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doc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doc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doc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著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5.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的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6.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但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弥补,这种效果称为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

7.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8.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一般表现在坡向、坡位、坡度和(起伏程度)。

9.最小因子定律是德国化学家(Liebig)1840年在研究中发现并提出来的。

10.美国生态学家V.E.谢尔福特于1913年在最低因子定律基础上把最低量和最大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谢尔福特生态耐受性法则)。

11.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12.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可见光中绿光属于(生理无效辐射)。

14.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茎秆粗短、叶面缩小、富含花毒素,这是由于高山太阳辐射中富含(短波光)。

15.有些植物在弱光下色素不能形成,植株为黄色软弱状,这种现象称为(黄化现象)。16.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17.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18.有些动物昼伏夜出,有的动物夜伏昼出,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的(昼夜节律)。

19.各类生物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20.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是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划分的。

21.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和(日中照植物)。

22.鸟类的迁移和生殖的时间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决定的。

23.参与生物生命活动的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点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24.根据生物有效临界温度的天数的平均温度累积所得温度是(总积温或有效积温)。25.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26.温度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或高温而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

27.(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28.(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29.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贝格曼规律)。

30.恒温动物的大型种类,趋向于生活在寒冷的气候中,其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这一适应称为(阿伦规律)。

31.生物为抵御不利环境而采取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的生理机制,称为(休眠)。32.影响地球上生物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水)。

33.水生植物根据其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分为(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挺水植物四种生态类型。

34.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5.依据土壤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有(碱性土植物)、酸性土植物、钙土植物和(中性土植物)。

36.能从强盐碱化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的植物是(聚盐性植物)。

37.植物将所吸收的过多盐分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体外的作用称为(泌盐作用)。38.虽然生长在轻度盐碱化的土壤中,却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盐类的植物是(不透盐类植物)。

39.生长在土壤缺钙、多铁和铝的环境里的植物称为(嫌钙植物)。

40.只有在石灰性含钙丰富的土壤中才能生长的植物称为(钙质土植物)。

41.具有冬眠习性的常温动物称为(异温动物)。

42.(内稳态机制)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从而提高生物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43.常温动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直到达到一个温度区,耗氧量稳定在一个水平,不随环境的温度而变化,这个温度区称为(热中性区)。

44.水体依温度分层现象可以划分为(上湖层)、(斜温层或者温梯层)、(下湖层)。45.在干燥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则体色较深,此现象被称为(葛洛格)规律。

46.干旱对于植物来说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

47.根据植物对矿质岩类(如钙盐)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为(嫌钙植物)和(钙质土植物)。48.按坡面的倾斜度,坡面可以划分为平坦地、(缓坡)、斜坡、陡坡、(急坡)和(险坡)。49.在生态学上将火按来源分为(自然火)、(人为火);按类型分为(地面火)、(林冠火)。

50.低温对植物的开花和发育起到低温诱导作用称为(春花作用)

种群生态学

1.生态学上把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能够自然繁殖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种群)。2.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称为(种群密度)。

3.单位栖息空间中某种群的个体数目就叫(种群绝对密度)。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四个变量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5.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称为(最大出生率);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种群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

6.理想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都达到生理寿命的死亡率称为(最低死亡率);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种群死亡率,称为(实际死亡率)或(生态出生率)。

7.种群应具有(空间)、(数量)和(遗传)等三个特征。

8.种群中各个体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种群年龄结构)。9.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三种类型。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11.当资源无限且条件相当一致,而生物之间有竞争,则导致生物种群呈(均匀)分布。12.植物的无性繁殖将会导致(成群)分布。

13.生命表主要由两种分别为(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

14.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15.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称为(种群内禀增长率)。

16.在无限环境中,种群的增长称为(指数式增长);在仅有空间限制的环境中,种群的增长称为(”J”型增长)。

17.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N)/K表示(环境阻力)。

18.逻辑斯谛方程中,当 N无限趋近于0,种群的增长阻力(=1);当 N=K,种群的增长阻力( =0),种群增长将(停止)。

19.从图形上看,logistic增长曲线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或时期,分别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20.为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海洋捕捞时,理论上应使鱼类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上。

21.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22.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23.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称为(种群衰落)。

24.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法则是(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25.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称为(领域)。

26.根据领域性质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家区)、(巢区)。

27.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社会等级)。

28.社会等级的类型分为(独霸式等级)、(单线式等级)、(循环式等级)。

29.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群为了利用有限的共同资源(如食物、空间等),相互之间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种间竞争)。

30.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种类型。

31.除了传统的捕食之外,广义的捕食还包括(食草作用)、(寄生)、(拟寄生)。32.广义的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33.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专性)互利共生体。

34.一般两个种群的生态位的关系分为(生态位分离)、(生态位相切)、(生态位相交)。。

35.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生态位相似或相同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地方永久共存;如果它们能够在同一地方生活,它们肯定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某些方面有所不同,这称为(高斯假说),也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36.两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二者都有利(但非必然),这样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37.当褐家鼠随船进入太平洋许多岛屿后,原岛上主人——缅鼠(生态习性与褐家鼠同)随之灭绝的道理是(竞争排斥原理或者高斯假说)。

38.影响捕食动物收益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猎物密度)、(捕食者密度)、(利用猎物转变为更多捕食者的效率)。

39.从生态对策看,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的生物称之为(r—选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的生物称之为(k—选择)。40.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

41.性比例等于1,表示(雌雄适合度相近);如果大于1,表示(雌性适合度高);如果小于1,表明(雄性适合度高)。

42.种群调节机制包括(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和(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43.繁殖可以划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44.非亲缘个体间的利他行为包括(群体选择)、(互惠利它)和(纯粹利它)。

45.在同一地区共存的物种,它们生态位的关系从理论上可以设想有三种形式有(生态位分离)、(生态位相切)和(生态位相交)。

46.高等植物的生活史一般用(图解)生命表来描述。

47.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是(适合度)。

48.两性细胞的结合则包括(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

49.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称为(亲代投入)。

50.一雄多雌制可分为(资源保卫型)、(雌性保卫型)、(雄性优势型)和(高速多窝型)。

群落生态学

1.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一定是(乔木层的优势种)。

2.生物群落中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生物叫(优势种)。

3.生物群落中最重要层的优势种称做(建群种)。

4.生物群落中投影盖度最大,生物量最高的物种是(优势种)。

5.生物群落成员中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由大至小依次是(优势种)、(次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

6.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目多少的估测指标叫(多度)。

7.表示物种在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指标叫(密度)。

8.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盖度)。

9.草原群落的基盖度常以离地面(1英寸)高度的断面积计算。

10.某生物在总数为100的样方中,只出现在其中30个样方,此生物的频度应是(30%)。11.森林群落的基盖度常以树木胸高(1.3m处)的断面积计算。

12.重要值是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13.群落成员型的划分是依据各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14.通常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区别森林和草本群落的依据是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15.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和(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16.森林群落的重要值公式是(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或相对基盖度)。17.草原群落的重要值公式是(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18.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19.群落的成员型包括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

20.与裸地相比,森林群落对光照条件的影响是(形成群落环境)。

21.与裸地相比,森林群落对群落内部湿度的影响是(形成群落环境)。

22.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23.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该群落为(单建群种群落)或(单优种群落)。24. 如果群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该群落为(共建群种群落)或(共优势种群落)。

25.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6.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遗传类群,在分类学上它是(种下)的分类单位。

27.根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和(偏途性波动)。28.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生物类型,它是(群落结构单元)的分类单位。

29.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区域是(潮间带)。

30.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把演替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31.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33.群落结构主要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34.在森林群落中决定群落内部环境的层次是(乔木层)。

35.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36.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垂直结构就越(复杂)。

37.因为(热量带)从低纬至高纬有规律变化,因而形成生物群落的纬度地带性。

38.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生物群落)。

39.世界森林群落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

40.稀树干草原是一种热带的旱生草本植物群落,又称为(稀树草原)或(萨王纳)。41.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复杂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42.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

43.种类组成的区系划分为:(热带种类)、(亚热带种类)、(温带种类)、(亚寒带种类)和(寒带种类)。

45.花的传粉方式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46.按照演替过程的主导因素可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内因型演替)和(外因型演替)。47.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将群落演替划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48.按照演替的趋向将群落演替划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49.按照演替的形式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0.演替顶极学说包括(单元顶极学说)、(多元顶极学说)、(顶级格局假说)。

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概念是由(坦斯利)首次提出的。

2.生物地理群落概念是由(苏卡切夫)首次提出来的。

3.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构成的。

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

5.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

6.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7.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热带雨林)。

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9.在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时间,积累的生物量是不同的,某一时刻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

10.北方针叶林的分布区位于(寒温带)。

11.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12.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生态系统的反馈主要是(负反馈)。

13.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14.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的死亡,这种反馈是(正反馈)。

15.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

16.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外罩一样,使地表温度上升,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17.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温室效应,这些气体统称(温室气体)。

18.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浓度逐级升高的过程,称之为(生物放大)作用。19.生态金字塔可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能量、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来表示,分别称之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只有(能量)金字塔不可能表现为倒金字塔形。

20.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调节能力(越强)。2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2.受能量转化效率的制约,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

2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蓝鲸组成的生态系统中,二级消费者是(磷虾),顶级消费者是(蓝鲸)。

24.太阳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人生态系统,然后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25.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26.根据食性,食物链基本类型可分为(植食性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

27.农业上大量施用化肥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28.二氧化碳的主要贮存库是(大气圈)和(水圈)。

29.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根据(生物栖息环境或者基质)来划分的。30.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由草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交织而成,其中(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3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气相、液相和沉积三个类型,其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32.初级生产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生产有机物的过程。

33. 根据物质贮存库的特点,生物地化循环有(气体型循环)、(水循环)和(沉积型)循环,N、O等的循环为(气体型循环),P、Fe等的循环为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4.赤潮是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是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和海洋生态严重恶化的结果。

35. 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36.地球上的四大圈层主要是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37.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

38.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NP-R-H-D)。

39.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

40.细菌和真菌成为有效的分解者,主要依赖于(生长型)和(营养方式)两类适应。41.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

42.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包括(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

43.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包括(利用或消费效率)和(林德蔓效率)。

44.同化效率在草食动物和碎食动物较(低),而肉食动物较(高)。

45.影响物质循环速率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循环元素的性质)、(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46.碳的储库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47.生态系统阈限的大小决定于(自我调节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