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填空题

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 》作著之中。
2、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3、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
4、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
5、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6、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始于1903。
7、 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8、 观察法 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9、 教育学是一门 社会 学科。
10、 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是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派都被认为是 杜威。
1、教育学是研究 教育,揭示 教育规律 的一门学科。
2、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思想都是夹杂在 文、史 、经 和 哲。
3、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以 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的体系。
4、传统教育有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三个特点。
5、杜威的主张有“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及“从做中学 ”。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 社会 现象。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措施。
3、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 主体。
4、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的起源说是 劳动起源说。
5、古代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制。
6、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是在 奴隶 社会。
7、现代教育 班级授课制 取代个别教学制。
8、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助产术回答法 ”。
9、教育民主化 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10、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1、当代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的直接活动对象是 人。
5、教育是以 影响 和 发展 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6、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起源论是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7、我国奴隶社会教育主要内容是 “六艺”;封建社会内容是“ 四书”“五经”。
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9、现代教育学制最明显的变化是 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柏拉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通过学校教育 而实现的;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衡量一国教育结构及其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就是要看教育培养出来的才是否适应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的需要;
5、把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主要依靠 学校教育 来实现;
6、教育的 文化交流 是将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是文化空间上的流动。
7、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 基本手段;
8、教育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教育的成果,这就是 历史继承性;
9、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 不平衡性;
10、受教育权利是由社会的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的。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人员和教育途径;
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人员和教育途径;
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保存传递文化、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创新;
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人员和教育途径;
5、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表现为 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和 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1、发展的阶段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
2、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者要根据身心发展的 关键期 给予合适的教育;
3、发展的差异性,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个性倾向、性别等多方面;
4、遗传素质 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物质基础或可能性)
5宏观的社会环境 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6、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微观社会环境 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8、主观能动性 人的发展内部动力。
1、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
2、人的发展规律主要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匀性、差异性、和互换性;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4、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5、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有教育的自身状况、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发展状况。
1、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育目的;二是培育目标;三是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必然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3、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受教育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两个方面;
6、近代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7、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目的是“名人论”;
8、建国后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质包括一是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人才”;二是人才要求全面发展;三是人才具有独立性。

9、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1、教育目的的意义(功能)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2、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3、中学教育分为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两个阶段;其性质都是基础教育;
4、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政治制度;
1、教育制度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的实施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2、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学制有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 三种类型;
3、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前苏联的学制是典型的分支型学制;
4、双轨制、单轨制以及分支型学制实质上是由教育价值的基础---(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构成的;
5、把学校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是考虑到人的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
6、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
7、癸卯学制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8、壬子癸卯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9、很多国家已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0、高中阶段学制的多类型,即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现代学制在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1、不同的学制类型的产生,实质上是国家教育权与公民受教育权之间关系的不同反映;
2、壬戌学制也称为 “六三、三制”;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
4、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层次类型的多样性;
1、韩愈 的《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3、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好学生;基本任务是教好功课;
4、中学生具有人 的本质属性;
5、生存权是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权;
6、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是 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的一切属性;
7、中学生的教育原则有全面的教育原则和发展的教育原则;
1、教师是一种 专职 人员;
2、教育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3、中学生的权利概括起来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发展的权利和受尊重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有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5、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经历初级阶段、深化阶段、巩固发展阶
1、使用最普遍的课程定义是课程作为学科。
2、杜威提出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

习经验。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4、中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5、教程计划 是制定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课程标准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
7、隐性课程特点有弥漫性和普遍性、持续性、有极限性。
8、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实际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
9、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10新的课程结构具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1、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研制的主要依据;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自主性是活动课程最突出的本质特征;
4、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是社会要求、地区差异、个性差异。
5、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
6、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7、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8、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时任性、基础性、选择性 基本原则;
1、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品德、政治品质、道德品质2、知行统一是衡量品德的基本要素;
3、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4、美育的基本内容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 科学美。
5、体育的内容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
6、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7、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有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教育目标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8、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依据有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的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9、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有1.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2.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3.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4.增强实用性增强实践性。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3、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4、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把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六学会”作为指导理念;
5、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是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
6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方面;
1、 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工作)。
2、教学是教师指导学

生学习的主体间双向互动 的统一过程。
3、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在 促进社会发展 和促进人的发展 两方面。
4、能力 是保证人们顺利进行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5、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 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6、教学过程是 认识与 实践 统一的过程。
7、教学实践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实践目的 、 环境和方式等方面。
8、教学过程三要素是指 教师 、学生 和内容
9、教学过程四要素是指 教师 、学生 、 课程 和 教学物质条件。
10、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 知识为主。
1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
12、教学各个环节中,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的是 巩固知识 。
13、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师是 教育者 、 组织者、 管理者 。
14、当代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始终当作是学生的 促进者 、指导者 、合作者。
1、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 理论 依据和 现实 依据 。
2、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有:(1) 教学的实际需要 、(2)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3) 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
3、教学设计的原则有 系统性和程序性 原则、可行性 原则和 创造性 原则。
4、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所作是规划。这种规划要成为现实,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 符合主客观条件 ; 二 是具有可操作性 。
5、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 目标分析 、 内容研究 、 教学方法的选择 。
6、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类:(1)以 语言传递 为主的教育方法;(2)以 直观演示 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 实际训练 为主的教学方法。
8、传统的新授课的环节是: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新授 、巩固练习 、布置家庭作业。
9、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四阶段论即:明了 、联合 、系统 、方法 。
10、关于教学模式的创立,杜威创立了 反省思维问题 模式、布鲁纳创立了 发现 模式 、萨奇曼创立了 探究 模式、 布鲁姆创立了 掌握学习 模式。
1、对教学技术分类标准较多,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以 不同的课型 为纬度来划分;二是以 教师的教学行为 为纬度来划分。
2、教学语言技术的结构要素包括 语音 、 语调 、节奏 、 速度 、响度 、词汇 、语法。
3、教学语音教师的作用有:传递教育信息 、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语言水平 。
4、教学体态语言技术的类型主要有 身体的动作 、面部的

表情 、适宜的停顿 、声音的变化 。
5、教师在课堂上身体的动作,包括 教师在课堂上的移动 和 教师身体局部的动作 。
6、教学体态变化的作用有 教育 作用、 激励 作用、 启发 作用、 强化 作用。
7、板书包括 主体 板书和 辅助 板书 。
8、板书的类型有 提纲 式、 词语 式、 表格 式、线索 式、 随堂 式 。
9、板书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内容美; (2)形式美 ;(3)文字、图画美 。
10、在教学中导入时,应注意导入要有 针对性 、 趣味性 、启发性 、艺术性 。
11、讲解的类型有 事实性知识 的讲解和 概括性知识 的讲解。
12、提问的类型可分为 低级认知 提问和 高级认知 提问。
13、低级认知提问主要有 回忆 提问、 理解 提问、 运用 提问。
14、高级认知提问主要有 分析 提问、 综合 提问、 评价 提问。
15、强化技术的类型有四种,即 语言 强化、 活动 强化、 符号 强化、接近 强化与接触 强化。
16、结束的要求有:及时 、简要 、全面 、深化 、趣味 、呼应 。
17、教学组织技术的类型有:管理性 组织和 诱导性 组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