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沉积学内容概要

海洋沉积学内容概要
海洋沉积学内容概要

第一章海洋沉积学导论

第一节海洋概况

1. 学科地位

海洋学包括:

(1)海洋物理;(2)海洋化学;(3)海洋生物;(4)海洋地质:海底地形、海洋沉积、海底构造、海洋矿产

2. 定义

海洋沉积学(marine sedimentology)是海洋地质学的重要分支,是海洋学和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海洋沉积学是研究现代海底沉积物(及沉积岩)的组分、结构、分布规律、岩相、形成作用及形成机理的科学。

第二节海水运动及其沉积作用

一、海水运动

1.河流径流作用

2.波浪作用

3.潮汐作用

4.大洋环流作用

二、沉积作用

1.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1)牵引流

搬运介质运动带动固体颗粒运动,水和空气是牵引流的主要介质。

低流态,F<1, 是一种水深流缓的流动状态,水体搬运能力弱,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不同相。

过渡流态:F=1,水面波动与沉积物表面起伏不完全同相。

高流态:F>1,是一种水浅流急的流动状态,水体搬运能力大,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同相。

2)重力流

通常称为高密度流, 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

按照沉积物的支撑机理,重力流可分为四种类型:

浊流:流体内的沉积物由湍流的向上分力所支撑,并使沉积物持续地悬浮于流体中。

液化流:沉积物颗粒间孔隙流体的向上流动而支撑沉积物。在富含液体(水)的松散沉积物中,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颗粒保持悬浮状态,就象流沙一样。

颗粒流:由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而支撑颗粒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流动。

碎屑流:基质支撑沉积物颗粒,使砂、砾级悬浮于其中而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搬运。

2.化学搬运与沉积作用

溶解物质可以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被搬运,这与物质的溶解度有关,Al、Fe、Mn、Si的氧化物难溶于水,常呈胶体溶液搬运;而Ca、Na、Mg的盐类则呈真溶液搬运。在沉积盆地中沉淀形成各种自生氧化物和盐类矿物。

1)在搬运过程中,当胶体溶液因两种带不同电荷的胶体相遇,或电解质作用,或浓度增大以及pH值的影响失去稳定时,胶体就发生凝聚(絮凝作用),胶体物质即在溶液中集结成为絮状、团块状。这时的胶体就可以克服原来胶体质点的布朗作用,在重力作用下,于合适的沉积环境里,逐渐沉积下来。

2)由真溶液化学组分的类型和外界化学条件的变化使真溶液发生有规律性的沉积现象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3.生物搬运与沉积作用

生物作为一种搬运营力的意义较小,但生物的沉积作用却是很重要的。生物不仅可使溶解物质大量沉淀,还可使部分粘土物质和内源碎屑发生沉积。生物的沉积作用包括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细分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物理沉积作用两种)。

第三节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

海平面的全称叫平均海平面,它的精确定义是随着大地测量学的发展而确定的。基于人类对海水表面位置的传统观念,为了确定大地测量高程的零点,人们假定在一定长的时间周期内,海水表面的平均高程是静止不动的。这个海水表面的平均高程就是平均海平面,它可以作为大地测量的基准面。

二、全球海平面变化

验潮仪记录到的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相对于当地海岸基岩的变化,叫作相对海平面变化,它通常只能代表局部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状况。为了研究地质历史上的世界性海平面变化,提出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eustasy)的概念。它可能是全球海水体积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海盆容积的变化引起的。在地质历史上,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是造成各地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各地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

第二章近岸带沉积作用

近岸带(nearshore, 或称海岸带)环境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水深约20m以内)的区域,包括三角洲、河口湾、海滩、障壁岛、潟湖、及潮坪等次一级单元。在近岸带环境中海洋与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海洋过程受波浪、潮汐、海流、环流等因素所控制。非海洋过程则主要受河流径流量、流速及固体载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所支配。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 system)是成因上密切相关的沉积相的组合(Davis, 1983)。因此,近岸环境中的三角洲、河口湾、潮坪、潟湖、海滩等都代表了不同的沉积体系。

第一节地貌特征

一、近岸带地形单元的划分

近岸带(狭义):以海洋过程为主,不受大河直接影响的海滩、障壁岛(波浪作用为主)和潮坪、潟湖(潮汐作用为主)

进一步划分:后滨、前滨、临滨

河口区:与大河口有关的河口湾和三角洲

进一步划分: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滨海

二、多层次海岸分类原则

一级海岸:动力成因

二级海岸:气候成因

三级海岸:岩性成因

四级海岸:形态成因

第二节三角洲沉积作用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动力学

Bates(1953) 将三角洲河口的作用过程比拟为水力学上的一个喷嘴。这种过程分成轴状喷流和平面喷流两种流动类型。

1)轴状喷流:河水与蓄水体水发生三度空间的混合作用。

2)平面喷流:河水与蓄水体水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

二、三角洲体系的类型

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三、沉积特征(包括各沉积相的沉积特征)

①三角洲平原相组合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沉积相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

②三角洲前缘相组合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的水下沉积部分,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向海洋一侧的边缘,即分流河道的前缘。其沉积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沙坝、远端坝、前缘席状砂。

③前三角洲相组合

四、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小结:

1)物源:远的、内陆的、大陆内部的;

2)沉积物注入量大;海岸推进显著;

3)建设相:发育良好的和广阔的建设性层序;

4)破坏相:一般限于已建成的三角洲体的端部;

5)共生体系:侧向上共生的体系一般是大型的;

6)三角洲侧翼体系:作为独立体发育良好;

7)前三角洲:厚,一般是三角洲体系中最厚的相;

8)形态:朵状至伸长状,主轴垂直于区域沉积走向;

9)砂/泥比:通常是低的,有泥底辟。

第三节河口湾沉积作用

一、水动力要素

1.径流作用:载荷、环流

2.潮汐作用:潮波变形、周期不对称

3.波浪作用:向岸流、沿岸流

二、河口环流

盐水楔型、部分混合型、强混合型

三、沉积特征

1.河口湾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来自河流载荷及外海,较次要的物源有湾内的沿岸侵蚀产

物及生物骨屑、球粒等。

2.河口湾沉积物的物质成分以矿物碎屑为主,另外还有生物碎屑及自生组分。

3.由湾头向海常出现矿物成分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物源不同、沉积分异作用

及成岩变化所造成。

4.生物碎屑多为钙质壳(牡蛎、贻贝及腹足类)及有机质,有时可在局部富集成贝壳滩、

潮道滞留介壳层以及泥炭层。

5.未污染的河口湾中粉砂、泥含有机碳多<5%,砂多

四、河口湾沉积的判别标志

(1)此层序在剖面中常与陆相(海侵序列)或海相地层(海退序列)相接,并常和障壁层序共生。

(2)单个旋回不厚,多由若干个旋回组合在一起,分布范围仅为数十或数百平方公里。

(3)弱潮河口湾层序具有向上变细的趋势,粉砂、泥是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中、强潮河口湾层序此趋势不明显,且砂质沉积占有一定比例。

(4)具有交错层理构造以及潮汐层理构造,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湾常发育大型交错层理,交错层具有明显的双向性。

(5)含有丰富的半咸水至正常海相生物,但门类有限。

第四节潮坪沉积作用

一、潮坪体系的沉积相划分

根据涨、落潮时露出水面的情况,可将潮坪环境分为潮上坪、潮间坪和潮下带。潮坪的主要部分是潮间坪,又可分为高潮坪、中潮坪和低潮坪。由于潮流的冲蚀作用,可发育潮沟及潮道。

二、沉积构造

潮坪环境中流的双向性和能量的周期性变化(既发生在一个周期内,又有月、季的变化)以及物质来源中既有粉砂、粘土,又有砂,两者的综合效应就在潮坪环境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特征沉积构造:羽状交错层理、复合层理(潮汐层理)、双粘土层、再作用面及各种波痕。这些沉积构造的形成,不仅与潮流有关,波浪也是重要甚至是主要的营力。另外,潮汐的涨、落使潮坪在一天内有部分时间要暴露在空气中,产生了暴露构造。除上述的无机构造外,生物成因构造也很特征。

三、沉积特征

(1)潮上坪相

潮上坪仅在特大高潮及风暴潮时才被淹没。干燥气候下的潮上坪裸露着松散的粉砂、粘土(如黄河三角洲潮坪),并可出现蒸发盐—石膏(如加利福尼亚湾潮坪)。特征的沉积构造是干裂和纹层构造,石膏晶体充填在干裂缝中。

湿润气候下潮上坪多发育为盐沼,其中温、寒带为草沼(如北海潮坪、芬迪湾潮坪),湿热气候为红树林沼泽(如尼日尔河三角洲潮坪等)。盐沼沉积物的特征是具有网状植物根及丰富的有机质。见波状纹层。发育生物钻孔、爬迹、觅食迹,也出现干裂构造。

(2)潮间坪相

潮间坪是垂向加积和横向加积的混合带。Reineck(1975)提出,将潮问坪从平均高潮线至平均低潮线依次划分为泥坪、混合坪、砂坪,或称为高潮坪、中潮坪、低潮坪。

潮间坪沉积物向海结构变粗的规律是存在的,但粒度变化的范围取决于物质来源及环境的能量水平—如我国苏北沿岸潮坪仅从中、细粉砂变为粗、中粉砂,而加拿大芬迪湾潮坪则由粘土质粉砂过渡为砂。

(3)潮下带相

潮下带仍以潮流作用为主,但波浪的影响更加明显。沉积物类型多种多样,可以砂为主夹少量粉砂,或砂.粉砂互层,也可因物源的影响以粉砂为主。沉积构造可见潮汐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及羽状交错层理。有时,潮道相在本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潮道沉积的厚度大致等于潮道水深(如北海潮坪潮道水深可达15米);而潮间坪沉积的厚度不会超过潮差。但有些潮坪(芬迪湾)不存在潮道相。

(4)潮道相

潮道与潮沟的区别是规模大、发育在潮下带,而后者小得多且发育在潮间坪上并间隙有水。

法伊厄岛潮道由于横向迁移在剖面上出现下列单元:

?潮道底部滞留砾石,由岩屑、介壳等组成;

?深潮道单元,透镜状砂体,形成向落潮方向倾斜的再作用面;

?浅潮道单元,发育平行层理。深、浅潮道单元即边滩沉积。

第五节潟湖沉积作用

一、潟湖的环境特点

潟湖环境是浅水低能系统,潮流、波浪的作用都不很强。潟湖的水文状况主要取决于淡水、咸水的补给量以及蒸发速率。

(1)潟湖环流体系:

?当径流量高于蒸发量时,发育类似河口的环流体系,低盐度水由表层向外流,海水由低部向内流入;

?当蒸发量高于径流量时,潟湖盐度高于海水,潟湖水由下向海流,海水由上向潟湖内流,呈“逆河口环流”系统;

?潟湖大都不是稳态系统,环流体系与净蒸发体系在一年内可多次交替出现。

(2) 潮汐作用特点

对环流及潟湖内环境特征起重要影响的潮汐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潟湖的规模、潮差和障壁通道的宽度、形状。狭窄或长的通道及浅潟湖将大大减弱潮流的能量。径流量很大,但潮差很小,则进入潟湖的潮流将很弱,潟湖水体盐度就很低。

(3) 化学生物特点

?盐度受气候条件及与开阔海隔离程度控制;

?潟湖水体富营养元素(P、N),原因:河流携带、缓慢的沉积速率、细菌对有机质的转化作用。

?潟湖发育盐沼植物、芦苇、浮游植物(硅藻、绿藻等;盐度异常使动物种类贫乏,但单个属种的数量却多,并出现畸变(个体变小、壳变薄等)。

二、潟湖的沉积特征

1.潟湖通常是低能环境,缺乏大量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有利于生物及化学沉积作用。

2.潟湖沉积的组成物质以碎屑为主,包括它生碎屑和内源碎屑。

3.它生碎屑主要来自障壁、外滨,部分来自陆地。以砂为主,少量粉砂、粘土。砂源

自:涨潮流、风、风暴潮及巨浪。

4.热带海岸潟湖沉积物可能全为碳酸盐质内源碎屑——生物碎屑所组成。

5.高盐潟湖中可形成盐类的化学沉淀,石膏呈大的晶体分布于泥中。潟湖内一些孤立

的超咸水体中存在石盐的化学沉淀。

6.沉积构造可以见到斑团、块状(均质)及沙纹交错层理。

第六节海滩沉积作用

一、波浪的动力效应

波浪是海滩环境中的主要作用力和能量的来源:

◆冲刷海岸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形态;

◆波浪破碎产生的冲流及回流塑造了海滩剖面;

◆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流、裂流移动沉积物使底形发生变化,同时造成沉积物不断地

再分布。

◆由于潮汐引起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升降,从而使波浪作用带的范围大大加宽。

二、沉积作用及其产物

(1) 沉积物的成分

?大多数海滩沉积物由稳定的陆源矿物碎屑——石英、长石组成,少量重矿物。

?海滩的沉积物可完全来自火山岩碎屑,如夏威夷和中美洲西海岸。

?矿物碎屑为主的海滩沉积物也往往含有一些生物碎屑,介壳可在前滨大量富集成贝

壳堤。

(2) 沉积物的结构

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很大,可从粉砂到巨砾,以砂为主,控制海滩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因素:

?来源物质的粒度;

?波能强度;

?海滩坡度。

(3) 沉积物的构造

a. 后滨

●后滨的主要营力为风,常见的表面构造是具有大波痕指数的风成波痕。由于风向常

变,可出现多组干涉波痕。

●层理构造为与后滨表面平行的薄平行层理,是由向岸风、大潮或风暴形成的越过滩

肩的冲越流生成的,称为后滨层理。

●蟹的钻孔大量出现。

b. 前滨

●较陡的冲洗带多为与滩面平行的板状平行层理,但由于波浪入射方向的变化及冲流

的冲刷作用,在剖面上层系呈楔形,此即为冲洗交错层理或前滨层理。

●坡度较缓的冲洗带时常出现低振幅的逆行沙丘交错层理,系快速的回流流过渗透差

的细砂滩面而形成。

c. 内滨

●无沙坝发育的破波带及外激浪带以片流为特征,故形成近于水平的平行层理;

●有沙坝的内滨,层理复杂:沙坝向海坡有浪成、流成沙纹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在

坝脊处,以平行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为主;向岸坡为沙纹交错层理和稍向陆倾的平行层理;在沟槽内以沿岸流的作用为主,有垂直岸线的流成小波痕、大沙波甚至平行层理。

d. 滨面

●正常天气时滨面仅受振动波的作用,形成对称浪成沙纹,但最后住住变为生物扰动

构造。

●风暴时形成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沙纹交错层理。在剖面上以生物扰动构造为

主,夹以层理构造。

第三章大陆边缘沉积作用

§ 3.1 大陆边缘地形地貌

大陆边缘分类

大西洋型(无沟弧型):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隆/裙)组成

太平洋型(有沟弧型):

东太平洋亚型(安底斯亚型):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沟组成,

西太平洋亚型(东亚亚型):大陆架、大陆坡及边缘海、岛弧和海沟组成

§ 3.2 大陆边缘沉积

浊流沉积作用特点(与牵引流比较)

浊流牵引流

搬运方式:粗细碎屑均呈悬浮式悬浮式(泥/粉沙) 、跳跃式(砂)、滚动式(砾)

悬浮原因: 自身重力-高速流动自身重力<向上的粘滞阻力,而使颗粒悬浮-产生向上的涡力使它悬浮作用

颗粒悬浮-自悬浮作用

沉积物: 高密度的水和砾/砂/泥低密度,即是洪水期也是混水,以水为主的混合物呈泥浆状

沉积分异: 不服从机械分异服从机械分异作用

扇远岸粗/ 近岸细

层序: 具鲍马层序:A/B/C/D/E 河道或潮道具二元结构

五段组成

平面形态:呈锥形分布或扇型分布

§ 3.3 大陆架沉积作用

一、沉积物特征:

①残留沉积:形成于更新世末低海面时期,其后未被改造,仍保留了原来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和沉积地形等;沉积物以砂为主,大都分布在外陆架,内陆架也有分布,与现代水动力环境不相适应。

②现代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主要由砂或泥组成,大都分布在内陆架,向海变薄,沉积物属性与现代沉积环境一致。

③准残留沉积:受现代海洋动力、生物和化学过程改造过的残留沉积。

三、风暴浪控大陆架浅海的碎屑沉积

风暴沉积物

风暴流形成的沉积物称风暴岩、风暴沉积或风暴流沉积的。风暴沉积物粒度有一定横向粒序,自陆往海,由粗变细。在风暴浪基面以上形成的风暴沉积物以砂、砾为主。临滨、悬积舌后部都可有风暴砂层。在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较上部,形成近源风暴沉积,粒径较粗;在风暴浪基面附近,形成远源风暴沉积,粒径较细。

风暴沉积的垂向层序具有规律性,反映了风暴阶段能量的演变。层序自下往上为:①风暴前正常浅海泥层;②侵蚀面以上为底部滞留沉积,由贝壳、泥砾、岩屑组成;③细砂层,粒序层理或块状层理,宏观上为丘状层理;④风暴后的正常浅海泥层、水平层理。其中②、③是风暴层,两者成对,构成层偶。

风暴层的堆积速率较快,不利于生物生长,因此,层内生物扰动痕迹较少。风暴的强烈侵蚀导致海底表层一定深度的无机沉积物、生物和生物碎屑一起离开海底呈悬浮状态,待能量减弱时一起沉积下来,于是在同一个风暴层中混杂了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物群。这种新老时代的有机、无机颗粒混杂堆积现象称Condensation,余素玉译为缩聚。缩聚现象在紊流事件(风暴沉积、浊流沉积、泥石流沉积)中普遍存在,但以风暴沉积中最明显。

四、潮控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

(一)潮控大陆架浅海沉积地形

大陆架上的潮控底形以沉积底形为主,也有侵蚀底形。

1.潮控沉积底形

大型纵向沉积底形:沙垄和潮沙脊。与潮流方向一致

中小型横向沉积底形:沙波和沙纹。与潮流方向垂直

2.潮流侵蚀底形

冲蚀坑、纵向沟、障碍痕是三种常见的潮流侵蚀底形,属纵向底形,与潮流方向一致;(二)潮控大陆架浅海沉积物分布特征

可分成非海峡沉积物和海峡的沉积物两类:

1.潮控大陆架沉积物潮控大陆架沉积物有砾、砂、泥;可分别形成砾石席、砂席、泥区。三者顺优势潮流方向有序展布;上游砾石席,中游砂席,泥区常位于潮流搬运路线的末端

2.海峡沉积物

可分成窄海峡型和宽海峡型两类:

(1)宽度较小的海峡沉积物沉积物分布反映出轴部流速大,近岸流速小的特点:沉积物轴部粗,向两侧变细的特点。

(2)宽度较大的海峡沉积物如圣·乔治海峡东西宽80-153km,北通爱尔兰海,南连大西洋,其沉积粒序顺流向展布,北段较窄处为砾石席,南段开阔,为砂席

第四章大陆边缘碳酸盐沉积作用

§ 4.1 海洋碳酸盐沉积作用

一、海洋碳酸盐物质来源类型

海洋碳酸盐沉积物主要有三种来源

1.生物来源沉积物:直接来源

2.化学来源碳酸盐沉积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水温25-30°C,CaCO3 的过饱和度达600-700%;

2)主要分布在水深20m以上;

3)沉积规模比生物来源和陆源CaCO3小得多;

4)CaCO3中的主要成分为:文石和高镁方解石,含量在70-90%

化学来源碳酸盐沉积物:分布最广的是卵状的凝集物、其次是文泥、第三是鲕粒

3.陆源来源碳酸盐:分布在海岸和汇水区域,是经过母岩的分化、搬运、沉积形成碎屑型

碳酸盐沉积物,据介质性质:冰成、河成和风成

二、碳酸盐沉积作用的分带性

碳酸盐沉积物的分布有三个分带性:环大陆、垂向(深度)和气候

1、环大陆分带性:主要是环大陆生物群的分带性导致其碳酸盐含量的分带性。

2、垂向分带性:表层水沉积物

深层水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

3、气候分带性:纬度分带性,不同纬度有不同的气候导致其生物群和含量不同

§ 4.2 海洋碳酸盐沉积物的成分

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

(1)主要矿物:自生碳酸盐矿物包括方解石(高镁和低镁型)、文石和白云石(CaCO3),含量>50%。

(2)次要矿物:铁白云石、菱锰矿、菱镁矿、菱铁矿等

(3)非碳酸盐的自生矿物:石膏、硬石膏、天青石、重晶石、萤石、石盐、钾石盐、玉髄、自生石英、黄铁矿、赤铁矿、伊利石、海绿石、胶磷矿等

(4)陆源矿物:粘土矿物、碎屑石英、长石、云母、绿泥石及重矿物

§ 4.3 海洋碳酸盐沉积物的结构组分

一、颗粒

1. 盆外颗粒:次要,陆源碎屑颗粒:砾、砂、粉砂、泥

2. 盆内颗粒:在沉积地区或沉积环境内因化学、机械、生物等因素形成的碳酸盐成分颗粒(1)生物碎屑颗粒:

(2)内碎屑: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或碳酸盐岩岩层,由于受波浪、潮汐风暴等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成的。

(3)鲕粒:是具核心和特殊内部结构(如同心层和放射结构)的球状颗粒,因似鱼子而得名。鲕粒直径一般<2mm,>2mm为豆粒。

(4)藻粒:藻鲕、藻灰结核、藻团块、藻碎屑

(5)球粒与粪球粒

二、泥(泥晶、泥屑)

泥-泥质碳酸盐质点,粒度<0.005mm。也叫灰泥、微晶碳酸盐泥、微晶、泥晶、泥屑

三、胶结物

以化学沉淀方式沉淀、结晶于碳酸盐颗粒之间的方解石或其它矿物(或充填于颗粒之间的晶粒状方解石,粒度>0.005mm) 。常称:亮晶方解石、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亮晶。

亮晶胶结物与灰泥的区别:

(1)晶体大小:亮晶大,灰泥小

(2)干净与否:亮晶干净明亮,灰泥较为污浊

(3)含量:亮晶<50%,灰泥0~100%

(4)形成时期:亮晶——成岩阶段;灰泥——沉积阶段

(5)结构:亮晶常具栉壳状结构,灰泥绝无此结构(重结晶者,呈晶面弯曲镶嵌的粒状结构)

(6)岩石形成时的能量:亮晶含量高,反映高能环境;灰泥含量高,反映低能环境。

四、晶粒

是晶粒碳酸盐岩或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形成较粗大的碳酸盐矿物晶体。原生结构完全被破坏。

五、生物格架

1. 生物格架: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2. 粘结格架:蓝藻和红藻以其粘液粘结其它碳酸盐组分而形成的一种粘结格架。属于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六、孔隙

1. 原生孔隙:沉积前及沉积期形成,如:粒内孔隙、粒间孔隙、遮蔽孔隙、生物潜穴孔隙、鸟眼孔隙等。

2. 次生孔隙:在沉积后成岩过程中形成,多为溶蚀孔隙。如: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洞孔、溶沟等

3. 裂隙:岩石发生破裂。

七、碳酸盐沉积物结构类型——与成因有密切联系

碳酸盐沉积物的结构与其成因有密切的关系,是碳酸盐沉积物分类命名的主要依据,也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

据成因结构可分:

1. 粒屑结构:一般经过波浪和流水作用搬运、沉积而成的碳酸盐沉积物,常具有,由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孔隙等构成

2. 泥晶或微晶结构: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成的方解石沉积物或白云石沉积物,属于低能环境的沉积

3. 生物骨架结构:由原地生长的生物构成岩石骨架的生物沉积物或生物礁沉积物常具有,由造架生物和粘结生物与填隙颗粒或泥晶基质及亮晶胶结物构成

4. 晶粒结构-成岩结构:由晶粒组成的碳酸盐岩。

5. 残余结构-成岩结构:重结晶和交代作用不彻底,仍见部分原岩结构,如:残余生物结构、残余鲕粒结构、残余砂屑结构等

§ 4.4碳酸盐岩构造

除碎屑岩中常见构造以外,尚有:

1. 叠层构造、藻叠层: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的交替。

2. 鸟眼构造:在泥晶或粉晶碳酸盐岩中的孔隙,毫米级大小、多呈定向、为方解石、石膏、石英等矿物充填,形似鸟眼。

3. 示顶底构造:在碳酸盐岩的孔隙中,下部主要为泥粉晶方解石,细、色暗;上部主要为亮晶方解石,色浅,明亮,二者界面平直。亮晶指示上层面,微晶指示下层面。

4. 虫孔及虫迹构造:生物穿孔、生物潜穴、生物爬行痕迹。

5. 缝合线构造:在垂直层面的切面呈锯齿状微裂缝,称为缝合线。

§ 4.5 海洋碳酸盐沉积模式

根据阿姆斯特朗、威尔逊、关士聪、塔克等人的模式,按各相带的出现序列,将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为13种相:

1.深海槽盆相

1)深海浊流盆地

代表快速而连续沉积的沉积物,由碳酸钙角砾、微角砾及石灰砂组成,内碎屑来自邻近的陆棚及斜坡,易产生连续而巨厚的深海沉积物

2)深海欠补偿盆地

沉积速度缓慢,间歇性地接受盆地外来沉积物。

以远海沉积物为主,又称饥饿盆地。主要岩石类型有放射虫硅质岩、红色结核灰岩、浅色

远洋灰泥岩、暗色骨针石灰岩等

2.次深海盆地相

形成于克拉通边缘冒地槽盆地内,沉积物来源取决于泥质物及硅质物搬入的数量以及浮游生物死亡后下沉到海底的数量。

主要岩石类型为暗色薄层石灰岩,夹有暗色页岩粉砂岩及一些薄层硬石膏,在蒸发盆地有厚层岩盐

纹层构造极发育,少许交错层理和小型韵律层理

生物群为自游及浮游动物群,局部富集于层面上

3、陆棚边缘盆地相

位于浅海陆棚外侧,沉积界面在氧化界面之下,深度几十米至百余米,相带宽度几十至几百公里;

岩性主要为暗色页岩,泥质灰岩与粉屑灰岩,夹硅质岩及薄层石英粉砂岩;

具水平纹层及韵律层理;

生物化石丰富,以游泳、漂浮生物为主,有笔石类、菊石类、有孔虫、放射虫及硅藻4.浅海陆棚相

水深几十米至百米,常为氧化条件,盐度正常,循环良好,代表较深的浅海沉积区;

沉积物由碳酸盐岩及页岩组成,岩石类型为含丰富化石的灰岩与泥灰岩或页岩的互层,成层明显;

层理呈薄至中层状,或呈波状反结核状;

生物群繁茂,层理普通受掘穴生物拢动;

在泥质灰岩中常见球状构造和肠状构造;

层理面常见小间断和化石滞留集中现象。

5.陆棚内缘(独底)相

位于碳酸盐台地前斜坡末端,水深为几十米到百米,海底位于波基面之下,高于氧化界面;

沉积物由浮游生物及来自相邻碳酸盐台地的细碎屑组成。岩石类型主要为薄层状泥晶灰岩,颜色由暗到浅色。

薄灰岩常具纹层构造,厚的灰岩则为块状。有些浊积灰岩具有粒序层理;

生物群为广海陆棚生物,属于正常海洋生物

6.碳酸盐台地前斜坡相(塌积岩)

位于碳酸盐台地向海斜坡带,主要由内碎屑组成,位于氧化界面上,处在波基面的上下;

岩石类型为各种石灰岩,包括泥晶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粘结灰岩及钙屑角砾岩。

薄层岩层中的大型滑塌构造、大型前积层理、巨大外来岩块扰乱的层理。

大多数生物碎屑来自斜坡上部,主要为广海生物,极为丰富,但变化较大

7.碳酸盐台池边缘生物礁相

生物礁的生态特征取决于海水能量、斜坡坡度、生物繁殖能力、造架生物的数量、曝露于大气的频率及其后的胶结作用。

威尔逊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型:

1)、前斜坡灰泥丘

灰泥丘位于陆棚或台地边缘前斜坡,呈线状带延伸。斜坡坡度较缓,水能量较弱,只能从上斜坡带出灰泥物质。

2)、圆丘礁缓坡

由陆棚边缘缓坡上的线状生态圆丘礁带组成。发育许多固着的和包壳的生物,造架的生

物主要为枝状和丛状的群体。

3)、边缘骨架礁

陆棚或台地边缘生长到海面或波浪搅动带的线状骨架礁带

8.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浅海相

位于台地边缘浅水高能带,由于波浪、潮汐及岸流经常簸选,常形成洁净的碳酸盐砂堆积

地貌上为浅滩、海滩、扇形或带状的滨外砂坝或潮汐砂坝;海水循环良好,盐度正常,氧气充分

岩石类型主要以亮晶颗粒灰岩为主,颗粒磨圆、分选较好。岩石一般呈浅色

沉积构造主要是各种规模的槽形交错层理、潮流往复形成的鱼骨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底冲刷及潮沟

9.台沟或台盆相

常位于开阔台地相带内或开阔台地相与台地边缘区之间

沉积界面位于波基面之下或氧化界面附近。

岩性主要为暗色泥质灰岩或页岩,呈水平纹层及韵律层理

含底栖及游泳、漂浮生物

10.开阔台地相

在近岸及浅水区是颗粒灰岩沉积物,远岸过渡成粒泥灰岩及生物泥晶灰岩沉积物

主要沉积在波基面之下,沉积物普通被生物搅动

一般为中到板状层,还有结核状及波状层理

常见的生物群很丰富,包括软体动物、海绵动物、节肢动物、有孔虫等,藻类特别常见11.局限台地相

位于礁或碳酸盐砂摊之后的潮下地区,泻湖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及静水沉积物类型主要取决于障壁的限制程度及其持续性

泻湖底以软体动物、绿藻及有孔虫为主,特别是绿藻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生物搅动强烈,主要是通过甲壳动物活动造成的

沉积构造可能产生薄的粒序层

12.台地潮坪相(划分为潮上带及潮间带)

(1)碳酸盐台地潮上带

泥晶灰岩及泥晶白云岩为主,纹层构造发育,由暗色藻席纹层与浅色碳酸盐纹层交互组成,硬石膏一般呈结核状或层状

干裂角砾、泥裂多边形及蚀变壳

各种硬石膏及石膏受到压实作用以后可以出现结核状、串珠状、脉状—鸡笼铁丝网状构造

帐蓬构造、间断面、鸟眼构造、片状砾石

(2)碳酸盐台地潮间带

潮汐流双向作用明显,主要为凝块石或球粒泥晶灰岩;常见不规则的毫米至厘米级的纹层,透镜状、脉状层理,也有波状层理及沙纹层理

潮间坪上往往出现砂纹层理、叠层石构造、层纹窗孔组构、冲刷及充填构造等;潮汐沟底部往往出现鱼骨状(人字形)交错层理

腹足类动物丰富,伴生有介形虫、有孔虫及双壳类,生物搅动普遍

13.陆地边缘滨线碎屑岩相

主要沉积于温暖、通光的清水浅海环境。

海湾及泻湖由于河流携带大量泥砂注入,在陆地边线一侧可以出现三角洲沉积,而泻

湖被泥砂淤塞,可以逐濒转变为沼泽环境。

第五章大洋盆地沉积作用

第一节地貌特征

大洋分为洋中脊和洋盆底两大巨型单元

洋盆底又可划分为深海平原、深海丘陵区及海山区三个大单元

第二节大洋环流

一、大洋水体的垂直结构

大洋中存在着五个主要水层: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

二、大洋表层环流

大洋表层的流场与上空的风场相似,说明表层环流主要驱动力是风。大洋表层的环流包括:东南、东北信风流(赤道流),西风漂流,赤道逆流,南极绕极环流,东风漂流等。

三、底层经向环流

南、北极形成的密度较大的海水下沉到海底,从而形成了深层经向流。底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温、盐所引起的密度差,故属温盐环流。

第三节远洋沉积物的分类及分布

一、主要类型

(1)远洋粘土:陆源粘土、粉砂为主(>60%),自生组分及鱼骨的含量>10%,含生物骨屑<30%

(2)硅质生物沉积:含硅质生物骨屑>30%

A. 远洋硅质生物沉积:硅藻(放射虫)软泥、瓷质岩及燧石

B. 过渡型硅质生物沉积:泥质硅藻(放射虫)软泥(岩)、硅藻(放射虫)质泥(岩)(3)钙质生物沉积:含钙质生物骨屑>30%

A. 远洋钙质生物沉积:有孔虫软泥、白垩及石灰岩

B. 过渡型钙质生物沉积,泥灰质软泥、泥灰质白垩及泥灰质灰岩

(4)火山沉积:火山集块(>64mm)、火山砾(2-4mm)、火山灰(<2mm)

(5)特殊岩石类:蒸发岩、浅水灰岩、结核、煤、黑色页岩、含金属泥

第四节钙质生物沉积

一、主要类型

1.有孔虫:大洋沉积物中常见的浮游有孔虫主要生活在100m深度以内,它们的分布

明显地受水温(即纬度)控制,常见的40个属有23个生活在赤道。

2.钙质超微化石软泥:又称颗石软泥,北太平洋(40°N以南)中、西部钙质超微化

石较富集,特别是0-10°N范围内存在部分超微化石软泥。

3.翼足类软泥:是主要生活于热带、副热带的浮游腹足类,水深1-200m,少数生活在

500m以下。翼足类软泥仅局限于较浅的热带海底。

二、溶跃面和方解石补偿深度

●钙质生物骨屑沉落至大洋深部将发生溶解。由于碳酸盐在大洋中溶解速率随深度而增

加,当达到某一界面其溶解速率梯度急剧变化,此界面称为溶跃面(lysocline)。

●到某一深度方解石壳体的沉降速率等于溶解速率时,此界面即为方解石补偿深度

(CCD)。在溶跃面与补偿深度之间CaCO3碎屑将遭受明显的溶蚀、破坏,但不会完全

溶解,此范围称补偿带。

第五节硅质生物沉积

一、主要类型

1.硅藻:是硅质软泥的最主要组合,也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体。高肥力水团,特别是

高纬度区和上升流区硅藻特别发育。

2.硅鞭藻:在硅质沉积中硅鞭藻经常出现,因为易于保存。个体微小,亦称硅质超微

化石,在地层和古生态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3.放射虫:主要生活在热带表层水体(50-200m)内,在亚极区、极区也有一定的丰度。

由于放射虫数量、属种较多,骨架坚固,易于保存,在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布

●现代大洋中的硅质软泥主要有三带,即太平洋赤道带、环北极的不连续带以及环南

极的连续带。此外,各大洋东测的沿岸上升流区也有硅质沉积发育。

●极区以硅藻软泥为主;赤道及上升流带为放射虫软泥,北太平洋亚极区及南极靠南

美部分亦有放射虫软泥分布。

第六节褐粘土沉积

一、组成

褐粘土的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石英和长石,并含有自生组分(钙十字沸石及Fe、Mn氧化物等)、宇宙球粒及生物组分。

二、分布

褐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零星出现。在太平洋褐粘土覆盖了总面积的49.1%,其中北太平洋的分布范围又较南太平洋的大得多。褐粘土区的深度多大于4300m,有90%产于4800-6000m的深度范围内。褐粘土分布区往往是气旋、反气旋式环流中央的低生产力区。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海洋学知识点

1、海洋学研究内容 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海洋军事活动所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1、地球自转偏向力—科氏力的特点?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北半球偏向力向右,南半球偏向力向左 除赤道外的运动物体受到该力作用。 2、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3、海洋固有的形态特性? 广漠而有垠,连通又阻隔,深又浅 4、海和洋的划分及特征? 洋: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大,水深(2-3km),有独立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红黏土。 海(54):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5、构造学说的三个阶段?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12)构造 6、现代海岸带包含几部分——潮上下间带? 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海岸,海滩,水下岸坡】 7、海底地形包括哪些部分——架坡基? 大陆边缘,大洋中脊,洋盆,稳定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1、海水组成:热胀冷缩性质 水,无机盐,有机物,悬浮物 【纯水】4℃以上满足热胀冷缩性质,4℃以下不满足。低于4℃有利于水分子缔合 2、海水盐度(35‰)定义:发展历程 (1)1000g水中所包含的溶质总质量 (2)测定海水的氯度(电导率)与标准海水的比值 (3)样品与KCI的电导率之比 3、海水的热力性质:比热,位温,位密等 (1)海水比热>空气 (2)位温:某一温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的温度 (3)位密:位温下的密度 4、海水状态方程 描述海水密度与温、盐、压等理化特征参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5、海冰的分类 新冰,尼罗冰,初期冰,一年冰,多年冰。 6、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在结冰的过程中,气温越低,结冰速度越快,冰层厚度发展越厚,被包围在其中的卤水越多,海冰的盐分越高;冻结前海水的盐度越高,海冰的盐度可能也高。在南极大陆附近海域测得的海冰盐度高达22~23。 冰的盐度随冰龄增大而减小。当海冰经过夏季时,冰面融化会使冰中卤汁流出,导致盐度降低,在极地的多年老冰中,盐度几乎为零。 融化时:死水现象;结冰时:对流,析出盐晶;海冰:影响海洋与大气热力交换 1、海面热収支:Qw=Qs-Qb±Qe±Qh Qs:大气透明度和天空中的云量、云状以及太阳高度有关【太阳辐射】 Qb:海面水温、空气中的湿度、云量和云状【海面有效回辐射】

沉积学套题目和答案

《沉积学》模拟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沉积岩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3.杂基 4.结构成熟度 5.沉积后作用 6.叠层石构造 7.沃尔索相律 8.河流的“二元结构” 9.沉积相10.重力流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成如下阶段:、、。 2.按有无页理发育,可将粘土岩分为页岩和。 3.狭义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 4.碳酸盐岩主要由、、、、五种结构组分组成。 5.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和四种类型。 6.根据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无障壁海岸沉积相由陆向海依次为、、和四个亚相。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并对具体岩石命名。 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4分),并给具体岩石命名(2分):一碎屑岩,粒度在0.5-0.25mm的碎屑占60%,0.1-0.25mm的占27%,0.01~0.1mm的占11%,<0.01mm的占2%。2.试画出并简单描述3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每个图示和描述各1分)。 3.白云石有哪些成因机理? 4.简述典型浊积岩的垂向序列(鲍玛序列)特征。 5.简述欧文的陆表海能量带模式。 四、论述题(共40分) 1.试从碎屑岩的原始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等方面阐述碎屑岩的形成过程。(25分) 2.何谓建设性三角洲?试述建设性三角洲的鉴定特征、主要亚相、微相类型,并分析与油气的关系。 (15分) 《沉积学》模拟试题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它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常用的相似准则数:①努谢尔特:Nu=aL/λ分子是实际壁面处的温度变化率,分母是原为l的流体层导热机理引起的温度变化率反应实际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散热量传递的比较。Nu大小表明对流换热强度。②雷诺准则Re=WL/V Re大小反映了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Re是判断流态的。③格拉小夫准则Gr=gβ△tL3/V2 Gr的大小表明浮升力和粘性力的的相对大小,Gr表明自然流动状态兑换热的影响。 ④普朗特准则: Pr=V/a Pr表明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的相对大小。 辐射换热时的角系数:①相对性②完整性③可加性 热交换器通常分为三类:间壁式、混合式和回热式,按传热表面的结构形式分为管式和板式间壁式热交换器按两种流体相互间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分为分为顺流,逆流,交叉流。 导温系数α也称为热扩散系数或热扩散率,它象征着物体在被加热或冷却是其内部各点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Α大的物体被加热时,各处温度能较快的趋于一致。传热学考研总结 1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正比例于当地垂直于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2集总参数法: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 3临界热通量:又称为临界热流密度,是大容器饱和沸腾中的热流密度的峰值 4效能:表示换热器的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 5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 对流换热: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与流体内部分子导热引起的热量传递联合作用的结果。对流仅能发生在流体中,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对流两大类: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差引起的流动)与强制对流(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引起的流体宏观流动)。 影响换热系数因素:流体的物性,换热表面的形状与布置,流速,流动起因(自然、强制),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 6何谓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影响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因素?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称为凝结过程。 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 如果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这种凝结方式称为珠状凝结。 液体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气泡引起热量由固体传递给液体的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按沸腾液体是否做整体流动可分为大容器沸腾(池沸腾)和管内沸腾;按液体主体温度是否达到饱和温度可分为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过程的影响: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的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蒸汽流速、管内冷凝、蒸汽过热度、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非线性。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使沸腾换热强化)、过冷度、重力加速度、液位高度、管内沸腾。 7强化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原则?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减薄或消除液膜,及时排除冷凝液体。 强化沸腾换热的原则:增加汽化核心,提高壁面过热度。 8试以导热系数为定值,原来处于室温的无限大平壁因其一表面温度突然升高为某一定值而发生非稳态导热过程为例,说明过程中平壁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着重指出几个典型阶段。 首先是平壁中紧挨高温表面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则仍保持原来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上升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平壁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也缓慢上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 9灰体有什么主要特征?灰体的吸收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综合录井工试题

综合录井工试题 一选择题 1 (A )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和沉积及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花岗岩 D 岩浆岩 2 层理是岩石性质沿(B)方向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A 构造 B 沉积物堆积C层间构造 D 滑塌构造 3 (A)是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一种裂缝构造。 A 缝合线构造 B 鸟眼构造C结核 D 滑塌构造 4 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均有识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被称为()。 A 沉积体系 B 沉积环境 C 沉积构造 D 沉积岩层 5 根据断裂面两侧的岩石有无明显相对位移,断裂构造分为(D )节理和劈理三种基本类型。 A 层理 B 层间 C 层系 D 断层 6 当发现某一项参数发生变化时,应裸视其引起变化的原因,排除参数采集所依托的(C )信号接口检测单元计算机处理系统等是否正常。 A 传感器 B 脱气器 C 传感器或脱气器 D 一次仪表 7 沉积相有(D)海相组和海陆过度相组。 A 河流相 B 湖泊相 C 沼泽相 D 陆相组 8 相似岩性的岩石在地层垂直剖面上周期性的重复现象,通常称为(C )。 A 沉积运动 B 趁机覆盖 C 沉积旋回 D 趁机重复 9 每钻穿一组(D),然后停钻进行测试作业的过程,被称为中途测试。 A 地层 B 层段 C 层系 D 油气层 10 对于(A),通常情况下气测值明显升高重烃显示异常(表现在丙丁烷增高明显)电阻率升高声波时差平缓成台阶状微电极有明显的正幅度差自然伽马显示低自然电位显示负异常。 A 油层 B 气层 C 水层 D 油水同层 11 声波时差是测量一定频率的声波在地层中穿行一定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t 它与岩石骨架密度和(D )密度有关。 A 原油 B 天然气 C 水 D 流体 12 异常压力段中,由于地层孔隙度增大,测井记录的地层体积密度将(A )。 A 减小 B 不变 C 增大 D 突然增大 13 后效气英文表述为(B )。 A SURGE GAS B TRIP GAS C SAMPLE GAS D TOTAL GAS 14 测试酸化作业是用高压泵将预定浓度和数量的挤入井内储层,产生解堵和对碳酸盐岩或钙质胶结物的(C )作用,改善储层渗透性,使开采井增产的技术措施。 A 同化作用 B 异化作用 C 溶蚀 D 氧化 15 在风化壳或潜山卡准作业中,当钻入风化壳或潜山(C )左右停钻循环,进一步对岩屑样品进行分析化验鉴定,最终确定风化壳或潜山界面。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本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请问哪个容器的隔热性能更好,为什么? §2-1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2 导热微分方程§2-3 一维稳态导热§2-4伸展体的一维稳态导热 要求:本章应着重掌握Fourier定律及其应用,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及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在此基础上,能对几种典型几何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地质学专业 沉积学考试大纲.doc

《沉积学》考试大纲 awerc 木《海洋沉积学》考试犬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沉积学是海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海洋沉积学主要包括沉积物组成、来源、沉积过程与沉积环境,木大纲涵盖这些主要内容。沉积物形成丁?特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它是地球气候、环境和地质演化的肖?接记录,各种沉枳物中都蕴涵着气候及地质环境演化的丰富佶息。尽管海洋沉积是个相对年青的学科, 但一肖是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内容。近年來,随着观测和分析实验手段的进步,无论是沉积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冇了迅猛的发展。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海洋沉积学考试,主耍考察学生对海洋沉积学课程最基木知识的掌握稈度,耍求考生准确掌握海洋沉积的基木特征、研究方法、特肚沉积物的地质学意义,并具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范围 1.沉枳物的沉枳与搬运过程 2.沉积物结构、构造特征 3.沉积物的分类及方法 4.沉积作用及控制因素 5.各种沉积体系的特征及分布 6.早期成岩作用及其特点 7.沉积物组成及其物源环境意义 8.沉枳记录及其气候与构造环境响应 9.海洋沉积学研究方法 二、考试要求 1、対各种沉积体系的特征、沉枳环境及影响因素冇初步了解,包括近岸、河口硅质沉积体系、陆架硅质沉积体系、陆坡陆隆沉积体系等。 2、对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冇准确的把握,掌握沉积物分类方法。 3、准确把握碳酸盐沉积作用,包括矿物成分及结构成分,同位素特征;成岩作用及沉积模式等。了解大洋沉积作用、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4、准确掌握早期成岩作用及其特点,包括压实和压溶作丿11、胶结作川及胶结类型、胶结物的结构、胶结物的世代、重结晶作用。

工作技能-必修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工作技能层面必修课程) 目录 普通动物学实习 (1) 海洋渔业技术实习 (5) 渔政管理与渔港监督实习 (8) 增殖养殖工程实习 (11) 海洋学实习 (14) 科学研究专题讲座 (16) 毕业实习 (19) 毕业论文(设计) (21)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动物学实习是一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中的必修课程,是继普通动物学实验后的或在此期间的一门对本科生来说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结合和加深课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和实验的论证,但同时又是一门特别的实践课程,主要是沿海不同的地貌不同的物种分布和熟悉海洋科学和海洋环境的一门课程分布图和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更加直观的从沿海生物群中找到其相关的物种证明和了解动物起源到演化为高等动物的整个过程的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观察,除了原生动物门不能肉眼观察到外,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缢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的硬骨鱼类都能在实习中看到或采到样本。更有到青岛水族馆参观的内容,更加直观的通过水族馆标本和图谱和实物等对整个动物的进化和演化有更深刻的印象。 2.设计思路: 本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完成动物学课程后,或在实验过程中时根据潮汐的变化,和根据当地的潮汐变化选最落潮时间在中午的时间进行海边实习。根据青岛的地形地貌选择代表性强的岩礁地貌,沙滩地貌,泥滩地貌或其中两个混合的地貌进行采样地点选择,并为了进行比较,每年选择的时间和地点都相对稳定。然后到水族馆进行参观,通过人为的分类好的进化路线进行参观。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为主要课程,其中所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涉及的课程有《海洋浮游生物学》、《贝类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海洋学》、《海洋环境学》、《海洋经济学》等高年级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海滨实习是动物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习过程中认识和学会鉴定不同的动物,并掌握其主要特征和分类地位。初步了解和掌握采集海洋动物标本的方法和对标本的处理办法和基本鉴定办法。提高巩固和丰富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已学过的动物学知识。通过现场的采样,是学生了解了海岸线的分布特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热能工程专业海洋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介绍了海洋地质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调查研究方法及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全球海面变化、海岸带的现代过程、河口与三角洲、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深海沉积、海洋矿产资源。同时,还需结合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古海洋学等新理论,较深入地探讨了地球与海洋的发展演化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博士研究生入学《海洋地质学》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和重大科学进展 了解海洋地质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掌握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DSDP、ODP、IODP、InterRidge等)、重大科学进展和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环境分区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现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境分区的具体特征;了解海岩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三)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物理、海底构造、海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具体圈层特征和海洋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掌握海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大陆边缘构造(沟-弧-盆体系)、洋中脊、地幔对流和地幔柱等特征;了解海底热液和海底变质作用概念和特征。 (四)海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学 掌握现代海洋不同沉积背景(陆架、陆坡、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掌握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掌握古海洋学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科学进展。 (五)海洋矿产资源 掌握海洋矿产概念、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砂矿、海洋铁锰结核、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概念、成因和主要特征等。

最新传热学知识点

传热学主要知识点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对流)和热辐射。 2.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3.对流(热对流)(Convection)的概念。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4对流换热的特点。 当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它与单纯的对流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a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b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 c 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牛顿冷却公式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定义。 h 是对流换热系数单位 w/(m 2 k) q ''是热流密度(导热速率),单位(W/m 2) φ是导热量W 6. 热辐射的特点。 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 K ,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 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 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7.导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是一种物性参数,与材料种类和温度关。 表面传热系数: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影响h 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w) )(∞-=''t t h q w 2 /) (m w t t Ah A q w ∞-=''=φ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 一、浮游生物(Plankton) 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 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 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 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 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 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 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 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 (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 一、营养方式 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 自养性浮游生物—— 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 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 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 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μm,浮游病毒 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μ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 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 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 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Φ-=B A c t t R 1211k R h h δλ=++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关系: a 工程热力学研究平衡态下热能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传热学研究过程和非平衡态热量传递规律。 b 热力不考虑热量传递过程的时间,而传热学时间是重要参数。 c 传热学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 传热学研究内容 传热学是研究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 热传导 a 必须有温差 b 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不发生宏观的相对位移 d 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热对流 a 必须有流体的宏观运动,必须有温差; b 对流换热既有对流,也有导热; c 流体与壁面必须直接接触; d 没有热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热辐射: a 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且在真空中辐射能的传递最有效。 b 在辐射换热过程中,不仅有能量的转换,而且伴随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c .只要温度大于零就有.........能量..辐射。... d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 传热热阻与欧姆定律 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的过程中,如果通过各个环节的热流量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之和(I 总=I1+I2,则R 总=R1+R2) 第二章 温度场:描述了各个时刻....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 稳态温度场::稳态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场,此时物体中个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 非稳态温度场:工作条件变动的温度场,温度分布随时间而变。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各点连成的面 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的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 肋效率:肋片的实际散热量ф与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量ф0 之比 接触热阻 Rc :壁与壁之间真正完全接触,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 三类边界条件 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 导热微分方程所依据的基本定理 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傅里叶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热流密度不是很高,过程作用时间足够长,过程发生的空间尺度范围足够大 不适用的:a 当导热物体温度接近0k 时b 当过程作用时间极短时c 当过成发生的空间尺度极小,与微观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相接近时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题目与答案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开卷)试题—16秋 注意事项: 1、通过在线考试模块完成该课程考核;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3、请务必于20XX年1月6日前完成。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叠层石: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2、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3、浪基面: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4、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海底坡度(30m,多为几百米),太暗.底部水体停滞缺氧:来自周围陆棚的底流可为超盐度,较大密度,不易上流所致 5、浊积岩: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单描述5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 1.水平层理:例如:硅藻土,纹层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代表静水环境中的缓慢沉降。 2.平行层理:纹层亦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在剥开面上可见剥离线理构造。主要产于砂岩中。一般出现在急流和能量高的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3.楔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平面状,厚度变化大且呈楔状。层系界面不互相平行,纹层倾角变化较大,方向变化也大,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4.透镜状层理:潮汐层理的一种,砂质沉积以透镜状被保存在泥质中(灰岩)。泥质纹层呈波状,占主体,砂质沉积可见斜纹层。主要形成于潮汐环境中。 5.粒序层理:亦称递变层理——正粒序、逆粒序。层理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只有粒度的渐变而

传热学知识点word版

传热学主要知识点 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对流)和热辐射。

2.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3.对流(热对流)(Convection)的概念。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4对流换热的特点。 当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它与单纯的对流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a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b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 c 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牛顿冷却公式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定义。 [] W )(∞-=t t hA Φw [] 2m W )( f w t t h A Φq -==

6. 热辐射的特点。 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 K,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 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 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7.导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是一种物性参数,与材料种类和温度关。 表面传热系数: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影响h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常温下部分物质导热系数:银:427;纯铜:398;纯铝:236;普通钢:30-50;水:0.599;空气:0.0259;保温材料:<0.14;水垢:1-3;烟垢:0.1-0.3。

病理学基础试题

病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 2、坏死 3、淤血 4、肿瘤 5、原发综合症 二、填空 1、细胞核的变化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形式。 2、左心衰竭可引起_________淤血,右心衰竭可引起_________淤血。 3、坏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坏疽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血栓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是___________。 7、梗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肿瘤的生长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0、肿瘤转移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12、肿瘤的生长方式为:___________、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3、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为:___________。 1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的缺氧类型是___________。 15、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为:___________、发热、消瘦。 三、单项选择题 1、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A、心脏 B、肝脏 C、脾脏 D、肾脏 2、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A、栓塞 B、脂肪坏死 C、坏疽 D、梗死 3、肺结核可发生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脂肪坏死 4、脑梗死属于 A、溶解坏死 B、脂肪坏死 C、细胞变性 D、液化性坏死 5、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A、肝 B、脾 C、肺 D、肾 6、下列哪些脏器易发生血性坏死 A、心肝 B、脾肾 C、肺肠 D、脑心 7、股骨骨折可引起 A、空气栓塞 B、脂肪栓塞 C、氮气栓塞 D、血栓栓塞 8、潜水员浮水上升过程中可发生 A、血栓栓塞 B、氮气栓塞 C、空气栓塞 D、脂肪栓塞 9、恶性肿瘤的常见生长方式 A、外生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膨胀性生长 D、血管性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