 1.1.6.4 银杏修剪只能疏枝,不准短截。对轮生枝可分阶段疏除。 1.1.6.5 行道树中乔木的修剪,除应按以上要求操作外,还应注意以下规定: a) 行道树的树型和分枝点高度应基本一致,分枝点高度最低标准为 2.8m。郊区可适当提高。

梨树肥水的管理的技术

梨树肥水的管理的技术 一、施肥技术 1、施肥量。一般来讲,生产100公斤梨果需纯氮0.47公斤、纯磷0.23公斤、纯钾0.48公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如以亩产2500公斤梨计算,则每亩需氮11.75公斤、磷5.75公斤、钾12公斤。在实际生产上,可根据各种肥料有效成分的含量计算施肥量。 2、施肥时间。⑴采收后7-10天内施,以利于树势的恢复,并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养分以及秋根的发生等,以速效性肥为主。⑵10-12月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40-50%。秋施基肥十分重要,以氮肥为例,在梨果实膨大中后期,如果施氮肥过多则果形较大,但果实含糖量下降,风味变淡,病害较重,不符合优质栽培的要求。而6月上旬是梨新叶开始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时期,树体不需要太多的氮,但氮太少则不利于花芽分化,会影响第二年开花结果,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秋冬季节多施一些有机肥。⑶花前、花后追肥,促进开花结果和枝叶生长,花前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花后追肥以磷、钾肥为主。⑷果实膨大期,在各品种果实膨大期施,氮、磷、钾配合使用。 3、微量元素的使用。微量元素缺乏易出现缺素症,应及时校正,如缺铁易引起黄叶病,可在生长季节每月喷1-2次0.5%的硫酸亚铁液,经多次喷施可使黄叶复绿,也可以春季土施一定量的硫酸亚铁。而缺锌易引起小叶病,可在发芽前喷4-5%的硫酸锌液,发芽后喷0.3-0.5%的硫酸锌液。此外,花期或花后喷0.2-0.5%的硼酸溶液不仅可以治疗缺硼症,还能提高坐果率。对于梨幼树而言,因幼树根系不发达,施肥应以薄肥勤施为原则,以免烧苗。同时增加磷钾肥,以增强树势。 二、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应以土壤水分状况和梨树需水量来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梨树发芽前后到开花前、花后幼果膨大期、果实生长中后期、果实采收后到落叶前对水分需求比较多,其中花后幼果膨大期是梨树的需水临界期,最为重要。及时灌水可促进新梢和叶片生长,扩大同化面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坐果率和增大果实,并对后期的花芽分化有良好的作用。对于梨幼树而言,因其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容易遭受旱涝灾害,因此要经常松土,干旱时浇水保墒。 转自成都市英英李子园家庭农场

园林植物的土壤

---------------------------------------------------------------最新资料推荐------------------------------------------------------ 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2.2 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2.2.1 土壤的概念和形成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其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和营养的源泉。 因此,土壤的类型和条件直接关系园林植物能否正常生长。 由于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栽植前了解栽植地的土壤类型,对于植物种类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园林植物生长地的土壤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荒山荒地荒山荒地的土壤还未深翻熟化,其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不适宜直接作为园林植物的栽培土壤,如需荒山造林,则需要选择非常耐贫瘠的园林植物种类,如荆条、酸枣等。 (2)平原沃土平原沃土适合大部分园林植物的生长,是比较理想的栽培土壤,多见于平原地区城镇的园林绿化区。 (3)酸性红壤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有红壤土。 红壤土呈酸性,土粒细、结构不良。 水分过多时,土粒吸水成糊状;干旱时水分容易蒸发散失,土块易变得紧实坚硬,常缺乏氮、磷、钾等元素。 许多植物不能适应这种土壤,因此需要改良。 例如,增施有机肥、磷肥、石灰,扩大种植面,并将种植面连通,开挖排水沟或在种植面下层设排水层等. (4)水边低湿地 1/ 24

水边低湿地的土壤一般比较紧实,水分多,但通气不良,而且北方低湿地的土质多带盐碱,对植物的种类要求比较严格,只有耐盐碱的植物能正常生长,如柳树、白蜡树、刺槐等。 (5)沿海地区的土壤如果是沙质土壤,盐分被雨水溶解后就能够迅速排出;如果是黏性土壤,因透水性差,会残留大量盐分。 为此,应先设法排洗盐分,如淡水洗盐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再栽植园林植物。 (6)紧实土壤城市土壤经长时间的人流践踏和车辆碾压,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降低,导致土壤通透性不良,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这类土壤需要先进行翻地松土,增添有机质后再栽植植物。 (7)人工土层如建筑的屋顶花园、地下停车场、地下铁道、地下储水槽等上面栽植植物的土壤一般是人工修造的。 人工土层这个概念是针对城市建筑过密现象,而提出的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一种方法。 由于人工土层没有地下毛细管水的供应,而且土壤的厚度受到限制,土壤水分容量小, 因此人工土层如果没有及时的雨水或人工浇水,则土壤会很快干燥,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又由于土层薄,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对植物的生长也有较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工土层的裁植环境不是很理想。 由于上述原因,人工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容易受影响,腐殖质的形成速度缓慢,由此可见人工土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