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伦敦的形成

世界城市伦敦的形成
世界城市伦敦的形成

伦敦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启示

摘要:英国首都伦敦是世界城市之一,其繁荣的金融商业使其在世界经济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伦敦的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入手,对其发展的历

史契机进行概述,对其发展的城市战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世界城市的基

本特征和必要条件,挖掘更深层次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启示我们应如何

合理规划,抓住契机,科学发展。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许多学者公认的,与东京、纽约并列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之一。从中世纪伦敦古城到21世纪世界经济的”指挥中心”, 伦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聚居区向现代资本主义大都市的转变过程, 也经历了从一国政治首都向全国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是指以伦敦城为依托包括其余32个区的大伦敦市。

一、伦敦世界城市的历史沿革

伦敦作为与东京,纽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它成熟的最早,发展的也是最快的。从18世纪以来伦敦经过了200年的历史契机的培育和发展,从中世纪的古城沿革到19世纪的伦敦市,进而在20世纪发展扩张为大伦敦区,其成为世界城市存在着尤为明显的时代契机和城市发展特征。下面我们将梳理伦敦城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历史轨迹。

1.中世纪以前的古伦敦城

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开始在泰晤士河北岸大规模兴建聚居区,定名为伦蒂尼厄姆城。经过不同民族的更替,在10世纪以后,诺曼王朝开始大兴土木,建设了很多至今仍世界闻名的建筑,如伦敦塔,西敏寺大教堂等。在整个中世纪时期,伦敦经历了人口增长的一个快速时期,随着人口的扩张,伦敦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2. 成为欧洲商业中心的伦敦城

16世纪早期的宗教改革为伦敦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契机。新教的兴起和亨利八世对于宗教的严厉限制和打压,使伦敦城的宗教势力衰弱,从而使城内的商业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这时期的伦敦已经成为欧中的商业中心。在18世纪以后,在伦敦城的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其金融贸易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大量的交易行、银行、保险公司、仓储码头鳞次栉比。凭借着海上军事力量的优势,英国在这一时期的商船贸易已逐渐超越荷兰,伦敦城在商业贸易及城市经济的作用已经逐渐取代了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日不落帝国”的美誉也因此而来。

3. 成为世界城市的伦敦

19世纪初伦敦向世界城市的形成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时伦敦出现了明显的发展特征: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技术专业化集群化的要求催生了功能性区域的形成。第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加强,现代城市的基本布局有了初步的模型。第三,社会阶层的分化日趋明显,伦敦东区形成了大片的工人居住区,

成武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在伦敦西区却形成了环境优美,生活安逸的富人聚居区。而伦敦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促使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举行,为伦敦成为世界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名誉基础。世博会之后,伦敦的发展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努力下,伦敦的行政区域范围正式确定,20世纪以后的伦敦卫星城的发展基础也在这时候打下。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伦敦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活力最强的城市,人口增至800多万,号称世界的政治、金融和贸易之都。自此,伦敦进入了世界城市的时代。在1965年,为了整合伦敦的城市职能,更好的提升城市的效益,大伦敦开始规划。原来的伦敦城以及32个镇区正式纳入大伦敦区。大伦敦区的划定也标志着伦敦的发展跨入了新的时代。

二、世界城市伦敦的特点所在

21世纪以来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在继续强化着其商业贸易的领先地位,同时大力的发展金融业,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银行,律师事务所等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企业都将总部设在了伦敦,伦敦的五大金融商业区为世界金融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城市—伦敦,金融成为其新时代最耀眼的标签。同时,金融也成为了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最重要特点,开创了金融世界城市的先河。

三、伦敦成为世界城市的历史因素

在分析了伦敦世界城市的形成的发展轨迹以后,我们回过头来找寻其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有哪些历史的因素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12世纪以来英国的殖民扩张使得英语成为世界语言,为以后伦敦的国际化商务活动消除了交流障碍。同时,对于其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2)殖民时期的英国商业贸易法律已经相当完善,对于商业纠纷等商业案件的合理化标准化的处理模式逐步形成,这为较早的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商业贸易平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历史上的英国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亚非及中东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时在近代英国与美国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从而在美洲地区巩固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为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国际化的经济主导力量。

四、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在讨论完伦敦如何成为世界城市以后,我们需要对世界城市的本质做一个较为精确的诠释。从伦敦的城市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在现代意义上来说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格体系中的组织结点。世界城市在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扮演的就是一个资源配置和整合角色。而这样的配置能力主要就是体现在其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所具有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

其次,在总结世界城市所应该体现出的价值和地位后,我们应该明确世界城市所应具有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

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具有以现代产业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经济结构。二是要具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对于人才和资源的把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三是全球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文化和舆论的力量,也有组织和制度的力量。这点主要体现为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国际交往能力,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化的治理结构。

最后,在了解完世界城市所具有的特征和要成为世界城市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之后,中国如果想要有城市成为世界城市,那么其奋斗的目标就很明确了。以首都北京为例,如果想跻身世界城市之列,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要尽快的建立以产业创新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为创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区域乃至世界的经济影响力奠定基础。其次,根据英国的经验,我们需要对北京市进行更加合理规范的城市区域规划,为城市的内部区域产业分工做好准备。再次,根据大多数世界城市的经验,金融业的发展是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因素,它所具有的高度集中,信息化程度高的产业特点对于衡量一个世界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当前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国际形势,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我们需要开辟更具有包容性和世界性的城市发展之路,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为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搭建与国际沟通的各种渠道的桥梁。相信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下,加上我们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世界城市对于中国来说将不再是梦想。

五、结语

世界城市的造就,历史的契机必不可少,伦敦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契机,加上自身科学的发展战略及合理的规划调配,铸就了这样一座可以影响世界的城市。更引人深思的是,伦敦并没有把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制造业的先进性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转而侧重于把金融商业作为发展的重头戏,从现在来看,这样的战略无疑是促使其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先机。因此,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期,我们不仅要把握历史的契机,同时我们更要更新思路,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战略指导模式来促成新的世界城市的形成。

参考文献:

①萨斯基亚·萨森《世界城市:地点、产值和凝聚力》1995.2

②《伦敦城和“古城”的重要数据》2009.2

③陈剑《北京离现代化有多远》2001.9

④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伦敦道克兰码头旧工业区的更新实践

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实践 19世纪的伦敦道克兰地区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从1960年代起,道克兰地区开始逐渐衰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为消除这种衰落现象,该地区于1980年代初成立了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完成其使命,使道克兰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公司从建立到退出,17年来相关措施的实施正是英国20年关于城市更新政策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中国的有些城市也正面临着诸如道克兰地区所呈现出的从繁荣—衰退—再到繁荣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因此对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的研究将对中国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的历程 19世纪的道克兰地区曾经是世界上最为繁忙、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该地区享有一种以传统港口活动(包括船舶修理,食物加工,抵押和分配)的发展与繁荣为基础的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工业发展依赖烟草、木材和毛皮等进口原材料。1930年代中期,道克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每年买卖货物3500万吨,约有10万人从事与港口相关的工作,其中3万人直接受雇于港口。此后,由于港口工作需要大量复杂的技术、贸易和管理人才,而道克兰不能予以满足,港口开始从辉煌走向衰落。 1960—1970年代,道克兰的衰落开始加剧,如落后的交通通达度、被严重破坏的环境、大量人口失业、住房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这一切都表明道克兰城市更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从196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港口未来的发展,关注港口的关闭对道克兰地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人们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1960—19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探讨有关道克兰的未来。但提出来的相关计划与建议都没能提供具体贯彻的策略。由于当地权力机关及其他部门没有赢得公众的同意,而且对普遍的市场环境考虑不周,因此他们提出的计划不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1970年代,道克兰的衰退导致企业关门停业、缺乏投资,衰退开始加剧。政府于1977年7月出台的白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美国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城市化进程。 2、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独立后不久,首先在东北部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首先发展于此,之后随着西部开发,经济呈推进性向西部发展。近几十年南部经济迅猛增长。与经济分区推进相对应的是,美国城市化也由东北部向中西部扩展,呈现出由东向西推进趋势。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9世纪20一30年代之前,这时期是美国城市化的起始阶段,发展很慢。特点是以沿岸城市化发展为主。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本地区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化的起步。1790年全国城市化率为5.1%,东北部区为8.1%。到1830年全国为8.8%,东北部区为14.2%。 第二阶段从19世纪20一3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个阶段美国城市网迅速向西扩展,一批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中心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先后形成。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是与中西部的开发、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面的改革紧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伦敦规划》2036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 ——《伦敦规划》2036 一、伦敦规划的持续性演变 伦敦规划是伦敦的整体战略布局,着眼于今后20~25年伦敦经济、环境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涵盖了伦敦地理范围和行政范围内的交通、经济发展、住房、文化、社会(如儿童和青年人)和环境(如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噪声和垃圾处理)等内容。伦敦规划制定了伦敦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改善,规划涉及了执行、协调、资源配置以及大伦敦管理集团组织之间的统一政策等环节。 伦敦这一轮规划历经多个版本,第一版发行于2004年,经过两次修改后其更新版于2008年发行;但同年7月新市长上任后提出了新的“更好的伦敦”设想,于是在2011年将2004年规划、2008年

规划和市长新设想整合起来,出版了新的版本。伦敦规划并没有因为新版本出现而停止,规划依据政策及其政策效果而不断进行修改。规划的计划、监督和管理部分规定,在出现环境变化、经济重大变化时,其必须有所调整变化,如有可能和需要,甚至可以被新规划所取代。2011年以来伦敦规划的修改,主要起因于英国政府的指导意见和2011年7月通过的国家立法,包括2012年颁布的国家计划政策框架和2013年颁布的国家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同时,2014年伦敦市长发表《2020年的愿景:地球上最伟大的城市——伦敦的雄心》,提出了住房改善、经济能力提升、伦敦可持续发展等愿景。这些都需要在伦敦规划中重新得以体现。 新的伦敦规划(整合进2011年规划版本)目标定位于2036年,这是按照政府规定的20年规划期而确定的,也是因为市长觉得伦敦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告知决策者、开发商和投资者。同时鉴于伦敦人口增速超过2011年规划的估计,而这种人口增长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还不得而知,有赖于规划中既有的战略和理念能成功地适应预测的人口增长水平,由此,需要在2015年开始对既有规划和计划进行审查,从而进行规划的修订和整合。此外,为了反映政府住房标准,市长也需要对伦敦规划进行调整,还得考虑政府对停车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政策取消了最高停车标准而变得更灵活,同时还考虑如何通过停车政策修改来激活镇中心的活力。市长认为,有充分理由在核心区和内伦敦区维持居住区的现有停车标准,但在外伦敦区部分可以执行更灵活的停车方法,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通达性较低的区域。

基于全球城市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复兴_来自伦敦的启示_杜坤

Urban Renewal and Regeneration of London: A Perspective of Global City 基于全球城市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复兴:来自伦敦的启示 杜坤 田莉 Du Kun, Tian Li 文章编号:1673-9493(2015)04-0041-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全球化进程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从而促使经济产业在全球空间上的变化:制造业等经济活动扩散,而控制管理相对集中。全球城市的内部也表现出了空间重组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性质相同的城市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区位更加集中;工作地点的外迁,则促使居住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1]。具体的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具有多个亚中心、分散化的制造业和更集中的服务业。随着19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城市更新与复兴作为空间重组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全球城市竞争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全球化语境中的城市更新本质是资本力量的整合和平衡,资本的进出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兴衰;科技发展是城市更新的基础,但人文精神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因此,现代城市的更新可概括为对政府和资本力量的均衡以及对科技和人文力量的均衡[2]。 作为全球城市的伦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沧桑,几经蜕变,始终屹立在全球城市的顶端。借助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契机,针对困扰伦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贫富差距问题,伦敦再一次领风气之先,在城市更新与复兴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这对于正在或即将开始全面更新的我国大城市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1 西方城市更新与复兴历程 1.1 第一阶段:大规模推倒重建与清除贫民窟(二战后—1960年代初) 二战以后,重建破败社区成为当时广大居民的迫切需求。在CIAM (现代建筑师协会)倡导的建筑要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思想下,各胜利国政府纷纷出台了“高大上”的空间规划,城市中心的老建筑被大量推倒,取而代之以购物中心、高档宾馆和办公室等各种标榜为“国际式”的高楼。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更新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推土机式的拆除重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建成环境。 1.2 第二阶段:福利色彩的邻里重建(1960年代—1970年代末) 大规模拆建的粗鲁的城市改造方式破坏了邻里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尖锐批评。随着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和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带摘要:随着19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城市更新与复兴作为空间重组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全球城市提升竞争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介绍了西方城市更新与复兴的历程,详细阐述了伦敦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在经济、空间和文化方面的更新与复兴战略的内容和特点。文章的最后,借鉴伦敦城市更新与复兴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大城市更新与复兴的借鉴和启示。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urban renewal and regeneration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as a tool of spatial reconfigu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y,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lobal ci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renewal and regener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spatial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London. It concludes with th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large cities in China to improve their renewal and regeneration strategy learned from London experience.关键词: 全球城市;城市更新与复兴;伦敦Keywords: Global city; Urban Renewal and Regeneration; Lond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51222813) 作者: 杜坤,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田莉(通信作者)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英文介绍英国的著名景点

1:The River Thames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longest river entirely in England, rising at Thames Head in Gloucestershire[ 格洛斯特郡(英格兰)], and flowing into the North Sea at the Thames Estuary(河口). It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flowing through London, 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although London only touches a short part of its course. The river is tidal in London with a rise and fall of 7 metres (23 ft) and becomes non-tidal at Teddington [特丁顿(英国国立物理研究所所在地)]Lock. The catchment area covers a large part of South Eastern and Western England and the river is fed by over 20 tributaries. The river contains over 80 islands, and having both seawater and freshwater stretches supports a variety of wildlife. the river has supported human activity from its source to its mout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oviding habitation, water power, food and drink. It has also acted as a major highway both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hrough the Port of London, and internally along its length and connecting to the British canal system. The river’s strategic position has seen it at the centre of many events and fashions in British history, earning it a description by John Burns as ―Liquid History‖. It has been a physical and political boundary over the centuries and generated a range of river crossings. In more recent time the river has become a major leisure area supporting tourism and pleasure outings as well as the sports of rowing, sailing, skiffing, kayaking, and punting. The river has had a special appeal to

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

1.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主流的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未来的30年中,城市化将是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主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刚达到6.1亿人,城市化率约47%,每年增长将近一个百分点。在未来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75%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人口变迁过程,即将有6亿农业人口走进城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度量房地产业的未来。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消化新增住宅供应的大半。以南京为例,根据建委统计,在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每年增长25万人,按照人居住房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的增量需求为750万,基本等同于每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平均值。新增城市人口也为住房投资的转让和租金实现提供保障。南京市2020年人口要超过千万,基本上仍将持续每年增长20-30万人。 从城市化的数量来看,其是分阶段的,30%以下是城市化低水平时期(我国2000年前),30%以上是快速增长期,50%以上是平稳增长期,70%以上才是成熟期,而郑州是2011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是41%,还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二是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各国的大城市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许多典型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心理疾病、娱乐用地缺乏、公共绿地不足、地价飞涨等。当城市的这些负面效应超过了其经济集聚效益,城市扩展的速度便开始减慢。此时,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市民为了接近自然,纷纷把目光投向乡村[1],这为城市周围乡村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乡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经济活力不够、发展滞后的问题。为此,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规避乡村和城市的缺点且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聚落模式,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孜孜以求的课题。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英国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郊区化过程较早,新城的理念起源于该国,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该文以英国的首都伦敦为例,分析其新城的发展、功能等,意在为我国新城发展提供参考。 1英国新城概念的发展 在19世纪早期,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就提出创建新社区(合作村庄)的概念。为区别于污秽 和拥挤的城市社区,这种村庄的规模应为1200个居民,为工人提供健康和令人愉悦的居住环境。这个提议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1851年,第一个合作村庄萨尔泰尔(Saltaire ,位于英国中部地区的约克郡)才开始兴建,在随后的20年中,萨尔 泰尔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2] ,2001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世纪的工业村庄模式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提供了素材[2-3]。1902年霍华德的作品《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 orrow )》发表,该作品集成和发展了英国19世纪的研究成果。其中心思想非常清晰:吸收城镇和乡村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在农村田野上,建立规模约3万人口的开放镇[3]。霍华德作品在规划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发扬和推进霍华德思想,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献。在实践中,1903年和1919年,英国建立了两个田园城市,即莱奇沃思(Letchworth )和韦林田园城(W elwyn ),后者位于伦敦的北部(图1),现发展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城。在1918年,奥斯本(F.J .Osborn )提出了新城的概念,他认为新城的规模应为3—5万人,占地约为8km 2。这样的规模可以满足正常的工业活动所需要的劳动力,新城应该大致呈圆形,半径约为1.6km [4]。在1919年之前,新城的建设都是民间的自发行为。1919年英国政府的房屋法开始鼓励建设田园城市[2],并在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The New Town Acts )。这部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霍华德晚期的梦想[5-6]。在《新城法》颁布后,英国建立了32座新城。 2伦敦都市区新城的功能和特点 伦敦都市区是一个统计单元,不是一个行政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11-1804-06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谈明洪,李秀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大城市规模巨大、城市问题突出,许多国家力图通过发展新城来缓解城市问题、塑造合理有序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之一, 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都起源于该国,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国城市发展理念先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在考察英国新城概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伦敦都市区8个新城的功能和特点、新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的争议。希望通过总结伦敦新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大城市的新城发展和城市布局提供参考。关键词:伦敦;新城;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致谢:英国金斯敦(Kingston )大学的Guy Robinson 教授,Nigel W alford 教授,Robert Gant 先生,Edgar Sam arasundera 博士,Colin M arx 博士给论文提供了素材和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收稿时间:2010-07-26;修回时间:2010-1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71112)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093037)联合资助。 第30卷第11期经济地理Vol.30,No.112010年11月ECONOM IC GEOGRAPHY Nov.,2010

英国主要城市简介

英国 (UK) 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英国的国土总面积约为24.5 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 6100 万。 英格兰(England) 土地总面积:13,041 万平方公里 首都:伦敦 人口:5070 万 苏格兰(Scotland) 土地总面积:7,8772 万平方公里 首都:爱丁堡 人口:510 万 威尔士(Wales) 土地总面积:2,0758 万平方公里 首都:加的夫 人口:298 万 北爱尔兰(North Ireland) 土地总面积:1,416 万平方公里 首都:贝尔法斯特 人口:170 万 伦敦LONDON 总人口:690.5万 学生数量:188,000人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国际上主要的大都市之一。在伦敦使用的语言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早已突破英国的国境而深入欧洲大陆。大伦敦大体呈四个圈层的同心圆式,包括伦敦城、内伦敦(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外伦敦(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总面积1580平方千米。依据城市特点,大伦敦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港口区和郊区等几部分。伦敦城面积仅为1.6平方千米,是英国历史中心和古王宫所在地,现为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区、王宫白金汉宫、首相宫邸唐宁街10号、会议大厦、政府机关白厅所在地,东伦敦和南区为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郊区多公寓和别墅,是英国航空工业和汽车制造中心。伦敦是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城市。其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筑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白金汉宫始建于16世纪,收藏大量珍贵家具、绘画和工艺品。威斯敏斯特宫庄严典雅,为伦敦最壮丽的哥特式建筑。圣保罗大教堂高110多米,以悠久的历史和壮观的圆形屋顶著名。此外,伦敦塔、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图索德夫人馆、皇家植物园等亦为著名游览地。 伦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乎占了英国全国的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其与俄罗斯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无几。伦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超过百分之四十的GDP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就业机会是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依托的。这两个行业在伦敦的发达程度超过在英国其它任何一个地方。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解析作业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引言:本文以两个层面对大伦敦城市规划进行综合解析,并按照时间线索及理论线索两个线索对全文进行逻辑性的把握。 伦敦简介: 伦敦是世界著名都市、英国的首都,是英国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的中心。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伦敦交通发达、地铁、火车、地面公共汽车连接成网,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层面一:大伦敦规划属性解析 规划概况: 大伦敦环加放射线,城周用绿化环带围绕的城市发 展模式,以市中心为半径48km范围内,分四个同心圆 地区。规划核心的开发策略,是寻求一种整合的、多中 心的路径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为次区 域层面的开发活动提供持续的规划框架。大伦敦规划确 定次区域发展策略的地区包括:中心伦敦、北伦敦、西 伦敦、南伦敦、东伦敦和泰晤士河口门户地区。 1982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取在外围建立 卫星城镇的方式,并且提出大城市人口有机疏散因该从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 立卫星城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伦敦四同心圆规划示意图 思想来源: 早期的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方案是公元1942~1944年由P.艾伯克龙比主持制订的。规划区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内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共143个。规划区内的人口为650万(1938)。 大伦敦规划也汲取了E.霍华德和P.格迪斯等人的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了格迪斯提出的城镇群(见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规划历程: 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 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

英国城市化进程简介

英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城市化定义:经济学家侧重于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而人口学家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时间:1851年 一、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纪晓岚 (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1.英国的农业革命 英国的农业革命的特点:实现了农业商品化;完成了圈地运动。 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的农牧业生产很早就卷入了国内外市场,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商品化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到16世纪中期,大部分庄园土地已被出租合并到地主手中,转向了面向市场的生产。这就使农业生产较早地越过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农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摧毁了农村,小生产的传统,先改为大规模的畜牧业,后改为大规模的农业。创造条件使大量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能;第二,圈地运动使部分土地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使农民成为第一代工人,英国农村面貌大加改观,土地贵族将大片土地租给大农场,成为资本主义企业,而耕种的人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资本家雇佣的农业工人。农民阶层分化,自耕农消失,大多数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或是移居国外。 两者联系: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行动,才有可能将粮食、牧草种植和养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产。 评价:第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一个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结构的过程;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破坏了和改造了农业社会原有的功能结构,使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第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压榨和剥夺农业部门,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治干预去压榨农村,这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业化不能以对农业的破坏和剥夺来实现,而是要以农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2.英国的商业革命 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是商业革命。16世纪是西方经济的重大转变时期,资本主义取得了新的动力,封建制度趋没落,商业资本骤然得到机遇,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活动的范围顿然扩大,从原来的地中海周围扩展到大西洋以至东、西半球各地,变化过程: 1远洋航船的建造以及枪炮的配备和航海业的发展,开辟了一阔的商业与殖民地范围; 2贸易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 3海外贸易发展,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4全国性市场形成,民族国家兴起,行会被取消; 5货币经济占了支配地位; 6近代信用经济建立,其中包括价格革命。 英国商业革命的后果是形成了商业资本家,即主要从事贩运商贸、奴隶贩卖、海上掠夺、海外开矿等。16-18世纪,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一个国家拥有金钱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以前认为商人是低人一等的,可这一时期社会对经商的看法大大改变,认为发

伦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伦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化并非格格不入 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 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 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就以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这里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艺术展出的顶级场馆之一。就博物馆的这个定位来看,修建一个摩登建筑似乎无可厚非,但伦敦的泰特博物馆却是由一座有74年历史的废旧发电厂厂房改建的,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电厂曾承担了伦敦近两成的电力供应,却因为排放出过多温室气体而长期遭受指责。1982年,这座电厂终于被关闭,但是伦敦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这座旧电厂,而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览馆,举办摇滚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社交晚会,它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前不久,伦敦的金融区实现了整个无线上网,为了不破坏城市景观,无线网络的“节点”都隐藏在灯柱、标志牌和红绿灯旁边。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 城市轮廓线非常清晰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在元院长表示,伦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这一城市的轮廓线或称天际线保存得相当完好。所谓轮廓线,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伦敦历史、建筑特色的象征,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纪晓岚 内容提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工业革命,还包括农副业革命、商业革命。正是这一组因素奠定了英国城市化的基础。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为特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商业革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我们在研究英国城市历史时,也毫不例外地发现了英国城市化对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的贡献。如英国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建立了“田园城市”,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第一个建设了“卫星城”,第一个实现了郊区城市化等。从这点意义上说,英国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个试验基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计划得以在英国进行实践和论证。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毫无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使得英国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工作者能大胆地设想、创造、试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别国经验的借鉴和考虑,所以,更多的是对自己历史总结和反思,对自己行为的修正和完善。 英国城市化又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当人们开始注意到它时,城市化已酿下了不少恶果和灾难。伦敦的烟雾事件使得4000多人丧生,就是一例。这足以说明英国城市化初期的盲目性。对于在盲目性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是一个特殊例子,而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有规律的模式来加以仿效。因此,我们在对英国城市化历程进程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了许多英国学者对本国城市化的反思,从中深有启示。 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它有充分的时间,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英国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城市化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英国大规模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此之前,英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这不仅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启动积累了资金。 (一)英国的农业革命

欧洲:从“城市重建”到“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历史阶段 1·更新历程 欧洲城市更新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呈现出与不同时期城镇化重大议题相对应的阶段性特征。 1950年代的“城市重建”(Reconstruction),主要应对战后大量住房需求。根植于福利社会体制,主要采取推倒重建方式,国家和地方政府是更新项目发起人、规划制定人、资金主要提供者。 1960-1970年代的“城市复兴”(renewal),主要应对郊区化的内城衰退问题。强调通过撬动私人投资来获得城市更新需要的资本。该时期关注重点增加了对社会问题如就业、贫困问题的重视。 1980年代的“城市再发展”(redevelopment),主要解决石油危机、后工业化城市转型需求与既有工业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矛盾,在福利社会向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以准政府型的城开公司为主导,促进了工业区的改造,是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带来绅士化等问题。 1990年代的“城市更新”(regeneration),主要应对消费型城市空间需求。为缓解上一阶段城市更新的社会阻力,强调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注重邻里保护、社区再生,并出现了竞标式、合约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更新组织实施形式。 2·更新机制 欧洲城市更新呈现出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公私合作、合约合作转变的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更新机制为政府主导下的财政补贴制度(1950-1980年代)。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期间,政府重点补贴住宅更新开发商;住房整修和改善期间,政府转向住户补贴。(英国:1950年代政府补贴50%;1970年代最高上限达到70%。) 第二阶段为准政府型城开公司主导的“公私伙伴合作”(ppp)制度(1980年代开始)。环境部统筹管理全国的开发公司,实际上是环境部在地方的派出机构。一个公司对应一个特定开发区域,开发公司具有更新地区的规划权、建设审批权。并配套有各种优惠的开发政策、经济补贴、税收减免、简化规划审批等,如企业园区、规划简化园区;荒弃地拨款、城市拨款等。(英国:1982年配合城市开发行动,设立了“城市开发基金”,引入私人投资,基金中地方当局投资仅占25%。) 第三阶段为以竞标为基础的联盟合约合作制度(1990年代开始)。受到欧盟的融合性城市更新行动框架的影响,政府从直接设立城市开发公司参与城市更新的政策中逐渐脱离出来,转而采取提供资金进行控制的城市更新策略,西欧上层政府分别采取政府出资、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更新。地方必须具备整合的发展战略和有多方参与的伙伴合作机制才能公开竞争获得政府的更新资金(意大利:政府提供60-80%)。 城市更新规划及实施 1·英国:工业用地更新 英国以城市设计指导具体规划建设。不再另行编制独立的更新规划,在已有概念规划对功能布局和公共空间控制的规划框架下,以更新区城市设计方案为核心指导规划建设。 伦敦政府成立半官方开发公司LDDC取得土地所有权,再由LDDC与私营开发商合作,将土地转让给金丝雀码头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开发公司在金丝雀码头开发中注重以城市设计实现各个要素的相互平衡和总体控制,取得了广泛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英语介绍 英国伦敦大本钟

THE STORY OF BIG BEN At 9'-0" diameter, 7'-6" high, and weighing in at 13 tons 10 cwts 3 qtrs 15lbs (13,760 Kg), the hour bell of the Great Clock of Westminster - known worldwide as 'Big Ben' - is the most famous bell ever cast at Whitechapel. This picture, painted by William T. Kimber, the head moulder responsible for casting the bell, shows George Mears with his wife and daughter inspecting the casting prior to despatch. Big Ben was cast on Saturday 10th April 1858, but its story begins more than two decades earlier.... On 16th October 1834, fire succeeded where Guy Fawkes and his fellow plotters had failed on 5th November 1605, and destroyed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long the seat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hose few bits of the Old Palace that survived the fire - most notably Westminster Hall, which was built between 1097 and 1099 by William Rufus -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buildings we know today, along with many new features. Big Ben remains the largest bell ever cast at Whitechapel. Visitors to the foundry pass through a full size profile of the bell that frames the main entrance as they enter the building. The original moulding gauge employed to form the mould used to cast Big Ben hangs on the end wall of the foundry above the furnaces to this very day. Among the gift items available from Whitechapel Bell Foundry are a finely detailed miniature of the bell itself and an illustrated booklet about Big Ben. These can

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一)

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一) 摘要:在1760年到1881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完成了城市化的历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总体发展是比较成功的,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如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采取的模式,在人口流动问题、户籍制度方面应通过深化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等, 关键词: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人口流动;户籍管理 一、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特点 从1760年到1881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由开始的10%左右提高到后来的72%。纵观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有以下特点: (一)英国近代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前进的过程,基本上是社会、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政府干预很少。英国近代城市化运动是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前驱,无先例可循,且在城市化发展时期英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这种情况兼有利弊。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有自然、健康的一面,避免了政府拔苗助长或人为抑制可能带来的弊端。但另一方面,对城市化发展放任自流也有其不利的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管理,城市内部规划的杂乱无章。使得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传统“城市病”变得非常严重,以致城市的许多优越性被遮盖了。 (二)英国近代城市化的步伐相当迅猛,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的水平即由10%提高到超过50%,英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有如下原因:第一,英国的农业结构较为特殊,是一种混合型农业,畜牧业比农耕业发达,所需的劳动力要少,促使大批人口流入城市,使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第二,当时英国优越的国际地位对英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英国是近代海上争霸和殖民争霸的最后胜利者,殖民掠夺为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成了英国城市化的世界性农村,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如同几条根系共同供应的一株幼苗,它的成长速度当然是相当快的。 (三)休闲、疗养城市多,近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首富,是最强大的工业帝国、殖民帝国、世界金融中心,成为休闲、疗养城市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英国海岸线长达11450公里,有发展这类城市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良好的交通设施也进一步保证了这类城市的发展。(四)在英国近代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初期主要为爱尔兰人。他们在国内饥荒和贫困的驱使下,大批涌入英国,其中的大部分在工业区定居下来,他们承担了煤矿、纺织、建筑、码头等笨重而又工资低廉的粗活,对促进工业及城市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化的后期,进入英国的移民成分发生了变化,随着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其他国家的实业界人物、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他们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伦敦,1881年全英国的外国移民总数为12.4万,其中6万人聚集在伦敦。 二、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启示 英国近代城市化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成功的。经验多于教训,联系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实际,可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应当继续加快我国城市化前进的速度。 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前进速度非常之快,它对于推动英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所起积极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明显的。当然,在英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逐渐得到解决或缓解,是属于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相反,僵化和保守则没有出路。 而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了城市的发展,实行乡村化战略,搞“山、散、洞”,其教训是惨重的,一些拉美国家则与我们不同,他们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全方位的城市开放制度。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成功。尽管人们惊呼拉美某些国家(如墨西哥)出现了所谓“过度城市化”,但人们同时却不得不承认,拉美已成为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的“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