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西玉山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

【最新】江西玉山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明的起源经历了多元一体化的过程,中华大地上的国家起源也同样经历了多元一体——从邦国到王国的过程。公元前四千纪,中华文明的核心在黄河中游地区最终形成,以陶寺文化为代表的邦国则开创了后来夏商周中原王朝国家的先声。陶寺文化以陶寺遗址得名,出现于公元前四千纪,位于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近年来,初步探明了宫殿区、王陵区、贵族居住区、祭天及观象台礼制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充分表明了陶寺遗址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都城性质。

据调查结果初步判断,陶寺文化遗址群以陶寺都城为核心分为南北两大群,拱卫陶寺都城京畿。南北两大群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派出模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发现有驿站遗址,表明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的存在。在陶寺遗址晚期,出现了扒城墙、毁宫庙等政治报复行为,这表明了陶寺遗址的都城性质和国家性质。

这些聚落形态考古资料证明了陶寺文化国家社会的物质文明发达程度,而相关的精神文化考古资料则显示出陶寺文化的精神文明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陶寺观象台通过1个观测点、12道观测缝与东南1公里远的塔儿山山脊线,构成一套完整的列石观测仪器。除了通过观测日出确定20个节令外,还可以观测16年一周期的月出最南和最北点,以预测月食,将“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科技软实力与宗教权力相结合,把这些牢牢掌握在邦国元首的手中,成为统治中非常实用的软实力之一。

而陶寺早期官僚墓中出土的木立表和中期王墓中出土的圭尺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圭表测

影系统,以圭尺第11刻度1.6尺理论夏至影长,对外宣称陶与寺为“地中”,使得陶寺城址顺理成章地成为“地中之都”,居住在其中的邦国元首自然“王者居中”。垄断与上天沟通的唯一通道,进而使得陶寺文化所代表的邦国成为“中土之国”,开创了“中国”最初始的意义。

陶寺圭表还可用于国土的测量,以陶寺城址“中表”为中心基点,按照陶寺城址的经纬线作为测量基线,对陶寺所在的东亚大陆的东西南北四至进行夏至晷影测量,以确立陶寺文化的四表,陶寺四表之间的距离同先秦文献记载的“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的数据误差约6%,可以说相当吻合。当然,陶寺国家领土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晋南地区,陶寺四表所标定的“表里河山”,只是陶寺元首们的理想蓝图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陶寺邦国已经有领土概念,而且可以用圭表测量与确定出来。

陶寺城址内的早期王族与中期王族墓地的不同茔域,表明早中期之间王权的易手,是在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王族之间进行的,颇具汉儒竭力赞美与讴歌的“禅让”特征。不过历史是无情的,陶寺文化晚期,外来入侵势力的征服使陶寺国灭亡,其国家政权及文明被彻底摧毁,与发展成为中原王国的命运失之交臂。

这一历史命运最终落在了河南龙山文化的肩上,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最早的王朝国家在伊洛平原诞生,从此步入了夏商周三代王国国家新纪元,中国文明开始著称于世界,而中国传统认同的“地中”也从晋南地区移到以洛阳为代表岛伊洛地区。

(摘编自何驽《陶寺文化:中华文明之“中正”观缘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核心于公元前四千纪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与此同时,在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则诞生了陶寺文化。

B.考古资料表明,陶寺邦国建国伊始就具有了都城性质和国家性质,其精神文明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平。

C.“中国”最初始的意义是“中土之国”,这是陶寺文化开创的。陶寺文化在当时非常发达,己有完整的圭表测影系统。

D.陶寺邦国早中期王权的易手具有汉偁竭力赞美与讴歌的“禅让”特征,它是在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王族之间进行的。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寺都城是陶寺邦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建有宫殷区、王陵区、贵族居住区、祭天及观象台礼制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

B.陶寺文化相当发达,如:能通过观测日出确定20个节令;能观测16 年一周期的月出最南和最北点,以预测月食,能运用圭表测量国土。

C.陶寺邦国实际控制的领土范围仅限于晋南地区,远远小于陶寺元首们心目中的领土范围,但这足以表明当时的陶寺邦国己经有领土概念。

D.在我国国家起源史上,陶寺属于邦国,在陶寺邦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夏商周则属于王国。夏商周时期,中国文明开始著称于世界。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我国的国家起源都经历了多元—体化的过程,其中国家起源的多元一体化的过程指从邦国到王国的过程。

B.南北两大群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派出模式发展起来,还有驿站,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了当时的陶寺邦国存在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C.陶寺邦国的元首己知道利用科学知识加强统治,如控制天文历法知识、对外宣称陶

寺为“地中”、确立陶寺文化的四表,等等。

D.陶寺邦国时期,晋南地区是“地中”,夏商周三代时期,以洛阳为代表的伊洛地区是“地中”,“地中”是个政治文化概念。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守之义改之。建隆初,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明年,迁尚食副使。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开宝中,领顺州刺史,太宗征河东,为御砦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出为高阳关监军。守信①卒,起复,领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州前军驻泊。李继迁入钞②,徙银、夏、绥府都巡检使。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优诏褒美。端拱二年,知平戎军,徙莫州,俄为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拜蕲州团练使,为永兴军钤辖,改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有岌伽罗腻③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自是吴移、越移诸族归降。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④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会夏人入钞,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三年,就拜棣州防御使。徙知邢州,改澶州。在郡颇峻刑罚,每捶人,令缓施其杖,移晷方毕。五年,以疾求归京师。未几卒,年五十八。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选自《宋史?石保兴传》)

【注】①守信,石保兴的父亲。②钞,女真族姓,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③岌伽罗腻,为党项大族。④持满,拉满弓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B.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C.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D.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又叫恩荫,指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文中即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B.起复,封建时代官员因父母死丧而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未满期而奉召任职即为“起复”。

C.徙,调动官职,文中是说石宝兴调动官职担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迁、调、领、转、诣等。

D.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保兴洞晓时事。太祖召集功臣子弟,向他们询问时事,石保兴虽然最年轻,但应答清楚;太祖认为他是奇特的人,授官如京使。

B.石保兴颇有谋略。他巡视罨子砦、黑水河时,故意快步进入谷中,诱敌深入;夏人果然中计,带着数千骑兵渡过黑水河与石保兴交战。

C.石保兴英勇抗敌。至道二年,他率领军队出入贼兵的方阵中,挺身持弓,且战且行,历经三天四十二战,取得了胜利。

D.石保兴敢作敢当。咸平二年,夏人入侵,他说服拦阻他的主管官,坚决要求把官钱发放给战士;皇上最终知道这事,并没追究他的责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

(2)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

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挈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善:擅长

B.始置狱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故事:旧例

D.多贬绌者绌:罢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

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三、句子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却能

“,”,这是蚯蚓“用心一也”。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一联,通过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故旧的怀念之情以及暮年返乡恍如隔世之感。

(3)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直接描写了陋室清幽明净的自然环境。

(4)《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两句写出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化月为人,以寄托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四、选择题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安全问题无小事,对一些看似细小的安全隐患要重视;否则,滴水穿石,细小问题也会酿成大灾祸,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②这次辩论会开得很成功,我们班的四位辩手一开始便压倒了其他辩手,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博得了听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③时下不少语言枯燥、内容低劣的书本泛滥,孩子们读这样的书,味同嚼蜡,对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也是没有帮助的。

④燕子门掌门人李显飞身而出,一掌打出,风声四起,梅花桩上手印清晰可见,他的功力早已非常人可比,看客们无不瞠目结舌。

⑤CBA联赛落下帷幕,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偃旗息鼓,然而有一些事件却不能因为赛季结束而被人们忘记,如球场暴力。

⑥自古及今,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不刊之论不知警醒了多少人,难道你就不能从孟老先生的话中受到一点启迪?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1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②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⑤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以确定它的主人是谁。

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我们自顾不暇,这些读物既有精品也有糟粕,人们需要坚持“拿来主义”。

A.②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官窑瓷器是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

....,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②古巴深谙左右逢源

....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

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

....,冰凉透骨。

④阎肃为了创作歌剧《江姐》,曾亲自到重庆渣滓洞恶劣艰苦的监狱里体验生活,真实

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剖腹藏珠

....的革命精神。

⑤近来一些消费者向记者感慨:鱼龙混杂

....的进口红酒市场,已经乱到让他们真假难辨,进口红酒市场急需整顿规范。

⑥这个剧本写得确实不错,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听说已经拍摄电影,什么时候放

映呢?人们早就拭目以待

....。

A.①③⑥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④⑤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这次演唱会上,原本热情奔放的他却唱得,没有丝毫感染力。

②春晚吉祥物“康康”的设计者没有,而是融入了创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③这一家人向来地过日子,和邻里相处和睦,也从不搞歪门邪道。

A.循规蹈矩中规中矩安分守己

B.中规中矩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C.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中规中矩

D.中规中矩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D.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夏天要防备蚊子的叮咬,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尽量穿浅色的衣服;勤洗澡,消除人体散发出的汗味;在衣领、袖口等处喷洒花露水。

B.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组成。

D.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还有众多的内陆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9.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__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甚至、因为、如果

B.虽然、或者、除非、只有

C.即使、或者、除非、只有

D.即使、甚至、因为、如果

五、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字。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①,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可不考虑。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②,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③。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21.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下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②不少于5个动词;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④70字左右。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花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于是这朵玫瑰花找到上帝说:“请把我变得有用一些吧。”上帝同意了。

于是,世界上有了第一棵卷心菜。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根据阅读材料所体会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2.D

3.C

【分析】

1.试题分析:文本第二小节最后说“在陶寺遗址晚期,出现了扒城墙、毁宫庙等政治报复行为,这表明了陶寺遗址的都城性质和国家性质。”,所以B项“陶寺邦国建国伊始就具有了都城性质和国家性质”错,混淆了时间的先与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据原文“陶寺文化晚期,外来入侵势力的征服使陶寺国灭亡,其国家政权及文明被彻底摧毁,与发展成为中原王国的命运失之交臂”、“ 这一历史命运最终落在了河南龙山文化的肩上,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最早的王朝国家在伊洛平原诞生,从此步入了夏商周三代王国国家新纪元,中国文明开始著称于世界”可知,选项D“在陶寺邦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夏商周则属于王国”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据文本中“陶寺国家领土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晋南地区,陶寺四表所标定的“表里河山”,只是陶寺元首们的理想蓝图而已”可知,“确立陶寺文化的四表”不是为了加强统治,只是为了测量邦国元首心目中的领土,故C项错,混淆了人物和事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C

5.C

6.B

7.(1)(石保兴)于是在黑水河边埋伏士兵,等到敌兵渡到一半时,急忙攻击他们,斩敌首一百多级,追击败兵数十里。(“遽”“北”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2)夏人(被)击退后,(石保兴)派人骑驿马把这事向皇上报告,真宗皇帝宽恕他而不问罪。(“闻”“贷”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运用排除法“阵中”是“出入”的宾语,“出入阵中”不可断开,故排除A.D;“挺身持满”“易骑奋呼”句式整齐,“易骑”“奋呼”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段中动宾句式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中“领”表示兼任,“诣”是前往、到某地去的意思,均不能表示调动官职。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

的人,任以官职。《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6.授:授予官职。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3.仕进:进身为官。14.任:担负、担任。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7.补:补任空缺官职。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4.超迁:越级升迁。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6.超擢:破格提拔。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0.提:提拔。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2.窜:放逐、贬官。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9.黜、绌:废掉官职。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10.免:罢免官职。11.夺:削去,罢免。五、表“辞官”的词语。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2.解官:辞去官职。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依据原文“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可以推测,石保兴并没“故意”步入谷中,夏人也并非“中计”和石保兴交战。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

7.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遽”“北”;(2)“闻”“贷”。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石保兴字光裔,本名叫保正,宋太祖取“兴守”的意思而把他的名字改了。建隆初年,十四岁,因先世的功勋补录做了供奉官。第二年,升任尚食副使。宋太祖曾经召集功臣子弟用近期大事来询问(他们),石保兴年龄最小,对答清楚,宋太祖认为他很奇特,授官如京使。开宝中,兼任顺州刺史。宋太宗征讨河南以东,(让保兴)担任御砦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石保兴出任高阳关监军。父亲石守信死后,保兴守孝未满便奉召任职,兼任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侵扰边疆,保兴与戴兴、杨守一起担任澶州前军驻屯。李继迁进入钞地,石保兴迁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石保兴曾到罨子砦及黑水河巡视,快步进入谷中,夏人知道这事,便带着数千骑兵占据险地,渡黑水河寻(石保兴)交战。保兴所带领的人马不满二千人,(石保兴)于是在黑水河边埋伏士兵,等到敌兵渡到一半时,急忙攻击他们,斩敌首一百多级,追击败兵数十里。皇上下诏褒奖赞美。端拱二年,主管平戎军务,迁官莫州,不久任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朝廷)任命他做蕲州团练使,担任永兴军钤辖,改任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迁任延州都巡检使暂兼州衙事务,改任本路副都部署,与范

重召等分五路讨伐贼兵。有岌伽罗腻数族率众人来抗拒,石保兴选拔数百名敢死士口中衔着器具在晚上出击,歼灭了他们。从此吴移、越移各族归顺投降。撤军,行至乌地和白池,贼兵又布置方阵来抗拒。保兴率领众兵出入方阵中,恰巧他乘坐的马中了流箭,他挺身而出拉满弓弦,换上坐骑奋臂高呼,边行边斗,总共经历了三天四十二战,贼兵于是领兵离去。咸平二年,主管威虏军务。恰巧夏人进入钞地,石保兴把数万缗官钱分发给战士,主管人坚持己见认为不可。石保兴说:“城池像这样危险了,怎有时间向朝廷请示,事情办好后,再向朝廷请示如果不被准许,我愿用家财来偿还。”夏人(被)击退后,(石保兴)派人骑驿马把这事向皇上报告,真宗皇帝宽恕他而不问罪。咸平三年,前去担任棣州防御使。迁任邢州知州,改任澶州知州。在郡衙刑罚非常严厉苛刻,每次捶人,令人慢慢地施行杖打,过一段时间才杖完。五年,因病请求回到京师。不久病死,年五十八。石保兴世代都是豪强贵族,积累财产极多,全被最小的弟弟石保从的儿子耗费了。

8.B

9.B

10.A

11.(1)恰逢他的哥哥崔逸甫病重,未能及时启程,皇帝下诏斥责他逗留延误,贬为河南令。(“会”“下除”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2)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不起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及普通人,能和他交谈吗?(“易”“不逮”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始置狱”中的“狱”应解释为“监狱”的意思。选项中的解释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前文“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中“凡有囚则系大理”可以推测,这里“狱”应解释为“监狱”。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这句话前文“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中“凡有囚则系大理”可以推测,这里“狱”

应解释为“监狱”。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兔其宫,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然后抓句中主语“隐甫”、虚词“乃”,时间词“岁余”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句中主语“隐甫”、虚词“乃”,时间词“岁余”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依据原文“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可见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皇帝下诏免他一死,等诏书下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A“最终说

服玄宗杀了胡雏”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

11.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会”“下除”;(2)“易”“不逮”。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初任左玉钤卫兵曹参军,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僧人惠范倚仗大平公主胁逼人家子女,崔隐甫检举揭发其罪状,反遭排挤,贬为邛州司马。玄宗即位,升任汾州长吏,兼任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又升为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于吹笛,得宠,曾经负罪躲藏在皇宫。玄宗用别的事由召见崔隐甫,缓缓对他说:“我就请你宽免这个人。”崔隐甫回答:“陛下看轻臣子而重视一个乐工,请辞官。”拜了两拜之后走出皇宫,玄宗立刻道歉,把胡雏交给他,崔隐甫杀了胡雏,玄宗下诏免他一死,等诏书下达,已经来不及了。赏赐崔隐甫一百匹绢。孙佺与奚人作战失败,皇帝升迁崔隐甫为并州司马,让他守护边陲,恰逢他的哥哥崔逸甫病重,未能及时启程,皇帝下诏斥责他逗留延误,贬为河南令。后历任华州刺史、太原尹,后入朝担任河南尹。过了三年,升为御史大夫。当初,御史台里没有牢狱,凡有囚犯,都关在大理寺。贞观年间,李乾佑担任大夫之职,开始设置牢狱,从此,

中丞、侍御史都可以关押犯人。崔隐甫根据过去的例子,废除了台里的牢狱。后来,又担心囚犯往来可能会发生泄密,又把囚犯关在厨院内。台中自监察御史以下,以前都专断独行,有事不向上级报告请示。从崔隐甫开始,一切事情都必须禀报以后才能施行,有违背皇帝心意的就即刻改正,很多官吏被贬谪罢黜,于是台吏们都小心谨慎,崔隐甫威名赫然。皇帝曾下诏命令崔隐甫去主持外官每年一次的考核。过去,都要反复研究议论,整个春天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一早上把被考核者都集中起来,询问后即刻核实,到晚上就考核完了,评论者都佩服他的敏捷。皇帝曾经对他说:“你任大夫一职,天下人都认为是称职的。”张说执政,崔隐甫一向讨厌张说,于是与中丞宇文融一同揭发他的过错,张说被罢相位。但皇帝也不喜欢厌大臣联结为党,罢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一年多以后,又召回任大夫。多次封爵直到被封为清河郡公。死后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为“忠”。当初,皇帝有任命崔隐甫为宰相的意思,对他说:“可以和牛仙客一起谈谈,你常见到他吗?”崔隐甫说:“没有见过。”皇帝说:“可以去见见他。”但崔隐甫始终没去拜访牛仙客。过了些日子,皇帝又问崔隐甫去与牛仙客谈过话没有,崔隐甫的回答与前一次一样。皇帝于是决定不用他为相。崔隐甫的子弟中有人问为什么不去见牛仙客,他回答道:“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不起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及普通人,能和他交谈吗?”崔隐甫每到一处,都清廉耿介,坚持操守,精通治理之道,在职时以强正闻名。

12.(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柯”“ 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

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滴水穿石”指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成功。用在句中感情色彩错。“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贬义成语;用在句中感情色彩错。“偃旗息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用在句中不合语境。“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瞠目结舌”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不刊之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这三个成语使用恰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使用,第一,在意义上,成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有些考生以今训古,出现成语误用中最常见的错误——望文生义。第二,每个成语都有确定的适用对象,若扩大或缩小其范围,或者对形似的成语不注意其细微的差异,都很可能导致张冠李戴的错误。第三,成语大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使用成语要审慎区别褒贬,否则会导致褒贬不当的错误。第四,成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限制性、修饰性的词的意思矛盾或重复或不能搭配,如果不能注意,会导致搭配不当的错误。第五,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古人在讲话时有谦敬之别,成语带有浓厚的古代文化印记,如果我们在使用时不加注意,就会造成谦敬的错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第六,有不少成语在字形、读音上十分相似,在词义上也有相近之处,稍不留意就会误用,出现形近意混的错误。题中几个成语相近,但各有侧重:背井离乡,侧重离别家乡;流离失所,侧重无处安身;颠沛流离,侧重四处流浪。第七,有些考生使用成语时往往注意不到成语本身意义和句子意思的关系,以至成语本身含义和句子语义重复,出现语义重复的毛病。第八,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固定的语境或固定句式,只能使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果违背了它们惯常的使用习惯,也会造成误用,出现违背常理的错误。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使用对象有误。“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用在句中不合语境。“自顾不暇”的意

思是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典范。“乔迁之喜”用于祝贺别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这三个成语使用正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用在句中不合语境。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题中“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使用对象有误。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席不暇暖”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用在句中望文生义;“剖腹藏珠”指为物伤身,轻重颠倒;用在句中感情色彩错;“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用在句中对象错。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席不暇暖”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用在句中望文生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题中“剖腹藏珠”指为物伤身,轻重颠倒;用在句中感情色彩错;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题中““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用在句中对象错。解答成语题,第一、

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6.B

【解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