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续)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丁真俄色活佛(2012-08-23 08:38:02) 进一步,我们面对可恶的人,面对无法容忍的事去锻炼。我们看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我觉得对面的人可恶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无法容忍呢?别在别人身上找,在别人身上找出任何问题都不算自己有智慧,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百个错误和理由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大丈夫。别人的问题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决,谁也没有办法代劳,所以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觉得某人可恶呢?仅仅是我们自己名利没有放下,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名,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利。 从亲人慢慢到不如意的对镜,我们逐渐修行,锻炼我们的菩提心。不然弟子们总是说,“师父,我的愤怒可厉害了,遇到什么事都发火,这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抚慰他们,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以对治愤怒。其实菩提心可以对治愤怒,但要慢慢从父母、亲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让我愤怒的人、让我情绪激烈的人,一点点锻炼出来。要求人们一下子变得能够理解别人、马上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人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道理,满脑子都是谁对谁错,满脑子都是定义。他会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不应该欺骗我,不应该隐瞒我”,“难道我说错了吗?难道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人们总是以理论去生活,而社会却不是依靠理论而存在的。有些人又走向了反面的极端,变得很阴暗、很狡诈,认为没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觉得利益就是应该的,权力就是应该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应该的。那样表述,菩提心和霸权主义的态度似乎没有差别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应该的、不应该的”,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奢求有什么应该的,不追逐那个应该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短见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想到的是自大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追逐的是无常。千万别混淆,我们说的是无常,有为的一切法都是不长久的,具备非确定性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顽固的观点里找问题,去破除它。我们不再认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可理解的,哪些是不可饶恕的,都没有。我们宽广、自在、淡然,自在的当下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修炼这个呢? 从极激烈的状况中修习菩提心是逐渐达成的,一定要从简单开始,经历中性的状况,再面对激烈的对镜,这对每个修习者都是重要的。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气得胃胀了、肝疼了,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没办法。最好我们一步一步去修炼,一步一步去做,才会在关键的问题上产生作用。平时的功夫练好了,敌人来了可以打;平时连身体都不锻炼,敌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呀!未雨绸缪是很重要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愿众生离苦就是慈悲。《四节论》中讲:“愿一切众生离于痛苦的愿望就是慈悲”。在我们修炼过程中产生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自然产生的慈悲是妙慈悲;有分别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看到仇敌的无助就像看到儿女的微弱一样,这是无量的慈悲心。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作者不详内容较为精要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 回家人根据禅七讲解整理 修行人有很多的难处,也听人常说:不学佛的人还好,有八难;学佛的人反而有九难,多了个佛难。修行人的佛难大体可分为三种:外难、内难、法难。 佛难之一:外难 外,顾名思义,就是身边的环境:比如家庭、交际圈、工作单位等等……外难,就是自己觉得和身外的环境闹了别扭。 外难之一:持戒难 有的朋友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在夫妻性生活的多寡有无的问题上,就跟配偶有矛盾了。严重的还要提出离婚,会造成很多的人谤佛,该如何处理呢? 其实不要只为自己修行方便而一蹴而就,可以先善巧随机地避开一些佛菩萨的节日和十斋日,这就可以慢慢地进入一种好的境界。 外难之二:亲人难 家庭的难处也是修行人经常遇到的。 比如有人在家里持戒,但父母还没有信佛,于是他的母亲感觉到:她就生了这样一个心肝宝贝,这个孩子是她一生中的心血和希望,而她突然间发现孩子改变了,变得跟他们不一样了,与他们的行为观念异类了……父母开始心痛了,担心了。 比如在饭桌上:你开始学佛吃斋,他们吃荤腥,鸡腿啊、兔肉啊……并且让你吃,而你则摇头不干,这就出现了难处。亲人们开始对你不理解,害怕你缺营养等等……总是劝你吃,甚至逼你吃。还有劝你喝酒与持酒戒的冲突;父母用犯了盗而来的不正当钱财来给你用……这些统统的都是修行人的难处。 不修行还好,一修行了,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事都成了大问题了。修行前,这些问题向来都没有放在心里;而修行后,都成为困扰修行人的大难题了。 一位朋友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他丈人听说女婿学佛持戒了,非常高兴地炒了一碗米饭。

不过炒米饭的时候,没有把锅刷干净,前面做菜后遗留下了一个葱花。刚巧那个葱花就混在这朋友的米饭里面。 朋友吃到中间的时候,一嚼,味道不对啊!叭!一口就吐到桌子上了,气得把那碗米饭,吭的一声,倒扣在桌子上,当即火冒三丈:“你们这是破我的戒律,简直就是魔头!” 当时全家七八口人全都愣愣地看着。这朋友觉得还不解恨,内心的愤怒没有发泄完,就立即吼了第二句:“瞧你们吃的,都是动物的尸体!你们吃的还香着呢!以后你们吃别人一两,下地狱还别人八斤!!!” 然后扭头就走,这可是真事!最后他家人们都说:“他学佛学痴了”;“这个人不行了,学佛学得蠢到家了……” 这个是典型的佛难。 外难之三:事业难 很多人学佛以后,不会做生意了。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发现处处都是戒律,连抬头不敢正视对方,尤其当对面是漂亮的异性的时候,眼都不敢瞅人家了。 还有的做生意要么不敢赚钱,要么赚了钱以后,不敢往家拿,要么怕多赚了别人的钱。 一学佛就到处遇到难处。 外难之四:对比难 很多朋友总爱和别人对比。 比如有的朋友,未修行以前,身体都处在一种放逸的状态。学佛后把很多的戒律书从头到尾研究,发现自己的身体要达到戒律的要求有很大距离。不能干这个,不能吃那个。就算找个地方坐着,也是妄想不断。就很后悔:“哎,你说我怎么老这样,我怎么老比不上别人啊?” 其实别人也都打妄想,只不过会伪装又不说罢了。 老是后悔妄想多,老和别人比较,这种人就开始自卑,学佛以后发现自己真的什么也不是了,抬头一看别人都是大菩萨,唯一自己是凡夫。仅仅说自己是凡夫还不要紧,还有把自己说是地狱中的凡夫,天天在痛苦中,又成佛难了。 外难之五:交际难 有的朋友在社会交往上遇到困难。在不学佛的时候,有好多狐朋狗友,酒肉交情;学佛以后,自己周围接触的学佛人就多了,开始跟他们做朋友,挺好的。但是在新圈子里的时候又发现问题了:发现这些人很不符合自己心里的标准,尤其是一些老太太,还有一些学佛

慈觉禅师劝化集 看 教思想的儒家化倾向

然而,佛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超越国家、政权、地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统一性,而连续与统一无疑是佛教团体认同的基础,同时也为依赖于佛教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职是之故,在10至12世纪这一民族、国家颇为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对佛教社会形态的长久性与国家王朝的短暂性,佛教社会形态的广泛性与世俗王权的区域性之间的关系做新的观察与思考。而思孝作品广泛流传于宋、辽与西夏这一事实无疑是佛教作为社会组织稳定性、连续性与统一性的体现。 (作者通讯地址:冯国栋,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28;李辉,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杭州 310025) 从俄藏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看 宗赜佛教思想的儒家化倾向 宋坤 摘要:本文主要以俄藏黑水城文献TK132号文书《慈觉禅师劝化集》为中心,从“忠君”、“孝道”两个方面对宗赜佛教思想的儒家化倾向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融儒入佛”思想的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宗赜;劝化集;佛教儒家化 宋代佛教除了世俗化、民间化倾向明显外,还有一显著特点即佛教的“儒家化”。韩毅先生说:“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那么中国化究竟指什么?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我比较倾向于赞同所谓佛教的中国化,在相当程度上则是指儒学化的这种见解,宋代则是佛教被彻底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阶段。”①印度佛教本为一种离世修行的宗教,其“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学当中根本的“忠孝”观念正相抵牾。因此,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释之间的论争便从未停歇。而佛教为在中国立足和发展,也在一直调整着自身的主张。尤其是宋代以降,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僧人群体基本上肯定和认同了儒学思想,并将其转用于佛门,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本文拟以俄藏黑水城所出TK132号文书《慈觉禅师劝化集劝化集》②(以下简称《劝化集》)为中心,从“忠君”、“孝道”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宗赜佛教思想的儒家化倾向,并对其“融儒入佛”思想的形成原因做一简单分析。 ①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的新趋向》,《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②《俄藏黑水城文献》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2~126页。据李辉、冯国栋《俄藏黑水城文献<慈觉禅师劝化集>考》(《敦煌研究》2004年第2 期)一文考证,慈觉禅师即宋代云门宗高僧宗赜,其出身禅门,但一生大力弘扬净土信仰,并一度被尊为净土宗五祖,曾出任正定洪济寺主持。

净土宗菩提心内涵

净土宗菩提心内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大安法师]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1日 来源:东林寺作者:大安法师 净业行人的愿往生心,乃浊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觉莲华,洁净希有。非大智大勇,难以具足如此愿心。这种愿心具化为厌离行与欣求行。是故净宗愿门的本质内涵,即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然对凡惑众生来说,厌欣心的生起殊为不易。善导大师敏锐见到:“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望甚深,方得往生。”释迦本师针对旷劫轮转的迷倒众生,开折摄二门,激扬生死凡夫令起厌欣。众生耽恋娑婆五欲六尘,释尊则极言娑婆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来折伏众生;众生矇然不知净土,释尊则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无苦纯乐来摄受众生。折伏意在警醒众生的沈迷,令起厌离秽土心;摄受意在鼓扬众生的善根,令生欣求净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烧逼恼;彼土清凉池,熙怡畅乐;取舍趋避,不容片刻耽延。释迦如悲父,在娑婆秽土遣送众生;弥陀如慈母,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一遣一接,折摄并运,配合默契,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门的先决前提。如果我们于三界火宅中嘻怡流连,贪恋世乐,不厌不舍,对西方净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态,于净宗之法将不得其门而入。《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作为娑婆苦恼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厌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净业。韦提希夫人遭逢儿子阿阇世杀父囚母的恶逆,深感人心惨毒、世间剧苦,三界六道亦无安心之地,是故愿舍秽身,求生净土:“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韦提希深切的厌欣心感得释尊宣说念佛出世大法、弥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韦提希当即证得往生。身为国太夫人的韦提希如果没有儿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骄奢逸乐中醉生梦死,何能发起愿生净土的出世心?是故对阎浮提众生来说,困苦忧患正是成就厌欣行的逆增上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人宜将五浊恶世的一切苦境作为深信切愿的发起序。 厌欣心的滋培是净业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净宗经典所描述的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用以作为返观娑婆秽土的参照系。刻刻提撕,激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慈云大师曾将娑婆、安养二土苦乐情状概述为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